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視閾下推進民族地區農文旅融合發展路徑探索
——以湖南鲊埠回族鄉軍功嘴村為例

2024-04-06 17:36季凡琳
現代農機 2024年1期
關鍵詞:農文民族融合

譚 朋,季凡琳,王 鴻

(1 西藏大學 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850000,西藏拉薩;2 新疆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830017,新疆烏魯木齊;3 西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850000,西藏拉薩)

1 引言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我國自古以來是以農立國,為此創造了源遠流長、輝煌燦爛的農耕文明,長期領先于世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心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要處理好團結穩定和繁榮發展的關系,確保民族地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同步小康[1]。牢牢把握同步小康的基本保障,實施完善好差別化支持政策。把釋放政策動力與激發內生潛力相結合,完善扶持政策,加快民族地區發展,堅決貫徹黨的民族工作方針政策,落實好現有的、行之有效的差別化支持政策。如《“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列出了財政、投資、金融、產業、土地、社會、環境、人才、幫扶等9 大支持政策。2016 年12 月14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要潛力,發揮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抓好農村電商、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2]2021 年4 月25 日至27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發表講話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盵2]492021 年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以生態農業為基、田園風光為韻、村落民宅為形、農耕文化為魂,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3]。在中共中央、國務院2022 年中央1 號文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將“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促進鄉村發展的重要工作,引導傳統鄉村產業突破原有產業邊界及束縛,形成優勢資源相互結合、功能相互補充、效益相互促進的新模式、新業態[4]。同年農業農村部印發了《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 年)》,明確指出“要堅持立農為農、市場導向、融合發展、綠色引領和創新驅動,引導資源要素更多向鄉村匯聚,加快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跨界配置,把二三產業留在鄉村,把就業創業機會和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5]。在國家相關政策大力扶持之下,加快農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帶動農村資源、要素、技術、市場的整合集成和一二三產業的優化重組。通過轉變發展方式,擴展產業發展的空間,能夠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解決“三農”問題,改善生態環境,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我國學術界很早就聚焦于“農旅”“文旅”發展模式對鄉村產業融合發展開展研究,而聚焦于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的研究所見較少。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國知網CNKI 數據庫中通過高級檢索,輸入檢索主題“農文旅融合”檢索到的期刊論文共有67 篇,與“農旅融合”1 127 篇、“文旅融合”4 521 篇比起來相差較大。在檢索到的研究農文旅融合的文獻中,綜述以下具代表性的學者觀點。如徐輝認為,鄉村三產融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根基,堅持農文旅深度融合已經成為鞏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和重要引擎[6];楊奎等認為,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傳統農業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發展提速的全新命題,依托高職院校的科技、人才及智慧優勢,建設產業學院,共同服務鄉村產業及集群發展,全面提升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發展活力[7];邱洪斌等認為,產業融合發展是實現赫哲族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和鄉村發展的必然趨勢[8];羅先菊認為,產業融合是現代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促進農文旅康融合發展,能夠有效帶動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和組織振興,最終實現民族地區鄉村全面振興[9];雷明等認為,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產業呈現出多產業融合、多主體共生的形態,產業發展需遵循效率原則,合理統籌規劃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才能夠真正實現價值共創[10];安慶云等認為,在城鎮化發展的宏觀背景下,根據地域特色,打造讓農民長期持續參與的藝術活動,以農為本發展穩定農村業態,因地制宜建設美麗宜居農村,多元聯動提高農民生活品質,最終實現農文旅融合協調發展,助力鄉村振興[11]。通過以上數據及文獻得出結論:目前我國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理論研究尚未成熟,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需要國家機構會同有關部門以及專家學者更深入研究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文章以鲊埠回族鄉軍功嘴村為實地調研點,收集相關資料,總結該村所取得的顯著成效的同時分析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并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探索該村農文旅融合發展路徑,為我國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村寨走農文旅融合發展道路提供一定的參考。

2 鲊埠回族鄉軍功嘴村概況

軍功嘴村,位于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鲊埠回族鄉北部,與常德毗鄰,S225 與S319 省道交會處,全村共有村民小組3 個,農戶256 戶,總人口1 318,總面積為1 km2,其中農田59.1 hm2,林地45.3 hm2,為純少數民族回族村寨。據史書和桃江縣志記載,自明成化十三年(1477 年),回族武將宗燕公后裔李朝柏率所屬從常德遷入鲊埠,其子孫為紀念始祖驍勇善戰、軍功受祿,將其村取名為“軍功嘴”。2013 年11 月,鲊埠民族同心工業園在軍功嘴村掛牌成立,2013 年該村被評為益陽市十大“最美鄉村”之一,2017 年被湖南省民宗委授予“美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8 年被湖南省委統戰部授予“省級同心鄉村”,2020 年3 月被湖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授予“湖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同年7 月被湖南省民宗委授予“湖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同年12 月又被湖南省民宗委命名為第八批“湖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單位)”。

3 鲊埠回族鄉軍功嘴村農文旅融合發展成效

第一,實施民族同心產業引領,激發農文旅融合發展動力。近年來,軍功嘴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推動產業興旺擺在突出位置。堅持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線,大力挖掘與推廣民族文化,以“鲊埠民族同心工業園”為依托,著重發展民族產業,并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突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入推進產業扶貧,依托基本農田實施“稻油輪作”生產方式,精心打造20 hm2油菜基地,凸顯產業經濟效益。目前,軍功嘴村第三產業也逐漸發展壯大,多家綜合型超市、旅館、餐館等相繼出現,有效提升了軍功嘴村接待服務能力與水平。鄉村產業不斷轉型升級,逐步形成了以竹木膠板主導產業為龍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遍地開花的新局面,充分帶動鄉村種植養殖業、休閑工業、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制定產業促鄉村振興規劃,建立村企聯結機制,通過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等多種形式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群眾不出村就能穩定就業,確保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群眾共同走上生活富裕道路。全面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積極探索“旅游+農業+生態”發展新模式,將文化旅游元素融入到軍功嘴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打造一批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隨著民族特色文化、非遺文化、鲊埠牛肉的宣傳推廣,軍功嘴村文化生態旅游業也將呈現發展態勢。

第二,加強生態引領農文旅融合發展,守住鄉村振興環境基礎硬底線。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實現發展的最大優勢,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點,也是衡量農業農村現代化質量的重要標尺。近年來,軍功嘴村不斷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營造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不斷加強對農業生產的管理與引導,鼓勵和引導群眾在農業生產中增施農家肥、有機肥,減少農藥使用頻率,強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回收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打造“綠色莊園”,生產“綠色農產品”。同時,軍功嘴村利用美麗鄉村建設,整村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建立健全保潔機制,挨家挨戶發放垃圾分類桶,配備專職保潔員3 名、兼職衛生輔導員15 名,建立5 處垃圾處理點,以“垃圾分類減量”為抓手,采取“村收集,鄉運轉,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按照一天一清潔、三天一清運的清理舉措,確保日產日清、拉光掃凈。對以往陳年溝渠垃圾淤泥進行疏浚,常態化開展垃圾清理、街道清掃、河道清潔活動,農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以空心房整治為切入點,對廢棄、閑置房屋進行拆除作統一規劃,復耕復綠,共整合土地5.3 hm2,在村級公路沿線砍青除障,對菜地圍欄統一編織安裝,形成整潔、美麗的鄉村特色,村容村貌和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提升。通過“公德愛心積分制”管理模式,使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熱情不斷高漲。

第三,強化文化引領農文旅融合發展,凝聚鄉村振興眾人心。軍功嘴村堅持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線,大力挖掘、推廣民族文化,為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大力繁榮興盛鄉村文化、民俗文化,投入資金60 多萬元對村民服務中心進行改造升級,投入近500 多萬元打造1 500 m 集生產、運動、休閑功能于一體的軍水港風光帶。培育一批文化工作者,扶持組建回民武術、非遺文化、回民三鼓棒等表演隊伍。特別是軍功嘴女子(回族)武術舞龍隊曾多次代表益陽市參加全省少數民族運動會榮獲金獎及銀獎,進一步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健全村級衛生機構,村衛生室建設標準化,為群眾提供價廉、方便、安全、優質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打造農家書屋,開展“一創多評”活動,表彰“五好家庭”“清廉家庭”“優秀志愿者”等一批批模范對象,營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圍,同時制定完善的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等,大力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鄉風、淳樸鄉風。

第四,堅持組織引領農文旅融合發展,筑牢鄉村振興橋頭堡。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從鄉村社會所處發展階段的實際出發,遵循鄉村社會發展規律,著力構建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以村民自治組織為主體、以鄉村法治為準繩、以德治為基礎的鄉村治理體系。為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鄉村振興和諧社會環境,軍功嘴村堅持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統一。圍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以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全面推進“網格化管理和志愿服務”,全體村民共同協商制定村規民約,以“新三字經”的形式進行宣傳推廣,將禁放煙花爆竹、人居環境整治納入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大力開展“剎人情歪風”整治行動,通過移風易俗實現風氣向好。通過“積分制”管理模式開設“公德愛心積分超市”,引導和鼓勵群眾積極參與村級治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行穩致遠。

4 鲊埠回族鄉軍功嘴村農文旅融合發展面臨的挑戰

4.1 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體系有待完善

2021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民族地區受自然環境、歷史因素制約,還面臨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較重、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等瓶頸問題[12]。農文旅三產融合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體系配套健全,軍功嘴村基礎設施雖然相比脫貧攻堅時期要完善得多,但經實地走訪發現,該村的基礎設施難以滿足農文旅三產融合的需求。首先,農文旅三產融合需要大量資金投向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完善吃、住、行、娛、游、購、停等公共服務體系,但目前面臨配套資金不足的問題。其次,要想發展與致富,必須擴道與通車兩步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鄉村道路較為狹窄,且縣域通鄉及通村客運交通較少,城鄉客運、鄉村客運線路不通以及交通堵車、停車難等問題勢必會影響游客前來參觀游覽,客觀上會喪失一部分潛在性客源,這對該村進一步拓展市場會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再次,村級醫療、消防等軟硬件方面的配套不夠健全,難以應對出現傷患、險情等突發事件。最后,農文旅融合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與風險挑戰并存,該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面臨生活垃圾及廢水處理、矛盾糾紛調處、公共衛生事件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等問題。因此,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體系的配套完善是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基礎性工程,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共同為推進三產融合后的村級實體經濟發展壯大發揮支撐作用。

4.2 農文旅融合的理念認識不深和發展層次較低

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體現,也是維護團結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要求[13]。因此,農文旅融合是集農業、文化、旅游三大產業于一體所形成的多種組合新發展模式,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產業高質增效、人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該村村支兩委班子成員對農文旅融合發展理念認識尚淺,雖有挖掘與探索“農業+旅游+生態”發展模式,將文化旅游元素融入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打造一批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的初步想法,但該村依舊是以大力發展農業“稻油輪作”生產方式來凸顯經濟效益。與此同時,該村在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中,農業、文化和旅游業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和協同,三產融合程度不高,政策解讀不夠具體,貫徹執行不夠到位,產業發展層次較低,品牌打造意識不強,宣傳方式較為單一。

4.3 農文旅融合發展缺乏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強農興農,人才是根本[14]。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最關鍵在于人,尤其是懂技術、懂政策、懂發展、懂創新等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而目前全國大部分農村地區普遍存在人才匱乏、青年主體不留村、大學生不返村等現象。該村村支兩委班子成員大多學歷、文化程度較低,以中老年人為主,缺乏對該村整體發展和創新的思維,按部就班、墨守成規地按照上級指示來開展鄉村振興工作,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解不夠深入,對國家相關扶持少數民族和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民族政策、惠農助農政策大多數不太知曉,難以做到與時代同步、與政策同行。

5 鲊埠回族鄉軍功嘴村農文旅融合發展路徑思考

5.1 堅持黨建引領推動農文旅融合和立足實際科學謀劃產業發展

2017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中指出,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2]261。首先,聚焦“黨建+組織引領”,讓黨員帶頭、群眾配合。推動鄉村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用好市場的“無形之手”,還要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地方黨組織和政府既要學會“放手”,發揮群眾自主創造性,又要充當“推手”,健全最嚴的責任體系、最強的推動機制,調度最好的資源、整合最多的資金。其次,聚焦“黨建+示范帶動”促發展。通過政府政策性引導、企業產業化經營、農民市場化參與“三方協同”,以“支部引領、頭雁領飛”工程為抓手,實行“支部帶黨員+黨員帶群眾”模式,設立黨員示范崗、黨員責任區、黨員服務窗口,為推動鄉村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按下“快進鍵”。再次,聚焦“黨建+產業鏈條”促融合。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嚴控耕地紅線,堅持生態保護理念,科學謀劃產業發展?;诖?,抓產業項目就是抓發展,謀產業項目就是謀未來。走好特色化發展、差異化發展道路,積極發揮少數民族村寨資源優勢。在開發鄉村民俗、民宿、美食、特產、農事體驗、農家生活等特色產業基礎上,著力構建產業、空間、市場及區域發展新格局,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鄉村農文旅產業,創作一批展示農村形象的農文旅精品,著眼民族文化和田園風光珠聯璧合、相互輝映,推動文化和旅游有機結合、深度融合,打造人們向往的“詩和遠方”,形成“繁星滿天、眾星拱月”的生動局面,使民族地區更好更快地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國內國外雙循環。最后,聚焦“黨建+文創產品”樹品牌。以“農業+文化+非遺+創意+民族工業”為核心,注重挖掘鄉村歷史積淀與現有文化資源的獨特內涵,結合民族村寨特有的文化節事活動就地開發產品,設計參與性和互動性強的綜合型旅游產品,運用產品故事講解、旅游營銷、直播帶貨等方式,把農特產品培育成有設計感、有情懷的品牌文創產品,不斷增加消費者在鄉村農文旅中的“沉浸感”“認同感”“獲得感”,努力滿足人們“求新、求奇、求知、求樂”的愿望。

5.2 內育外引筑牢人才基礎和建設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隊伍

2021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中強調,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堅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15]。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各地政府部門應把人力資源開發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堅持黨管人才工作。必須重視人才發展戰略,構建人才發展體系,加快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把引進和本地培育人才納入黨委政府重要議程和年度考核,制定相應人才引進、本地培育、示范引領等引才育才實施方案、人才激勵政策、返鄉創業政策和保障措施,深入推進外部引才和本地育才相結合,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讓各類人才各得其所、各施其長。其次,創新鄉村人才發展模式。將退役士兵、返鄉大學生等有志青年群體納入村支兩委儲備干部培養體系,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職業農民等,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再次,大力發展本地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干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 年、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分別強調,“對政治過硬、敢于擔當的優秀少數民族干部要大膽使用,放到重要領導崗位上來,讓他們當主官、挑大梁,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干部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16],“要著力打造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做好民族地區干部隊伍的愛才引才工作……以及民族地區專業技術人才特殊培養、‘訂單式’培養等工作”[12]195-196。因此,人才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最具價值的資源,人才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加快推動民族地區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主體。最后,探索政府+學校+企業+科研所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發展模式。各地政府部門加強與開設農學類、經管類等專業的中職院校、高職院校、高校,以及農業類科研單位、農業企業建立長期輸才輸技合作關系,為鄉村振興培育高素質專業型、科技型及復合型人才,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為鄉村全面振興及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5.3 學思踐悟用好黨和國家制定的少數民族扶持政策和涉農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和支持我國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步伐,在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時,特別強調要激發民族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實現由“輸血”到“造血”的轉變。黨中央為發展民族地區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民族地區財政優惠政策、少數民族發展專項資金、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西部大開發政策、“興邊富民行動”政策、對口幫扶政策、扶持人口較少少數民族政策、扶貧開發政策,以及農機購置、農業補貼、土地流轉等涉農惠農政策。然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诖?,要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力度,始終把“三農”工作牢牢抓住、緊緊抓好[17]。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18]。各地基層政府應當堅持學好、用好、落實好黨和國家制定的少數民族扶持政策與涉農政策,把政策動力和內生潛力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通過文件學、網上學、集中學、專題學等形式,將學習所思、所想、所得轉化為做好“三農”工作和推進產業振興的思路辦法、政策舉措和制度機制。

5.4 加強少數民族村寨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呈現出快速發展新態勢,但是我國大部分民族地區甚至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投入資金仍存在很大缺口。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強基礎設施、扶貧開發、新型城鎮化和生態建設,不斷釋放民族地區發展潛力,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著力改善民生[16]97。首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各方資源投入保障。地方政府按照農業農村部等部門的《關于擴大當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工作方案》,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統籌協調、強化政策扶持、強化指導服務、強化督促檢查[19],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資融資機制,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促進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向農村傾斜,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其次,地方政府及其交通運輸部門加快改善農村特色產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等的交通條件,開通城鄉客運、鄉村旅游客運線路,進一步提升鄉村交通旅游服務保障能力。再次,持續推動在原有配套設施的基礎上,加強農村旅游服務中心、停車場、公共洗手間、道路指示牌等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最后,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是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動力引擎。地方政府應構建財政資金為主導、社會資本為中堅、村集體資產為補充的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20],

5.5 做好少數民族村寨品牌打造和創新多樣化宣傳渠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也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和品牌效應,而我國民族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村寨等區域普遍存在品牌意識不強、品牌建設缺乏、宣傳形式單一等問題。例如2017 年湘西十八洞村被外界頻頻搶注商標,以致十八洞村無法注冊品牌商標,最后以維權途徑追回所屬商標品牌。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打響民族地區優質產品品牌”[12]122。由此可見,擁有一個品牌能讓好東西走出去,也能使當地的名聲向外輻射傳播。做好少數民族村寨品牌打造,首先要樹立商標意識及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提高少數民族村寨、村民的商標意識和商標法律意識,引導與鼓勵村民、涉農企業注冊和使用農產品商標,懂得重視和保護屬于本村有形及無形的資產。其次,樹立品牌的同時也要注重品牌打造,需要自上而下通過政策、資金、宣傳、人力等多方扶持,建立健全品牌打造、商標設計、品牌評估考核、品牌價值反饋等方案,讓相關各方共同參與少數民族村寨品牌打造。最后,創新品牌宣傳形式,采用“傳統+新媒體+互聯網”宣傳方式開展宣傳工作,積極打造與舉辦有影響力的活動,邀請知名新聞媒體、旅游公司及在當地有影響力的其他企業單位出席,提升當地知名度、曝光度以及同有關單位的合作力度,讓少數民族村寨品牌走出當地、輻射全國。

6 結語

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必須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深度挖掘當地更多資源和增收點。在用好黨和國家相關少數民族扶持政策以及富農惠農助農等政策的前提下,做好產業融合頂層設計,不斷加強農村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打造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品牌,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不斷推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生活富裕起來。

猜你喜歡
農文民族融合
我們的民族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產學研離距離推動“農文旅”三產融合
——來自蜜梨之鄉的科技小院
融合菜
淺談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中方向越南移交“紅通”毒梟
多元民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