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黨建引領科技自立自強的建構邏輯

2024-04-05 14:02白世林
大連干部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生產力科學技術中國共產黨

白世林

( 南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50)

中國式現代化為探研新時代黨建引領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最新的理論范式。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黨如何立足新發展階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高質量發展,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地位和基石作用愈加彰顯。中國共產黨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的組織者,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格外注重發揮科技的引領帶動作用,肩負起了自覺探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拓展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進一步推進了“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1]1。當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這一強國之基與安全之要,就是將科技命脈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使科技的自主創新成為我國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籌碼。鑒于此,深刻闡釋中國共產黨科技自立自強的理論生成,系統總結不同時期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的實踐范式與經驗啟示,繼續探研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長效機制,對于加速推動我國由科技大國轉變為科技強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方法論依據,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何以可能: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黨建引領科技自立自強的邏輯理路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黨建引領科技自立自強推進社會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的辯證統一是其內在要求。中國共產黨科技自立表明了黨在科技創新體系中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歷史主動,科技自強彰顯了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時代自覺。黨建引領科技自立自強立足科技探索的百年奮斗史,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科學理念與科技探研,重點借鑒馬克思恩格斯科技觀,遵循著認識自然與適配自然相統一的邏輯起點,建構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統一的社會變革,聚焦于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邏輯旨歸。

(一)以科技改造自然:認識自然與支配自然相統一的邏輯起點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自然和人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物質前提,也是科技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洞察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對正確認知和運用自然規律推進科技進步進行深入論析,揭示了以科技改造自然,提煉了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論依據,為中國共產黨科技自立自強奠定了理論基礎。區別于18世紀片面的機械唯物主義,擺脫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和在歷史觀上的形而上學等局限性,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科學只有從感性意識和感性需要這兩種形式的感性出發,因而,科學只有從自然界出發,才是現實的科學”[2]308。這進一步證實了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自然界是人類進行一切活動的必要基礎,而科技的產生立足于自然界這一客觀的外部世界,科技是人與自然間的重要紐帶,發揮著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聯結作用。

馬克思恩格斯闡明了歷史上科學技術對于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推動了以科技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辯證統一。其一,馬克思指明了科技能夠實現人對自然界的掌控,“一切生產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并借這種社會形式而進行的對自然的占有”[3]?;趯σ幝傻陌盐蘸涂茖W技術的掌控,個人可以盡快擺脫宗教與神權的束縛與支配,獲得對自然界的占有并借用這種占有謀求自身的進一步解放,進一步印證了“人越是通過自己的勞動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神的奇跡越是由于工業的奇跡而變成多余”[2]275。其二,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歷來觀點,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通過科技改造自然界和推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潛力,對科技的生產力性質作出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資本是以生產力的一定的現有的歷史發展為前提的,在這些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4]。其三,馬克思恩格斯論證了以科技改造自然絕不是無條件、掠奪式地支配自然。推進科技進步,使科技成為自然界演進與人類社會進步的內生動力,應明確“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支配作用,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5]?;诖?在馬克思恩格斯科技觀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科技自立自強既要順應科技革命新變革,推動科技成為我國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持續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又要實現好科技進步與綠色發展的良性循環,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二)以科技變革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統一的邏輯建構

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揭示了科技在社會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科技觀將科技置于社會領域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闡明了科技水平決定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方式,進而決定了生產關系?!榜R克思對于科技進步問題的研究,并不是脫離生產關系來考察技術……而是從技術的依附性來考察它的產生、發展、運用和利用?!盵6]13

先進的社會制度得以建立和演進依賴于科技進步推動的全社會范圍內更高生產力的產生。馬克思明確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盵7]222科技的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有序提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構成了新的生產方式,助推了歷史階段的演進和文明形態的進步,進一步夯實了科技變革社會的物質基礎??萍季哂凶兏锷鐣淖饔?科技的提升塑造了社會變革的胚胎??萍荚谕苿淤Y本主義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階級關系的新變化日益明顯??萍妓皆谌鐣a范圍內的提升,以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促進了舊社會所容納的生產力的充分發揮,預見了革命和新的社會形態的到來。馬克思恩格斯科技觀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社會認知和交往方式,進一步開辟了社會生產力新的發展空間,明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在科技引領下的辯證統一,推動著無產階級革命的到來?!耙粋€新的歷史時期將從這種社會生產組織開始,在這個時期中,人自身以及人的活動的一切方面,尤其是自然科學,都將突飛猛進,使以往的一切都黯然失色?!盵8]860恩格斯在 《自然辯證法》中厘清了無產階級能夠運用科技破除資本增值的藩籬,從而開創新的社會形態的理念。列寧將掌握科學技術作為變革社會與建設共產主義的必備要素,強調了 “要建設共產主義,就必須掌握技術,掌握科學”[9]的重要理念。這些理念是對科學技術變革社會的深刻剖析,為中國共產黨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

(三)以科技推動自由與解放: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邏輯旨歸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現實的人的自由個性是具體的、歷史的。馬克思 “自由個性”思想立足于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動態過程,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階段劃分的重要標識和掌握自然規律推進科技創新的內在要求,為中國共產黨實踐科技發展依靠人民、為了人民奠定了理論基礎。人們對自由個性和實現人的解放追求的應然和實然中,需要通過借助科技獲得更多支配外物的力量,“機器技術的進步無疑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自由度”[6]197,更將人類從“服侍機器”的異化過程解放出來,拓展了人的能力、個性和社會關系。

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盵5]491恩格斯對自由、規律與目的相結合的分析進一步證實了以科技塑造自由個性遵循著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統一。一方面, “自由是人的本質的體現”[10]。自由的主體是現實的人,是基于理性意識將客觀世界作為認識對象,從事改造世界,進行創造性實踐的人,這從本質上同空想家構建的自由幸福的烏托邦,同一切唯心主義自由觀、舊的唯物主義自由觀劃清了界限。另一方面,科學作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是基于對客觀世界規律性的把握,是對必然的認識。因此,人的自由個性不能脫離自然界,更不能突破對自然規律的掌握和對科技的運用而獨立。自由必須將人作為社會的主體,探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作用與聯系,而自由個性并不是無條件的、無規劃的,其始終聚焦和依托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旨歸。同時,科技創新是解構“服侍機器”異化,實現真正解放的技術途徑,“解放是由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7]154,實現人自由全面的發展需要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以及生產力與社會生產關系的相互契合,這進一步揭示了科技是促進社會進步、謀求人自由與解放的基本路徑和關鍵舉措。

二、何以必要:中國共產黨引領科技自立自強的實踐范式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自主創新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是應對變局的關鍵變量??v觀中國共產黨百年的科技發展史,中國共產黨引領科技發展歷經了醞釀、形塑、延展和躍升四個時期??萍甲粤⒆詮娛侵袊伯a黨科技思想的要義與科技創新話語的前提,中國共產黨引領科技發展在歷史演進中實現了由自主探索到自力更生,由自主創新到自立自強的理論奠基與實踐探研。

(一)醞釀時期:科技自主探索,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助力救國圖存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聚焦推翻 “三座大山”壓迫,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使命是科技自立自強歷史性出場的現實依據。早在五四運動時期,一批知識分子高舉 “民主”與 “科學”的先進旗幟,既強調了自然科學具體研究的重要性,又關注到了作為蒙昧主義對立物的科學思想與科學精神的巨大貢獻。在此基礎上,五四運動先驅強調科學的思想啟蒙作用,對科技理念進行前瞻性探索,初步形成了對科學技術的自覺認知。

李大釗曾提出,“科學是在自然界中找出一定的法則,有如何的因便有如何的果?!盵11]這一觀點通過厘清自然界演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關系闡明了科學技術發展立足于自然界并遵循著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更指明了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重要作用。陳獨秀倡導,“吾人所有衣、食、住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是物質文明之賜,只有科學能夠增加物質文明?!盵12]這進一步強調了科學與物質文明在人生歷程中所處地位以及科學技術對于社會主義大生產的促進作用,證實了中國人要想走出蒙昧時代,社會要進化,則應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耙驗樯鐣锩淖罱K勝利,在于組織社會主義的大生產……要利用資本主義時代一切科學技術的發明,要享有一切重要的生產事業,煤、鐵電、交通等?!盵13]

通過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科學技術發展的理論研判和實踐總結,毛澤東同志洞察探究自然科學與發展社會科學的統一關系,強調自然科學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實事求是科學態度的必要性。他指出,“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裝”,同時 “要在社會科學的指揮下去改造自然界”[14]。一方面,“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15],人們通過對自然界的深刻認知,通過對自然規律以及科學技術的掌握擁有了改造社會、提升生產力、進行社會革命從而獲得更多自由的強大武器。另一方面,以科技改造自然并不是盲目的、隨意的,要在科學理念的指導下變革自然,以社會科學洞悉改造自然的理論范本與實踐范式,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去研究自然科學,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提升生產力與科學技術,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與此同時,毛澤東同志強調:“科學的態度是 ‘實事求是’……惟有科學的態度和負責的精神,能夠引導我們民族到解放之路?!盵16]總之,中國共產黨初步形成了對科學技術的自覺認知,在科技自立自強的醞釀階段,以科學技術改造自然界和變革社會,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助力救國圖存。

(二)形塑時期:科技自力更生,推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助力立國大業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助力立國大業成為迅速壯大我國科學技術力量的重要目標。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經濟貧弱、工業體系薄弱、科技水平落后,在應對計算機信息技術新一輪科技革命逐漸擴展的重要機遇期,我國仍然面臨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和科技封閉。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認識到依靠自身力量推進科技發展和以科技解放生產力的重要性,在全社會范圍內發起了在技術上掀起一場革命的先進號召,注重“把黨的工作的著重點放到技術革命上去”[17],為科技的自力更生,助力立國大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路線指引。伴隨著“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國民經濟和工業化體系實現了躍升性發展,加快推進了各領域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攻堅克難的制度優勢,積累了獨立領導科技事業自主發展、自力更生的豐富經驗。

在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籌劃制定了新中國第一個中長期的科技發展規劃,《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頒布與施行取得良好成效。我國的科技力量在 “重點發展,迎頭趕上”方針的引領下得到快速發展,進一步推進了以科技推動 “趕超戰略”的實施[18]。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許多復雜的科學技術問題逐漸依靠自己的力量得以解決,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科技自力更生的歷史生成與階段特征。毛澤東同志歷來主張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自主創新發展路線,并進一步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運”[19]。 《1963年至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確定了“自力更生,迎頭趕上”的科技發展方略,指明了科學技術是現代化的關鍵等主張,化解了帝國主義科技封鎖和蘇聯撕毀協約、撤回在華專家等危機。這進一步證實了中國共產黨自立自強的科技觀得到淬煉和形塑,標志著中國共產黨能夠領導中國人民依靠自身力量獨立自主發展科技,躋身于世界科技之林。

(三)延展時期:科技自主創新,聚焦改革開放助力經濟建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步入了改革開放快速發展和科技創新引導經濟增長的關鍵機遇期,中國共產黨將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世情、國情相結合,作出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和科學研判,緊緊圍繞解放與發展生產力推進科技自主創新。中國共產黨科技自立自強實現了由 “革命范式”向 “發展范式”,從“科技立國”到“科技興國”的戰略轉變。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的科技水平助力經濟建設,中國共產黨逐步厘清了科技發展中經濟建設的價值旨歸,明晰了科技創新中人才隊伍建設與科技自主創新的核心作用。

鄧小平同志強調“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與生產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了”[20]87,而沒有科學技術的高速度發展,也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速度發展,進一步厘清了科技創新對提升社會生產的價值所在,標志著在粉碎“四人幫”摧殘科技事業和知識分子的陰謀后,中國共產黨再次重申了尊重科學、尊重知識,以科學技術推進國民經濟和現代化進程的正確理念,并在現代科學技術經歷的偉大革命中努力尋求各門新興科學技術的普遍進步。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自變量,中國共產黨探索形成了推進科學技術取得長久的進步,需要培養一批宏大科技人才隊伍的實踐經驗,將盡快培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學技術專家作為科技自主創新的重要任務。與此同時,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提升科技水平的前提下,中國共產黨破除了“向先進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被叫作崇洋媚外”[20]132的禁錮,實行主動開放政策,以學習世界范圍內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理論創新成果。

針對如何理順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三者的內在規律和統一關系,江澤民同志指出,“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把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21],對科技進步的內涵進行漸進拓展,推進科技進步更為廣泛的自主性探索,并創造性地提出了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進入21世紀,我們黨愈加認識到創新對于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性作用。胡錦濤同志提出了“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22]的科學理念,這從本質上體現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順應世界科技發展潮流,緊密結合國情和國家戰略需求,在堅持科技自主創新的同時,兼顧科技創新與科學發展的人本情懷,以科學發展觀推動科技與自然、社會以及人的良性互動。

(四)躍升時期:科技自立自強,應對新時代百年未有變局助力強國復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數字化革命為主要標識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快速發展,科技創新成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最大變量,嬗變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中國共產黨高瞻遠矚,“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23],牢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謀求科技實力大幅躍升的價值旨歸,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戰略主動,聚焦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萍嫉母哔|量發展更多地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科技自立自強在理論探研與實踐探索中實現了質的躍升,為科技創新助力強國復興提供了堅實的支撐與保障。

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共產黨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統籌科技進步、人才培養、創新驅動一體化推進,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歷史性拓展。習近平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盵24]其一,科技自立自強是對科技自主創新的進一步發展,強調了科技自主性研發基礎上的強國目標。此外,科技自立自強不僅遵循推進科技進步的重要理念,更注重解決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問題,以破解科技自主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題,促進科技成果在經濟社會的高效運用。其二,“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1]244,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光輝成就離不開一代代科技人才的接續奮斗??萍甲粤⒆詮姴粌H重視人才隊伍對于科技進步的關鍵作用,更將人才作為創新的第一資源,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堅持人才引領驅動。其三,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科技事業的自主研判,是對于“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25]7的進一步詮釋,注重創新在科學領域中的引領作用,將創新置于我國建設全局中的核心??萍甲粤⒆詮娛侵袊伯a黨立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解決 “卡脖子”問題和增強國際開放合作的戰略主動?!昂诵募夹g是國之重器,最關鍵最核心的技術要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26],只有將核心技術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占據主動。一方面,核心技術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要依靠對核心技術的攻關提升科技投入產出的整體效益,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使科技真正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源。另一方面,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不意味著閉門造車,發展科學技術要具備全球視野,以開放包容、合作共贏來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共同完善全球科技治理。

三、何以實現:中國共產黨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長效機制

以人工智能為龍頭的數字化革命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基石作用愈加凸顯,成為影響變革的最大變量與關鍵要素。當前,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仍面臨著體制機制保障不充分,基礎研究實質性突破不充足,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高效和科學研究與應用研究不契合等現實挑戰。因此,要著力完善黨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并在此基礎上重點激發科技、人才、創新的驅動力,實現科技需求與科技創新的良性互動,確保我國科技創新性發展取得重點突破和長效進步。

(一)完善黨對科技工作的統一領導,筑牢科技發展的堅強保障

“科研工作能不能搞起來,歸根到底是領導班子問題?!盵20]33我國科技發展取得歷史性進步,是中國共產黨統一領導科技工作,謀求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提升,主動求變、積極應變的全局性謀劃。從本質上看,始終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統一領導,是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而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破解核心技術“卡脖子”等困境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保障。黨建引領科技工作確保了科技自立自強的統籌謀劃與系統推進,保障了科技發展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正確方向前進。

針對科技自立自強所面臨的新局勢、新態勢,應對好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始終堅持和完善黨對科技工作的統一領導。其一,要強化政治引領,夯實科技自立自強的政治根基。從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思想的構建到科教興國戰略的貫徹,直至開啟建設科技強國新征程等,中國共產黨立足國家發展全局,補短板、強弱項,推進科學技術功能定位的政策演進,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障。其二,要強化思想引領,凝聚科技自立自強的理論智慧。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系列論述的核心要義與包含于其中的方法論依據,明晰我國科技創新的戰略目標,把握躋身創新型國家的內在規律。其三,要強化基礎性和原始性研究,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的組織落實。一方面,各級黨委應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作為科技自立自強的重中之重,加強統籌協調和政策支持,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另一方面,各級黨委要主動營造崇尚科學的良好風尚與氛圍,堅決打贏科技輿論戰,推進科技創新中組織推動與個人主動的統一,激發原始創新的活力,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形成科技體制改革和新型舉國體制的強大合力

科技自立自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以完善創新體系提供堅實動能,堅持科技進步與體制改革同向發力,以科技體制改革引導科技工作聚焦經濟建設,打通科技創新和經濟轉化的通道,提升科技創新的整體效能。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科學把握發展大勢,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關鍵環節,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需要從體制機制等多方面來保證”[25]55,明確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科技體制改革成為掃除科技創新能力阻礙和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障礙的有效抓手。當下,科技體制改革與新型舉國體制相輔相成,要注重聚焦科技體制改革和新型舉國體制的強大合力,以改革推進創新,以創新引領發展。

針對關鍵核心技術缺失,基礎研究、公共科技事業關注不夠等問題,一方面,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體制機制保障。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是真正的大國重器,攻關周期長、難度大,亟需多元創新要素。因此,要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優質科技資源要素的投入,優化科技成果轉化制度,拓寬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能力,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實效,確保以建立健全體制機制保障把握核心科技攻關的主動權。另一方面,健全新型舉國體制,為科技自立自強釋放體制機制活力。舉國體制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攻堅克難的本質屬性,新型舉國體制更加強調黨建引領下的科技強國事業,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遵循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有機結合與良性互動,使市場多元主體和社會各界力量相互協同、形成合力、同向發力,釋放鼓勵支持前瞻性基礎研究的創新動能,激發基礎研究的潛力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內生動力。

(三)貫徹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重要理念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極具戰略意義,將科技、人才、創新有機結合、重點推進,既貼合了黨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實現科技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構邏輯,又適應了當下塑造新動能和新優勢的迫切需要。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不僅重視科技作為生產力要素的首要作用,更將科技發展過程中人才的支撐效能與創新的核心效用有機結合,因此要深化對科技、人才、創新的本質認識,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激發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強大動能,加快建成人力資源強國,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為實現科技、人才、創新的有機結合,協同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其一,要進一步激發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強大動能,實現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協同攻關,推進關鍵領域新的突破??萍歼M步的本質是在探研科學真理的基礎上,將理論創新應用于實踐,在注重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及其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關注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科技訴求和激發出的科技創新的主體活力,提升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整體效能。其二,要繼續加強科教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隊伍是科技自立自強的領路先鋒,要繼續毫不動搖“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1]265,夯實創新驅動發展的人才基礎,創新人才培育機制,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注重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快建成人力資源強國,破除人才隊伍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的癥結。其三,堅持以自主創新為主的方針,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的發展動能。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科技自立自強的邏輯起點和重要引擎,必須加快從要素驅動發展為主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增強創新自信,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使科技自主創新成為黨和國家發展的強力支撐。構建完備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不斷拓寬革新主體,力求破除科技發展的孤島效應,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和引領作用,釋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潛能。

(四)秉持科技為民的價值取向,實現科技需求與科技創新的相互契合

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是謀求科技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和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而人民群眾對科技的需求及其原創性貢獻則深刻揭示了科技創新的人民性特征。秉持科技為民的價值取向,旗幟鮮明地以科技塑造自由個性的人作為科技創新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規律敘事,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科技文化需求的重要理念??梢?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科技觀,才能激發科技創新的主體力量,才能進一步“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27],將科技創新高效對標人民需要,使科技創新成果更公平公正惠及人民。新時代背景下,人民對于現代科技的需求逐步提升,要助力推進科技需求與科技創新的相互契合,推動科技發展從需求驅動到價值創造,提升科技惠民服務水平。

科技為民的價值取向助推著科技創新成果的產生,“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8]648,對標人民需求的科技創新則順應了“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價值旨歸。其一,通過增強科技創新的理性預見能力,對標社會迫切需求,及時糾正科技管理偏差。尊重人民對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美好愿景,在科技創新過程中聚焦人民日益增長的高科技需求,拓寬科技成果轉化的反饋渠道,完善科技成果評價反饋機制,提升我國科技創新的整體效能。其二,重點激發人民的科技創新潛能,拓寬創新主體,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縱深發展??萍及l展植根于人民,人民對科技創新的呼喚是科技創新的時代最強音。因此,要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圍,聚天下之才而用之,逐步加強對人才事業發展的規律性認識。其三,堅持理論聯系實踐,確保民生工程和惠民措施落實到位,讓科技創新更好惠及民生。以科技驅動打造智能惠民服務平臺,推進信息惠民工程建設,實現公共服務信息透明化。以科技創新改善民生,依托融合多種服務渠道的便捷服務平臺為人民提供科技智能化服務。

猜你喜歡
生產力科學技術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2021年CCF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名單(2)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