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視域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

2024-04-01 11:20朱冬梅
河南農業·科技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生態農業產業園農產品

在鄉村振興視域下,生態農業經濟具有重要的發展意義。生態農業經濟不僅可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保障扶貧項目的落地,而且可以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然而,當前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中依然存在部分問題,如產業結構不夠合理、農業產業園區建設不夠完善、對工作人員管理不夠規范等。因此,制定科學的發展策略,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一、鄉村振興視域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意義

(一)完善農村基礎設施

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對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具有積極作用,生態農業的實施需要合理的灌溉系統和農田水利設施。合理規劃和建設灌溉系統,可以確保農田得到充足的水資源供給,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同時,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有助于防止水資源的浪費和土壤侵蝕,維護農田生態環境的穩定和健康。發展生態農業經濟需要完善農村的電力、通信和交通等基礎設施。農村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煽康碾娏梢灾С洲r村地區農業機械化的推進,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強度。同時,通信設施的完善可以促進信息的傳遞和農業技術的推廣,幫助農民及時獲取市場信息和農業生產指導。另外,良好的交通網絡能夠方便農產品的流通和市場銷售,提高農產品的銷售能力和附加值。

(二)保障扶助困難群眾項目落地

生態農業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能夠推動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生態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需要采用科學的農業技術和管理措施,注重土壤保護、水資源管理和農藥使用的控制,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通過推廣生態農業可以改善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為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整體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此外,生態農業經濟還能帶動農村旅游業的發展,為經濟不發達地區增加旅游收入。生態農業通常與農村生態旅游相結合,通過開發農家樂、觀光農園等旅游項目吸引游客前來體驗農業生產和鄉村風情,增加農民的附加收入。這不僅豐富了農村的產業結構,也提高了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旅游業發展水平,為扶助困難群眾項目的落地提供了新的經濟支撐。生態農業經濟在保障扶助困難群眾項目落地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提供就業機會、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農村旅游等途徑,生態農業經濟能夠促進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為扶助困難群眾事業的成功實施提供堅實的支撐。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應加大對生態農業經濟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推動其在扶助困難群眾工作中的發展和應用。

(三)提高農民經濟收益

生態農業注重品質和品牌建設,通過推廣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等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使農民獲得更高的銷售價格和利潤。有機農產品和綠色農產品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因為它們符合人們對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需求,市場需求量逐年增長。生態農業的發展還可以帶動農村旅游和農產品加工等相關產業的興起,進一步拓寬了農民的收入渠道。隨著城市居民對鄉村休閑度假和農村旅游的興趣增加,農村地區的鄉村旅游業蓬勃發展,農民可以通過提供農家樂、農業觀光等服務獲得額外的收入。此外,生態農業的發展也促進了農產品加工業的興起,農民可以通過加工農產品制作更高附加值的產品,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同時,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為農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途徑。隨著生態農業產業鏈的完善和發展,生產、加工、銷售、物流等環節的崗位不斷增加,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參與其中。農民可以通過參與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等環節獲得穩定的就業機會,增加勞動收入。

二、目前發展生態農業經濟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結構不夠合理

隨著國家的工業化逐步發展和完善,企業在生產中若缺少環保意識,就會產生很多廢棄物,造成生態惡化,土地被污染,給農業生產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在一些地區,農業產業過于單一,主要依賴傳統的種植業或養殖業,缺乏多元化發展。這種單一的產業結構容易受市場波動的影響,增加了農民的經營風險。我國某些地區,由于注重工業的進步發展,忽略了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導致在工業發展進步的同時,對生態農業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使得農村大多數的樹木、土壤、水資源和大氣都遭到了嚴重的污染。另外,在傳統的農耕方式中,部分農戶會使用某些殺蟲劑,以確保農作物能夠快速生長。殺蟲劑具有較高的生物毒性,可以改變土壤結構,降低土壤活力,進而使農作物產量不高。

(二)農業產業園區建設不夠完善

目前,農業產業園區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導致資源的浪費和農業產業集聚效應的發揮受限。在一些地區,農業產業園區的規劃和建設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缺乏統一的管理機構和配套的服務設施。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廣闊,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主導產業并且發展方式也有一定差別。例如,我國東部沿海省份區域、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根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通常以精細栽培、糧食種植、水產養殖業等為主要農業經濟發展支柱。內陸的西北地區、新疆、西藏通常以畜牧、林果的粗放經營管理為主要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西北、新疆、西藏等區域尚未建立較完備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產業園區,各區域的農業部門在促進區域農業轉型時,因缺乏理論支持、實際經驗等,沒有使本區域的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優勢得以有效發揮,進而影響了當地的農業經濟平穩運行,阻礙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三)對工作人員管理不夠規范

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一些農民缺乏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知識,限制了農業生產效益的提升。在我國推廣生態農業的試驗田過程中,有了技術人員的監管,往往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沒有技術人員的幫助,那么很難將先進的種植技術應用到實驗田之中。目前,我國關于生態農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試驗室和實驗田中,相關人員沒有把研究結果應用于農民實際農業種植中,還沒有被廣大農民朋友所接受。同時,我國的生態農業科技研究人員管理架構也不夠科學,現階段在使用農業技術期間,相關工作人員沒有對工作內容進行創新,只注重提高產量,沒有對生物技術進行有效的運用,依靠機械和裝備來增加播種面積并沒有被普遍采用。在不過分消耗本地資源的前提下,利用生物技術可以改善地區的生態環境,緩解水土流失和農業污染。

(四)農民組織形式薄弱

農民組織形式薄弱,缺乏有效的組織和協作機制,限制了農業生產的規?;图s化。一些農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缺乏與外部環境的聯系,短時間內難以迅速學會新的技術。而且,在農村地區缺乏專門的技術人員來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導致不能形成高效的組織形式,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因此,農村科技人才的配備問題,將會影響農民的合作機制,直接關系到我國生態農業能否持續、健康地發展。由于我國農業生產地域比較零散,各地區的生態格局和自然環境也各不相同,若想達到生態農業發展的目的,不能單純地將科技轉移到農戶身上,必須與地方的具體條件相聯系,對其進行持續的優化和調整,并與地方的農業發展特點相適應,才能使農村地區農業產業發展形成規模,保證生態農業的引導功能得以有效發揮。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策略

(一)科學優化產業結構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資源和農業特色,需要科學規劃和布置生態農業產業,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地的優勢和特色。

1.發展多種經營主體,包括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家庭農場是農民自主經營的基礎單元,通過提供土地、資金和勞動力等資源,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農民合作社是農民自愿組織起來的經濟組織,可以實現資源整合、市場拓展和風險共擔;龍頭企業是帶動農業產業鏈上下游發展的關鍵力量,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農業現代化和產業鏈的延伸。

2.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提高農業生產的科學性和技術含量??萍紕撔率峭苿愚r業發展的重要動力,通過引進和研發先進的農業技術,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同時,要加強技術的推廣應用,將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普及給廣大農民,提高他們的生產水平和競爭力,還需要推動生態農業與現代農業的融合發展。生態農業注重生態保護和資源循環利用,強調農業的可持續性和生態環境的保護?,F代農業強調生產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兩者的融合發展可以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農業的高效益和可持續發展。

(二)構建特色農業產業園區

1.通過加強農業產業園區的規劃和建設,可以實現農業產業的集聚和優化,發揮產業集群效應,推動農業經濟的協同發展。建立統一的管理機構是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的基礎。該管理機構可以負責園區的整體規劃和布局,確保產業結構的合理安排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管理機構還應加強對園區的招商引資工作,積極吸引優質企業和投資者參與園區建設和經營管理。

2.管理機構應承擔項目管理和監督職責,確保園區項目的順利進行和運營管理的規范性。注重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是構建特色農業產業園區的關鍵。通過推動農產品的品牌化建設,可以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為農民增加收益。園區管理機構可以引導農民選擇具有競爭力和市場需求的農產品進行生產,提供農業技術支持和品牌推廣,幫助農民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開拓能力。

3.園區管理機構可以加強農產品的質量認證和溯源體系建設,增加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和認可。在特色農業產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應注重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環境的保護。園區規劃應充分考慮土地、水資源、氣候等自然條件,合理安排不同農業產業的布局,形成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的產業鏈。同時,園區建設應注重環境保護,采取可持續發展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和經營,減少農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加強農業產業園區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科研機構的合作,是構建特色農業產業園區的重要舉措。園區管理機構可以與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開展農業科技研究和技術創新,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提高園區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構建特色農業產業園區是推動鄉村振興視域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加強園區規劃和建設、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合理配置資源、保護環境和加強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可以實現農業產業的集聚效應,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加強對工作人員的規范管理

加快現代農業技術推廣進程,促進農業綠色化、科學化、合理化發展是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和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重要保證。因此,各地要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現實狀況,積極落實工作人員的規范管理,為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扎實的人才基礎。

1.加強農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對于推動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具有重要意義。開展培訓和技術指導是提高農業從業人員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通過組織培訓班、講座和研討會等形式,向農業從業人員傳授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管理方法和市場營銷知識,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培訓內容可以包括現代農業技術應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農業信息化技術等方面,幫助農業從業人員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

2.加強農民組織建設是促進農民組織化、集約化經營的重要舉措,通過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形式,鼓勵農民自愿組織起來,共同經營和管理農業生產活動。農民組織可以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技術支持、市場信息服務等,協調農產品銷售和資源配置,促進農民間的合作與交流。此外,農民組織還可以發揮農民利益代表的作用,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推動農業政策的落實。

3.注重培育農業人才的創新能力。通過鼓勵農業從業人員參與農業科技研發、創新創業等活動,激發他們的創新潛力和創業意識。政府可以提供資金支持、科研項目扶持等政策,為農業人才的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4.建立農業人才培養和評價機制,鼓勵農業從業人員積極參與學習和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競爭力。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強農業人才隊伍的引進、培養和留用工作,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和職業發展機會,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歸屬感。

(四)完善農業生產機制

完善農業生產機制是促進鄉村振興視域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策略。在當前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背景下,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1.加強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通過引進和培育適應當地生態條件和農業特點的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科學性和效益。例如,推廣精準農業技術,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遙感技術和智能設備,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精準控制和決策支持,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

2.注重培育農業科研人才,推動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產實踐的深度融合,為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持續的科技支撐。推動農業生產標準化和規?;?。加強農業生產全程管理,建立健全農業生產標準體系,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通過推廣農業生產標準化管理,規范農業生產行為,提高產品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增加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和認可。

3.鼓勵農民合作組織和農業企業的發展,推動農業規?;洜I,提高生產效益和農民收入。同時,需要優化農產品的流通和銷售渠道,建立完善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促進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高效流通。加強農產品儲藏、包裝、運輸和銷售等環節的管理和服務,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4.發展電子商務、農產品電商平臺等新型銷售模式,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實現農產品的線上線下融合銷售,擴大農產品的市場覆蓋面,提高銷售額。

四、結語

在鄉村振興視域下,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完善農村基礎設施、保障幫扶困難群眾項目落地和提高農民經濟收益,生態農業經濟可以推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前,存在生態農業經濟產業結構不夠合理、農業產業園區建設不夠完善、人員管理狀態不夠規范等問題。因此,相關部門需要科學優化產業架構、構建特色農業產業園區、加強對工作人員的規范管理和完善農業生產機制等策略,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朱冬梅(1974—),女,江蘇鹽城人,本科,中級經濟師,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研究。

猜你喜歡
生態農業產業園農產品
農產品網店遭“打假”敲詐 價值19.9元農產品竟被敲詐千元
新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打通農產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山西打造首個電商快遞產業園
山西首個快遞+農產品產業園將于10月建成
各地農產品滯銷賣難信息(二)
江蘇宿遷建成扶貧產業園
第八屆“一帶一路”食品安全與生態農業論壇
一位90后的生態農業夢
農產品爭奇斗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