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音樂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

2024-04-04 14:04王祎程
小學教學參考(綜合) 2024年2期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音樂教學教學內容

王祎程

[摘 要]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音樂作品蘊含著不同的時代背景、文化內涵、思想情感,是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的重要載體。音樂課堂中,教師可從整合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創新教學評價、延伸教學訓練等方面,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引發學生的愛國主義行為,使學生形成對祖國人民、自然風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關鍵詞]音樂教學;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 G623.7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06-0037-03

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對枯燥的理論知識不感興趣,不喜歡被約束。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多種渠道挖掘教育資源,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在音樂課堂中,教師可利用優秀的音樂作品引導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將抽象的愛國主義情感具象化,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整合教學內容,樹立愛國主義思想

教學前,教師要深入掘音樂教材中的愛國音樂素材,整合愛國音樂資源,優化教學設計。音樂課堂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對歌曲的內容、背景、情感等進行解讀,以幫助學生理解,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同時為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創造條件。

1.發掘教材中的愛國歌曲素材

音樂教材中不乏愛國歌曲,教師要對愛國歌曲的創作背景、歌詞內容、思想情感等進行深入剖析,為學生探究音樂知識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同時,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圍繞愛國歌曲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組織多樣化、趣味性的活動,使學生獲得個性化的學習感知,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愛國主義思想。

例如,教學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盧溝謠》時,教師首先播放《盧溝謠》的歌曲視頻,介紹盧溝橋所經歷的歷史事變、所見證的民族興衰,要求學生談談聽后感。大部分學生能夠理解歌詞的內容,明白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接著,教師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深入了解盧溝橋事變,使學生產生思想共鳴,對中國人奮勇抗戰、保家衛國的民族精神產生敬佩之情,從而懂得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安定生活。然后,教師再次播放歌曲,引領學生按歌曲的節奏讀一讀歌詞,感受作詞家李明圣的愛國情懷。在學生熟悉歌詞、節拍后,教師進行范唱,鼓勵學生先輕聲跟唱,進一步了解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緒,再進行分段學唱。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完整聆聽、歌唱歌曲《盧溝謠》,使學生在體驗與感受中理解音樂的內涵。

2.搜集課外的愛國音樂資源

教材中的愛國音樂素材有限,教師可通過網絡、圖書館等渠道,搜集、篩選適合學生的愛國音樂資源,引導學生構建完整的愛國主義知識網絡。豐富的愛國音樂作品為鍛煉學生的視聽能力提供助力,能讓學生進一步感知音樂的藝術美,深入探索音樂的豐富內涵,提升演唱技能和民族自豪感。

三年級學生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能力逐漸增強,認知水平進一步提高,具有樂于表現自己、模仿能力強等特點。課堂上,教師可通過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人音版三年級下冊《我們走進十月的陽光》時,教師創設慶祝國慶的教學情境后,提出整體感受歌曲的任務。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人們用各種方式慶祝祖國生日的圖片,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再給學生講解領唱的概念,并通過獨唱、合唱、齊唱、重唱等形式,引導學生體會不同演唱形式對塑造歌曲形象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引入與愛國主義相關的音樂作品,如《一個媽媽的女兒》《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等,引領學生感受五十六個民族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感,樹立愛國主義思想。

二、組織教學活動,激發愛國主義情懷

音樂課堂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圍繞愛國主題組織演繹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音樂學習,并給予學生自由探究的空間,讓學生用不同的表現形式演唱音樂作品,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1.進行愛國歌曲演繹活動

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創新教學設計,在歌唱愛國歌曲環節開展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游戲化學習中理解音樂知識。在歌唱教學中,教師根據歌曲內容將學生分為男聲部、女聲部或高音部、中音部、低音部,引導學生通過對唱、輪唱、表演唱、分角色唱、闖關唱等形式進行歌曲演繹,促使學生在沉浸式演唱中建立樂感基礎,提升學生對音樂內涵的感悟能力。

例如,教學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李鐵梅父親李玉和的唱段)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回憶二年級學過的現代京劇《紅燈記》中李鐵梅的唱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以此拉近學生與現代京劇之間的距離;再利用多媒體介紹《紅燈記》的劇情,為學生梳理劇中的人物關系,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情感內涵,明白“栽什么樹苗結什么果,撒什么種子開什么花”隱喻了革命者的后代繼承革命傳統,在革命戰爭中前仆后繼的精神。在學唱環節,教師以分角色演唱的方式,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進行角色扮演,在演唱的同時做戲曲動作,感受戲曲的魅力。這樣能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2.優化愛國實踐活動組織

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可適當融入愛國主題的歌曲、音樂劇或表演、演奏等活動,為學生創設直觀的學習情境。在愛國歌曲演唱的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多種輔助手段,創新歌曲演唱的形式,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訴求,設計不同的愛國實踐活動,鼓勵學生主動聆聽,找準節奏,自行創編一些聲勢律動方案。這樣有助于激活學生的音樂思維,使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參與中,感受到歌曲所表達的愛國情感,發展學生的音樂感知力。

例如,教學人音版三年級下冊《嘀哩嘀哩》時,教師先以謎語“千條線萬條線,落入河中看不見”“頭上長著千萬辮,愛在水旁舞翩躚。生性安家無著落,插在哪里哪生根”進行激趣,導入“春天”的課題;再利用多媒體展示祖國大好河山的春天景象,并播放歌曲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帶領學生感受祖國的春天之美。在學生熟悉歌曲旋律后,教師一邊清唱這首歌曲,一邊鼓勵學生跟隨自己的動作進行聲勢律動。在學唱環節,教師要求學生自行創編律動方案,嘗試用肢體動作表達對歌曲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這里,教師設計歌唱與律動相結合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快速融入情境中,有效培養了學生對大自然和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三、創新教學評價,樹立愛國主義志向

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評價,通過自主評價、互相評價等多種形式,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在為課堂教學注入活力的同時,也為動態調整教學提供必要參考。

1.優化愛國歌曲演唱評價

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評價中融入趣味性元素,如小組互動評價、班級集體評價、競賽檢測評價、知識問答評價等,以靈動的評價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在組織學生演唱愛國歌曲時,教師為學生提供理性思考的機會,先讓學生記錄自己的演唱感受和對他人演唱效果的想法,然后在演唱結束后進行互評,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

例如,教學人音版三年級下冊《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時,教師設定以下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之情,培養學生的音樂思維。課始,教師用學生熟知的古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和家鄉的桃花美景圖片,導入課題《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聆聽歌曲后,能夠總結出這首歌有抒情、豪放、昂揚等特點。拓展延伸教學時,教師播放《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美麗合肥》等贊美家鄉的音樂作品,讓學生聆聽,并鼓勵學生進行對比、分析、評價,展開研究性討論。學生積極主動探究音樂作品的相關知識,并對音樂作品進行理性分析和歸結。最后,教師讓學生演唱《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感受歌曲表達的感情,并進行互評。

2.增加愛國歌曲自評、互評

課堂上,教師以同組異質的原則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中包含不同層次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演唱能力的學生,要求學生定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評和組內互評,培養學生自評、反思的習慣。評價形式豐富多樣,教師引導學生建立反思意識,鼓勵學生先做自評,再與其他組員互評,這樣能夠獲得更好的激勵效果。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可適時從評價形式、評語內容、評價分析等方面給予提示,使學生的評價朝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以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

例如,教學人音版三年級下冊《飛來的花瓣》時,教師通過學唱、聽唱相結合的方式,以歌詞美、意境美、旋律美為明線,以情感變化為暗線來達成教學目標。課堂上,教師開展小組集體活動,讓學生聆聽歌曲后,在組內分享自己對歌曲的內容、情感、背景、故事等的理解,以及歌曲帶給自己的啟發。教師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巡視指導,對小組活動的形式不做固定要求,鼓勵學生自由發言,并要求其他組員評價同學的表現,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總結評價時,重點評價之前不敢說話,但能突破自我、發表獨到見解的學生,并讓其他學生向他學習,增強評價的激勵效果。上述教學,教師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組織評價活動,提升了教學活動設計的契合性,使學生在評價中樹立了愛國主義志向。

四、延伸教學訓練,引發愛國主義行動

音樂學習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實踐訓練。為提升學生的歌唱音準,教師要延伸教學訓練,設計愛國歌曲創編任務,展開音準訓練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完成認知內化。

1.推出愛國歌曲創編設計

教師要創新教學形式,開展愛國歌曲創編活動,讓學生參與設計活動,展示設計方案,提出設計建議,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小學階段的學生音樂基礎差,無法完整創編歌曲,教師對此不可做過高要求,應基于學生對音樂的個性化理解,鼓勵學生參與律動、聲勢的創新設計。這樣開展創編活動具有較強的助學價值,能促使學生將愛國主義精神轉化為實際行動。

例如,教學人音版三年級下冊《小巴郎,童年的太陽》時,教師創新設計教學方式,通過唱譜、聆聽、對比、分析等活動,發展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課始,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聆聽訓練,即利用手勢指導學生進行填充音、旋律線創編等訓練,引導學生在訓練中找到發音要領,理解歌曲所表達的內涵?!缎“屠?,童年的太陽》是一首熱烈、活潑、充滿童趣的新疆歌曲,教師要求學生利用聲勢動作跟隨歌曲旋律打節奏,為歌唱做準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校準音準,讓學生感悟祖國文化的豐富性,增進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新穎的訓練內容能夠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升音樂訓練的價值。

2.開展愛國音樂實踐活動

教師可對愛國歌曲內容進行深入挖掘,設定明確的學習要求,為學生規劃清晰的學習路線,開展錄制歌唱愛國歌曲視頻、網絡展示愛國音樂作品、網絡評價音樂作品等一系列課外實踐活動。學生熱衷于網絡交流,能夠自主完成實踐活動任務。課外作業的布置,能使學生合理利用上網時間展開訓練交流和歌唱展示,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

例如,教學人音版三年級下冊《山里的孩子心愛山》時,教師先通過視聽法、模唱法等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帶領學生掌握歌曲的節奏;再布置視頻制作任務,搜集《搖船調》《鴻雁》《南泥灣》等愛國、愛家鄉的歌曲,要求學生在家長的協助下,錄制演唱歌曲的視頻,并發送到釘釘、微信群等家校溝通平臺。學生對電子作業比較感興趣,能夠主動響應、認真準備。教師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視頻制作細節做詳細介紹,提出一些制作建議,并及時與家長溝通,邀請家長給予相應的配合,以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通過搜集、學唱、錄制等操作,制作出個性化的視頻。教師對這些視頻進行篩選,組織學生展開網絡交流,進行自評和互評。通過愛國歌曲的收集、整理,學生了解了音樂知識,激發了愛國情感。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能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的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感知能力,使學生產生愛國情感。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需要創新教學設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為學生順利啟動音樂思維、樹立愛國志向創造條件。

[ 參 考 文 獻 ]

[1] 黃春杏.以樂育人? 潤物無聲: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北方音樂,2020(20):248-250.

[2] 王林華.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教書育人,2017(32):80.

[3] 李菁.小學音樂教學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教學策略[J].啟迪與智慧(中),2021(5):59.

猜你喜歡
愛國主義教育音樂教學教學內容
挖掘數學教學內容所固有的美
淺談如何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淺談化學教學中德育思想的滲透
“啟蒙運動”一課教學內容分析
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究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多媒體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音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淺析
中等專業學校音樂欣賞教學研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