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引”教學:促進學生完整成長的教學理念

2024-04-02 12:04涂源安王潛
教育家 2024年2期
關鍵詞:范式教師應建構

涂源安 王潛

為了真正在課堂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教與學的有效轉型,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寶龍科技城實驗學校歷經10年探索,走出了一條課堂教學變革的校本化道路,總結出旨在促進學生完整成長的“接·引”教學理念與實踐體系?!爸赶驅W生完整成長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研究成果獲得深圳市第四屆教育教學科研優秀成果獎“教學實踐類”一等獎。

基于認識模型,重構課堂教學觀

科學系統地認識人是課堂育人的前提與基礎。筆者基于馬克思人學理論中“完整的人”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系統構建了理解教育中“完整的人”的認識模型(以下簡稱“認識模型”)。

認識模型將教育中“完整的人”理解為在自我意志主導下的生命有機整體,個體的“意情知行”四部分機能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協調。此外,認識模式分別從個體存在的生理性、心理性、社會性(文化)三大層面,以及“意情知行”四個維度,確立了“完整的人”的結構性要素及其相互關系。該模型為教育實踐者系統認知人的復雜性、完整性提供了框架,為學校具體的教育教學明確了路徑,即遵循“意情知行合一”的完整成長機制,喚醒人的自我意識、激發人的生命自覺,培養學生自我發展的動力與能力,引導他們由生命成長的本能狀態轉化為能動狀態,促進個體“意情知行”和諧完整地成長。

基于認識模型,學校進一步建構了對課堂育人的系統性理解:課堂育人的目標是引領學生經歷自主價值建構、情感審美、思維認知與活動實踐,成為“意情知行”和諧完整的人;教師與學生均為“完整的人”,彼此間是一種精神交往關系,是一種相互成全的關系;教學應遵循“意情知行合一”的基本機制;教學的本質是交往與對話,包括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與自我對話;教與學是一個有機整體,不可進行時空上簡單機械的“先”與“后”的分割,而應做到教學合一、教學相長;學習是師生主動作為的過程,即教師在學生的“學”中“伺機”而為,學生在教師的“教”中主動而求。

“接 · 引”教學理念的意蘊與原則

完整的課堂教學觀之下,學校提出了“接·引”教學理念。如前所述,筆者認為教學指的是師生間的交往與對話。教師的角色應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領者、激勵者、幫助者,即“接引者”。

“接”指的是教師對學生應有的姿態,“接”的實質是滿足學生的存在性需要。一是接受學生,教師應認同并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個性,以平等寬容的態度對待所有學生;二是接近學生,教師應充分接觸學生,親近而深入地了解、研究學生,觀察并分析他們的成長狀態;三是接納學生,教師應將學生視作“完整的人”,從“意情知行”多維度理解學生,鼓勵、肯定其動機,接納、包容其情緒,贊揚其鞏固舊識、鼓勵其探索新知,對學生懷有足夠的信任與關愛。

“引”指的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成長應有作為,其本質是滿足學生的成長性需要。一是引領方向,教師應承擔起引領學生成長的責任,指導其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做到“道而弗牽”;二是引發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其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做到“強而弗抑”;三是引導路徑,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路徑,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自我認知,做到“開而弗達”。

以上為“接·引”教學理念的總體原則,筆者將其稱為“大接引”,在具體的教學行為中,還有更為具體的策略原則,即“小接引”。

“小三接”之一是承接,指承接學生的學習狀態,要求教師從“完整的人”四大維度研究學生,即評估學生具備的學習愿望與動機(意)、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情)、目前的學習基礎與能力狀態(知)以及學生相應的學習習慣與技能(行)等,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開展教學。之二是鏈接,指課堂教學要鏈接學生的日常生活,基于其日常生活引入知識教學,或是在生活場景中運用知識,促進經驗與知識的融合,實現對知識的理解與遷移。之三是嫁接,指建立新舊學習內容間的有機聯系,幫助學生確立意義學習的方向,在“已經知道的”與“需要知道的”知識之間架起“認知橋梁”,為新的學習內容提供觀念上的固著點,起到引導、組織與關聯的作用。

“小三引”之一是引領,要求教師幫助學生關注學習目標,引領學生的學習方向,教師須樹立保證“學教評”一致性的意識,善于逆向設計教學。之二是引發,指教師應引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交往與對話。之三是引導,指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學習評價與學習反思。

“接 · 引”教學理念的實踐策略

為實現“接·引”教學理念的有效轉化,學校引導教師設計接引性學習單。在落實“小接引”的基礎上,教師還要注重“三入”:一是低入,聚焦的是學習門檻,教師要盡可能保證所有學生都能開展自主學習;二是趣入,聚焦的是學習情境,教師要設計有趣、有料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趨入,聚焦的是學習本質,教師要善于挖掘知識的根、源、線、脈,揭示學習的關鍵點,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底層規律,從而提升其效能感。

“一單三學五步驟四反饋”教學模式。這是學校于實踐中總結出的“接·引”教學理念的教學模式,“一單”即接引性學習單,這是貫穿于學習全過程的核心工具?!叭龑W”即獨學、組學、群學三種學習形態?!拔宀襟E”指的是“接·引”學習單和課堂教學的基本架構,即立標、接引、深入、拓展和總結等五個模塊?!八姆答仭敝傅氖翘嵘龑W習者學習效果的重要機制,包括:組學反饋,即小組合學時對課前獨學的反饋,如交流討論、補充修訂;群學反饋,即集體群學時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反饋,如匯報展示、辨析解惑;教師反饋,即教師對學習內容的點撥和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如個體點評、整體反饋和作業評價等;自我反饋,即學生在課后獨學對整個學習過程的反饋,如知識的建構和自我反思等。

課堂教學的主要策略。一是“四境創設”,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創設不同的學習情境:通過“價值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抉擇價值觀;通過“審美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提升情感審美能力與情趣;通過“認知情境”,引導學生提升思維與認知水平;通過“實操情境”,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二是“四大范式”?!耙馇橹泻弦弧被緳C制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價值引領,反身建構”范式強調用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學生的自我建構;“意象生成,體驗表達”范式重視通過對意象的感悟與表達,引發學生審美與情感的積極體驗;“結構先導,假設檢驗”范式以結構化知識為學習基礎,重視“假設—檢驗”的思維步驟,引導學生掌握認知科學的方式;“角色投入,刻意反復”范式強調通過自我角色的投入、自我意志的引領,以及反復的強化訓練,促進學生掌握實踐技能、形成良好習慣。

三是“三聚點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活動點評和思路點撥等方式引導學生。教師的點撥應聚焦學科本質,緊扣學科大概念或學科核心素養等;應聚焦思維完整性,引導學生“形成假設—驗證假設—應用假設”的思維過程;應聚焦元認知策略,通過提供思維工具,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認知層面的自我管理。

四是“三化引構”。學生的自我反思、知識建構是形成學習閉環的關鍵步驟,教師可以通過“三化”來完成這一環節,即基于知識大概念的結構化,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系統化建構;基于知識結構的可視化,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性理解與記憶;基于知識意義的方法化,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與應用。

猜你喜歡
范式教師應建構
以寫促讀:構建群文閱讀教學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維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語文教師應具備的“文本素質”
孫惠芬鄉土寫作批評的六個范式
管窺西方“詩辯”發展史的四次范式轉換
建構游戲玩不夠
小學低年級教師應處理好的幾種關系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的認識》例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