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課”建設背景下體育教育發展的價值意涵與改革路徑

2024-03-29 00:40鄭欣
當代體育科技 2024年4期
關鍵詞:大思政課政課大思

鄭欣

南京審計大學 江蘇南京 21181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按笏颊n”概念的首次提出,旨在進一步推進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對此,教育部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的重要批示,于2022年頒布了《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并強調“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教育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不僅映射出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也是民族活力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而在“大思政課”背景下,如何通過體育教育的開展,發揮體育的思政育人實效,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競爭意識與合作能力,進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是體育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1]。但目前,在“大思政課”建設背景下,體育教育研究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明確體育教育融入“大思政課”的邏輯路徑,把握體育思政教育的具體情況,并探索具體的實踐方法。以期在“大思政課”建設背景下促進體育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高育人質量。

1 體育教育“大思政課”建設的價值意涵

1.1 體育教育融入“大思政課”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的現實要求

體育教育與“大思政課”的結合,是對高等教育立德樹人使命的一種深化。體育活動通過其獨特的集體性和競技性,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公平競爭意識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2]。這些品質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價值觀念相契合,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同時,體育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能夠幫助學生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實踐的理解。通過體育活動,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體驗到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從而加深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認識和認同。

此外,體育教育在培養學生認識中國社會現實和未來發展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體育比賽和活動往往與國家大事緊密相連,通過參與體育活動,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國家的發展成就,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認同。

1.2 體育教育融入“大思政課”是堅定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徑

體育教育在“大思政課”建設的背景下,承擔著傳承民族精神、塑造國際形象、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的重要職責。

首先,體育教育的實踐性質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的體驗平臺,使其在參與的過程中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體育活動的參與性和體驗性特征,使之成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效載體。通過體育活動,學生能夠在團隊協作、競技拼搏中體會到集體主義精神,進而在無形中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3]。

其次,體育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實踐,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民族記憶。中國現代體育史是一部民族奮斗史,它記錄了國家從弱到強的歷程。在體育教育中融入這一歷史維度,有助于學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內涵,感受體育背后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

再次,體育教育的發展歷程本身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確性的生動體現。體育競賽的勝利不僅是運動員個人的榮譽,更是國家實力和社會制度優勢的展現。體育成就的取得,是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有力證明。

最后,體育教育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展示窗口。體育賽事作為國際交流的平臺,不僅能夠展示中國的體育成就,更能夠傳播中國文化,提升國家形象。體育賽事中的文化元素,如開閉幕式的文藝表演,對外傳遞了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

1.3 體育教育融入“大思政課”是全面育人的必然選擇

體育教育不僅僅是身體鍛煉的過程,它同樣承載著塑造學生德性、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職能。鑒于此,體育教育成為了實現教育共時性、增強學生主體性的重要載體。

首先,體育教育與馬克思主義教育理念的契合,為其融入“大思政課”的理論基礎提供了堅實支撐。馬克思主義強調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而體育教育恰恰能夠在培養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加強對其意志品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培育。這種教育方式不僅是對身體的塑造,更是對個體全面素質的提升。

其次,體育教育在促進學生成為具備創新、競爭和法治意識的全面發展公民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體育活動,學生能夠在競技與合作中學習規則、尊重對手、培養團隊精神,這些都是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質。體育教育通過這種即學即用的共時性模式,強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性。

最后,體育教育的共時性特征使其成為教育模式轉變的重要推動力。在傳統教育模式中,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者,而體育活動要求學生必須成為積極參與者。這種參與不僅體現在身體運動上,更體現在心智活動和社會互動中。體育教育的這種特性促使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從而實現從被動接受到積極參與的轉變[4]。

2 “大思政課”建設背景下體育教育發展的現實問題

2.1 理論研究有待深入

在當前“大思政課”建設的背景下,體育教育的發展面臨理論研究不足的問題。

首先,目前學界關于體育與“大思政課”融合的研究成果稀缺,這表明該領域的學術關注度不高。這種狀況可能源于多方面原因,包括研究資源的分配、學術評價體系的導向以及研究者興趣的偏好等。此外,高質量學術期刊的支持不足,也反映出體育教育在學術界的邊緣地位,這無疑加劇了理論研究的匱乏。

其次,現有研究內容過于淺顯。對于體育與“大思政課”的理論建設,現有文獻往往停留在表層的描述和初步的探討,缺乏深入的理論分析和系統的理論框架。這種現象可能與研究者對體育教育內涵、方法論和課程發展論的認識不足有關。缺乏清晰的理論指導,體育教育的思政功能難以得到有效發揮。

再次,體育教育在“大思政課”程建設中處于邊緣化地位。體育教育從教育主體轉變為手段和工具的現象,不僅削弱了體育的本體論建設,也限制了其在思政教育中的潛能。體育教育的本體論關注體育活動本身的價值和意義,而非僅僅作為達成其他教育目標的手段。這種轉變導致體育教育的獨立性和主體性被忽視,進而影響了相關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最后,體育教育在“大思政課”建設中的內生性動力缺失。體育教育的思政功能內涵不應僅僅依賴于總體教育功能的設計,而應當有其自身的驅動力。這種內生性動力來源于對體育活動本身價值的認識和體育教育目標的自我追求。然而,現實中體育教育往往被視為一種輔助手段,這種觀念限制了體育教育自我發展的動力,也影響了理論研究的深入[5]。

2.2 實踐內容有待豐富

在“大思政課”建設的背景下,盡管體育思政課程在強調中國體育項目的傳統和成就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在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同質化方面存在明顯的問題。首先,體育思政項目和課程在教育視角、教學目標和教育手段上的單一化和雷同化現象,限制了體育教育的多元發展。體育特色往往局限于項目本身,而忽視了體育教育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增進學生對社會、文化、歷史的理解等方面的潛力。例如,北京體育大學和上海體育大學的思政金課項目雖然聚焦于中國武術、女排精神和乒乓球成就,體現了學校的課程資源優勢,但這種專注往往未能充分發揮體育項目在跨學科教育中的作用。

其次,課程建設的邏輯以家國情懷為起點,通過體育成就展現國家意志,旨在引導學生形成政治、文化和歷史認同。這種建設邏輯雖然有助于加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和集體榮譽感,但過度的強調可能導致學生體驗的簡單化和程式化。課程雖然通過深入挖掘單項體育運動,增強了歷史感和人物事件的連貫性,提高了學生的獲得感,但同樣存在著同質化和單一化的問題[6]。

最后,專項體育內容依賴的課程思政功能相似性,使得構建橫向體育特色的課程體系變得困難。這種困難不僅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也體現在教學方法和教育資源的配置上。體育學科的特點導致硬性分割思政功能會造成失衡,難以形成有機的育人合力矩陣和體系化的育人合力。這種失衡不僅影響了體育教育的整體效果,也限制了體育思政課程的創新和發展。

2.3 政策支撐有待加強

在政策支撐和評價方面,體育與“大思政課”的結合也面臨諸多問題。

首先,體育與“大思政課”的融合在頂層設計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視。雖然教育部門已經認識到體育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中的重要作用,但在政策層面,尚缺乏具體的指導性文件和明確的操作規范來指導這一融合過程。這導致學校在實施過程中缺乏明確的方向和標準,難以將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效結合。

其次,體育與“大思政課”的融合不應僅限于學校內部課程的設計,還需要社會和競技體育資源的整合。目前,社會體育資源與學校教育資源的聯動機制不夠完善,競技體育資源的教育價值也未能得到充分發揮。這種資源整合的不足,限制了體育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深度和廣度。

最后,缺少政策引導和機制設計,導致體育融入“大思政課”建設未能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政策和機制2 個層面入手,一方面,制定具體的政策文件,明確體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目標、內容和標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協同育人機制,促進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提高體育教育的育人效果。

3 “大思政課”建設背景下體育教育發展的改革路徑

3.1 “大思政課”建設在總體設計中發揮體育教育優勢

首先,確立體育教育在“大思政課”中的重要地位。體育教育應被視為培養學生身心健康、增強國民體質的基石,同時也是塑造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團隊協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體育教育的目標應與“大思政課”的目標相互呼應,共同致力于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其次,應充分利用現有體育資源,包括場館設施、教學人才、科研成果等,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推動體育資源與思政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這種整合不僅能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還能夠為體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大思政課”建設。

最后,體育教育不僅僅是鍛煉學生體能的手段,更是培養學生道德素養、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的重要途徑。因此,體育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應與學校的教育目標同步,通過體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強化學生的德育功能,實現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

3.2 建設主題式體育課程平臺,拓展育人范圍

擴展“大思政課”建設的范圍,建立一個開放的體育思政資源庫,匯聚各類體育文化資料、歷史事件、優秀人物事跡等,形成豐富的教育內容。同時,通過跨學科的合作,將這些資源與思政教育內容相結合,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首先,構建體育思政功能體系。這意味著體育教育的評價體系需要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實際提升和應用,而非單一的知識掌握程度。在此過程中,體育教育應重視學生身體素質、團隊協作、競技精神等方面的培養,這些都是思政教育中重要的素質和能力。

其次,注重社會體育資源的利用,這是建立體育特色“大思政課”平臺的關鍵。社會體育組織、體育俱樂部、體育賽事等,都是寶貴的教育資源。與這些社會體育資源進行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學習體驗,如參觀體育博物館、觀摩體育比賽、與運動員面對面交流等,這些都能有效增強體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最后,體育活動在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強化民族自信和家國情懷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通過體育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挑戰自我、超越極限的過程中,體會到個人努力與國家榮譽之間的聯系,從而培養出對國家的深厚感情。利用奧運等國際賽事資源,在課堂上共育家國情懷,不僅能夠豐富教學案例,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國際視野和民族自信。

3.3 創新體育教育內容,形成多維思政教育空間

首先,體育教育的內容更新是提升思政課程教育效果的關鍵。傳統的思政教育內容往往較為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體育作為一種載體,能夠豐富思政資源。將思想政治教育與體育教育相結合,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競爭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通過體育活動,可以將“中國道路”“家國情懷”“中國夢想”等主題有機融入,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和領悟。

其次,建立多維的教育空間是實現體育教育立體化的重要途徑。在這個空間中,不同的體育項目不再按照重要性來區分,而是作為多元化的教育資源,供學生選擇和體驗。這樣的教育空間應當是開放的、包容的,能夠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和興趣,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和實踐,從而實現從教學空間的過客到生產者的轉變。

再次,課程邏輯體系的構建是提升思政課程內涵的重要環節。課程邏輯體系應當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時代主題展開,但不應局限于單一體育項目。這要求課程設計者深入挖掘每個體育項目背后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將其與國家發展大局相結合,構建起一個有機的、系統的課程體系。

最后,課程的生動活力是吸引學生參與的關鍵。體育特色的“大思政課”應當是充滿活力的,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各種體育活動的設計,可以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動、有趣,從而提高教育成效。

4 結語

在“大思政課”建設背景下,體育教育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手段。因此,應被賦予更深層次的意義,通過不斷地深化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整體效能,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堅實的支撐。

猜你喜歡
大思政課政課大思
同心協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學習《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
走進社會大課堂,善用“大思政課”
文化自信視域下思政課意識形態教育研究
正確把握善用“大思政課”的精神實質
“大思政課”的理論要義與實踐導向
高?!按笏颊n”格局下舞蹈課堂與思政內容融合的思考與探究
淺談大思政視域下有機化學課程“金課”打造
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引領下思政課互動式教學探索
“大思政”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高校藝術生思政課教學的現狀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