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亮生詩詞文化校園傳播初探

2024-04-07 16:58徐挺張紅劉梓萌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4年5期
關鍵詞:詩詞詩歌校園

徐挺,張紅,劉梓萌

(1.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四川雅安 625000;2.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第四小學,四川雅安 625000)

“詩言志”,詩詞除有情感真切、品德善良的特點外,兼有文辭與聲律之美,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一以貫之,是傳統文學中的精粹形式,尤能展現中華文化之載體。陶亮生(1900—1984 年)是現代蜀中古代文學學者的代表,興趣廣泛、著述豐富。陶亮生詩才敏捷,精通古典文學,常以詩文言志、抒情、育才。他的詩詞大多為心系祖國、情關時代之作,與現實緊密聯系,體現了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拳拳愛國之心。

陶亮生詩詞具有情真、格高、語美、律嚴的特點,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統一,且題材廣泛、涵蓋面廣、直抒胸臆,品評家事、國事、天下事[1],充滿對傳統文化始終不渝的摯愛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陶亮生生平著述甚豐,早年堅持寫日記,凡數十冊,詩文著作,亦數十卷[2]。因其真實記錄并反映了現實生活,保留一幅幅生動活潑的歷史畫面,而成為高職院校學生探索歷史、文學、藝術的重要資源,也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及文化傳承資源。品讀其詩詞,從文字中可知他作為學者所具備的造詣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和作為詩人所具有的精湛文采和斐然風度,更能感受到陶亮生詩中蘊含的情真意切與深邃思想。

詩詞歷來屬于文學正宗,文化精粹。陶亮生的詩詞作品,凝聚了中華文化的語言美、文字美和韻律美,具備傳播的有利條件,因此曾在歷史的長河中大放異彩,廣受推崇,激蕩著活躍的生命力。但隨著時間流逝,觀念轉變,當代大學生對陶亮生的作品知之甚少,更別說有意識地去接受推廣。詩詞的傳播,需要載體,同時需要回歸到詩詞本身。陶亮生的詩詞作品以凝練的語言,表達出對人民的關懷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值得我們廣泛學習和傳播。而其蘊含在詩詞中的崇高品格、美德、精神更是具有經久不衰的力量,值得我們傳承與發揚。因此,通過系統全面地整理分析陶亮生詩詞,探尋其與現代職業教育的契合點,使其成為課程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及學生職業素養形成的重要資源。傳播的實質是跨越時空的信息共享,站在新時代回顧陶亮生創作時的艱難和生活的不得已,將他詩詞所傳達的信息再一次呈現在大學生面前,使其與陶亮生來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和交流,從而感受詩詞中蘊含的意境美和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陶亮生詩詞的浸潤,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并通過多種形式向國際傳播中華文明。

1 陶亮生詩詞文化校園傳播的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學校人文教育承載了很多的現實功能,在學生個性發展、人格養成、審美塑造等方面意義重大,其中詩詞作為文化符號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承載了傳統文化中所繼承的符號價值,這種文化符號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凸顯著傳統文化的精神與內涵。文學的傳播過程,是不同文化之間信息流動、交換、共享的過程,其中固然有偶然性因素的存在,但作品本身所具備的動人力量則是其最終得以傳播、接受的根本原因。詩詞的傳播使得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與美學形式得以廣泛流傳。陶亮生的詩詞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具有鼓舞精神力量、凝聚價值認同的作用。將其詩詞中的真善美價值植根于學校學生的內心深處,其大量愛國詩詞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同時又兼備德育、智育、美育。

2 陶亮生詩詞文化校園傳播的困境

在陶亮生詩詞文化傳播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讀者難以理解其中意味而淺嘗輒止的情況,讀者與作者之間難以產生情感共鳴而繼續。因時代背景的差異陶亮生校園傳播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陶亮生詩詞文化的校園讀者群比較狹小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存在 “重技能、輕人文”,以及電子化、碎片化閱讀的現象,對于傳統文化普遍不關注,更別提對于本土詩詞文化的學習。對陶亮生詩詞文化的了解與傳播僅限于部分文學愛好者和文學社成員。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詩詞歌賦這些風花雪月的東西不切實際、不務實,只能當作夸夸其談的談資,別無其他用處。其在多媒體及社交平臺的應用及傳播力度也不夠,不適應現在大學生以電子閱讀為主的傾向,因此導致其接受度低,受眾范圍狹小。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大學生,每天都面臨著 “快” 節奏的短視頻、網絡游戲的沖擊,對他們來說,閱讀成為一件重要而費時的事情。讀 “詩” 更是一件 “慢” 事,真正要沉下來認真讀 “詩” 需要長時間的引導與訓練。詩歌之 “慢” 亦是對迅猛、易消逝的快節奏現代生活的抵抗,能在某種程度上消解焦慮。

2.2 陶亮生詩詞文化的校園傳播渠道非常有限

現代性之下,對物質的崇拜、對現實生活的無比貼近,導致詩歌的沒落,甚至有詩人說出 “詩歌已死”的決斷。相較于影視類文學,詩歌在大眾眼中已經日益被邊緣化。在現當代詩詞之中,陶亮生詩詞文化在高職院校中處于非主流地位,沒有像現代詩歌那樣受到學生追捧,其傳播途徑多以傳統的紙質書刊為主,主要依靠文學愛好者及研究者的口述、朗誦、書本賞析、名句摘抄等固有形式在小范圍內被鑒賞,加之文字內容艱澀,拗口,初次閱讀障礙大,相較于其他作品的文字流暢度而言,傳播不暢,體驗不佳,使其在校園文化中處于邊緣狀態而鮮有人問津。

3 陶亮生詩詞文化校園傳播的路徑

3.1 把握陶亮生詩詞文化的內涵體系

陶亮生文學功底深厚,詩詞格調高,聲律嚴,遣詞雅麗[4],且語言精巧,既有一種含蓄的美,也透著諸多晦澀的況味,對于后世學子而言,無疑值得學習。陶亮生不僅詩文并茂,而且德高望重[5]。他所處的社會大背景為動亂的社會、被侵略的國家,面對國家民族危情,他立志做一個有血性的文人,痛惜國家時局的變化,悲憫國民生存之艱難,愛國憂時之心,常常形于詩詞著作,并時時對學生曉以民族大義[6]。這是當前大學教育中重要的課程思政元素和重要的教育方法。陶亮生詩詞多為感時之作,充分體現知識分子的擔當和愛國情懷。因此,講解誦讀陶亮生詩詞,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次實踐。

陶亮生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優秀作品的代表,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陶亮生善承傳統而融化新知,詩歌充滿對傳統文化始終不渝的摯愛,要充分挖掘其詩詞中的仁、勇、禮,喚起在 “公天下” 理念下一個民族的家國情懷和擔當意識[7]。陶亮生治學嚴謹,即使身處困境,仍堅持創作,其一絲不茍的精神、淵博的學識、深厚的學問功底讓他的詩詞中透露著曠達和樂觀向上的韻味,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這種由自身向外散發的人格之美亦能對廣大學生進行正向引導。傳播其詩詞文化有助于激發高職院校學生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堅定信念。陶亮生的詩詞作品反映了時代的風貌和事物的本質,文質而情深,言近而旨遠。因此,應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方法體驗傳承其詩詞文化。

3.2 陶亮生詩詞文化與教育融合發展

學校是傳播陶亮生詩詞文化的主要陣地,讓課程成為傳承以陶亮生詩詞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陶亮生精通詩賦詞章,對學生循循善誘[8],深入淺出地為學生解答問題,可以說陶亮生的詩詞與學生的教育實踐緊密相連。他常常以詩詞來教育引導學生,這種教育形式,至今仍值得借鑒。立德樹人作為高等教育的主旨思想,把道德性和人文個性擺在了首要位置,通過環境教育、文化熏陶,追求文化認同和自信,從傳統教育和社會主流價值中汲取當代社會對于人才的標準;在遵循人的發展規律和個性發展的基礎上,引導人發展,以大學語文等課程教學為例,其開辟陶亮生詩詞專題,將傳統文化寓于教學中。在藝術類課程中融入陶亮生詩詞文化,利用歌曲傳唱、書法、雕刻等形式對其詩詞作品進行再加工,創造出易于當代大學生接受的詩詞表現形式,激發大學生對詩歌的熱愛,在詩歌鑒賞中傳達其意境,輔以時代背景,提高大學生的感受性,使其隨詩歌內容獲得文化歸屬,提高文化認同,通過對比過去與現在,堅定文化自信。學校教師要深入挖掘陶亮生詩詞文化,進行鞭辟入里的講解,通過陶亮生詩詞中的意境及感發力,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使得學生如醍醐灌頂般豁然開朗。學生要從句讀開始,去深入探尋、感悟陶亮生詩詞中蘊藏的家國及個人情懷,將其詩詞讀懂、弄通、學會并踐行。

3.3 陶亮生詩詞文化與傳媒融合發展

采用現代融媒體形式,著力于陶亮生詩詞的多形態轉化、多領域互動、跨媒介傳播。在快節奏時代,融媒體傳播在相當程度上依賴于對碎片時間的利用,在有限的時間空間之內,完成自身的起承轉合、意義架設。利用科技手段,模擬再造場景,體驗式感受增強認知。借助微信、視頻、公眾號等新媒體,從深度與樂見兩個角度將陶亮生的詩詞作品推送給高職院校學生,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見、聽得見。在視覺、聽覺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表現手段,深入淺出地對陶亮生的作品進行分析與解讀,豐富高職院校學生對陶亮生詩詞文化的體驗,并將陶亮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植入學生的心靈深處,使其樹牢報國之志。

3.4 陶亮生詩詞文化促進校園文化發展

充分利用陶亮生詩詞文化的豐富資源,將其運用到校園文化建設之中。貼近學生生活,通過創設和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氛圍,形塑和轉化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導、激勵大學生奮發有為、開拓創新,形成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文化 “軟實力” 和內在精神動力[9]。通過社團活動,搭建校園交流機制和推廣平臺。通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拓展陶亮生詩詞文化的傳播范圍。通過與現實社會相關聯,尋找陶亮生詩詞文化的現代注釋和新意。并通過清晰地察覺受眾對于信息的關注點,在多次信息互動過程中使詩詞內容從艱澀難懂轉變為平易近人,進面把握詩詞的語言張力,理解詩詞背后的文化。通過讀書分享會、詩詞主題類的文化沙龍、詩詞小組分享會等組織和講座,定期舉辦陶亮生詩詞、楹聯書法展,以典型人物的事跡和故事發揮其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提高高職院校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陶亮生詩詞中所蘊含的美,是校園文化取之不盡的資源,通過文化墻、圖書館等形式的展示,浸潤學生。

3.5 陶亮生詩詞與戲劇的跨界傳播

搭建校園詩歌傳播平臺,將陶亮生詩詞與戲劇表演等形式相結合。通過人物扮演,重現詩歌場景,在評論家的唱詩、演詩、讀詩、評詩等環節,拓展當代詩歌的時代性、開放性,強化詩歌視聽感受。經典傳唱將詩歌和音樂結合,用旋律感和節奏感讓公眾在參與和互動中全方位領略當代詩歌的審美妙義。采用譜曲演唱、情景劇、配樂朗誦等多種方式,來豐富乃至轉換詩詞文本的最終呈現形態,實現對傳統 “書寫文本” 的一次 “視聽轉化”。

3.6 陶亮生詩詞的跨文化傳播

詩歌可以進行跨文化分析透視,通過文化對比,比較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性,凸顯詩歌的獨特性和意境性,以及詩歌傳播的特殊效應,為陶亮生詩詞的傳播與接受尋找到更加理想的契機。通過留學生教育、語言譯介和跨國別的文化交流,實現陶亮生詩詞的交流轉換、美感認同。明確傳播詩詞文化與詩歌審美鑒賞的旨趣,努力探尋出詩詞文化傳播與接受的策略及運作方式。通過 “語言+技能” 的形式,促進陶亮生詩詞文化的國際交流與傳播。提升教師和學生的外語水平與國際交流能力,讓置身于不同文化中的閱讀者在跨文化交流的語言深處,找到人類在差異中共享的精神品質和不同語言感性的審美體驗。

4 陶亮生詩詞文化校園傳播的展望

詩詞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是現實生活的寫照。讀詩即品史,陶亮生詩詞文化校園傳播的目的在于觀照現實。陶亮生將其對生活的感悟、對民族興亡的憂心,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全部寫進詩詞里。通過校園傳承以陶亮生詩詞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是學校育人目標的要求,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生命歷程與詩藝探索過程的同構,實現地理空間與知識流動。在實施過程中,注重內容與形式并舉、傳統與時尚兼容的整體文化環境創建,尋找傳統文化傳播的有效方式[10]。讓陶亮生的詩詞作品以 “為你讀詩” 的形式走進校園,走進課堂。通過信息技術賦能閱讀的形式,讓學校學生沉浸在陶亮生身處逆境不屈不撓抗爭的精神、痛傷中華文化分崩離析不吐不快的躊躇,以及為創作傳播詩詞文化的嘔心瀝血。通過舉行傳統文化系列講座,邀請知名人士、陶亮生詩詞愛好者到校和學生近距離接觸。

通過校內外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學習陶亮生詩詞后,在繼承的基礎上通過創作實踐加深對其詩詞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文化作為一種有形的內容和無形的文化符號,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環境給不同人群不同的感受,作為學生應通過引導和教育,突破認知和文化的障礙,在共同價值追求中提高文化的親和力,在校園傳播過程中,預防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對傳統文化過時無用論的抨擊。在 “一帶一路” 背景下,讓陶亮生詩詞文化走出校園,通過國際教育和國際傳播,以詩詞譯介、交流互鑒等形式拓寬受眾范圍,提升影響力及文化軟實力。

5 結束語

陶亮生詩詞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隅,其傳播不僅關系到巴蜀文化的傳承,更是新時代傳統文化發展的趨勢,是創新蜀學文化思想的必然選擇。通過浸潤式校園詩詞文化學習體驗,在校園傳播過程中體驗陶亮生詩詞文化蘊含的家國情懷、精神追求、哲學思想、思維方法,發揮地域文化在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文化認同和文化歸屬中的獨特育人價值,讓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融媒體傳播中煥發活力,堅定文化自信,賡續中華文脈。

猜你喜歡
詩詞詩歌校園
詩歌不除外
關注詩詞
關注詩詞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關注詩詞
詩歌島·八面來風
校園的早晨
春滿校園
詩詞之頁
開心校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