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海而生:江海文化中永恒的精神力量

2024-04-05 16:02吳昊翔
江蘇地方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通海江海張謇

吳昊翔

大海,以寬廣博大的胸懷,兼收并蓄,奮斗不息。江與海的相擁,成就了南通這片包容開放的神奇土地。南通擁有沿江岸線166千米,沿海岸線206千米,是江蘇唯一兼具江海岸線的城市。南通地處江之尾、海之端,是大江之總合,也是大海之門戶。向海而生,是江海文化中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

一、艱苦創業、安土重遷:古代外鹽內稼的早期開發

從公元5世紀到20世紀初,南通經歷了4次大的海陸變遷。歷史上的每一次沙洲坍漲,都是先民與自然的一場抗爭。早先的居民基本上都是移民。他們離開故土,遷移到南黃海灘頭,煮海為鹽,求得一線生存之機,帶動了南通的早期開發。他們在遼闊的江海間,用勤勞的雙手,奮斗出生存之法。鹽文化與農耕文化相互交融,齊頭并進,拓寬了江海文化的歷史維度。

“通之資于鹽利也久矣”[1],鹽業是南通較早形成的產業。從南北朝至唐朝初年約200余年的時間里,在江濤海浪的作用下,泥沙不斷沉積,長江入??谛纬缮持?,其中較大的一個被稱為“胡逗洲”,早期的“流人”最先來到這里,煮海水為鹽。從此,披沙揀金的南通先民,在蒼茫寥廓的黃海灘頭,找到了與大自然抗爭并和諧相處的生存之道,鹽業由此興起。唐代中期,江蘇沿海逐漸形成了“監場—生產場—亭灶”的管理體系?!段墨I通考》中記載,“通州(今南通)本唐鹽亭場”[2]。中唐以后,隨著國家經濟重心的南移,鹽業也有所發展,奠定了宋代南通鹽業快速發展的基礎。北宋初年,設利豐監,管理鹽場鹽務。據《太平寰宇記》等史籍記載,利豐監下設有利豐、永興、豐利、利和、余慶、金沙、西亭、石港8個鹽場。[3]

北宋天圣元年(1023)范仲淹在泰州任鹽官時開始重修海堤,并于天圣六年(1028)完工。這條海堤底闊三丈、面闊一丈、高一丈五尺,從鹽城境內延伸到今東臺市南境。其后,知州狄遵禮及海門知縣沈起等,于慶歷、至和年間,也相繼修筑了海堤,一直延伸至呂四。由于范仲淹首倡筑堤,功績最大,人們把這條海堤統稱為“范公堤”?!胺豆獭毙拗院?,逐漸形成堤外鹽場、堤內農田的生產布局。有了這條捍海堤以后,南通“魚稻饒足”,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業發展起來。范仲淹等官員的筑堤精神,成為南通的城市精神,激勵著一代代江海兒女向海而生、不懈奮斗?!胺豆獭北愠蔀榻N幕械囊环N文化意象,傳承至今。

元至元十四年(1277),始設兩淮都轉運鹽使司于揚州,下轄鹽司數處,加強了對兩淮鹽區的管理。這一時期,南通境內共有鹽場12所,鹽區面積約175萬畝。明承元制,在兩淮都轉運鹽使司(初治泰州,后移治揚州)下創設通州、泰州、淮安三分司,每個分司各轄10個鹽場,稱上、中、下十場,這一格局一直延續至清代晚期。明正德十五年(1520),通州分司遷石港場。通州分司所屬的金沙、石港、西亭、余西、余中、余東、呂四、掘港、豐利、馬塘十場,在兩淮鹽場中屬于“上十場”,栟茶、角斜屬于“中十場”。據一些資料統計顯示,嘉靖年間,通州分司的“上十場”年產量約達12萬噸,是市境內古代鹽業產量的最高紀錄。市境內的12個煎鹽場有草蕩面積3.29萬頃,鹽灶人口1.48萬人。[4]清初延續了明代兩淮三分司和三十場的鹽場格局,直到清中期才開始改變。由于淮南東部的海岸線向東移動速度加快,海潮不至導致鹽鹵變淡,鹽灶也隨之向東遷移。從清代中期到清末,南通境內保留著9個鹽場,時稱“通屬九場”。以范公堤為界,場治與鹽灶相分離,一般場治在范公堤內側,成為市鎮,鹽灶在堤外側的沿海灘涂上。然而,到了民國初年,海岸線繼續向東推移,通屬鹽場逐漸失去產鹽功能,逐漸被裁撤。

與鹽業興衰交替相比,棉花的種植與土布的銷售有了較大發展。在“范公堤”的影響下,歷任官員在沿海修筑捍海堤,“遮護民田,屏蔽鹽灶,其功甚大”“潟鹵之地,化為農田,民得奠居”。[5]范公堤內,原先的鹽堿地變成了重要的棉花產區?!布尉浮场锻ㄖ葜尽肪硪弧段锂a·貨之屬》有“木棉花”的記錄,表明棉花已經成為一種經濟作物。乾隆時通州人汪嶪的《州乘一覽》中記載:“閩粵人秋日抵通收花衣,巨舶千百,皆裝布囊?!盵6]南通所產棉花以雞腳棉為主,其纖維“緒理緊密、綿綿不斷”,為各地所樂用。據林舉百《近代南通土布史》中載青莖雞腳棉的性狀及優點有:“稈色青,秸短小,高約二至四尺,……鈴果自小而中,三或四裂,約三百枚得籽棉一斤,籽粒細黑,籽身光潔,……其特點為成熟極早,可免霜凍,宜于密植,抗卷葉蟲力甚強,……每畝收獲量常在一百六十磅以上”[7]因此,外地客商紛紛來南通采購棉花。清代甘熙《白下瑣言》中記載,道光年間,甘熙叔父在南京孝陵衛設機織布,所用棉花“必得崇明、通州所產”[8]。棉花、棉紗、棉布(俗稱“沙布”)相互關聯,形成體系,為張謇創辦大生紡織企業奠定了基礎。

鹽棉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南通人口的集聚,也賦予了南通人安土重遷的文化特征。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記有17527戶,43189人。[9]到清代乾隆年間,人口已有30余萬。20世紀初,人口超過百萬。清康乾時期,崇明人陳朝玉率妻遷至第4次沙洲連陸的海門新地,“斫木為耜,冶釜為犁,夫任半耦,婦任半耦”,進行開墾種植。他們艱苦奮斗過上安定生活的事跡被傳播開來,遠近之民紛紛效仿,來到沿海進行墾殖,當時的海門廳一度成為“江海大聚”[10]。勇立潮頭,披荊斬棘,開疆拓土,艱苦創業,把海邊的鹽堿地改造成農業生產用地,并在此定居、繁衍,建立市鎮,這是古代鹽民奮斗的結果,也是江海文化的重要特質。

二、強毅力行、自強不息:近代農墾體系的建立

“海之門兮芒洋,受有百兮谷王。輔南通兮江沄沄而淮湯湯,崒郁起兮墾牧之鄉。我田我稼,我牛我羊。我有子弟,亦耒亦耜,而冠而裳。僮萬兮井里,百年兮洪荒。誰其辟者南通張?!盵11]1921年,為紀念墾牧20周年,張謇寫了這首《墾牧鄉歌》。清末民初,海岸線進一步東移,海潮不至,鹽場被裁撤。鑒于這樣的狀況,實業家張謇提出“廢灶興墾”,改革鹽業,建設墾牧公司,“廣植棉產,以厚紗廠自助之力”[12]180,為大生紗廠開辟原棉生產基地。在張謇等人的帶領下,沿海灘涂上開始了新的開發熱潮。

張謇早年在通海一帶辦理團練時,親眼目睹了黃海灘涂地荒人稀,便萌發出開墾灘涂的念頭。大生紗廠建成投產后,市場上的原棉需求進一步增加,張謇決心充分利用沿海灘地,發展墾殖?!拔腋赣H等到大生紗廠辦得根基漸漸鞏固,營業也漸漸有起色,于是就立刻把眼光轉射到農墾上邊去,就想到光緒二十一年的夏天,辦團練到過的東海邊,看到通、海二堤交界處的沿海地方,有一大片荒灘,荒棄可借,就想用那片灘地去實行第二步的農墾事業?!盵13]

光緒二十七年(1901),通海墾牧公司創辦。然而,這片看似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要進行開墾絕非簡單的事情。開墾之初,張謇等人面臨的挑戰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資金困難、產權糾紛、風潮侵襲等方面的困難。張謇在《通海墾牧公司丙午七月報告》中寫道:“通海墾牧公司之地,最難施墾之地也?;I墾之初,意明知其難,而欲以是為內地及濱海他處易墾之地倡也?!盵14]在張謇的影響和支持下,張謇的得力助手、主持通海墾牧公司的江知源面對艱苦的環境,勇于任事,堅韌不拔,以身作則,與公司員工共甘苦,“非風潮雨息,即除夕、元旦曾無負手嬉游之暇”[15],并下定決心“與通海墾牧公司相始終”[16]。

張謇和江知源等帶領南通人民在黃海灘涂上“與海相磨”,進行了一系列艱辛的實踐。他們修筑海堤,改變圍墾土地的鹽堿性;收購土地,確定了沿海灘涂的產權問題;招收移民,以優厚的條件吸引勞動力前來開發。張謇從實際出發,對原崇明、海門一帶普遍采用的“崇劃制”的土地經營方式進行改造,創新建立“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通海墾牧公司通過發行股票以籌集資金,公司的大政方針由董事會決定,土地所有者憑股票向公司支取利潤,從而實現了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墾牧公司的絕大部分耕地出租給農戶耕種,每年的租額采取“議租”方式確定,農戶與公司按四六分成。這種租佃制的實行,有利于通海墾牧公司統籌全局,完成單個小農家庭無法單獨完成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業技術推廣等生產組織功能。據《墾牧鄉土志》介紹,通海墾區建成后,各地的佃戶紛至沓來,公司把土地租給佃戶,收到的租稅用于建鎮造閘、興辦學校和建造廠房。[17]

通海墾牧公司是中國第一家農墾股份制公司。它的建立,是中國農墾現代化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光緒三十四年(1908),在完成大部分基礎設施后,公司放佃,開墾速度大大加快。宣統三年(1911),公司荒灘全部開墾成功,年產棉花3.6萬擔。1911至1925年,15年中所獲純利達84萬余兩,為原始投資的3倍。通海墾牧公司的成功,帶動了江蘇東部沿海一帶的墾殖運動。張謇等從1913年開始,再次掀起一個興辦鹽墾公司的熱潮。十余年間,江蘇東部南起啟東呂四場、北至阜寧的陳家港,綿延600多千米的沿海灘涂上,相繼出現了大有晉、大豫等大小鹽墾公司70余家,墾殖土地面積超過70萬畝。通過大規模的廢灶興墾、改良土壤、興修水利,引進馴化良種,廣植棉花,淮南墾區形成了我國近代最大的產棉區。至1934年,淮南墾區已擁有棉田500多萬畝,年產棉花100余萬擔。大片荒地的開發,為大批通、崇、海、啟移民開辟了新的生活途徑。至20世紀30年代,淮南鹽墾各公司總管理處所屬的17個公司,共建了25個市鎮、474間倉庫、1761.2千米公路,架設了631千米電話線,建立95所合作社、56所中小學、10所診療所。

“多把芳菲泛春酒,已見滄海為桑田?!边@是張謇為通海墾牧公司望稼樓題寫的對聯。通海墾牧公司所在地建設起來的“海復鎮”,市鎮基礎設施、教育機構齊全,成為近代鄉村建設的典范?!案鞯讨畠?,棲人有屋,待客有堂,儲物有倉,種蔬有圃,佃有廬舍,商有廛市,行有涂梁,若成一小世界矣”[12]182。張謇、江知源等人在沿海灘涂通過墾牧所建立的“新新世界”的雛形,有力地推動了近代南通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構成了一個在中國前所未有的體系完整的近代化區域治理樣板。

宣統三年(1911),張謇在北京商業學校演說時說,人“患不能以強毅之力行其志”“然果能以強毅之力行其志,無論成就大小,斷不能毫無所成”[12]187。在沿海墾牧事業中,在張謇等人的親身實踐與帶領下,墾區民眾百折不撓,堅毅力行,與??範??!翱|縷心血以十年,農夫同瘁,旗億萬肩,有此滄海之田”[18]。張謇等所倡導推崇的強毅力行、自強不息等精神理念成為當時社會普遍崇尚的價值觀,在近代江海文化形成的關鍵時期,墾牧文化使江海文化得到凝練和升華。

三、開拓創新、砥礪奮進:改革時代的沿海開放格局

江與海的際會,激蕩著創新與創業的力量。浪花千尺育英雄,勇立潮頭、不懼艱難、開拓創新、砥礪奮進,始終是江海兒女向海而生的自然本色,是江海大地生生不息的奮斗潮流。如今,江海文化成為一種精神傳承,推動著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等國家級戰略的實施,成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南通新實踐的精神動力之一。

1984年5月,南通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14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沐浴著改革的春風,南通沿海開發掀起了新一輪熱潮。打開了對外開放、通向世界的大門,南通步入發展快車道。同年12月,南通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獲批建立,南通“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改造老企業—增加出口創匯”的思路和實踐得到國務院肯定。此后,南通成為投資者的熱土,各路外商、港臺同胞紛至沓來,考察洽談。從長江岸線到黃海之濱,國際化氣息濃厚的發展熱潮席卷整個江海大地,不僅提供了巨大的投資增量,更促進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大大拓展了南通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高度和厚度,為南通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追江趕海的江海兒女成為改革的弄潮兒,披荊斬棘,擎旗奮進,用勤勞的雙手在江海大地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2020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成功突破萬億,達10036.3億元,成為江蘇第4座“萬億之城”。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南通人的血液里流淌著開拓創新的基因。如今的南通,正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時代機遇,更深層次對接上海,更寬領域融入蘇南,奮力建設樞紐功能優、產業實力強、城市能級高、制度環境好的江蘇開放門戶,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黃海邊,深水海港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面展開。海港,已經成為南通最具特色的優勢資源,是南通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城市向海而興。2020年初,南通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大通州灣”思維統籌推進全市域沿海開發、江海聯動發展,整合在南通206千米海岸線上的洋口港、通州灣、海門港和呂四港組建“大通州灣”,以灣區經濟思維推動國家戰略在南通的落地實施。南通的濱海園區規劃范圍總面積約585平方千米,其中,陸域部分292平方千米,海域面積293平方千米,遠期規劃總面積約820平方千米。海洋鐵路、洋呂鐵路的連接,將“大通州灣”接入了國家鐵路網,打通了鐵路進港的“最后一公里”。2022年10月26日,通州灣新出??趨嗡钠鸩礁蹍^集裝箱碼頭開港運營,標志著“通州灣長江集裝箱運輸新出??凇闭狡鸷?。隨著通州灣的開發建設,南黃海的深水航道、優質岸線和富集后備土地資源集于一身的天然優勢逐步激活。江海兒女賡續著墾牧精神,續寫著沿海開發的新篇章。

“疇昔是州今是縣,江淮之委海之端”。歷史發展的軌跡告訴我們,向海而生,是江海兒女生生不息的奮斗歷程,是江海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傳承、弘揚江海文化,讓沿海開發的人文底蘊延續、品質特色更加鮮明,是當代江海兒女奮斗的時代主題。新時代,南黃海灘涂上的江海兒女仍將繼續以江擁海抱的恢宏氣勢,傳承江風海韻的人文精神,抓住通江達海的時代機遇,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破浪前行。

參考文獻

[1] 沈鎧,張謇〔民國〕南通縣圖志:卷4? 鹽業志[M].民國十四年(1925)版.

[2]馬端臨.文獻通考:卷318? 輿地考四[M].清浙江書局本.

[3]樂史.太平寰宇記:卷130? 淮南道八? 利豐監[M].清文淵閣四庫本.

[4]南通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通市志[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5]梁悅馨,等.通州直隸州志:卷2? 山川志[M].清光緒元年(1875)刻本.

[6]汪嶪.州乘一覽:卷8[M].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鉛印本.

[7]林舉百.近代南通土布史[M].南京: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1984.

[8]姚繼榮.清代歷史筆記論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354.

[9]趙明遠.江海南通概覽叢書:歷史篇[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21.

[10]龔自珍.定盦文集[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年(1918)年影印本.

[11]李明勛,尤世瑋.張謇全集:第7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256-257.

[12]李明勛,尤世瑋.張謇全集:第4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13]張孝若.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M].南通:張謇研究中心,2014.

[14]通海墾牧公司.通海墾牧公司開辦十年之歷史[M].南通:翰墨林編譯印書局,清宣統三年(1911)版.

[15]李明勛,尤世瑋.張謇全集:第5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456.

[16]劉厚生.張謇傳記[M].上海:上海書店,1985:249.

[17]墾牧鄉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16.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181-182.

[18]李明勛,尤世瑋.張謇全集:第6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333-334.

猜你喜歡
通海江海張謇
非遺吹糖人
春播
狀元實業家張謇與其兄張詧
張謇家訓一則(書法作品)
論張謇的日本觀
通海古城綴記
在露水與江海面前,你會如何選擇?
我家通海
江海
透過大眾媒介的私人交往——以《通海新報》私人啟事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