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核心問題 引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新發展

2024-04-02 05:02陳元山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期
關鍵詞:教學活動核心文本

陳元山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強調,語文學科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點明了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新課程標準為語文學科的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教師要保障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由此,問題教學法備受關注,在教育實踐中得到了廣泛落實。

在問題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教師要合理設計課堂問題,把握問題的難度,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發揮問題本身的教學作用。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問題教學法的應用成效并不理想,設計瑣碎化、淺顯化等問題屢見不鮮,這也導致學生難以通過思考與解答問題將所學知識進行有效串聯,阻礙了核心素養的發展?;诖?,教師需要加強對“核心問題”的關注,刪繁就簡、循序漸進,將核心問題作為閱讀教學課堂的主要線索,引導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完成閱讀任務,實現思維與能力的雙重發展。本文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核心問題的確立”為中心,詳細論述了核心問題的內涵、特點以及設計依據,以期用核心問題引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構建高效的語文閱讀課堂。

一、核心問題的內涵

所謂核心問題,就是在教學活動中能夠引導學生發揮主動性、開展思考活動的關鍵性問題。在閱讀教學中,核心問題是幫助學生深入探究文本學習目標的“一把鑰匙”,也是將所有問題串聯在一起的“邏輯核心”。在核心問題的確立工作中,教師要重點關注兩個方面——線索性與指向性,確保核心問題能夠在教學實踐中發揮應有的意義與優勢。

系統性是核心問題必須具備的特點。核心問題與一般問題最大的差異就在于,核心問題能夠統領其他一般問題,也是貫穿閱讀教學始終的關鍵性線索。在閱讀教學活動中,要想讓學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記憶,教師需要通過設問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抽絲剝繭地逐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得以建立,他們可以在自主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實現思維技能的全面發展。

核心問題首先應當具有意義性,與課堂中那些關注于階段性學習成果及學習體驗的零散性問題不同,核心問題直指教學知識的本質。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對核心問題的思考與解答來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并將核心問題作為學習活動的指引,層層突破教學活動中的難點,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在閱讀課堂教學過程中,核心問題的設計應當具有綜合性,它是由閱讀教學中的基本問題、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初始性提問所生成的統領性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并引導學生解決核心問題能夠解決學生存在的疑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最終實現教學活動意圖、完成教學任務??梢哉f,核心問題讓教學內容中的重點與關鍵點更清晰明了地呈現,為學生的學習和思考提供了基本的原動力。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育教學者更多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很少將著眼點聚焦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方面,但是閱讀學習不是“套路”,語文教學更不應固守成規,只有積極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將核心素養充分落實在教學實踐中,才能順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育的發展??梢哉f,加強對核心問題的重視,是解決當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不足的有效策略,也是提高教育教學成果的有效手段。

在閱讀課堂中,核心問題不僅發揮著統領作用,而且能夠調動學生多重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質疑、思考、探究、討論、理解、賞析等全方位、多角度實現對閱讀文本的深度學習。

二、教師在確定核心問題時應當遵循的原則

(一)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是核心問題的突出特征,也是教師在確立與選擇核心問題時應當遵循的具體原則。系統性原則要求教師在確定核心問題時應當區別于簡單的課堂問答,而是在深入解讀教材內容、理解教學要求與目標的基礎上展開探究,讓核心問題在發揮統領其他問題作用的同時,能夠貫穿全文,引導學生提綱挈領地對文本內容進行思考與探究。不僅如此,系統性原則還要求核心問題在設計方面應當緊緊圍繞教材文本,直擊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在契合具體教學目標的同時關注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創新思維與發散思維的發展助力。

(二)探究性原則

核心問題應當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讓學生能夠針對這一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因此,核心問題不是直白淺顯的,而應當具有一定的深度,讓學生能夠通過解決問題實現個人語文素養與綜合能力的提高。探究性原則要求教師在確定核心問題時,盡可能根據學生當前的理解能力、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為其預留重組的自主探究與獨立思考空間,讓問題的答案更具深入性與邏輯性,突破簡單的“是與不是”“會與不會”,只有這樣,教學內容才能更具邏輯性與條理性,學生思想的深度與高度才能得以提高。與此同時,探究性原則要求教師在關注文本內容的同時適當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讓學生結合自身經歷解讀文本,并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引入自己的個性化想法,讓閱讀教學答案突破模板化、程式化的桎梏,也讓學生擺脫單一的解題思路,真正理解所學內容。

(三)精確性原則

問題是指引學生思考方向的“啟明星”,也是學生深入理解所學文本的重要支架,然而過于繁復、瑣碎、冗長的問題不僅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有可能導致學生注意力與關注點的分散?;诖?,在核心問題確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遵循精確性原則,通過規范、精練的問題設計支撐起教學活動的整體,讓問題設計足夠具體且具有針對性,讓學生能夠清晰明了教學內容的重點,梳理學習過程,實現效率與成果的雙重提高。

三、核心問題確立的具體路徑探究

(一)立足單元任務確定核心問題

核心問題的設計致力于助推教學活動,而教學目標則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方向。因此,教師在確定核心問題時也應該立足于教學目標,將教學單元中所強調的語文要素作為核心任務設計的重要依據,將教學活動置于整個單元中,從整體角度進行思考,讓核心問題在體現教學目標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把控學生的學習方向。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為例,在這一單元中,語文要素為“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那么,根據這一語文要素,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可以將核心問題確定為“通過對文章中遣詞造句的分析,體會大自然中的美妙聲音?!?/p>

再如,在五年級上冊《將相和》這篇文章教學活動中,本教學單元的語文要素為“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而《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課文內容豐富、條理性強、閱讀內容較多,結合對單元語文要素的考慮,教師可以將核心問題確定為“根據本篇課文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并說出這些閱讀方法的意義與優勢”。通過這一核心問題,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提高閱讀速度,還能將不同的閱讀方法進行實踐,明確其用途與優勢,使其內化成為自己的實踐經驗。

(二)根據文章大意設計核心問題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正處于發展階段,因此小學語文閱讀的深刻性與復雜性并不高,而是更強調對學生理解能力、信息提取整合能力等基礎閱讀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基本的閱讀素養,為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設計核心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核心問題的思考去理解文章的具體內容以及想要表達的思想。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從整體角度出發,對文本的結構特征、作者的寫作思路進行整合,讓學生能夠對文本結構、作者的寫作思路進行初步感知,為后續的學習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教師可以將文章題目作為“切口”,從標題出發,根據文章大意設計核心問題。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桂花雨》的教學為例,這是一篇記敘散文,文章題目便映射了文章的中心內容,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這時,教師就可以以題目為“窗口”設計核心問題:“什么是桂花雨?桂花也能下雨嗎?”這一問題貫穿教學始終,指引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最終得出問題的答案:“作者童年時家鄉桂花盛開,她與小伙伴一起搖晃桂花樹時花朵片片飄落的場景,就好像下雨一般,這就是作者描寫的‘桂花雨?!痹谶@篇文章教學活動中,作者圍繞桂花寫了哪些內容、桂花為什么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教學的主要內容,教師立足課題確定核心問題,能夠讓學生著眼于標題,對文本內容產生好奇心與探究欲,為后續的深入學習打下基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并在閱讀過程中加強對文章的理解。

(三)結合文章主旨確定核心問題

在閱讀教學中不難發現,學生缺乏探究問題、深入理解的內驅力,很難真正從作者的角度看待文章,與作者共情,導致學生的閱讀學習效率低下、成果不佳?;诖?,教師需要通過核心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產生探究文本的興趣,推動學生對文章的主題思想進行深入解讀。小學階段學生的經歷較少、情緒感受也較為簡單,為了讓學生理解文章較為深刻的主旨,教師需要在核心問題的設計中聯系學生的個人經驗,讓學生由己及人,將個人經歷、感受與閱讀活動相結合,與作者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心靈共鳴。核心問題的設計從來不在于讓學生找到既定的答案,而在于引導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擺脫框架化的思維,突破“正確答案”的限制,真正做到理解文章主旨,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的核心價值。因此,在核心問題設計中,教師要結合文本具體內容找到能夠反映文章主題的關鍵點,并從關鍵點出發設計核心問題。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為例,學生對“北京的春節”可能很陌生,但是對“春節”并不陌生,這時,教師就可以提煉出核心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過春節有哪些習俗?北京春節的習俗又是什么?二者之間有什么不同?”這一問題的引領能夠讓學生結合自身經歷去深入理解春節習俗,通過文本閱讀了解作者對北京春節風俗民情的觀察視角與情感態度,更精準地把握文章中心。

(四)強調閱讀體驗,深化核心問題

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從來不應只是讓學生掌握知識要點、學會做題,而是讓學生獲得思維能力的提升與思想的感染。小學語文教材不乏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所傳遞的思想對學生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如果教師不予以突出強調,那么學生很可能會忽視這些內容,導致錯失一次思維成長的重要時機。因此,教師要發揮語文教學的育人作用,在核心問題的設計過程中滲透情感因素,讓學生對所學作品產生共鳴,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領悟。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深化核心問題:“在讀到伯牙因為鐘子期的去世而絕弦時,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感受?請說說自己對‘友情與‘知音的理解?!边@樣的問題設計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還能夠促使學生對自身成長經歷進行思考,讓學生加深對“友誼”與“知己”的認識,在成長之路上尋覓益友。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影響著教育活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教師應該根據閱讀文本的整體性合理設計核心問題,并用核心問題高效組織課堂,引導學生產生思考并把握主題,深化學生的理解,讓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與語文核心素養都能得到全面提升。

(宋行軍)

猜你喜歡
教學活動核心文本
我是如何拍攝天和核心艙的
近觀天和核心艙
住培教學活動指南專題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艙
小學數學實踐教學活動初探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如何構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設計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