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文閱讀助力學生有效學習古詩詞

2024-04-07 11:00崔凈凈
天津教育·下 2024年2期
關鍵詞:群文杜甫古詩

崔凈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大學生的閱讀量,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提升學生的閱讀品位。為了幫助學生多讀好書,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統編教材采取“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模式。溫儒敏教授在對統編教科書的解釋中多次提及“群文閱讀”,并指出它符合統編教科書的特性,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語文課外閱讀已經成為落實《課程標準》的重要“法寶”。群文閱讀,就是圍繞主題選擇一系列的課文,引領學生進入課文,在此基礎上共同構建的教學方式。古詩詞是語文學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詩文群文閱讀是一種通過閱讀多篇古詩詞來深入了解古詩詞文化、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有效方法。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語文教師開始重視古詩詞群文閱讀,通過組織學生閱讀多篇古詩詞,深入探討古詩詞的文化內涵、藝術表現和思想意義,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且為學生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雙減”政策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減負增效的要求。在小學語文中,古典詩詞的群文閱讀教學存在許多問題,影響了其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該從傳統的教學問題出發,從文本的組織、主題的設計、達成一致等角度出發,有針對性地尋找解決對策,從而改善教學中的缺陷,提高古詩群文閱讀教學質量。然而,在“雙減”之前,我國古代詩歌群文閱讀還存在選題不合理、文本選取不夠明確、閱讀形式過于單一等問題,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必須加強課堂教學?!半p減”政策倡導提高課堂質量和效率,所以,在“雙減”政策落實的背景下,教師應該在前期的古典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聚焦于課題、文本選擇和閱讀活動探討多種策略,進行古詩群文閱讀教學。

一、群文閱讀,議題為先

問題的提出是從課文閱讀開始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立足于文本實際,從多個視角出發,精心設計主題。

(一)在人文內涵的情趣點上設計議題

古詩的一個特色就是意蘊深長,而人文意蘊則是古詩意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讓學生體味古詩意蘊的切入點。大量的教學實踐證實了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有效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與詩人“對話”的目的,增強對古詩的感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深入古詩詞,找到古詩詞人文意蘊的趣味點,然后設計主題,引導學生對比和分析不同風格的古詩詞,發現其中的異同,進一步開闊閱讀視野,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例如,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中,杜甫聽聞“失土歸土”后作詞,抒發了杜甫對“奪回失地”的喜悅,表達了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在這首古詩詞中,杜甫描寫了自己聽到消息后的激動心情和返鄉的急切心情,同時表達了對妻子和兒女的思念,讓人感受到杜甫作為一名愛國詩人的情懷和責任。

杜甫以憂國憂民為己任,一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佳作,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位偉大詩人。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憂國憂民杜甫”的主題,將有關的古詩詞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誦讀,走近杜甫,領略他的優秀品格。

在主題設計中,教師可以選取杜甫的代表作《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兵車行》等,讓學生感受杜甫對國家、人民和社會的憂慮。在閱讀這些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思想情感,感受到他的高尚品質和責任擔當。

同時,教師可以對比和分析不同風格的古詩詞,讓學生發現其中的異同,進一步開闊閱讀視野,提高文學鑒賞能力。通過這樣的主題設計,學生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語文素質和文化素養,還能夠更好地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二)在語言形式的精彩點上設計議題

在詩歌創作中,語言是構成詩歌結構和寫作技巧的“工具”。以不同的語言作為切入點,使學生更好地深入古代詩歌中去,體味其中的語言,建立對古代詩歌的感知,從而達到對古詩的有效理解。因此,在古詩群文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精華,并設計主題,引導學生去品味。

例如,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中,辛棄疾采用“借景寄情”的手法,將山鄉夜晚的景象描寫得淋漓盡致,表達了其對自然的喜愛和收獲的歡欣。在古代詩歌創作中,借景抒情是一種常見的手法,學生既能體會到作者的語言特征,又能培養對古代詩歌的認識,學到一些寫作技巧,所以,教師可以從“景”和“情”兩個方面入手,以“景中情”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探究作文之道,領略其美,體味其情。

二、群文閱讀,選文為重

(一)依人選文

“人”是核心人物,而“選文”則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詩人,選取與詩人有關的文本,包括詩人的作品、傳記、評論等,通過這些文本,學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詩人的生活經歷、思想情感和藝術風格等方面的內容。

同一位詩人在不同時代的創作濃縮了他的生活閱歷和時代心境,突出了其所具有的優秀品格。例如,唐代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時期創作了許多反映社會動蕩和人民疾苦的詩篇,不僅展現了杜甫的愛國情懷,而且反映了他對時代變遷的敏銳觀察和深刻體驗。通過閱讀這些詩篇,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思想情感和人生經歷,從而對其產生更深刻的認識。

依人選擇文章,不僅能夠讓學生在閱讀古詩詞的過程中體驗到詩人的生活,從而對其有更深入的認識,還可以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更好地了解古詩詞文化。同時,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學習詩人的優秀品格和高尚情操,從而對自身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

例如,在陸游的愛國詩作《示兒》教學中,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陸游終其一生,為光復中原而獻身,其間,陸游雖然屢遭挫折,但是初心不變,臨終前,他為其子寫下了這首詩。教師可以結合陸游的品格,從他的生活出發,選取與之相對應的古代詩歌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詩歌的精髓,學習陸游的高尚品質。

(二)依“象”選文

“象”是指意象。理解古詩意境,就能體會到特定的情境,深切體會詩人對古詩的深厚感情。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根據意境選擇與解讀古詩文本,才能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十五夜望月》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詩歌中的“月”字,并發掘其中的意境。作者以“月”字為題,抒發了對故鄉的思念。在古代詩歌中,“月”是一種很常見的意象,詩人往往借“月”字來表達自己對親人的懷念。細品“月”字,體會“月”的意蘊,能夠加深學生對詩歌所蘊含情感的理解。

(三)依材選文

這里的“材”字指的是主題。所謂題材,就是通過對材料的研究提煉而成,用以建構一個藝術意象,表達現實生活中的一件事或一種現象。統編版語文教科書中有許多以懷古為題、以山水抒情、以山水田園為主要內容的古詩,這些古詩有著不同的主題和題材,通過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文化傳統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同時,選取與整合這些古詩素材,可以使學生在廣泛地閱讀之后更好地把握此類作品的一般特征和解讀規律。

在詩歌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教材內容選材,對不同主題和題材的古詩進行對比,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同時,幫助學生在閱讀中積累更多的經驗,提高其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

因此,在進行詩歌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該注重選材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選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古詩素材,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提高其語文素養和文化素質。

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田園山水類古詩詞的特征,教師可以將教材內容作為切入點,挑選與之相對應的古詩詞內容,組成一個群文,讓學生一遍一遍地閱讀,通過優美的大自然景色體會作者的情感。

三、群文閱讀,共識為要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有一個統一的認識??v觀群文閱讀的內涵可以發現,主題設計和文本組織都是為學生達到共同的目標而服務,教師要運用合適的方法指導學生探索,建立個人認識,同時主動溝通,形成一致的意見,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閱讀質量。

(一)課前導學,自學生疑

在語文教學中,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主要方式。有效的預習能夠讓學生自主學習新知識,并建立初步的認識,這要求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制定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

設計導學案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閱讀興趣,設計具有啟發性和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閱讀文本,積極思考。同時,導學案應包括對文本重點、難點和關鍵點的提示,以及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和反饋。在展示閱讀任務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等手段,將閱讀任務以清晰、簡潔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并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閱讀、思考、探討。同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鼓勵其發表自己的看法,培養其閱讀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通過打破常規教學流程、設計導學案和展示閱讀任務等措施,教師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從而促使學生質疑,形成一致意見,實現課堂深度學習。

在導學案的引導下,大多數學生都能在課后自主閱讀古詩詞,并將自身的古詩詞閱讀體驗進行轉移,運用各種方法挖掘詩歌所包含的感情,從而在頭腦中建立起一位鮮活的詩人形象。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都是自主體會到杜甫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心,更有學生主動發問:“杜甫在短短的生命里,可曾舍棄過他的執著?杜甫何以對祖國、對人民有這樣深刻的感情?”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自學成果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體驗詩人的品質。

(二)求同存異,集體建構

語言的閱讀具有開放性和建構性,這一點在古代詩詞的閱讀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古代詩詞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深邃的思想內涵,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解讀空間,讀者可以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文化背景和審美趣味,對詩詞進行多元化解讀和建構。

以問題為中心的古代詩詞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定式,擺脫傳統的解讀方法,進行多元聯系與共享。通過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詩詞的內在邏輯、情感表達和藝術特點等方面的內容,從而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要進行多角度思考,聯系詩詞中的各個元素,探究其內在含義。這種思維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與合作能力。通過與同學和教師的交流,學生可以開闊自身的思維視野,完善自身的解讀觀點,從而形成更全面和深入的認識。此外,以問題為中心的古代詩詞閱讀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反思,從而形成更客觀的判斷,這種思維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詩詞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促進其個人成長與發展。

以《村晚》《四時田園雜興》《鄉村四月》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三首古詩的共性,提出“農村生活情景是什么樣的?”這一問題,在此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探究。例如,在指導學生初步探索農村生活的情景時,教師給出閱讀任務:“朗誦這三首古詩,你能從中找到詩人描述的農村生活的共性嗎?”在任務的驅使下,學生自主閱讀古詩,有目標地去思考,自覺地將語言變成具體情景,感受農村生活的美。

同時,教師為學生提供充分表現的機會,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農村生活,并繼續提問:“讀了這三首古詩,你認為其中描寫的農村生活情景有什么區別?給你帶來了什么感受?”在本次閱讀活動中,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主動探索重點,并從中體會到農村生活的與眾不同。教師對學生的研究成果給予了肯定,并就此進行分組討論,鼓勵學生將三首古詩進行比較,找出農村生活的共性。在原有的閱讀感受的影響下,學生表現活躍。這種教學方式既可以讓學生有目標地進行大量閱讀,又可以讓他們更好地了解閱讀內容,培養探索能力,這對提高閱讀教學的總體效果是非常有幫助的。

(三)探究交流,達成共識

共同創造的結果就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只有達成一致,才能加深學生的認識。有句話說得好,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個體差異,學生對同樣的學習內容會有不同的理解,在群體構建過程中,學生通過相互交往、相互學習不斷提高,教師應從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他們形成差異化共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開展古詩詞教學要確定主題、選擇文章、探索共識,促使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建立一個正確的認識,培養其相關能力,以此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猜你喜歡
群文杜甫古詩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談以生為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初中群文閱讀的文本選擇及組織
“擬古詩”之我見
品讀古詩
品讀古詩
杜甫改詩
群文活動
品讀古詩
杜甫與五柳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