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同理論視域下新時代大運河水文化傳播研究

2024-04-06 22:07張杰王迪
關鍵詞:大運河文化

張杰,王迪

(河海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重要紐帶[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水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水利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2022年1月,水利部出臺的《“十四五”水文化建設規劃》指出,水文化建設在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水文化傳播存在弘揚方式方法創新不夠等問題,與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2]。水文化具有強大的價值導向作用,能夠增強人民圍繞水文化產生的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推動其進行有效傳播,傳承弘揚水文化為新時代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文化支撐。

京杭大運河溝通五大水系、縱貫三大平原,融合燕趙文化、齊魯文化、淮揚文化等數個歷史文化,形成了內涵深厚、千姿百態的大運河文化。與其他運河文化遺產不同的是,大運河在歲月滄桑中不改其水利工程本質,至今依然發揮著取水、灌溉、航運等原始功能,且隨著時代變遷不斷孕育著新的文化。在“申遺”成功和南水北調工程實施背景下,尤其是“四個自信”的深入人心,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運河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探索和弘揚受到廣泛重視,大運河水文化研究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本研究基于認同理論,從傳播學視閾重點考察大運河文化傳播實踐,對其水文化傳播模式進行分析,對現存問題及傳播策略進行探討,以期為大運河保護與傳承、我國水文化有效傳播提供可行性思路。

一、大運河水文化內涵與傳播價值

(一)大運河水文化內涵

學界普遍認為,水文化主要有廣義和狹義“兩說”[3]?!吨腥A水文化概論》將廣義水文化概括為人們在水事活動中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能力和成果的總和[4]2,狹義的水文化則指向觀念形態文化。水文化研究者從各自學科關注的問題出發,從與水有密切關系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精神成果等方面給出界定。鄭大俊等從水利高等教育研究角度出發,將其界定為“以水利人為主的社會成員在處理人水關系的實踐中創造的以精神成果為核心的各種成果的總和”[3]。陳松平從文化傳播的視角將水文化限定為以水為核心構建的文化體系,認為長江水文化是“流域人民以水和水事活動為載體,在認識、治理、開發、保護長江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5]。

本文在廣義水文化概念基礎上,將水文化載體限定為京杭大運河,從傳播學視角出發,將大運河水文化概括為人們通過開鑿、利用、管理及保護運河等社會實踐,與大運河產生互動形成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能力和成果的總和。具體而言,大運河水文化既包括或壯麗或秀美的水域自然景觀、水利工程等沿岸人民依水生存并改造利用水環境創造的物質財富,也包括沿線城鎮設計規劃、民風民俗等折射出的運河對人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精神層次的影響。大運河水文化不僅是歷史的文化,更是發展的文化,其內涵隨著社會背景的變化、人文環境的改變、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治水理論的發展完善和治水實踐的推進而不斷豐富、完善和創新[6]。

(二)大運河水文化傳播價值

大運河水文化傳播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有助于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大運河水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大運河已經歷2 500余年變遷,留下了無數歷史文化寶藏。據不完全統計,運河沿線現有文物遺存1 562處,包括運河水利工程遺址143處、古建筑類遺址819處(其中古建筑群4處)、古墓葬類遺址100處、古遺址100處、石刻類遺址143處、近現代遺跡247處和其他遺存10處[7]293。新時代,黨和政府提出建設運河文化帶,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了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水利工程的技術文明價值[8]。

二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支撐。新時代,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大運河水文化的有效傳播,能大大提升群眾愛水、惜水、護水的意識,引導人們積極思考生態環境與人類實踐、社會發展的關系,深刻領會“人水和諧”的發展理念,從而推動城市及相關產業創新、綠色、可持續發展,促使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

三是促進區域創新融合協調發展。大運河憑借其航運功能成為聯結南北經濟、文化和生態的重要廊道,孕育出既有共同文化基因、又有不同地方特色的沿線城市。統籌好大運河積淀而來的生態、航運等資源,促進區域間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營造開放多元、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提供借鑒樣本。

四是打造地方城市品牌,促進對外交流與合作。大運河水文化的傳播有助于沿線城市形象的建構,讓受眾通過區域水文化感受城市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魅力。大運河曾享譽世界,《馬可波羅游記》等國外著述曾對其繁華的經濟、高超的水利技術有所記載[9]。在當今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的格局下,國家文化軟實力重要性愈發凸顯。抓住契機推動大運河水文化的國際傳播,促進中外友好交流,可為中國構建良好的國際形象起到積極作用。

二、認同理論視域下大運河水文化的傳播現狀

“認同”是對“某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相區別的認可,包括其自身統一性中所具有的所有內部變化和多樣性,這一事物被視為保持相同或具有同一性”[10]。一直以來,“認同”在政治、經濟、文化的不同層面內涵均十分豐富,圍繞該命題的學術源流多元且路徑復雜、概念叢生[11]。弗洛伊德最早在心理學研究中將認同解釋為“個人與他人、群體或模范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12]38。經過庫利、米德、帕森斯、哈貝馬斯等學者對相關概念的拓寬與深入,認同的研究視野逐漸由個體層次的“自我”認同,轉向社會層面的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歸屬、依賴和聯系情況。由于認同具有社會性、互動性、選擇性和多元性等特點,個體對其所屬群體的認同并非一成不變[13]69,而是分化成了屬于特定實踐活動的多重認同且一直處于動態的建構過程之中[14]。認同往往遵循著從思想認知、情感同化再到實踐行動的內化規律。本研究按照認知—情感—行動的思路重點分析新時代大運河水文化在實現傳播價值過程中構建社會認同、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實踐路徑。

(一)開展多元活動,強化認知基礎

一是以學界為主體的大運河水文化研究活動。學界主要從歷史、社會變遷、民俗三方面,以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水利遺產、著名治水人物為依托,開展流域和區域的水文化研究[15],包括河道變遷、運河工程、河政管理、運河城鎮帶的形成、因河而興的產業結構變化和文化交流等[16]。近年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大運河沿線城市形象建構、運河文創產業規劃成為新的研究熱點。

二是政府牽頭舉辦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大運河水文化展陳活動。以揚州市為例,2021年6月建成開放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展廳,以“5G+VR”的形式全景展示大運河歷史沿革以及當代運河沿岸情景、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除此以外,還設有“世界知名運河與運河城市”“運河濕地尋趣”等六個專題展、“河之戀”數字化沉浸式展覽、展演傳統戲曲的小型劇場等展廳。這些展廳運用傳統與現代展示手段,以多樣化的展示形式展現大運河的歷史、文化、生態和科技面貌。

三是專群結合傳授大運河水文化知識。在黨和政府領導下,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大運河水文化建設。各級各類學校探索有效的水文化教育模式,在中小學、高校等課堂傳授水文化知識。統籌利用大運河水文化的歷史遺存、革命文物、水情教育基地等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水文化研學實踐和科學普及活動。如河海大學等水利高校通過以水文化為載體而設立的教學課堂、素質拓展課堂和實踐課堂體系傳授水文化知識,使水利院校成為傳承和弘揚大運河水文化的重要陣地。洛陽市率先打造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3.0版本,實施了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回洛倉遺址在內的保護展示工程,高質量建設“東方博物館之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讓海內外朋友在“東方博物館之都”沉浸式感受“行走河洛、讀懂歷史”的文化魅力。

(二)建構象征符號,凝聚情感共鳴

斯圖亞特·霍爾在《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一書中指出,文化認同之中的一個維度是反映共同的歷史經驗和共有的文化符碼,這種經驗和符碼給作為“一個民族”的我們提供在實際歷史變幻莫測的分析和浮沉之下的一個穩定、不變和連續的指涉和意義框架。大運河文化的源頭與核心是大運河水文化。正如張開教授所述:“若不是運河對于南北水陸交流的有機聯動……中國南北文化難以溝通,南北飲食、戲曲、經濟等層面的交流不會如此興盛,中國文化的向心力也不會如此強大?!盵17]14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自然景觀疊加文化景觀,形成了一個富有鮮明指涉意義并不斷進行建構的象征符號體系。大運河水文化憑借這些象征符號凝聚的共同文化內涵在傳播過程中激發受眾情感共鳴,增強地域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以蘇州為例,古代蘇州依托大運河成為國內物資集散地和思想文化的碰撞地。伴隨大運河申遺成功,蘇州有7條河道5個遺產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構成了大運河水文化中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象征符號。2021年1月,蘇州市委、市政府圍繞“做美大運河蘇州段第一印象”啟動蘇州“運河十景”建設工作?!斑\河十景”包含如橋梁、河道、水閘、驛亭、桃花塢年版畫、蘇繡等體現人類文明、可感可觸的物化象征符號,也包括如昆曲、評彈、吳歌、相關詩詞典故等的標注具有深層理念意義的感覺象征符號,還包括如水陸盤門歷史遺跡、近現代工業遺產等體現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的社會象征符號。各種類型象征符號交織糅合,建構歷史悠久、經濟繁華、文化昌盛的古今蘇州城市形象,并由此引申出蘇州人在外地人眼中兼容并蓄、開放交流的地域印象。在對外傳播中,通過對蘇州運河水文化象征符號表現出的有關開放包容、文明和諧等意義的傳遞,城市形象和隸屬的中華文明更容易被欣賞和認同。綜上所述,大運河水文化象征符號通過各種媒介傳播,幫助人們產生對特定時空的回憶或想象,從而喚起中華文化基因中的集體記憶,受眾從中感悟出共同的歷史命運、文化脈絡,民族身份得到肯定與強化,群體榮譽感和歸屬感得以培養。

(三)整合媒介資源,動員廣泛參與

在新媒體和社交平臺廣泛應用背景下,大運河水文化傳播開始向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轉變。把現存水文化遺產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融合,可以有效發揮媒介整合功能,突破時空限制,增強水文化傳播效果。首先,大運河水文化傳播的基礎是保護好、傳承好相關水文化遺產。除了繼續推動運河沿線城市加快相關水文化遺址保護、國家文化公園等公益性事業建設外,黨和政府還在已出臺的一系列保護規劃中作出明確部署,要求各地結合智慧水利建設,推動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在水利遺產普查、遺產認定管理、水文化傳播等領域的應用,推動各地水文化數據互聯共享,打造水文化管理智慧平臺。其次,發揮各類媒體作用,增強傳播效果?,F階段的大運河水文化傳播除了利用具有較強價值導向和教育功能的傳統媒體,通過制作紀錄片、專題深度報道等形式進行宣傳外,還利用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新媒體傳播范圍廣、交互性強的特點進行及時推送,依靠人與媒體間的互動促使運河相關信息精準有效傳播。最后,加強文旅融合的政策推動。隨著各種措施的實施,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各種媒介對大運河水文化產生正向認同,愿意參與到大運河水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來。

三、大運河水文化傳播困境和路徑探索

(一)大運河水文化傳播困境

1.傳播話語權困境

話語權即控制、影響與引導公眾輿論的權力,這里指傳播主體在大運河水文化傳播過程中的解釋力、感染力和引導力。當前水文化傳播話語權面臨普遍困境。一方面,當前傳播環境具有傳者去中心化、大眾生活社交媒體化、信息飛沫化的新特點[18]?!懊浇橘x權”使得普通公眾能夠在網絡空間中較為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信息生產和傳播不再被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壟斷,信息的來源和屬性也愈加多元。各種自媒體層出不窮,微信、微博、短視頻應用等社交媒體占據社會空間,悄然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這些都直接沖擊著水文化知識的普及教育、水文化與時代精神息息相關的價值宣傳,對大運河水文化傳播構成挑戰。另一方面,接受主體的話語權尚未得到充分實現。由于水文化專業性較強,要求傳播主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官方傳播主體在資源和渠道上被賦予更多優勢甚至處于壟斷地位,其他傳播主體和作為受眾的廣大人民群眾在資源利用和渠道上處于劣勢,當缺乏強有力的媒介整合時,“去中心化”的水文化傳播不可避免地呈現碎片化、淺層化特點,不利于形成廣泛的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制約了水文化蘊含之時代精神指導實踐作用的發揮。

2.傳播內容困境

大運河水文化傳播內容困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水文化認識不統一,部分內容同質化嚴重;二是大運河水文化傳播價值與實際需求錯位?!丁笆奈濉彼幕ㄔO規劃》明確指出,水文化傳播中存在“水文化認識不統一,各地水文化工作基礎差距較大”的問題。這既存在大運河里程長、流域廣、歷史底蘊深厚,各地發展不平衡、研究重點不一致的客觀條件因素,也存在各地水文化建設重視程度不一、各機構“自說自話”形成“九龍治水”格局的制度性因素。另外,大運河水文化傳播中存在形式主義、應景式、作秀式傳播等通病。敷衍式、同質化的內容傳播不僅對傳播效果無益,還會影響其媒介形象的建構。大運河水文化傳播價值與實際需求錯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運河水文化時代精神之探討與傳播針對受眾群體來說生活嵌入度不足,現有價值傳播側重于任務政策性宣傳及專業指導,過分挖掘其旅游、文化產業等經濟價值,將大運河水文化價值歷史化、狹隘化,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有一定距離;二是大運河作為中華文明象征載體的整體性與延續性價值不夠凸顯,三段運河及其影響下的區域形成的文化帶,因各區域地方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及城市區域的急劇擴張,致使大運河沿線地區的民眾出現了大規模流動,大運河水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較低,不能形成聯通南北、溝通古今的文化網絡。

3.傳播渠道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提出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但當前媒體深度融合仍處于探索階段,面臨技術與制度發展不協調、話語形式創新度不高等困境。大運河水文化傳播各主體雖然已經注意到了新時代媒體環境的新特點,也正在進行媒介資源整合,但同樣面臨在媒體融合進程中的突圍困境。水文化官方傳播主體還存在宣傳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完善、宣傳資金投入力不從心等現實困難,使得水文化有效傳播的渠道愈加受限。除此之外,構建大運河水文化有效傳播渠道還需要打破地域、部門之間的資源界限,形成資源合力。不同的傳播主體之間存在利益割據和競爭,加上資源的高度壟斷、競爭體制的缺失,導致各種傳播主體難以實現有效整合。許多大運河沿線城市如蘇州市、揚州市、鎮江市、杭州市等陸續創設了有地域特色的大運河文化線上平臺,但各地平臺同質化嚴重,存在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等現象,各平臺影響力不能有效聚合,形成規模效應。

(二)大運河水文化傳播路徑探索

1.以人民為中心,優化話語權結構

在當前復雜多元的傳播環境下,大運河水文化的有效傳播需要形成官方與民間兩個輿論場的最大合力。

一方面,水文化的性質決定了官方傳播主體不可動搖的文化主導地位。官方傳播主體應發揮主導性作用:一是充分認識到只有堅持人民性,新聞輿論工作才能獲得活力源泉和動力根基[19];二是統籌規劃好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宣傳布局,依托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行業媒體及網絡新媒體,結合水利工作重要時間節點,搶抓重要水利政策出臺的契機,以刊發專題報道、組織主題采訪活動和定期發布等方式,宣傳水利重大成就和典型經驗、水文化階段性成果,向社會公眾傳播水利好聲音。把握融媒體傳播規律,提升傳播策劃能力,努力向現代媒體思維轉換,水利行業報、刊、網、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將水文化傳播作為重要內容,全方位引領水文化傳播。

另一方面,釋放民間傳播主體的力量,打造全民化的傳播主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拓展活動參與主體和資金來源渠道,充分調動社會成員參與大運河水文化宣傳建設的積極性。一是組織形式多樣的大運河水文化主題活動,如主題閱讀、主題健身、主題觀光等活動,讓大運河水文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走進日常生活;二是支持運河沿線城市因地制宜舉辦水文化主題活動,如“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江蘇最美水地標”等。通過舉辦各種活動,豐富話語形式、拓展傳播途徑,將大運河文化及其精神融入公眾的生產生活之中,成為其認知的一部分,潛移默化地增強其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2.構建積極認同,優化傳播內容

大運河作為巨型文化符號,攜帶著豐富多元的歷史靈性與文化基因,應建構適合當下文化語境的記憶之場,使“看不見”的國家變得可見,形成民族國家積極的認同空間。

針對當前大運河水文化傳播內容困境,首先,應當做好大運河水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繼續推進水利遺產調查、認定和申遺工作,鼓勵相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機構廣泛開展各類調查研究、專題研究和專項攻關,探索大運河水文化建設創新路徑。其次,探究大運河水文化的精神內涵,提煉出與時代精神相關聯的價值內涵。整理提煉大運河歷史價值,重點挖掘大運河水文化中治水方略的哲學精髓。從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到天下為公的世界觀,從以民為本的治世之道到自強不息的人生哲學[20],為構建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提供基礎和動力。最后,講好運河故事,將大運河水文化的傳播融入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山梃b北京市、蘇州市、揚州市等城市的成功經驗,研究挖掘歷史治水人物的相關治水事跡、治水理念、治水方略、治水精神,推廣宣傳“歷史治水名人講堂”“歷史治水名人有聲故事”。繁榮水利文學藝術,以群眾喜聞樂見、生動通俗的形式,傳播治水名人故事,傳承弘揚科學治水理念和為民治水精神,增進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

將大運河水文化與運河沿線的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城市生態建設等融合,構建新時代全方位的特色傳播體系。對內,用城市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水文化凝聚人們對民族自身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共識,讓大運河文化真正活在當代;對外,“以河為媒”推進水文化交流,用水文化深刻的哲學思想、和平發展的時代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國智慧文明的大國形象。

3.順應融合趨勢,優化傳播渠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盵21]優化大運河水文化傳播渠道,需要順應新時代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趨勢,構建立體多樣的大運河水文化傳播體系。一是重視水文化傳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相關人員的媒介素養、水文化素養。厘清不同媒介、媒體的優勢和不足,實現優勢互補、共融共通。找準大運河沿線城市自身水文化特色和受眾定位,針對所宣傳的水文化內容、不同地域受眾特點進行精準傳播,摒棄千人千面、大水漫灌的傳播思維。二是在分析各媒體平臺的資源優勢和不足的基礎上,打通不同媒體、不同地域、不同級別的平臺壁壘,整合和連接不同媒介終端,打造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傳播生態格局,形成主干業務與延伸業務相互支撐、共同發展的新媒體矩陣[22]。三是新技術賦能媒體融合,借助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完成對水文化傳播流程和邏輯的改造。在大運河文化數據互聯共享、水文化管理智慧平臺等技術領域展開應用實踐,實現媒體技術與主流價值的深度融合,不斷拓寬、優化傳播渠道,構建立體多樣的大運河水文化傳播體系。

四、結語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發揮水文化構建認同、引導實踐的作用,是新時代水利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本研究從大運河水文化傳播價值出發,基于認同理論視角對大運河水文化傳播的實踐經驗、現實困境進行考察,認為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其傳播實踐面臨話語權不足、優質內容傳播不足、傳播渠道失靈三重困境。針對目前的困難和挑戰,應優化路徑提升大運河水文化傳播的有效性:一是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傳播理念,形成傳播主體合力;二是構建積極價值認同、優化傳播內容;三是順應媒體融合趨勢,構建立體多樣的大運河水文化傳播體系。當然,新時代水文化傳播是一個新課題,水文化如何能夠有效傳播以實現其應有價值,需要各學科不斷補充有益視角,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

猜你喜歡
大運河文化
文化與人
讓法治之光閃耀在大運河畔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秀美大運河 千年韻古今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大運河,行走山東
大運河:最后的絕唱
誰遠誰近?
放歌大運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