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渝地區現代化產業體系協同創新發展研究

2024-04-06 16:59王大瓊
關鍵詞:協同創新

王大瓊

【摘? 要】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是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推動成渝地區現代化產業體系協同創新發展,是實現成渝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論文以近年來成渝地區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的現狀為切入點,研究發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還存在產業同質化、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和內部經濟格局失衡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深入剖析,提出完善制度保障、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協同創新環境、夯實基礎設施等措施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發展,助力西部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關鍵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化產業體系;協同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7?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4)01-0164-03

1 引言

位于中國西南腹地,地處“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成渝地區,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區位條件,在西部地區都具有領先優勢,是支撐中國西部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大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成渝地區統籌發展,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協同共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數字經濟,構建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產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1]。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2]。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既要增強成都和重慶的輻射帶動能力,提升中部城市的經濟實力,又要引領帶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推動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3]。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新發展格局要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4]。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將對國家發展格局產生深刻影響,因此,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化產業體系協同創新發展,不僅有利于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對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也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更是新時代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迫切需要。

2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現狀分析

近年來,成渝地區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協同建設已取得一定成就,根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指數報告(2022-2023)》顯示,2022年成渝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指數相較2021年增長1.8個百分點,達到105.2。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發展能級持續提升

2022年,雙城經濟圈的經濟總量77 587.99億元,與2019年的63 000億元相比增長23%,占全國的比重增長0.1個百分點,發展勢頭向好。2023年上半年成渝城市群16市GDP總量合計39 252.07億元,GDP增量2 410.22億元,名義增速6.54%。成渝城市群地區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在成渝城市群16市中,有11個市的GDP名義增速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2.2 經濟結構調整優化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三次產業發展勢頭向好,2022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第一、二、三產業相較上年均有所增長,平均增長率達到3.4%,且三次產業結構為8.3∶38.5∶53.2,與2010年的三次產業結構占比12.4∶51.4∶36.2相比,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2.3 工業發展提質增質

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業集群是全國首個入選的跨省域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2022年規模達16 800億元,占全國比重達到10.9%,是全球最大的OLED生產基地。2022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77 044.12億元,比上年增長3.9%;2022年,兩地裝備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超14 000億元。

2.4 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2022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 460.14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7.8%。其中通過互聯網實現的商品零售額達2 377.22億元,比上年增長15.6%。此外,2022年川渝兩地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超過6 500億元。重慶、四川高新技術產業在全國的比重分別為1.9%和4.2%。

2.5 資源要素聚集能力提升

從人力資源看,2022年,雙城經濟圈常住人口為9 874.50萬人,相較2019年上漲兩百多萬人。從金融資本看,2022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分別比上年增長11.1%和12.3%。融資總量達到全國的7.2%。此外,2023年前三季度川渝兩地人口流動超過2022年全年,達2億多人次,兩地互投資金總額較2020年增長18.09億元[5]。

3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問題分析

3.1 產業同質化問題日益明顯

成都、重慶作為成渝地區經濟圈的領頭羊,兩地的GDP占整個經濟圈的62%,由于兩地的地緣位置毗鄰,資源稟賦相似,產業體系均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業為主導,兩地的制造業結構相似,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制造等細分產業呈現較為明顯的同質化競爭發展趨勢。

3.2 成渝地區產業科技創新能力與東部地區相比存在差距

成渝地區大部分城市的創新水平屬于較低的狀態,只有成都和重慶是高創新水平,區域內創新水平參差不齊[6]。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雙一流”大學數量僅為長三角的27%、京津冀的25%,高端創新主體明顯不足;在科技創新實力較強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方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僅初步具備開展前沿基礎科學研究的平臺基礎,成都、重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僅為12所和10所,成都市占比不到北京的16%、上海的38%,創新平臺建設不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每萬人專利授權數19件,僅為粵港澳的15.7%、長三角的38.78%、京津冀的50%,創新產出水平較低。綜合來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能力有待提升[7]。

從科研經費投入來看,根據《202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R&D經費投入超過千億元的省份有12個,四川排第8名,重慶并未上榜。2022年京津冀、長三角地區R&D經費分別為4 260.9億元和9 386.3億元,分別增長7.9%和11.4%;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領頭羊城市的成都和重慶,2022年(R&D)經費投入分別是732.26億元和686.6億元。由此可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科研創新能力與東部地區相比差距顯著。

3.3 成渝地區內部經濟格局失衡

在成都和重慶兩個城市高速發展的同時,大城市發展的“虹吸”效應顯著強于“輻射”效應,導致人力資源和資本向兩個大城市集聚,而作為兩個城市之間的中小城市,缺乏影響力,削弱了兩個大城市之間的連接性,無法形成聯動發展。成都、重慶中心城區對產業虹吸能力強,產業過度集聚于兩大核心城市,導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非均衡性發展,城市功能優化和能級提升受到影響。數據顯示,2010年重慶和成都兩座城市的GDP總量為其余14個城市GDP總量的1.3倍,到2023年上半年,重慶和成都兩座城市的GDP總量為其余14個城市GDP總量的1.76倍。而且成都和重慶兩座城市的GDP總量占整個城市群的63.8%,排名墊底的雅安的GDP只有成都GDP的3.9%。由此可見,成渝經濟圈內這種斷層式差距一直存在。重慶和成都遙遙領先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其余城市,側面反映了引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為成都和重慶,區域內的差距持續加大,內部發展格局失衡。

從企業價值來看,《2023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藍皮書》顯示,成渝城市群上榜企業合計品牌價值為9 256.82億元,重慶、宜賓和成都三市的上榜企業品牌價值占比達到77.4%。由此可見,成渝城市群上市公司品牌價值不均衡,也反映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城市間發展格局不平衡。

4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化產業體系協同發展的可行路徑

4.1 制度保障,完善協同創新發展的頂層設計

成渝地區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協同創新發展應先制定配套制度措施,編制成渝地區現代化產業體系協同發展的總體建設方案,做好規劃建設。此外,應該學習借鑒現有的比較成功的國內外城市群發展經驗,針對涉及現代化產業體系協同創新發展的基礎設施、人力資源和金融資本相關的詳細章程,形成完善的制度體系,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4.2 立足優勢,推動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轉型升級

制造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利用好我國擁有世界最齊全的制造業體系的優勢,鍛長板,補短板。一方面,充分發揮制造業產業規模優勢。整合優勢產業,立足汽車、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運用好具有比較優勢的龍頭企業,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協同發展,利用好現有優勢積極鍛造長板,進一步提升產業互補性、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另一方面,加大科研創新投入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加快補齊制造業產業鏈短板。成渝地區是全球最大的OLED生產基地和中國柔性顯示產業最大集聚地,但配套環節和關鍵材料缺失,供應體系亟待完善。因此,必須以現有產業為基礎,積極引進或研發現有產業鏈中的空缺產業,補齊產業鏈條,補足產業短板,才能進一步推進延鏈強鏈,建成更高水平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4.3 錯位發展,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中心城市的輻射效應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現代化產業的重要支柱?;仡櫸覈洕l展歷程,可以看出每過二三十年都有一批符合時代特色的主流產品,能夠提前謀劃抓住熱點,就能在時代的風口上遙遙領先。川渝地區作為全國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新能源汽車制造卻顯得較為冷清。去年川渝兩地共生產汽車318萬輛,全國占比12%,其中新能源汽車只有45萬輛。由此可見,成渝地區在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上還有很大發展空間。要前瞻謀劃布局符合地區發展優勢、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錯位布局,區域間形成產業鏈關系而非競爭關系,解決成渝兩地產業同質化的問題,搶占先機,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逐步形成更高效更現代化的區域經濟結構,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

對于成渝地區的“中部塌陷”問題,首先,需要大力提升成都和重慶的輻射作用,將部分產業轉移到周邊產業基礎薄弱的城市,積極謀劃符合當地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助力城市轉型升級。其次,還可借鑒脫貧攻堅的對口幫扶政策,以強帶弱,扶持中間城市的發展,實現中部城市的崛起,在中間城市布局成都、重慶具有比較優勢產業的上下游產業,進一步延鏈補鏈強鏈,形成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一體聯動的完整產業鏈條,逐步構建完整的產業體系。

4.4 提質升級,營造良好的創新發展環境

創新在經濟發展中至關重要,要營造良好的創新發展環境,利用自身的地理區位優勢,借助“一帶一路”比較優勢,與沿線國家開展合作開發研究,聯合舉辦各類交流會議,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創新集聚能力,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保駕護航。

首先,加強技術創新能力,搭建技術研發平臺,大力推進核心技術攻關;通過產學研用的方式,將區域內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主體有機結合,形成高效的合作創新體系,夯實創新基礎。其次,搭建科技創新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整合利用現有資源,實現更高程度的創新產出。最后,建立健全高科技產業創新金融支持體系。對高新行業和關鍵技術加大投入,對發展潛力大的行業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努力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西部現代化金融中心。

4.5 基本支撐,夯實基礎設施和科技人才基礎

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一是完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道路基礎設施,城市間的交通便捷度對人才流動和物流樞紐發展都大有裨益。構建完善高效的交通網絡體系是推進成渝地區現代化產業體系協同發展的必要支撐。二是不斷完善民生基礎設施建設,在醫療、教育相關領域積極布局,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對高等教育的關注度,形成企業與高校間的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將高端院校研究成果轉化為企業高科技產出。三是政府應制定招才引智的相關政策,吸引人才,并落實配套的公共服務機制。提高生活滿意度,提升區域內高學歷高素質勞動力的保有率,為成渝地區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積累更多人力資本。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21/content_5643875.htm,2021-10-21.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2022-10-25.

【3】梁元,曹俺艮,季青云,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研究[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3,36(04):15-17.

【4】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01/content_5739555.htm,2023-02-01.

【5】陳楊,謝鵬.最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曬出成績單[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4900144690116536&wfr=spider&for=pc,2023-12-10.

【6】黃寰,況嘉欣,張秋鳳,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協同創新發展能力研究[J].技術經濟,2021,40(06):31-38.

【7】嚴紅,鄧益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研究[J/OL].四川行政學院學報:1-13[2024-02-22].

【作者簡介】王大瓊(1997-),女,四川涼山人,助教,研究方向:現代化產業體系。

猜你喜歡
協同創新
基于區域創新環境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影響因素研究
我國高校協同創新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
基于協同創新的電子信息類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高職教育與區域產業發展協同創新研究
高職院校與企業協同專業建設新機制的實踐探索
優化師資管理機制改革實現高校協同創新發展
高職院校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務環境下的高校協同創新研究
校企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研究
高校腦科學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