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幼兒園教育策略探究

2024-04-05 22:37戴小麗
吉林教育(綜合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京劇幼兒園傳統

戴小麗

(如東縣洋口鎮洋口幼兒園,江蘇 南通 226407)

幼兒處于塑造文化觀念、心智發展的關鍵期,結合傳統文化,創建課程體系、豐富課程活動,更能使幼兒在接觸并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從而延伸出熱愛之情。為此,教師應致力挖掘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的融合之處,構建文化型育人課堂,為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為傳統文化持續傳承奠定基礎。

一、基于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實踐意義

(一)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

幼兒大多在多名家長共同的照顧與呵護下成長,在這種家庭教育環境下,容易導致幼兒產生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不利于幼兒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諸多帶有行為習慣的表述,如《孔融讓梨》《弟子規》等作品,均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也能夠形成對幼兒思想上的教育?;诖祟悅鹘y文化資源開展幼兒園教育活動,可促進幼兒形成正確價值觀、生活觀,也可提升啟蒙教育效果,為推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二)弘揚民族文化

中國是世界發展過程中,唯一文明發展不曾中斷的國家,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瑰寶與資源。針對幼兒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可增強幼兒對文化的了解與認知,更能強化幼兒的愛國之心,實現弘揚與傳承民族文化的目的。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于幼兒教育中,更能在滿足幼兒教育內在需求的同時,滿足教育環境的客觀需要。

(三)助力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幼兒處于成長過程中,大多往返于家庭和幼兒園兩點一線間。因此,除幼兒園教育以外,家庭教育對幼兒身心發展也會造成直接影響。但結合現階段家庭教育情況分析,部分家長缺乏家庭教育經驗,常忽略對幼兒心理健康的關注度,認為給予幼兒足夠的物質生活即可助力其健康成長。而這一理念導致幼兒過于依賴家長或是教師,甚至遇到問題常產生膽怯或是退縮心理。傳統文化中蘊含豐富的資源、道理、故事等,可有助于提升幼兒文化認知與審美能力。將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中,也能驅動幼兒形成對問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減少幼兒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

二、基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幼兒園教育策略

(一)以精神文化為焦點,以現象文化為目標

在傳統文化與幼兒園教育的融合中,如何厘清文化概念、建構文化目標是融合的第一步?;趥鹘y文化特點分析,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其一為精神文化,其二為現象文化,兩種文化對應著“道”與“器”。前者多指人類共同的精神活動成果、價值取向,包括諸多影響實際生活卻又“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元素,此類元素主要為塑造群體思維和行為方式。包括中華傳統美德、人文精神、核心思想等,均屬于精神層面的傳統文化內容。后者主要指向具體的事件,包括禮儀、服飾、建筑、風俗等?,F象文化與群體衣食住行存在緊密聯系,既影響著人們生活,又具備“聽得見”“摸得著”的特點,可形成群體的具象感知,包括“傳統文化點擊”“武術”“故宮”“節氣”“過年吃餃子”等均屬于現象文化。借助現象文化呈現精神文化,可形成兩個維度的文化教育效果,結合兩個維度特點展開幼兒教育,更能在融合傳統文化的同時,幫助幼兒深刻領悟文化,并實現內化于心的目的。

如以實際教學為例,“二十四節氣”屬于古人經過長期實踐和觀察的經驗,最為準確地反映氣候和時節的歷法,凝聚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與成果。正因二十四節氣帶有的文化性和科學性,使其在2016年被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年輕群體對于二十四節氣的了解少之又少。為此,教師可結合適于幼兒成長和學習的教學情境,以精神文化作為焦點,以現象文化作為目標與依托,將二十四節氣以更為生動且直觀的方式展示給幼兒,使幼兒在啟蒙階段就能對傳統文化形成一定的了解。如在“立春”來臨之際,人們頭腦中映射出的圖畫多為展翅飛翔的燕子,背景圖的基調呈綠色,伴隨嫩綠的柳條,整體呈現生機盎然、朝氣蓬勃之感。結合“立春”圖畫展開二十四節氣下的幼兒園教育,可誘發幼兒對春天的聯想,使他們進一步理解“立春”二字?!坝晁惫潥舛喑尸F淅淅瀝瀝的雨景。對此,為幼兒展現“小朋友在小雨中打傘,邊走邊玩”的景象,有助于襯托“雨水”二字,直觀化顯現“從‘雨水’節氣后,雨量將明顯增多”的節氣現象,也可從側面表達無數勞動人民對“雨水”節氣到來的盼望,由此預示莊稼能夠播種。無數帶有節氣元素的圖畫構建多樣化的學習情境,此類圖畫均能在傳承精神文化和現象文化的同時,為幼兒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象,更能增強幼兒對節氣、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使文化在幼兒心中生根發芽。

(二)以“可玩”文化為載體,以“好玩”文化為基石

傳統文化本身帶有較強的抽象性特點,尤其對于幼兒來說,其本身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較少。為此,在融合文化展開幼兒教育的過程中,須依托“可玩”“好玩”的教育資源而進行。一般情況下,“可玩”“好玩”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多以傳統藝術、民間游戲、特色技能等方式呈現,多指一些帶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點的技能與藝術文化形式,可滿足群體精神生活需求,包括舞蹈、音樂等。結合傳統民間游戲和民間藝術更可引導幼兒以尊重、平等、接納的態度面對傳統文化,從而提升文化的傳承和民族認同感、凝聚力。

以“好玩”的文化資源為例,在幼兒園教育中,可開展以“京劇”為特色的園本主題課程。京劇本身蘊含的文化元素較多,將京劇文化凝練為一堂課或是一學期開展教學,難免增加幼兒的學習壓力。為此,可通過落實園本課程,基于幼兒認知設置不同學期、不同主題的學習任務。如第一學期處于幼兒接觸京劇文化的初期階段,此階段可設置一些簡單的京劇知識內容,如展現“京劇名家”“京劇行當”等表演形式,深化幼兒對京劇的感知。第二學期則可導入京劇鑒賞和學唱環節,帶領幼兒學習《甘灑熱血寫春秋》 《紅燈記》等,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傳遞傳統文化,以保障幼兒教育的適宜性。此方式不僅融合傳統文化,更達成以京劇啟蒙的幼兒教育目標。隨著京劇文化的傳遞,京劇也不僅局限于老年受眾群體,更多的幼兒將對京劇產生興趣,從而推動京劇文化乃至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以“可玩”的文化資源為例,此類文化資源更注重幼兒在學習中的感受,須通過親身經歷、近距離接觸,以此留下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為此,在端午節來臨之際,教師可組織幼兒參與主題實踐活動,包括“包粽子”“編福袋”“劃龍舟”等,帶領幼兒在“可玩”的文化資源中,感受端午節風俗。此外,還可組織幼兒展演以屈原為人物主題的情景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幼兒設計相關劇本,在迎合幼兒認知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向幼兒傳遞端午節的演變、歷史人物背景故事等,以此傳遞文化信息,幫助學生積累更多關于傳統文化的內容,使端午節能夠以更鮮明和立體的形象存在于幼兒心中。值得注意的是,幼兒成長環境不同,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存在明顯差異,統一化的育人指導方式難免影響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為此,在選擇資源、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隨時掌握幼兒在活動中的參與情況,根據其實際需求調整育人指導策略,以此迎合幼兒個體差異,確保每名幼兒都能在文化主題的活動中有所收獲。

(三)以環境熏陶情感,以活動浸潤心靈

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融合過程中,是否能夠遵循以“幼兒為本”的教育原則,是否可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將直接影響教育最終的實施效果。雖然融合傳統文化已經成為當代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但幼兒與其他學段學生不同,尊重幼兒認知規律是保障教學效果的首要前提。為此,教師應基于幼兒認知和教育特點,將理性且抽象的傳統文化轉變為符合幼兒思維形象、行動認知需求的教育內容。以環境作為情感熏陶,可促使幼兒在富有主題的環境中感受傳統文化,形成文化情感。以活動浸潤幼兒心靈,更能使幼兒在多項活動,包括“一日生活”“區域游戲”等活動中,形成文化思想,達到喚醒、熏陶甚至浸潤幼兒文化底蘊的目的。

如以實際教學為例,在構建文化主題環境過程中,可結合民間故事逐步推進。在傳統文化中,民間故事屬于重要的組成部分,民間故事的形成主要以貼近實際生活的方式,展現群眾對于民間英雄的贊頌,更是對民間生活的一種記錄。為此,教師可結合民間故事開展故事閱讀會,以傳統文化元素渲染幼兒情感,以此實現教育目標。如《孔融讓梨》屬于民間故事的一種,在構建主題環境時,可以信息技術呈現故事繪本的形式傳遞孔融的美好品質??紤]到民間故事背景時代與現代存在較大差異,為此,還可轉換情境。如在講述《孔融讓梨》故事后,導入現代社會情境,以“公交車上的讓座”為主題,引導幼兒思考并學習孔融的優秀品質,設想在公交車上因讓座可能發生的情節故事等。在以活動浸潤幼兒心靈的教學過程中,可基于“一日生活”活動滲透傳統文化。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帶領幼兒共同布置教室,收集更多彰顯傳統文化的裝飾品,包括窗花、喜字等,以此打造弘揚傳統文化的主陣地。除此之外,教師還可結合信息技術設備,為幼兒打印出瑞獸、祥云的紙質圖案,引導幼兒在教室墻面或是黑板進行繪制,以此浸潤幼兒心靈。傳統文化與幼兒園教育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文化的傳遞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滲透。為此,除特定的主題、活動外,教師還可將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日常生活,如在午睡和午飯環節,傳遞“食不言,寢不語”思想,以此幫助幼兒獲得更多樣且豐富的生活與知識技能,進而傳承與發展文化。

(四)形成家校聯動,構建協同育人機制

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解讀較為片面,多來源于以往的生活經驗。而幼兒年齡尚小,積累的生活經驗有限,這也是限制幼兒文化理解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帶領幼兒一同體驗一項帶有互動性特征且能夠彰顯傳統文化特質的活動,以此激發他們對文化的深層次認知。對于幼兒教育來講,家園共育是一種帶有聯動效應的協同育人機制,相較于單一的幼兒教育活動,家園共育的形式能夠打造一種更具系統性、結構性和立體性的育人模式,有助于提升幼兒對傳統文化的整體感知。此外,融合家庭教育資源可補充現有幼兒園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也能形成對家長教育方向的一種引導。為增強幼兒園與家庭教育效果,也為加深幼兒對傳統文化的印象,教師應在幼兒園內積極組織家園共育活動,邀請家長參與到家園共育活動中,與幼兒共同了解并解讀傳統文化,以此增強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熟悉感,穩步幼兒文化認知與文化意識。

具體來講,在日?;蚴枪澕偃掌陂g,教師可開展節日主題的家園共育活動,組織家長與幼兒一同裝扮幼兒園環境。同時,為家長和幼兒設置一些關于傳統文化的問題,如:“除夕夜應該吃什么?”“過年做出什么準備?”引導幼兒與家長共同開展游戲活動。此問題不僅有助于增強家長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更能加深幼兒對節日的印象。為傳遞更多關于傳統文化的知識內容,還可對現有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拓展,如提出南北方文化差異問題:“端午節來臨之際,為什么有些地區會選擇食用甜粽子?有些地區則會制作咸粽子?”以此增加幼兒文化知識儲備,促進幼兒深層次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幼兒園教育提供更多的資源,延伸了家園共育領域。為增進幼兒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教師還可利用信息技術,傳遞更多傳統文化知識。如在清明節來臨之際,組織幼兒與家長共同登錄網絡學習平臺,在網上祭奠英雄先烈,并嘗試朗讀相關詩句等。此外,還可與幼兒分享清明節的由來,增進其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此方式不僅拓展了原有幼兒教育范圍,更為幼兒提供了更多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

三、結束語

為將幼兒教育落實于實際,教師須充分把握傳統文化的應用價值,找到幼兒教育與文化間的融合切入點,并從精神文化和現象文化兩個方向著手,設計幼兒園教育活動。同時,以“可玩”“好玩”的文化資源,增強幼兒體驗,提高幼兒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借助文化環境、文化活動等,渲染幼兒情感、浸潤幼兒心靈。

猜你喜歡
京劇幼兒園傳統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京劇表演開始了
我愛幼兒園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歡樂的幼兒園
老傳統當傳承
愛“上”幼兒園
我的京劇之路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創辦少兒京劇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