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信念:為教育家立德樹人定航

2024-04-06 09:26武星星
關鍵詞:報國教育家立德

武星星

(西安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49)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到教師要“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1],再到教育家要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2],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教師理想信念的要求不斷具體、明晰,把對教育家特有的理想信念要求提到了全新的高度,賦予了新時代人民教育家崇高使命,這為廣大教師堅定理想信念、擔當強國建設新使命指明了方向,也為抓好教師隊伍建設,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遵循。因此,從建設教育強國的政治高度,從立德樹人的實踐寬度、從內在意涵的學理深度,剖析教育家精神中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明確其實現的現實梗阻,提出教育家理想信念引領廣大教師理想信念的重要方法論原則,成為學習貫徹落實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

一、“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理想信念的本質意蘊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彰顯了人民教育家以身許國的愛國情懷和胸懷“國之大者”的使命擔當,是引導人民教師立德樹人的價值底色和志向堅守。從其價值底蘊來看,“心有大我”本質上是奉獻精神在教育領域的彰顯,這種奉獻精神乃是人民教育家踐行教書育人使命的“立德之源”,而“至誠報國”本質上則是人民教育家初心使命在教育目的中的體現,是教育家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重大問題的回答與堅守。

(一)“心有大我”本質上是教育家奉獻精神在教育過程中的彰顯

從教師的職業特征來看,立德樹人是一種需要使命感支撐的工作。教師使命感就是他們從來不以自己的利益得失作為衡量其工作價值的標準,而是以成就他人的發展作為判斷其工作價值的唯一標準。教師的職業身份之所以能夠延續千年,根本原因在于其身份意義早已超越了知識性、生存性和職業性,而成為對一個人精神生命的塑造過程。這種塑造必須通過教師自己的高貴靈魂和精神境界去喚醒另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創造力。因為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從職業屬性的角度來講,教師這一職業、這一身份本質就是為了學生、成就學生,這種成就過程乃是教師將自身“小我”的人生追求融入成就他人的“大我”境界的彰顯過程,即教師充分發揚利他精神的過程,只有在這一過程中,教育這一喚醒靈魂的雙向互動過程才得以實現。人民教師“從外在拉動型到自覺內生型”的他我精神也得以體現和彰顯。

需要說明的是,教育家“心有大我”所指向的利他精神,并非一般職業中的個體在幫助他人時所表現出的一種品質,而更強調教育理念和行為中的高階利他性,即“無私奉獻”性。由此,“心有大我”意指人民教育家盡可能多地成就公共人、集體人、責任人,而非教育家個人或受教育者個體意義上的成就。在這一過程中,“奉獻”便成為教育家實現由“小我”向“大我”轉化的具體途徑,即人民教育家更傾向站在社會公共生活、國家發展需求和人類文明的高度去開展教育工作,并在這一過程中自覺將自身涵養為導向人生幸福生活、構建人類美好未來的大國良師。

因此,“心有大我”便指向教育家在立德樹人過程中,樹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價值立場上胸懷“國之大者”;在傳承人類文明的職業使命中賡續中華文脈、傳播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意涵。

(二)“至誠報國”本質上是教育家初心使命在教育目的中的體現

教育是國家興旺發達的根本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皣宜茏龅囊磺?以及將來仍然最具有政治意義的事,還是教育”[3]。教育的基礎性地位決定了教育家的工作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還應具有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使命感。因此,作為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的人民教師在職業使命方面與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是完全一致的。

實際上,任何一種職業,至少具備以下三個要素:“生活的維持”“任務的實現”“個性的實現”[4]。從這三個要素出發審視教師的身份和職業特征可知,教師職業的本質不僅是謀生,更是“育人”;不是進行物質生產,而是一種培養人的思想、知識、思維和能力的活動,即以“立德樹人”為志業;同時,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問題,本質上就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因此,從教育的育人屬性和政治屬性出發,教育家的初心和使命便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教育家的這一初心和使命,不僅與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不謀而合,更是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教育領域的彰顯??梢?“至誠報國”不僅是一名“好老師”應具備的人格基石,更是成為人民教育家所應具備的職業志向的生動詮釋。

此外,從“立德樹人”的歷史演進來看,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百余年來,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任務下,“立德樹人”經歷了從“培養一支革命的先鋒隊”到“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到“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再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歷史轉變,與之同步,各個歷史階段對教育家理想信念也提出了從“覺醒”為國到“革命”救國到“建設”興國到“改革”富國再到“矢志”強國的歷史進階??梢?從歷史邏輯來看,“至誠報國”始終是教育家立德樹人的志向堅守,并且與黨和國家不同歷史階段的教育目的相吻合。因此,“至誠報國”本質上更是教育家初心使命在教育目的中的體現。

需指出的是,“至誠”作為儒家的一種至高思想境界,特指赤誠、誠懇且無妄的心理狀態。新時代人民教育家“至誠報國”的精要,就是把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涵養為內心真實無妄的追求與信條,始終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并以此厚植師者自身的精神修養、胸懷氣度,如此方能推己及人,化育他人。

二、“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理想信念的內涵闡釋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作為教育家理想信念的生動寫照,體現了政治性和道德性的統一、真理性和人民性的統一、繼承性和創新性的統一,在層次上內涵著從微觀到中觀到宏觀的科學內涵。

(一)立身從教、躬耕教壇的職業堅守

職業信仰是一職業區別于其他職業的身份標志,教師是從事教育教學的專業人員,立德樹人是教師職業的根本宗旨,教師應堅持對精深專業知識的不斷探究,遵循事實邏輯和價值追求,以育人為志業,在引志育智中推動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收獲育人的幸福體驗。

實際上,教育家立身從教、躬耕教壇主要體現為當好“引路人”、爭做“大先生”的職業信念。職業信念即“事業心”,是處于職場中的個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毫不動搖地為之奮斗并執著追求的職業意向和動機。教育活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教育家堅持信念的過程。雖然“教育不能改變人生而具有的本質。但是,沒有一個人能認識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來喚醒人所未意識到的一切”[3]。質言之,教育家是燃燈者,“教育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3],受教育者學識、人格等精神品質的養成離不開教育家執著的教導和指引。教育家只有樹立長期從教、終身從教的信念,把立德樹人當作自己的偉大使命,并把它作為體現人生價值、實現人生目標的崇高事業,才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引領學生向上向善,實現教育工作“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5]的工作目標。因此,“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前置條件理應是教育家具備終身從教的獻身精神、認真執教的敬業精神和愛生如子的園丁精神,即熱愛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堅守。

(二)服務國家發展、鍛造國之大者的職業追求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6],強調教育是基礎中的基礎。作為人民教師的表率和標桿,教育家更應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履職盡責、貢獻力量。

一方面,“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意味著教育家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盀樘斓亓⑿?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中國歷代教育家“家國情懷”的生動寫照。新時代教育家的“家國情懷”體現為“與民族大業同心,為民族復興奮斗”的志氣、骨氣和底氣。即新時代教育家能夠堅持“四個面向”,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把論文寫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征程中,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為此,教育家在立德樹人過程中往往能夠塑造學生更為高階的集體人格,矢志引導學生形成既關心自我也關注他者的集體人格。與此同時,教育家能自覺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化為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的職業情懷,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并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扎扎實實做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工作,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另一方面,“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意味著教育家在鍛造“國之大者”中不斷拓展自己的人生價值。對于教育家而言,“國之大者”就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社會長治久安的大事,就是實現中國夢過程中最核心、最關鍵、最迫切的問題。當前,在第四次工業革命重構全球創新版圖的時代背景下,科學技術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和人民幸福安康。在此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支撐作用,集中體現在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突破上。這使得教育家鍛造“國之大者”有了新的時代意涵:即一方面充分發揮智力優勢,在立德樹人過程中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奠定人才支撐;另一方面,主動投身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使命,以服務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自覺追求,堅定不移地走產學研發展道路,著力推動教學和科技成果轉化,以此來自覺踐行報國之志。

(三)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業使命

教育既有知識性、組織性也兼有政治性,教育的政治性特征體現為教育本身帶有特定的政治與權力屬性。教育事業的政治性特征體現為通過教育培育特定統治階級和政治權力所需的人才與知識,因此教育事業往往具有國家概念與民族內涵。如此,一個國家的教育事業才具有合法和合理性基礎。正是因為教育的政治性特征要求教育家精神內涵中必然要有家國民族和制度文化的特殊內涵。由此,“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也就理所當然地體現為教育家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業使命,因為一旦缺失這一職業使命,就意味著否定了教育的政治屬性,也會導致人們缺乏對本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認同。

與此同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人才競爭已然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诖?“依靠什么樣的人來培養人”的問題直接關乎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根本。因此,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業使命可進一步理解為教育家站在關乎黨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大方向、大利益、大戰略的政治高度,以大格局、大胸懷、大視野的“大我”格局,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教書育人的全過程,引導青少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以此把“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6],確保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后繼有人。

(四)賡續文脈,傳播文明的職業擔當

教育對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獨特的社會歷史意義。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遞者,因此,教育家“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還體現為賡續中華文脈,傳播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職業擔當。

一是賡續中華文脈的歷史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7]。從文化使命的角度來看,教育家“心有大我”就是要有護文明之火種、傳永續之文脈的崇高使命感,而文化使命語境中的“至誠報國”則指向教育家站在中華文明永續傳承的戰略高度,為賡續中華文脈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鑄魂的思想力量。具體來看,一方面,教育家賡續文脈體現為其憑借深厚的文化闡釋力,深刻體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根脈與時代風貌,以人格影響、心靈啟迪、行為感召的方式,培育學生具有民族品格的文化心智和精神境界,塑造學生中國人獨有的德行精神、心智結構與人格形態;另一方面,教育家賡續文脈還體現為其善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延續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是當代中國教育價值觀的本質規定與時代選擇,從一定意義上講,賡續中華文脈,離不開承載著民族文化立場、文化心智的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與支撐。因此,教育家賡續中華文脈,需以傳承為基點、以創造為動力、以發展為指向,構建以情感邏輯為主線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方式,以此實現教育過程中師生精神成長、文明體認與靈魂塑造。

二是傳播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擔當。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人類文明轉型的過程中,既需要通過教育不斷培養與新的文明形態相適應的人才來承擔起人類文明新形態建構的歷史任務,又需要不斷推動社會成員適應新文明形態。由此,教育家“心有大我”又必然內涵著傳播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擔當。這一歷史擔當是教育家家國情懷的時代升華,其既體現為教育家自覺承典塑新,在國際比較與時空觀照中將中國實踐轉化為中國經驗,將中國經驗升華為中國理論。又體現為教育家主動引導學生把握歷史發展規律,激勵學生在不確定的時代變局中做出更多有利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利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有利于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開拓創新。

三、涵養“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理想信念的基本思路

在社會轉型升級、文化多元碰撞、教育改革發展的背景下,教育工作呈現出多樣化和復雜化的趨勢,教師的職業理想和職業信仰也面臨著一定程度的解構和沖擊。為此,立足于教育家“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理想信念的內涵要義,針對現實中廣大教師理想信念的梗阻問題,提出強化新時代人民教師理想信念的基本思路,以期為人民教師立德樹人培根固本、定錨穩舵,涵養更多的人民教育家貢獻智慧。

一是破解職業倦怠,筑牢教書育人的信仰之基。當前,多元化的職業發展趨勢正在動搖教師教書育人的職業志向,如果教師對教書育人的工作沒有源自內心的熱愛和堅守,只簡單地把教育工作看成是謀生的手段或飯碗,那么職業倦怠就會如影隨形。針對這一現象,在頂層設計層面應著力完善人民教師進階式成長制度。即打通教師專業研究、專業深造、專業晉升互通互融的發展通道,建立從教師專業身份認同到教師專業精神內化的理想信念養成機制,引導教師樹立立德樹人過程與自身生命成長過程融為一體的良性成長型心態,從而在堅守教育的人文精神、彰顯教師的主體地位、回歸教師的精神家園等方面錘煉教師的“大我”格局和崇高的報國信念,增強教師“進階”為一名教育家所必備的職業信仰和敬業奉獻的持久毅力。

二是打破職業封閉,涵養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教師家國情懷的涵養離不開在豐富的感性勞動實踐中對勞動人民共情能力的養成。中國的教育家必然是人民的教育家,是情系勞動人民和家國社會的教育工作者。然而,一段時間以來,不少教師所處的工作環境與其他行業相比相對封閉,導致教師與快速變化的世界缺乏有效的互動和溝通。換言之,教師的生活工作單調,很容易導致其人生視野、認知寬度和思考深度受到限制,最終陷入一個封閉的職業成長內循環。針對此,需打破教師職業成長中的封閉循環,在教師學行合一、知行合一方面下功夫,從制度層面建立健全人民教師沉入基層一線開展調查研究、實踐體悟、意義覺解的體制機制,以松散耦合的制度設計鼓勵教師在身體力行的社會服務和基層感知中將對社會家國的積極理解和深刻情懷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從而激發人民教師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業使命感,涵養其報國的至誠信念。

三是拓展職業胸懷,形塑命運與共的人類擔當。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和創新者,教育家總是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進行思索和行動。全球化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呼喚教師勇于擔當起賡續文脈、傳承文明的時代責任。為此,教師應完善自身“融通型”知識結構,拓展跨時代的歷史視野、跨文化的國際視野、跨學科的學術視野,以便在立德樹人過程中更好的弘揚和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另一方面,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建立在對社會發展規律和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對真理的認識越清晰,理想信念也就愈堅定。為此,廣大教師應在立德樹人過程中自覺把廣譜式的知識教育與民族性的智慧教育有機統合,明確文明坐標與民族品格,樹立大歷史觀,認清人類前途命運,自覺對各種錯誤思潮進行學理辨析并激濁揚清,以此為講好中國故事,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夯基賦能。

總之,理想信念是好老師的人格基石。教育家精神中“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是引領廣大人民教師踐行師道、涵養師風的金鑰匙,其不僅關乎人民教師立德樹人的眼界與胸懷,更事關“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中,廣大教師厚植職業理想,就要心有“大我”,并將“小我”融入“大我”,方可領會到立德樹人的本真意義;同時,廣大教師也只有鍛造至誠報國的堅定信念,才能在與國家、民族、人民的同行奮斗中,書寫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師者榮光。

猜你喜歡
報國教育家立德
教育家與兒童
李迪川:矢志不渝,逐夢報國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探索
堅守初心 治水報國
報國何時盡此心
津派教育家成長
華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遠
為什么現在要說“新教育家”
立德樹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碩人才培養路徑
教育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