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脆皮大學生”現象談起——如何讓體育更“體育”

2024-04-02 12:04李香玉
教育家 2024年2期
關鍵詞:身體素質體育鍛煉體質

李香玉

“打了個哈欠下巴脫臼了”“伸個懶腰,脖子扭了”“刷短視頻憋笑,鼻動脈笑裂了,血止不住被送到醫院”“軍訓踢正步把自己踢成骨折”“打游戲太激動導致呼吸性堿中毒”……

近來,在各類社交平臺上,越來越多的年輕用戶分享出自己讓人哭笑不得又心驚膽戰的意外和疾病經歷。由于這類“慘痛案例”實在太多,“脆皮大學生”一詞迅速走紅網絡。雖然其中有些自嘲的意味,但也為當代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敲響了警鐘?!按嗥ご髮W生”現象背后反映了什么樣的問題?怎樣切實提高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如何讓體育更“體育”?本刊特邀相關專家給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

《教育家》:前不久,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講師朱曉敏發表文章《高校學生身體素質現狀分析與研究》,共選取1800名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對基本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呈逐年下降的趨勢。您認為“脆皮大學生”現象背后反映了什么樣的問題?是什么原因導致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出現了下降趨勢?

于素梅:“脆皮大學生”現象背后反映的是大健康問題。大學生的健康意識不強、健康習慣不良、健康技能不足、健康狀況不佳,這不只是某一方面出了問題,而是多方面同時出了問題。表面看似是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出現了下降的問題,其實并不僅僅如此。

導致大學生出現大健康問題的根源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系統化、銜接性健康教育的缺失。很多大學生在中小學時期就沒有建立起健康知識與技能體系,更缺乏對健康的正確認識和高度重視,加之大學階段健康教育的缺失,健康促進就很難看到實效,身體素質下降的問題就自然暴露了出來。

另一方面是相對自由的大學生生活所導致。一些大學生放松了自主鍛煉,未能按照人的生物鐘規律進行科學作息。大學生在大學階段,處于時間相對自由、功課相對自主、發展相對自我的“三自”狀態,缺少像中小學階段統一規范管理的各項體育活動,大多數大學生未能走出寢室(或教室),未能走到操場上,走到陽光下,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體質提升自然就成了問題。

王宗平:這些受傷信息基本都是受傷者自己分享出來的,之所以敢“秀”,說明他們并沒有將這視為一種“丑”。對于“脆皮”現象感到無所謂,甚至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說明,一些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需要糾偏的。

據我了解,現在很多高校使用“校園跑”App,要求學生必須跑完學校規定的公里數。學校的初衷是吸引大學生群體性地參與體育鍛煉,加強體魄和精神建設。但有的學生為了達標,竟通過接力跑、代跑、定位作弊等方式刷公里數,關鍵是很多大學生對此習以為常。

當前,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近視率、肥胖率、脊柱彎曲異常檢出率以及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都有所上升。這不僅僅是體育的問題,而是整個教育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途徑就是加強體育教育。體育的作用不僅是鍛煉學生身體、增強學生體質,更重要的是它對人的意志、精神方面的鍛煉。

其實,我們國家學生的體質跟國外學生比起來,幼兒園階段幾乎沒有差距,小學一、二年級差距也不大,到了三、四年級,出現“逃離現象”,孩子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鍛煉的頻次就開始下降。因為隨著年級的增加,孩子的學業壓力開始加大。雖然我們強調考試結果不排名、不公布,但家長和學校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好。

有數據顯示,美國60%的孩子癡迷體育,80%的孩子有擅長的體育項目,體育鍛煉的習慣從小已經養成。美國教育對體育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我國。在美國的學校里,一個體育好的孩子比學習好的孩子更受歡迎。但我們還沒有形成體育文化,“體育好也是一種重要能力”的觀念尚未得到普遍認可。

我認為,學校體育要做加法,文化課就必須做減法。因為學生每天在學校的時間是固定的,文化課追得過緊,體育鍛煉怎么加呢?按照國家“雙減”政策的初衷,減下來的時間是要開展體育、美育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的。但據了解,現在很多學校在下午三點半以后的課后服務時間讓孩子們寫作業,甚至有的學校安排正常上課。當下,我國學校教育依然普遍存在“長于智、疏于德、弱于體、少于美、缺于勞”的現象和問題,“五育并舉”在學校具體落實過程中常常落虛,這是我們新一輪教育改革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教育家》:“脆皮大學生”,自嘲之外該如何自救?

于素梅:“脆皮大學生”在數量上呈逐漸增多的趨勢,除了身體上的傷病程度不一,也可能由身體傷害逐漸引發心理上的問題。因此,強化“脆皮大學生”自救的教育和引導至關重要。

首先是自我覺醒。要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理念,健康雖然不是一切,但卻高于一切。沒有健康就難以有幸福,難以做貢獻,難以實現人生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

其次是承擔健康責任。健康中國建設,促進人人健康,每個公民都應該把健康當作自己的一份責任,大學生更應主動承擔健康責任,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再次是科學鍛煉。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科學合理進行鍛煉,對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促進心理健康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最后是規律生活。充足的睡眠,既是健康的前提,也是鍛煉能起到效果的關鍵?,F在大學生中有一個普遍現象,就是熬夜,不規律的生活會導致不健康的結果,希望大學生們要堅持規律的生活作息。

《教育家》:據相關數據顯示,大學生是青少年體能水平最差的群體。大體上,存在“大學不如高中,高中不如初中”的突出現象。您認為該如何打通高校與中小學體育的“任督二脈”?

于素梅:打通高校與中小學體育的“任督二脈”,實際上是實現大中小學體育課程一體化的問題??v觀當前大中小學體育課程,存在著低級重復、蜻蜓點水、各管一段的現象,總體上出現了脫節。要將其打通,需做好以下兩點。

其一,建立各學段“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的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承擔著我國大中小學體育課程一體化研究項目,經過五年的研究,目前已經初步建立一套教程體系、一套標準體系,為實現銜接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依據。

其二,改變體育認識,需要從健康觀提升為幸福觀,推行幸福體育,讓每個學生在參與體育的過程中感受幸福,享受運動樂趣,感受體育魅力。我們需要拋開功利性體育,避免出現強壓式體育,一切從學生的發展需求出發,讓孩子在運動中快樂地參與,養成習慣,才能真正持久地促進健康。要避免中考被動鍛煉暫時體質增強,后續又逐年下降的不良現象。推行幸福體育、培養陽光少年、助力健康中國,是未來體育應有的理念、定位和目標。

王宗平: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無論橫向還是縱向比較,1985年啟動、每5年開展一次的全國學生體質監測數據均顯示:學生體質持續下降,但小學好于初中(小學低年級好于高年級),初中好于高中,高中好于大學,大學一、二年級好于三、四年級。

由于初三年級面臨體育中考,因此學生體質好轉的“拐點”就出現在初三年級,并且能夠延續到高一,到高二、高三又下降,下降趨勢會蔓延到大學。學校體育要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其實施必須借助“指揮棒”的力量,這也是目前解決中國學生體質下滑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钡覀儸F在還做不到,體育似乎成了學習的附屬品,中考前學校和家長普遍要求孩子加強體育鍛煉,主要是為了提高整體升學成績,體育的本質功能不是這樣的。我們要堅持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為目標。

《教育家》:我國目前的體育課大多上成了“溫柔體育課”。一些“學生在體育課上猝死”的事件也導致很多學校和體育老師不敢讓學生進行劇烈運動。對此您怎么看?如何讓體育更“體育”?

于素梅:“學生在體育課上猝死”的事件,總是有原因的,而且也是極少數的,學校不能因此就拒絕劇烈運動的組織與開展。要改變這一現象,需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準確把握何為劇烈運動。多大量和強度的運動算是劇烈運動,不同的學生承受運動量和強度不同,不能泛泛地說劇烈運動不能組織。對于學生而言,其鍛煉是為了愉悅身心、強身健體,而非運動競賽,因此,保持在中高強度,且多一些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較為適宜。學生主觀感覺上以面色紅潤、適量出汗、氣喘吁吁但能正常講話為宜。

精心設計打造體育幸福課堂。讓每一名學生既能快樂地參與體育鍛煉,還能擁有一定收獲。學生的學習感受至關重要,學生在體育幸福課堂中參與學、練、賽各項活動,才能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目標才能更好地落實。

實施運動能力等級認證。讓每一名學生不僅掌握一至兩項運動技能,更能通過運動能力等級認證。學生還可以通過運動能力等級認證驅動效應加強自主鍛煉,教師可以通過運動能力等級認證,了解學生實有的發展水平,進行因材施教,家長可以通過學生運動能力發展水平為孩子選擇適合的社會培訓項目等。

王宗平:現在的孩子缺少享受體育樂趣的機會,導致他們不容易喜歡上體育。我總結目前中小學體育課存在的普遍狀況是“三無七不”,即無難度、無強度、無對抗,不出汗、不氣喘、不臟衣、不摔跤、不擦皮、不扭傷、不長跑?!皽厝狍w育課”之下,多數學生不會加速跑、不會前滾翻、拉不上標準的引體向上,甚至沒有接觸過鉛球、欄架等,在體育活動中沒有出現過“極點”,沒有體驗過“第二次呼吸”。所以,他們總覺得運動很苦、很悶,沒有快樂,也很難持續堅持。

人體只有在中等偏上的運動強度,也就是達到最大脈搏的70%~75%,并且持續30分鐘以上,才能產生快樂因子多巴胺,從而感到興奮,體會到樂趣。但現在在體育課上,中小學做得還不夠,運動強度也有限。有的孩子小時候有體育鍛煉的樂趣,隨著學業壓力上來了,就沒有時間鍛煉了。而且很多家長把體育當作一種“調味品”,覺得孩子學習太緊張了,通過體育鍛煉來放松,最終目的還是提高學習成績,但體育的本質功能不是這樣的。

如何讓體育更“體育”?我認為深化體教融合是改變這一現象的突破口。體教融合的核心作用是促進每一個學生體育鍛煉和文化學習協同發展。要把這個事情做起來,必須全國上下擰成一股繩,輿論上要引導,體制和機制上要改變。

首先,要減輕文化學習的負擔,完善新時代人才評價體系,發揮高考“指揮棒”的正向作用,這也是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育人目標的必經之路。其次,要把孩子引向社會,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貢獻青春力量。最后,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比如,國考、公考中普遍設置體能測試。體能就其本質而言,是人體在運動、勞動與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克服阻力的能力、快速動作能力、持續工作(運動)能力、協調的運動能力和靈敏準確的動作能力。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用人單位,增設體能測試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建議今后的招聘,無論是機關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可以逐步試行從以前的體檢轉向更高層次的體能測試。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比珖骷夡w育、教育部門和社會力量要聚焦“培養終身運動者”,不斷深化體教融合,倡導青少年養成科學、健康的體育健身理念。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我們的體育強國夢。

猜你喜歡
身體素質體育鍛煉體質
中醫“體質”問答
中醫“體質”問答
中醫“體質”回答
怎樣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
如何培養中小學生體育鍛煉的好習慣
28天吃出易瘦體質
身體素質對籃球技戰術發揮的影響
體育教學與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研究
吉林省大學生身體素質調查
體育鍛煉也重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