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漢簡“開閉”“下服之筴”解

2024-04-04 15:06陳哲
出土文獻 2024年1期

陳哲

摘 要: 北大漢簡中,《蒼頡篇》“開閉門閭”的上下文為建筑及道路類名詞并列,“開閉”可讀為指門閂的名詞組合“楗閉”;《反淫》“下服之筴”對應枚乘《七發》和司馬相如《子虛賦》中的“夏服之勁箭”,“筴”是“策”的異體,“筴(策)”與“箭”有音近相通的可能。馬王堆帛書《五星占》47行論述金星在三種高度各有光芒尖銳如利器的異象及其與戰爭的關聯,可與傳世漢代讖緯、星占學說合觀,句中“夾”字可視為“朿”之異體而讀“刺”,“闬”字可讀為天體高度單位“竿”,“參”字可讀為武器名“”。

關鍵詞: 北大漢簡 蒼頡篇 反淫 馬王堆帛書 五星占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中頗有可與傳世古書及其他出土簡帛合證對讀之處,筆者不揣淺陋,試對其中見于《蒼頡篇》的“開閉”和見于《反淫》的“下服之筴”提出解釋,并討論馬王堆帛書《五星占》中與“夾”字有關的一段占文。

一、 《蒼頡篇》“開閉”解

北大漢簡《蒼頡篇》“室宇”章有如下文句: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壹]》,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53頁圖版,第120—121頁釋文注釋。

室 室宇邑里??h鄙封疆。徑路沖術。街巷垣墻。開閉門閭。(簡53)

宇 闕廷廟廊。殿層屋內。窗牖戶房。桴楣榱?兌。柱枅橋梁。(簡54)

阜陽雙古堆漢簡本《蒼頡篇》有相應內容,唯稍殘斷: 阜陽漢簡整理組: 《阜陽漢簡〈蒼頡篇〉》,《文物》1983年第2期,第26頁釋文,第33頁摹本。此段還見于劉桓公布的漢牘《蒼頡篇》第一三板,“開閉”用字相同,見劉桓編著: 《新見漢牘〈蒼頡篇〉〈史篇〉校釋》,北京: 中華書局,2019年,圖版第7頁,釋文注釋第56—60頁。

邑里??h鄙封疆。徑路沖。街巷垣墻。開閉門閭。闕(C27+28)

屋內。窗牖戶房。桴楣榱?兌。柱枅橋梁。(C29)

兩批漢簡的整理者都未解釋“開閉”。劉婉玲認為:“開閉,動詞。門閭,名詞。此句或可看作動賓結構?!眲⑼窳幔?《出土〈蒼頡篇〉文本整理及字表》,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8年,第99頁。鄒瑩認為:“‘開閉反義連屬,指開門關門?!编u瑩: 《出土〈蒼頡篇〉校理》,碩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21年,第76頁。

《蒼頡篇》中“開閉”的上下文皆為建筑及道路類名詞并列,“開閉”很可能亦為一對名詞組合?!伴]”在古書中確有名詞義,趙平安在討論古文字中的“閉”時提道:

文獻中閉有門閂的意思?!豆茏印ぐ擞^》:“宮垣關閉不可以不修?!瓕m垣不備,關閉不固,雖有良貨物,不能守也?!薄秴问洗呵铩ぎ愑谩罚骸叭嗜酥蔑?,以養疾侍老也。跖與企足得飴,以開閉取楗也?!遍]都是門閂的意思?!抖Y記·月令》:“修鍵閉,慎管籥?!编嵭ⅲ骸版I,牡;閉,牝也?!笨追f達疏:“凡鎖器入者謂之牡,受者謂之牝?!边@里的閉是門閂的一部分。閉大約有統言、析言之別,本來應該是門閂的一部分,引申表示整個門閂。

閉(幫紐質部)訓牝(并紐脂部),屬于聲訓。聲訓反映了閉的語源,也暗示了閉的形制。趙平安: 《說“閉”——兼及與“才”相關諸字》,《出土文獻研究》第17輯,上海: 中西書局,2018年,第103頁。

由此可見,作為名詞的“閉”可指門閂之孔或門閂整體?!伴_”字大徐本《說文》分析為從門、幵,無義可說;段玉裁肯定小徐本分析為從門、幵聲;陳劍、張富海結合出土文獻中的“幵”聲字等線索對“開”從“幵”得聲之說續有申論。參陳劍: 《〈容成氏〉補釋三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6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69頁;張富海: 《清華簡零識四則》,《古文字研究》第32輯,北京: 中華書局,2018年,第412頁。由“開”字從“幵”聲來考慮,則《蒼頡篇》的“開”可讀為名詞“楗”。

《淮南子》說“匠人斫戶,無一尺之楗,不可以閉藏”(《謬稱》)、“五寸之鍵,制開闔之門”(《主術》),“楗/鍵”指垂直插進門閂關孔的木栓或金屬栓。參黃金貴: 《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新一版)》,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683頁?!皫浴甭暸c“建”聲可通。清華貳《系年》簡120“齊與越成,以建昜、?儓H陵之田,且男女服”,整理者注:“建昜,即開陽?!畮?、‘建并為見母元部字?!端洝す人ⅰ罚骸人謻|,經開陽門南?!稌x宮閣名》曰故建陽門?!鼻迦A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 中西書局,2011年,第193頁注〔五〕。上博二《容成氏》簡14“免笠幵耨”之“幵耨”,林素清指出可與上博五《弟子問》簡20“植其耨”合觀,林素清: 《〈容成氏〉簡十四“免笠植耨菨籍而坐”試解》,《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臺北: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第591—592頁。陳劍讀“幵”為“建”,解釋為指停止耕作時將農具建插于地。陳劍校點: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容成氏〉》,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 《儒藏(精華編二八二)》,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566—567頁?!短接[》卷八二引《帝王世紀》、《路史·夏后紀下》引《年代歷》俱稱夏后啟又名“建”,筆者懷疑是先因漢人避景帝諱改“啟”為“開”,“開”又音近轉寫為“建”,“夏后開”見于《墨子·耕柱》《山海經·大荒西經》?!皫浴甭暫汀敖ā甭曈侄寂c“干”聲通?!渡袝び碡暋贰半S山刊木”之“刊”,《史記·夏本紀》《漢書·地理志》引作“栞”;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 《古字通假會典》,濟南: 齊魯書社,1989年,第184頁。上博九《陳公治兵》簡16“如門,如逆門,如開術,如攻術,如御、追,必慎”,林清源指出此處三組戰術用語皆攻守相對,“開”應讀為“捍”訓“護衛”;林清源: 《〈上博九·陳公治兵〉通釋》,《古文字與古代史》第4輯,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年,第432頁?!墩f文》食部“?欍:”字條錄有“飦”“?兩B”一字異體。許慎撰,徐鉉等校定: 《說文解字》,北京: 中華書局,2013年,第226頁。傳世古書中有“戒門閭,修楗閉,慎關籥”(《呂氏春秋·十月紀》)、“警門閭,修楗閉,慎管籥”(《淮南子·時則》)、“戒門閭,修鍵閉,慎管籥”(《禮記·月令》)等相似表述,皆以“楗/鍵”“閉”連言而與“門閭”并舉,與《蒼頡篇》文例甚近。

《說文》木部云“楗,限門也”,古本作“距門”,參李宗焜: 《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上海: 中西書局,2015年,第109頁。金部云“鍵,鉉也,一曰車轄”。北大《蒼頡篇》簡19有“鍵”與“GF8BB(轄)”連言指車鍵,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壹]》,第19頁圖版,第88—89頁釋文注釋。而居延新簡EPT5∶190“楗閉,慎管”用“楗”字表門閂,孫占宇: 《居延新簡集釋(一)》,蘭州: 甘肅文化出版社,2016年,第160頁圖版,第346頁釋文注釋。此種用字差異與《說文》訓釋相合,故本文將“開閉門閭”之“開”括注為“楗”。

“開”字在目前發現的各本《蒼頡篇》中又見于漢牘本第四板“毒藥醫工,抑按開久(灸)”和水泉子漢簡七言本C098“開灸疾偷(渝)廷(挺)”,而北大、阜陽、敦煌漢簡中分別有異文作“啟”“GF8BC”“刺”,可見此“開”當為“啟”之避諱替代字。參白軍鵬: 《讀北大簡〈蒼頡篇〉札記》,《簡帛研究 二〇一六(春夏卷)》,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 254—255 頁;劉桓編著: 《新見漢牘〈蒼頡篇〉〈史篇〉校釋》,圖版第7頁,釋文注釋第56—60頁;蔡偉: 《讀簡叢札》,《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10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第216—218頁?!伴_灸”之“開”與“開閉”之“開(楗)”為同字異詞?!渡n頡篇》編纂時不避重復,故會有一字對應多詞之例,如“菹”分見于“胡無噍類,菹醢離異”(北大簡8)和“蒜蓳?儰5菹”(北大簡28)兩句,前者是動詞指剁碎,后者是名詞指腌菜。揚雄還曾專門“易《蒼頡》中重復之字”(《漢書·藝文志》)。不過,作為常用詞,開啟之“開”在避諱增入之前理應已納入識字課本的教學范圍,可能還有其他辭例出現在《蒼頡篇》的亡佚部分中。

由上可知,漢簡《蒼頡篇》中“徑路沖術,街巷垣墻,開(楗)閉門閭”雖然形式上為三個四字句,但從內在聯系來看,“街巷”與前之“徑路沖術”皆屬道路類事物,而“垣墻”與后之“開(楗)閉門閭”皆屬用于封閉建筑的阻攔之物,這實際上是前后各以六個意義緊密相關的名詞為一組。

二、 《反淫》“下服之筴”解

北大漢簡《反淫》與西漢枚乘《七發》內容頗近,兩者有不少對應的文句可相發明,自整理者揭橥以來,學者多有討論,以下試據《七發》校讀《反淫》的“筴”字?!斗匆泛?:

魂曰: 乘?櫶 (軨)獵車,駕誘騁之馬。攝下(夏)服之筴,載烏嗃(號)之弓。馬四扶,車逝風。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90頁圖版,第123頁釋文。

整理者已指出,“攝下(夏)服之筴,載烏嗃(號)之弓”句與枚乘《七發》“校獵”一節中的“右夏服之勁箭,左烏號之雕弓”句相應,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 《〈反淫〉與〈七發〉文字異同對照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第145—146頁。類似的說法又見司馬相如《子虛賦》“左烏號之雕弓,右夏服之勁箭”,《文選·子虛賦》李善注引服虔曰:“服,盛箭器也。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北本┐髮W出土文獻研究所編: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第123頁注[三]。

與“箭”對應的“筴”字整理者無說。蕭旭指出訓“盛箭器”的“服”即《說文》竹部訓“弩矢箙”的“箙”,并認為“‘筴當是‘箭誤書”。蕭旭: 《北大漢簡(四)〈反淫〉校補》,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6年6月27日。蘇建洲指出秦漢文字中“朿”旁與“夾”旁形體關系密切,結合北大漢簡、馬王堆帛書中寫作“筴”形的“策”字,認為《反淫》的“筴”實為“策”字,同意此字是“箭”字誤書之說,提出致誤之由可能是受簡文前句“駕誘騁之馬”影響,因駕馬需要馬策。蘇建洲: 《北大漢簡四〈反淫〉簡八至十一新編聯及釋讀》,田煒主編: 《文字·文獻·文明》,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174—175頁。蘇建洲還提到鄔可晶認為“原文‘攝夏服之策可能并無錯訛,《反淫》只是另一種說法而已。以辭藻名物堆砌的辭賦所提到的東西互有出入,是很正常的,恐怕都不能坐實看待,只是出于行文鋪張的需要”。蘇建洲: 《北大漢簡四〈反淫〉簡八至十一新編聯及釋讀》,田煒主編: 《文字·文獻·文明》,第175頁。楊鵬樺認為“筴”字若視為“箭”字之訛“于字形不合,待考”。楊鵬樺: 《北大漢簡〈反淫〉簡8—11重編》,《古文字論壇》第3輯,上海: 中西書局,2018年,第447頁。

按,蘇建洲指出秦漢文字中“夾”“朿”二旁、“筴”“策”二字關系密切,甚是,傳世古書中也常見“筴”“策”異文。參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 《古字通假會典》,第473—474頁。從來源上看,已有學者指出,秦漢時代除了“策”字還有“刺”“責”“脊”“跡”等字所從聲符“朿”都可以寫作“夾”或“亦”形,即下端的三歧寫作兩歧,而此種下端作兩歧寫法的“朿”早在甲骨文、西周金文就已見端倪,東周文字中也不乏其例。參翟春龍: 《釋?桙3新舊二說辨正》,《出土文獻》第10輯,上海: 中西書局,2017年,第191頁;鄔可晶: 《說“脊”、“骴”》,《出土文獻》第13輯,上海: 中西書局,2018年,第166—167頁。因此,“策”字作“筴”的寫法可謂淵源有自,宜視為“策”的異體,它與真正從“夾”得聲、表筴箸義的“筴”是同形字關系。從《七發》《子虛賦》中與《反淫》“筴”字相應之字作“箭”來看,《反淫》中箭袋“下(夏)服”所盛恐非馬策,但將“筴”視為“箭”的誤字之說又確實難以在字形訛變軌跡上落實。在將“筴”字斷為涉上文文意誤改之例前,還應充分考慮“筴”“箭”是否有音近通用的可能。

筆者認為《反淫》中寫作“筴”形的“策”字不必視為“箭”字之誤,而可用音近通假來解釋。上古“朿”為清母錫部開口字,“策”為初母錫部開口字,“箭”為精母元部開口字,聲母同為清齒音,韻部上支錫耕字與部分歌月元字之間讀音關系密切。相關例證可參邊田鋼: 《上古方音聲韻比較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2015年,第155—186頁;陳劍: 《說“規”等字并論一些特別的形聲字意符》,楊榮祥、胡敕瑞主編: 《源遠流長: 漢字國際學術研討會暨AEARU第三屆漢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7—8頁。若參考將歌月元部再分類的上古音構擬假說,則“箭”(*tsen)屬主元音為*-e-的元2部,與錫部字“朿”(*tshek)、“策”(*tshrek)主元音相同。參鄭張尚芳: 《上古音系(第二版)》,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443頁;William H.Baxter & Laurent Sagart,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277.“策”與“箭”讀音的主要差別在于韻尾-k、-n之異,但并非不可溝通,平行例證如錫部字“覡”(*ɡek)與元部字“見”(*ken/*ɡen)的諧聲、假借關系。陳劍曾指出:

“男巫”義之“覡”字本假借“見”為之,于秦漢簡《日書》中數見,如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星》簡94正第一欄、《日書》乙種《七月》簡94第一欄、孔家坡漢簡《日書》簡75皆謂“生子”“男為見(覡)”?!耙牎弊诛@即在假借字“見”上加注意符“巫”而成?!墩f文》五上《巫部》分析作“從巫見”,段注云:“見鬼者也,故從見?!币詴饨忉?,與說“規”字以“從夫見”會意同誤?!耙牎弊只蜃鳌皳簟?,《荀子·王制》:“知其吉兇妖祥,傴巫跛擊之事也?!睏顐娮ⅲ骸皳糇x為覡,男巫也?!倍妒酚洝り戀Z列傳》之“數見不鮮”,《漢書·陸賈傳》作“數擊鮮”,“擊”與“見”顯系音近致異。陳劍: 《說“規”等字并論一些特別的形聲字意符》,楊榮祥、胡敕瑞主編: 《源遠流長: 漢字國際學術研討會暨AEARU第三屆漢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第7—8頁。

參此,“策”與“箭”在音理上也有相通的可能。

就“前”聲系和“朿”聲系而言,亦有相通線索可循?!扒啊甭曄抵幸娪凇墩f文》的“揃”“媊”二字都與支部字有接觸?!肚f子·外物》有“眥?栵a”,《經典釋文》云“眥”亦作“揃”,敦煌唐寫本(P.2688)作“揃搣”,此語亦即北大《蒼頡篇》簡36之“鬋搣”、敦煌漢簡2536之“GF8A4搣”(今本《急就篇》作“揃搣”)。 “眥”是支部字?!皨`”字在《廣韻》中有支韻貲小韻即移切的異讀,而常與“前”聲系相通的“晉”聲系中同樣見于《說文》的“鄑”字亦有此異讀,且貲小韻轄字除此二字外均是上古歸支部的“此”聲字?!皷c”“前”二聲系還有不少間接相通之例,如“朿—青/爭—戔/前”相通:

郭店《老子》簡9、14“朿”字對應馬王堆帛書甲本“情”字和帛書乙本、王弼本、河上公本“靜”字?!对姟ばl風·碩人》“螓首”《說文》頁部“?櫋'”字條引作“?櫋'首”,阜陽漢簡本《詩》作“湔首”?!对姟む嶏L·東門之墠》“有踐家室”《藝文類聚·果部下》引《韓詩》“踐”作“靜”?!抖Y記·玉藻》“弗身踐也”鄭玄注云“踐當為翦,聲之誤也”。

又如“朿—次—晉—前”相通:

《爾雅·釋魚》“?標Y小而橢”之“?標Y”《經典釋文》云“或作鰿,又作資”?!对姟ぶ茼灐ち捡辍贰胺e之栗栗”《說文》禾部“?兺%”字條、“秩”字條引作“?兺%之秩秩”。傳世本《周易》晉卦之“晉”和旅、巽二卦爻辭“資斧”之“資”在馬王堆帛書本皆作“溍”?!吨芏Y·夏官司馬·職方氏》“其利金錫竹箭”鄭玄注云“故書箭為晉”。

上述聲系還有不少相通之例,可參白于藍: 《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38、741、1199、1200、1289頁;張儒、劉毓慶: 《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10—512、557、559、700頁。匿名審稿專家指出,此處梳理“朿”聲與“前”聲間接相通的關系略顯迂曲,但所得結論與傳世文獻記載相合,不失為一條較好的解讀路徑,今后若能補充“朿”聲與“前”聲直接相通之例則更好。筆者尚未覓得“朿”聲與“前”聲直接相通之例,文章修改時在前后補充了音理方面的旁證,謹志此以俟后考。茲不贅舉。諸例看似繁雜,實則語音范圍不出*[TS+e/i+/k/]和*[TS+e/i+n]兩類,相當于耕部與元部、真部的交涉,過去學者對其語音機制已有所揭示。邊田鋼討論過齊魯地區不受聲母條件限制的耕元相通現象,在俞敏的研究基礎上指出耕部的-韻尾可被發音部位靠前、開口度小的主元音-e-順同化為齒齦部位的鼻音-n,故能與元部相通。邊田鋼: 《上古方音聲韻比較研究》,第168頁。從這個角度看,“策”讀為“箭”的語音實質可能也是如此,若“策”(*tshrek)的-k尾在語流中被前半高元音-e-順同化為-t尾,“策”(*tshrek>*tshret)與“箭”(*tsen)構成陽入對轉可通。

根據上揭古書異文和通假線索,我們認為“朿”聲系與“前”聲系有偶然通假的可能,如此可以比較直接地解釋“下服之筴”與“夏服之勁箭”的對應關系。換言之,《反淫》假借寫作“筴”形的“策”字異體來記錄“箭”這個詞。

三、 馬王堆帛書《五星占》“夾”字辭例補釋

接著上一節有關秦漢文字中“朿”可作“夾”形的討論,下面順帶談談馬王堆帛書《五星占》中的“夾”字及所在辭例?!段逍钦肌?6行下至47行下在描述金星運行變化與軍事活動的關系時有如下內容:

明星,將軍必斗,坸(茍)在西,西軍勝;在東,東軍勝;坸(茍)在北,北軍勝;在南,南軍勝。46行下坸(茍)一闬,夭如銚,其下被甲而朝;坸(茍)二闬,夾如鉈,其下流血;【坸(茍)三】闬,夾如參,當者47行上【】奮其廁(側),勝而受福;不能者正當其前,被將血食。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北京: 中華書局,2014年,第1冊,第175—176頁圖版,第4冊,第232—234頁釋文注釋。以下在正文中簡稱此書為“《馬集》”。

席澤宗、劉樂賢據《呂氏春秋》高誘注、《說文》等漢代文獻指出“銚”“鉈”分別是長矛、短矛,并據上下文推測“夭”為“夾”之形近訛字。席澤宗: 《〈五星占〉釋文和注解》,《古新星新表與科學史探索》,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82頁;劉樂賢: 《馬王堆天文書考釋》,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66頁?!皧A”“夭”字形見劉釗主編,鄭健飛、李霜潔、程少軒協編: 《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全編》,北京: 中華書局,2020年,第1106、1109頁。兵器名“鉈”亦見于東漢簡牘,參羅小華: 《五一廣場簡牘所見名物考釋(四)》,《簡帛》第20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245頁。鄭慧生從原整理小組釋47行二“坸”字為“垢”并讀“厚”,認為“厚+數+闬”指金星周圍云環厚如垣墻,而“夾”讀為表劍義的“鋏”,指金星的芒角;陳久金認為“垢+數+闬”指金星下的污垢如垣墻之高,“夾”指污垢的形狀如兵器相夾。鄭慧生: 《古代天文歷法研究》,鄭州: 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92頁;陳久金: 《馬王堆漢墓帛書〈五星占〉注譯》,《陳久金天文學史自選集》,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第132頁。按: 《馬集》未收此二說。但47行所謂“垢”字,劉樂賢指出從字形和句式上看實應與46行“坸”字同樣釋讀為“坸(茍)”。劉樂賢: 《馬王堆天文書考釋》,第66頁。將“闬”訓為“垣墻”于文意難通,而“夾”的兩種解讀也都缺少書證。目前研究者對“夾”“闬”兩個關鍵術語的含義多存疑不論。

筆者贊同“夾”與芒角有關、“夭”為“夾”之訛的思路,并認為三處“夾”皆為“朿”字異寫,應讀為“刺”。陳昭容曾指出,放馬灘秦簡《日書》乙種《直室門》篇“屈門”條中“鬼夾之之門”的“夾”應釋讀為“朿(責)”,對應孔家坡漢簡《日書》的異文“鬼責門”。說見劉增貴: 《放馬灘秦簡〈日書·直室門〉及門戶宜忌簡試釋》,《簡帛》第6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53—54頁。此為古隸中獨體的“朿”寫作“夾”形之例。馬王堆帛書中,《天文氣象雜占》后半幅末段第二列8行“大星刺朔”、第三列9行“刺日暈”之“刺”也都寫作“?儑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1冊,第208頁圖版,第4冊,第277—278頁釋文注釋。字形見劉釗主編,鄭健飛、李霜潔、程少軒協編: 《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全編》,第488—489頁?!段逍钦肌返摹柏病磰A(朿刺)〉如銚”和“夾(朿刺)如鉈”當指金星的光芒突出尖銳如矛兵。傳世的天文類古書中就有形容天體發出的異常光芒如某種利器之例,并認為此類異常天象和戰亂有關,與帛書《五星占》的說法極近,如《開元占經》中有: 李零主編,伊世同點校,何琳儀復校: 《中國方術概觀·占星卷》,北京: 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第279、416、548頁。

月生四日,月兩角刺如矛狀,其野有弒其君且廢之者。(卷一一《月占一·月生角芒刺》引《河圖帝覽嬉》)

熒惑起角,刺如鋒刃,經角間三十日而三留之,人主無下殿出宮,廊廟間有伏陣兵。(卷三一《熒惑占二·熒惑犯東方七宿》引郗萌語)

太白在虛中為彗如劍形,虛國發兵。(卷四八《太白占四·太白犯虛》引郗萌語)

《開元占經》所引漢代緯書《河圖帝覽嬉》、漢人郗萌語與帛書《五星占》具有可比性,姚振宗據班固《典引·序》指出郗萌與班固同時,參陳久金主編: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第74—79頁。劉樂賢曾指出《河圖帝覽嬉》與馬王堆帛書相近的占文多達十三條,其中與帛書《五星占》對應者有三條,而《開元占經》引郗萌說“歲星、辰星斗,滅之,殺大將;薄之,貫之,殺偏將”(卷二〇《五星占三》)、“營室,西壁也”(卷六一《北方七宿占二》)等條也與帛書《五星占》記載相合。劉樂賢: 《緯書中的天文資料——以〈河圖帝覽嬉〉為例》,《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76—78頁;劉樂賢: 《馬王堆天文書考釋》,第80—81、93—94頁。將《五星占》“夭如銚”“夾如鉈”校讀為“刺如銚”“刺如鉈”,也能與上揭《河圖帝覽嬉》“角刺如矛狀”等辭例相印證。

“參”與“銚”“鉈”在占文中處于相同的語法位置,應該也是一種銳利之物。鄭慧生、劉樂賢據《集韻》“鏒,鋤也”讀“鏒”,《馬集》整理者以“鏒”字晚出而存疑。鄭慧生: 《古代天文歷法研究》,第192頁;劉樂賢: 《馬王堆天文書考釋》,第66頁;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4冊,第234頁釋文注釋。按《馬集》所疑甚是,楊寶忠曾指出《集韻》訓“鋤”的“鏒”實為“鐰”之后起形訛俗體,楊寶忠: 《疑難字三考》,北京: 中華書局,2018年,第650頁。據其說則“參”不宜讀“鏒”訓“鋤”。此“參”字寫作“”,近乎篆體,與“喿”的字形尚未趨近,也不會是“喿”的形近訛字??杀容^劉釗主編,鄭健飛、李霜潔、程少軒協編: 《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全編》,第777頁“參”字、244頁“喿”字、1089頁“燥”字、1168頁“澡”字、1248頁“操”字。

筆者認為“參”可讀為“”?!皡ⅰ比糇x為《說文》金部訓作“長矛”的“錟”在文意上亦順適,語音上二者同為齒音聲母談部字,但兩個聲系相通的例證不足?!妒酚洝ぬ旃贂贰巴硕鞅?,三月生天,長四丈,末兌”,《集解》引韋昭云“音參差之參”?!妒酚洝?,北京: 中華書局,1982年,第1571頁?!恶R集》整理者在解釋《天文氣象雜占》第六列17行“毚()出”時指出“天”應與“天槍”“天棓”“天杵”“天鋒”等星一樣皆以武器命名,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4冊,第273頁注〔二〇〕。其所引《晉書·天文志》“天讒,彗出西北,狀如劍”條與前文所舉《開元占經》引郗萌說“太白在虛中為彗如劍形”也可合觀?!短煳臍庀箅s占》后半幅末段第三列有占文說“云如毚()屬日,當者邦君賊,日月同”(4行)、“有云刺月,當者邦君賊”(16行),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1冊,第208頁圖版,第4冊,第279—282頁釋文注釋。再結合其前幅第五列18行日暈占文“有云如戟臨之,其邦有兵”來看,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1冊,第205頁圖版,第4冊,第266—269頁釋文注釋。這三條相似的辭例中“如戟臨”“如屬”“刺”性質相近,正可與“夾(朿刺)如參()”的說法參比。

至于“夾(朿刺)”字的前一字“闬”,雖然陳久金對“坸(茍)+數+闬”的解釋有偏誤,但他將“闬”與高度相聯系的思路仍值得考慮。筆者認為“闬”可讀為“竿”,“一闬(竿)”“二闬(竿)”“【三】闬(竿)”是指金星在空中距離地面的相對高度。馬王堆帛書《卻谷食氣》第5行有“日出二干”,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2冊,第98頁圖版,第6冊,第4頁釋文注釋。西北漢簡有“日出一干”(居延新EPT58∶17)、“日出二干”(敦煌1569)、“日二干”(居延308.35B)、“二干”(懸泉Ⅵ92DXT1222②∶19)、“日未入一干”(肩水T23∶824)等,皆用太陽的相對高度作為時稱,陳夢家討論敦煌簡時已引《南齊書·天文志》“日出高三竿”和成語“日上三竿”為證。陳夢家: 《漢簡綴述》,北京: 中華書局,1980年,第249頁。參曾憲通: 《秦漢時制芻議》,《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第110頁;張德芳: 《簡論漢唐時期河西及敦煌地區的十二時制和十六時制》,《考古與文物》2005年第2期,第69—74頁?!堕_元占經》卷五《日占一》所引《荊州占》也有“日始出一竿”“日始出二竿、未入二竿”等例。王玉民指出“一竿”約等于一丈,對應太陽視高度10°。王玉民: 《星大如桃: 古代天文觀測的目視尺度》,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年,第121—126頁。高度是金星占的關注點之一,如《史記·天官書》載:“出而留桑榆間,疾其下國。上而疾,未盡其日過參天,疾其對國?!薄捌溻?,近日,曰明星,柔;高,遠日,曰大囂,剛?!薄妒酚洝?,第1578、1580—1581頁。類似說法又見《開元占經》卷四五《太白占一·太白行度》:“石氏曰: 太白出東方,高三舍,命曰明星,柔。上又高三舍,命曰大囂,剛?!薄段逍钦肌氛f金星高若干“闬(竿)”而光芒異常尖銳時有相應戰事發生,其思維與《漢書·息夫躬傳》載息夫躬向漢哀帝建言時提到“太白高而芒光……其法為有兵亂”亦頗近?!稘h書》,北京: 中華書局,1962年,第2184頁。從漢代至今常用于描述太陽高度的“干(竿)”,在抄寫時代不晚于西漢初期的《五星占》中也用于描述金星的高度,這豐富了我們對當時天文觀測術語的了解。

小結

北大漢簡《蒼頡篇》“室宇”章的“開閉”,可讀為指門閂的名詞組合“楗閉”;《反淫》“下服之筴”對應傳世漢賦中的“夏服之勁箭”,“筴”是“策”的異體,“筴(策)”與“箭”有可能音近相通。馬王堆帛書《五星占》47行描述金星在不同高度發出的異常光芒及其與戰爭的關聯,可與傳世漢代讖緯、星占學說對讀,句中“夾”字可釋讀為“朿(刺)”,“闬”字可讀為“日高三竿”之“竿”,“參”字可讀為漢代天文書中的武器名“”。

附記:拙文于2021年6月投寄《出土文獻》,同年10月通過外審待刊。拙文待刊期間,欣見劉建民先生發表《西漢簡帛中未被注意到的“朿”“夾”訛混現象》(《語言科學》2023年第2期)一文,亦指出帛書《五星占》“夾”字應釋讀為“朿(刺)”,引《開元占經》所載《河圖帝覽嬉》“月兩角刺如矛狀”等辭例為證,所論與拙文第三節頗有契合。主要的不同是,拙文肯定《馬集》未收的鄭慧生、陳久金二家意見有合理處,參證漢人郗萌、息夫躬之學說等記載,并對“夾”字前后的“闬(竿)”“參()”等字詞有所解釋;劉先生大作則又討論了西漢簡帛中其他兩例可能釋讀為“朿(刺)”的“夾”字,敬請讀者參看。

本文寫作得到陳斯鵬、王輝、楊鵬樺、謝廣普、賀張凡、王鵬遠等師友及匿名審稿專家賜教,謹致謝忱!

(責任編輯: 田穎、王濼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