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山河永流芳(散文)

2024-03-29 03:24鄭好
南方文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陽朔漓江石刻

鄭好

本名鄭義來,70后,桂林文學院首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

一江美景,百看不厭;一首好詩,傳唱千年。

古往今來,贊美祖國山河的詩詞不計其數,而唐代沈彬這首卻獨具一格:

“陶潛彭澤五株柳,潘岳河陽一縣花。兩處怎如陽朔好,碧蓮峰里住人家?!?/p>

沈彬字子文,唐末高安(今江西高安)人,曾任陽朔縣令。史載沈彬善詩,在陽朔任職時間已無從考證,唯獨這首詩留了下來,傳唱至今。碧蓮峰位于陽朔縣城東南,東臨漓江,卓然聳立,倒映水中,宛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芙蓉,因而得名。山峰東麓一片白色石壁中,鑲刻有一個草書“帶”字,堪稱一絕。

整幅石刻高6米、寬3米,其中“帶”字高5.73米、寬2.91米。石刻之巨,不僅在廣西首屈一指,在國內亦是罕見。其書法藝術可謂碑中上品,特點是字徑大而結構不失嚴謹端莊,點畫粗而猶顯筆意蒼勁瀟灑,筆勢有如深山臥虎、蛟龍舞空,力頂蒼穹而變化無窮。但凡來陽朔探尋歷史文化之游客,必希望一睹“帶”字風采。有人說,碧蓮峰是陽朔山水叢中一塊精美的翡翠,而“帶”字石刻,則是鑲嵌在翡翠上那顆璀璨奪目的寶石。

“寶石”右側有一行小字題款“大清道光甲午仲春山陰元仁書”,下有兩枚小字方印“靜山”“王元仁印”,俱倒刻,楷書款。王元仁是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清道光十四年任陽朔知縣。由于“帶”字字幅碩大,結構奇妙,筆法流暢,人們在觀賞贊嘆的同時,一度琢磨其字里有字,產生了諸多猜測。其中流傳甚廣的,是從此字的筆畫中“找”出一首詩來:“一帶山河,舉世無雙;少年努力,萬古流芳?!庇匈澝狸査飞剿?、引人奮發向上之意,被人廣為傳誦。也有專家考證,“帶”字筆畫結構與清代以前歷代書家草書相似,并無過多奇特之處,后人的猜測并非作者本意。其實王元仁在廣西還留下兩處巨幅單字書碑,分別為今宜州區鵝潭的“鵝”字、武鳴喜鳳山的“鳳”字,說明作者的大字書法能緊扣當地風貌特點而書,可謂為時為地為事所著而已。

“帶”字石刻“誕生”以來,可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引無數游人競相揣摩,眾說紛紜而不得要領。這石刻與美麗的陽朔山水融為一體,任憑世人評說,笑看世事滄桑。今天,當人們依山臨水觀其芳容時,眺望大江,追思先賢,歷史的思緒仍不免隨著悠悠漓江流向遠方。

有人說,“帶”字串起一條山簪水帶,成為陽朔風景的形象寫意?!皫А弊中误w優美,獨立絕壁,卓爾不群,傲視蒼穹,本身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如果把陽朔這片山水比作一只騰飛的蝴蝶,“帶”字所處的碧蓮峰就是蝴蝶的中心。雖然山峰高度只有300米,但山勢挺拔直立,是陽朔最美山峰之一,自古以來就是觀賞陽朔風景極佳之地。登此山頂可覽縣城全景,陽朔古八景的東嶺朝霞、西山晚照、白沙漁火、馬山嵐氣等景色盡收眼底。清末進士劉名譽有詩云:

“桂林山水世爭跨,陽朔奇峰又一家。

我坐扁舟隨意看,果然千朵綠蓮花?!?/p>

游人乘船到陽朔,在碧蓮峰下登岸即可賞“帶”字石刻,更加激起愛上陽朔、行走陽朔、探尋陽朔的勃勃興致。新中國成立以來,這一帶江岸興建了許多碼頭,成為水陸通達的交通樞紐,上溯漓江可至桂林,順流而下可達梧州,加上縣城的陸路則可通達各景點景區,可謂一“帶”串起千顆珠。改革開放后,這里每年“帶”來上百萬的游人,“帶”字石刻與蜿蜒的漓江,如同聯系天下的青羅帶?!胺瓢t舟如梭,古往今來多少人?!碑斈甓匚浯河侮査泛筚x詩云:

“漓江春水綠悠悠,細雨曇天結伴游。

兩岸奇峰看不盡,碧蓮峰下泊行舟?!?/p>

有人說,“帶”字引出一條清廉玉帶,成為漓水清風的最佳注解。一般認為,“帶”字為王元仁所書,但并非其所刻,將此字請匠人刻于石壁上的,是繼任者吳德征。1920年版《陽朔縣志》載:“清邑令吳德征刻帶字?!眳堑抡鳛橘F州遵義人,清末舉人,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1835—1838年)任陽朔知縣。此前道光十四年(1834年),陽朔有三任知縣,分別為:王元仁、梁鳳綸、吳敬綸。王在任時間應該不長,很可能只是書寫了此字,來不及刻。吳德征作為一個繼任者,并沒有“新官不理舊賬”,而是接過前任的工作繼續做下去。無怪乎后面有人重修《陽朔縣志》時,曾誤將“帶”字石刻書寫者記為吳德征,好在吳并沒有在石刻上署自己的名字,讓后人看出謬誤。從這一點看,吳德征確有愿作嫁衣、甘居幕后的胸襟。

吳德征在任期間,用現在的話說,很重視文化、生態和民生建設,這里試舉幾例。一是建立了陽朔第一所縣學——壽陽書院。在此之前,陽朔是沒有官辦學校的,只有少量的私塾,相當于現在的民辦小學、民辦幼兒園之類。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吳德征帶頭捐資,地方紳士民眾積極響應,共捐白銀11160余兩,在今天的陽朔鎮小學處創辦了壽陽書院,當年秋即竣工。書院十分寬敞而且氣勢堂皇,建有講堂兩楹,寢室、書舍及廚房等42間,還買了學田數百畝以供書院正常運轉。書院設山長(教師)1人,主持院內講席。吳德征自任首屆山長,作為縣里的最高長官,公務之余,親自到書院對學生講經論文,課讀授業,可見當時陽朔書院的學生是非常幸福的。壽陽書院不僅是本縣生童學習的場所,也是每屆縣試頭二場的考棚,成為陽朔縣的最高學府,書院因此名重一時。今天,書院的舊址上依然是陽朔縣城最重要的小學——陽朔鎮小學。若從吳德征時期算起,此地已有近200年建校史。

二是重修了《陽朔縣志》。由于歷史原因,清代以前的《陽朔縣志》都沒有流傳下來。今天人們可以看到最早的《陽朔縣志》是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當時的知縣陳洪疇編的。到了吳德征修志時,距離上次修志已過了165年,吳德征攻堅克難,重修了縣志,為世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縣情資料。此后直到82年后的民國九年(1920年),陽朔知事全煥模在他的前任余次彭1914年增修的縣志基礎上,再鑒定編成更新的《陽朔縣志》。

三是積極倡導封山育林。在“帶”字石刻下方不遠處,有吳德征在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所作《正堂示》摩崖,文曰:“正堂示。壽陽鎮山,風水攸關。封蓄樹木,一縣觀瞻。毋得斫伐,自羅重愆。倘敢不遵,枷號勿寬。道光十八年七月吉立?!边@道封山育林禁令正文讀來朗朗上口,如詩一般。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意是:“政府布告:碧蓮峰作為陽朔縣城的鎮山,事關縣城風水。封山育林關系到一縣的形象。嚴禁砍伐此山樹木,希望大家自覺遵守,不要以身試法。如果膽敢違反,必將嚴懲不貸,決不姑息?!边@是當年陽朔縣政府保護碧蓮峰生態的珍貴歷史資料,為后人留下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吳德征在陽朔留下的筆墨不多,其中一處是清道光十八年刻于今福利鎮上平塘村旁蘇穆巖口的《游蘇穆巖》:“稻花香里漫停驂,聞說幽巖仔細探。屈曲仙藤成古杖,玲瓏玉筍作朝簪。僧如有覺應飛錫,佛本無心且共龕??氨忍以捶潜苁?,不須此處結茅庵。道光十八年,余重修邑志,采訪巖碑,因得游蘇穆巖,古稱佛巖,故題。古播吳德征?!?/p>

在詩的一旁還刻有一行更大的字:“立禁此山石木?!?/p>

詩中簡要說明了此行緣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為重修縣志,縣長下鄉調研鄉村石刻文化,順便考察了蘇穆巖,并作詩一首。同時,對保護當地石山和林木提出了要求。今天,不論是碧蓮峰還是上平塘村,陽朔城鄉到處都是一片蔥蘢、四季常青?;貞涍@段歷史,人們不禁會默默致敬先人之舉。

吳德征對陽朔風景建設也很重視,今天陽朔縣城東臨漓江的幟江樓,最早是他在清道光十六年主持修建的,初建于漓江之濱。后來幾經改建、移動、圮毀。1983年,陽朔縣人民政府重建幟江樓,與外移重建的青陽門上下一體,依城臨江,視野很廣,人稱“臨水觀山第一樓”。登斯樓也,可觀東嶺朝霞、俯視浩浩漓江,南望巍峨鑒山,西覽縣城風貌,北眺龍頭山峰;又可仰觀天穹,尋陽朔舊八景之一“黌宮萬云”,令人心曠神怡,實陽朔一大名樓也。

據記載,吳在任期間,還想方設法減輕了老百姓的徭役和賦稅,以利民眾休養生息。當時中國正值鴉片戰爭前夜,晚清政府危機四伏,民間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吳德征以縣令一職,踏實為地方謀發展、為百姓謀福利,自然得到了當地人民的敬重。陽朔的老百姓在他離任時,捐資在今福利鎮東郎山下的古道旁為他修了一座“清官亭”,以表彰他為官清廉、為民辦實事的功績。這是陽朔縣內唯一的一座清官亭,面積約20平方米,后來年代久遠,亭子圮毀,但當地的人們依然在談論清官亭的故事。2020年,政府在原址重建了清官亭,亭呈四方形,四柱支撐,大氣端莊,東南西北四面亭額上各有一匾,分別以四種字體撰“清官亭”三字,寓意清廉之氣廣播四方。

“帶”字石刻下面,是陽朔著名的古渡口瀑水渡,歡快的漓江從北方奔來,沖入碧蓮峰前突出的山石下,再從此處冒出,在幽深的江面上形成大量的涌泉,一說瀑水渡因此而得名。

渡口碼頭的一塊巨石上,刻有“釣臺”兩個大字,字旁是唐代曹鄴《題山居》詩摩崖:

“掃葉煎茶摘葉書,心閑無夢夜窗虛。

只因光武恩波晚,豈是嚴光戀釣魚?!?/p>

曹鄴是陽朔縣城人,唐大中四年(850年)考中進士,為廣西北部地區第一位進士。歷任天平節度使幕府掌書記、太常博士、祠部郎中、洋州刺史,在史部郎中任上辭官回陽朔,后遷居桂林遷鶯坊?!度圃姟肥掌湓娮鞫?06首,是晚唐有代表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作以通俗的語言和辛辣的筆調反映社會矛盾,譏諷時弊,如膾炙人口的《官倉鼠》《捕魚謠》等。曹鄴為人剛正不阿,其品格受時人和后人尊敬。相傳曹鄴在陽朔時,常于此地垂釣。從詩的內容看,《題山居》應作于中進士前,并可明顯感受到曹鄴當時想“釣”的并不是水里的魚,而是治國平天下之機。曹鄴不僅是桂林勤于攻讀的榜樣,也是廉于從政的驕傲,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傳誦。如,明代當地詩人廖東升有《吊曹祠部》:“科名開自大中年,艷說曹公獨占先。甲第天荒從此破,文章衣缽至今傳。千秋讜論垂青簡,一代詩才壓碧蓮。移檄洋洲歸臥后,黌宮附祀首鄉賢?!笨梢娫u價是相當高了。

有人說,“帶”字引領著一條文化長帶,集中展現了陽朔獨特的歷史文化。

古代從漓江對岸進陽朔城,若在瀑水渡口登岸,可沿“帶”字石刻下的山道緊貼漓江邊向北攀行,翻過南峞,再下山道,經南薰門進入陽朔縣城。這一帶地方不大,卻文脈興盛,風景極佳,當地稱之風景道,曾辟為濱江公園。山路旁留存有幾十處寶貴的摩崖石刻,最早的詩可追溯自唐代,最久的石刻則遠至明代,是陽朔石刻最集中之地。數百年來,無數中外名人到此尋訪山水文化,其中包括孫中山、周恩來、陳毅、陳云、鄧小平等革命家。除“帶”字石刻外,這里最令人稱道的,是民國吳邁《陽朔堪稱甲桂林》詩摩崖:“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民國二十四年一月十二日,抵此宣傳抗日救國后,承張縣長岳靈暨各界導游諸峰,書此以資紀念。江西余江吳邁?!?/p>

石刻作于1935年,行書。吳邁先生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律師,曾任全國律師協會執委兼宣傳主任。當年受陽朔縣縣長張岳靈之邀暢游陽朔,應是在十分興奮的心情寫下的這首詩。一年后,西安事變發生,吳邁自國外經香港返國,在香港被國民黨反動派特務暗殺。這首詩竟成了他留給陽朔的絕唱,世人廣為傳誦,甚至有人誤認為這是“桂林山水甲天下”最早的出處。20世紀8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桂林獨秀峰石壁上發現了更早的宋代摩崖石刻,即王正功的《嘉泰改元桂林大比與計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日行宴享之禮》,把“桂林山水甲天下”最早出處向前推至800年前的宋代,但王正功的詩是鹿鳴宴上給桂林學子的勸勉詩,相對難懂,故人們至今更多傳唱的,還是吳邁的這首。

其次還有明陳起龍碧蓮峰題字摩崖:

“江山鎖鑰

時崇禎十五年歲次壬午六月吉旦備兵粵西前留都直指使者富春陳起龍題”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刻于南峞絕壁上,石刻楷書,幅高1.1米、寬3.02米,是這里除“帶”字石刻外最大的一幅。石刻高出路面約2米,氣勢頗宏大,此處為南峞最窄處和近最高處,視野開闊,下臨漓水深潭,驚濤拍岸,觀之震撼。這南山厄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實為天然的鎖鑰。

此石刻下方,有廣州人杜寶琛于民國元年(1912年)所書刻的題詩摩崖:

“民國元年壬子

江流石不轉,山立水難移。鎖來傳古道,鑰卻又何時?

廣州杜寶琛”

石刻為行書,高寬約0.6米,是“江山鎖鑰”四字的一首藏頭詩。有資料說,當年孫中山率部北伐路過陽朔,曾與眾人觀賞碧蓮峰石刻,在“江山鎖鑰”前駐足評論。

風景道一處石壁上,人們還發現了刻于明末的莫之先《重修鑒山古道記》詩摩崖:

“邑南鑒山,東旋孔道懸崖,歲久傾頹,行人為艱。先因訪察南關,步步欹危,臨淵恐墜。就時矢念,即捐資命匠,刻期碾砌,幾經閱月,幸奏成功。謹賦詩記焉。鑒山繞徑俯洄瀾,影映波心玉臂寒。長磴溜穿翻鳥道,崎崖飛碾透云端。翠岑綠練群生渡,赤壁紅塵萬有歡。豈籍五丁開峻棧,蓮峰綺步接天看。崇禎庚午中秋邑人莫之先題”

石刻作于明崇禎三年(1630年),莫之先是明代陽朔人,舉人,曾任云南楚雄通判。詩文簡述了當年對這條風景道的考察、捐資、修繕經歷,為后人留下了一段珍貴的歷史資料。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早在明代,風景道就已有人維護了。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重修風景道,從北端的南薰門碼頭到南端的瀑水渡碼頭一段山路,全部鋪設大理石板,臨江路面加砌了護堤,精心維護原有石刻,增刻部分詩文于其間,更加方便游人登山觀景。其中最亮眼的,是修繕了著名的迎江閣和鑒山樓。

迎江閣位于風景道北坡的濱江懸崖上,1934年始建為炮樓,1943年改稱臨江樓。1955年重建為木柱瓦面二層八角形觀景樓閣,并改今名。1975年按原貌改建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二層樓閣,占地面積64平方米。上層八面開窗,一窗一景,稱“畫窗八景”。當代有人作詩云:

“小閣玲瓏八面窗,一窗一景不相降。

東看云霧南看雨,遠揖諸峰近聽江?!?/p>

1960年5月15日,周恩來總理偕夫人鄧穎超、陳毅元帥偕夫人張茜到陽朔考察,曾在閣內小憩并留影。照片上,兩對革命伴侶自信的笑臉,配以身旁的陽朔山水,成為那個時代的“陽朔經典”。

迎江閣西面即鑒山樓,因碧蓮峰北面絕壁形如鏡鑒,故又名鑒山。唐代此地建有鑒山寺,相傳唐代高僧鑒真五次東渡日本而未果,到訪陽朔鑒山寺后,終于第六次東渡成功。晚唐陽朔名人曹鄴居陽朔時,亦多次到該寺,與寺內高僧品茗談詩。千百年來,鑒山寺多次被毀,又多次重修,名盛縣內外。

如宋人劉坦齋有《陽朔鑒山寺》:

“鑒山最有登臨勝,門巷縈回知幾重?

此日樓頭瞻御墨,何時天上睹飛龍。

關河痛隔魚紋斷,臣子遙申虎拜恭。

欲托離騷寫愁思,涉江何處采芙蓉?!?/p>

1916年,鑒于寺宇大部分已被毀壞,陽朔縣知事余次彭主持新建觀景樓,名鑒山樓,并重修山門,題“鑒寺遺蹤”門額。樓為磚木結構兩層,靠山麓北向,前面地基甚高,地基上還有4根高約10米的磚砌圓柱,顯得高聳雄偉。1964年,政府重建鑒山樓,為鋼筋混凝土樓面及廊柱、木架瓦面二層樓閣,與周邊自然山水更加融合,同時也顯得更加玲瓏秀氣。

鑒山樓下的漓江邊,現在是陽朔的外事碼頭,每逢旅游旺季,游船接踵而來,碼頭上人頭攢動。卻很少有人知道,這里曾經有一座讓人崇敬的譚公亭,是清道光五年(1825年)冬,陽朔民眾為離任知縣譚聯升所建,同時留下一段讓人暖心的歷史。

史載:譚聯升為湖南酃縣人,清道光五年任陽朔縣知縣。上任伊始,巧妙審結一起誣告案,令縣人折服。譚經常微服察訪民情,斷事公正,民間非法行為不禁而止。得知百姓拖欠賦稅,是由于衙吏苛索所致,便親自坐在大堂征收,使污吏不能插手,并對繳納稅額較多者給予獎勵,百姓爭先恐后繳稅。凡出行公干,均輕裝簡從,不要百姓花錢。在任不過一年,卻深受百姓愛戴。離任后,縣內紳民為其筑亭紀念,并入祀名宦祠。

今天,當人們立于鑒山樓前臨水觀景,縣城東北的龍頭山欲吞大江;縣城東邊的浩浩漓江迎面奔來。江上游船穿梭,汽笛聲聲,山下碼頭繁忙,游人如織,歷史長河的思緒緩緩回歸現實。這一帶美麗的山河,得益于大自然上億年的鬼斧神工,更得益于數千年中華文脈的滋潤。漓水清清,山歌聲聲,仿佛在訴說著先人對這片寶地的贊美與呵護。

于是又讓人想起《峿臺銘》里的句子:

“園林之美,豪富所私。山川之盛,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時。大賢已往,民有去思。思其居處,思其文辭……”

一“帶”山河,不愧于祖國山河中一顆寶貴的明珠!

(編輯 吳翠)

猜你喜歡
陽朔漓江石刻
中外石刻大不同
西狹頌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遼代石刻文研究綜述
快樂陽朔游
漓江情畫
絕句《題〈清廉〉石刻》獲獎感言
月下漓江
漓江夕色
快樂的陽朔漂流
陽朔美名傳萬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