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契合性論析

2024-04-06 11:15余衛國
關鍵詞:道德觀中華內涵

余衛國

(南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載《求是》2022年第21期。那么,究竟何謂“結合”?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R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2)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載《求是》2023年第17期?!啊Y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炀土艘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3)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載《求是》2023年第17期。這就不僅深刻揭示了“第二個結合”的科學內涵和相互關系及其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而且為繼續推進“第二個結合”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理論基礎,指明了前進方向,開辟了廣闊的發展道路。但問題是,何謂“契合”?如果說“契合”主要是指彼此之間的“相通”“相融”“相合”的話,那么作為“前提”的“高度的契合性”究竟何在?或者說,彼此之間究竟在哪些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其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究竟何在?這是我們必須直接面對和科學回答的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時代性課題。不過,從現有文獻來看,或認為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共同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4)張允熠:《解讀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契合性”》,載《思想理論教育》2023年第7期?;蛘J為這些方面為“兩個結合”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礎;(5)王芳,陳方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何謂契合、何以契合、以何契合》,載《治理現代化研究》2023年第5期?;蛘J為這些方面是理解兩者之間高度契合性的重要支點。(6)康曉強:《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的高度契合性》,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年第5期。雖然在“契合性”的文化基礎和價值支撐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但從其本身具有的“相互性”的理論視域來看,也還存在著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為此,本文擬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第二個結合”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從“‘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7)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載《求是》2023年第17期。的理論視域、目標指向和實踐要求出發,力求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著重就彼此之間高度契合的前提條件和內在根據、基本內涵和深層原因及其動力機制和實踐路徑等問題試作探討,希望能夠為增強“第二個結合”的主體性、自覺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奠定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開辟廣闊的發展道路。

一、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契合的前提條件和內在根據

從學理上說,彼此之間高度契合的前提條件和內在根據的深刻揭示,作為對“第二個結合”之所以必要和可能的前提條件及其內在根據的追問和反思,既是契合性問題研究中的題中之義,更是增強“第二個結合”的主體性、自覺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理論基礎、本質要求和必由之路。如果說彼此之間在思想理論品格和精神特質上的高度契合為彼此之間的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空間的話,那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實踐則不僅為彼此之間的高度契合、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提供了具有世界歷史性意義的實踐“場域”,而且為彼此之間的高度契合、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內生動力支持。

(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

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茖W性、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更是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之所以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前提條件和內在根據。而其之所以如此,首先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谝淮蝿摿⒘巳嗣駥崿F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敢嗣窀脑焓澜绲男袆印?8)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8-05-04)[2023-12-09].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294767.htm.,是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是不斷發展著的開放的理論。其次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雖然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但其作為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不僅是對“時代之問”的科學回答,而且更是對“世界之問”的科學回答;不僅是對資本主義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和“世界之問”的科學回答,而且更是對人類社會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和“世界之問”的科學回答。因而不僅具有堅實的實現實踐基礎,而且更具有超越自己時代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再次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雖然產生于西方,淵源于西方,但其作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不僅具有超越西方文化和社會歷史的超越性,而且更具有普遍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還有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開放著的科學理論體系。開放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屬性和理論品格,更是其之所以具有超越性和現代性而能夠永葆其青春與活力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歷史性和現代性、創造性和包容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結晶。民族性和世界性、歷史性和現代性、創造性和包容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特質,是其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而其之所以如此,首先就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產生于中國古代社會,是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之上的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但其作為中華民族的獨特創造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而且更具有超越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世界性及其現代性意義。其次就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相對獨立的文化形態,雖然具有歷史性,但其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直接構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價值追求的文化內涵;不僅具有相對的和深遠的歷史性,而且更具有歷史的連續性和現代性,及其歷久彌新的文化價值和實踐意義。再次就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多元文化有機統一的文化形態,不僅具有自強不息和開拓進取的創造性,而且更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如果說其本身所具有的創造性直接構成了其之所以具有包容性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的話,那么其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以其對自身文化所具有的創造性的高度自信為前提,不僅構成了其之所以具有開放性、能夠積極吸納外來文化、使之與中華文化相結合而成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而且構成了其與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還有就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不僅是以“仁者愛人”的仁愛精神、“民為邦本”的民本精神、“誠實守信”的誠信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以義為上”的正義精神、“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和“天下為公”的大同精神等為基本內涵和精神特質的文化,而且更是以“和實生物”“和而不同”“和諧共生”“多樣共存”“和衷共濟”“協和萬邦”“和平發展”“開放包容”等為文化內涵、核心價值和文明品質的文化。

(三)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主體性和創新性、開放性和包容性

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創新實踐是二者之間之所以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實踐基礎和橋梁紐帶,更是彼此之間之所以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動力機制、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主體性和創新性、開放性和包容性,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創新實踐的精神品格、根本屬性和最鮮明時代特征,更是其之所以與馬克思主義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的實踐基礎和動力機制。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創新實踐本身所具有的主體性和創新性、開放性和包容性,不僅為彼此之間的相互契合、相互結合、相互成就提供了世界歷史性的實踐“場域”,而且為彼此之間的相互契合、相互結合、相互成就鍛造了強大的物質力量和內生動力。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創新實踐是以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創新實踐,更是在有著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國大地上的創新實踐,只有從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創新實踐需要出發,才能對彼此之間的高度契合性問題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認知,也才能為彼此之間的高度契合和深度融合奠定堅實的實踐基礎,開辟廣闊的發展道路,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

二、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契合的基本內涵和深層原因

從根本上說,彼此契合作為相互結合、相互成就的前提和條件,以現實實踐為基礎,不僅體現在理論品格和文化精神上,而且更體現在思想和文化內涵上。如果說彼此之間在理論品格和文化精神上的高度契合為彼此之間相互結合、相互成就提供了充分而必要的前提條件和內在根據的話,那么其在思想和文化內涵上的高度契合則無疑直接構成了其之所以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的基本內涵、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那么,就此而言的高度契合性究竟何在?在我們看來,其主要體現在幾個大的方面。

(一)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宇宙觀的相互契合

世界觀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作為人們關于整個世界的根本觀點和看法的理論體系,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成果,更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前提,廣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作為科學的理論體系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狹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作為其關于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及其存在方式的關系原理,以其特有的時空觀為基本內涵,屬于本體論的范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觀,以其特有的宇宙觀為中國表達,從廣義上說,是以“天人合一”為基本內涵和本質特征的世界觀;從狹義上說,是以其特有的時空觀為基本內涵和本質特征的世界觀。二者在世界觀和宇宙觀上的彼此契合,作為彼此之間相互契合的基本內涵和內在根據,不僅集中體現在時空觀的高度契合上,而且更集中地體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命題上。如果說中國化所表征的主要是空間維度的話,那么,時代化則主要體現為時間維度。而彼此之間在時空觀上的高度契合不僅為實踐基礎上的相互結合提供了廣闊的理論視域和理論空間,而且直接構成了二者之所以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基本內涵、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

馬克思主義時空觀作為其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時間和空間作為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方式為基本內涵和本質特征的時空觀。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時間以外的存在像空間以外的存在一樣,是非?;恼Q的事情”(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頁。。歷史地看,馬克思主義時空觀是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和發展觀乃至整個世界觀的理論基石和思想坐標,是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和發展趨勢,創立東方社會歷史理論的理論基礎,更是始終堅持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的價值觀主張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事實上,無論是其物質觀的建構,還是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創立,剩余價值規律的發現,以及“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結論的得出,也無論是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理論的創立,等等,無不是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有機結合上的歷史和邏輯的展開。馬克思主義時空觀是正確認識古今中西文化的辯證邏輯關系的科學的時空觀,更是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基本內涵、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宇宙觀或世界觀,以時空觀為核心,形成于作為“軸心時代”的先秦時期,以“宇宙”一詞的出現為標志,以其特有的時空觀為基本內涵和本質特征,是中國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前提和邏輯起點,更是中華文化之所以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歷史性和現代性、創造性和包容性等本質特征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歷史地看,“宇宙”一詞,可見于《莊子·齊物論》:“奚旁日月,挾宇宙?”(10)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選注:《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選輯》(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63頁?!夺屛摹芬妒印分栽唬骸疤斓厮姆皆挥?,往古來今曰宙?!?11)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60頁。這說明“宇宙”作為一個時空概念,已為當時的人們所使用。那么,其作為一個時空概念究竟具有怎樣的思想內涵和理論性質呢?《莊子·庚桑楚》云:“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12)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頁。郭象注云:“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窮處。宙者有古今之長而古今之長無極?!?13)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頁?!痘茨献印R俗訓》云:“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14)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頁。張衡《靈憲》云:“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15)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頁。這就不僅深刻揭示了空間和時間存在的客觀性和無限性,而且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廣闊的理論視域和思維空間。而其作為中國人的世界觀的形成和發展則不僅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文化傳統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理論基礎,而且為其同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觀特別是在時空觀方面的高度契合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二)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人觀的相互契合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類與生俱來必須始終面對和科學回答的基本問題。因為這不僅涉及到對人的社會性本質的理解問題,而且更涉及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不僅涉及到人對待自然的態度問題,而且更涉及到人的行為方式問題;不僅涉及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式問題,而且更涉及到人的自由和解放問題。事實上,當人類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開始,就不僅要面對存在于其中的整個世界,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觀或宇宙觀和時空觀,而且必須面對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界,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一定的自然觀。馬克思主義自然觀,雖然產生于工業文明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然觀,雖然產生于農耕文明時代,但其作為人類始終必須面對的共同性問題則不僅直接構成了彼此之間相互契合的基本內涵,而且直接構成了彼此之間之所以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既是其科學世界觀的基本內涵和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建立在科學實踐觀基礎之上的自然觀;既是從“現實的個人”及其社會本質出發,以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的發現為歷史和邏輯起點的自然觀,更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目標指向和價值追求的自然觀。而其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0頁。。但同時也會導致和加劇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在恩格斯看來,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就是要“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習常過程的干預所造成的較近或較遠的后果”(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頁。??梢?,恩格斯認為,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實現人與自然界的和諧共生,不僅要學會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而且要變革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天人觀作為現代意義上的自然觀的中國表達,是建立在自然經濟或農耕文明基礎上的自然觀,更是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本質性內涵的自然觀。歷史地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觀的形成和發展,肇端于作為“軸心時代”的春秋戰國時期,以所“行”之“道”向著本源、本體、秩序和境界之“道”的理性升華和“哲學突破”為標志,既涉及到“天道”和“人道”的關系問題,更涉及到“自然”和“人為”的關系問題?!疤斓馈焙汀叭说馈痹醋杂谧鳛楸驹?、本體、秩序和境界的“道”?!疤斓馈敝饕侵柑斓厝f物運行的客觀規律?!叭说馈敝饕侵干鐣\行的規律及其人應當具有的道德品質和應當恪守的行為準則?!白匀弧焙汀叭藶椤庇伞疤斓馈焙汀叭说馈鞭D化而來,既涉及到對待“自然”的態度問題,更涉及到人的行為方式問題。在老子道家看來,“天道”“自然”,“人道”“無為”,只有行“無為”,才能“無不為”。而其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天地萬物本來就是一個“自生”“自賓”“自化”和諧共生而不相害的生命共同體。而“無為”作為人應當恪守的行為準則,就是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輔萬物之自然”而“不妄為”。與老子道家不同的是,儒家以“陰陽”變化為“天道”,以“仁義”為“人道”,以“天人之際,合二為一”“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為思想前提和內在根據,不僅明確提出了“仁者以萬物為一體”的思想和命題,而且明確提出了“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和“民胞物與”“厚德載物”的實踐要求和思想進路。因此,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來,“人與天地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人不僅參與了自然界的大化流行,而且本身就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協同者和維護者,只有“尊道貴德”“厚德載物”“守中致和”,才能達致“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和“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的理想和境界。正是從“道不遠人,人能弘道”的理論視域和原則立場出發,通過道德修養的內在超越方式,以達致“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不僅賦予了其天人觀以道德人文主義的深刻思想內涵,而且為其同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高度契合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觀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下觀的相互契合

馬克思主義社會觀作為其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在科學實踐觀基礎之上的以“現實的個人”即“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為“現實出發點”的社會觀,更是以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觀和社會發展觀為基本內涵,以“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終極關懷和最高理想的社會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天下觀作為現代意義上的社會觀的中國表達,是以“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為終極關懷和最高社會理想的社會觀。彼此之間在社會觀特別是在社會理想層面上的高度契合,既是彼此之間高度契合的基本內涵,更是彼此之間之所以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

馬克思明確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頁。,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頁。。馬克思主義社會觀既是建立在科學實踐觀基礎上的,以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觀和社會發展的歷史觀為基本內涵的社會觀,是以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指向和終極關懷的社會觀,更是以“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頁。為立足點和出發點,以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即“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最高社會理想和終極關懷的社會觀。人類的解放是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是無產階級解放的前提條件,是人類從“人的依賴性”和“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向著“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階段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也是由“虛假的共同體”向著以“自由人的聯合體”為基本內涵和本質特征的“真正的共同體”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白杂扇说穆摵象w”作為“真正的共同體”是以人類具有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和指向的“真正的共同體”。正是從構建“真正的共同體”的實踐要求出發,通過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資本邏輯”的批判,以完成對“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的內在邏輯的深刻揭示,對共產主義社會理想的美好憧憬和終極關懷,是其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觀,特別是在最高社會理想層面上之所以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天下觀,是以“天道至公”的天道觀為思想前提和理論基礎的社會觀,更是以“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為終極關懷、價值追求和最高理想的天下觀。歷史地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世界中,“天”雖然具有主宰之天、自然之天、天命之天、義理之天等多重意涵,但其作為“三才”之一,則不僅與“地”和“人”相對應,而且主要是指“天道”或“天”之“道”;不僅主要是指自然之天,而且更具有本源、本體、秩序和境界的思想內涵和價值意蘊?!吨芤住べS卦·彖傳》云:“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1)劉文明:《從全球文明觀念史看中國式現代化》,載《歷史研究》2023 年第2期。所謂“天下”,主要有兩重含義:其一是作為宇宙觀意義上的地理空間概念,主要是指蒼穹之下,超越“國家”界限和局限的“天下”。這不僅直接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主張的“萬物一體”“民胞物與”“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等“共同體”思想建構的理論基礎,而且為直接構成了其“以道觀天下”和“以天下觀天下”的思維方式和胸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人格境界的文化基因。其二是作為政治哲學范疇,主要是指國家(土地和人口)范圍(疆域)內的“天下”。由此不僅形成了一個以“天”“天下”“國”“家”“身”等為結構要素的天下觀體系,而且賦予了“天下為天下人之天下”,而非一人、一家、一國之“天下”的深刻思想意涵;其中不僅遵循著“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價值邏輯,而且更遵循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合”“天道”之“至公”的實踐邏輯?!抖Y記·禮運》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22)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582頁?!疤煜聻楣薄疤煜麓笸薄耙蕴煜聻橐患?,以中國為一人”為倫理基礎和理論架構,既是其“以天下為己任”“胸懷天下”“憂樂天下”,講求“夕夜在公”“以公滅私”“講信修睦”“平章天下”“協和萬邦”“以利天下”的天下觀的基本內涵和核心價值、目標追求和終極關懷,是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天下,協和萬邦,追求“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文化基因,是其與馬克思主義在社會觀,特別是在最高社會理想追求方面之所以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基本內涵、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

(四)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德觀的相互契合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道德作為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性,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重要標志和基本底線,是人類共同生活的行為準則,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更是人的自我完善的實踐路徑和社會秩序建構的動力機制。道德觀作為人們對道德的起源、本質和功能的根本觀點和看法的有機整體,是道德認知、道德評價、道德選擇和道德實踐的結晶,更是道德觀念、道德標準和道德規范形成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觀,雖然產生于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社會歷史背景,但道德本身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別是彼此之間在社會理想上所具有的契合性,則決定了彼此之間在道德觀上的相互契合性和“相互結合”的可能性及其實踐基礎上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這是彼此之間相互契合的基本內涵,更是彼此之間在道德觀上之所以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作為對道德的起源、本質和功能的根本觀點和看法的科學理論體系,既是其世界觀、自然觀和社會觀的歷史和邏輯的展開,更是建立在科學實踐觀基礎之上的,以共產主義道德為基本內涵,以注重道德實踐為本質特征的道德觀。從科學實踐觀出發,深刻揭示道德的起源、本質和功能,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和邏輯的起點,更是馬克思主義在道德觀上實現革命變革的重要標志。正是從科學實踐觀出發,馬克思不僅深刻揭示了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和人在現實性上的社會性本質,而且深刻揭示了道德的實踐起源和實踐本質;不僅從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出發,深刻揭示道德的意識形態性即其本身所具有的階級性和人民性、繼承性和創造性、相對的獨立性和能動的反作用,及其發展變化的動力和機制,而且為共產主義道德觀的創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是建立在科學實踐觀基礎之上的道德觀,更是建立在人的社會性本質基礎之上的道德觀;既是以作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的“現實的個人”為立足點和出發點,更是以是否有利于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道德標準、道德境界、終極關懷和價值引領的道德觀。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創立,不僅為社會主義道德觀和共產主義道德觀的建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開辟了廣闊的發展道路,而且為其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德觀的高度契合和深度融合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開拓出了廣闊的發展道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觀作為其宇宙觀、天人觀和天下觀的深層意涵、本質要求和邏輯展開,是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關系的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有機整體,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的道德基礎和強大精神力量。歷史地看,其道德觀既是以“道”或“天道”為本源、本體、秩序和境界,以“德”為核心內涵的道德觀,更是以調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關系為己任的道德觀;既是以人性本善的性善論為基礎的道德觀,更是以“天道”之于“人道”所具有的“仁義”為本質內涵、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道德觀;既是從人的自為本性出發,通過完善人的生命本性、開發生命的內在價值,以圓滿生命、完善人格的道德觀,更是以“以仁為本”“以義為上”,以“公而忘私”“無私奉獻”等為道德境界和價值追求的道德觀;既是以注重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推崇仁愛原則,堅持以和為貴,重視道德義務的道德觀,更是強調道德修養,堅守道德底線,堅持道德踐履,以實現內在超越為基本內涵,以“知行合一”為本質特征和實踐要求的道德觀。其具體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就是“天人合一”“厚德載物”;體現在國際關系上,就是“親仁善鄰”“協和萬邦”;體現在國家治理上,就是“為政以德”“富民樂民”;體現在人倫關系上,就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體現在人際關系上,就是“與人為善”“誠實守信”“守望相助”;體現在人格修養上,就是“利濟蒼生”“無私奉獻”“仰俯無愧”“知行合一”;體現在道德底線,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現在道德理想上,就是“天下為公”“止于至善”。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道德精髓和核心價值,更是其與馬克思主義在道德觀層面之所以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

三、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契合的動力機制和實踐路徑

從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觀點來看,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契合性問題的提出和深刻思想內涵的揭示,既是對“第二個結合”何以可能和如何可能的“時代之問”的理論升華和科學回答,更是對“第二個結合”的深刻思想內涵的豐富發展和時代拓展。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看,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彼此之間的高度契合作為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自然歷史過程,以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為前提和條件,既是在思想精髓和文化精華上的高度契合,更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基礎上的高度契合。其作為高揚民族主體性的理性自覺和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以彼此之間的深度融合和理論創新為指向,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身賡續發展的需要,是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需要,更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是三者之間的“彼此契合”“相互結合”和“相互成就”的本質要求、實踐“場域”和動力機制。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總結歷史經驗得出的科學結論,是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是“第二個結合”之所以必要和可能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實踐基礎和內生動力。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的現代化,是從5000多年文明歷史中走出來的現代化。要實現彼此之間的高度契合、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就是要在充分認識“第二個結合”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可能性及其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基礎上,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和信念,堅定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堅持問題導向和守正創新。

(一)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和信念

理想和信念作為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是“第二個結合”命題提出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更是“第二個結合”的前提條件和精神動力。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科學預見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而且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開辟了廣闊的發展道路,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實現共產主義是共產黨人的最崇高的理想、堅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來源于對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人民性、實踐性的理性認知和價值認同,來源于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的創新和發展,來源于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歷史反思和深刻總結。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就是要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是要從“大歷史觀”出發,堅持在歷史與現實的比較中,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在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準確把握“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的深刻思想內涵、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基礎上,準確把握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好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從“六個必須堅持”的實踐要求出發,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在不斷賦予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和新的文化使命精神的同時,充分彰顯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和實踐偉力及其在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地位和作用,為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奠定堅實的實踐基礎和群眾基礎,為繼續深入推進“第二個結合”奠定堅實的思想和理論基礎,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創新實踐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前進定力。

(二)堅定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堅定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相互契合、相互結合和相互成就的前提條件和精神動力。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史和奮斗史。歷史自信作為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歷史的正確評價和價值認同,以其對自身發展歷史的正確認知為前提,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自身發展的歷史和邏輯的起點;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自信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是把握歷史規律,爭取歷史主動,砥礪前行的前提條件、精神依托和內生動力;是堅持獨立自主,堅持自信自強的底氣和勇氣的重要來源;更是“兩個結合”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堅定的歷史自信,來源于人類歷史發展的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及其蘊含的“大同”理想的自信,來源于對中華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自信,來源于對中華文明所創造的歷史偉業和人類文明成果的自信,來源于對中華文明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自信。堅定歷史自信,就是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堅持歷史思維,把握歷史大勢,爭取歷史主動;就是要堅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讓歷史照亮未來。文化是文明智慧的結晶。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獨立性的重要保證,是民族主體性的重要體現,是文化繁榮發展的前提條件和精神動力。堅定的文化自信是堅定的歷史自信的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堅定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就是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及其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奮斗史、文明史,充分認識中華文明的基本內涵和世界歷史意義;就是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道德精髓和核心價值,努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是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2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載《求是》2022年第21期。;就是要以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切實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及其契合性等問題的深入研究,為堅定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奠定堅實的價值觀基礎,為繼續推進彼此之間的高度契合和深度融合提供充分而必要的前提和條件。

(三)堅持問題導向和守正創新

堅持問題導向和守正創新是“第二個結合”的目標指向和終極關懷、必由之路和內生動力。堅持問題導向是實踐基礎上理論創新的必由之路,更是“第二個結合”的“結合點”和“著力點”。問題是現實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利益矛盾的觀念表達和理論反思,解決問題是化解矛盾、促進矛盾轉化和事物發展的實踐訴求和理論先導,是堅持問題導向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更是理論創新的本質要求和邏輯起點。沒有問題,就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胸懷天下,就是要堅守人民立場、中國立場和中華文化立場,堅持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就是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直面現實實踐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堅持守正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生命之樹常青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是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發展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碼,更是在“第二個結合”的創新實踐中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本質要求、目標指向和實踐路徑?!笆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24)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載《求是》2023年第17期。尤其是在中西方不同發展道路、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斗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今宏觀時代背景下,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只有堅持問題導向和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才能為“第二個結合”的創新發展奠定堅實的實踐基礎,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開辟廣闊的發展道路,也才能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做出更大的歷史性貢獻。

猜你喜歡
道德觀中華內涵
活出精致內涵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魔鬼的門徒》的宗教倫理與道德觀照
挖掘習題的內涵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西學東漸”與中國傳統女性道德觀的近代命運
要準確理解“終身追責”的豐富內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