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真實任務的科學建模教學策略研究

2024-04-02 12:04施婷華
教育家 2024年2期
關鍵詞:乒乓球農場建構

施婷華

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確立了科學課程的核心素養,科學思維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具有良好科學思維的個體大多能認識到科學事物的本質屬性、內在規律及其間的相互聯系。教育學家普遍認為,運用科學模型可以實現對自然現象的解釋或預測。

模型建構是個體將實際問題抽象、簡化為模型,而后用公式、圖形、圖像、圖表等符號加以表征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模型建構能力是發展其科學思維的重要環節。日常教學中,學生常常難以把握建模的要點、構建出有效的模型,更難以由模型理解科學事件的本質、處理實際的科學問題、實現模型的應用和拓展。

科學建模的“真實”需要

以原教科版科學五年級《生物與環境》單元“設計和制作生態瓶”一課的教學為例,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生態系統”這一抽象概念,筆者結合學校正在建設的“躬耕園”,特意開發了以建模為主要環節的科學STEM項目。在第三課時“校園農場生態系統”建模的教學中,筆者試圖幫助學生通過建模認識生態系統與動植物間的關系,以便打造一個校園生態農場,在實踐中,筆者遇到了諸多難題。一是模型理解脫離實際:學生因之前不了解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無法分析出構建校園農場生態模型的基本要素。二是模型建構缺乏過程指導:由于未能抓住建構模型的核心要素,學生在討論環節表現隨意,未緊扣“模型是否為好的生態系統”展開。三是模型應用難推廣:由于建立的是偽模型,學生后續評價和改進的模型也難以達到預期,課堂教學價值不高。

創設真實情境,促進模型理解

基于以上問題,筆者重新審視建模教學。小學階段涉及的模型主要是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后者又可分為實物模型和圖形模型。所有的模型建構都要基于真實情境,幫助學生理清模型與原型的關系。筆者以“空氣的熱脹冷縮”一課為例——

原型情境,感知現象。根據教學內容,展示相關的原型情境,引導學生對產生認識矛盾的事實進行再認識,簡化復雜的研究對象,在原型中提煉其本質特征,以便學生聚焦核心問題。例如,展示一個癟掉的乒乓球,詢問學生如何讓它鼓起來。有學生提出放入熱水,筆者通過實驗展示這一過程,并利用投屏技術讓學生仔細觀察乒乓球由冷到熱、由癟到鼓的轉變過程。這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矛盾原型的本質,并有可能生發出新的認知,提高觀察力和思考力。

表達理解,外顯心智。建模教學注重學生個人對模型的獨立建構,以形成個人的心智模型,并通過解決問題,讓個體的心智逐漸走向理性。上述課程的教學中,筆者繼續拋出問題:癟掉的乒乓球,放在熱水中為什么重新鼓了起來?不同學生給出的答案是不同的。建立模型是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認知、理解和闡釋問題,基于真實情境展開思考,并能夠用文字或圖像等符號呈現出自己的思考方式。

搭建橋梁,構建聯系。學生對乒乓球恢復原狀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是球內空氣受熱膨脹,二是球的表面材質受熱膨脹。教師需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模型加以驗證,而后通過實驗證偽,篩選出正確的解釋模式。當然,無論學生選擇實物建模還是圖形建模,均應先理解建模的意義,而后針對性地收集建模證據。實驗能幫助學生在認知上建立起原型和模型間的聯系,實驗所得也為其選擇合理的模型提供了支撐。學生可以采取的實驗包括觀察試管氣球在熱水和冷水中的變化,或用帶玻璃管的橡膠塞封住燒瓶并涂上泡泡液,觀察這一器材在熱水和冷水中的變化。

參與真實過程,增強建模體驗

初步構建模型,尋知識之源。學生必須明確自己的解釋理論(心智)的模型,并根據多次實驗的數據完善自己的模型。這樣的建模過程一方面能夠使學生借助符號表達思維過程,將自己的心智模型合理化為外顯的模型;另一方面能夠促使他們升級自己的心智模式,因為學生往往要經過復雜的思維過程才能實現有效建模。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基于演示實驗(學生演示微粒受冷、受熱的運動)和探究實驗,發現科學現象背后的本質。

全面分析模型,探知識之本。以大多數學生建構的圖形模型為例,模型建好后(如圖a、圖b、圖c,其中黑點象征重量,圓圈范圍表示體積),教師要指導學生審視圖形,討論、分析該模型能否包含各種現象和證據,檢驗學生的解析能力,并糾正模型中不合理的部分。如分析圖a的模型后會發現,它只能解釋密封玻璃瓶的受熱情況,但不適合解釋癟掉的乒乓球為何恢復原狀。分析圖b的模型后會發現它是不合理的,因為空氣受熱后重量不會發生改變。相較之下,圖c中的模型更適合解釋癟掉的乒乓球內空氣受熱膨脹的現象。學生在各種分類討論中逐漸明白,模型應準確反映科學現象,真實體現科學原理。

深度遷移模型,挖知識之聯。圖形模型有助于學習者深入理解因果關系和事件機理,是一種可以用符號解釋其他同類科學現象的模型。學生在充分地分析、討論之后,可以形成相對準確而科學的模型,運用這一模型可以實現對科學現象的理解和預測。利用抽象和類比等方法,能夠明確掌握空氣熱脹冷縮的性質。

關注真實生活,拓展模型應用

同一問題,模型適度發散。在處理同一問題時,模型應有適度的靈活性。若學習時間允許,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反思圖形構建過程,讓他們明白模型應依據實際而調整。如為幫助學生加深對圖形模型的認知,教師可援引生活實例:“我們已經能合理解釋乒乓球為何會凹陷,明白為何加熱后它能恢復原狀。請繼續思考為何建立模型時應繪制封閉圖形?”同時,教師可以將另一個有缺口且凹陷的乒乓球放進開水中加熱,然后繼續發問:“為什么這個乒乓球沒有鼓起來?”教師可以在板書的原有模型上擦出一個口子,繼續啟發學生:這樣的乒乓球受熱后,球內空氣會有什么變化?最后使學生了解:若空氣受熱后有出口,則無法將乒乓球恢復至原樣。

不同問題,模型適度調整。以“空氣的熱脹冷縮”為例,此類涉及微觀事物的圖形建模課程均可采用該教學模式,但“校園農場生態系統”的建模過程則更為復雜。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存在多重關系,包括但不限于:生產者與消費者對非生物環境的影響,以及非生物對分解者的影響。通過建構模型過程中的逐步討論,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校園農場生態系統的循環特性,總結出構建校園農場生態系統模型的兩個主要階段,一是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模型,二是將抽象概念應用于實際情境。為滿足學生的探究需求,校園生態農場應提供一些特定的觀察與探究場所,同時需確保物種配比的合理性。教師在建模教學過程中,可靈活運用教學模式,即使整個流程不完整,也應使學生明確各環節的作用。

實踐應用是科學模型教學的核心內容,學生建模能力的提升也須依賴實踐中的反饋,教師要注意在學生遷移應用模型的過程中,對其進行個性化輔導。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對“空氣的熱脹冷縮”建模,還是對“校園農場生態系統”建模,問題情境都是模型學習的根本,科學建模一定要基于真實的任務場景,才能最大程度地幫助學習者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展科學思維。

猜你喜歡
乒乓球農場建構
乒乓球懸浮術
農場假期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跳舞的乒乓球
乒乓球癟了怎么辦
農場
靠攏的乒乓球
建構游戲玩不夠
一號農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