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根植性研究

2024-04-07 16:58阮雯雯劉俊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4年5期
關鍵詞:湘西少數民族民族

阮雯雯,劉俊

(吉首大學,湖南張家界 427000)

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生態中,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湘西少數民族聚落的產生和發展,不僅與當地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有關,更與當地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湘西地區形成了獨特而又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為苗族、土家族等多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撐。然而,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傳統聚落發展受到極大影響,尤其在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遭到破壞。在這種背景下,開展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研究,探尋其文化生態根植性保護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1 文化生態根植性

文化生態根植性是文化生態學和空間分析的重要概念。20 世紀50 年代,Steward[1]最早提出 “理解環境對文化的影響的啟發式工具” 的文化生態概念,把文化生態學用作認識人類對多種自然環境適應規律的研究方法[2],試圖了解文化 “變遷” 的過程及原因,認為生態因素是影響文化的重要因素。早期文化生態學強調生態因素對文化的影響和塑造[3],忽略政治因素對文化的影響,加之沒有形成有效的理論體系,以及忽略文化對環境影響作用及文化之間相互影響,具有很大的爭議。在20 世紀70 年代,由于文化生態學缺少多學科間的交叉研究,生態系統模式、民族生態學和歷史生態學等新的學派逐漸形成,提供了關于風俗習慣和適應制度的解釋[4]。

從文化生態學視角來看,文化生態具有 “根” 與“植” 兩個基本概念。所謂 “根” 指文化本身;所謂 “植”指文化在一定地理空間中生長的方式和過程,根植性可以被視為文化在地理空間中生長、繁衍、發展的方式和過程。因此,文化生態根植性是指一種文化與其生存的環境之間相互作用所產生的關系,是一種以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精神生態為主要內容的復雜系統。以湘西少數民族聚落為例,其發展離不開多元文化生態環境的滋養。20 世紀初,我國學者就力圖從生態環境角度說明文化差異性和民族性,從而啟發了國人對民族文化的自省[5]。20 世紀80 年代后,文化生態學理論逐漸被我國學者所了解。很多學者開始關注文化生態學理論研究[6],將文化生態體系具有環境適應性的特性作為區域開發的參考,從而保護傳承傳統文化[7]。

2 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根植性保護的意義

當前,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正處于現代化進程中,受到經濟、社會、自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傳統聚落發展受到巨大沖擊。在此背景下,探究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根植性保護策略,一是有助于增強人們對湘西少數民族聚落的認識;二是有利于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解決當前湘西少數民族聚落發展面臨的問題;三是有利于增強人們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

2.1 有助于增強人們對湘西少數民族聚落的認識

傳統聚落是人們生存的空間,承載著特定社會歷史和文化內涵,其空間形態和歷史發展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推進,湘西少數民族聚落呈現出新的特征。一方面,聚落的分布和規模呈現出新的特征,如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傳統村落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城鎮和鄉村。另一方面,聚落形態呈現出新的特點,如一些傳統聚落在保持原有結構,以及尊重原住民意愿和文化傳承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F代化改造。這些現象引起人們對傳統聚落保護與發展問題的思考。

面對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新的特征和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其背后的原因和機制,這有助于增強人們對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根植性的認識。目前,已有的研究多從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分析影響湘西少數民族聚落發展的原因,而鮮有學者從文化生態方面進行研究。從文化生態學視角來看,文化生態是一種穩定的、可持續的生態系統,它具有整體性和動態性特征。在多元一體化生態中,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也具有整體性和動態性特征。此外,湘西少數民族聚落與傳統社會、現代社會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因此在研究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時也要關注其與傳統社會之間的關系。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認識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所處的文化生態系統及其發展規律,并為其提供有效保護策略。

2.2 有利于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解決當前湘西少數民族聚落發展面臨的問題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湘西少數民族聚落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推進,湘西少數民族聚落大量向城鎮集聚,原有的文化生態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8]。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湘西少數民族聚落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和問題。從經濟方面看,在傳統產業受到沖擊、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及農產品結構不合理等因素的影響下,傳統農業收入減少。從社會方面看,受現代化、信息化沖擊和網絡傳播影響,湘西少數民族聚落傳統文化面臨傳承危機。從生態方面看,湘西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受自然條件制約較大。隨著人口向城鎮集聚、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等因素影響,農村產業發展空間被擠壓。

在這種背景下,要實現湘西少數民族聚落的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當地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首先要解決文化生態根植性問題。其次要解決產業結構問題。只有構建了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才能保證聚落發展的可持續性。

2.3 有利于增強人們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呈現出多元化和豐富性特征。然而,在此背景下,一些人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并對本民族文化產生了質疑和不滿。這種現象不僅會導致民族關系緊張,而且會阻礙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引導人們正確認識苗族文化、土家族文化,對于增強人們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維護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應當認識到文化根植性的重要意義。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維系民族團結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根植性是指這些文化在當地社會生活中的滲透程度,以及它們與當地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關系。根植性不僅體現在建筑、服飾、飲食等物質文化層面,更體現在民俗、節慶、歌舞等非物質文化層面。

其次,還應該鼓勵當地居民參與文化保護工作。他們是這些文化的傳承者和守護者,最了解自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我們應該傾聽他們的聲音,尊重他們的選擇,共同制定保護措施和方案。

總之,對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根植性的研究是增強人們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的重要途徑,應該從多個層面入手,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共同守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3 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根植性的特征

文化生態根植性是文化與環境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產生的,它作為一種具有多重維度的系統,能夠綜合反映一個區域或國家的文化面貌。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生態中的一部分,其文化生態根植性具有以下特征。

3.1 以自然生態為基礎

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的根植性首先體現在對自然環境的依存與融合。這里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為各民族提供了獨特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湘西地區少數民族通過適應和利用這些自然資源,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例如,土家族的山地耕獵文化、苗族的稻作文化等,都以當地的自然環境為基礎。

3.2 以社會生態為核心

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的根植性還體現在其社會結構的穩定性上。在湘西地區,許多傳統的少數民族聚落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這種結構以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為基礎,形成了具有強烈內聚力的社會共同體。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人們相互依存、共同發展,使得聚落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以社會生態為核心不僅有利于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3.3 以精神生態為靈魂

除了自然環境和社結構的根植性,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還表現出強烈的價值觀念的根植性。這里的人們崇尚自然、敬畏神靈,注重家族和鄉土觀念。他們深信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的關系,強調對環境的保護和尊重;同時,他們也注重家族的延續和繁榮,將家族的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這些價值觀念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的心中,成為民族文化的靈魂,也是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3.4 以物質文化為載體

文化要有一定的物質載體,湘西少數民族聚落的建筑風格獨特,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這些建筑多采用當地的自然材料,如木材、石頭等,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建筑的布局和設計也充分考慮了當地的氣候特點和生態要求,如干欄式建筑、土樓等,既適應了當地的氣候條件,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3.5 以精神文化為支撐

湘西少數民族聚落精神文化要素是指與其生存環境相關,對人們思想意識產生深刻影響的文化內容,如民族精神、宗教信仰等,支撐著湘西少數民族的聚落文化。

(1)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種文化意識,是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認同與歸屬。在湘西少數民族聚落中,由于苗族、土家族、漢族等多個民族長期共同生活,彼此間交往頻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精神內核,如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等。這些精神內核集中體現在苗族神話傳說、土家族傳說和民歌中。同時,還保留在許多少數民族文化習俗中,如在村寨門口設置 “路引” 或 “路樁”,在村寨中心設置 “火塘” 或 “鍋莊”,這些行為都反映了少數民族人民崇尚禮儀、追求和諧的民族精神。

(2)宗教信仰。湘西少數民族聚落中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等?;浇虃魅胂嫖骱?,逐漸成為當地居民的宗教信仰之一。道教則在湘西少數民族聚落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中以湖南花垣縣為代表的苗侗地區,是道教在湘西地區的主要傳播區域。道教與其他宗教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具有獨特的 “天人合一” 思想,道教教義認為,世間萬物皆有生命,一切都與宇宙萬物密切相關。湘西少數民族聚落中道教思想深入人心,對于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和社會秩序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3)生活習俗。湘西少數民族聚落中的生活習俗是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逐步形成并世代傳承下來的,是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根植性的重要體現。苗族、土家族等民族都是逐水而居,“依山而居” 是他們生活的基本形式,所以他們大多聚居在山環水抱的盆地中。盆地周圍群山環抱,盆地中間多為低丘,四周山嶺環繞,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在這種環境下,苗族、土家族先民不得不與大自然做斗爭,他們在長期與自然斗爭中創造了獨具民族特色的生產生活習俗。如湘西土家族“三月三” 歌會、“趕秋” 節和 “花船節” 等,苗族 “二月八” 蘆笙節、“三月三” 長鼓會和 “五月五” 攔門酒等。湘西少數民族聚落中的生活習俗是其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而且對人們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深刻影響。

4 文化生態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基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而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選擇[9]。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文化生態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生態文化、社會文化、經濟文化等方面綜合反映了鄉村振興的要求。湘西少數民族聚落作為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區的一個縮影,它不僅展現了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而且體現了民族地區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湘西少數民族聚落面臨著人口外流、產業空心化、建筑風貌改變等諸多挑戰。傳統民族文化生態是湘西少數民族聚落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在現代化進程中需要保護和傳承好少數民族地區獨特的文化生態[10]。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五個振興” 全面發展,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多元文化生態在鄉村扎根。因此,保護好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根植性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5 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保護面臨的問題:

一是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相對滯后。自然災害頻發,如旱澇、山洪、滑坡等。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現象屢見不鮮,在這樣的背景下,自然生態環境日益遭到破壞。尤其在山地丘陵地區,隨著人口向城市轉移和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自然生態環境遭到了更為嚴重的破壞。

二是村寨建設缺乏科學規劃和統籌。湘西少數民族聚落的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居住環境、建筑風格和聚落布局等方面,因此,要全面保護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不能單靠某一方面的力量。然而,由于缺少科學規劃和統籌,村寨建設缺乏科學指導和合理布局,導致很多村寨都出現了“千村一面” 現象。

三是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傳承出現斷層。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傳統文化在逐漸消失。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面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不少民族村寨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態環境。

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保護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思想認識是行動的先導,如果沒有良好的思想認識,就不會有自覺的保護行為。在當前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保護過程中,部分村民的思想認識還不到位,他們認為這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的事,自己只需要配合就可以了,沒有認識到聚落文化生態保護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作。同時,部分村民受傳統觀念影響較深,在建房和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現 “攀比” 現象。村民在進行聚落文化生態保護時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特別是在一些旅游開發較快的地區,當地政府為了迎合游客需求,不考慮建筑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問題,忽視了對聚落文化生態資源的保護。另外,還有一些村民為了獲得更高的拆遷補償款而破壞聚落文化生態環境進行私搭亂建等。由于村民缺乏正確認識和不良行為習慣的影響,導致聚落文化生態保護工作難以落實到位。

二是缺乏規劃統籌。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保護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需要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開發利用。但是,受傳統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影響,很多地區對民族文化生態保護重視不夠,對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工作的認識不足。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當地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還有待提高。因此,在制定相關規劃時,缺乏科學指導和統籌,沒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進行規劃和布局。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保護工作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布局,致使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工作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很多地區出現了 “千村一面” 現象。這不僅破壞了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而且不利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是缺乏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指人們對自己所處的民族文化身份的認知和情感。一方面,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由于長期處于封閉狀態,對外界事物和知識的了解途徑較少,對本民族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從而導致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較低。另一方面,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一部分村民受現代文明和生活方式影響較大,加之對本民族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從而導致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負面觀感。此外,少數民族聚落主要位于山區,交通不便和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等問題使得這些地區難以吸引外界資金和技術支持。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村民為了改善生活條件選擇外出務工、經商或學習其他地區先進技術。因此,這些地區雖然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優勢卻難以轉化為經濟效益。此外,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導致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傳統村落文化生態保護面臨著極大挑戰。

6 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根植性保護策略

湘西少數民族聚落的文化生態根植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能夠為文化生態保護提供根基和支撐,并且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是多元一體文化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時代背景下,湘西少數民族聚落要實現從 “資源經濟” 到 “產業經濟” 的轉變,需要運用先進的理念、技術、手段和方法對其進行保護與更新,以實現對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根植性的保護。對湘西少數民族聚落進行保護,要在尊重湘西少數民族聚落傳統文化特質和民族特性基礎上,充分挖掘和利用其文化資源,并通過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方式對其進行保護,從而促進湘西少數民族聚落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并為其他地區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借鑒。

7 結束語

湘西少數民族聚落文化生態根植性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政府、社會和當地居民共同努力。只有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策略、加強政策支持、提高居民參與度、注重傳承與創新、加強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以及加強跨區域合作與交流等多措并舉,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為后人留下豐富的文化財富。

猜你喜歡
湘西少數民族民族
我們的民族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歡樂湘西
多元民族
走進湘西鳳凰城
湘西 國畫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