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路徑創新探究

2024-04-05 16:34于智雯
吉林教育(黨建與思政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輔導員育人思政

于智雯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21 世紀以來,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開啟了嶄新的網絡智能時代,這個時代“也已成為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顯著標志的新工業革命時代,人類生存和生活的現實空間和未來圖景在此不斷被重塑”[1]。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這一新時代背景為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提供了豐富的機遇。

首先,政策要求體現高度重視。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2017年,教育部黨組印發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網絡育人成為十大育人體系的關鍵一環;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強網絡育人;2022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中指出,“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長空間、‘第六感官’”[2],高校網絡思政工作承載著塑造青年新人的重要意義。

其次,時代需求帶來現實機遇?;ヂ摼W的發展與信息技術革命推動社交形態的虛擬化,特別是受過去的新冠疫情影響,大學生獲取信息、交流觀點、課業學習等諸多領域都經由網絡,養成了線上活動的生存習慣。隨之而來,網絡空間成為大學生交流表達的重要場域,網絡思政獲得了“處處需思政、時時需思政”的實踐機遇,輔導員必須把脈時代發展,積極主動作為。

最后,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發展訴求激發創新可能。輔導員是高校網絡思政隊伍的生力軍,必須牢牢占據網絡育人陣地,與時俱進地優化工作手段,提升工作的“技術含量”,以成為青年之友、時代之友。

可見,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實踐必為、應為、可為,我們應把握其作用機理,以破解困境難題,探索創新路徑,以網絡思政之力培養好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

一、輔導員網絡思政實踐作用機理

掌握網絡思政實踐作用機理,是探索網絡思政工作路徑的學理依托。一般來說,“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而言,是指教育工作者運用網絡工具開展的思政工作;廣義而言,是指在網絡環境、文化的大背景下開展的具備互聯網思維的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二者都提示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思教”的本質內核。由此,應從新聞學、思想政治教育等學科的交叉性出發,探尋輔導員網絡思政實踐的作用機理。

(一)內容為王,突出育人熱點,保持時代性

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的首要之義,在于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工作,這就要求輔導員遵循“內容為王”的網媒運營理念,一方面,捕捉熱門時代事件、熱點社會話題,以展示、評論、演繹等多種形式正向表達觀點,引導學生積極關心國家大事、理性思考社會熱聞;另一方面,把握關鍵時間節點,結合重大節日、紀念日發布主題教育內容,從豐富的社會文化傳統與現實資源中整合產出優勢網絡話語,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敘事能力。

(二)用戶思維,堅持以生為本,保持服務性

從網絡信息工作的立場出發,用戶思維的核心是轉換立場,洞察他者的特質需求,從而進行信息內容的產出與傳播。將之與輔導員思政實踐融合,即關注大學生對教育內容的現實訴求。一方面,避免內容生硬,發掘學生的精神需要,將思想政治話語內容生活化、微觀化、青年化。[3]另一方面,抵御形式僵化,突破通過“兩微一端”搬運傳統思政教育內容的機械化操作,使用學生感興趣、真需要的闡述與傳播方式,凸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議題設置能力。

(三)立體化表達,優化載體平臺,保持能動性

搭建立體化表達場域,提供形象內容輸出,是網絡平臺的獨特優勢。將之與輔導員網絡思政實踐相結合,提示著注重立體化表達的工作原理。一方面,要從載體的“專、精、準”方面下功夫。語言、圖片、音視頻等是網絡思政最為直觀的形式載體,要依托它們提高受教育者對思政教育信息的抓取頻率與吸收效率。另一方面,要從平臺的“廣、全、特”方面下功夫。要整合多元平臺,立體化、多路徑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主導權,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能力。

(四)IP意識,溝通多元合力,保持開放性

隨著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迅猛發展,IP 打造成為網絡運營的潮流態勢。輔導員須緊跟時代變化,溝通多元合力,打造“網紅”思政工作IP 品牌。一是溝通自我優勢與思教需求。結合個人學科專業、優勢特長等,形成啟智潤心、見地深刻、寓教于樂等個性化網絡育人模式。二是溝通各級各類參與主體。強化輔導員等網絡思政主客體之間的協同,培育學生網絡思政骨干隊伍,強化與高校各部門協調合作。三是溝通線上線下工作場域。弱化“網絡”一詞帶來的思政工作的狹義線上性,注意在廣義思政工作中,實現“互聯網+”和“+互聯網”雙向路徑探索[4],彰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能力。

(五)網絡安全,抓牢輿情底線,保持穩定性

“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舞臺推就了一批可能傳播錯誤思潮的網絡“大V”“意見領袖”,加之其“線上線下、突發難控、無界多元等特點”[5],直接影響大學生的網絡實踐行為。因而,要求輔導員在從事網絡思政實踐時須具備敏銳的安全底線意識,關注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泛娛樂主義等諸多問題,對學生的網絡思想動態敏銳關注、及時察覺、準確研判、迅速解決,堅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維穩能力。

二、輔導員網絡思政實踐的現實困境

準確把握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的現實困境,是提升工作水平的認識前提。過程中,要從主體、載體、客體三位一體的視角出發,協同考量育人者水平素質、育人平臺質量情況、受教育者黏性表現等現實痛點。

(一)育人者水平素質有待提升

1.價值觀念方面:重視程度不夠,引領能力不足

部分輔導員未能把提升網絡話語能力作為適應新時代背景的關鍵政治任務;也有部分輔導員具備一定網絡思政工作意識,但尚不能充分發揮網絡媒介的教育功能,僅將其作為信息上傳下達的線上渠道;還有部分輔導員的工作舉措初具規模,但面對日漸提升的真理性和教育性價值要求,其指引性、深刻性、闡釋性尚不足,且受價值觀念拘囿,難以迅速提升。

2.知識技能方面:知識結構單一,網絡技術不熟

一方面,輔導員學習專門理論時間有限,表現為對00 后大學生受眾的網絡思維、話語等特征把握不夠,對線上線下的重大重點問題的關照回應不足,存在為博“眼球效應”產出網絡“快餐文化”的現象。另一方面,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面對面地講授熏陶為主,以班團活動等為主要形式,這一慣性導致部分輔導員對網絡作品生產傳播的深層規律掌握較少,導致網絡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現象不斷,難以產出高水平、強影響的教育成果。

3.情感態度方面:主動意識欠缺,持續能力不強

許多高校輔導員缺乏提升網絡思政素養的主觀能動性,行動比較遲緩。具體而言,一是部分輔導員職業素養不足,缺乏網絡思政工作信心;二是輔導員日常工作事務繁雜,降低網絡思政工作干勁;三是培訓與獎懲機制支持力度不足,影響網絡思政工作底氣。

(二)育人平臺質量參差不齊

1.管理責任不明

從工作認識上看,網絡思政往往被視為高校學生工作和宣傳部門的業務范疇,輔導員難以充分調動其他部門的網絡育人資源,存在著責任共擔體認困難、內容共建參與不足的情況,自發建設、自由發展的情況比比皆是,難以從官方角度獲得管理指導。

2.作用邊界不清

一方面,輔導員網絡思政平臺大多依托傳統網站、微信等平臺建立,特別是隨著平臺數量的急劇增加,聚集度和權威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輔導員常用的工作載體包括中國大學生在線等“官方成熟型”,也包括微信公眾號等在內的“自主開發型”。目前,兩種類型的平臺使用廣度、深度仍舊不夠,網絡思政育人平臺陷入“章法不準、收效不定”的發展機制。

3.條件資源錯配

當前,輔導員網絡思政育人平臺建設目標及定位不夠清晰,存在“多點產出、散而不聯、作用微弱”的情況。由此,導致相關工作存在各自為戰的局面,政策下放的條件資源無法科學、精準、全面地予以支持,難以推動進展。

(三)受教育者黏著度遠遠不足

1.話語主體身份模糊造成的教育權威下降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以線下的、主客體關系明確的聯系為主,教育者具備較高的話語權與權威性。而在網絡場域,人與人之間的等級關系模糊化,輔導員原有的教育主體權威身份驟然下降。

2.“快、淺、雜”的網絡熱潮迭代造成的話語吸引力下降

近年來,網絡思政業已成為輔導員工作的“熱門”領域,但由于網絡天然的“快”迭代特征,優質作品也時刻被審視、檢驗、淘汰、替代,難以發揮深層次和長時間的作用效力。在“雜”生的網絡世界中,伴隨著學生“淺”看的觀閱習慣,如何實現網絡思政話語的強吸引、廣傳播、長見效,成為值得關注的實踐難題。

3.個性化群體特征導致的受教育意愿下降

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立足思想引領,瞄準群體價值,這與當代00 后大學生個性化、體驗式、變化性等特征難以吻合。因此,很多大學生出現緣于外在要求而“被動參與”網絡思政工作的情況,創造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文化精品更加缺乏現實基礎,甚至導致學生受錯誤思潮影響的風險大大增加。

三、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路徑創新的可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廣大教師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盵6]基于上述探究,在實踐路徑方面,應從發揮人員隊伍的全面合力、優化工作平臺的應用場域、增強教育內容的文化內涵三方面入手,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網絡技術方法并觀的模式下探尋創新的可能。

(一)育合力,推動人員隊伍作用交互

1.核心一環:提升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水平

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輔導員須把握上述角色優勢,一方面,夯實政治素養,將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以堅定的愛黨愛國情懷面對網絡社會中千變萬化的熱點、痛點、難點問題,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引領。另一方面,提升技術水平,熟悉與大學生進行網絡溝通的方式方法,加強對新媒體的特點、應用技巧的研究,積極參加與網絡思政工作相關的定期培訓、專題研修與討論交流。

2.有力武器:融通聯動校內其他人員、部門

宏觀上,提高站位,體察高校網絡思政體制機制與發展格局。輔導員在工作中應著力發揮“網絡育人”在“十大育人”體系中的黏合效力,牢牢把握高校網絡思政傳播的制高點。微觀上,學會借力,發揮校內他者的網絡思政工作特長。加強同學生工作、宣傳工作等部門的學習交流,探尋網絡思政輻射范圍更廣、形式更多元的引領道路;也要注重組建有網絡特長的學生骨干隊伍,挖掘培育學生“自媒體達人”和“榜樣典型”,使網絡思政的平臺運行、議題策劃、內容傳播等更具滲透力。

3.重要動力:溝通聯系校外網絡思政工作力量

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實踐也會受到校外新聞媒體、社會機構、企事業單位、學生家庭等多元主體的影響。因此,輔導員要善于發揮校外各類網媒的力量,匯聚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育人合力,為網絡思政工作效益性投入、矩陣式建設、實用性產出、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

(二)擴場域,搭建教育平臺橫縱網絡

1.建好網絡思政平臺的關鍵點:橫向上的自媒體聯動

“自媒體”運營指以互聯網為基礎,經由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B 站等主要網絡媒體平臺,將傳播內容進行深加工與新加工。輔導員要廣泛利用自媒體的教育優勢,主動占領多個陣地,打造微信公眾號、抖音官方號等同IP 品牌,明確不同教育平臺的交互性與創新性,推動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宣傳互融、成效共融,延展網絡思政工作的手臂。

2.用好網絡思政平臺的基礎點:縱向上的官媒體傳播

輔導員從事網絡思政工作并非單打獨斗,還要學會借助“主流”力量,用好縱向上各級各類官媒發布的思政教育內容。具體而言,要與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官網、人民網、學習強國等主流網絡媒體加強連接,緊密關注全國高校思政網、中國大學生在線等官方渠道,掌握高校網絡思政工作中心、思政工作創發中心、高校思政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的一手資訊,營造風清氣正、內涵豐富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環境。

3.拓寬網絡思政平臺的深化點:橫縱交錯下的線上線下場域互融

在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的現實境況下,應注意在傳統的線下思政工作中,將網絡融入工作設計、宣傳、展示、優化等各維度,讓網絡作為“網上此域”投射到“高校思政工作”所涵蓋的價值引領、心理健康教育等諸個“網下彼域”,讓網絡作為一種思維貫穿于高校思政工作實踐各環節,實現線上線下場域互融。

(三)抓內容,實現多元積極文化輸出

當前,“快、淺、雜”的網絡時代背景正當其時,對網絡教育內容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有鑒于此,以呈現思想政治教育主線為目標,以多元優秀文化輸出為形式,成為提升網絡思政教育內容質量的可行路徑。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及心理教育四部分構成。[7]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類型,網絡思政工作的內容設計應從上述四個常規維度出發,用好文化元素,深化教育成效。

1.發揚紅色文化:加強網絡思想教育

網絡思想教育,旨在順應互聯網背景,用科學思想武裝大學生頭腦,鞏固無產階級的思想統治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是網絡思想教育的強大武器。要持續鞏固紅色文化的主旋律作用,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利用紅色影片展映、紅色故事講述、紅色文化微課、紅色實踐活動展示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信念依托,打造風清氣正的紅色網絡空間。

2.立足時代文化:加強網絡政治教育

網絡政治教育,旨在借由互聯網平臺,加強對大學生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時代文化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在繼承中不斷開拓創新,反映黨和國家的建設發展需要,是開展網絡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支撐。

一方面,要發揮時代文化的“高線”引領作用,以先進政治文化營造風氣。面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長遠發展目標,積極探尋各類網絡熱點事件的深層動因,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工作;在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加大優質內容的網絡供給,幫助大學生堅定“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的信念,以飽滿的精神面貌、突出的學習成果、過硬的奉獻本領投身強國偉業。

另一方面,要規避時代文化的“底線”可能風險,以網絡法制文化保障安全。大學生作為網絡行為的主要群體,極易受到錯誤文化思潮、復雜意識形態面相的侵擾。要著力開展網絡法律法規宣介教育,引導大學生維護網絡秩序,進行合法合規的網絡活動;要大力推進網絡素養教育,幫助大學生理性分析網絡信息,提高對不良信息的感知、抵御能力,更為理性積極地參與網絡行動。

3.樹立榜樣文化:加強網絡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事業呼喚崇高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庇煤镁W絡載體,發揮榜樣作用,是做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一方面,要用好國際國內的先進人物事跡,利用網絡聚合國際國內形勢與政策、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新時代精神圖譜、大國重器、感動中國人物楷模等網絡道德教育優質資源,活化榜樣宣教載體。另一方面,要挖掘根植身邊的朋輩榜樣典型,在網絡空間廣泛宣介家國情懷、科研學術、學生工作、創新創業、志愿服務、逆境成才、全面發展等方面的優秀朋輩榜樣,讓先進事跡可信、常見、易學,強化道德教育成效。

4.豐富校園文化:開展網絡心理教育

網絡具備匿名性、陌生化、距離感的天然優勢,在開展心理教育時應用好這一抓手,并將之與“網絡原住民”大學生需要的、喜愛的多元校園文化相結合,打造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網絡場域。

首先,加強網絡調研,做好大學生思想心理動態數據的采集與應用,為校園文化活動“應需”提供依據。采集分析社交軟件(微信、QQ、微博、抖音等)、智慧校園(食堂消費、書籍借閱、線上選課等)的數據,精準鏈接學生思想心理困惑需求端與輔導員思政工作供給端。

其次,發揮身份優勢,以線上專欄形式對話學生,為校園文化活動“入腦”營造環境。圍繞學生較為關注的困惑問題,針對性創建專欄,及時發布實用信息,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增進對輔導員的信任情感,為主流向上、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推廣奠定基礎。

最后,展示多元樣貌,為校園文化活動“走心”注入動力。利用網絡全覆蓋、深影響的傳播優勢,宣介好、開展好、展示好體系完善、觸角全面的學習、生活、文體、心理校園文化,打造沉浸式心理教育空間,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猜你喜歡
輔導員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1+1我們這樣學隊章:我們的輔導員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好輔導員這樣煉成
“珠”育人
他們用“五招”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