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作業設計如何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2024-04-01 20:55徐佩佩
小學教學研究·教研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教—學—評一體化作業設計

徐佩佩

【摘 要】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理念,構建低年級識字與寫字能力評價框架,并以此為依據,探索了“以前置性作業為‘引,提升識字寫字學習興趣”“以課堂作業為‘點,指向識字寫字思維的提升”“以課外作業為‘面,助力自主識字習慣養成”的作業設計策略。

【關鍵詞】“教—學—評”一體化 識字與寫字 作業設計

“雙減”政策要求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減負增質。負擔減了,“質”從何處來?一定是從課堂中來?!安徊贾脮婕彝プ鳂I”不代表沒有任何家庭作業;同時,“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也不代表不需要進行書面練習,而是要將必要的書面練習放在課堂上完成。課堂上不僅要有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還要有必要的練習,通過練習,鞏固、檢測當堂所學,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識字與寫字是閱讀與寫作的基礎,是低年級學習重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敖獭獙W—評”一體化的實現,能夠解決識字與寫字教學中依然存在的問題,但是到底該如何“評”,以什么樣的標準評,評的形式是什么?結合實踐,筆者嘗試進行了系列探究。

一、構建低年級識字與寫字能力評價框架

文章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理念為引領,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秉持過程性與結果性相結合的構建原則,在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從“情境維度”“內容維度”“過程維度”三個維度,搭建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與寫字能力評價框架,進一步豐富具體指標內容,便于準確把握識字與寫字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以此改進教師的“教”,優化學生的“學”,科學化地“評”,從而實現“教—學—評”一體化。(見表1)

(一)情境:集“載體”與“橋梁”于一身

學生識字與寫字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多情境的交互和協同。新課標提出“創設學習情境”“在真實的語言文字運用情境中獨立識字與寫字”“認識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中常用的字”“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等要求。

語言運用情境是識字與寫字教學的“發生地”,同時也是能力考查的“終點站”。這里的“情境”,既是教學情境,也是命題情境,是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載體,同時也是連接語文核心素養和語文實踐活動的關鍵橋梁。語言運用情境包含新課標中提及的日常生活情境、文學體驗情境、跨學科學習情境。

情境維度具體分為日常生活情境、文學體驗情境、跨學科學習情境,包括家庭、學校、社會三個三級維度,具體指標包括完成課堂上的識字與寫字任務,在家庭、社會生活中認識常見和常用漢字。

(二)內容:考查“成分”與“數量”

內容指學生在進行識字與寫字語文實踐活動時所需要的各要素總和,即識寫的內容、數量及態度、習慣。具體評價指標:①識寫知識,包括字音知識、字形知識、字義知識;②識寫數量,包括識字數量、寫字數量;③識寫情意,包括識寫態度、識寫習慣。

新課標中特別指出,第一學段應多認少寫,要求學生會認的字不一定同時要求會寫,合理安排識字與寫字的量。在一線教學中,存在“二會字”“四會字”都要求會寫的問題,教師一味地追求寫字數量,而忽視了學情和學段特點。因此,內容維度就識寫的知識和具體識字、寫字的數量細化了明確的指標,避免“超前”和“過量”?!白R寫情意”指標的考查重點關注識寫習慣—學會正確的坐姿和握筆姿勢,愛護文具,不咬筆頭,盡量少用橡皮;識寫興趣—對漢字學習是否充滿興趣,在一些情境中能主動識字和寫字,還能圍繞漢字與他人交流。

(三)過程:重在“自主”與“運用”

過程是學生在識字與寫字過程中經過的思維程序、階段等,以漢字的音、形為起點,經歷觀察、理解、比較、辨別、記憶等階段,逐步在頭腦中建立對漢字音、形、義的統一聯系,并將所學進行運用。具體指標:①漢字識記,包括能感知漢字的筆畫和間架結構,能根據圖畫、生活實際和漢字演變過程理解字義,并能對漢字進行記憶加工;②漢字鞏固,能夠正確書寫,可以借助工具書查檢生字詞;③漢字遷移,能夠回憶再現漢字,正確書寫,能發現漢字的一些規律,初步對課內外漢字進行分類整理,能將漢字進行遷移運用。

二、“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下低年級識字與寫字作業設計策略

表1“小學語文低年級學生識字與寫字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搭建,為教、學、評提供了更為細化的依據?;诖?,本文探索了從前置性作業、課堂作業、課后作業三個角度提升學生識字與寫字能力的策略。

(一)以前置性作業為“引”,激發主動識字、寫字的興趣

前置性作業目的在于激發學生識字與寫字的興趣,吸引學生走進漢字的殿堂。如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一課,教師設置了前置性作業: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下面這些古文字分別對應著本課的哪些生字?說說你的想法。(如圖1)此項作業,不給學生增加負擔,只要求學生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去查一查,激發對本課生字學習的興趣。上課時能帶著興趣、想法進課堂,在學習生字時能喚醒課前的認知,提升學習的效果。

(二)以課堂作業為“點”,全面提升識字、寫字的素養

課堂作業,指向學生識字與寫字思維的提升。語文核心素養中,語言運用是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基礎,而語言積累是語言運用的前提,在識字與寫字語文實踐活動中也遵循此規律。學生識字與寫字思維提升的前提是語言積累,因此課堂作業設計的重點是對課內漢字積累和對構字特點的體認,直指本課識字與寫字的重難點,重在鞏固、檢測課堂所學,促進對漢字字義的理解和運用。

1.基礎性作業,鞏固識寫內容

基礎性作業指向字音、字形、字義,重在突破當堂識寫的重難點,幫助學生及時鞏固。

如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玲玲的畫》一課,教師設計了一項課堂作業(如圖2):

“老師知道了玲玲創作這幅畫的過程,畫獲獎后,特地給她寫了一封信表示祝賀。請同學們將信的內容補充完整”。學生根據拼音、情境,將信的內容補充完整,鞏固了當堂所學生字詞。

2.運用性作業,促進字義理解

運用性作業指向對字義的理解,從而促進對字形的準確把控,能夠準確辨別、區分形近字,并能正確運用。

如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項鏈》一課,教師設計了一項課堂作業(如圖3):

“娃”“掛”是本課的生字,“蛙”已經學過,這三個字都有共同的部分“圭”,且讀音也很像。做此項作業時,教師先讓學生讀一讀這三個字,說說自己的發現,學生能夠發現它們在字形上的相同與不同。教師接著引導學生關注這三個字讀音方面的相似,讓學生初步感受形聲字的奧妙,最后將這三個字放進詞語中,請學生再讀一讀,通過學生的觀察和朗讀變成三個詞的組塊存儲在其腦海中。

3.拓展性作業,歸類整理漢字

拓展性作業用于引導學生發現一定的規律,并根據規律分析、歸類、整理漢字,在識字與寫字這一語文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抽象思維能力,讓思維更加結構化,便于漢字儲存和運用。

如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玲玲的畫》一課,教師設計了一項課堂作業(如圖4):

“玲”是本課二類字,含有“令”的字學生之前已經學過了一些。此項作業設計教師引導學生回憶還有哪些含有“令”的字,隨后將這些字規整到一起呈現,引導學生對比分析,這些字不僅有“令”,在讀音上韻母也是相同的,不同的偏旁代表不同的含義。如此,學生便能根據不同偏旁理解每個字的意義,進而做到區分。最后教師再出示小兒歌,幫助學生記憶。此項作業旨在教學生形聲字的歸類整理方法,課后學生便可以用這樣的方法自主學習其他漢字。

(三)以課后作業為“面”,助力自主識字、寫字習慣的養成

課后作業走向真實生活的延展,將課內所學漢字運用于具體情境中,強調在實踐中理解漢字、運用漢字,并能用課內習得的方法自主認識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中的更多漢字,從而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和習慣,發展獨立識字能力。課外作業是將一個個課堂收獲的“點”串聯編排起一張張“面”,讓識字寫字走向學生廣闊的生活。

1.合作性作業:分類整合,深化思維

學生將自主探究的結果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促進對漢字的分類整合,這一過程也是思維進行深度加工的過程,加工程度越深,記得越牢固。如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一課,教師設計了如圖5的課后作業:

在這項作業中,教師還配了五幅圖,第一幅圖對應的是“艦”,即“舟+見”,艦是一種船,所以是舟字旁;第二幅是“莧”,即“艸+見”,莧菜是一種草,所以是草字頭。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圖和哪個偏旁有關,便在“見”字基礎上加上相應的偏旁,接著通過查字典等方式進一步查證,如此便用學習形聲字的方法,自主合作進行漢字的探究學習。

2.分層作業:關注差異,各美其美

設計分層作業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現狀和學習需求,設計不同梯度、不同功能的層級作業,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分層作業不是學生優劣的標簽,其本質是減量提質、保底增效,讓每個學生的學習真實且高效地發生,各美其美。

如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一課,教師設計了如圖6的分層作業:

教師設計了“作業超市”,讓學生自行選擇作業?!罢皖悺弊鳂I指向基礎,要求每個學生都能達標;“營養品”作業指向提高,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選擇。

3.跨學科作業:鏈接生活,積極語用

針對二年級上冊內容,教師設計了“你好,亞運會”主題跨學科融合作業,圍繞識字與寫字能力提升,設計了三項自主體驗活動作業:認識亞運會項目—學生通過剪貼、繪制亞運會項目,并用漢字寫上項目名稱、簡單介紹等,制作成小卡片,在全班進行展示交流;介紹亞運會運動員—學生用繪畫、剪貼等方式將喜歡的亞運會運動員形象繪制在紙上,在旁邊寫上運動員的姓名、擅長的項目、比賽的成績等,利用上課時間介紹給大家聽;體驗亞運會項目—學生體驗亞運會的比賽項目,并將活動過程拍攝成照片或錄制成視頻,可以以手抄報的形式或電子文檔等形式呈現。

此項跨學科作業,基于語文學科,緊貼學生生活,利用重大、真實事件,鏈接了學生與社會生活,除了紙筆外,學生穿梭于多媒介中,此時識字與寫字不再僅是目的,它成為學生體驗生活、感受生活、記錄生活的一種手段和方式,如此便讓漢字活脫脫地在學生生活中律動。

前置性作業以“趣”為前提,課堂作業以“點”為基礎,有了課堂作業中的一個個“點”,才能助力課后作業形成一個“面”,三者融合使學生的識字與寫字這一語文實踐活動經歷“基于漢字體認—發現漢字規律—依律拓展積累—主動分類整理—運用反促體認—發展核心素養”螺旋式進階的學習發展過程,真正實現識字與寫字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馬燕婷,胡靚瑛.核心素養導向的作業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2]王彤彥.語文作業設計的實踐性反思[J].中學語文教學,2022(1).

[3]章新其.指向核心素養發展的語文作業設計[J].語文建設,2021(21).

[4]吳晗清,高香迪. “教·學·評”一體化理念偏差與實踐困境及其超越[J].教育科學研究, 2022(2).

猜你喜歡
教—學—評一體化作業設計
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學—評”一致性實踐分析
課堂觀察助力高中地理課“教—學—評”的一致性
“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怎樣設計課時評價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探討
關于優化小學語文作業的教學探討
初中數學教學中作業設計策略探討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作業設計探究
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克里米亞完成入俄“一體化”
音樂課堂中“教—學—評”一致性的實施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