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研究

2024-04-01 11:20何渝慶盧曉芳
河南農業·科技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戰略農業農村

何渝慶 盧曉芳

當前,中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階段,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手段,成為推動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盡管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開啟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篇章,但農村經濟發展仍面臨不少問題,如人口流失、基礎設施短缺、產業結構單一等,這些都給鄉村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另外,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在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基礎上,通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以此實現鄉村振興目標。同時,需要研究和探討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解決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因此,本文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研究農村經濟發展的難點與挑戰,并在此基礎上探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的策略。這不僅有助于理解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問題,也有利于找到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途徑和新機遇,為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提供理論參考和策略支持。

一、鄉村振興的理論基礎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概念與目標

1.鄉村振興戰略的概念。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時代背景下,針對農村發展提出的新戰略,旨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概念是對農村進行全面、系統的振興,不僅包括經濟發展,而且包括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生態宜居和鄉村治理等多個層面。

2.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是建設富裕美麗鄉村,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實現現代化。從經濟方面來說,目標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系統,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村經濟效益;從社會方面來說,目標是建設和諧穩定的農村社會,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保障農村居民福祉;從文化方面來說,目標是傳承和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提高農村文化軟實力,營造良好的農村文化氛圍;從生態方面來說,目標是保護和恢復農村生態環境,實現農村綠色發展,構建美麗鄉村;從治理方面來說,目標是推動農村治理現代化,提高農村自治能力,實現農村社會的公正、公平。

(二)鄉村振興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1.鄉村振興戰略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提高農村經濟效益。同時,鄉村振興戰略也推動了農村公共服務的提升,提高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2.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產生了影響。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農村綠色發展,推動農村實現綠色經濟轉型,這不僅有利于保護農村生態環境,還有利于提高農村經濟的可持續性。

3.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經濟治理產生了影響。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農村治理現代化,提高農村自治能力,這不僅有利于增強農村經濟活力,還有利于實現農村社會的公正和公平。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為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二、農村經濟發展的難點與挑戰

(一)人口流失和人力資源短缺

1.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地區的人口流失問題日益嚴重。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導致農村人力資源嚴重短缺,這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人力資源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農村地區人力資源的流失,使農村地區在農業生產、農村產業發展等方面受到制約。

2.農村地區的人口流失給農村社會穩定造成一定的影響。農村地區的人口流失往往以年輕勞動力為主,這使得農村地區的人口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出現了所謂的“空巢化”“老齡化”現象,這對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了雙重挑戰。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壓力也日益增大。

(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足

1.農村地區基礎設施不足。近年,我國已經對農村基礎設施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然而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在基礎設施方面依舊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一問題的存在,既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又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潛力。例如,農村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這使得農產品從產地到市場的運輸成本較高,影響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交通基礎設施落后阻礙了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使農村地區難以有效利用其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優勢進行產業轉型和升級。

3.農村地區在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方面的不足,也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教育資源的不足,使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源開發和培養面臨困難;醫療資源的不足,使農村居民的生命健康受到一定的影響,也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三)農業產業鏈的問題

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的基礎,其產業鏈的完整性和健康性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然而,我國農業產業鏈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限制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1.農業產業鏈結構存在一些問題。當前,我國農業產業鏈以初級產品為主,農產品的深加工比例較低,導致農民在農產品價值鏈中的地位較低,收益有限。同時,農業產業鏈的結構單一,缺乏多元化發展,使得農業產業鏈的抗風險能力較弱,對市場波動的應對能力有限。

2.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存在技術瓶頸。我國農業產業鏈的技術水平普遍不高,缺乏高技術含量的農產品,導致我國農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同時,農業生產的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影響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農產品的質量。

3.農業產業鏈的組織和協調存在一些問題。目前,我國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和協調,導致農產品價值鏈無法形成閉環,農業產值和效益無法得到最大化。

(四)農村金融服務不足

金融服務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農村金融服務存在一定的不足,這無疑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1.農村地區金融資源配置存在不足問題。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數量相對較少,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這使得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需求得不到滿足,農民和農村企業獲取金融資源的成本較高。

2.農村金融服務存在信用風險問題。農村地區的信用體系不健全,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信貸風險相對較高,這使得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信貸活動受到限制,農民和農村企業的融資問題難以得到解決。

3.農村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問題值得關注。由于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相對較低,導致農村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難以保證,這無疑進一步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科技和信息化水平不高

1.我國許多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仍依賴于傳統的耕作方式和低效的生產工具,由于農村地區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高效節水灌溉系統、精準農業設備、生物技術和改良種子等的采購和使用,致使現代農業科技在農村地區的應用程度較低,不能提高作物產量、優化資源利用。即使引入了部分技術,由于農民缺乏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也難以有效應用這些現代農業技術。

2.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可以幫助農民獲取市場信息、天氣預報、農業技術知識,促進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然而,目前部分農村地區缺乏必要的互聯網接入、移動通信網絡等信息通信技術基礎設施,限制了農民接入和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并且部分農民缺乏使用互聯網和其他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數字素養水平較低,限制了農民從數字經濟中獲益的能力。

(六)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1.農業是農村經濟的基礎,其過度依賴于自然資源和生態服務系統。目前,部分農村地區仍然追求短期經濟增長,采取了過度耕種、不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過度開發水資源等做法,這容易引發土壤退化、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制約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2.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顯著,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如洪水、干旱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同時,氣候變化也容易增加病蟲害的發生頻率,增加農作物生產的不確定性。

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策略

(一)培養和引進人力資源

針對農村地區人口流失和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培養和引進人力資源成為一項關鍵的策略。

1.加大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生產技能,使其能夠適應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多元化的需求。這包括提供農業技術培訓、勞動技能培訓、企業管理培訓等,以及通過激勵政策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培訓。

2.積極引進外部人力資源,包括吸引城市人才回流以及引入外地勞動力等方式。對于城市人才,可以通過提供優惠政策,如稅收優惠、子女教育保障等,吸引他們到農村地區創業和就業;對于外地勞動力,可以通過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吸引他們到農村地區工作。

(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能夠直接影響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生產效率,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的進步。

1.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石。良好的交通設施能夠為農產品銷售提供便利,降低運輸成本,加速農產品從田間到市場的速度,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完善的交通網絡還能促進人力、物資、信息的快速流動,加強農村與城市的聯系,推動農村的開放與發展。

2.加強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設施,如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這些設施的完善能夠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為農村注入新的活力。同時,通過提高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能夠培養更多有知識、有技能的農民,推動農村經濟的現代化進程。

3.建設現代化的農田水利設施。通過建設現代化的農田水利設施,可以提高農田的灌溉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進而提高農民的收入。

(三)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策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可以提高農業效益,提升農業的持久競爭力,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1.根據地方特色和優勢資源,發展特色農業和優質效益農業。我國農業產業千差萬別,各地都有其獨特的農產品。這就要求在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時,應當注重區域性和特色性,鼓勵和支持各地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進一步加大對優質效益農業的支持力度,引導農民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2.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萍际寝r業現代化的關鍵。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應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尤其要注重綠色農業、智能農業、生態農業等領域的科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產業的附加值,推動農業向好、快、優、省、安的方向發展。

總體來說,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需要綜合利用區域資源,挖掘地方特色,發展優質效益農業。同時,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提升農業產業的附加值,以實現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四)發展農村金融服務

農村金融服務的發展是農村經濟振興中的關鍵環節。金融服務的普及和完善不僅可以滿足農戶的資金需求,而且能夠為農業產業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

1.加大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增加農村金融服務網點,擴大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面。這涉及農村信貸機構的設立和運行,以及農村信用社、農商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和完善。通過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有效性,使更多農戶可以享受金融服務,滿足他們的生產經營和生活消費的資金需求。

2.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產品,滿足農戶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例如,為了支持農戶的生產經營活動,可以開發適合農戶生產經營特點的貸款產品,如季節性貸款、流動資金貸款等。同時,可以通過金融創新,推出保險、基金、債券等金融產品,為農戶提供豐富的理財選擇,滿足他們的財富增值需求。

(五)提高農村經濟的科技和信息化水平

農村地區的科技和信息技術水平的提升可以幫助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1.農村地區應采取互聯網接入能力的提高、移動通信網絡的覆蓋、數據中心和云計算服務的普及等措施?;谶@些措施,在農村地區推廣精準農業、物聯網技術等智能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

2.通過政策激勵和項目支持,鼓勵科技企業和專業服務機構向農村地區延伸服務,提供現場指導和技術支持,幫助農民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和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在此基礎上建立科技創新獎勵、信息化成果展示等激勵機制,調動農村居民參與科技和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提高整個農村地區的科技和信息化水平。

(六)實現農村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農村地區必須采取綜合性的策略,確保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同時,促進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1.在農村地區推廣諸如節水灌溉技術、作物輪作和覆蓋作物等生態農業實踐,減少對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依賴,通過采用有機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來保護土壤和水質,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效率,從而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2.舉辦關于可持續農業技術、資源循環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培訓,提高農村居民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鼓勵和支持農村社區自主發起的村莊綠化、水體保護和垃圾分類回收等環境保護項目,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使農村居民可以成為環境保護的積極參與者,共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農村經濟。

四、結語

鄉村振興和農村經濟發展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整體經濟布局的優化,經濟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的穩定。要實現鄉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從多方面出發,實施多元化戰略,以滿足不同地區和不同群體的需求。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實現鄉村振興、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政策制定者、農民等各方的共同努力,通過多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戰略,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作者簡介:何渝慶(1997—),女,重慶奉節人,碩士在讀,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猜你喜歡
戰略農業農村
國內農業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精誠合作、戰略共贏,“跑”贏2022!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戰略
戰略
導致戰略失敗的三大迷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