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美好生活的中國式現代化

2024-04-06 11:15項久雨王志偉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人類

項久雨,王志偉

(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中國式現代化,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取得歷史性成就的高度概括,是一個具有原創性、統領性的概念范疇。它有特定的理論體系,有關注的焦點和對象,也有具體的內容和方法,是在理論和實踐上所實現的創新突破。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等論述,深化了對這一命題本質和內涵的認識。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既要從人類現代化發展的“大歷史”視域下把握其宏觀性的實踐變革,也要立足于具體的生產生活變遷,從微觀領域深入認識其現實意義。美好生活是命運共同體的生活,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生活,是發揮人的創造和生產助推的生活。習近平強調:“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頁。。這一論述的提出既從原則高度確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從實踐層面闡發了我國現代化發展的目標、方向與手段的內在統一。中國式現代化在積極推進創造美好生活的實踐中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

一、創造美好生活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統一性

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先驗的理論預設,它是具體生發于生產、生活的過程之中,既引領著生產方式變革,又規定著生活方式變遷的客觀歷史存在。在一定意義上講,從具體的、現實的社會生活樣態出發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是其不同于西方狹隘地以經驗為原點建構的“普世化”現代化理論,合乎歷史唯物主義的合理性確證之所在,又是其同高懸于實踐之上的理論抽象物作出根本區別,建構與自身相對應的生活方式的核心所在。具體表現為:

第一,微觀的生活敘事與宏大的現代化文明敘事相統一。英國學者湯因比認為,歷史研究應首先明確可入手的單位。他通過對21個社會進行比較研究,提出:“‘可被認識的研究領域’的各個社會乃是一個‘屬’,我們的21個樣本則構成了其中一個特殊的‘種’。屬于這個種的諸社會一般被稱作諸文明,以便使它們與同樣是可被認識的研究領域的原始社會區別開來”(2)[英]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上卷),郭小凌,杜庭廣,呂厚量,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7頁。,即把文明確立為可以認識的歷史研究單位與領域。湯因比將文明看作是歷史發展的基本單位與起點,定義了文明的歷史延續性,并認為:“如果說文明的起源不是生物因素或地理環境單獨作用的結果,那么必定是它們之間某種相互作用的結果。換句話說,我們正在尋求的因素不是某種簡單的事物而是復雜的事物,不是一種統一的實體,而是一種關系”(3)[英]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上卷),郭小凌,杜庭廣,呂厚量,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6~67。。湯因比立足宏大的歷史視角,分析影響文明發展的主客觀因素,探索文明內蘊的社會關系。習近平則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4)《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載《人民日報》2023年2月8日第01版。。這一論斷便是立足人類文明史的高度,將中國式現代化看作是文明范疇,深入其本質層面揭示其深層次的文明立意。

以文明的視角理解現代化,必然要關涉現代化之中的一切社會關系,特別是要關涉與一定的社會歷史階段相關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是因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中國式現代化創造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的活動,需要存在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在特定的生產力作用下推進,由此才不會陷入理論先行、經驗至上的認識論誤區。美好生活是現代化進程中的理想生活,是與中國式現代化相對應的生活,是反映生產力增長和生活方式變遷的標志性生活,是一種象征著嶄新現代文明的生活。作為一定社會歷史關系的產物,創造美好生活的過程與特定的生產能力緊密關聯,是人類文明價值尺度的具體化表現,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在微觀生活層面的具體面向。

第二,具體的生活樣態與系統的現代化戰略擘畫相統一。習近平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6)《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載《人民日報》2023年2月8日第01版。。系統性一方面體現為中國式現代化本身是一項整體性、全局性的事業,另一方面體現為在其推進過程中,既要統籌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發展合力,又要協調好、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做到整體與同步的推進。系統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與西方串聯式的發展道路不同,我們走的是一條并聯式的發展道路,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領域協同推進的現代化,是不斷處理社會各方面矛盾的現代化,體現出發展的全方位與多層次。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正在推進的系統工程,是一個探索性事業,為此必須要在戰略層面做好謀劃,增強戰略的前瞻性、全局性、穩定性、主動性,把握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敏銳觀察、及時處理現代化進程中的偶然事件,做到前進過程中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相統一;著眼黨和國家的全局事業,妥善解決影響發展的關鍵問題,做到前進過程中的整體性與部分性相統一;作出科學的戰略規劃和穩定的戰略決策,長期堅持、持續鞏固、不斷強化,但同時也要注意因時而動、隨機應變,做到前進過程中的穩定性和靈活性相統一,確保堅持不懈地推進。

系統性、戰略性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在頂層設計層面制定富有規律性、預見性的政策制度,但這并不意味著忽視實踐的探索和實際的情況。以美好生活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是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現代中國社會正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新征程上的現實考量,是結合我國社會歷史方位作出的科學研判,是與現代化頂層設計相呼應的價值選擇,是反映我國現代化發展實際水平的生活樣態。美好生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正確的方向引導,創造美好生活為現代化提供現實的實踐路徑,實現美好生活為現代化提供具體的目標導向。

第三,獨特的概念命題與總體的現代化理論體系相統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在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的成功推進必然會積累起豐富的經驗,為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奠定基礎。一個民族不能一刻沒有理論思維,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也不能一刻沒有理論上的闡釋和論證。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8頁。,并從多個方面初步構建起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強調,“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8)《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載《人民日報》2023年2月8日第01版。,并進一步從思維觀念、世界意義等方面對其理論體系補充和完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是一個總體性范疇,既要從整體維度、內容深度上加以理解與把握,也要從學理高度、實踐效度上加以掌握與運用,既要突出現代化的深刻性,也要注重現代化的特殊規定性。概念、命題是構建理論體系要解決的前置性問題,也是理論體系在不斷完善中要回答的基礎性問題。對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理論上的分析和論述,不斷充實理論體系內容,不斷擴展理論體系外延,需要厘清其具體的、基本的概念命題。

美好生活是與中國式現代化總體布局相對應的概念命題,在經濟建設上要突出高質量發展、新發展理念等,注重創新所賦予的發展新動能、技術新支持;在政治建設上要突出國家治理現代化、全過程人民民主等,注重破解體制機制障礙;在文化建設上要突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注重精神文明與精神富有;在社會建設上要突出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治理能力等,注重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在生態建設上要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系統多樣穩定持續等,注重美麗中國建設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在世界意義上要突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等;在文明層面上要建構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中國式現代化何以能創造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不是一個空想的命題,創造美好生活也不是沒有客觀依據的主觀臆斷,更不是停留于人觀念之中的抽象概念集合。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的生產實踐契合美好生活的本質屬性,以新發展理念為行動指南重申美好生活的實踐原則,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導向闡釋美好生活的價值理念,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標示美好生活的世界向度,以創造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揭示美好生活的文明深蘊,能動地推進美好生活的創造。

第一,以人為中心的生產力發展與解放的現代化,契合美好生活的本質屬性。在人類現代化的文明史上,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具有典型意義,兼具普遍特征與鮮明特色的代表性范式,是現代化堅持“走自己的路”的實踐樣本。近代中國獨特的歷史國情和復雜的社會面貌賦予中國式現代化厚重的歷史感,即現代化的目標與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目標相互交織,在歷史進程中開顯了“人民中心”的變革與實踐。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領導力量看,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現代化的進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二是從主體力量看,中國式現代化在推動文明進步的進程中致力于實現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

現代化從根本上講是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與變革,生產力是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集中體現,也是影響現代化的最核心因素。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生產與發展,在對傳統生產力的揚棄與超越中強調人的主體地位,貫穿著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美好生活邏輯。一方面,其確立了人民主體地位的生產邏輯與發展邏輯。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頁。,并強調“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頁。。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及歷史發展的基礎,而物質生產活動又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生產實踐活動,人民群眾對社會歷史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中國式現代化在變革傳統生產方式和解放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的過程中突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注重發揮人民群眾的生產能力和創造能力來推進現代化不斷發展與進步,在凝聚社會歷史進步的群眾合力中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生產與發展邏輯。

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確立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美好生活邏輯。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強調:“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頁。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國14多億人口整體邁進的、超大規模的現代化,它推動人在揚棄資本邏輯中完全占有自身的物質生產資料,在解放異化勞動中完全掌握自己的本質需求,在現代化的實踐創造中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以新發展理念為行動指引的現代化,突出美好生活的實踐原則。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1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70頁。。新發展理念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實踐中取得的對我國發展至關緊要的規律性認識,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有機統一的理論體系。它既深化了我們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又具有鮮明的目標導向,旨在解決發展動力、發展不平衡、人與自然關系、發展內外聯動、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新發展理念是科學性與實踐性有機統一的發展智慧,既是回應新階段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科學答案,又具有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明確我國發展著力點,指明了我國的發展方向,是引領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理論創新。

從宏觀層面講,中國式現代化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我國社會發展,著力解決發展中的基本問題,關注發展的重難點,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方式的變革,進一步助推了人的生活方式變遷。因此,從微觀層面看,以新發展理念推動人民生活方式的變革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義。人民生活方式的變革并不是臆想的、隨意的,而是同我國新發展階段現代化的客觀實際相適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是新發展階段我國現代化的客觀實際,它催生了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6頁。創造美好生活是歷史的、實踐的活動,是同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生活樣態的創新。以新發展理念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指引美好生活的創造,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現代化建設中的生活需要、發展需要和享受需要。

第三,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導向的現代化,闡釋美好生活的價值理念。中國式現代化與共同富裕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這體現為前者所帶來的生產力的變革與解放把社會生產力水平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并為社會走向所有人富裕的“更高級的形態”奠定了基礎,構成了共同富裕的前提條件,而共同富裕亦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與本質要求。

從價值論來看,共同富裕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立場,即不斷提升人民在現代化建設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化拓展了美好生活的現實維度?,F代化從來都不是一個在理論層面設想的未來社會的抽象形態,也不是西方化推崇的“中心-邊緣”的世界格局?,F代化各具特色、具有鮮明實踐特征和時代特性,各國都有實現現代化的自主選擇權,每個國家實現現代化的路徑各不相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其鮮明優勢,既彰顯了美好生活客觀現實的樣態,也構成衡量我國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即作為現代化的總體目標為創造美好生活提供客觀支撐。

從實現美好生活的角度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習近平指出,“以前我們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現在則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我們要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1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3頁。人民生活“好不好”是一個蘊含著社會發展樣態和人們生活方式變化的命題。從社會認識領域講,共同富裕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革,意味著人們生活的總體性質變革,寓意著一種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確立,這與創造美好生活的內在要求相呼應,彰顯了美好生活積極建構個人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社會樣態。共同富裕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著力提升人民生活質量,把實現美好生活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主要目標,積極創造“物的豐裕與人的發展相互協調的新境界”(15)宋才發:《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堅實基礎》,載《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共同富裕既成為我國現代化發展的愿景追求,又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價值導向,引領人民美好生活逐漸實現。

第四,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代化,標示美好生活的世界向度?!笆澜缭趺戳?、我們怎么辦?”(1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37頁。是習近平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在當今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加速演進下提出的世紀性問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交織激蕩,矛盾和機遇交互疊加,“世界向何處去”“人類向何處發展”“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怎樣建設這個世界”成為擺在全人類面前的重大時代課題。資本主義全球化所建構的世界秩序及其全球治理體系,已經完全背離了啟蒙時代以來人類孜孜追求的以人為主體的“共同體”發展道路。(17)劉同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創性貢獻》,載《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7期。與之截然不同的是,“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1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頁。中國共產黨以天下為公的廣闊胸襟、以人類進步的世界眼光、以和諧萬邦的大國擔當,洞察世界發展潮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回應人類共同面臨的時代難題。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有一種怎樣的聯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并進一步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19)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2頁。中國式現代化是心系人類前途命運的現代化,它倡導文明交流互鑒,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尊重各國自主的發展權利;它反對零和博弈思維和因循守舊的怪圈,積極推動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它著眼人類發展和世界前途,積極回應人類重大關切,承擔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重任,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

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美好生活之間有一種怎樣的關聯?習近平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20)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510頁。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實現美好生活的世界歷史坐標,拓展延伸了美好生活的價值維度、時空限度和發展尺度。從價值維度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絕不是“國強必霸”的傳統西方思維模式,更不是一家獨大的“自我中心主義”,而是中國促進人類發展的和平宣言,它倡導各國發展注重人的主體性價值,關懷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以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價值目標。從時空限度看,人類命運共同體連通了全人類生存與交往的時間與空間,延續了美好生活的時間總體性和空間整體性,既蘊含全人類共同發展的價值觀,也蘊含世界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美好生活觀,契合美好生活的內在要求。從發展尺度看,人類歷史發展是永續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生活的實現也需要一個動態的、長期的過程。美好生活不僅是中國人民向往的生活方式的變革,也是世界人民日益增長的對于高品質高質量生活的需要,是一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概念。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美好生活,內在地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對推進歷史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莊嚴承諾。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2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3頁。?!昂推桨l展道路”寓意著中國式現代化并不同于西方戰爭、侵略、掠奪的現代化老路,也不是國強必霸的稱霸之路,而是順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推動社會歷史和人類文明進步的現代化新路。這條現代化的新路如何維護世界和平?如何促進共同發展?如何推動人類進步?習近平指出:“我們將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繼續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中國新發展給世界帶來新機遇,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22)習近平:《把握時代潮流 加強團結合作 共創美好未來——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的講話(2022年9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0頁。歷史地看,以往的現代化是以資本為主導、價值增殖為中心,而中國式現代化則注重充分發揮歷史主體人本身的巨大價值,是勞動主導、人民主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斷推動人民在現代化的探索中創造美好生活,不斷推進現代化成果惠及世界多國人民?,F實地看,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現代化建設中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了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給世界提供新的發展參照。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例如打破了西方單一的發展模式,超越了西方傳統的慣性思維,重塑了以工業化為固定標準的衡量體系,構建了一種新型的、并聯式的、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的現代化范式,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改變了世界歷史“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傳統局面。中國式現代化順應人類歷史進步潮流,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辟人類交流互鑒的時空場域,使美好生活更加清晰、更加可感可行。

第五,以創造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的現代化,揭示美好生活的文明深蘊。文明是一個客觀的、實在的概念。它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真實存在于人們的生產與生活之中,是人的實踐的產物。文明與美好生活同向互塑,文明的進步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孜孜以求。

美好生活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既要有量的豐富,更要有質的提升,既要有物質層面的富裕,也要有精神文化的富足。精神生活質量的充實與富足已逐漸成為美好生活的重要標識,精神生活富裕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目的,精神生活過得好不好成為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標。文明是一個涉及人精神層面的概念,關乎人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國共產黨以獨有的思想智慧開創了人類嶄新的現代化道路,建構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從文明的價值屬性看,這一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絕不是試圖干涉人類文明進步的霸權主義,也不是試圖取代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文明中心論,它是積極順應文明進步潮流,致力于實現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美好生活的文明創造。

一方面,這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延續中華文明命脈,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這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堅持天下為公、親仁善鄰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主張文明交流互鑒、開放包容,推動人類文明在平等對話中攜手共進,推動中國文明發展方案走向世界,推動中國文明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世界人民,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為人類解決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文明貢獻。中國式現代化在推動文明歷史性變革中創造美好生活。

三、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創造美好生活的社會實踐

創造美好生活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相統一的社會實踐。它既需要以中國式現代化為綱領,做好美好生活的整體謀劃,也需要在現代化進程中激發美好生活主體的能動意識,做到目標與手段相匹配、方法與原則相協調、主體與客體相統一。

第一,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形成創造美好生活的方法論自覺。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六個必須堅持”論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及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這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及其立場觀點方法的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表達和創造運用,體現了新思想蘊含的道理、哲理、學理,是新征程上理論創新和實踐創造必須堅持的方法論指南。形成創造美好生活的方法論自覺,既是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引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新的生活樣態的理論建構,也是著眼解決實際問題,得出符合創造美好生活的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

為此,要形成堅持人民至上的方法論自覺。創造美好生活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站穩人民立場,集中創造美好生活的人民智慧,激發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力量源泉。

要形成堅持自信自立的方法論自覺。創造美好生活是立足于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提出的獨特命題,它沒有可供參照的模版,也不存在固定的答案,而是要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堅持走自己的路,依靠自身力量不斷摸索與實踐。

要形成堅持守正創新的方法論自覺。美好生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獨特命題,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創造美好生活的社會實踐,要堅守黨的領導之正,堅守人民本位之正,堅守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正,也要緊跟時代需要,順應人民需求,不斷豐富美好生活的內涵,不斷拓寬美好生活的寬度和廣度,不斷賦予美好生活以新意蘊。

要形成堅持問題導向的方法論自覺?!皢栴}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23)習近平:《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載《求是》2019年第1期。,創造美好生活是一個開創性的社會實踐,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與矛盾,例如生產發展與文化建設之間如何協調、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如何兼顧、人民物質需要與精神需求如何統一等,這些都內在地規定著創造美好生活的社會實踐。對此,一定要增強問題意識,聚焦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以中國式現代化積極解決發展中的急難愁盼問題。

要形成堅持系統觀念的方法論自覺。中國式現代化是體現辯證思維觀念和認識真理性的系統工程,與美好生活相互依存、相互聯系、交互發展。對此,要以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看待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美好生活的社會實踐,把握美好生活的發展規律,洞悉美好生活的科學本質,著眼美好生活的當前和長遠,協調創造美好生活的主次矛盾,整體性、全局性地推進現代化進程中美好生活的創造。

要形成堅持胸懷天下的方法論自覺。創造美好生活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活動,是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的具體關照,在現代化進程中要以世界眼光、天下胸懷積極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推動以美好生活的中國智慧建設更加美麗的世界。

第二,以前進道路上的重大原則為遵循,明確創造美好生活的社會歷史要求。原則是事物行動與發展所依據的準則,是對事物的基本規定與要求,影響著事物方向。在發展中,有諸多的原則,例如黨性原則、居安思危原則、政治原則、按勞分配原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原則等,這些原則在一定程度上都對發展起著規約作用,明確了發展所處的階段與任務。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創造美好生活的社會實踐,需要立足現代化建設的整體層面,牢牢把握前進道路上的重大原則,將發展的任務與要求落實到創造美好生活的社會實踐上。

為此,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到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創造美好生活的社會實踐全過程,確保創造美好生活具有可靠的領導力量,確保創造美好生活形成強大的凝聚力,確保創造美好生活的正確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從自身實際出發創造美好生活必須堅持的基本點與關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創造美好生活當作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活動,把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放在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積極推進在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中實現美好生活。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改革是為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開放是為發展凝聚新動能,要把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推進創造美好生活的治理效能,激發現代化進程中創造美好生活的創新活力。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在現代化進程中堅定群眾敢于同困難和挑戰作斗爭的意志,增強群眾的斗爭本領,提振群眾的斗爭底氣,以頑強斗爭精神譜寫創造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第三,以獨特的思維觀念涵養主體意識,發揮創造美好生活的歷史主動性。創造美好生活的歷史主動性是指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自覺主動地創造美好生活,即發揮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創造者的根本力量,激發其創造美好生活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創造美好生活的歷史主動性的形成不是一個自發的過程,需要歷史主體尊重歷史規律,認識到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創造美好生活社會實踐的明確要求及階段特征。為此,要引導歷史主體具備正確的歷史意識、歷史思維,在創造美好生活的實踐中堅定歷史自信,秉持歷史自覺。

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24)《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載《人民日報》2023年2月8日第01版。。這獨特的“六觀”對培養歷史主體能動地推動歷史發展,形成創造美好生活的歷史主動性具有促進作用。發揮創造美好生活的世界觀主動性。作為在認識層面人判斷事物和看待世界的基本觀點,世界觀構成了創造美好生活的基本面向,即它決定著創造美好生活的實踐展開與方法選擇。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世界觀是融入人民情懷、家國情懷和天下情懷的世界觀,它以歷史正確和文明進步為導向,將認識創造美好生活的社會實踐同人民幸福、民族復興、世界大同相關聯,積極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回應人類普遍關切,在潛移默化中激發著美好生活主體在觀念層面形成創造美好生活的自覺性、主動性與能動性。

發揮創造美好生活的價值觀主動性。在哲學層面,價值觀是人們在一定的思維觀念基礎上所作出的選擇與判斷,是相較于世界觀而言的具有穩定性、導向性的觀念認知,是世界觀的深入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鮮明的價值指向、價值追求與價值目標,突出表現為堅持人民性的馬克思主義本質屬性,即從價值指向上看,統籌人口規模巨大,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從價值追求上看,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以人民為主體、以人民為中心;從價值目標上看,致力于實現人民物質富足和精神富裕,讓現代化更好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創造美好生活的社會實踐提供價值參考、價值導向,使美好生活的主體明確創造美好生活的價值原則、價值需要、價值意義。

發揮創造美好生活的歷史觀主動性。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歷史觀,是一種大歷史觀,是置于人類現代化歷史長河、世界現代化趨勢潮流之中探索現代化規律、研析現代化機理的歷史觀。對此,要在現代化進程中自覺運用歷史觀來把握創造美好生活的歷史進程、發展規律,統一創造美好生活的歷史普遍性與歷史特殊性,協調創造美好生活的歷史必然性與主體選擇性,將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歷史活動與世界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歷史活動相融合,在推進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創造美好生活的社會實踐中積極作為。

發揮創造美好生活的文明觀主動性。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文明觀體現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2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7月1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4頁。,是關涉文明整體性的范疇,它注重文明之間的協調性、關聯性。創造美好生活不僅是一個物質性的生產實踐活動,更是一個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文明創造活動。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創造美好生活的社會實踐中發揮文明觀的主動性,就是在于通過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實現人民在精神層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

發揮創造美好生活的民主觀主動性。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民主觀,是馬克思主義民主觀,是全體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觀,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觀,鮮明地彰顯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優勢與特點,為創造美好生活提供可靠的民主支撐。具體來看,體現為民主主體觀,即明確現代化進程中美好生活的主體;民主制度觀,即建立以人民為主體的美好生活制度體系、政策體系;民主治理觀,即把人民貫穿于國家治理的全過程、各領域,把治理的民主性與國家意志性統一起來,共同締造美好生活;民主參與觀,即充分動員人民參與到創造美好生活的社會實踐中,切實提升人民的參與感、獲得感。

發揮創造美好生活的生態觀主動性。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創造美好生活的社會實踐,既要關注物質與精神層面的美好生活,也要關注生態層面的美好生活,即厚植美好生活的生態環境基礎,構建適宜人居、生態良好、清潔低碳、綠色發展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來支撐美好生活的全面性、環保性與健康性。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人類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