?

對話視域下寫作命題規律與教學策略探尋

2024-03-24 03:40楊操
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 2024年3期
關鍵詞:交際語境高考作文教學策略

【摘 要】假如將近五年的高考全國卷作文試題置于對話視域下進行分析,會發現命題人為促成真實寫作的發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與改變。歸納這些變化并探尋其規律,可以促使一線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做出更合理的改變。一是要培養考生與作文材料對話的習慣,在與試題材料中的專家言論對話時能以論據支撐觀點,于教學中形成由此及彼的思維。二是在與多元沖突的對話中讓對話具有張力。三是在與命題人價值傾向的對話中開闊自己的眼界,打開自己的格局。于教師而言,應強化考生的讀者意識,使其在交際語境的對話中內化公民說理素養;堅持同情原則,重視考生作為寫作主體的身份意識,鼓勵他們以青年的身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尊重青年達成的共識,直面當代青年的特殊性以督促他們在學習中獲得真正的成長。

【關鍵詞】高考作文;教學策略;交際語境;對話視域

“人類是一個長于對話的物種,靠對話走到現在,也要靠對話走向未來?!保?]針對當前高中寫作面臨的困境,師生應當轉變對寫作功能的認識,跳出工具性的桎梏,將寫作當作對話的過程。為了將作文從單向的自我表達變為對話,教師要重新審視對話這一概念,不能僅將對話當作談話的一種形式,而應將其看作“同多樣的他者的交往,旨在共同創造新的智慧與價值、解決方略,并在此過程中建構良好的創造性關系的言語與非言語的表達活動”[2]?;趯υ捓碚?,重新審視近五年高考全國卷的作文題,不難發現有些作文試題的對話層次比較低,于對話雙方關系的建構、新的智慧與價值的創造所起作用甚微,還停留在讓考生用自身經驗被動驗證結論合理性的層次,因此對話的自主性未能得到有效激發。同時,也有一些試題能設置對話的語境,重視與對話對象形成良好的創造性關系;一些試題重視對青年身份的確認,強調對話的真實性,希望通過對話達成考生對自身身份、社會文化、國家觀念的認同。這就需要我們在對話視域下,以近年作文試題所呈現的對話規律為我們的作文教學尋求新的參考路徑。

一、基于材料內容的對話

于學生而言,最先進入其對話視域的是試題中的材料內容。材料內容為考生提供了對話的情境,限制了對話的范圍,約定了對話的意義。具體而言,材料內容可以是圍繞一個主題提供一些專家的言論,需要考生證明其言論具有的普遍意義;也可以是一個主題下的多元沖突,需要考生與之對話協調。當然,無論是專家言論還是多元沖突,命題人的價值傾向是考生需要著重關注的內容。

(一)與專家言論的對話

作文試題中提供的專家言論可以是一些社會公認的至理名言,也可以是針對社會現狀給出的未得到社會普遍確認的解釋,還可能是存在爭議,需要進行批判性思考的觀點??傮w而言,這些言論會以不同的深淺程度與考生進行對話。對于較淺顯的結論,其選拔性體現在考生能“找到可與之對話的現象和問題,體現道理的現實針對性”[3]。而對于頗有深度的言論,其選拔性則體現在考生能在多大程度上以自身的經驗二次闡釋專家觀點,其論述水平能否體現出專家言論背后的思維高度。無論是何種對話,都需要考生以自身經驗去檢驗專家結論所具有的普遍意義。這些經驗可以是考生的思想,不過由于大多數高中學生的思想趨于同化,所以想要單純依靠思想在對話中勝出不僅難而且有風險。所以,高手之間最后的較量往往在論據,即在與專家言論的對話中能否用準確的、恰當的、時新的事例去支撐自己的觀點。如與2023年新課標Ⅰ卷“故事是有力量的”這一專家言論對話時,考生在“好的故事,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表達和溝通……”這一對話范圍內可以延展的空間有限。受惰性思維的影響,加之考場對時間的限定,即使題中的省略號有許多可能,大部分考生都放棄了思想上的掙扎,選擇接受專家的言論,將對話的重心轉移到“好故事”的搜尋上。很多考生將2023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故事作為具象經驗來與抽象結論進行對話。就這些故事本身而言確實是好故事,但是當這些故事被所有考生僵化地加以使用,就變成了毫無競爭力的“壞故事”。所以,與此類試題對話的關鍵是考生要擁有獨特的具象經驗,需要他們勤于閱讀,關注時事,積累有高度、有溫度的人物事例作為論據。即便同樣以屠呦呦的故事為論據,如果大多數考生只能用教材中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戰勝瘧疾、獲得諾貝爾獎等高度標簽化的事跡在對話中打包使用,那么看過屠呦呦相關紀錄片的考生就能把故事“講”得更好。因為他們了解青蒿素研制的時代背景,還知道屠呦呦為了攻克難關,三年僅見女兒一面的犧牲;知道她為確認青蒿提取物有效且對人體無毒害,以身試藥也在所不辭的細節,其作文顯然更容易脫穎而出。相比用臉譜化、僵化的人物印象去與專家言論對話,有溫度的人物印象與個體感受,不僅更容易打動讀者,也賦予對話主體成長的意義。與專家言論的對話還需要在教學中讓學生形成由此及彼的思維,不能將對話圈定在專家提供的范圍內。具體而言,需要培養學生兩種思維:一是類比思維,即能發現陌生領域與熟悉領域所具有的相同元素,為遷移提供支撐;二是聯系思維,即訓練學生將一件事與另一件相關或看似不相關的事形成聯系,或以小窺大,或歸類探因,或縱橫對比。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提供了與圍棋相關的術語“本手、妙手、俗手”,若將對話局限于圍棋范圍內,又有多少考生能順利完成對話呢?且局限于此也不是命題人的期望,重點還是考生將對話遷移至自身經驗范疇,通過類比和聯系得出以夯實“本手”為基礎,以樹立“妙手”為目標,以吸取“俗手”為經驗的觀點,如此一來絕大部分考生都會“有話可說”。

此類試題能讓真實對話發生的關鍵是利用專家言論與考生前概念產生的沖突,目的是對考生堅守的前概念進行破壞,通過對概念的重建形成新的認知。這要求與考生對話的專家言論不能是毫無沖擊力的社會共識,否則不僅無法激起考生對話的欲望,還會讓寫作變成考生用事例簡單論證結論合理性的過程,無法使其產生新的認知。

(二)與多元沖突的對話

為了讓對話變得更真實,促成考生的深度思考,需要在作文材料中創設多元化的認知沖突,形成“共創型對話”,“目的是通過同多樣的他者與智慧的交匯,創生新的知見與結論”[2]??v觀近五年的試題,多元認知沖突類試題的呈現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現實生活層面的認知沖突;二是理論層面的認知沖突。兩者并非涇渭分明,時常交織在作文材料中,為考生提供對話情境。前者如2019年全國Ⅰ卷呈現的日常生活中關于勞動的爭論,后者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關于距離與聯系的思考,還有2021年新高考Ⅰ卷強與弱的對立與轉化,都需要上升到理論層面進行哲學思考。與這類存在多元沖突的認知進行對話,簡單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會使對話變得片面,顯示出思維的淺薄,未能達成“共創”的目的。要讓這類對話富有沖擊力,就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對話的張力。所謂張力,“是一種消除壓力、調和沖突的動態秩序,在矛盾和對立中尋求穩定”[4]。也就是說,張力是在多元價值的沖突中,尋得調和的力量。對話的張力還體現在得出的結論不是一錘定音,只是暫時達成共識,結論依舊具有動態性,為繼續對話提供可能,以期在動態沖突以及不確定中暫時獲得秩序感、確定感。以2019年全國Ⅰ卷為例,對話的張力需要建立在調和體力勞動與非體力勞動沖突的基礎上。當前社會存在輕視體力勞動的風氣,而這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相違背,因此年輕人應更重視體力勞動。但是考慮到未來科技發展可能給人們的生產勞動帶來顛覆性的變化,原本向體力勞動傾斜所達成的共識就需在新形勢下形成新的動態平衡。同理,距離與聯系,還有強與弱的對立與轉化,都需要找到讓雙方得以調和,暫時形成動態平衡的力量。前者的對話建立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出于對生命與規則的尊重,適當的距離就是最好的聯系。后者在題中已經明確給出了實現動態平衡的條件:濫用其強,則強者變弱;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弱者變強。換言之,強弱之變的關鍵在于正確認識與使用自身的力量。

能在看似矛盾的多元認知沖突中獲得動態穩定的思維能力,不僅是與作文材料對話的需要,也是應對觀念越來越趨向多元的世界時應當具備的能力。通過對話,考生能將自身認知與他者的多元智慧交織,不人云亦云,獲得具有動態性的認知升級,并形成創設良好人際關系的能力。

(三)與命題人價值傾向對話

全國卷的作文題尤其重視發揮“核心價值”的引領作用?!昂诵膬r值”作為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對話者,是學習者“應當具備的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科學思想方法的綜合,是在各學科中起著價值引領作用的思想觀念體系,是其在面對現實的問題情境時應當表現出的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綜合”[5]。命題者會將“核心價值”或隱或顯地滲透到對話情境中,考生面對題中情境就是在與命題人的價值傾向對話,即揣摩命題人的意圖。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強化審題立意的重要性,帶領學生將看似孤立的對話材料放置到宏大的敘事背景下進行觀照。如2019年全國Ⅱ卷,題中給出的幾個時間節點都蘊含著宏大的時代背景,需要考生根據命題人的價值傾向將個人置于時代的洪流中思考,設身處地地體驗歷史,將個人理想與國家情懷融匯到對話中。

但是,“要揣摩題目隱含的意思,找到命題的意圖,自己去聯想,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保?]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高考的選才功能,命題人常將隱含的價值傾向稍微外顯,避免考生在審題立意上出現重大失誤,常規做法是在材料結束處加上引導語。如2021年全國甲卷關于青年“有為與可為”的思考,學生在挖掘命題人提供的“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程”所蘊含的價值傾向的基礎上,再結合題末的引導語“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進行思考,不難得出“革命先輩在看似不可為的時代大有可為,為我們創造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當代青年更應該在這個時代積極有為”的價值傾向。命題人希望考生能將此對話上升至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在問國家能為青年提供多少可為的條件時,更關注青年能否繼續發揚有為的精神讓這個時代更加可為。

這種需要在對話中揣摩命題人意圖的寫作對學生的“核心價值”有很強的引領作用,但此類命題方式的弊端也很明顯:考生為了迎合命題人常會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對話的真實性不夠,而且容易讓對話內容趨同,弱化了高考的區分度。為解決此問題,命題人會特意為這些對話設置具體明了的交際語境,從語境上加大考生寫作的難度。

二、基于交際語境的對話

隨著AI工具應用于寫作,人類引以為傲的寫作技能也岌岌可危?;貧wAI工具的運行邏輯可以發現,“ChatGPT只是一個預訓練語言模型,它只能從已有的訓練樣本中提取、整合信息,而不能真正地發展出新的知識”[7]。這警示我們,寫作若只是通過整合人物事例、名言名句對觀點進行簡單的支撐,沒有深入的分析與批判性思考,那么在寫作方面我們與ChatGPT相比也許并無多少競爭力。過去人類靠對思維賦形,用語言技術對觀點重復強化來獲得寫作的生存空間,如今在AI工具面前也變得黯然失色。在此背景下,樹立讀者意識、重視寫作的交互功能,進行個性化表達顯得尤為重要。

(一)重視對話的交互性

“寫作在本質上是一種人與自己、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活動,一次交流活動是否有效、是否高效,核心問題是對人的理解、對表達者和閱讀者二者關系的把握?!保?]參考ChatGPT的寫作原理,未來想要在與AI工具的競爭中保持寫作優勢,必須重視寫作的交互性特征,強化對人的理解,尤其要關照交際對象的情感愿望、當下心理、文化知識背景、現實困境等因素。簡而言之,要將寫作看作是在特定語境下和自我、讀者、現實進行對話的過程。教師要將寫作教學從花樣繁多的理論中掙脫出來,化繁為簡、返璞歸真,回歸與讀者交流對話的初衷。近五年的作文試題對此也有關注,如2020年全國Ⅰ卷要求考生在班級讀書會上以發言稿的形式選擇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中的任意一人分享自己的感觸。同年全國Ⅱ卷要求考生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參加“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發表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為主題的中文演講。2019年全國Ⅰ卷圍繞勞動話題面向本校學生發表演講的試題也是同一類型,都是為學生提供了明確的交際語境,要求學生在特定語境下以特定的語言闡述觀點。

基于交際語境的對話與普通議論文的觀點論述不同,更重視對話的交互作用,這“意味著在向他者傳遞自己見解的過程和在吸納對方見解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理解的不充分‘詳細地分析自己的理解度‘梳理自己的思考‘從多樣的視點出發進行矯正等動機在發揮作用”[9]。簡要地說,就是在對話中堅持兩個原則:一是同情原則;二是自我校準。前者一方面要重視于對話過程中肯定對話主體觀點中的合理部分,如在倡導重視體力勞動時首先要肯定尊重非體力勞動的合理性,但這并非是妥協,而是讓對話更有溫度,讓溝通更好地進行下去;另一方面要嘗試站在別人的立場進行思考,需要旁觀者的“清”,更需要當局者的“迷”,如在“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上發表演講時應站在世界各國青年所處境遇下發表言論。前者重視理解對方觀點的合理性,后者重視對方利益的客觀性,也就是重視對自身觀點以及證據的審視,從而發揮批判性思維的自我審視功能,針對對方可能的反駁給予強有力的回應。

(二)避免交際的模式化

基于交際語境的對話對引導考生進行真實寫作而言具有積極意義,是對語文學科提高溝通交流能力這一本質的回歸。但是在寫作中容易出現兩種模式化傾向:一是形式的模式化;二是內容的模式化。形式的模式化指雖然套著交際對話的形,卻無交際對話的質。具體表現為空有演講稿、發言稿、建議書的形式,卻套著簡單印證觀點與結論的內容。這種換瓶裝老酒的模式本質上是對讀者與情境的關注不夠。譬如,寫演講稿就要模擬現場感,關注演講氛圍,語言上要能調動聽者的情緒,而不是簡單地將傳統的說理過程搬移過去。內容的模式化是在交際語境對話背景下形成套路化的話語體系。如文章中充斥著“誠然”“固然”“所謂”“毋庸置疑”“長此以往”“揆諸當下”“一方面……另一方面……”等模式化的話語。這些套話在前期訓練中可以為學生掌握對話互動的方式提供便利,因此這部分的教學在寫作前期還是必要的。但是隨著對話訓練的深入,學生要逐漸擺脫套話,形成更具個性化的話語體系,最好能體現出符合青年身份的“腔調”。那么,什么才是符合青年身份的“腔調”呢?首先,在觀點上,要敢于呈現新的見解,而不是老調重彈,要體現出新時代青年在新形勢下的思考。其次,在論據的使用上要敢于質疑,讓“六經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經”,在歷史文化語境下賦予名言名句新的時代內涵。最后,在語言的運用上少用模式化的引導詞,善用邏輯關聯詞,增強句與句間的關聯性。

不過,要避免對話出現模式化傾向,僅重視讀者與情境、優化話語體系依舊治標不治本。在對話情境中對青年的生存境況進行真切觀照,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才能讓真實對話得以發生。

三、基于青年身份的對話

寫作本是青年與自我、青年與世界對話的重要途徑。但在應試背景下,寫作往往成了身不由己的“應酬”過程。近年來,命題人在作文題目中強調“青年身份”,實則鼓勵考生以青年的身份進行對話,勇于在對話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對青年身份的重視為傳統的作文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需要轉變觀念才能擺脫偏見,尊重當代青年的見解,讓對話由淺薄變得深刻。

(一)尊重達成的共識

全國卷的作文考題對青年身份的強調大多采取直接呈現的方式。如2019年全國Ⅱ卷要求“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寫作”,2020年全國Ⅲ卷要求以畢業生的身份談“如何為自己畫好像”,2021年全國乙卷以青年身份結合對自身發展的思考談“理想的追求”,還有一些考題也會暗中要求考生以青年身份進行對話。強調以青年的身份進行對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改變對現今青年普遍觀念的看法。一般而言,現實中存在兩種真理觀,即符合真理觀和共識真理觀?!胺险胬碛^認為真理是對獨立存在的客觀事物的描述,是客觀的、自在的,是存在于語言之外的。共識真理觀認為,雖然一個獨立于人的客觀世界的存在是可能的,但真理不可能是自在的,而是自為的?!保?0]符合真理觀的“客觀”“自在”要求青年的思想必須符合某一存在于群體之外的“真理”,若用這種觀念去衡量青年的思想,會讓他們備感壓力而不愿暢所欲言。而共識真理觀則不同,雖然它承認有一個獨立于人的客觀世界存在,但是對于思想的“真”,強調認知共同體能在特定語境中形成都認為“真”的思想。當然,這種思想的“真”不能脫離語境以及主流價值體系?;谶@樣的認知觀念,才能讓青年在與宏大的主題對話時敢于表達真實的感受,形成符合青年身份的觀點,也就是尊重青年達成的共識。鼓勵考生在對話中質疑權威,而不是代圣人立言,發表滿篇“正確的廢話”,才能讓真實寫作得以發生。而且這種真理觀要求考生在寫作中重視語篇語境以及交際語境,還要關注接受者的認知語境,讓共識真正能得到認可,間接推動集體認知的升級,以此彌補符合真理觀在真實寫作中存在的短板。這也為考生再次審視自身立場和對話場景、對話對象提出了要求,使之發表更符合青年身份的言論。

由此可見,現今作文考題對考生“青年身份”的確認于激發學生的對話熱情而言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要真正激發青年的對話熱情,還需要作文話題能對青年自身的生活境況進行真切關注。

(二)直面此在的淺薄

對比近五年的全國卷作文試題,2023年試題最顯著的變化是對話材料的減少,交際情境減少,任務限制淡化。與過往強調以青年身份進行對話的直接要求不同,2023年的試題更強調回到青年的生活中去,更加注重考生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個性化的表達??忌ㄟ^寫作與自我、與社會對話,表達當下的真實訴求,遇見最真實的自己。這一命題思路切合新課標關于“堅持加強語文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系,……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11]的立德樹人理念。更為難得的是,真正做到了對當下青年面臨的現實困境的關注與回應。如2023年全國甲卷讓學生在技術視域下審視自身對時間的掌控情況;新課標Ⅱ卷給考生提供深入反思的空間,是什么在打擾我們得到內心的安靜,有一個空間去放松、沉淀、成長的意義是什么?考慮到數據信息與科學技術交織的時代背景,不難理解命題人關注到當代青年喪失了對時間的掌控權,在快節奏的學習與生活中身心俱疲,在時代喧囂中很難自我沉淀。這讓他們的靈魂變得淺薄,漸漸喪失深度學習、深度思考的能力,輕易的就被裹挾進時代的洪流中。為了鼓勵考生能在對自我、技術、時代的反思中達成主體意識的覺醒,使自身成為時間的掌控者,試題站在考生的立場讓學生去表達、去放松、去沉淀,于精神和現實中獲得身心的成長。而2023年新課標Ⅰ卷一改重理性思辨的深刻主題,將視角轉向每個人都繞不開的故事,以此彌補人們在信息與科技的洪流中造成的感性與直覺的缺失。這樣的命題理念,也是出于對考生青年身份的理解與關懷,改變了過往刻板直白的價值觀訴求。

上述基于青年生活境況的對話式試題啟示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重新審視何為“深刻”,何為“淺薄”。過去的試題強調讓學生深度思考,熱衷于理性思辨的培養。無論是對強與弱的辯證思考,還是對有為與可為的關系思索,甚至對三元關系的深度探究,無不體現出對理性思辨的呼喚。然而在數字化閱讀背景下,考生通過碎片化、交互性的閱讀與交流,思想變得越來越不那么深刻,甚至在許多人眼里變得很“淺薄”。但是,“淺薄”就一定不好,“深刻”就一定好嗎?其實,過去所謂的“深刻”,在很多時候都是失卻主體性的歷史回溯、代圣人立言、請名人代言罷了??忌鳛榍嗄甑恼鎸嶓w驗沒有機會得到表達,他們關注的、思考的都沒能被看見,他們在對話中常常成為“生活在別處”的人。所以,與近幾年的試題相比,2023年的試題的確變得有些“淺薄”,但這是出于對當下青年生活境況真真切切的關注。這種“淺薄”是對現實的觀照,是主體性的回歸。某種意義上,這種“淺薄”才是真正的深刻。正如信息化研究專家姜奇平在《淺?。夯ヂ摼W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一書的序言中所說的那樣:淺薄的含義直接對應的應是海德格爾的此在與當下的價值,所有深刻都必須接受此在在空間上的檢驗與當下在時間上的檢驗,這種深刻在此在與當下是否具有價值、是否可回到此在與當下這一“事物本身”。[12]因此,作文的具體命題形式,或言更本質的命題理念是否深刻,要在今日的背景下接受檢驗,要看其在當下是否具有價值,而不是從現實或自身逃逸,高傲地進行所謂“深刻”的思索。

參考文獻:

[1]陳寶生. ChatGPT:教育的未來和未來的教育[J].人民教育,2023(Z3):6-13.

[2]鐘啟泉. 對話型教學的創造[J]. 教育發展研究,2020(04):38-43.

[3]曹林. 修辭想象力:論點角度“開掛”的思維支點:2022年高考作文題評析[J]. 語文學習,2022(8):9-14.

[4]曹林. 好評論的張力結構[J]. 青年記者,2022(9):112.

[5]教育部考試中心.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3-14.

[6]曹勇軍,傅丹靈. 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112.

[7]羅君藝. 教育定位、價值判斷與方向拷問:面向ChatGPT的三重思考[J]. 師道,2023(4):9-12.

[8]鄭桂華. 修辭立其誠:從抽象理念到寫作實踐[J].中學語文教學,2022(10):38-44.

[9]鐘啟泉. 深度學習[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61.

[10]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 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 中國教育學刊,2013(6):62-66.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12]卡爾. 淺?。夯ヂ摼W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M].劉純毅,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序言.

(責任編輯:朱曉燦)

【作者簡介】楊操,一級教師,深圳市龍崗區學科中心組成員,深圳市高考先進個人,主要研究方向為作文教學。

猜你喜歡
交際語境高考作文教學策略
高考作文的得分點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談以生為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寫話教學策略初探
淺談復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高考作文如何用“詞”
高考作文兩關注
語用充實與典籍英譯
增設意外:營造突如其來的交際語境
淺析言語交際背后的法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