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合肥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路徑選擇

2024-04-06 10:45孫靚吳秋媛楊秀麗陳曉華楊恒宇安徽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省科學技術檔案館
科技中國 2024年1期
關鍵詞:科創合肥中心

■文/孫靚 吳秋媛 楊秀麗 陳曉華 楊恒宇(安徽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省科學技術檔案館))

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安徽是唯一被“一帶一路”倡議以及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戰略覆蓋的省份,合肥又是全國第二個獲批建設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合肥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對形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雙中心”格局,更好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加強科創產業協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打造合肥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意義

(一)有利于發揮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用,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合肥力量

縱觀國內外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功案例,科學研究是科技創新中心的基礎,先進的科研基礎設施、重大創新平臺以及持續穩定的基礎性投入是保障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先決條件。作為目前全國五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合肥組建運行包括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等在內的一批高能級研發機構,正立足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等基礎優勢,積極探索在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及交叉前沿領域取得原創性引領性突破。依托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發優勢,合肥有條件有基礎統籌集聚重大設施、研發機構、科研人才等創新資源力量,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引領的科技攻關模式不斷完善的基礎上,進行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先試,構建源頭性的區域協同利益分享機制,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可控,以低成本比較優勢帶動區域融入全國乃至全球創新鏈條。

打造合肥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可以更好發揮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全國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資源高地作用,強化全國科技創新資源體系化布局,做優做強國家高能級科創平臺,落實科技創新中心高水平科創輻射源要求,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合肥力量。

(二)有利于創新轉化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一體化布局,為科創產業協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科技創新中心強大的基礎創新策源能力和技術創新生產功能,天然地決定了其在產業變革升級中的主導性地位。一方面,技術變革促進了新產品、新業態的產生,催生了新產業;另一方面,新技術、新工藝也改造著傳統產業,賦予傳統產業新內涵。合肥始終秉持“科技即產業”理念,依托重大創新平臺,取得量子計算原型機、動態存儲芯片、超薄柔性顯示屏、高性能異構DSP處理器等重大產業成果,并在多項產業領域取得核心技術突破,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合肥具有協同發展高端產業、未來產業集群的基礎優勢,依托安徽大市場、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等載體,有效促進省內外最新科技成果和企業技術需求對接。合肥正以重大原創成果為基礎,以優勢新興產業為重點,以“科大硅谷”建設為先導,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建立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聯動機制,爭取形成一批可在全國復制推廣的成功經驗。

打造合肥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有利于在區域乃至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合肥已有成果,放大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人工智能等優勢新興產業輻射帶動范圍,為我國搶占以量子信息、未來能源、空天信息產業等為代表的未來產業國際地位提供重要支撐,為科創產業協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三)有利于連東接西打通科技創新資源跨區域通道,為加快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發揮樞紐功能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使命主要是通過中心城市對各類創新要素集聚吸引,加快要素質變轉化,產生海量科技成果,并通過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聯動,促進創新成果和創新資源外溢,從而輻射帶動區域協同發展,最終支撐引領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經濟總量占比超過全國的45%,其協同創新發展對塑造創新驅動新優勢,保障全國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家在長江上、中、下游已分別批復成渝、武漢和上??萍紕撔轮行?。上海戰略定位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未來方向重點在于依托基礎研究參與全球競爭,搶占世界科技制高點;上海在國內的輻射帶動作用以江浙較為顯著,西向安徽、湖南等地帶動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武漢科技創新中心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以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為紐帶,主要輻射范圍在武漢都市圈。在上海與武漢延綿700多公里的廣闊區域內,需要一座中心城市能夠打通創新要素流動障礙,形成促進東部和西部創新、產業、管理等各類資源自由流動的協同創新良好生態。作為中部省會城市,合肥向東可連接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強化長三角區域聯動,實現滬蘇浙皖城市創新要素融通協同;向西可聯合武漢、成渝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探索共建長江流域技術市場聯盟、聯合發布共享利用機制等。

打造合肥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能夠將上海、武漢、成渝科技創新中心連點成線,促進科技創新輻射帶動連線成面,形成“沿長江科創走廊”,從而破除創新要素流動障礙,發揮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作用,為加快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發揮樞紐功能。

二、合肥具備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堅實基礎

合肥通過強化創新驅動頂層設計、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等舉措,科技創新資源不斷富集,創新平臺建設成效明顯,新能源汽車、智能語音等新興產業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一定影響力。近年來,合肥入選國際知名創新中心評價報告的頻次不斷增加。2023年11月22日,全球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發布《自然》增刊《2023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最新名單顯示合肥在全球科研城市中排名第13位;從2021年的第20位到2022年的第16位再到2023年的第13位,合肥實現連續三年進位。2023年9月27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報告聚焦PCT專利申請量和科技論文數量評價世界科技集群發展情況,合肥排名第40位;自2018年合肥首次進入世界百強科技集群(排名第97位)以來,五年間排名提升了57位,上升趨勢明顯。合肥獨具特色的區位優勢、快速提升的綜合實力、較為豐富的科教資源、逐漸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鑄就了合肥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獨特優勢和堅實基礎。

在綜合實力方面,經濟體量成功突破萬億元,科研投入保持穩定增長。近十年來,合肥GDP從不足3 000億元增長至超萬億元,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最快的省會城市。2022年,合肥經濟總量突破1.2萬億元,成為長三角8個萬億元城市中增速第一的城市,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91%,財政科技支出約為245.6億元、同比增長41.1%。近三年合肥市財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持續保持14%以上。

在創新主體方面,形成了一批代表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合肥建有首批首個國家實驗室、首個深空探測實驗室、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已建和在建大科學裝置達到12個,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聚集了中科類腦、科大訊飛、華米科技等行業領軍企業。

在平臺打造方面,布局了一批高能級前沿科創平臺,形成創新發展的關鍵支撐。合肥擁有十余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并積極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打造30余家產學研平臺,引導校企聯合建設深空探測等新興產業關聯創新平臺,促進研發轉化型、產業創新型和產教融合型新型研發機構持續健康發展。

在產業創新方面,構建了“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發展模式。合肥建立科創產業一條龍服務機制,推動科技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3個領域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獲批數量居全國城市第4位,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78%。積極探索國有資本投資科創企業的發展路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拉動上下游產業鏈投資,2022年科創板上市企業達17戶,居全國省會城市第2位。

在成果轉化方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2022年,合肥發明專利授權量首破萬件,技術合同交易總額突破千億元,全市累計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171家。多層次強化技術經理人培育,搭建科技創新與企業需求之間的橋梁,加快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v深推進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印發合肥市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建設方案,強化應用場景供給,組建全國首個城市“場景創新促進中心”。

在創新生態方面,形成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生態系統。打造“科大硅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商學院、“羚羊”工業互聯網等平臺,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發展,培養“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復合型科技產業組織“五懂”人才。目前,“養人之城”“創新天地”已經成為合肥最靚麗的名片。

三、打造合肥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路徑選擇

當前,合肥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以前瞻布局、需求導向、產業匹配、空間優化為原則,做好頂層設計,從科創主體、創新生態、區域協作等方面下功夫,打造合肥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動能。

(一)在科創主體上,著力塑造全囯一流戰略科技力量

一是建強戰略科技力量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國家戰略目標導向的各類創新主體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突破能力。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企業市場主體和產業主體作用,推動科技人才、創新平臺、儀器設備、科技項目、成果獎勵等向企業傾斜。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聯合大校大院大所、新型研發機構組建省產業研究院,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創新資源,協同開展產業技術路線圖制定、產業技術研發攻關和成果轉化應用。探索“達標即準”方式,以“有研發場地、有研發設施、有研發經費、有研發人員、有研發活動、有研發成果”為標準,鼓勵支持企業建設研發中心,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水平提升和科技成果轉化。

二是發揮重大攻關任務牽引作用。聚焦“卡脖子”“進口替代”等戰略性科技任務,以國家實驗室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為契機,強化多學科交叉融合,打造梯次布局、定位清晰、功能完善的特色創新平臺體系。建立以重大攻關任務為牽引的機制,探索創新資源一體化配置、產學研一體化聯動、研用獎一體化管理的“三個一體化”制度體系,推進資金、基金、平臺、人才等創新要素優化配置,把任務實施與機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三是加強各類戰略科技力量的銜接與協同。在聚焦戰略目標前提下,廣泛吸收各方科技優勢力量,鼓勵實驗室、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科技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各自發揮所長、優勢互補,提升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明確產業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基地戰略定位和建設目標,促進各類創新基地有序發展。探索現代科技創新主體的有效運行機制,激發創新主體和科技人才活力。

(二)在創新生態上,著力營造更具包容性的完整生態

一是完善全方位金融支持體系。突出市場邏輯、資本力量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能用市場的用市場、能用基金的用基金、能用企業的用企業,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通過多種渠道完善政府股權投資基金運營模式。強化財政金融聯動,發揮財政與銀行、擔保、保險等優勢協同,以股權投資、債權投入等方式給予支持,吸引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

二是提高全球高端人才集聚能力。注重搭建兼具人才培養、實驗室研究、創業轉化、隊伍建設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創新平臺。建立“類海外環境”引才模式,打造專業化成果驅動、國際化建設標準、市場化推動機制、智能化管理模式的國際人才社區,營造高端人才加速聚肥“微環境”。培育高水平獵頭公司和科技人才服務企業等,運用市場方式,為用人單位和人才提供社會化、專業化服務。

三是構建“四鏈”融合發展新機制。強化“科大硅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商學院、“羚羊”工業互聯網、“基金叢林”相互賦能,推動科研機構、高校院所、大科學裝置與企業、資本協同創新,有效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加快打造包容創新創業創造的生態系統。瞄準“四鏈”融合設計相關政策,全面推廣職務科技成果轉化賦權改革“科大經驗”,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者長期使用權,破解“不愿轉”“不敢轉”“沒有成熟科技成果可轉”等問題。

(三)在區域協作上,著力打造全國科技創新網絡重要樞紐

一是強化協同聯動機制。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部地區崛起國家戰略,大力實施沿長江科技創新走廊鏈通行動,強化科技產業協作,聯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對接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共建沿長江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帶。與上海、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成渝、武漢、西安等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協同發展,健全創新投入、人才流動、聯合攻關和成果分享等機制,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力的區域創新發展新格局。

二是推動都市圈聯動發展。引領合肥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強化合蕪蚌“一核兩翼”建設,加快合六、合淮、合滁、合廬桐、合巢無等科技產業走廊、經濟走廊建設,積極促進合六(金安)、合滁(定遠)園區建設,打造同城化發展先行區。加強合肥都市圈與南京都市圈協同發展,支持蕪湖、滁州和馬鞍山發揮走廊紐帶作用。強化與杭州都市圈數字經濟合作,加快與寧波都市圈港口和外貿合作,密切與蘇錫常都市圈制造業分工聯系。

三是引領優勢領域國際科技合作。高水平舉辦世界制造業大會等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活動,鼓勵支持創新主體“走出去”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拓展國際科技合作渠道。發揮大科學裝置在科技外交中的重大作用,聚焦量子通信、深空探測等優勢領域發起大科學計劃,吸引全球頂尖科學家、國際科技組織圍繞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合作研究,暢通國際科技組織在肥落地通道,打造國際科技合作聯合體。

猜你喜歡
科創合肥中心
剪掉和中心無關的
合肥的春節
合肥的春節
科創引領,搶跑新賽道
科創走廊“乘風起”
在打造“兩個中心”中彰顯統戰擔當作為
科創“小燈泡”:從傘說起
保護人類健康的科創產品
別讓托養中心成“死亡中心”
合肥:打造『中國IC之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