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教師教科研發展的數字技術應用與資源建設

2024-04-01 07:51蘇幼園高筱元
教育科學論壇 2024年10期
關鍵詞:教科研數字資源

●蘇幼園,高筱元

一、新時代教師教科研發展需要數字技術支持

高質量教師始終是高質量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新時代要努力造就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教師隊伍[1]。 教科研是教師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指出,要鼓勵支持教師增強科研意識,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研究活動,不斷深化對教育教學改革的規律性認識[2]。 《教師數字素養》標準的發布,更明確指出要“提升教師利用數字技術優化、創新和變革教育教學活動的意識、能力和責任”[3]。

信息時代與數字時代的到來,為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提供新支持,為學校的教科研管理與服務工作帶來新便利(圖1)。 實踐表明,教師研究過程中,基于社交軟件、在線協作平臺與會議平臺等,可隨時隨地突破時空局限,實現深度協作研討,激發研究智慧與活力;基于教科研公眾號、數字資源學習空間與優質資源平臺,可獲取一手信息,實現資源浸潤與認知革新,更好把握研究方向。 科研管理過程中,基于網絡平臺,教科研管理團隊可實現隨時隨地在線協同辦公,實現檔案及時備份,形成系統化電子檔案,留存完整數據;基于數據進行存儲、處理、統計與可視化分析,可對教科研數據深層次挖掘與呈現,發現教科研發展的內在規律與因素,從本質上提升教科研水平。

圖1 促進教師科研發展的數字技術矩陣

同時,教師視角與管理視角的數字技術應用具有雙向性,既可通過教師視角的實際需求,倒逼教科研管理技術與多維分析的提升與完善,也可通過管理視角的教科研現狀分析,更有針對性地制定教科研支持計劃。

二、利用數字技術助力教師研究的路徑

(一)基于社交與協作工具的在線交流與深度研討

隨著微信、企業微信等的普及,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和溝通愈加及時和便利;微信群、企業微信群等功能使得信息流通更加方便,更便于團隊交流與團隊管理。對于教科研各專項研究可建立專項群,形成協作組與團隊交流空間,利用群公告、群文件、投票、會議等功能實現多人信息共享與交流。

石墨文檔、騰訊文檔、飛書云文檔、騰訊會議等工具,則可進一步實現團隊隨時隨地的在線協作與深度交流。 對于教科研中的課題、寫作、成果等文本研討,可在工具中建立文檔,將文檔進行分享,形成協作小組,利用文本批注(評論)、回復、插入內容、圖表等功能,實現不同人員的共同協作,最后可將文件下載,留存共同研討過程;也可進一步采用“在線文檔+騰訊會議”相結合的協作方式,打通文本協作與時空對話的雙重通道,在“面對面”交流中激發智慧。

(二)基于內外部資源平臺的資源浸潤與認知革新

1.依托教科研公眾號的資源浸潤

微信公眾號作為新興的自媒體服務平臺,使用方便,管理簡易,共享快捷,成為廣泛應用的信息傳播載體,可基于其中的圖文消息、視頻、視頻號等形式,進行資源的原創或轉載,實現資源的常態化與個性化推送。

以“SDSZ 教科研”公眾號為例,在開設欄目(自定義菜單)方面,設置“教育政策”“前沿研究”欄目,對2014 年至今的教育教學重大與重點政策進行普及推廣,對政策的專家闡釋解讀、專家論述、前沿核心期刊文章等進行轉發,以增強教育政策傳播度,助力教師關注教育熱點問題,更好推動政策落地落實。設置“教育研究”欄目,對最新立項的“國家、市、區、?!闭n題、最新評選的“國家、市、區”教育教學成果獎等進行分類并共享,助力教師了解課題、成果等研究情況。設置“教師成果”欄目,展現學校教師的研究成果、所獲成果獎等,激發教師孵化輸出教科研成果的積極性。 設置“公告通知”欄目,即時發布教科研通知,并結合企業微信群、學校數字校園等進行聯合通知,形成面向人人的教科研機會,有效提升教師教科研參與度。實踐表明,以上欄目的設置與推送能夠受到較多關注,能夠為教師帶來重要價值。

在公眾號常態運營方面,可有意識地利用秀米、365 編輯器等排版平臺,使推文結構更清晰美觀,增強可讀性;利用草料二維碼、百度網盤等平臺,使文件、網址、視頻等以二維碼方式共享;利用公眾號“合集”功能,將同性質推文歸于同一類別,便于查閱。對公眾號運營的不斷改善,有助于提升教師的良好體驗與用戶黏度。

2.依托學習空間與平臺的認知更新

信息爆炸時代,帶來更多資源與獲取途徑,爆炸性的資源與信息充斥著每一位教師的視野。 如何在浩如煙海的資源庫中挖掘優質資源,如何解決資源太大不易傳播共享、“資源不用時可見,用時卻又找不到”等現實問題,學校依托數字校園平臺,建設面向全體教職工的在線數字資源學習空間, 實現優質資源的挖掘與共享。數字資源學習空間分設章節、課時等模塊,可針對某一主題建設章節,上傳相關內容(各類型文件、視頻等)形成若干課時,從而建成面向人人的學習資源庫,長久共享。

除了打造學校特色優質資源平臺,我們也有意識地給教師甄別、集成、推薦一些公開、免費、共享的學術資源平臺,讓教師能夠根據需求有選擇地學習與使用,助力教師打開思路,拓寬視野,加深思考與研究,如中國知網(學校購入)、知網研學(學校購入)、區教育科學管理平臺、中國教研網、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 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資源服務平臺等。

三、利用大數據挖掘與可視化分析助力科研管理

(一)在線協同辦公與檔案數據化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科研管理帶來便利。 基于SynologyNAS 網絡平臺可實現隨時隨地在線協同辦公,實現工作資料即時存儲與同步共享,使得檔案電子化,具有完整性與系統性。

歲月的沉淀使得檔案愈加厚重。 為了查閱與分析的便利,電子檔案通常建議按照一定的規則與規律進行建設。 例如,可建立第一層級的學年文件夾(“2023-2024 學年檔案”),第二層級的主題文件夾(a 綜合檔案、b 專項檔案、c 管理工作……),第三層級的類別文件夾(b 專項檔案下面分設:00 國家級課題、01 市級課題、02 區級課題、03 學校課題……)等, 實現檔案層級的依次建立與對應內容存儲,最終形成規律、規范、清晰、完整的教科研檔案。

對于同主題內容,可借助Microsoft Excel 軟件進行數據記錄。每一個Excel 文件可建立多個sheet,每個sheet 可承載1048576 行、16384 列數據, 具有很強的數據存儲能力,可充分助力管理工作開展。

(二)教科研數據挖掘與可視化分析

1.基于Excel 的數據處理與分析

大數據時代,數據本身沒有意義,只有對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后才有價值。建立龐雜數據間的聯系,對數據隱藏的內在規律進行挖掘與分析,有助于教科研工作的質量提升。

Microsoft Excel 作為最普適、易上手、易用的電子表格,基于篩選、排序、統計等基本功能,基于函數嵌套(公式)、數據透視表/圖(可視化拖拽)、Visual Basic 編程(代碼)、分析工具庫等高級功能,可實現大數據存儲、處理、統計與分析的大部分需求,相比于難度較高的數據軟件,更加適合中小學教師探索使用。

顯然,自動化的數據統計與分析可降低手動統計的耗時與誤差,并能夠根據數據或需求的變化進行結果的及時更新,極大提高準確性與效率。但也應注意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避免將簡單問題復雜化、將復雜問題機械化,要合理選擇合適的方法,既充分利用便利的數字化工具,也不陷入技術的桎梏。

2.基于數據中臺的教科研可視化分析

“數據中臺”指規范定義的、全域可連接萃取的、智慧的數據處理平臺。 如Excel 往往用于工作中常態化的主題數據分析,為進一步動態了解學校教科研開展全貌,佐證教科研計劃與對策,學校依托數字校園平臺,嫁接數據中臺技術,形成大數據庫及教科研現狀可視化面板。

從服務角色看,涵蓋全體教職工,教職工可隨時查閱本人的教科研檔案,掌握自己的教科研情況;學校領導層整體了解學校教科研的發展現狀;科研管理者即時在后臺編輯、更新數據,整體了解學校教科研發展概況,制定針對性計劃與對策。從分析主題看,涵蓋各級各類課題研究、項目研究、成果獎、專著、期刊文章、征文評比等。從分析維度看,整體分析主要涵蓋學校課題項目研究總數、正在研究數量、已結題數量、負責人總數、核心成員總數、參與總人次,成果獎負責人總數、核心成員總數、參與總人次等;具體分析主要涵蓋研究級別、研究類型、成果獎級別、學科分布、歷年數量及趨勢、中層領導參與情況、青年教師參與情況、教師負責人TOP 數、教師參與TOP 數等。通過整體與具體分析,分別了解全體與維度的開展情況(圖2)。

圖2 “數據平臺”示意圖

四、小結

數字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教師研究與科研管理帶來了有效助力與極大便利,是順應數字時代發展的良性結果。但爆炸性的信息、資源、數據與平臺,仍為教師帶來一定的信息冗余負擔,常有信息太多而捕捉不到重點、信息太多而無從下手或不知所措等情況,我們將對海量資源的內容集成與瘦身、資源的個性化推薦進一步思考;教師是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的第一當事人,教師對目前的數字技術應用與資源建設的使用效果如何、有何其他真實需求等還需進一步調研與了解,以真正實現技術助力,為研究增能。

猜你喜歡
教科研數字資源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略論基礎教育期刊編輯與中小學校教科研共同體的互動
基于STEAM教育的立體教科研模式構建與實施
資源回收
答數字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數字看G20
“教-研-修”一體化網絡教科研平臺的設計研究
愛是一種恒久的修煉——一名中學音樂教師的教科研情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