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義準則

2024-04-05 14:02葛宇寧楊平平
大連干部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正義命運共同體

葛宇寧,楊平平

( 河南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3)

面對人類不斷出現的各種危機和發展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渝地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重塑世界政治經濟秩序,實現人類命運與共和發展成果共享貢獻中國智慧。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在國際場合向世界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人類未來發展 “把脈問診”。由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便成為國內外學術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不同學者基于不同的學術背景,從不同方面對其進行了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義維度卻鮮有人關注,相關研究成果寥若晨星,這值得我們深思。畢竟,中國人民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初衷是“讓鑄劍為犁、永不再戰的理念深植人心,讓發展繁榮、公平正義的理念踐行人間”[1]526??梢哉f,實現世界公平正義,為世界現有各種非正義問題的解決提供可行性方案,推進全球正義運動發展,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價值追求。

為了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把理想變成現實,需要科學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義理念,尤其要闡釋這種正義理念所蘊含的正義準則,畢竟正義準則是正義行動的指南?!皹嫿ㄈ祟惷\共同體,其根本的準則是正義準則?!盵2]正義準則在指導人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正義、實現人類美好生活愿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義準則包括四個方面,即公平的差別、合作的競爭、創造的利益、人類優先。

一、公平的差別

在人類思想上,一直都有一種平均主義的正義觀,要求“均貧富、等貴賤”,進而消除一切社會差別。歷史已經證明,這種平均主義的正義觀不但在世界范圍內無法實現,即使在一個國家之內也無法成為現實,它是一種“美麗”的空想主義、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人類社會中存在著差別是一種正?,F象,它是必然的,無法通過一定的人為手段進行徹底消除。只要人類存在,差別就會存在,即使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也是一樣的,主張人的多樣性、豐富性恰恰是共產主義社會的重要特質。共產主義社會是一種“自由個性”的社會,主要是要消除由于社會歷史原因所造成的并缺乏公正性的三大社會差別,即城鄉差別、工農業差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這些差別主要是由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所造成的,是可以也應該被消除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批判了主張消除一切差別的非現實性。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我們這個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多樣性、差異性的存在是客觀的、必要的。唯物辯證法認為,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個性包含共性,個性是前提、是基礎。正如孟子所云:“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多樣性、差異性正是世界萬物本身的屬性,正是因為各種事物有所差別,世界才會如此多姿多彩。

基于上述理解我們可知,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區別是客觀的,也是正常的,是我們不需要取消也無法取消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并不意味著要取消人類之間的差別,它恰恰主張要保持文明的差異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人類文明變得只有一個色調、一個模式了,那這個世界就太單調了,也太無趣了”[3]。具體到全球正義問題,不同的國家由于地理環境不同、資源儲備有豐有貧、人口有多有寡,特別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上可能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因而在物質財富上會有一定差異,這是自然的、合理的。

可以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正義,并不在于消除合理差別,而在于抑制和消除非正義的差別,讓差別保持在合理、正義的范圍之內。

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反對人類社會財富的極端兩極分化。共同體的維系需要利益共享,如果一個共同體內財富占有明顯兩極分化,達到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極端境地,這個共同體就會面臨瓦解的危險,從而難以承擔維持共同體繼續存在的功能,此時的共同體本身不但不能成為人類自由解放的條件,反而可能是一種限制和束縛。而當今世界就面臨著這種情形,兩極分化極為嚴重。以20多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一方,他們人數較少,僅占世界總人數的1/8左右,卻消耗著世界上的大多數能源,占有大部分的世界財富,過著極為富有奢侈的生活;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廣大的亞非拉地區)過去長期遭受殖民統治和掠奪,獨立后又被不公平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所限制,不但無法享受世界發展的成果,就連自己國民創造的財富也常常被盤剝和“收割”,長期處于極端貧困的境地。習近平總書記就此指出,這種“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局面不僅難以持續,也有違公平正義”[1]524。因此我們倡導,全人類應該 “為共建一個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奮斗”[4]。

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反對人為制造的不合理差別。自然形成的差別,如資源的分布差異、皮膚的顏色不同等,由于人類對此沒有責任,也沒有可追責性,所以這種差別是允許的。但是,如果這些差別對不同的民族生存和發展影響比較大,而其他的民族通過不付出代價或者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價就可以改變這種差別,人類就應該努力彌補這種差別所造成的困境和痛苦,實現人類共同的發展。畢竟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共同發展了人類文明,對人類文明達到今天這個程度,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除了自然的差別,當今世界的其他差別,尤其是貧富分化,主要是人為造成的,而非 “自然之過”。全球正義的重要奠基人羅爾斯曾認為,當今世界的貧富分化問題主要是一國國內因素造成的,尤其是制度與文化的因素,所以沒有必要在全球范圍進行分配正義行動,因為其他國家和民族對改變貧困國家的貧窮落后無能為力[5]。這顯然掩飾了事情的真相,就連其弟子濤慕思·博格都對此提出了質疑和批判。濤慕思·博柘從歷史和現實兩個方面揭示了廣大發展中國家貧困的根源:從歷史來看,今天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貧困是帝國主義歷史上長期侵略的結果;從現實來看,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是西方發達國家制定的,這嚴重剝奪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使其沒有機會或者較少有機會分享世界發展的成果[6]430。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當今世界的貧富差距問題也基本持有同樣的觀點,認為發達國家應該意識到自身對發展中國家的歷史責任,與發展中國家一道努力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并指出,“弱肉強食是叢林法則,不是國與國相處之道”,“缺乏道德的市場,難以撐起世界繁榮發展的大廈”[1]524。

最后,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文明的多樣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認為,這個世界之所以精彩,就在于各個民族都在努力建設自己的文明。不同的民族面臨著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有著自身獨特的歷史經驗,因此必然會形成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其內涵一定存在差異,甚至不同文明對同一事物乃至實踐的理解有可能是矛盾的,但是這不影響其平等性。正是因為人類是多樣的,是存在著差別的,我們才需要進行文明的交流互鑒。人類只有不斷進行文明的交流互鑒,才能讓人類文明生生不息、不斷推陳出新?!拔拿鹘涣骰ヨb,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盵7]

二、合作的競爭

合作和競爭在人類社會關系中,幾乎一直是一對矛盾性存在,往往被人從形而上學的思維出發進行割裂式理解,認為二者是兩個問題,無法并存,即合作就不用競爭,競爭就無法合作。而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合作和競爭的關系作了一種辯證式理解,認為兩者是辯證統一的,沒有競爭的合作將缺乏活力和動力,而沒有合作的競爭就是一種 “內耗”,“必然會造成反人性的惡果”[8]376。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在強調合作,這從其提出的時代背景中便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人主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要是因為,隨著20世紀末以來經濟全球化、世界一體化的發展,人類已經在事實上形成了密切關聯,“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9]272。同時,整個人類又面臨著共同的生存發展危機,包括貧富兩極分化、生態破壞、核戰爭、恐怖主義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便有了共同的安全需要。

首先,合作是共同的利益需要。人類共有一個地球,世界是人類共同的家園,過上美好生活是人類共同的愿望。而在世界一體化背景下,每個民族幸福生活的實現是離不開與其他民族合作的,如果互相敵對,以鄰為壑,誰都無法實現自身的發展目的。我們必須意識到,各個民族和國家已經形成“利益交融、安危與共,日益成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9]354,合作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而斗爭則會兩敗俱傷。

其次,合作是解決人類時代危機的根本出路。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很多社會危機都是人類共同的危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10],尤其是生態危機、核戰爭危機等。目前,全球生態危機幾乎處于失控狀態,而有些國家基于私利偏見卻退出相關合作組織,更是致使生態危機加劇。如果人類再不攜手并舉、共同努力化解生態危機,地球留給人類的將是一片 “焦土”,它再也無法恢復生機,無法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美麗家園。核戰爭危機也是時刻懸掛在人類頭上的 “利劍”,一旦核戰爭爆發,地球就面臨著毀滅的危險。因此,合作才是人類的根本出路。

最后,合作是維護自身安全的重要前提。按照啟蒙思想家洛克、霍布斯等人的思想,安全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人類的安全風險激增,每個民族和國家的生存發展都不能不考慮自身安全問題。統籌國內國際安全,而兩種安全又往往是統一的、密不可分的,沒有國際安全,國內安全就難以維持;若國內不安全,也會向國外延伸。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安全相互關聯、彼此影響。沒有一個國家能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絕對安全,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別國的動蕩中收獲穩定?!盵1]523

不過,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合作、注重合作,并不是要排斥競爭,而是主張合作基礎上的競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認為,競爭精神是人類的重要精神和寶貴品質,正是競爭機制促使人類不斷實現社會發展和人類自身的完善。但是,合作基礎上的競爭反對弱肉強食、零和博弈、贏者通吃下的 “競爭”,因為這種 “競爭”缺乏真正的競爭精神,是披著競爭外衣的掠奪和剝奪。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的競爭,是“雙贏、多贏、共贏”基礎上的競爭,通過競爭使大家都得以提高和發展,這種競爭是良性的競爭。

合作體現的是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永恒精神。人類本為一體,是為人類,而合作就是把別人視為同類,謀求人類共同的利益。如果各個民族和國家走不出來“物種”的思維模式,“畫地為牢”,秉承功利主義思維,進行疏離和排斥,就有違人類本性。而競爭又是個體發展的重要動力,各個國家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和完善自身的文明,豐富人類的多樣性,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三、創造的利益

一般的正義理論,尤其是局限在分配領域的分配正義,其聚焦點往往是利益,主要運用于辨別和認定社會資源和利益的分配模式以及規則是公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此問題上既有現實性又有超越性。從現實性來講,人類命運共同體也關注利益,提出促進共同的利益是合作的重要需求和動機,講究人類利益交融、利益與共。但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了單純的利益分配問題,它考慮得更為深遠。從整體來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立足于化解人類生存發展的時代困境,關注的是人類未來命運,即如何創造全人類的幸福生活。

人類命運共同體除了關注利益的分配外,更關注人類的創造性問題,即利益的來源問題。當然,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創造的基礎上,人類利益的享有才有堅實的基礎;也只有在利益公平分配的前提下,利益的創造才會有動力。

從人類正義的訴求來看,利益的獲得應該基于創造?!霸谡x的意義上,你的活動有多大創造性,產生多少創造性成果,你就應該獲得多大的利益?!盵8]377利益是對創造性活動的獎賞。從馬克思類哲學來看,創造性活動正是人的本質所在,實踐能夠作為人類的本源性存在方式,就在于它是一種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創造性活動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動物只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盵11]

因此,創造性活動是值得肯定和獎賞的。而當前世界最不正義的地方,就在于其財富與利益的分配主要不是基于創造性活動,而是依靠強力的掠奪或變相的豪取巧奪。如前所述,世界財富占有兩極分化問題是人類面臨的重要危機,如果這一危機得不到緩解,將會引起社會的動亂與分裂,引發暴力沖突和戰爭。這種結果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財富占有狀態主要不是基于創造性活動,而是基于非正義。

在人類歷史上,長期以來,經濟和科技的重心都在東方,東方也是人類富庶之地,只是隨著近代的工業革命和殖民侵略,才使東方開始從屬于西方,西方成為富裕和文明的象征。然而,在這種歷史轉折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殖民掠奪。西方國家憑借船堅炮利對其他民族和國家進行殖民侵略,從15世紀后期開始,直到20 世紀中期,長達500年。早期的殖民掠奪恰恰是工業革命的“發動機”,支撐瓦特研制蒸汽機的資本就是東印度公司從印度尼西亞等地掠奪而來的。

20世紀中后期,隨著各殖民地的獨立,原有的殖民體系瓦解,但是世界隨即又進入“后殖民時代”,原有的 “宗主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借助自己建構起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利用自身的資本和科技優勢,不斷從發展中國家吮吸剩余價值來維持其資本積累。這正是20世紀中后期以來南北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越來越大的根源所在。學者安德烈·岡德·弗蘭克把其稱為一種發展悖論,即發展中國家越發展,其被掠奪走的剩余價值就越多,發展會招致更多的剝削,即 “財富招致了剝削,產生了不發達的發展”[12]。新自由主義批判者斯蒂格利茨曾對此諷刺道:“這是多么古怪的世界啊,反倒是貧窮的國家在補助最富裕的國家?!盵13]

當然,我們此處的創造是真正的創造,是依靠人類智慧進行的創造性活動。如前所述,人類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我們堅持創造,通過高質量發展,才能既滿足人類幸福的利益需求,又不至于大量消耗人類現有的資源和能源,從而加重生態危機。人類的歷史就是人類的創造史,通過人類的創造性活動,我們告別了動物界,進入人的世界,并實現文明的不斷躍遷。我們相信,如果全人類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我們就能夠克服現在面臨的各種危機,創造出人類的美好生活。

四、堅持人類優先

人類的差別、競爭、利益分配等,總是意味著一定的利益沖突,也就是說,利益沖突在人類社會關系中是一個常態性問題,只是不同的正義觀在處理利益沖突時所選用的準則不同,從而會導致不同的結果。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此問題上堅持的準則是人類優先,即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各國應該堅持人類優先的理念,而不應把一己之利凌駕于人類利益之上”[14]。

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正義價值立場上堅持人類本位。從本質上講,“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為中心的思想建構”,“它當屬人類正義”[15],這使得它和西方的全球正義理論區別開來。面對20世紀中后期在全球范圍內日益凸顯的貧困與社會財富占有日益兩極分化,西方學術界推出全球正義理論。從研究視角來看,目前占主流的全球正義理論主要是世界主義,它把個體或公民視為全球正義的權利和義務主體,要求在超越民族國家之上思考全球正義問題。在世界主義的全球正義理論看來,“道德關注的終極單元是個人”[6]524,因此它認為,一個國家對外的行動和政策是由其公民自主制定的,如果對外造成了損害,其公民就有責任進行消除,推進正義的實現。

而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價值立場上是人類本位,主張人類利益優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底蘊是馬克思類哲學,主張類本位是人類未來的發展走向。在古代社會,人類的歷史主要是一種“地方歷史”,各個群體的隔離是主要情形。在這種情況下,人類主要處于一種群體本位階段,即把本群體或部落的生存看得高于一切。這樣會犧牲個體的利益,把個體淹沒于群體之中,同時也無法形成現代意義的“人類概念”。古人的 “天下觀”是基于群體本位對天下的設想,是對群體的一種擴展。近代以來的社會發展,張揚的主要是一種個體本位,主張個體優先,甚至認為真實存在的只有個體,民族、國家、人類等都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前述的西方全球正義理論正是立足于此種概念之上。而所謂的類本位,則是個體與群體融為一體,把小我與大我統一起來,看待世界的根本視角不再是群體、個體,而是人本本身、人類本身[16]。

同時,為了其正義理念能夠化為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還設定了實踐主體,那就是 “每個民族、每個國家”,即“民族—國家”?!叭祟惷\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盵17]總之,無論是價值主體,還是實踐主體,都顯示出它與世界主義的全球正義理論的截然不同。

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人類優先的正義原則,其必然反對那些狹隘的民族利益本位,即把自己民族利益凌駕于人類利益之上,堅持本民族利益優先,為了維護本民族利益,可以置整個人類于風險之中。這種立場忽視了世界一體化的現實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趨勢,從實質上講,是要退回到群體本位階段的,很顯然最終會走向失敗。

堅持人類優先準則,除了各國在制定自己的經濟發展方針和對外貿易政策時要有開放的胸懷、共贏的理念外,還要有一個特別重要之處,那就是建設人類文明新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優先準則的重要體現。建設生態文明,一般來說,可能會對本國經濟發展速度暫時帶來一些影響,但是其受益的是全人類。然而,一些發達國家始終抱著本國利益不放,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把環境污染轉嫁給發展中國家,無視自己的責任和擔當,這是嚴重背離人類優先準則的。

結 語

20世紀中后期以來,西方全球正義理論與實踐呈現蓬勃發展之勢,為實現全球正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這種全球正義理論是建立在西方的文化傳統之上的,局限于西方的理論視野之內。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華民族為解決世界面臨的發展危機和困境而提出的一套方案,它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上,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為全球正義理論提供了全新的要素和視角,其蘊含的正義準則必將為推動全球正義實踐作出重要貢獻。

猜你喜歡
正義命運共同體
愛的共同體
命運的更迭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命運秀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命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