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與融合:論通識教育課程建設
——以廣西師范大學為例

2024-04-05 18:37周劍清
教育觀察 2024年1期
關鍵詞:通識講座課程

周劍清,李 敏

(廣西師范大學教務處,廣西桂林,541000)

一、引言

通識教育也稱通才教育、博雅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提升和知識積累的重要手段。[1]廣西師范大學(以下簡稱我校)高度重視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積極推進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2003年,我校設立了“獨秀大講壇”,廣邀社會各界名家精英開壇講學,在桂林各大高校和桂林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2006年,我校牽頭聯合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桂林醫學院三所桂林市本科院校申報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并獲得教育部批準。隨后,我校整合校內優質資源,推出了以“女大學生素養”“中國傳統文化”“桂林山水中的文化印記”“創新的奧秘”“中國―東盟社會歷史與現實問題”“歷史與科學的交響”“話說桂林”等系列講座為代表的素質教育文化品牌,涵蓋文化、科技、歷史、社會、心理等多個領域,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和高品質的文化大餐,極大地提升了其文化素質水平。2015年,我校與東西部高校聯盟、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超星爾雅等平臺合作,引進了380余門次網絡通識課,并自建了公共必修英語課程、公共必修大學生計算機基礎課程、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課程等一批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為學生提供多渠道、多樣化的課程選擇。2018年,我校評選出首批10門通識核心課程,并對課程進行建設。2019年,為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我校對通識教育進行升級改版,在全校范圍內開展通識教育講座,進一步推動通識教育的落地實施。2021年,我校成立通識教育中心,全面統籌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工作。在這一系列實踐中,我校在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工作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研究旨在以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實踐為例,探討通識教育課程的理念設計、目標設定、模式構建與實踐路徑,以期為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建設與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二、多元與融合的課程理念與目標

(一)多元化的理念

1.立德樹人是根本

通識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全人教育和完整教育。[2]我國高校的通識教育不僅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且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通識教育課程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內容,必須始終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教育核心理念進行。通識教育課程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秉承價值導向、知識導向和能力導向相融合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

2.公民教育是基礎

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人和國家的公民。[3]通識教育課程的開設,有助于推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發揮通識教育課程的價值引導和品德塑造功能,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使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3.素養提升是關鍵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位,通識教育課程則是高等教育中最基礎的課程,具有學科化、專業化傾向。[4]通識教育課程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別于專業課程的教育,應著眼于學生素養的培育,發揮拓寬大學生視野,提高大學生思想品德水平、人文素養、認知能力,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有效交流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的重要作用。

(二)融通化的目標

1.成就復合型人才

當前,我國高校在通識教育理念上多以基于結果的理念、普適性的理念為主,注重結果,強調培養“清一色”的高素質人才。[5]關于高等教育專注于“通才”教育還是“專才”教育的爭論由來已久,而目前的社會方向更傾向于復合型人才。為適應社會的需求,高校通識教育有助于打破分門別類的學科壁壘,建立不同專業領域知識之間的聯結,培養多學科交叉、文理交融、寬口徑、厚基礎的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綜合型的優秀人才,讓學生根植中國文化、關注國際熱點、具有國際視野。

2.貫通多學科內容

通識教育是一種傳授普遍知識的教育,目的在于突破專業教育只專注于某一學科知識的局限,使學生能夠廣泛涉獵“普遍知識”。[6]因而,通識教育課程應覆蓋多學科領域,提倡多學科交叉融合。我校以“獨秀大講壇”為載體,精心設計通識教育方案,整合校內優質資源,完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建立了包含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公共藝術與“四史”教育等內容的通識教育講座及課程體系,在內容上涵蓋了傳統文化與政治理論、歷史哲學與語言文學、經濟法律與社會文明、自然科學與信息技術、形勢熱點與創新創業、藝術體育與生命健康、教師教育與職業發展等模塊,體現通識教育課程的多元化、個性化、融通化的特征。

3.貫穿教育全過程

通識教育是一種貫穿大學生涯全過程的教育。因此,通識教育不能局限于課程、課堂,還要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支撐體系。[7]我校不僅開設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語文、大學英語、公共體育、創新創業基礎等必修課程,還開設了人文社科類、自然科學類、公共藝術類、其他專項類等公共選修課程,并通過課堂教學和通識教育講座的融合,將通識教育課程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融通,強化課程育人功能。

三、四維驅動的課程體系

我校加強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科學布局通識教育課程,形成了通識教育講座、通識核心課程、通識素質教育選修課和通識網絡共享選修課程四維驅動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幫助學生通過多樣化的課程修讀,形成基本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和藝術素養,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價值判斷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

(一)通識教育講座

為實現通識教育培養目標,我校及時修訂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從2019級開始,在通識素質教育課程平臺的選修課程中設計其他專項,借助“獨秀大講壇”以“聽講座+寫心得”的方式獲取2個學分,后調整為1個學分?!蔼毿愦笾v壇”主題講座面向全校學生開設,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覆蓋學校三個校區,努力實現“天天有講座,人人有選擇,場場都精彩”的授課理念,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2019年至今,我校共舉辦通識教育講座490余場,受益學生20萬余人次。

(二)通識核心課程

2018年,我校加強通識教育品牌建設,在已開設的通識素質教育選修課程中,遴選出中國傳統道德、女大學生素養、中國傳統音樂視聽、美術鑒賞與藝術人生、營養學概論、社會學與生活、性別文化與中國現代女作家研究、漢字與漢文化、中外美術欣賞、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10門課程作為通識核心課程。其中,女大學生素養課程獲批廣西壯族自治區級一流本科課程,入選教育部2020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

(三)通識素質教育課程

為延展學生的眼界視野,擴充學生的知識容量,我校為學生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創新創業基礎、軍事理論等公共必修課程。同時,我校還面向人文社科、自然科學、藝術體育等學科領域開設200余門人文社科類、自然科學類、公共藝術類和“四史”教育及其他專項類等通識素質教育選修課程。每類選修課程包括若干門課程,每門課程1—2學分。目前,我校每學期平均開設通識素質教育選修課超過150門次。

(四)網絡共享通識選修課程

為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我校不斷挖掘在線教育課程資源,加強自建在線課程建設,大力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平臺的課程作為網絡共享通識選修課程資源,構建學生線上自主學習與線下集中研討輔導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目前,我校已向全國開放的自主建設網絡共享通識選修課程有172門次,選課學生達42.4萬人次,參與教師3084人次,累計選課學校2023校次。同時,我校還借助東西部高校聯盟、中國大學MOOC等線上平臺資源,累計引進700余門次網絡通識課,累計選課學生約22.5萬人次,參與教師2000余人次。

四、三全貫通的課程模式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充分發揮通識素質教育選修課程的育人作用,我校積極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進通識教育課程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一)師生全員聯動

1.教師全員投入

我校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師覆蓋面廣,涵蓋學校在職教師、退休教師、優秀校友和國內外專家學者,實現教師全員投入。作為通識教育課程的品牌,我校對通識教育教師學歷和職稱作出明確要求,要求主講教師為專任教師,且具有博士學位或副教授及以上職稱。同時,我校還鼓勵符合條件的高水平教授、教學名師、教學能手和教學新秀等開設通識教育講座,有效保障了通識教育講座的質量與效果。此外,我校還發揮優秀退休教師在通識教育課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吸引退休教師參與通識素質教育選修課程的開設。部分熟練掌握網絡信息技術的教師還借助網絡打破時空限制,共享通識選修課程,為學生提供線上通識教育課程選擇。

2.學生全員參與

為確保學生全員參與通識教育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我校明確要求全體學生在校期間只有按照相關規定修讀通識素質教育選修課程中五類不同類型的課程,并獲得至少8個學分,才能達到畢業要求。其中,學生需在一學期內完成5場通識素質講座的聽課任務并完成相關的寫作任務,考核合格后才能獲得相應學分。限制學分的方式可以鼓勵學生全員參與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習,實現學生的品德提升、知識拓展、技能訓練。

(二)教育全過程貫通

通識教育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我校按照相關規定開齊開足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與政策課和創新創業基礎等通識素質教育必修課程,貫穿大學四年。此外,通識教育講座和通識素質教育選修課程作為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主要在周末及周一至周五晚上開設,豐富了學生的課余學習生活。授課時間和授課形式的多樣化,也確保了通識教育有效覆蓋人才培養全過程。

(三)形式全方位組合

1.線上與線下結合

我校通識教育課程突破人才培養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借助線下的通識教育講座和通識素質教育選修課程、線上的網絡共享通識選修課程,實現線上與線下的有機結合,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的通識教育課程獲取路徑。我校創新性地采取釘釘平臺線上直播與現場講座相結合的方式,解決現場講座人數限制問題,讓更多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參與通識教育。

2.講臺與舞臺疊加

我校通識教育課程的授課地點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室與講臺,而是延伸至舞臺。通識教育的講座主要在大學生學術報告廳進行,傳授各種學科交叉的知識。同時,利用“西南劇展”這一傳播途徑,將學校歷史、文學名著、桂林抗戰文化等內容,以話劇的形式搬上舞臺,讓學生直接、感性地接受歷史與文化的熏陶。

3.理論與實踐互動

我校通識教育課程不僅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還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有機融合,通過開設花卉栽培應用及花卉禮儀、公益創業案例與項目運營等實踐類課程,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互動??箲饡r期的桂林文化城、西南劇展的抗戰風、湘江戰役等課程則在桂學博物館、湘江戰役紀念館中開設,讓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直接感受與進行理性思考的空間。

五、實施路徑

(一)強化課程思政建設

通識教育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校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通識教育全過程,凸顯通識教育的價值導向功能,發揮通識教育的育人作用。

具體來說,我校重點建設了一批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科學精神、憲法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和認知能力的通識教育課程,讓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第一,我校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四史”教育等設定課程模塊,開設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國共產黨黨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法典等9門選擇性必修課程。第二,為服務鄉村振興和經濟發展,我校教師積極作為,開設了鄉村振興與產業發展、“農業電商——打開返鄉創業之門”、“我為家鄉代言——青春創客助力鄉村振興和科技創業夢工廠”等一批課程。第三,我校強化五育并舉,開設了零基礎形體舞蹈(上)、“藝術的歷程:文化與美育”和“妙‘手’生‘花’——勞動與創意生活美學”等一批有特色的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課程。第四,我校持續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成功打造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實務、設計小白的創新工坊、“知否知否——大學生公益創業”、大學生創客馬拉松等7門創新創業類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引導學生在創新創業課程中增強創新精神、創造意識和創業能力。第五,作為師范院校,我校通過教育法治經典案例評析和家庭教育心理學等課程強化師范教育,凸顯師范教育本色。

自2020年以來,我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不斷提升。通識教育課教師通過系統梳理課程的教學內容,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中國傳統音樂視聽、“中國成語故事走進屋里——基礎物理”等一批通識教育課程被立項為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動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自覺主動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在通識教育課程學習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突出專業教育融合

我校重視在專業教育中貫穿通識教育理念,建立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全程不斷線的教育教學體系。在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全過程中,我校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交織在一起,兩類教育全程不斷線,建立了二者相互支持、共同作用的學生成長教育教學體系,讓課程兼具通識性與專業性。此外,我校還組織和開發兼具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性質的教育教學活動,開展大學生創客馬拉松、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營、“創新杯”大學生學術科技競賽等活動,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為一體,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堂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我校深入實施精品課程戰略,利用學科專業優勢與專任教師資源,通過各項舉措提升教學質量,取得了一定成效。借助一流課程建設,我校積極組織申報一批特色、優質的一流課程和通識核心課程,打造一批具有通識性、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通識教育“金課”,促進通識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升。通識素質教育必修課程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女大學生素養、觀石讀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營等19門通識教育課程入選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其中14門課程入選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在線課程。

(三)聚焦“四新”建設要求

通識教育課程是提升大學生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的重要媒介。構建多樣化、集群化、智能化、國際化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是貫徹落實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四新”建設要求的直接體現。我校在通識教育課程改革中重視整合各學科資源,全面、系統地設計面向“四新”建設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將最新科研成果及時轉化融入教育教學,實現跨專業交叉融合。

我校緊緊圍繞新文科建設的理念、內涵、目標與任務,全面推進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不僅打破學校邊界、學科邊界、專業邊界和課堂邊界,構建新型跨學科課程模式,促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開發出了科技倫理、新能源技術發展與應用、人工智能與人類進化和紅樓夢影視與紅樓現代化等一批具有跨學科視野的通識教育課程,還借助學科優勢,以新文科理念開展通識教育建設,推出了中國古代文學經典的現代教學啟示,科技、權利與法律和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訓練等一批新文科系列通識教育課程,著力打造高校人文實驗室,構建面向全體學生的通識教育課程。此外,我校還運用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推進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協同育人,充分體現信息時代特征。

(四)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我校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理念,不斷提升通識教育課程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成立通識教育中心,全面統籌通識教育工作,開展通識教育宣講會和問卷調查等活動,提高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的認知度和滿意度以及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首先,為解決通識課程內容選擇的自發、零散、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的問題,我校通識教育中心加強課程的科學謀劃與頂層設計,使通識教育課程形成品牌效應。在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上,我校積極組織各學院和教師做好講座的總體設計,引導教師參與通識課程教育,通過主題整合內容的方式,讓教師圍繞主題凝煉課程內容,從而實現通識課程內容的系統性、主題性,打造更多優質通識教育課程。特別是借助“獨秀大講壇”這一平臺開展通識教育講座,不僅讓通識教育成為學生必修課,而且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校園文化,深度盤活了教師資源。此外,我校還以專題系列為中心設計講座并申報,使通識教育遵循修學次第的原則,實現體系化、模塊化,打造精品課程包。

其次,師生互動和集體研討是訓練思維、提高表達的重要方式。我校開展的通識教育教學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建立教學學習共同體,在師生互動中實現通識教育的功能。通識教育講座采用“教師講+學生問”的雙向互動交流模式,每場通識教育講座留出15—20分鐘的互動交流時間,讓學生與教師在思想智慧碰撞中互相成長、進步。教學學習共同體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注重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動,注重啟發和探究,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思考、提問、表達、自主探究的習慣和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民族的發展,使學生形成國際視野。

最后,我校要求教師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諸如“大學生創客馬拉松和創客——24小時帶你玩轉校園”等課程,就是用集中授課、項目設計、創業體驗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同時,我校深入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通識教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建設網絡共享通識選修課程172門次,實現了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機結合。此外,我校不斷建立健全通識教育課堂教學管理體系,出臺《通識素質教育選修課程開課說明》和《網絡共享通識選修課程教學管理辦法》等通識教育課程建設與管理制度,改進課堂教學過程管理,提高通識教育課堂教學水平。教務處、學工部和校團委等多部門協調開展通識教育課程管理工作,利用平臺進行課程建設與管理,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開展各種形式和內容的通識教育,不斷創新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方法和途徑。

六、結語

總之,通識教育課程作為高校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素質培養和能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要樹立先進的通識教育課程理念,形成科學的通識教育課程模式,構建系統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助力學生全面發展,成為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猜你喜歡
通識講座課程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簡述大學通識課教學改革
通識少年“種”石油
通識少年小課堂 血液之旅
通識少年·拿破侖
他只做有“思享”的講座,讓小小微信裝下一個“萬人體育場”
書法史講座(十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