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實踐路徑探析

2024-04-05 18:07琳,李
生產力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共生現代化文明

譙 琳,李 娜

(錦州醫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全面且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并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辟的、以黨和人民的實踐為基礎的現代化新道路,既有其他國家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又有中國獨具的特色。在這一過程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內在訴求,克服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固有弊端。區別于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不可持續的西方式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與中國生態國情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相結合的現代化,為人類現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選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的貢獻。本文從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出發,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內涵、價值意蘊及實踐路徑,旨在深刻領會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從而為新時代更好地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涵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角度論述了人與自然之間是和諧共生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首先,人類與自然構成了緊密相連的統一體。自然界是領先于人且不依賴于人而存在的客觀物質世界。自然界被視為使用價值的首要來源,只有勞動和自然界的結合才是真正的財富之源,不能離開自然界而簡單地談論勞動。因為物包括了天然存在物和勞動產品,天然存在物毋庸置疑是自然形成的;勞動產品也同樣離不開自然,它是自然資源與勞動結合的產物,人只能借助自然力改變物質的形態,無法創造出客觀物質。人類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在其中生存、生活和生產,充分表明人類與自然之間有著極為緊密的關系,人無法克服自身的自然本性離開自然而存在。其次,借助實踐這個中介,人與自然形成雙向互動的關系。人通過積極的勞動實踐,從自然這個人以外的唯一的外部世界來滿足自己的需要。當然,自然界并不會主動地去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而是依賴于人們的勞動來對自然進行改造,使自然界更為有效地服務人類。人類再生產整個自然界的同時,被改造過的人化自然反過來又影響著人類社會。因此,要尊重自然規律,否則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人與自然的關系改變也是基于社會實踐,“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是革命的實踐[1],由此實踐被視為理解和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關鍵手段。最后,只有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人與自然以及自身的和解。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的核心原因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矛盾,資本的趨利性導致對自然的無節制開發,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最終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破裂,生態系統的失衡。要想實現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良性發展,只有在消滅私有制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后,在這個階段,人類積極地摒棄自我異化的觀念,真正地掌握自己的內在本質,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沖突,并構建起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環境。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內涵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折射出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式現代化的本質差異,即中國是在改善環境中實現現代化?,F代化是由不發達狀態向發達狀態轉變的過程,馬克思把工業化作為劃分現代化狀態的依據[1]。從這個角度看,西方式現代化領先于中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先出現的現代化,但它也出現了許多弊端。西方式現代化基于對人和自然的雙重剝削,把人類視為宇宙的中心、自然界的主人,將本來是人類文明“根源”的自然界,變成了可以肆意榨取的“資源”[2],而遭到毀滅的大自然又反過來對人類進行報復,使人類生存與發展受到威脅。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本質是資本對自然的占有,資本的逐利本性促使資本家不斷擴大生產,尋求消費刺激?;诖?,資本家利用科技加大對自然的征服和掠奪,“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技術和科學的進步意味著榨取血汗藝術的進步”[3]。這樣便造成生產過剩以及消費異化,從而產生大量浪費,導致新陳代謝斷裂。另外,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環境問題是局部的,而今生態危機卻呈現全球化態勢,這是由于資本主義市場的存在導致了生態危機從一國蔓延至全球范圍。也是由于西方的生態殖民主義對全球生態帶來的危害,西方國家大肆掠奪別國自然資源、轉移高污染低收益的夕陽產業以及污染排放到其他國家。顯然,西方式現代化是不可持續的現代化,是以生態破壞為代價、借助話語權優勢轉移污染至發展中國家來緩解本國環境壓力的現代化。正是在總結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中國提出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是對傳統西方式現代化深刻反思的結果,是在深刻認識自然規律中尋找出的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相結合的可持續道路,深刻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為全球生態治理做出的獨創性貢獻[4]。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摒棄了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路徑,將人與自然視為和諧共生的有機整體,這一轉變打破“現代化=西方化”的誤解,展現了走向現代化的多種路徑。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涵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以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為前提,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生態化與現代化的辯證統一為發展過程,以建成美麗中國為階段性目標,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和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目標,進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

一方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是指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人類與自然環境實現和諧共生的狀態。其指向是現代化,即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并不意味著要違背世界的大勢來否定現代化,退回到人與自然初步平衡下的農耕社會。而是把生態文明理念與物質生產相結合,從而實現“生態化的現代化”與“現代化的生態化”的統一,要求不僅是把生態化融入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中。而且要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加深對自然規律的認知,從而推進生態建設,以生態化與現代化的統一來確?,F代化永續發展[5]。

另一方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所形成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區別于農業社會的自在形成,是自覺實踐、主動選擇的結果。在農耕社會中,以農業生產為主,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通過簡單生產工具改造大自然的同時承受自然界的各種災害襲擊,由此對自然環境依賴性強,處于一種被動適應狀態,不利于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無法使人得到真正的解放。與之不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是深入反思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歷史與現狀后所提出的。自黨成立以來,黨始終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便提出大力推進植樹造林、興修水利,并重視衛生工作以及倡導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梢哉f,每一代黨的領導集體都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保護生態環境而努力奮斗,為實現美麗中國而不懈奮斗。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價值意蘊

(一)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是黨基于中國生態國情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的戰略安排,反映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統一,“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6]。

從中國生態現狀來看,全國森林覆蓋率僅占22.96%,遠低于世界平均值;土地荒漠化沙化情況較為嚴重;人均水資源占比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空氣污染治理仍艱巨,優良天數占比不多。雖然近年來中國生態環境有所好轉,但質變的拐點還未到來,生態環境壓力仍會持續。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看,人和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重要的內容。首先是“天人合一”思想。莊子《齊物論》中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7],這印證人并不是萬物的主宰,天地之間的一切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中華文化中蓮荷意象不僅是祥瑞之兆,更代表著“和合共生”的思想。其次是古代先賢提出仁愛的生態倫理思想,以惻隱之心對待自然界。張載提出的“民胞物與”的主張,俗指對所有的人和事的愛,兼愛天地萬物。最后是中國古籍中詳細描述了自然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墩撜Z·述而》“釣而不綱,弋不射宿”[8],采取舍易取難的方式,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利用。當孟子向梁惠王介紹“王道”策略時,指出根據生長和輪換的生態規律,按照特定的時序來收割糧食、捕殺動物和砍伐樹木,避免過度使用。中國的倫理學更是長期以來將節儉作為一種重要的美德來加以提倡。

概言之,基于人口規模巨大、生態承載力弱和資源人均占有量低的現狀以及中華傳統生態文化思想,中國有必要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道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充分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核,讓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在21 世紀的中國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二)增強社會的公平正義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體現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維護生態公正,即代內和代際公平,“在滿足和實現當代人的價值的同時滿足和實現子孫后代世世代代人的價值”[9]。馬克思強調可持續發展,指出一切社會和民族“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們應當作為好家長把經過改良的土地傳給后代”[10]。表明自然資源不是從前人那兒繼承,而是向后人借用的。并且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同階級生產資料的不平衡導致所享受到的生態資源也是不公平的,創造財富的無產階級在受環境污染折磨時,污染環境的資產階級卻在享受環境保護的好處。若是只關注當代人、本地區的利益而采取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便是在侵害下代人和其他地區的生態權益。與之不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旨在實現生態共同富裕,即在努力解決生態環境的不均衡和不充分發展問題的基礎上,讓所有人共享美麗的生態環境和令人富足幸福的生態產品[11],除了保障同一輩可以享受平等的生態環境權利,也為后代的發展留下了充足的生態空間。另外,其所彰顯的公平正義不僅是在中國范圍內,更是在全球范圍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中強調堅持多邊主義,實現全體人類對生態環境及生態資源的正當開發和合理利用,各國、各地區和各群體間所擁有的生態權益與其所肩負的生態責任相匹配。

(三)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12]??v觀四大文明古國發源地都是河流沿岸,環境惡劣卻也導致文明最后走向衰亡??梢?,調解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文明始終要面對的主題,這些慘痛教訓依舊發人深省,告誡人們不可一味地以犧牲自然來獲取經濟利益。資本主義生產出前所未有規模的資本和生產力,并在短期內無限地增加它們,以此奠定其統治地位,同時推動人類社會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進行轉變,形成現代文明形態。資產階級不僅變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還帶來了對于全部生產關系的革命,開拓了世界市場,在普遍交往中推動世界歷史的形成。但是,資本積累靠的是以圈地運動為起源的對內剝削和以殖民、奴隸貿易為主要手段的對外掠奪,由此可知資本從產生起就充滿著血腥和骯臟,資本主義國家所宣揚的自由平等的思想是虛假的,實際上是維護少數人的權益。由于其內在悖論及其發展困境,使得它存在只能是暫時的,不可避免地被更高級的文明所取代,生態文明便展現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新形態,它是對于工業文明中人對自然奴役進行深刻反思后的產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策略和路徑,在其進程中,必將進一步完善人類文明新形態[5]。通過實踐表明,中國式的現代化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顯著特點,不僅塑造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還為人類文明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增強了社會主義在世界上的力量,為世界欠發達國家進行現代化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一)強化生態文明理念

進入新時代以來,生態文明日益成為人們的共識,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推動新的發展和消費觀念的形成。首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區域協調發展和綠色發展?!巴七M綠色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基本途徑?!盵13]基于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個維度的綠色發展評價體系,分析得出中國綠色發展整體呈上升趨勢,但區域差異較為明顯,東部明顯優于中西部,區域內部的差異是中國綠色發展失衡的主要來源,由此推動綠色創新,來促進區域綠色發展的融合[14]。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很多嚴峻挑戰,應不斷加強城市間綠色發展的交流合作,搭建跨區域合作綠色技術研發平臺,因地制宜地提出合理的發展戰略,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同時明確良好的生態環境會轉化為生產力,進一步構建高質量的綠水青山,將良好的生態環境轉變為綠色的經濟活動,如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并以生態補償扶貧,帶動鄉村振興,鼓勵貧困人口進入生態產業,充分發揮本地區的環境優勢帶動經濟發展,加快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變。鑒于生態產品具有極強的公用性,政府應助力生態效益轉變為經濟效益,讓人民切實感受到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收益,從自然自發到自覺自為,將發展綠色產業變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其次,倡導綠色消費理念。目前,公民踐行生態文明的主動性較弱,綠色消費觀念還未深入人心,更多的是從眾行為,停留在口號上,在實踐中容易掉入“虛假的需要”的消費陷阱,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任重道遠。這種現象源于當代人壓力大,精神較為空虛,企圖通過不斷購買新的物品獲得充實快樂。與此同時,對比傳統的現金支付,現在主要是電子支付,由于看不見現金的減少過程,讓人減弱對金錢流失的敏感度,進而削弱支付痛感,不自覺花費更多的錢[15]。另外,分期付款、先用后付等多樣的付款手段,減少人們付款時的心理阻力,刺激超前消費,增加了沖動性消費行為。電商直播以及各種廣告文化增加了娛樂性消費,裹挾著大眾消費非必要的商品。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要順勢而為,充分發揮媒體宣傳綠色消費觀的作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以通俗的語言講親切的經驗,重視和運用網絡短視頻、微博話題、公眾號。將綠色消費倡議融入各地營銷活動,聯結“購物節”“消費季”等推進綠色消費主題宣傳活動。引導民眾提高警惕,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在冷靜思考后進行理性消費,多渠道獲取商品信息。鼓勵積極向上的文化消費以及追求精神富足,不把幸福和消費等同起來,讓綠色低碳消費成為全民風尚。

(二)提升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盵16]目前,覆蓋各類環境要素的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立,但由于“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與環境相關的政策難以有效實施[17]。并且城市綠化的過程中出現形式主義問題,部分地區過度追求表面的綠色化,忽視了各地區自然條件的差異性,一味“邯鄲學步”,不僅造成大量人力財力資源的耗費,也失去自身的競爭優勢,甚至給城市的生態系統和人居環境帶來了不良影響。

總體來看,現有的環境治理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深化。首先,要構建科學的評估考核體系。不恰當的決策不單會造成目標的難以實現,還會助長違法行為。城市綠化建設中,應進行可行性評估,盡量保留原有的生態系統,選擇美觀、速生的植物進行人工培植;鼓勵將當地綠色文化價值理念具象化,并以此設計各類主題性實踐活動。此外,不同城市應建立差異化的生態文明考核體系,踐行正確的綠色政績觀,立足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可只為了短期綠色成效而忽視地區長遠發展。其次,構建環境執法與監測的協同配合機制,以此推進生態環境工作高效開展。加大生態文明領域的執法力度,嚴格監管環境稅,對各類環境違規違法行為采取零容忍的態度[18],從而增加不遵守規定的成本,迫使生產者增強環境保護的責任擔當意識。不受約束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當然生態領域亦是如此,應推進執法過程受監督,堅持權責法定,使環境治理愈加清廉,助推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同時,做好環境監測,守牢生態紅線,借助無人機、天網等現代技術手段關注山海河湖、森林、濕地的情況,做到實時調整;并關注執法重點企業,對其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不定期的審查。最后,鼓勵群眾積極參與環境監督。加強環境相關信息的公開透明化,建立全國性的綜合信息公開平臺,及時、全面地披露環境狀況,切實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并拓寬公眾投訴舉報的途徑,主動開設網絡舉報平臺,對反映的問題做到迅速回復和解決,對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予以相應獎勵并且將其融入行政決策之中,由此建立雙向溝通機制,促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互動參與,從而有效提升公民的參與感與獲得感。

(三)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

生態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我們同處一個世界,地球上的所有資源都是共享的,都有著一定的閾值,對其每一分的迫害,都是在損害他人的生態權益。當今世界生態治理缺乏公正價值訴求、治理主體之間利益沖突、生態治理存在責任“赤字”等現實困境[19]。由此,應從整體性角度來看待各個國家之間的關系,以共同體利益為重。接下來,中國在參與全球生態治理過程中,重點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要講好中國生態文明故事,增強國際認同,充分發揮中國的引領和帶動作用。中國以實際行動為世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積極承擔責任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以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同時,2023 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充分地說明中國生態環境已有明顯好轉,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8.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20],彰顯了大國責任與擔當。但在對外傳播中,有時忽略表述語境的轉換,未考慮到受眾群體的理解難度,從而增加了認知隔閡。顯然,今后應研究海外不同群體的特質,創新生態文明對外話語體系,考慮文化差異,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和故事,繼而加強中國生態文明話語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21]。二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進一步加強國際生態合作。在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共同面臨的重要挑戰是認識到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迫切性和嚴峻性,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應對。鑒于各國環境破壞的程度與實際能力有所不同,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反對生態責任推諉,激發各國對生態治理的參與熱情。中國繼續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實踐平臺,先后發布《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把綠色作為亮麗底色,推動沿線國家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分享生態成果,這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新的、強大的推動力。除了各國承諾減排和碳達標外,還要共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加快開發利用新能源技術,從保護自然中探尋發展新機遇,“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22],匯聚強大合力,以國家間的互利共贏共同呵護地球家園。

猜你喜歡
共生現代化文明
邊疆治理現代化
請文明演繹
人與熊貓 和諧共生
共生
漫說文明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