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爾第三王朝對外戰爭的演變及其特征

2024-03-28 11:49劉昌玉
史學集刊 2024年2期

摘 要:烏爾第三王朝戰爭史一直以來都是國際亞述學界的重點研究領域。從烏爾納姆時期的統一戰爭,到舒爾吉時期的擴張戰爭,再到阿馬爾辛、舒辛和伊比辛時期的防御戰爭,烏爾第三王朝對外戰爭經歷了從主動擴張到被動防御的演變過程。同時,其對外戰爭呈現出有選擇性的擴張,即“東戰西和”的特征,戰爭的目的一是為了掠奪戰利品和戰俘,二是為了建立軍事緩沖區、保衛王朝核心區的安全,三是為了控制呼羅珊商路,加強和東部伊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隨著阿摩利人和埃蘭人的威脅加劇,烏爾第三王朝統治者的政治目的并未能完全實現,而其短暫的百余年的中央集權制嘗試,為后來的兩河流域國家統治與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鑒。

關鍵詞:烏爾第三王朝;對外戰爭;舒爾吉;“東戰西和”;呼羅珊大道

戰爭是對外關系中的一種暴力手段,也是古代國家較常用的一種對外交往方式。長期以來,關于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2112—前2004年)戰爭史的研究,一直是國際亞述學界關注的重點問題。關于烏爾第三王朝對外戰爭的相關史料,主要有年名信息,記載戰利品(nam-ra-ak)和遠征(kaskal)的經濟文獻,以及王室銘文和書信文獻。相較于兩河流域后期詳細記載國王對外作戰的年代記資料,目前尚未發現關于烏爾第三王朝對外戰爭的專門記述與立法文件,缺乏對戰爭的起因與背景、詳細作戰經過、戰爭雙方兵力與武器裝備、后勤保障和戰后事宜處理等方面的詳細記載。

依據僅有的零散資料,學者們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烏爾第三王朝的對外戰爭與對外政策。蘇-古鐵雷斯(Marcos Such-Gutiérrez)、【M.Such-Gutiérrez,“Year Names as Source for Military Campaigns in the Third Millennium BC,” in J.Luggin and S.Fink,eds.,Battle Descriptions as Literary Texts,Wiesbaden: Springer VS,2020,pp.9-29.】黑本施特賴特(Laurent Hebenstreit)【L.Hebenstreit,“The Sumerian Spoils of War during Ur III,” in H.Neumann,et al.,eds.,Krieg und Frieden im Alten Vorderasien: 52e Rencontre Assyriologique International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ssyriology and Near Eastern Archaeology (Münster 17-21 Juli 2006), Münster: Ugarit-Verlag,2006,pp.373-380;I.J.Gelb,“Prisoners of war in early Mesopotamia,”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Vol.32,No.1/2 (1973),pp.70-98.】和芬克(Sebastian Fink)【S.Fink,“Battle and War in the Royal Self-Representation of the Ur III Period,” in T.R.Kmmerer,M.Kiv and V.Sazonov,eds.,Kings,Gods and People.Establishing Monarchies in the Ancient World,Münster: Ugarit-Verlag,2016,pp.109-134.】分別從年名信息、戰利品文獻和王室銘文著手,梳理與分析烏爾第三王朝的對外戰爭史。此外,學者們對王朝東北方的系列戰爭進行梳理,以不同的術語對其加以命名,如扎格羅斯遠征、【D.R.Frayne,“The Zagros Campaigns of ulgi and Amar-Suena,” Studies on the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of Nuzi and the Hurrians,Vol.10 (1999),pp.141-201;D.R.Frayne,“The Zagros Campaigns of the Ur III Kings,” Journal of the Canadian Society for Mesopotamian Studies,Vol.3 (2008),pp.33-56.】胡里戰爭【W.W.Hallo,“Simurrum and the Hurrian Frontier,” Revue Hittite et Asianique,Vol.36 (1978),pp.71-83.】等,研究的重點是考證異域地名所在的地理位置,進而探討這些地區與烏爾第三王朝的對外關系。近年來,以加西亞-文圖拉(Agnès Garcia-Ventura)【A.Garcia-Ventura,“Women,Work and War: A Proposal to Analyze Their Relationship During the Neo-Sumerian Period,” in H.Neumann,et al.,eds.,Krieg und Frieden im Alten Vorderasien: 52e Rencontre Assyriologique International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ssyriology and Near Eastern Archaeology (Münster 17-21 Juli 2006),pp.345-352.】和加芬克爾(Steven J.Garfinkle)【S.J.Garfinkle,“The Economy of Warfare in Southern Iraq at the End of the Third Millennium BC,” in H.Neumann,et al.,eds.,Krieg und Frieden im Alten Vorderasien: 52e Rencontre Assyriologique International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ssyriology and Near Eastern Archaeology (Münster 17-21 Juli 2006), pp.353-362.】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學者,從新的研究視角來討論烏爾第三王朝的對外戰爭,著重討論烏爾第三王朝的戰爭與戰俘勞動力的關系,把研究重點從戰爭過程轉移到戰后處理方面;又從女性視角入手,集中討論烏爾第三王朝戰爭與女性戰俘之間的關系,并從戰爭的經濟目的來討論烏爾第三王朝對外戰爭的特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基于楔形文字原始文獻,從整體上梳理與分析烏爾第三王朝對外戰爭的演變過程,結合王朝的外交政策與內政管理,總結烏爾第三王朝對外戰爭的特征。

一、烏爾第三王朝前期的擴張戰爭

烏爾第三王朝歷經5王,共108年,5王分別為烏爾納姆(Ur-Nammu)、舒爾吉(ulgi)、阿馬爾辛(Amar-Suen)、舒辛(u-Suen)和伊比辛(Ibbi-Suen)。烏爾納姆是烏爾第三王朝的創立者,在位18年。他曾是烏圖赫加爾的烏爾總督,在烏圖赫加爾逝后自立為王?!網.J.Hamblin,Warfare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to 1600 BC: Holy Warriors at the Dawn of History,London: Routledge,2006,p.108.】烏爾納姆以烏爾城為中心,通過一系列戰爭,基本統一巴比倫尼亞,過程共分三步:第一,烏爾納姆致力于整合蘇美爾地區,將原先的獨立城邦納入烏爾第三王朝的版圖,他以烏爾和烏魯克為起點,統一了除拉伽什城邦之外的其他蘇美爾地區?!綪.Steinkeller,“The Sargonic and Ur III Empires,” in P.F.Bang,C.A.Bayly and W.Scheidel,eds.,The Oxford World History of Empire,Volume 2: The History of Empire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1,p.55.】當時兩河流域的政治格局為:在南部尚有拉伽什城邦保持獨立,埃蘭人占據巴比倫尼亞北部的阿卡德地區和迪亞拉河流域,以及東部蘇薩等地,庫提殘余勢力盤旋于東北部。第二,烏爾納姆的目標逐漸轉向統一整個巴比倫尼亞及其周邊地區,重點在巴比倫尼亞北部和迪亞拉河流域,并進一步深入埃蘭地區。自阿卡德王國滅亡后,埃蘭統治者普朱爾因舒西納克(Puzur-Inuinak)【普朱爾因舒西納克也被稱作庫提克因舒西納克(Kutik-Inuinak),參見P.Steinkeller,“Puzur-Inuinak at Susa: A Pivotal Episode of Early Elamite History Reconsidered,” in K.D.Graef and J.Tavernier,eds.,Susa and Elam.Archaeological,Philological,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Ghent December 14-17,2009),Leiden and Boston: Brill,2013,p.293.】占據迪亞拉河流域及哈姆林(Hamrin)山區?!綜.Wilcke,“Die Inschriftenfunde der 7.und 8.Kampagnen (1983 und 1984),” in B.Hrouda,ed.,Isin-Iān Bahrīyāt III.Die Ergebnisse der Ausgrabungen 1983-1984,München: Bayer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1988,p.110;P.Steinkeller,“Puzur-Inuinak at Susa: A Pivotal Episode of Early Elamite History Reconsidered,” pp.293-317.】據烏爾納姆王室銘文記載,烏爾納姆戰勝普朱爾因舒西納克,占領阿瓦爾、吉斯馬爾、馬什堪沙魯姆、埃什努那、圖圖布、孜姆達爾及阿卡德?!綝.R.Frayne,Ur III Period (2112-2004 BC),pp.65-66.】在《烏爾納姆法典》序言中,烏爾納姆征服的巴比倫尼亞北部城市包括馬爾達、吉爾卡爾(GIR-kal)、卡扎魯和阿克沙克?!綝.R.Frayne,Ur III Period (2112-2004 BC),pp.43-49.】烏爾納姆很可能聯合拉伽什統治者古地亞(Gudea),共同驅逐埃蘭人,占領蘇西亞納(Susiana)地區的蘇薩城,【G.Marchesi,“Ur-Namma(k)s Conquest of Susa,” in K.D.Graef and J.Tavernier,eds.,Susa and Elam.Archaeological,Philological,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Ghent December 14-17,2009),pp.285-291;P.Steinkeller,“The Date of Gudea and His Dynasty,” Journal of Cuneiform Studies,Vol.40,No.1 (1988),pp.47-53.關于烏爾納姆聯合拉伽什第二王朝的統治者古地亞的論述,參見P.Steinkeller,“Puzur-Inuinak at Susa: A Pivotal Episode of Early Elamite History Reconsidered,” p.298.】以及烏魯阿、薩布姆和帕西美,甚至到達普朱爾因舒西納克的故土安珊。這場戰爭之后,烏爾納姆控制了巴比倫尼亞北部、蘇西亞納地區和迪亞拉河部分地區,古地亞獲得了阿丹頓地區(今伊朗胡齊斯坦省南部)?!綧.Civil,“On Some Texts Mentioning Ur-Namma,” Orientalia Nova Series,Vol.54,No.1/2 (1985),p.28.】第三,在驅逐外敵埃蘭人之后,烏爾納姆征服拉伽什城邦,徹底統一了巴比倫尼亞,自稱“蘇美爾和阿卡德之王”(lugal ki-en-gi ki-uri)?!纠な渤前钭詭焯崛藴缤霭⒖ǖ峦鯂螳@得獨立,占據巴比倫尼亞南部地區,與庫提王朝對峙,被稱為拉伽什第二王朝(有別于早王朝時期的拉伽什第一王朝),大約共有13位統治者。其中,古地亞最為出名,故該王朝也被稱為古地亞王朝。參見D.O.Edzard,Gudea and His Dynasty,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7.】

烏爾納姆時期的戰爭致力于統一巴比倫尼亞地區,即所謂的核心區。在文學作品《烏爾納姆之死》【S.N.Kramer,“The death of Ur-Nammu,” in M.Mori,et al.,eds.,Near Eastern Studies: Dedicated to H.I.H.Prince Takahito Mikasa on the Occasion of His Seventy-Fifth Birthday,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1991,pp.193-214.】中,烏爾納姆一生的功績被總結為:在對內方面,他以伊南娜的名義修筑了若干條運河水道,加強了首都烏爾與烏魯克、吉爾蘇等城市間的聯系,并且修建了若干神廟和塔廟,開啟了烏爾第三王朝修建神廟的序幕,同時他還編制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加強貿易往來;在對外關系方面,他戰勝了庫提人和埃蘭人,征服了兩河流域東北部地區,并且通過和親政策同西部馬里建立了友好關系??梢哉f,在烏爾納姆統治時期,烏爾第三王朝的中央集權統治處于初創階段,王朝的許多規章制度初步建立,王朝初具規模,雖然實力還未達到頂峰,但烏爾納姆對巴比倫尼亞地區的征服和控制,為其繼承者舒爾吉的對外擴張和國家治理奠定了基礎。

烏爾納姆逝后,舒爾吉繼承王位,在位48年,是古代兩河流域歷史上在位時間較長的君主之一。在舒爾吉統治的第6年至第21年,對外作戰的唯一目標是德爾,【關于德爾的地理位置,參見P.Verkinderen,“Les toponymes bàdki et bàd.anki,” Akkadica,Vol.127,No.2 (2006),pp.109-122.】至少發生過兩次戰役,最終占據該地。對德爾的占領是舒爾吉對外戰爭的首次嘗試,由此舒爾吉開啟了其統治后期長達20多年的連年征戰。

舒爾吉對外戰爭主要集中于王朝東北部的扎格羅斯地區。在其統治的第24年至第48年間,共有13個年名記錄的是戰爭事件,涉及的地方包括:卡拉哈爾、西穆盧姆、哈爾西、安珊、沙什盧姆、盧盧布姆、烏爾比隆、基馬什、胡爾提和哈爾西?!娟P于這些年名記載,參見D.R.Frayne,Ur III Period (2112-2004 BC),pp.92-110.】在空間上,這些地方除安珊位于王朝東南方的埃蘭地區外,其余均位于王朝的東北方。弗雷恩(Douglas R.Frayne)將舒爾吉的一系列戰爭稱為“扎格羅斯遠征”?!綝.Frayne,“The Zagros Campaigns of the Ur III Kings,” pp.33-56.】又因為這些地區被認為是胡里人的聚集區,所以哈羅(William W.Hallo)將這些戰爭稱為“胡里戰爭”?!網.W.Hallo,“Simurrum and the Hurrian frontier,” pp.71-83.】而斯坦凱勒(Piotr Steinkeller)從羅馬史研究中得到啟發,將舒爾吉的戰爭策略稱為“大戰略”(Grand Strategy)?!綪.Steinkeller,“The Sargonic and Ur III Empires,” p.61.】此外,這一時期烏爾第三王朝對外戰爭的目的是控制邊緣區域和開辟商路,而不僅僅是簡單地對被征服地區進行掠奪?!綪.Steinkeller,“The Sargonic and Ur III Empires,” p.64.】舒爾吉時期建設了道路網和驛站系統,軍隊信使與行使體系也得以建立,延伸至邊緣區甚至更遠地區。邊緣區成為溝通王朝與外國商路的重要中轉站。舒爾吉還建造了“邊界長城”(bad3-ma-da),以阻止阿摩利人和西馬什基人等南下入侵,保護烏爾所控制的商路。在舒爾吉統治的第39年,他建立了普茲瑞什達干機構,其目的是處理來自邊緣區的作為古恩馬達(gun2-ma-da)稅【在舒辛統治的第3年,為了規范并加強對邊緣區的管理,烏爾王朝設置專門的古恩馬達稅,與核心區的巴拉稅相對應。參見文獻AnOr 7 44;AUCT 3 198;CHEU 6;CT 32 pl.19-22 BM 103398;LB 3075;MVN 8 222;Nisaba 33 558;RA 9 54 AM 14 (pl.7);SA 4;USC 6739.參見P.Steinkeller,“The Administrative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the Ur III State: The Core and the Periphery,” in M.Gibson,R.D.Biggs,eds.,The Organization of Power: Aspects of Bureaucracy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Chicago: The Orient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1,pp.15-33.】的動物,烏爾第三王朝對邊緣區的控制進一步增強。

舒爾吉統治后半期的戰爭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較為明確的分界,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其統治的第24年至第27年,其特征是開辟北線戰場,并嘗試從南線進軍;第二階段從第31年至第34年,其特征是北線取得階段性勝利與發生安珊戰爭;第三階段從第42年至第48年,其特征是北線與南線商路均被打通。

第一階段的主要作戰目標是西穆盧姆(位于迪亞拉河上游),該地是通往伊朗西北部哈馬丹平原的呼羅珊大道(Great Khurasan Road)北路的必經之地。在地理上,從巴比倫尼亞到西穆盧姆,首先要經過卡拉哈爾(位于西穆盧姆附近南部)。舒爾吉在其統治的第24年對卡拉哈爾發動的戰爭,是打通呼羅珊大道的第一步。次年,烏爾軍隊襲擊(hul)西穆盧姆?!娟P于蘇美爾術語“hul”的含義是“摧毀”還是“襲擊”,學術界存在爭議。斯坦凱勒根據這些地區在舒爾吉統治第48年之后不再出現在烏爾的軍事目標中,認為它們實際上已經被烏爾王朝征服,參見P.Steinkeller,“The Sargonic and Ur III Empires,” p.63;而波茨、加芬克爾、米哈洛夫斯基和馬爾凱西等學者以“西穆盧姆第9次hul”為例,認為這些地區是烏爾王朝的長期軍事掠奪目標,參見T.F.Potts,Mesopotamia and the East: An Archa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Study of Foreign Relations ca.3400-2000 B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Committee for Archaeology,1994,p.125;S.Garfinkle,“The Third Dynasty of Ur and the Limits of State Power in Early Mesopotamia,” in S.J.Garfinkle and M.Molina,eds.,From the 21st Century B.C.to the 21st Century A.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o-Sumerian Studies,(Madrid 22-24 July 2010),Winona Lake: Eisenbrauns,2013,p.163;P.Michalowski,“News of a Mari Defeat from the Time of King ulgi,” Nouvelles Assyriologiques Brèves et Utilitaires,No.2 (2013),pp.36-40;G.Marchesi,“Ur-Namma(k)s Conquest of Susa,” p.287.本文傾向于將“hul”譯為“襲擊”,而非“摧毀”“征服”?!恳荒旰?,西穆盧姆再次被襲擊,由此舒爾吉初步實現戰略目標。在舒爾吉統治的第27年,很可能因為北線諸國(卡拉哈爾、西穆盧姆、盧盧布姆,甚至加上沙什盧姆和烏爾比?。┙Y盟的緣故,烏爾軍隊一改之前從西穆盧姆到基馬什、胡爾提再到哈馬丹的戰略部署,改由南路進入哈爾西?!颈疚耐鈿v史學者歐文的觀點,即認為胡爾提、基馬什和哈爾西都是位于烏爾第三王朝通往伊朗高原(今哈馬丹)的呼羅珊大道上的重要據點,其中胡爾提和基馬什位于今伊朗的克爾曼沙(Kermanshan)地區,哈爾西位于今伊朗西南部的伊拉姆(Ilam)地區,參見D.I.Owen,Cuneiform Texts Primarily from Iri-Sarig / l-arrākī and the History of the Ur Ⅲ Period,Volume I: Commentary and Indexes,Bethesda: CDL Press,2013,p.153.】雖然舒爾吉統治的第27年的年名記載哈爾西被襲擊,但是烏爾軍隊接下來并沒有沿著哈爾西繼續進軍基馬什和胡爾提,而是停止了南線進軍計劃。原因很可能是其在哈爾西戰役中遇到了頑強抵抗,或者是哈爾西與基馬什和胡爾提結盟,導致舒爾吉南線進軍路線受阻。因此,舒爾吉只能再次嘗試由北線進軍,由此拉開了第二階段戰爭的序幕。

經哈爾西到基馬什的南線嘗試擱淺后,舒爾吉重新制定作戰政策,改為從北線進軍。若要占領基馬什和胡爾提兩個重要通道站點,必須先進軍西穆盧姆和盧盧布姆。據舒爾吉的年名記載,在舒爾吉統治的第31年,卡拉哈爾第2次被襲擊;次年,西穆盧姆第3次被襲擊;在舒爾吉統治的第33年,卡拉哈爾第3次被襲擊。舒爾吉對卡拉哈爾與西穆盧姆的戰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另據烏爾第三王朝的經濟文獻記載,西穆盧姆的統治者塔潘塔拉赫(Tappan-tarah)及其妻女被作為戰俘帶回烏爾,【W.W.Hallo,“Simurrum and the Hurrian frontier,” pp.74-75;R.D.Biggs,“ulgi in Simurrum,” in G.D.Young,et al.,eds.,Crossing Boundaries and Linking Horizons: Studies in Honor of Michael C.Astour on His 80th Birthday,Bethesda: CDL Press,1997,pp.169-178.】進一步證明烏爾對西穆盧姆的戰爭取得了勝利。

在此期間,烏爾與東南方的聯姻國安珊的關系突然惡化。在舒爾吉統治的第34年,烏爾不得不暫時調整軍事策略,轉而進軍東南方的安珊。烏爾雖然取得了對安珊戰爭的勝利,化解了王朝東南方向的危機,但這很可能打亂了舒爾吉原先制定的戰略方針,使得繼續進軍基馬什和胡爾提的計劃被迫擱淺。不過,據舒爾吉第44年的年名記載,“西穆盧姆和盧盧布姆第9次被襲擊”,基于舒爾吉第32年的年名“西穆盧姆第3次被襲擊”推斷,在舒爾吉統治第33年至第43年這十余年間,烏爾與西穆盧姆(及盧盧布姆)應該還發生過5次(即第4—8次)戰役,可能由于這些戰爭中烏爾并沒有取得大勝,或者這些事件的重要性不及同年的其他事件,所以烏爾與西穆盧姆(及盧盧布姆)的這些戰爭并沒有被記錄在年名中。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舒爾吉在第三階段戰役的首要任務是徹底征服西穆盧姆和盧盧布姆地區,從而打通由此進入基馬什和胡爾提的北線商路。

舒爾吉在其統治的第42年,首先對更北部的沙什盧姆發動戰爭,原因很可能是沙什盧姆與西穆盧姆和盧盧布姆結盟。舒爾吉暫時戰勝了沙什盧姆,但是之前多次征戰的西穆盧姆和卡拉哈爾再次成為巨大威脅,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地區很可能已與其北部的烏爾比隆和盧盧布姆結成聯盟,四國共同對抗烏爾?!綪.Steinkeller,“The Sargonic and Ur III Empires,” p.63.】據年名記載,在舒爾吉統治的第44年,西穆盧姆和盧盧布姆第9次被烏爾襲擊。次年(第45年),烏爾比隆、西穆盧姆、盧盧布姆和卡拉哈爾在同一天被烏爾襲擊。由此可以推知,西穆盧姆和盧盧布姆至少已是第10次被烏爾襲擊。經過連年征戰,舒爾吉終于在其統治的第45年戰勝卡拉哈爾、西穆盧姆、盧盧布姆,以及烏爾比隆和沙什盧姆,范圍涵蓋從大扎布河到迪亞拉河流域之間的底格里斯河左岸地區。至此,舒爾吉打通了從卡拉哈爾、西穆盧姆到達基馬什的北線商路。

隨后,在舒爾吉統治的第46年,烏爾軍隊從西穆盧姆的北線進軍,襲擊基馬什和胡爾提,但是這場戰爭并沒有使烏爾徹底征服兩地。在舒爾吉統治的第48年,由于基馬什和胡爾提叛亂并且與哈爾西聯合,烏爾軍隊一改從迪亞拉河流域進軍的做法,轉而從德爾出發。據同年年名記載,哈爾西、基馬什和胡爾提在同一天被襲擊。由此,舒爾吉打通了從德爾、哈爾西、基馬什、胡爾提,穿過扎格羅斯山脈到達伊朗高原哈馬丹的南線商路。加上之前的從迪亞拉河流域到卡拉哈爾、西穆盧姆,經基馬什、胡爾提,穿過扎格羅斯山脈到達伊朗高原哈馬丹的北線商路,烏爾第三王朝與東方的商路被徹底打通?!綪.Steinkeller,“Puzur-Inuinak at Susa: A Pivotal Episode of Early Elamite History Reconsidered,” pp.293-317.】這些地區也被納入烏爾第三王朝的邊緣區域范疇,作為王朝的軍事緩沖區,每年需要向烏爾中央繳納古恩馬達稅。

二、烏爾第三王朝后期的防御戰爭

舒爾吉在其統治的第48年征服了基馬什和胡爾提,使烏爾第三王朝的對外擴張達到頂點。舒爾吉去世后,其繼任者并未延續對外擴張的戰略方針,而是鞏固與維持舒爾吉開辟的王朝疆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經營與管理被征服地區,以及處理外交關系等方面。從阿馬爾辛到伊比辛統治時期,烏爾第三王朝的對外戰爭方略從主動擴張轉變為被動防御,造成這種轉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內因方面主要是王朝統治內部存在問題,外因方面可能源自外來敵對勢力的挑戰,比如阿摩利人的潛在威脅,導致烏爾統治者不得不改變王朝前期的對外戰略,轉而通過以聯姻和外交方式來處理對外關系。

舒爾吉去世后,其子阿馬爾辛繼位,在位9年。在阿馬爾辛統治初期,他發動了對烏爾比隆的戰爭?!緸鯛柋嚷∥挥谖髂卤R姆和盧盧布姆的更北部,處于烏爾第三王朝邊緣區的最外層。關于阿馬爾辛統治時期的年名記載,參見D.R.Frayne,Ur III Period (2112-2004 BC),pp.235-242.】此戰的原因,很可能是烏爾比隆趁烏爾新王登基,立足未穩,故而發動叛亂。烏爾比隆雖被平叛,但王朝邊緣區的外層區域并不安定,處于烏爾比隆更北方的沙什盧姆(曾在舒爾吉統治的第42年被襲擊),在阿馬爾辛統治的第4年和第6年,與烏爾接連發生兩次戰爭。據烏爾第三王朝文獻記載,在阿馬爾辛統治的第4年,沙什盧姆與舒魯特胡姆第一次被襲擊?!疚墨IRA 10 208 BM 103435:1-44 (AS4 vii),Trouvaille 2:1-19 (AS4 viii)記載了在烏爾和尼普爾舉行的兩次宴會,以慶祝對沙什盧姆和舒魯特胡姆的戰爭勝利?!苛頁ⅠR爾辛年名記載,阿馬爾辛在其統治的第6年再次襲擊沙什盧姆?!具@次戰役在同年的溫馬經濟文獻中也有所暗示,文獻記載許多禮物被送給那些帶來沙什盧姆戰敗消息的人員,參見W.Sallaberger,“Nachrichten an den Palast von Ebla.Eine Deutung von nig-mul-(an),” in P.Marrassini,ed.,Semitic and Assyriological Studies: Presented to Pelio Fronzaroli,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2003,p.612.】阿馬爾辛同烏爾比隆、沙什盧姆的戰爭,實際上是為了鞏固舒爾吉之前的勝利成果,并沒有進行額外的擴張。這兩個地區被平定,使王朝的東北部邊緣區暫時維持穩定局面。但是,王朝東南部又爆發了危機。據阿馬爾辛第7年的年名記載,阿馬爾辛襲擊了庇圖姆拉比烏姆、亞布魯和胡赫努里。前兩個地方位置不詳,胡赫努里位于王朝的東南部,這3個地區位置很可能較為接近。胡赫努里是通往安珊和馬爾哈西商路的重要節點。據在伊朗發現的文獻記載,【B.M.Nasrabadi,“Eine Steinschrift des Amar-Suena aus Tappeh Bormi (Iran),” Zeitschrift für Assyriologie und Vorderasiatische Archologie,Vol.95,Issue 2 (2005),pp.161-171.】阿馬爾辛采取三管齊下的軍事策略,戰勝了胡赫努里。作為懲罰,他拆除了當地神廟主神魯胡拉特爾(Ruhurater)的雕像。不過,阿馬爾辛后來恢復了該神廟,并將胡赫努里重命名為比特阿馬爾辛城(Bit-Amar-Suen)。有的學者認為,胡赫努里戰役的緣由是烏爾試圖懲罰附屬國的不服從行為?!綪.Steinkeller,“The Sargonic and Ur III Empires,” p.65.】這次戰爭并不是為了擴張版圖,只是為了起到警示作用。阿馬爾辛統治時期,是王朝核心區(巴比倫尼亞)和邊緣區的鞏固時期。在邊緣區,軍事防御區的建設與管理進一步完善,國際交流更加頻繁,烏爾第三王朝的發展達到頂峰。

阿馬爾辛在位9年后去世,其子舒辛繼位,亦在位9年。舒辛統治時期只發生過兩次對外戰爭,分別是舒辛統治的第3年對西瑪努姆的戰爭,以及舒辛統治的第7年對扎布沙里地區的戰爭。另外,為了防御阿摩利人等游牧民族的南下,舒辛在其統治的第4年修建了阿摩利長城,標志著烏爾第三王朝的對外政策由主動擴張過渡到被動防御階段。據舒辛3年的年名記載,西瑪努姆在當年被烏爾王朝襲擊。這場戰爭不是為了軍事擴張,而是為幫助嫁入西瑪努姆的烏爾公主奪權。西瑪努姆是與烏爾第三王朝距離最遠的作戰目標,此戰后昆西馬圖姆及其王室成員重新掌權西瑪努姆,繼續成為烏爾第三王朝的盟友?!綪.Michalowski,“The Bride of Simanu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95,No.4 (1975),pp.716-719;W.Sallaberger,“From Urban Culture to Nomadism: A History of Upper Mesopotamia in the Late Third Millennium,” in C.Kuzucuolu and C.Marro,eds.,Sociétés humaines et changement climatique à la fin du troisième millénaire: une crise a-telle eu lieu en Haute Mésopotamie? Actes du Colloque de Lyon (Lyon 5-8 décembre 2005),Istanbul: lInstitut Franais dtudes Anatoliennes,2007,pp.441-444.西瑪努姆是烏爾第三王朝在西北方的傳統戰略伙伴,而非對手。在阿馬爾辛統治時期,烏爾公主昆西馬圖姆嫁給了西瑪努姆統治者之子普薩姆(Puam),西瑪努姆與烏爾第三王朝建立了政治聯姻關系?!慷撕蟀l生的西瑪努姆叛亂可能是由新的阿摩利部落——提德尼姆(Tidnum)引發。在舒辛的王室銘文中,阿摩利人被視為這次叛亂的參與者,成為烏爾的另一敵對勢力?!綝.R.Frayne,Ur III Period (2112-2004 BC),p.297.】在當時,阿摩利人已經成為王朝北部邊境的威脅因素?!網.Sallaberger,“From Urban Culture to Nomadism: A History of Upper Mesopotamia in the Late Third Millennium,” p.449.】為了應對北部邊境威脅,舒辛在其統治的第4年修建了一條阿摩利長城,名為穆里克提德尼姆(Muriq-Tidnim),【D.R.Frayne,Old Babylonian Period (2003-1595 BC),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0,pp.380-383.在舒辛的王室銘文中,記載了阿摩利長城修建的詳細情況,并且提到舒辛“讓提德尼姆(部落)的腳撤回他們的土地”,參見D.R.Frayne,Ur III Period (2112-2004 BC),pp.327-328;有的學者認為,阿摩利長城很可能在舒辛2年的西瑪努姆戰役之前就已經開始修建了,甚至修建阿摩利長城和襲擊西瑪努姆這兩件事情之間有著某種因果聯系,參見P.Steinkeller,“The Sargonic and Ur III Empires,” p.67.】防御阿摩利人南下。

與此同時,王朝東北方的西馬什基人也逐漸成為烏爾第三王朝的另一潛在威脅。為了化解危機,烏爾統治者一直奉行分化瓦解的策略,使西馬什基諸國保持分裂與中立狀態,但是這一策略并非一直奏效。在舒辛統治的第6年,西馬什基諸國結成反烏爾聯盟,聯盟首領是扎布沙里的統治者。這個聯盟控制了呼羅珊大道,直接威脅到烏爾通往伊朗高原的商路。作為回應,舒辛在其統治的第7年襲擊了扎布沙里。據其王室銘文記載,這場戰爭取得了完全勝利。戰后,大量戰利品被帶回巴比倫尼亞,包括男女戰俘?!綝.R.Frayne,Ur III Period (2112-2004 BC),pp.301-306.】值得注意的是,西瑪努姆戰役中的戰俘到達烏爾后被安置在農田勞作,或者成為軍隊(erin2)成員?!緟⒁娢墨ICUSAS 40 35;CUSAS 40 675;CUSAS 40 990;CUSAS 40 1533;Nisaba 15 369;Nisaba 15 623.】然而,扎布沙里戰役的戰俘完全淪為奴隸,男性被弄瞎,派到尼普爾果園勞作,女性被安置到紡織房工作?!綝.R.Frayne,Ur III Period (2112-2004 BC),p.304.】由此可見,烏爾統治者對扎布沙里的反叛者痛恨至極。烏爾對扎布沙里的平定,進一步加強了其對該地區的控制,蘇卡爾馬赫(sukkal-mah)阿拉德姆被授予 “西馬什基與卡爾塔(Karta)地區的將軍”的頭銜?!緟⒁娢墨IRIME 3/2.01.04.add34: Arad2-dNanna agina imagiki u3 ma-da Kar-daki-ka.】

雖然西馬什基戰役取得大勝,但是到舒辛晚年,王朝的危機再現。舒辛在位9年后去世,其子伊比辛繼位,在位24年。在伊比辛統治初期,烏爾的外部環境開始惡化。王朝危機的開端是烏爾的老對手西穆盧姆發動叛亂。據伊比辛3年的年名記載,西穆盧姆被烏爾王朝襲擊?!綝.R.Frayne,Ur III Period (2112-2004 BC),pp.362-363.】但是,這很可能只是一種傳統的宣傳口號,烏爾很可能戰敗,因為自伊比辛3年開始,邊緣區的古恩馬達(gun2-ma-da)稅突然停止繳納,烏爾失去東北部的邊緣區,也失去對呼羅珊大道的控制?!緟⒁妱⒉瘢骸抖愔婆c烏爾第三王朝的國家治理》,《古代文明》,2021年第1期;S.Garfinkle,“Co-Option and Patronage: The Mechanics of Extraction in Southern Mesopotamia under the Third Dynasty of Ur,” in J.Valk and I.S.Marín,eds.,Ancient Taxation: The Mechanics of Extrac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21,pp.71-92.】另一方面,西馬什基的統治者雅布拉特(Yabrat)占領了蘇西亞納地區,伊比辛試圖挽回,但卻失敗了。在伊比辛5年,烏爾與扎布沙里締結政治聯姻,意在孤立雅布拉特,【P.Steinkeller,“New Light on imaki and Its Rulers,” Zeitschrift für Assyriologie und Vorderasiatische Archologie,Vol.97,Issue 2 (2007),p.228.】由此取得了對雅布拉特的暫時勝利。伊比辛繼位8年后,烏爾第三王朝所統治的區域只限于首都烏爾城附近。在公元前2004年,烏爾第三王朝被伊新和西馬什基所滅。

三、烏爾第三王朝對外戰爭的特征

烏爾第三王朝的對外戰爭,具有兩河流域王朝對外戰爭的一般性特征。一方面,在思想觀念上,兩河流域的國王們一向以戰士的形象出現,如吉爾伽美什和薩爾貢等著名統治者,皆因其卓著戰功而被后人銘記和神化,這也導致后代國王們大多以對外軍事行動為頭等要務,對外戰爭的勝利可以增強其權威和統治正當性。另一方面,在地理因素上,兩河流域地處平原,不具備險要地形,容易遭受北部和東部山區游牧民族的襲擾。兩河流域盛產農業作物,但缺乏礦產和木材等資源,對貿易有較大需求。這就要求兩河流域的王朝為巴比倫尼亞核心區建立邊緣防御區,保護核心區的生產生活,并控制主要貿易路線,以保證商品的流通。

與此同時,烏爾第三王朝的對外戰爭也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特征。與前代相比,烏爾第三王朝統治者放棄了阿卡德王國大舉對外擴張的政策,采取有選擇性、有目的性的擴張方針,致力于建設一個精致的、中央集權式的國家,其周邊由若干具有防御性質的邊緣區構成。烏爾第三王朝不僅采取戰爭手段,而且綜合運用外交和貿易等方式加強同外國的聯系,這種策略被有的學者稱為“精心設計的、自我設限的、防御性較強的帝國策略”?!綪.Steinkeller,“The Sargonic and Ur III Empires,” pp.60-61.】

首先,烏爾第三王朝對外戰爭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掠奪資源與財富。在普茲瑞什達干的經濟文獻中,記載有大量的牲畜被作為戰利品,以及男女戰俘從戰敗區被帶到烏爾王國。例如,在舒爾吉統治的第47年,779只綿羊、782只山羊被作為戰利品,從西馬什基和阿摩利山區帶回烏爾?!緟⒁娢墨IPDT 2 802 (SH47 v).】再如,在舒爾吉統治的第48年,多達231頭牛、10 735只羊被作為戰利品,從基馬什和哈爾西被帶回烏爾,【參見文獻Princeton 1 60 (SH48 vii).】這些戰利品明顯對應于舒爾吉48年年名中提到的對哈爾西、胡爾提和基馬什的戰爭。關于烏爾軍隊掠奪戰利品和戰俘的目的,在學界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其目標是為了征服這些地區,戰利品被作為征服的戰果或者給予軍隊的獎勵?!綢.J.Gelb,“Prisoners of War in Early Mesopotamia,” pp.70-98;L.Hebenstreit,“The Sumerian Spoils of War During Ur III,” pp.373-380.】不過,最近美國西華盛頓大學的學者加芬克爾(S.J.Garfinkle)從新舊精英集團博弈的視角,認為烏爾國王對外戰爭的目的是培植支持王權的軍事和商人新精英階層,通過分配戰利品和戰俘來滿足這些新貴的利益,形成與行省總督和神廟集團等為代表的舊精英集團之間相互制衡的局面,最終使以國王為代表的王室集團獲益?!維.J.Garfinkle,“The Kingdom as Sheepfold: Frontier Strategy Under the Third Dynasty of Ur: A View from the Center,” in G.Frame,J.Jeffers and H.Pittman,eds.,U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E: Proceedings of the 62nd Recontre Assyriologique Internationale (Philadelphia July 11-15 2016),University Park: Eisenbrauns,2021,pp.245-251.】通過對年名中多次出現的有爭議術語“hul”的討論,筆者認為,烏爾第三王朝對外戰爭并非是為了徹底征服這些地區,而是通過多次襲擊相同地區,從而獲取源源不斷的資源財富,使物質財富不斷集中于王室集團,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

其次,烏爾第三王朝的對外戰爭是有選擇性的、精細化的擴張設計。烏爾第三王朝對外擴張方向集中于王朝的東北方地區,個別涉及北方和東南方,而對西北部地區并未動武,具有“東戰西和”的特征?!綜.Liu,“Eastward Warfare and Westward Peace: the ‘One-Sided Foreign Policy of the Ur III Dynasty (2112-2004 BC),” The Digital Archive of Brief Notes & Iran Review (DABIR),No.9 (2022),pp.53-57.】據烏爾第三王朝年名記載,從舒爾吉第21年至伊比辛第14年,共有22個年名記載戰爭事件,其中涉及王朝對東北方戰爭的年名有17個(涉及德爾、卡拉哈爾、西穆盧姆、哈爾西、沙什盧姆、盧盧布姆、烏爾比隆、基馬什和胡爾提等地區),對東南方戰爭的年名有4個(涉及安珊、胡赫努里、蘇薩、阿丹頓和阿萬),對北方戰爭的年名有1個(涉及西瑪努姆)。烏爾第三王朝對王朝東北方地區的戰爭屬于常規戰爭,而對東南方和北方的戰爭屬于偶然性事件,例如舒爾吉34年對安珊、舒辛3年對西瑪努姆的戰爭都是因為之前的政治聯姻出現問題,為了解決政治聯姻的問題從而發起戰爭?!緞⒉瘢骸墩位橐雠c兩河流域烏爾第三王朝的治理》,《社會科學》,2018年第8期?!慷帘刃?4年對蘇薩、阿丹頓和阿萬的戰爭更像是王朝保衛戰或平叛戰爭。與阿卡德時期不同,烏爾第三王朝統治者從未嘗試對西部進行擴張。烏爾的結盟方有馬爾哈西、安珊、馬里和西瑪努姆。在東方,烏爾的盟友是馬爾哈西和安珊,通過政治聯姻鞏固友好關系(舒爾吉18年和30年)。烏爾與馬爾哈西的聯盟直到伊比辛時期才破裂。在西方,烏爾的盟友是馬里,在烏爾納姆時期已經確立,馬里與烏爾通過商路加強聯系。在北方,烏爾的盟友是西瑪努姆,作為監視烏爾的北部屬國尼尼微和哈馬孜的重要伙伴。

再次,烏爾第三王朝在有限范圍內的區域擴張,其最終目的是取得東西商路的控制權。烏爾第三王朝對外擴張區域沿著底格里斯河左岸形成了一個帶狀區域,西北至烏爾比隆、阿拉普胡姆和沙什盧姆,東南到胡赫努里。烏爾第三王朝核心區地處兩河流域平原,灌溉農業發達,盛產小麥、大麥、椰棗等農作物及牛羊等牲畜,但是礦產和木材等資源匱乏,所以兩河流域在很早就與周邊地區進行對外貿易活動,形成了諸多商路網,其中跨越扎格羅斯山脈到達伊朗高原的商路——呼羅珊大道是其中最重要的商路之一?!緞⒉瘢骸稄摹吧虾!钡较潞#涸缙趦珊恿饔蛏搪烦跆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43-65頁;P.Steinkeller,“The Sargonic and Ur III Empires,” pp.61-63.】根據舒爾吉統治后期的年名記載,烏爾持續對卡拉哈爾、西穆盧姆、盧盧布姆、哈爾西、基馬什和胡爾提作戰,其目的除了掠奪資源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這些地方都處于呼羅珊大道的沿線,【D.I.Owen,Cuneiform Texts Primarily from Iri-Sarig / l-arrākī and the History of the Ur III Period,Volume I: Commentary and Indexes,p.153.】烏爾軍隊進攻的方向也是沿著呼羅珊大道逐步推進,這也進一步證明了烏爾第三王朝對外擴張的經濟目的。

最后,烏爾第三王朝對外戰爭的戰果是建立了保衛核心區的邊緣區。邊緣區共包括約一百個地域,其地理范圍包括王朝東北部、東南部和迪亞拉河流域,連接了核心區與邦交國,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具有雙重戰略意義。邊緣區不僅在政治軍事上起到防御區和軍事緩沖區的作用,還在經濟上作為烏爾王朝的重要物資供給地,【S.J.Garfinkle,“The Kingdom as Sheepfold: Frontier Strategy Under the Third Dynasty of Ur: A View from the Center,” pp.245-251.】在王朝的物資再分配與整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邊緣區的主要作用是向烏爾中央繳納貢賦,貢物多是該區域所牧養的牛羊等牲畜,大多數邊緣區由軍隊負責納貢,少數由地區長官或代表負責納貢。邊緣區向烏爾中央繳納的牲畜貢賦,除了被用于宗教祭祀活動,還回贈給核心區行省,或者贈給邦交國的來訪使者。從這一角度講,邊緣區在經濟上起到連接核心區和邦交國的樞紐作用。舒爾吉之后的烏爾第三王朝統治者較少發動對外戰爭,其主要任務是鞏固對邊緣區的統治,維持對東部商路的控制,不斷加強同邦交國之間的交往與聯系。

結 語

烏爾第三王朝作為古代兩河流域歷史上第二個統一王朝,實行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其對內統治政策體現了核心區與邊緣區的區域劃分特色,對外戰爭方面經歷了從主動擴張到被動防御的演變。具體的戰爭過程可以概括為:首先,第一任國王烏爾納姆驅逐庫提人勢力,擊敗拉伽什等城邦,完成巴比倫尼亞地區的統一,此后這個地區成為烏爾第三王朝的核心地區。其次,第二任國王舒爾吉發動針對王朝東北部的一系列軍事行動,打通穿越扎格羅斯山脈的商路,并限制東北山區的游牧民族深入核心地區,這一時期也是烏爾第三王朝的擴張頂峰。最后,在后三任國王統治期間,烏爾第三王朝采取防御姿態,應對北方游牧勢力的策略由主動出擊轉為建設防御設施,王朝領土逐漸萎縮至烏爾城附近,最終被伊新和西馬什基所滅。

受客觀因素的影響,烏爾第三王朝的對外戰爭也有其特殊性。首先,烏爾第三王朝沒有實力或意愿對被征服地區保持長期控制和建設,其對外戰爭的目標是掠奪資源與財富,用于維持中央集權的統治。但這種戰爭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邊緣地區和核心地區的財富差距增加了邊緣地區混亂和叛亂的幾率,而軍事行動本身也要耗費大量的財富,一旦烏爾國王無法獲得軍事勝利或掠得大量財富,核心地區的穩定性也會受到影響。其次,烏爾第三王朝有清晰的對外政策,針對不同方位采取不同的外交手段,烏爾的軍事行動大多針對東北方向,而對其他地區則采用聯姻和結盟等方式保持和平。烏爾第三王朝沒有窮兵黷武、無序擴張,避免了因過度使用武力造成國家實力大幅削弱,或因強力統治者的去世造成國家的快速崩潰,對軍事力量的集中使用是烏爾第三王朝強大的原因之一。最后,烏爾第三王朝的對外戰爭具有一定目的性,根據自身經濟需求和安全需求,進行有選擇性的戰爭。烏爾第三王朝的主要目的是取得東西商路的控制權,并保護核心地區免遭游牧民族的襲擾。因此,烏爾統治者對扎格羅斯山區頻頻進行軍事行動,以保持對呼羅珊大道的控制權,打擊西馬什基人和阿摩利人部落或國家。

責任編輯:史海波

The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Wars in the Third Dynasty of Ur

LIU Chang-yu

(Department of History,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Zhejiang,321004,China)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war history in the Third Dynasty of Ur has always been a key issue among Assyriological scholars.From the unified war during the Ur-Nammus reign,to the war of expansion during the Shulgis reign,and then to the war of defense between Amar-Suens and Ibbi-Suens reigns,the foreign wars in the Third Dynasty of Ur experienced the evolution from active expansion to passive defense.At the same time,the foreign wars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ective expansion named “Eastward Warfare and Westward Peace”,the purpose of which was firstly to plunder resources and prisoners of war,secondly to create a buffer zone to secure the core,and thirdly to control the Great Khurasan Road,strengtheni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Iranian plateau.As the threat from Amorites and Elamites grew,the political goal of the Ur III rulers was not fully realized.But the short attempt of centralization 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provided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later Mesopotamian state governance.

Key words:Third Dynasty of Ur;foreign wars;Shulgi;“Eastward Warfare and Westward Peace”;Great Khurasan Road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