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地區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系統進路

2024-04-06 11:15阮朝奇
關鍵詞:共同體中華民族師生

阮朝奇

(云南民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03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民族理論方面作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原創性論斷,這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近年來,學術界圍繞這一議題展開了廣泛研究。有的學者側重理論和綜合性分析,(1)如王延中:《實踐偏差與價值回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論析》,載《貴州民族研究》2023年第2期;周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雙重進路》,載《學術界》 2020年第8期;嚴慶,崔舒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內容與維度解析》,載《青海民族研究》2022年第4期;高永久,趙志遠:《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載《思想戰線》2021年第1期;郝亞明,曾醒:《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若干特性》,載《學術界》 2023年第3期。有的學者側重實踐研究。(2)如青覺,陳林,徐欣順:《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現代文明理路》,載《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2023年第4期;徐黎麗,于潔茹:《論鑄牢陸地邊境民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載《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2期;暨愛民:《以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邏輯機理與實踐展開》,載《南京社會科學》2023年第2期。學者們從不同學科和多維視角取得的學術成果為進一步深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奠定了較好的基礎。隨著研究的拓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受到關切,尤其是對高校較為關注。既有從高校一般性特征出發探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成果,如狄鴻旭對其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的探討,(3)狄鴻旭:《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9期。也有專門研究民族院校在這一領域探索的成果,如張京澤關于民族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命擔當的研究。(4)張京澤:《民族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使命擔當——兼論中央民族大學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這些成果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民族地區高校不僅承擔著一般性高校所具有的基本職能,還承載著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政治功能。如何更加有效地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全面開創民族團結進步新局面,讓民族團結奮進之花絢麗綻放,是目前緊迫而現實的任務。

2023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云南大學建校100周年時強調:“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希望云南大學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升辦學水平,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5)《習近平致信祝賀云南大學建校100周年》,載《人民日報》2023年04月21日第01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進一步堅定了民族地區高校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決心和信心,為民族地區辦好高水平大學、建設“雙一流”大學提供了根本遵循。民族地區高校須主動肩負使命和責任,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到教育教學各領域全過程。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必須堅持系統觀念”(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載《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01 版。,把系統觀念作為方法論,從政治保障、價值引領、文化浸潤、知行合一、研究創新等多個維度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一、政治保障:黨領導推動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民族地區高校在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改革發展中擦亮政治底色,把牢辦學治校的正確政治方向。在具體實踐中,黨領導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就要加強黨對學校鑄魂育人工作的全面領導,發揮高校黨委的率先垂范作用,不斷加強思想文化建設的組織和宣傳,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走深、走實。

(一)發揮帶頭作用,引領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民族地區高校黨委不僅要深刻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政策在新時代創新發展的重要標志,有著深厚的理論、制度、文化和實踐基礎,開辟了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新境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匯聚起磅礴偉大的時代力量。同時,在實際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增進自覺性,自覺肩負和履行責任,率先垂范,發揮好帶頭作用。

具體而言,一是堅持黨委書記、校長帶頭講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開學第一課”,引導各民族學生扣好民族團結的第一??圩?,引導廣大師生積極主動成為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踐行者、促進者、守護者。二是學懂弄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將其擺到理論學習的中心位置,完整準確把握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義和精神實質,全面深入學習其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采取“第一議題”率先學、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學習以及“三會一課”、主題黨團日活動等形式,學深學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三是將黨委學習的成果及時傳達給各民族師生,促進形成“領導干部帶頭學,專家學者助力學,全校師生自主學”的學習熱潮。

(二)強化組織領導,合力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民族地區高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必須把黨的領導貫穿其中,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在落實主體責任的組織領導建設實踐中,要搭建組織架構,建立規章制度,做好全方位組織管理,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常態化,助力推動新時代民族地區高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民族地區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推進,要依靠黨的組織體系才能實現。一是要制定和不斷完善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制度規范和工作方案。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學校黨建工作責任制、學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學校領導班子目標考核體系中,扎實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二是注重更好地發揮高?;鶎狱h組織直接聯系廣大師生的作用。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貫徹落實到基層黨組織思想、制度、作風建設中,融入到基層黨組織日常教育實踐活動中。三是建立健全學校黨政主導、各部門通力合作、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共建共享組織運行機制和工作機制。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好故事,在共建共享中教育引導各民族學生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教育強大合力。

(三)宣傳思想文化,持續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民族地區高校必須充分認識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極端重要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進入關鍵時期,既有戰略機遇,也有風險挑戰,特別是面臨著正在加速演進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民族工作領域,各種思想文化交織影響,既有地方民族主義,又有大民族主義;既存在多元文化主義,還有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這些思想觀念對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成了嚴峻挑戰。民族地區高校要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意識,加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教育引導各民族師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旗幟鮮明地反對分裂國家的圖謀以及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行,自覺投身于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偉大實踐。

民族地區高校加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不僅需要多元一體的平臺建設,也需要打造載體,豐富形式。一是構建起課堂教育、社會實踐、主題教育等多元一體的教育平臺,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貫穿到學校教書育人的全過程、各環節。二是加強宣傳陣地的建設。要發揮好博物館、講壇、宣講、展板、墻報、宣傳欄以及廣播電臺、微信公眾號、網站等各類線上線下宣傳陣地的積極作用,營造濃郁的宣傳思想文化氛圍。三是突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主題。豐富文化宣傳的形式,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優化升級,引導各民族師生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信念,促進各民族師生強化行動自覺性,使其成為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實際促進者、堅定維護者、自覺踐行者。

二、價值引領: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正確導向

民族地區高校必須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中,使其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全面深入系統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過程中,民族地區高校不僅要闡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核心要旨,還要抓住教師這一關鍵要素,并持續有效地推進教學改革,引領各民族師生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正確價值取向。

(一)闡釋核心要旨,明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目標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核心要旨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五個認同”(7)即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的價值關懷;二是“三個離不開”(8)即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觀念;三是“四個共同”(9)即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的歷史意識;四是 “四個與共”(10)即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民族地區高校在全面深入系統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過程中,既要旗幟鮮明地闡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和核心內容,又要深入揭示其蘊含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從而明晰鑄牢中華民族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目標,為教育實踐提供根本的價值遵循。

(二)抓住教師要素,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品質

教師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對各民族學生的價值觀念具有重要的牽引和示范作用。教人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示范。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必須依靠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教師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理解、知識掌握、自主教育學習的自覺性和教學能力等,會直接影響教育的成效。教師必須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定信仰者、自覺守護者,并擁有淵博的學識和深厚的理論功底,才能給各民族學生心靈埋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才能真正起到培根鑄魂的根本作用。

在全面深入系統扎實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過程中,民族地區高校必須高度重視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具體而言,一是政治為先。把政治素質作為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把教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作為首要前提。二是加強高素質教師的培養。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注重打造教師發展平臺,有針對性地對新入職教師、青年教師、骨干教師等分類開展教育培訓,有組織地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工作,不斷提升教師的能力素質。三是加大支持力度。通過教改項目、績效激勵等方式引導教師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發揮更大作用。四是嚴格教學規范。教育引導教師在教育中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認真履職,立德樹人,實現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

(三)推進教學改革,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效

民族地區高校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抓手,引導各民族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擔當重任。這不僅要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要在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中,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體系里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培養各民族學生的知識素養與家國情懷,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效。

具體而言,一是構建課程體系。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前沿”等課程,使各民族學生能夠全面系統深入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涵、深遠意義及歷史與實踐等。二是推進思想政治教學改革實踐。不僅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思想政治課程體系中,還要探索在課程思政改革中融入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等內容。三是打造高質量教育實踐基地。通過主題演講、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實踐案例宣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大調查、博物館建設等途徑和方式,打造高質量教育實踐基地,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形、有感、有效。四是不斷豐富教學方式和手段。在教育教學中,既要全面考慮“植入內容”的貼切性,還要深入考慮“植入方式”的科學性,(11)王廣利:《內蒙古自治區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現狀、歷史基礎和培育體系》,載《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年第2期。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講深講透講活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脈絡、豐富內涵、精神實質、價值關懷和實踐路徑。

三、文化浸潤:創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濃厚氛圍

中華文化凝結了中華各民族的共同經歷、共同歷史、共同記憶,承載著各民族的共同情感和共同價值理念,不僅是各民族緊密聯系的精神密碼,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基礎。各民族師生共同生活、共同學習、相互交往是民族地區高校的社群特征,這種社群特征決定了其能夠成為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現實場域,其能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及其符號提供重要的表達空間。通過對中華文化及其符號的深刻理解和延伸,學校就能營造包容性、多元性和傳承性兼備的文化氛圍,從課堂教育、校園公共空間文化建設、校園活動等方面構建沉浸式文化體驗的場域,使廣大師生更深刻領會中華文化的實質性內涵,增強對中華文化的感知和認同。

(一)加強課堂氛圍,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認知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心理層面的情感反映,并非抽象的存在,而是在各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由各民族共同創造并共享共有的中華文化及其符號構建起來的心理意識。中華文化及其符號是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凝練與表達,對中華文化及其符號的感知有利于推動各民族師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貢獻了多樣化的符號載體,衍生出眾多文化符號。其中,既有在五千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如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圖騰、茶葉、長城等,也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符號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符號,如民族團結誓詞碑、長征精神、人民大會堂等。民族地區高校要充分利用中華文化及其表征性符號,強化廣大師生對中華文化歷史及其符號的感知,增強各民族師生對中華文化的情感向心力。

民族地區高校要著力在教育教學中強化中華文化及其符號,使各民族師生在中華文化的熏陶中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潛移默化地厚植到心靈深處。具體而言,一是充分發揮和利用思政公共課程的課堂功能。把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及其符號的內涵闡釋融入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提升各民族師生對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中華文化內涵、中國民族政策的認知,增強各民族師生對中華文化及其符號和形象的深刻理解。二是充分發揮“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資源優勢,開發和打造“民族藝術鑒賞”“民族文化賞析”“民族特色聲樂”“民族傳統工藝”“民族醫藥”等特色課程課堂功能。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各民族師生間的文化互動與文化交流,以共有文化增進情感聯結,從而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三是構建完善的融合性教育體系。進一步強化立德樹人的育人宗旨,促進課堂教育與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社會及校園文化建設融合互促,協同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二)建設公共空間,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驗

校園公共空間演繹著廣大師生學習、娛樂、交往、集散等日常行為,具備互動、公開等空間特征。公共空間的特別屬性和特殊功能決定了其可以作為承載集體記憶、生產身份歸屬、展演共同體價值的工具性媒介。因此,民族地區高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應注重校園公共空間的文化塑造,通過特定的文化符號,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記憶在公共空間中進行必要的情景化呈現,以現實的物質環境建設引發各民族師生精神層面的集體想象,增強各民族師生的集體記憶和情感連接。

從公共空間的形態來看,校園公共空間是“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雙重集合。其中,實體空間以各類建筑為表現形式,例如圖書館、體育館、活動中心、教學樓等;虛擬空間則以現代互聯網技術為基礎,表現出信息交互的核心特征,包括各類QQ群、微信群、公共網站等。這兩種類別的公共空間,雖表現出不同的空間形態,但都是廣大師生聚集的現實場域。根據公共空間的特性和效用,要針對實體、虛擬公共空間的不同特點,制定個性化的空間營造方案。具體而言,一是建設實體性公共空間。在實體公共空間中,充分利用宣傳欄、廊道、廣場等展示區域,結合圖文聲像等不同的符號表現形式,將中華文化符號通過標語、宣傳海報、廣播、雕像、紀念碑等方式展現出來,讓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二是建設虛擬公共空間。在虛擬公共空間中,發揮數字化信息能夠高效傳播的優勢,通過視頻、語音、圖像等形式,將中華文化符號投射至虛擬公共空間中。三是開發體驗項目。善于利用VR、AR等現代化的虛擬現實技術,在學校的公共網站投放相應的體驗項目,增強文化符號傳播的趣味性,讓廣大師生在“有形、有感”中自覺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打造特色活動,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

文化是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和物質現象,是一種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行為規范的綜合體。生活實踐對文化的形成傳播、塑造演變、反映表達、傳播共享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各民族的節日,就是各民族群眾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創造的一種文化形式,其內涵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而不斷演變。隨著各民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不同民族的節日也具有了一些共同的元素。就本質而言,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就是各民族在生產生活、交往交流中形成的。民族地區高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特點以及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社群特征,開展各具特色的校園社團活動,把各民族生產生活的情景與經驗融入活動的全過程,將社團活動打造成為廣大師生體驗不同民族生活生產方式的現實場域。

在具體實踐中,民族地區高校既要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特色活動的內容上下“深功夫”,也要在活動形式上下“細功夫”。具體而言,一是充實活動內容。開展的活動須遵循“求同存異、和合共生”的價值原則,既要包含反映民族地區不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又要體現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促進各民族師生在活動中交往交流。二是豐富活動形式。遵循“與時俱進、力爭求新”的價值原則,既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敘事,又要把握當今各民族師生的行動偏好,突破傳統“灌輸式”教育的框架,在活動方式上超越時空場域的邊界限制,讓其獲得“身臨其境”的現實體驗,在沉浸式生活實踐的潛移默化中,讓各民族師生在交往交流中體驗到中華民族是經過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相互依存、多元一體、高度凝聚的民族共同體。

四、知行合一:增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踐成效

“知行合一”是我國傳統哲學價值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精神實質的中國話語表達,其既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元素,也深刻蘊含著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核心觀點。在全面深入系統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工作過程中,民族地區高校應以學促知、以知促行,在“知”與“行”良性互動的動態中促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知行合一”。

(一)推進以學促知,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深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認知維度上表現為各民族的社會個體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性認知,而這種理性認知往往是在不斷的學習中深化,在深化認知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認同?!白鳛橐粋€在巨大的歷史時空中形成和演變的存在,中華民族既宏大又復雜,只有從多個維度進行認知,才不會犯盲人摸象的錯誤?!?12)周平:《中華民族認知的四個維度》,載《內蒙古社會科學》2021年第2期。在全面深入系統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中,民族地區高校要注重從多個維度切入,幫助廣大師生在學習中不斷增進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正確、全面認識。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增進各民族師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可以從歷史脈絡、現實實踐和未來發展這三個維度切入。具體而言,一是從中國歷史發展整體脈絡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只有通過對中華民族整體歷史的系統學習,各民族師生才能深刻理解“三個離不開”“四個共同”和“四個與共”。二是從現實實踐中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引導各民族師生看到,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民族不僅在社會生活中緊密聯系,其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而且已經日益形成相互依賴、不可分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三是從時代發展來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放在新時代發展需要的大視野下,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中,使各民族師生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奮斗。

(二)推進以知促行,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格局

“知行合一”的“行”就是實干,就是推進落實。知而不行無異于坐而論道、紙上談兵,理論若不和實踐聯系起來就是空洞的理論。與此同時,在“行”中檢驗和深化“知”,推動“知”的高層次、高水平發展也是知行合一的本質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知”最終應當落腳到“行”,驅動個體把意識轉化為行動的動力,推動理論學習的深化、內化、轉化。因此,民族地區高校要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頂層設計,堅持高位推動,不僅要在微觀層面將廣大師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正確認知轉化為外在的自覺行動,還要在宏觀層面將理論學習、理論研究的成果落實為學校的創新舉措,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新格局。

具體而言,一是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目標體系。緊扣“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性任務,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立德樹人的全過程,不僅要重視各民族學生德行與才干的發展,還要培養其成為民族團結的傳播者、踐行者、守護者,塑造其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青年。二是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目標與學校發展目標相結合。要緊緊圍繞學校中心任務,制定階段性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目標,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助推學校中心工作高質量發展。三是健全和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工作體系。細化學校各職能部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工作職責,建立信息化、可量化、可評價的工作清單,構建與工作清單相對應的考核評價機制。四是健全和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運行機制。強化組織、制度、資源等保障措施,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的協調性、可持續性,以切切實實的行動全面深入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三)推進以行促效,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績

“以行促效”就是要通過行動力和執行力提高效率和效果,其不僅強調有計劃、有策略,還要注重計劃策略的可行性、可持續性。不僅要有目標導向,還要在實踐中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改進和調整實踐策略,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握問題的共同性和差異性。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工作實踐中要見成效、出實績,民族地區高校就要特別注重原則與方法的有機統一。具體而言,一是堅持“重點論”與“兩點論”的有機統一。既要把握“工作實踐”這個重點,也不能忽視“理論研究”這個要點。要正確認識知與行、工作實踐與理論研究的辯證統一關系,既要以理論研究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落實,又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助推理論研究創新發展。二是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有機統一。既要看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普遍性,又不能忽視“各民族意識”這個特殊性。不僅要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相關研究,關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實踐與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也不能忽略對各個民族的研究和忽視各民族不同的現實生活需求和特有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僅要看到民族地區高校之間的功能共性、目標共性,也要關注各個不同民族地區的高校發展存在的現實差異,針對不同的區情、校情制定差異化的工作方案,確保以行促效、行之有效,切實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五、研究創新: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理論支撐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歷史實踐中探索出來的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科學總結,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地區高校應主動肩負起使命,積極探索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強勁的理論支撐。

(一)增進理論自覺,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

當今世界充滿了變局和難以預知的新挑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在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也正在快速向縱深推進,為有效應對大變局帶來的風險挑戰,在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邁上新的臺階,必須凝聚中華民族的磅礴偉力。如何為中華民族的凝聚提供理論指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理論研究就變得十分緊迫。民族地區高校要增進理論自覺,注重厚基礎、解難題、勇攻關,積極承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礎研究的重任,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貫穿在重大科研項目攻關、代表性學術著作、權威性期刊論文等科研成果中,逐步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體系。

具體而言,一是注重“兩個結合”。既要注重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在系統構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體系過程中注重其對中國實踐的指導,又要注重中國具體實踐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既要闡釋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吸收,又要研究其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貢獻。二是遵循歷史邏輯。要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發展的歷史進程、歷史經驗、曲折發展等進行深入研究,系統性地梳理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歷程和實踐經驗,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把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研究推向深入。三是遵循理論邏輯。深入系統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需要從哲學、政治學、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理論視角進入,并推進和優化學科設置,深化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加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自主知識體系和理論體系。

(二)建設新型智庫,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研究

智庫建設主要是適應國家和國際治理的需要而產生的。智庫建設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知識生產和應用的水平,體現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整體治理樣態,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具有的一種軟實力。同時,智庫也是一個知識部門,具有跨學科的特點,注重將多學科的前沿成果轉化到實際應用中,促進知識應用,推動實踐發展。不僅如此,智庫具有較強的公共性特征,有利于把政府倡導的價值與公共性知識有機結合,促進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既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又具有引導社會的重要意義。(13)何萍:《智庫建設的三重意義》,載《黑龍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5期。智庫所具有的這些本質性特征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知識性特征和時代意義高度契合,對于回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及其實踐發展具有突出的現實價值和實踐意義。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新型智庫建設上,民族地區高??蓮囊韵路矫媾Γ阂皇钦蟽瀯葙Y源。依托民族地區高校的特色學科,集聚力量,集合資源,集中優勢,圍繞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以及國際問題,加強宏觀政策和戰略研究,把民族問題治理的智庫建設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緊密聯系起來,提升建言獻策水平,以知識服務國家,以研究參與治理,產出一批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的咨詢報告。二是堅持問題導向。以問題為導向,堅持人民立場,充分發揮民族地區高校人才庫、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為國家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新見解和新主張。三是善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針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轉化機制、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升級版、跨境民族與邊疆安全、世界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治理等重大問題展開深入系統研究,以成果展現擔當,以績效體現特色,進而為深化這一領域的研究貢獻出獨到的智力支持和實踐指導。

(三)激發創新動能,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涉及到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涵蓋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理論、中華民族的歷史書寫、中華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構筑、民族事務治理等豐富內容。民族地區高校需要回應現實關切,激發創新動能,不斷增強研究力量,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厚實的研究基礎。

具體而言,一是進一步夯實和完善學科基礎。積極鼓勵多學科共同參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進一步優化民族學的學科設置,構建起專門的學科專業體系,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專業化、系統化、學科化。二是創新學術研究組織方式和評價方式。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基礎性問題和重點難點問題,有序推進科研工作,積極組織項目申報,主動設置研究專項攻克難題,構建“大兵團”式科研攻關機制,并不斷完善評價考核機制,在評獎推介、專業職稱晉升等方面予以適當傾斜。三是穩步壯大研究隊伍。加強青年專家學者的培養,支持創新團隊建設,積極爭取人才工程的傾斜支持,積極創造條件招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方向的碩士、博士和博士后,推動研究者們立足中國歷史解讀中國實踐,回答中國問題,產出更多原創性、高質量的理論研究成果。

結 語

民族地區高校承載著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功能,是民族地區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基礎陣地。而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民族地區高校貫徹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工作的基礎性工程。民族地區高校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在具體展開的過程中,既要堅持黨的領導,為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政治保障,又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在正確闡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核心要義的基礎上,發揮好教師和教育教學的牽引作用;既要注重文化浸潤,讓各民族師生在課堂、校園公共空間、特色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又要注重以學促知、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轉化為自覺行動;既要注重頂層設計,搭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架構體系,也要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加快推進學科體系構建,加強人才培養,推動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只有這樣,民族地區高校才能切實履行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主線要求,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猜你喜歡
共同體中華民族師生
愛的共同體
初中歷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麻辣師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