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三維解讀:理論來源、內涵特質與實踐進路

2024-04-05 14:02萬華穎
大連干部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精神生活

萬華穎

( 中共江西省委黨校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108)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這充分說明,物質生活領域的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領域的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1]。 “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钡母拍?于2021年8月17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被首次提出。因此,我們必須把握當前發展階段的新變化和新要求,探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來源、內涵特質和實踐進路,這不僅有利于深化對共同富裕是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和諧共生、有機統一的認識,而且有利于為我國做好后脫貧時代的工作提供經驗借鑒,增強實踐能力,進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來源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非主觀臆想、憑空而來的抽象命題,而是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精神富足的價值追求,發端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論的探索,貫穿于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推進共同富裕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歷程之中。

(一)根與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蘊人民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

實現物質和精神的全面發展、共同進步,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始終不渝的目標理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大量富民、裕民思想, 《論語》中有“足食、足兵,民信之”,《荀子》中有“聚斂者仁,故王者富民”,《國語·齊語》中有“無奪民時,則百姓富。犧牲不略,則牛羊遂”等,這些都充分表明滿足人民物質需求,豐裕人民物質財富是治國安民的重要基石。

中華民族在追求物質富有的同時也十分強調精神富裕,如孔子提倡“富而后教、富而好禮、富而好德”,管子提出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等。在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關系的理解上,古人認為物質生活是人之所必需,同時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必不可少。如顏回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生活狀態,劉禹錫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德性生活,無不體現著他們雖然身處貧困之中卻仍然怡然自樂、精神富足,把個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甚至為了提升精神境界可以達到舍生忘死的程度。

在對理想生活的憧憬方面,儒家強調“大同社會”思想,道家提出“小國寡民”主張,墨家勾勒“兼愛交利”的理想社會等,都蘊含了古代先哲對精神境界的深層次追求。

(二)源與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對馬克思主義精神生活理論的時代創新

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直接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概念,但在他們的論述中涵蓋了大量精神生產、精神需要、精神富有的相關思想和重要觀點,這也為我們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和理想樣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被資本家所壟斷,“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2]。面對此種現實情況,馬克思主義對未來理想社會進行了科學構想,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全體人民將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社會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3],全體勞動者能夠平等地接受教育,廣泛地參加國家經濟政治科學文化等活動,有更多閑暇時間平等享受物質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脫胎于作為“自由人聯合體”的共產主義社會構想,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這個共同體中沒有階級間、城鄉間的對立和差別,每個人都能夠彰顯個性和追求自由,大家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最終指向所有人的精神富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提出,超越了西方見物不見人的現代化,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看作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精神生活理論的繼承和創新,這也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目標的意義所在。

(三)承與啟: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接續探索

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這是中國共產黨在不斷回應現實問題、時代問題的過程中和不斷為人民謀利造福的偉大實踐中總結探索出來的科學論斷,也是中國共產黨人一貫的價值追求。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充分認識到精神力量的能動作用,向全黨提出,“中國人民業已有了自己的中央政府?!鼘㈩I導全國人民克服一切困難,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掃除舊中國所留下來的貧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4]。這就是說,不僅要夯實人民的物質基礎,還要充實人民的精神生活,從而實現精神上的自立自信自強。之后,他在提出現代化建設戰略中把科學文化和工業、農業擺在同等重要位置,在實踐中大力恢復和發展科學、教育、文化事業,在我們黨所開展的思想領域認識和批判活動中,也尤為重視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和社會精神面貌的進步。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建設成為既具有高度物質文明又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5],并且創造性地提出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堅決反對以犧牲精神文明換取經濟發展的做法。江澤民同志提出,“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6],認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都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所在。胡錦濤同志也強調:“必須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盵7]這些重要論述,都深刻闡明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內在關系和基本原則,從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關注人的精神生活[8]。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協調發展,強調要“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全過程、滲透社會生活各方面”[9]。習近平總書記首創性地提出了 “精神生活共同富?!钡恼摂?這是從我們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的寶貴經驗,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精神生活重要論述的繼承和發展。他將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協同發展放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全局中進行思考,強調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應當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社會實踐中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這是對共同富裕目標的更高要求和標準。在具體實踐中,當前已經通過開展主題教育和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建設等具有開創性和長遠性的工作部署,用豐厚的道德提振精氣神,用豐富的活動培育好風尚,使人民群眾享有了更多的文化獲得感和滿足感。

實踐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唯有推進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協調發展,多方位增強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才是全面協調的富裕狀態,才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唯有把發展物質生活和提高精神生活有機統一起來,才能防止因物質生活的分化和精神生活的懸殊而導致的社會治理難題,才能規避現代化進程中可能出現物質文明一腿長而精神文明一腿短的風險,進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特質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范疇,也是人民共同期盼美好生活的重要維度,突出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獨特優勢。

從內容結構維度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全面性和多樣性。從整體層面來說,它既包括個體精神生活的充分滿足,又包括社會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還包括民族精神的自強自立。聚焦到個體層面,人民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滿足單一維度的物質生活富裕,而是對精神生活的富有與實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高品質的精神生產、高品位的精神消費、高水平的精神互動有了更高的期待。因此,必須遵循人民群眾對精神生活需求的規律和特點,充分認識其內容的全面性、多樣性和豐富性,采取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的措施,順應人民對高水平、高品質精神生活的新要求和新期盼,不斷推動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

從主體結構維度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共同性和人民性。共同性是指它不是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的精神需求,而是涵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要,是個體與群體的有機統一。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階段我國精神文化領域的生產和供給均未達到共同富裕的水準,由于存在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行業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導致人民在精神生活的能力、水平、質量上也有較大差距。隨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這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將逐步解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條件也會進一步成熟,能夠發展出更高水平和更高程度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從實現路徑維度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階段性和動態性。從時間上來說,它是對“先富-后富”模式的深化發展和必然結果,是在社會總體發展過程中逐步實現的,既體現為人民在當下、現階段精神生活領域上的共同富裕,又指向人民在未來、長遠精神生活領域上的共同富裕。因此,需要我們統籌當前和長遠,兼顧需要和可能,既立足于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又盡力尋求可能實現的空間條件,階段性推進和持續性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另外,由于不同階段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層次和結構各不相同,這就導致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容和要求也將不斷發展變化。當前,我們已經總體解決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有沒有”的問題,人民對精神生活需求的基本條件大致達成,之后我們要重點解決的是 “好不好”“優不優”“美不美”的問題,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將在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進程中實現。

三、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進路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精神生活的滋養[10]。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協調發展、創新發展、共享發展、開放發展協同發力,緊密扎牢物質根基,長效涵養精神稟賦,在物質層面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在精神層面提高精神富有水平和精神成果共享程度,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

(一)以協調發展統籌推進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雙富?!?/h3>

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在協調。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齊抓共建和同向發展,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我們在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經濟層面的因素,也要考慮文化層面的因素。在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要彰顯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滿足人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新需求和新期盼。

第一,堅持辯證思維,樹立包含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共同富裕觀。將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增強人民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認同。最為關鍵的是,要加強輿論引導,讓大家充分認識到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地位,它能夠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堅實基礎和必要條件,反過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則能為物質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價值導向和精神動力,二者在共同富裕的偉大實踐中相輔相成、互相增益,不能機械地將它們劃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各有各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互相替代的,物質層面的問題要靠增強物質力量來解決,精神層面的問題要靠增強精神力量來解決?!盵11]因此,我們要樹立物質生活共同富裕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機統一的正確理念,在目標定位和實際工作中,將國家文化的繁榮、人民精神生活的豐??醋魍戎匾娜蝿蘸湍繕?把握物質生活共同富裕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動態平衡,在共同推動和持續推進二者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第二,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用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能夠不斷滿足人民在物質文化生活方面的更高要求,也能夠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夯實物質基礎。為了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我們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既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又要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著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必須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增強在重要產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領域的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在大變局中掌握戰略主動,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12]。

第三,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無論在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無論是在供給側還是需求側,城鄉之間都存在著較大差距,這也是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過程中亟須解決的問題。一方面,要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建立協調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群體利益的動態平衡的長效機制,增強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發展的平衡性均等化,更好地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積極構建和完善三次分配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消除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體制機制障礙,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解決發展在數量、質量、效益、態勢等方面的不充分問題,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開展城鄉尤其是鄉村基本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和服務達標行動,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使精神文化發展成果為全體人民共享。要堅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優化城鄉精神文化資源配置,加強城鄉地區圖書館、體育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梯級建設,基本實現綜合文化站、文化活動室、流動文化服務車“三位一體”服務模式,使人民群眾受益面更廣、滿意度更高、獲得感更強。

(二)以創新發展提升人民精神生活質量

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貴在提質。因此,必須將創新發展貫穿精神生活提質增效的全過程、全領域,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精神文化產品、服務的品質檔次和技術水平,為人民提供高質量、高品位的精神食糧,使人民享有更富足更充裕的精神生活。

第一,推動優質精神文化產品的新創造。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抓牢質量優先導向,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創作出更多品質高端、陶冶情操、沁潤心靈又能夠彰顯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弘揚中國文化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審美品位和精神文化素養。要著力推進精神文化產品生產的結構性改革,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精準對接文化發展主旋律,高效高質供給供需適配的文化產品,運用書刊、微電影、音樂等不同形式讓人們的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塑造與熏陶,讓人民群眾能夠積極主動地追求精神生活中的文明禮儀、理想信念和社會風尚。要積極拓展文化發展空間,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強對新型文化業態、文化樣式的引導,將文化、科技、旅游等產業有機融合起來,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實現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更多積極的文化空間,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第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水平。既要從需求側對健全高品質、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標任務和具體舉措有明確定位和基本部署,也要從供給側檢視和評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質量。具體來說,要創新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共同合作、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提供更多弘揚社會主流價值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在更廣范圍、更大程度上為人民所用、為人民服務,以滿足人民群眾文化層面的基本要求。要不斷打造人民精神生活的公共文化空間場景,遵循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原則,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差異化需求提供個性化、定制式、精準性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適用性。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化活動,打造更多有深度、有溫度、有知名度的文化品牌,滋養人民更高級的審美和更高尚的志趣。

第三,釋放更多科學技術的新動能。用好數字技術這一關鍵變量,以創新加持、科技賦能,將信息數據要素與傳統文化產品服務有機融合起來,有效發揮數字賦能下的交互性強、覆蓋面廣等文化體驗,激活精神文化產品生活和服務供給的新形態,實現優秀精神文化資源線上增值。要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數字資源建設,加強與社會網絡平臺的互聯互通、合作共享,打造分級分布、品質優良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庫群,實現優質文化資源全圈域覆蓋、協同性配置、跨時空共享,擴大精神文化資源共享的范圍,讓更多優秀精神文化資源以更便捷、更靈活的方式融入人民精神生活中。要優化數字文化云的服務方式,積極利用數字媒體、人工智能、三維視覺、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打造沉浸體驗、情景交互、溝通體驗等新型文化模式,開展云朗誦、云演講、云展覽等多種文化方式,使人民隨時隨地就能享有更優的精神文化盛宴。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靈活運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更精準地提供菜單式、沉浸式、互動式服務,實現多元文化的交流溝通與融合發展。

(三)以共享發展滿足人民多維精神生活需要

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難在共同。發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是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也是促進全體人民全面發展的根本保障[13]。我們要合理把握人民性和共同性的關系,保障全體人民公平公正共享精神文化成果。

第一,堅持人民至上,助推精神文明成果全民共享。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保障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權益,讓全體人民能夠享有豐富均等的精神文化產品。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包含個體人的全面發展與全體人民的全面發展,要在充分尊重個體精神生活差異和精神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同時,引導全體人民對精神生活生產、分配、交往和消費各領域各環節的創新性、公平性、價值性和發展性有共同追求,在匯聚共識和凝聚力量的過程中助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戰略目標的實現。更為關鍵的是,我們要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引導全體人民有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自覺性,有實現自身自由全面發展的自信心,使人民以開放的態度共享充實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產品與服務,滿足更深層次的精神生活需要。

第二,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助推精神文明成果共建共享。人民群眾不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文明成果的享有者。我們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尤其要強調全民參與式的精神生活建設主體,激發人民塑造美好精神世界的熱情和創造力,鼓勵人民群眾持續創造優秀的精神產品,在優化公共精神資源和共建美好精神家園的同時,滿足自身精神需求,共享精神文化成果,促進人民的自我提升、自我服務。另外,我們還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以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搭建各種有利平臺,努力創造各種有利條件,鼓勵各種創新文化發展,創作出更多反映人民需求和書寫人民實踐的高質量、高品位作品,打造全民共建共享共有的精神生活空間,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

第三,加強頂層設計,助推實現精神文明成果漸進共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漸進式的發展過程。因此,要從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層次性和個體需要的差異性出發加強頂層設計,充分認識到人民精神生活需求是由低層次逐步向高層次轉化的動態過程,并在遵循規律的基礎上努力縮小公共領域的精神文化供給與人民精神需要之間的差距,助推社會精神文明成果漸進共享。具體來說,就是既要精準定位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需求側”所在,在進行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切實了解人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真實訴求,摸清不同群體對精神生活的需求差異和真正喜好;又要以人民群眾的精神追求為目標不斷調整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側”,提供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產品,引導和激發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追求,以實現更高層次的供需平衡,努力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同時,不僅要發揮好政府在優化精神文化資源配置方面的優勢,也要充分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到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偉大實踐的過程中。從制度層面來說,要構建統籌兼顧、資源共享、協調發展的精神產品分配制度體系,按照合理原則逐步調整人民精神產品享有數量和質量的差異,縮小差距,最終實現精神生活“先富”和“共富”相統一。

(四)以開放發展構筑全民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園

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在開放。開放是一種以價值多樣性為根據的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和實踐方式[14]。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唯有樹立全球視野,加強與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讓具有中國特色的精神文明融入“和而不同”的世界文明,主動吸收世界一切優秀精神文化資源發展自己,充實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共同鑄就全人類的豐富精神世界,共同譜寫人類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一方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充分彰顯了中國思想、中國精神的核心要義,對解決人類問題和豐富世界人民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價值[15]。一要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提煉和現代化展示。向世界各國闡釋體現中國精神和蘊藏中國智慧的中華文化,尤其要向世界各國大力宣傳推介其中所蘊含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促進世界各國人民精神互通和情感共鳴。同時,也要著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豐富的中華文化與現代數字、網絡技術結合起來,與具有時代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和價值觀念結合起來,與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結合起來,轉化為符合新時代特點和人民精神需求的教育資源,保持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記憶,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二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結合新時代的偉大變革,講好中國故事,用事實說服人,用情感感染人,充分展現中國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時,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集群,用好重要國際會議論壇、外國主流媒體等傳播平臺,把握國際輿論話語權,根據不同受眾選擇不同傳播媒介以精準發聲,有效傳播好中國聲音,自覺維護好黨和國家的尊嚴形象,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我們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共同情感,打破精神隔閡與文化壁壘,引導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不同民族和國家的道路、制度和文化,把中華優秀文化置于人類歷史的整體視野,在承認差異和尊重多樣的基礎上保持共性與個性的統一,使更多人獲得精神層面的享受和滿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精神力量。一要秉持求同存異原則,尊重中外文化差異。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同時,對外來文化采取包容、借鑒、吸收的態度,通過雙向的文化交流互動實現人人享有豐富文化滋養的美好愿景。這是我們文化自信自強的具體表征,也是我們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在具體實踐中,按照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要求, “引進來”優秀的精神文明理念,將優秀的外來文化吸納融入本土思想文化中,在保證本土精神獨立性的前提下推動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同時通過助力中華優秀文化 “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中國經驗與中國樣板,讓更多人感受到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和大國風貌。二要搭建交流互鑒平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以經濟、文化、教育、體育、科學和健康衛生等方面的交流互動為紐帶,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增進不同國家、不同群體的友誼;用科技架設溝通與交流的橋梁,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讓海外受眾沉浸式、互動式體驗大美中國的魅力,吸引更多國際友人講述 “我眼中的中國”;大力拓展海外的新媒體傳播渠道,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熱門平臺開設傳播中華文化的賬號,釋放中華文化IP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和中國形象的親和力。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虎虎生威見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拿出精神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