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家界古人堤漢簡釋文校補

2024-04-04 07:41劉同川
出土文獻 2024年1期
關鍵詞:釋文

劉同川

摘 要: 古人堤東漢簡牘殘泐嚴重,雖歷經多次整理,但部分釋文仍有較大改釋、補釋的空間。本文在最新整理成果的基礎之上,對釋文中誤釋和闕釋的七、孫、猛、侍、縣、長、屬、君等字提出個人見解,力求提供更加準確的釋文參考。

關鍵詞: 東漢 古人堤漢簡 釋文 校補

1987年4月至8月,湖南張家界古人堤遺址出土了一批東漢簡牘,共計90枚,根據內容可分為漢律、醫方、官府文書、書信及禮物謁、歷日表、九九乘法表等六類。199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對這批簡牘進行整理,2003年公布了這批簡的釋文和簡要注解。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 《湖南張家界古人堤簡牘釋文與簡注》(以下簡稱“《簡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2期,第72—84頁。近年來,整理者又進行了重新整理,張春龍: 《湖南張家界市古人堤漢簡釋文補正》(以下簡稱“《補正》”),《簡牘學研究》第6輯,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7頁;張春龍、楊先云: 《湖南張家界市古人堤漢簡釋文補正續(上)》(以下簡稱“《補正續(上)》”),《簡牘學研究》第7輯,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46—157頁;張春龍、楊先云: 《湖南張家界市古人堤漢簡釋文補正續(下)》,《簡牘學研究》第8輯,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69—174頁。為學界提供了清晰的紅外圖版和較為準確的釋文。然而簡文殘泐嚴重,保存狀況不佳,給簡牘的釋讀帶來了很大困難。重新整理的釋文仍有不少闕釋、誤釋的情況,職是之故,本文擬利用已公布的紅外圖版,對部分釋文再度嘗試校補,以求教于方家。

簡1,《補正》釋文作:

治赤GF8BD(谷)方(第一欄)

烏頭三分術三分干姜三分(第二欄)

朱臾五分白沙參三分付子三分(第三欄)

細辛三分黃芩三分桔梗三分(第四欄)

方己三分茯令三分人參三分(第五欄)

桂三桂麻黃七分貸堵七分(第六欄)1正

·凡十六物當熬之令變色1背

學界對該醫方木牘多有研究,大多就“赤GF8BD”之“GF8BD”進行辨正。相關討論可參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 《湖南張家界古人堤簡牘釋文與簡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2期,第72頁;馬繼興: 《出土亡佚古醫籍研究》,北京: 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4—25頁;張雷: 《赤榖方考》,《甘肅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第114—116頁;周琦: 《張家界古人堤醫方木牘〈治赤散方〉新證》,《出土文獻研究》第16輯,上海: 中西書局,2017年,第297—304頁?!堆a正續(上)》附記中亦指出“‘GF8BD字錯釋,是‘散字,應為‘治赤散方?!纬嗌⒎捷d于《千金方》《外臺秘要》《肘后方》等傳世醫書中,文獻所載與木牘醫方藥物組成基本相同”。張春龍、楊先云: 《湖南張家界市古人堤漢簡釋文補正續(上)》,《簡牘學研究》第7輯,第157頁。除上述研究外,學者對本牘其他文字則少有涉及。核檢圖版,正面第五欄“方己”之“己”圖版作“”,當釋為“已”或“巳”,“方已”或“方巳”不見于醫藥文獻,這里的“已”或“巳”當為“己”之訛寫?!耙选被颉八取迸c“己”在漢簡中寫法相近,訛誤的例子較為常見,如肩水金關漢簡簡73EJT24∶382B“六月己未”的“己”就寫作“”。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編: 《肩水金關漢簡(貳)》,上海: 中西書局,2012年,中冊,第331頁?!胺揭选奔础胺兰骸?,草藥名,整理者注引《神農本草經》:“味辛平,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焙鲜∥奈镅芯克?、中國文物研究所: 《湖南張家界古人堤簡牘釋文與簡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2期,第73頁。

正面第六欄中“麻黃七分貸堵七分”的“七”圖版分別為“”“”,整理者釋作“七”,實誤,應改釋作“十”。比較直接的證據是,在本批簡的其他簡文中亦有“七”字可加以對比,如簡12所載的“九九術殘表”中“七”作“”,與簡1醫方木牘的“”“”明顯不同,可知醫方木牘所釋有誤。此外,從醫方各藥物的比例來看,亦支持改釋為“十”。周琦已注意到藥物的配比問題,認為《千金方》所載的“華佗赤散方”及“赤散”與古人堤“治赤散方”在藥物組成和配比上高度相似,并指出“治赤散方”中茱萸與共見兩方十味藥的配比是5∶3,“雖二方中麻黃、代赭二藥與其他藥物的比例有所差異,但此二藥的劑量在各自方中仍然相同”。周琦已認識到若依原釋文,麻黃、代赭的比例與傳世醫方有差異,但他并未提出改釋意見。周琦: 《張家界古人堤醫方木牘〈治赤散方〉新證》,《出土文獻研究》第16輯,第300—302頁。依“華佗赤散方”,麻黃、代赭與共見兩方十味藥的配比為10∶3,“華佗赤散方”中,麻黃、代赭皆是“二兩半”,共見的十味藥則是“十八銖”,依二十四銖為一兩來換算,其比例為10∶3?!叭A佗赤散方”參看孫思邈著,李景榮等校釋: 《備急千金要方校釋》,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第346頁。與改釋后古人堤醫方藥物比例一致。

“從出土簡牘來看,‘分已經是漢代出土病方中通行的度量單位之一”,楊勇: 《漢代出土醫藥文獻中的“分”》,《文獻》2021年第1期,第78頁。通過對比其他醫簡,我們發現“十分”這種劑量在醫簡中也較為常見,如《流沙墜簡》中“烏喙十分”,羅振玉、王國維編著: 《流沙墜簡》,北京: 中華書局,1993年,第96頁。天回醫簡“圭(桂)十分”“沈潘十分”,天回醫簡整理組編著: 《天回醫簡》,北京: 文物出版社,2022年,下冊,第102、118頁。馬圈灣漢簡醫方“李石十分”,張德芳: 《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蘭州: 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523頁。等等。

秦漢簡牘中數字“七”十分常見,但是,不同時期“七”的寫法卻有不同,茲將不同時期寫法按時代順序列表如下:

關于“七”字字形的演變,《字源》中說:“‘七字在甲骨文中作‘,而‘十字在甲骨文中作‘,二者本不會相混。后來‘十字中的一點變為短橫,‘七字則寫作長橫短豎之形,二者固然有所區別,但還是很易混淆,所以戰國時出現一種將‘七字的豎畫彎曲,寫作‘來加以區別的異體,小篆認同了這種寫法并將之規范化。雖則漢代仍存在作長橫短豎結構的‘七字異體,但到楷書中就只剩下與‘十有明顯不同的‘七字了?!崩顚W勤主編: 《字源》,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沈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67頁?!蹲衷础冯m然提到漢代已經出現“七”的“豎畫彎曲”的寫法,但兩漢時間跨度長,何時開始出現仍不清楚。觀察表1,從秦一直到尹灣漢簡所處的西漢成帝時期,長橫短豎結構的“七”字異體仍然普遍存在,但在居延新簡中,“七”的“豎畫彎曲”的寫法已經出現。居延新簡整理者對這批簡的年代曾做過如下判斷:“從出土紀年簡和地層堆積情況分析,此處屬始自西漢武帝晚期至東漢光武帝建武初年為止前后一百二十余年間的堆積?!备拭C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 《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北京: 中華書局,1994年,“前言”第2頁。居延新簡中,“七”字大量作長橫短豎結構,僅有少量作今天通行的“七”字,說明一直到東漢早期,“七”的兩種寫法還會混用。居延遺址中出土的紀年明確的簡中,新莽時期常用“桼”來表示數字“七”,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東漢建武年間。而在《永元器物簿》中,已全部使用“七”,“永元”為東漢和帝第一個年號,時段在東漢早期。東漢早中期以后,長橫短豎結構的“七”字基本消失,今天通行的“七”的寫法大量出現。如東漢早中期和帝至安帝時期的五一廣場東漢簡牘中,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南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發掘簡報》,《文物》2013年第6期,第16—17頁。長橫短豎結構的“七”字已不可見,全部為今天通行的“七”的寫法。由此可以推測,秦漢簡文中數字七的寫法大致經歷如下演變過程: 秦至西漢時期寫作長橫短豎結構的“七”,新莽時期多用“桼”來表示,這一寫法一直延續到東漢建武初年,建武年間以后,“七”的豎畫彎曲的寫法開始占據主流。古人堤簡牘所見年號有永元元年(89)、二年及永初四年(110),與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時代相近,“七”的寫法自然應遵循這一時期特點。

認識“七”字寫法的這一變化規律,不僅有助于更正一些原來誤釋的釋文,如: 居延漢簡37.18“居延都尉元鳳七年四月盡六月財物出入簿”, “七”字圖版作“”,西漢昭帝元鳳年間,當不會出現此種寫法的“七”,“七”當為誤釋。核檢圖版,所釋為“七”的字形與下文“六”字形一致,圖版作“”,可知當改釋作“六”。圖版參看簡牘整理小組編: 《居延漢簡(壹)》,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年,第118頁。亦有助于判斷簡牘的大致書寫年代。以武威磨咀子漢墓《王杖詔書令》為例,整理者認為“此冊所錄詔令,最晚為成帝元延三年詔,冊中未涉及元延以后事,因此,它的成書時間,當在西漢成帝元延三年或其稍后的成帝、哀帝之際”。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甘肅省博物館編: 《漢簡研究文集》,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9頁。然而從其用字來看,“七”的寫法已較為成熟,其書寫年代當不會早于東漢早期,該文本系來自當時流行的抄本,性質或如冨谷至所言為一種黃泉文書。參看冨谷至: 《王杖十簡》,楊一凡總主編: 《中國法制史考證》丙編第一卷,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530—535頁。

“桂三桂”,后一“桂”字在簡文中字跡清晰,所釋不誤。中醫中常用“量詞+藥名”表示多種藥物的合稱,如“二芍”,指白芍、赤芍;“焦三仙”指焦麥芽、焦山楂、焦神曲,等等,以此推測,“三桂”有可能是三種與“桂”相關的藥材的合稱。搜尋中醫典籍,“三桂”之說僅見于《證類本草》引陶弘景云:“按《本經》惟有菌、牡二桂,而桂用體,大同小異。今俗用便有三種。以半卷多脂者,單名桂,入藥最多。所用悉與前說相應?!断山洝纺瞬⒂腥?。常服食,以蔥涕合和云母,蒸化為水者,正是此種爾?!碧粕魑⒆?,尚志鈞等校點: 《證類本草》,北京: 華夏出版社,1993年,第339頁。據此,“三桂”乃是菌桂、牡桂、桂之合稱,然陶弘景乃南朝時人,以此索解,恐難成說,且“三桂”放于此處與該藥方的整體句式不合。周琦認為“除此藥外,其余諸藥之后皆有‘分字,后一‘桂字或為‘分字訛寫”。周琦: 《張家界古人堤醫方木牘〈治赤散方〉新證》,《出土文獻研究》第16輯,第298頁。簡牘醫方中,“桂”后所跟的單位有“尺”“寸”“分”等,“三桂”或許是當地特殊的表達方式,但結合整體文本語境觀察,系抄寫訛誤的可能性更大,故而本文贊成周琦之說。簡背釋文“·凡十六物當熬之令變色”,有兩字漏釋,周琦文中已補出,當改釋為“·凡十六物·六物當熬之令變色”,周琦: 《張家界古人堤醫方木牘〈治赤散方〉新證》,《出土文獻研究》第16輯,第298頁?!傲铩本唧w何指,則不得而知。

故新改訂釋文為:

治赤散方(第一欄)

烏頭三分 術三分 干姜三分??? (第二欄)

朱(茱)臾(萸)五分 白沙參三分 付(附)子三分? (第三欄)

細辛三分 黃芩三分 桔梗三分?? (第四欄)

方(防)已〈己〉三分 伏(茯)令(苓)三分 人參三分? (第五欄)

桂三桂〈分〉 麻黃十分 貸(代)堵(赭)十分 (第六欄)1正

·凡十六物·六物當熬之令變色 1背

簡三《補正》釋文作:

三分

白芩三分

三分 (第一欄)

王GF8BE付子(第二欄)3

此簡為醫方木牘,背面無字,下端殘斷。第二欄第二字整理者認為左半從“王”,右半殘缺。檢核圖版,左半當從“子”。右半中間雖有殘泐,但“糸”依然可辨,當可釋為“孫”字。字形對比如表2所示:

王孫,草藥名?!渡褶r本草經·王孫》:“吳名白功草。楚名王孫。齊名長孫。味苦,平,無毒。治五臟邪氣,寒濕痹,四肢疼酸,膝冷痛。生川谷及城郭垣下?!瘪R繼興主編: 《神農本草經輯注》,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第244頁。由此可知,“王孫”乃是楚地的一種稱呼。付子,即附子,亦是一種草藥名?!渡褶r本草經·附子》:“一名茛。味辛,溫,有大毒。治風寒,欬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瘺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瘪R繼興主編: 《神農本草經輯注》,第330頁。王孫、附子的組合又見于傳世古醫方中,如《太平圣惠方》所記“狗脊散方”王懷隱等編,鄭金生、汪惟剛、董志珍校點: 《太平圣惠方(校點本)》,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第369頁。: 狗脊半兩,去毛;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薯蕷三分;熟干地黃三分;天雄三分,炮裂,去皮臍;王孫三分;桂心三分;山茱萸三分;秦艽三分,去苗;白斂三分。該方對治療洽風濕痹、四肢不仁、肌肉瞤動、舉體無力等癥狀有一定效果。

簡5《補正》釋文作:

拜叩頭言

謝君前 5正

人到君迷廷尉

請 5背

從釋文來看,本簡當為一封寫給謝君的書信。簡首第一字《簡注》作“孟”,認為“孟叩頭言”為起首語;孟,致信人;“叩頭”,敬語。漢簡常見書信起首敬語有“叩頭言”“叩頭白”“叩頭死罪言”等。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 《湖南張家界古人堤簡牘釋文與簡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2期,第75頁?!堆a正》重新整理時把左側筆畫納入進來,將“孟”改釋為“拜”。漢簡中“拜”字比較常見,右半部分一般為一豎筆直下,與圖版不類。檢核圖版,左半部分當可釋為“犭”,右半部分仍釋作“孟”,故可改釋作“猛”,作為人名。茲將相關字形列于表3:

“猛”作為人名又見于簡10“兵曹掾猛使福以郵行”,猛的身分為兵曹掾。本簡中猛的身分雖不詳,但從簡文推測,當與軍職有關,或與“兵曹掾猛”為同一人。

“君”后一字字跡較淺,頗難辨識,然據書信用語的一般辭例,或可進行推斷。整理者認為“君前”通常為問候語,漢簡常見者如“薛卿坐前善毋恙”(《新簡》EPT2.4B)、“馮孝卿坐前萬年毋恙”(《合?!?02.14A)等。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 《湖南張家界古人堤簡牘釋文與簡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2期,第75頁。然從字形來看,與“坐”字不類,疑應為“侍”字。如表4所示:

通過字形對比,該字形與草書“侍”字輪廓基本吻合,左半“亻”依然可辨,釋為“侍”字似無問題?!笆糖啊?,簡牘書信常用語,如東牌樓東漢簡牘簡34“堂再拜白陳主簿侍前”,簡35“客賤子侈頓首再拜督郵侍前”,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編: 《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8頁。漢代書信中這種提稱語還有“足下”“馬足下”“侍者”“馬侍前”“坐前”“執事”“御者”等。

背面第一行“君”后釋文作“迷”,《簡注》作“送”。細審圖版,左邊的“辶”并不完整,左上部亦無明顯墨跡,但是簡牘草書中這種寫法釋作“辶”的例子也比較常見,“悉”“迷”“送”三字簡牘草書有時寫法相近,茲將字形列如表5:

由表5可知,“迷”“送”二字的區分主要在上部兩點與中間豎筆的位置以及兩點的運筆方法,“迷”兩點與豎筆相連,向內收筆;“送”字則與豎筆分離,向外運筆。故而本簡圖版與“送”字更為接近?!八汀迸c“悉”的區分或在中間豎筆,“悉”字起筆先頓筆下拉然后向上收筆,“送”則起筆輕、收筆重。但這種區分并不絕對,還要結合具體的辭例來判定,我們暫且擱置,留待下文一并討論。

“尉”前一字《補正》作“廷”,“廷”字下部的“廴”形較易辨識,細審圖版,與草書“廷”下部作“”有明顯區別。釋為“廷”恐不確,或可釋為“縣”字。字形對比如表6:

如此,“縣”前一字若釋為“悉”則較令人費解,釋作“送”則可承接上文“人到”,“君送縣”即是說人到了之后,讓謝君立即把人送到縣廷。

“尉”下一字殘損,《補正》未釋,圖版僅存上半部分,分析字形,疑為“長”字,茲將相關簡文字形對比如表7:

長,即官長,古人堤簡牘中見有“充長”“吏屯長”等?!熬涂h,尉、長”,此處可能指縣尉和屯長。

背面第二行首字,《補正》未釋,徑作“”。此字圖版較為清晰,作“”,當可釋為“屬”字,相關字形的對比如表8:

屬,委托、囑咐?!稘h書·郊祀志》:“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師古曰:“屬,委也,以其事委之也?!薄稘h書》卷二五上《郊祀志上》,北京: 中華書局,1962年,第1190頁?!皩俜A”即委托其稟給。

背面第三行首字在《簡注》中釋為“君”,《補正》中作“”。檢核圖版,此處的字跡結構與本簡中所見其他的“君”字并無太大差別,茲將相關字形列如表9:

此文書雖為書信,但所談內容皆是公務,可稱作“官場私記”。前文已揭,猛身分或為兵曹掾?!胺A”多用于糧食、衣物的稟給,猛給謝君寫信,或許涉及軍隊人員的調配和物資的發放。官場私記書寫公務信息,在行政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村武幸曾指出私人書信所包含的公務內容各種各樣,在私人書信中處理公務的方法,雖然在本質上有著非正式且簡約的性質,但增加了官員之間處理事務的靈活度,在實際的行政運作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參看高村武幸: 《漢代文書行政における書信の位置付け》,東京: 《東洋學報》911,2009年,第23—24頁。此外相關文章還有土口史記: 《里耶秦簡にみる秦代縣下の官制構造》,京都: 《東洋史研究》734,2015年,第507—544頁;角谷常子: 《簡牘の形狀における意味》,冨谷至編: 《邊境出土木簡の研究》,京都: 朋友書店,2003年,第89—118頁。

簡16《補正》釋文作:

白秦掾、呂掾: 貧薄客祈GF8BF不副非

秦狐白會相遲易勿

遠疑謹請頓首頓首再拜再拜 16正

肉十斤 謹奉再拜臘 趙叔離 16背

這是一封趙叔離給秦掾、呂掾的禮物謁。禮物謁,即后世之“禮單”,是一種下級小吏為慶典祭祀等活動向上級官吏送禮的謁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 《湖南張家界古人堤遺址與出土簡牘概述》,《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2期,第70頁?!叭馐铩彪S禮物謁一起送達。掾,漢代時常表示公府、郡縣各曹的主官?!独m漢書·百官志·太尉》“掾史屬二十四人”,劉昭注引《漢書音義》曰:“正曰掾,副曰屬?!薄逗鬂h書》志二四《百官一》,北京: 中華書局,1965年,第3358—3359頁?!靶帐?掾”用以指代某姓之掾,如五一簡簡291“即日得府決曹侯掾、西部案獄涂掾”。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壹)》,上海: 中西書局,2018年,第231頁。貧薄,即貧窮,少資財,如《后漢書·崔寔傳》“亦取足而已,不致盈余。及仕官,歷位邊郡,而愈貧薄”?!逗鬂h書》卷五二《崔骃列傳》,第1731頁???,即客居,寄居?!柏毐】汀睘橹滦湃藢ψ约旱闹t稱,漢簡書信中亦見有自稱“客賤子”。

“祈”下一字整理者認為左半從“忄”。核檢圖版,根據文字整體布局,左半豎筆左部應是兩點,疑應為“丬”,該字或可改釋為“將”。字形對比如表10:

左半部分“丬”較為清晰,右半墨跡殘損,但其輪廓與“將”之右旁相似。將,率領?!稘h書·五行志》“宣帝黃龍元年,未央殿輅軨中雌雞化為雄,毛衣變化而不鳴,不將,無距”,師古曰:“將謂率領其群也?!薄稘h書》卷二七中之上《五行志中之上》,第1370—1371頁?!捌韺ⅰ边@里或表示請愿領兵、請纓之意。

“不副”后兩字未釋,細審圖版,或可釋為“河哭”二字。相關簡牘字形如表11:

副、復古音相近,可以通假。白于藍編著: 《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83頁?!安桓薄笨勺x作“不復”,“不副河哭”,即不復有吳起河哭之遺憾?!昂涌蕖敝涑鲎浴秴问洗呵铩ぶ俣o》:

吳起治西河之外,王錯譖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吳起至于岸門,止車而望西河,泣數行而下。其仆謂吳起曰:“竊觀公之意,視釋天下若釋躧。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吳起抿泣而應之曰:“子不識。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可以王。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取不久矣,魏從此削矣?!眳瞧鸸ノ喝氤?。有間,西河畢入秦,秦日益大。此吳起之所先見而泣也。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 《呂氏春秋集釋》,北京: 中華書局,2018年,第255—256頁。

吳起治河西之地,后魏武侯聽信讒言,召回吳起,吳起臨行時望河而泣,嘆息西河將為秦所取。這里借用吳起河哭之典,表達了對領兵之事充滿必勝的信心。

“非”下一字僅存少量墨跡,根據字形輪廓以及句意推斷,疑為“秉”字。相關字形對比如表12:

秉,《爾雅·釋詁》:“執也?!焙萝残凶?,王其和、吳慶峰、張金霞點校: 《爾雅義疏》,北京: 中華書局,2017年,第218頁。秦狐,蓋典出《史記·孟嘗君列傳》:

齊愍王二十五年,復卒使孟嘗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秦相。人或說秦昭王曰:“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后秦,秦其危矣?!庇谑乔卣淹跄酥?。囚孟嘗君,謀欲殺之。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贝藭r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入秦獻之昭王,更無他裘。孟嘗君患之,遍問客,莫能對。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狐白裘?!蹦艘篂楣?,以入秦宮臧中,取所獻狐白裘至,以獻秦王幸姬。幸姬為言昭王,昭王釋孟嘗君?!妒酚洝肪砥呶濉睹蠂L君列傳》,北京: 中華書局,1959年,第2354—2355頁。

北周庾信《齊王進白兔表》“光鮮越雉,色麗秦狐”之“秦狐”亦指此。參看庾信撰,倪璠注,徐逸民點校: 《庾子山集注》,北京: 中華書局,1980年,第526—527頁?!扒睾苯柚钙嬲洚悓?,“非秉秦狐”,即是說自己所進獻的禮物并非珍貴之物。

遲,待也?!妒酚洝ばl將軍驃騎列傳》“遲明,行二百余里,不得單于”,司馬貞《索隱》曰:“上音值,待也。待天欲明,謂平明也?!薄妒酚洝肪硪灰灰弧缎l將軍驃騎列傳》,第2935頁。相遲,即相待。

正面第三行“請”下一字漫漶,依殘存墨跡及辭例,或為“奉”字。字形對比如表13:

謹請奉,與簡文正面“謹奉再拜臘”相對應?!爸斦埛睢被驗橐环N省略的表達,漢簡私記常見“謹請××奉謁”“謹請××奉書”等。

“頓首頓首”“再拜再拜”“頓首再拜”為兩漢書信的常用語,如東漢王粲《為劉荊州與袁尚書》“表頓首頓首將軍麾下”,嚴可均編: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 中華書局,1958年,第961頁b。居延漢簡簡303.4B“伏地再拜再拜”,簡牘整理小組編: 《居延漢簡(叁)》,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年,第250頁。東牌樓東漢簡簡35“客賤子侈頓首再拜”,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編: 《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第88頁。簡文中亦見有“頓首頓首死罪死罪”,如肩水金關漢簡簡73EJF1∶2“臣光奉職無狀,頓首頓首死罪死罪”,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 《肩水金關漢簡(肆)》,上海: 中西書局,2015年,下冊,第140頁。但未見有“頓首頓首再拜再拜”連用的情況。細審圖版,文末“頓首再拜”四字下不見重文符號,“拜”字最后一豎筆為飾筆,這種寫法漢簡中較為常見,這里當為誤釋。

《補正》所列釋文正背順序與圖版標記相反,茲按照圖版所標正背順序,迻錄改釋后釋文如下:

肉十斤 謹奉再拜臘 趙叔離16正

白秦掾、呂掾: 貧薄客祈將,不副河哭,非

秉秦狐,白會相遲易,勿

遠疑,謹請奉,頓首再拜。16背

綜觀本簡,趙叔離借送禮物謁拜會之機,表達了請求將兵的愿望,可以推測當地官府可能正在醞釀一場軍事行動。武陵地區山地易守難攻,中央王朝統治勢力較為薄弱,加之常常因賦役征發帶來摩擦,使得澧、溇流域持續成為動亂多發之地。魏斌認為,武陵郡仍存在以三將軍號命名的屯營,其主要任務當是控御動亂頻發的武陵蠻。古人堤遺址或為充縣縣廷之外的一處行政分理機構,而充縣正好處于東漢武陵郡行政、軍事控御體系的最前沿。參看魏斌: 《古人堤簡牘與東漢武陵蠻》,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5本第1分,2014年,第61—92頁。其時正值深冬臘月,是武陵蠻動亂的高發時期,谷口房男認為,秋冬動亂可能有糧食不足的原因。但糧食最為缺乏的其實是春季,此時正是種植季節,很少發生動亂。因此,蠻人動亂發生于秋冬之際,主要還是由于農閑。載氏著《后漢時代の武陵蠻》,《華南民族史研究》,東京: 綠蔭書房,1996年,第24—25頁。趙叔離向兩位主官請愿領兵,或與當地武陵蠻發生小規模動亂有關。

附記:拙文寫作過程中蒙陳偉老師指教,對文中部分字詞作了修訂,又承王志建學友幫助,修改了部分表達,后又承蒙匿名審稿專家給出修改建議,謹致謝忱。

(責任編輯: 田穎、楊珂)

猜你喜歡
釋文
北宋·米芾《白帖》
摘《書譜》孫過庭句
甲骨釋文校補十二則
格言聯璧
苦讀千年史,笑吟萬家詩。
書法欣賞
《肩水金關漢簡(貳)》釋文訂補
《肩水金關漢簡》(壹)(貳)釋文校訂
齊白石《論畫》
《通鑒釋文》所反映的宋代單字音特殊變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