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視域下的主題式教學實踐研究

2024-04-08 13:21劉少飛
中學歷史教學 2024年3期
關鍵詞:考古學中華文明家國

劉少飛

有關“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國際、國內重要的學術話題之一。從發生學的角度看,“中華文明”的源頭要追溯到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甚至更久遠。中華文明除歷史悠久外,另一個特點是“不間斷”。因此,本課的教學主題最終確定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以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溯源”。前者聚焦距今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典型考古學遺址,后者聚焦傳說時代到夏商周之間的內在聯系。

一、正本清源:如何利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相關成果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

(一)討論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必要性

自近代以來,“中華文化西來說”甚囂塵上。隨著中國歷史學、考古學的不斷發展,“西來說”逐漸被近代考古學證偽。然而,長期以來西方主流學者對文明的定義主要為:文字、冶金術、城市的出現。因此,談到中國歷史,多數時候國際只承認約3300年中華文明史。夏朝無法得到世界歷史學界的普遍承認,高中生應該了解這一事實。本課的導入從一張表格開始(表1)。

從上課情況來看,導入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中華文明起源問題放在世界主要原生文明中考察,意在打破學生對“上下五千年”的思維定勢。由于課堂時間限制,這一導入導致課后幾名同學繼續追問:“老師,如果以文字為文明出現的標準的話,即使良渚遺址進入世界遺產名錄也不能證明中華5000年文明???”顯然,通過一堂課論證中華5000年文明難以完成。那么,留給我們的思考是什么?對于文明的定義,始終是在“西方中心”的范疇內。

(二)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幾個抓手

1.重新梳理對文明的定義。我們需要對長期以來西方主流的文明三要素,即文字、冶金術、城市的出現進行再認識。不難看出,西方學術界對文明三要素的定義大致是以距今時間最久遠的埃及文明作為基礎的。因此該三要素出現較晚的中華文明自然被界定在了商代。然而,中華文明的發端以目前考古學遺存來看,恰恰是在城市、國家、種植業、陶器的制作等方面見長。通過分析,學生理解歷史學是一種解釋學。誰最先掌握了對文明概念的定義,誰就掌握了學術話語權。

2.三皇五帝傳說與考古學遺存的互證。從考古學角度看,我國至少有8000年的農耕史。同時,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制造趨于成熟,尤其是四個大型都邑性遺址的發掘有力地將中華文明上溯到了5000年前后。因此,可用以下材料引導學生對神話傳說再認識:

在關于偉大人物們的傳說中,事實和神話傳說的混合,證明著帶有怪異性虛構的傳奇卻具有歷史事實的基礎。

——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

意在避免學生以神話傳說不可信而輕易否定。實際上,考古學的發現往往證實了神話是有根據的。例如,特洛伊城、邁錫尼文明的發掘、三星堆青銅神樹的發現,前者提升了《荷馬史詩》的史學價值;后者一定程度提升了《山海經》的學術價值。[1]筆者為學生展示傳世文獻與考古學遺存的互證,文獻主要是《史記》中關于黃帝征服天下,巡游各地的資料,考古學則聚焦二里頭、陶寺、良渚、石峁等遺址。

如此以來,學生既能回憶炎黃戰蚩尤、堯舜征三苗的故事,也能看到《史記》中關于皇帝四處征戰的記載。從考古學遺存來看,石峁遺址、陶寺遺址、石家河遺址、良渚遺址無論從面積、規模、發掘實物等方面都能實證其都邑的性質。同時,多數遺址考古學資料證明它們都由于各種原因中斷或者消失,其中不乏因為戰爭而導致文明中斷。[2] 換言之,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中國已經進入了邦國時代,文明已經誕生。

3.5000年文明史的時間梳理及歷史自信的重塑。最后,筆者借用韓建業的觀點,意在說明中華上下5000年文明的脈絡。

1963年陜西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上赫然寫道“宅茲中國”。

1986年,考古學者嚴文明提出:史前時期,存在一個“重瓣花朵式”的中國。

1987年,美籍華人考古學者張光直提出:公元前4000年前后,形成了一個“中國相互作用圈”。

20世紀末,考古學者蘇秉琦提出:先秦時期存在一個“共識的中國”。

2009年,考古學者許宏提出:位于河南偃師的二里頭極有可能是夏都遺址。

2017年,世界著名考古學家、英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科林·倫福儒指出:良渚遺址把中國國家社會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文明同樣的程度。

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市良渚古城遺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此,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在考古學意義上得到廣泛承認。

以上為本節課的結束語,為強化其莊嚴感,筆者使用了專業配音。此部分首尾呼應,音樂響起,學生沉浸在宏大、莊重的氛圍中,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學生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家國情懷。

二、概念重構:圍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源頭進行追溯

(一)中華文明“不間斷”的自身特點及“單元教學”的現實需求

課程標題的改動引人思考: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到底什么時候形成?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習慣從第3課開始。這顯然人為中斷了中華文明的脈絡。于是,筆者采用考古學經典的“三期說”,把整節課重新整合為:

一、石器時代:文明的起源——多元一體;

二、銅石并用時代:文明的碰撞——萬邦一統;

三、“青銅時代:文明的合流——家國一體。[3]

從“多元一體”的文化認同,“萬邦一統”的王國認同,到“家國一體”的制度認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源頭或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

(二)從“文化認同”“家國認同”到“制度認同”任務驅動

1.石器時代的“多元一體”與“文化認同”。目前我國已發掘上萬個新石器時代遺址。如何從“滿天星斗”走向“月明星稀”,從而體現強烈的文化認同?筆者采用了兩種方法:一是考古類型學。最典型的是魚紋彩陶及四瓣紋彩陶紋飾的統一趨勢,通過學生的探究討論,得出“多元”走向“一體”的文化趨勢;二是利用考古學的史料。如下:[5]

材料1 相隔一千余公里的凌家灘(安徽馬鞍山)和牛河梁(遼寧省朝陽市)出土玉器高度相似,共有玉人、龜、箍形器(抽象的龜體)、玉龍、雙聯璧和鳥豬合體器等,是遠距離交流的堅實證據。骨和象牙的箍形器在大汶口文化、廟底溝文化和大溪文化大型墓葬中流行。大口缸是社會上層葬儀和祭禮中的盛儲器,盛行于大汶口、崧澤、凌家灘和廟底溝大墓中。鉞已經成為表明權力和身份的通用標志。玉、象牙和綠松石等稀有珍貴飾品也廣為流傳。

——李新偉《“最初的中國”:考古學證據和推想》

探究:根據以上材料談談你對早期文化交流的認識。

通過學生的合作與探究,從材料中得出即使相隔千里出土文物的形制也極為相似,而文化是在互動交流中不斷走向統一的。此時,筆者將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發展趨勢概括為:從“滿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的“文化認同”。從教學效果上來看,史料選擇恰當,問題設置科學,即使是高一學生也能順利解讀。

2.銅石并用時代的“萬邦一統”與“王國認同”?!叭饰宓蹅髡f與考古學遺存的互證”部分,筆者已經介紹“萬邦時代”最主要的幾個都邑性遺址。在多數遺址中斷或者消亡的情況下,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最為耀眼。為什么教材認定其“很可能是夏王朝文化遺存”?筆者進行了適當延伸:

比較而言,“良渚文化并非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直接前身,而是早期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盵4]良渚文明更多體現為“水城文明”,明顯與后世王朝“土城文明”的特點不同。遠在長城沿線的石峁遺址通過類型學分析也不能稱之為核心文明區,盡管它有可能是黃帝后裔北狄的文化遺存。而二里頭的有關文獻記載、中軸線建筑、包括碳14測年等信息都將這個遺址指向夏朝。因此,可以大致上得出“萬邦一統”的“王國認同”這一結論。

3.青銅時代的“家國一體”與“制度認同”。對夏商周時期逐漸形成的“家國一體”與“制度認同”依舊借助內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進行解讀。為讓學生能有更直觀的感知,筆者采用了一段考古學資料:[6]

材料2 2017年,河南省淇縣楊晉莊發掘西周衛國(殷商舊部)墓葬群,共發掘中小型墓224座,其中10余座墓葬配有腰坑,為商人流行的葬俗。該墓地年代從西周早期延續至中期,以早期為主,流行毀兵葬(周人特有的葬俗),出土兵器以戈、盾為多。銅戈、銅戟遭到不同程度的人為破壞,有的被一分為二或三,器身完整的也都被折彎, 皆為周人葬俗。

——溫小娟《淇縣發現衛國墓葬群》

探究:根據以上材料分析分封制宗法制的影響。

通過分組討論,同學們找到了材料2中殷商舊部最終使用了“周人葬俗”,根據材料2中周人“超越本邦之上的王族共同圈意識”,得出分封宗法制“促進各民族融合,強化了華夏民族認同感、向心力”的結論。此時,筆者重申“家國一體”與“制度認同”。通過重新整合第1課,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源頭進行探索,為后續教學做好鋪墊。從新石器時代的“滿天星斗”、夏商周時期的“月明星稀”到秦統一后的“皓月凌空”便顯得順理成章。

通過本節課的設計與實踐,利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相關成果重新整合本課,以“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為明線,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溯源”為暗線,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注釋】

[1] 葉舒憲:《圖說中華文明發生史》,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6年,第16頁。

[2] [4]韓建業:《中華文明的起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第69頁。

[3] 許宏:《東亞青銅潮:前甲骨文時代的千年變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年,第15—17、42頁。

[5][6] 材料 1、材料 2 均轉引自轉引自楊紅麗:《多元一體視閾下的“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教學設計》,《歷史教學》2021年第1期,第11—12頁。

猜你喜歡
考古學中華文明家國
“何以廣州”的考古學觀察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認知與傳承:東西方考古學理論差異比較——以新考古學為例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遼代壙墓的考古學初步觀察
家國兩相依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家國情懷
但為家國 無問西東
略談“家國情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