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交往中生存

2024-04-09 17:56汪政
教育研究與評論 2024年1期
關鍵詞:人際關系家庭教育

摘 要:人是社會動物,人的成長也在社會環境中進行。所以,順應兒童的成長規律,讓孩子生活在集體中,生活在有陪伴與同伴的親密關系中非常重要。這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學習,更為他長大后接納他人和被他人接納,從交往中獲得資源、獲得能量,享受交往的快樂,在交往中高質量地生存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家庭教育;人際關系;社會認知

一位年輕的朋友和我說起他對孩子的憂慮:孩子這幾年話越來越少,不愿和人接觸,也不去找同學玩,老是把自己關在房子里;以前還喜歡跟著大人出去吃飯,現在說什么都不愿意了。這讓我有些意外。因為一般來說,現在的家長大多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天盯著孩子的作業,很少注意到這些方面。不得不說,這位年輕的朋友是個好父親,做家長就應該這么做。

他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孩子不喜交往,總是不好的。前些時候我們幾個老同事聚會,有人發牢騷說,現在老年人的生活變得不方便了,因為什么都要用手機。買個東西,辦個事,都要“掃一掃”。掃一掃不難,難的是掃了以后的一系列操作,有時真的弄得人心情大壞,興致全無。但年輕人卻如魚得水,即使不出門,生活也照常進行,要什么有什么。你要他出去辦個事,他就說:在手機上不就行了?也是因為這個話題,很自然地就說到了年輕人的社交?,F在的年輕人動不動就說自己“社恐”,別看他們線上歡騰,到了線下就蔫了。他們習慣、自在和無障礙的是在網上的交際,是不見面的交流。在網上與陌生人交往,他們覺得安全,怎么說都行。即使是熟人,他們也不喜歡面對面打交道,本來當面就一句話的事,非得等離開了再用微信說。其實,這不僅僅是年輕人社恐不社恐的問題,而是社會的交際方式正在發生變化。線上的交往比重確實越來越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網購已經超過實體店的交易了。長期下去,真實的人與人的關系還存不存在了?當一個社會的虛擬性超過實存性時,這個社會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會不會出問題?

這不是杞人憂天。

正是因為這樣的憂慮,我以為我們要好好關注孩子的交際——他們的身邊應該有人,他們應該生活在親密關系中。兒童的生活有它的特性,它是學習性的;對于他們成年后要進入的社會,現在就要學習,就要模擬。一個人的性格,一個人的交往能力,能否接納他人,能否被他人接納,以及能否從交往中獲得資源、獲得能量,享受交往的快樂,在交往中生存,與童年的交往學習密切相關。說白了,雖然人是社會動物,但真正的社會化是需要學習的。

話說起來有些復雜,因為從古至今,人們似乎都對孤獨高看一眼。古今中外,孤獨都被打上了精神超脫、高雅、學問非凡、超越同儕、不愿同流合污等光環。同樣,那些交際能力強的人常常被視為庸俗、市儈、功利。形容人際關系好的,往往是一些貶義詞,比如八面玲瓏、如魚得水、長袖善舞,以至于普通人的交往被替換成另一個詞組:混社會。雖然如此,從教育,從人的成長,從社會的需要說,人是需要交往的,人在本質上需要相互理解。同樣,無論古今中外,主流的教育都非常重視人的交往??鬃泳吞岢涣髋c交往,他一輩子都在外面跑,與各種人打交道。他的教學方式也并非主張讓學生一味地死讀書,而是讓他們跟著他在社會上跑,遇到問題讓他們聚在一起討論,如切如磋,那是真正的游學,真正的研學。他說過許多關于交往與交友的話,如“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柔善,友便佞,損矣”(《季氏》)。古希臘的一些教育家更不用說,那是一個“廣場文化”的時代,是古典民主的時代,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的學問都是在對話、辯駁中產生的。他們對待學生的方法也是討論,蘇格拉底對話的教學方法即使現在也還在用。

教育的內容是發展變化的。有德、智、體的“三育”,有德、智、體、美的“四育”,現在講的是德、智、體、美、勞的“五育”。在過去,還提倡一種教育內容,就是“群育”。群育是西方教育的概念,內容很豐富,包括人群關系與群體意識的建立,服從與服務社會的能力,正確的社交態度,等等。這個概念,漢語翻譯得實在好,剛好與我們中國教育的祖師爺孔子的“群”的說法相近??鬃拥摹叭骸币簿褪且煤门c人相處,從上面引錄的《論語》中孔子的話可以知道,孔子主張多交朋友,但是,不要搞小團伙。所以,孔子主張團結,相互幫助,也就是“周”;不要不講原則相互勾結,也就是不要“比”??鬃影选叭骸币簿褪墙挥训脑瓌t說得清清楚楚。雖然要講原則,要能愛、會愛(“好”),能憎、會憎(“惡”),但是不要強迫別人與自己一樣,不要“同”,而要“和”,就是要容忍別人與自己不一樣。而且,要給人幫助,成人之美,但不能幫別人做壞事,不能成人之惡。要與正直的人、誠信的人、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當然,自己這樣交友,自己也要做這樣的人。我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實行過“群育”的?,F在雖然不這么提了,但依然是重要的教育內容,只不過分解到其他學科中去了,甚至成為所有學科的教學手段與教學形式。通行的學校教育、班級授課與小組討論既是學習形式,也是學習內容。

可惜,我們許多家長不明白“群育”的重要性。一是怕多交朋友占用了孩子的學習時間,一是從孩子的安全考慮,特別害怕孩子交友不慎,影響了思想品德,甚至擔心上當受騙。這些考慮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如果不讓孩子學習交往,甚至限制了孩子的交往,那問題就大了?,F在不少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在城市中,由于居住形式的限制,鄰里之間很少交往,明明是住在對門的鄰居,但兩家的小朋友就是不認識。孩子一放學就回家寫作業,學校課業抓得也緊,在校時,孩子間的有效交流、深度交往也不夠。加上家長不鼓勵,許多孩子甚至連自己班上的同學也認不全。

兒童的人際關系對他們的成長非常重要,這也是兒童社會認知的重要方面,可惜我們做家長的常常忽略。孩子幾乎從一出生就開始了交流,那些在我們大人看來無意義的動作、表情,包括哭鬧,都是嬰兒的交際內容。孩子三四歲時已經能夠從他人的反應來看待自己的言行,并且以此來修正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對自己、對他人、對他人與自己的關系、對他人與他人的關系、對自己與集體的關系等社會關系的復雜性的認知也越來越強,從中受益也越來越多。

所以,我們一定要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并且加以積極的引導。家長要做有心人,多多關注孩子的社會認知是否正常、是否積極。如果出現了交往障礙,一定要即時干預。

人類為什么是集體生活?兒童為什么一定要有玩伴?學習為什么一定要在或大或小的集體里進行?多想一想這些常識性的問題,就會鼓勵孩子與人多接觸,多交朋友,與同學友好相處了。兒童的交往是本能,是生命的需要,是他們傳達生命需要的特殊語言。等到稍長大有了恐懼感后,情形就發生了變化。這一方面可以讓他們趨利避害,另一方面也會讓他們形成交際的距離,從而影響他們的交往。所以,別小看孩子,他們也是很復雜的,有許多矛盾的地方。他們既有交往的沖動,又對他人存在戒備心理。當然,他們對集體有一個從無到有的認知過程。是成人,特別是家庭與學校的教育,讓他們學習互相交往,互相關心和幫助,自然形成或大或小、或松或緊的“朋友圈”,并因為學校的學習進入“班集體”。他們會漸漸在乎他人的評價以及自己在他人、在集體中的地位和聲譽,從而形成集體感、榮譽感、成就感,并自覺地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規范和美化自己的言行。所以,“群”的作用是很大的。

即使從單純的學科學習的角度來說,同學、朋友、班集體也不可或缺。家長一般認為孩子的學習與老師有緊密關系,也就是跟誰學最重要。其實,這個判斷忽視了孩子的學習伙伴。如果你問問孩子,老師和伙伴哪個重要,孩子一定會說后者。也就是說,不是跟誰學習重要,而是和誰一起學習才重要。一個基本的常識是,人總是愿意與同齡人相處。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固然重要,但是這些關系對孩子來說是縱向的、垂直的,因而有壓迫感。而同學、伙伴的關系則是橫向的、水平的,是平等的,它對孩子沒有壓迫,它是友誼。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人際關系最大的變化就是從垂直向水平過渡,從長輩向平輩過渡,從權威向平等過渡,從單向接受的服從向雙向輸出的友誼過渡。想想我們自己交往史的演變,是不是這個道理?

前些時出席一個家長會,有一位家長問我:孩子沒有學習動力,沒有學習目標怎么辦?我仔細問了她孩子的交往狀況以及學校生活。雖然了解得不是很全面,但看得出家長在對孩子的交往與參加學校和班級集體活動上是存在問題的。家長認為孩子就是要學習好,有沒有朋友不重要,如果整天與她所說的“狐朋狗友”在一起會影響學習。她還限制孩子參加學校的活動,主題教育、興趣小組、各種競賽,在她看來都會占用學習時間,都會“分心”。我對她說,一個人是無法建立起目標的,也不會自我產生學習的動力。目標即使是自我提出來的,那也是根據其他人,特別是集體與社會的設定而建立的,如果讓個體脫離集體,他就沒了目標,沒了定位,沒了方向。說到動力,這也與目標相關,沒有目標,動力就不會產生。再者,動力也是靠他人激發的。對動物而言,只要有第二個,競爭就會產生,從而也就會產生動力。人也是如此,人雖然是群居的,是社會的,但他身邊的人要與他構成緊密關系,這個群居與社會才是真實的、有效的。說白了,他的眼中、心里要有別人,要與別人建立復雜的關系,這個別人才會是一種能量。我對那個年輕的母親說,要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這樣孩子心里才會有班級,有學校,有家鄉,有民族,有國家,有世界,有人類。有了這些,他才知道為誰而學,也才會有理想,有動力。我還對她說,要讓孩子心里有朋友、有同學,這樣,他才會與同伴較勁,才會產生進取心,也才會有動力。我打了個比方,為什么競技體育要大家在一起練?為什么體育成績都產生在比賽中?即使不比賽,平時訓練也要有陪練,這樣才會提高訓練水平。這就是同伴的力量,這就是動力產生的原因。

當然,在我看來,不是為了學科學習才去交往。有些家長似乎明白上面的道理,就從功利主義出發,強迫孩子和所謂的好學生一起學,與好學生交朋友,這大多會適得其反。因為這種關系隱藏著一種不平等,它對孩子同樣存在壓迫感,雙方也不會有真正的友誼。孩子是不是有自己的小伙伴首先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玩兒”。正是在與同輩人的玩耍中,自己在成長,會培育出健康的社會認知關系,養成健康、陽光、開朗、熱情、友好的交際心理,獲得想溝通、會溝通、溝通成的本領。家長一定要知道孩子沒有伙伴的結果,孩子缺少交往,甚至形成孤獨的狀態后果會有多嚴重。這不僅會影響他的童年,也會影響他的一生,讓他自卑、沮喪,覺得被排斥、被拒絕、被拋棄,享受不到友誼,得不到他人的關心、他人的溫暖,也沒有被需要感和被承認感。弗洛伊德早就說過,一個人的童年將會影響他的一生。當一個孩子在他的童年就產生交際缺失時,他的成年又會怎樣?我以為怎么想象都不過分。

所以,家長一定要關心孩子有沒有自己的小伙伴,他的周圍有經常出現的同齡人嗎?若沒有,就要創造機會,給孩子營造交際圈。比如讓孩子先與親戚家的孩子交往,還可以邀請同學到家里做客,在節假日一起出游,慢慢積累經驗,擴大交際圈,鼓勵孩子去找適合自己的玩伴。反正,發現孩子沒有朋友,就得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找朋友,像那兒歌所唱的:“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p>

(汪政,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南京曉莊學院特聘教授,特級教師。)

猜你喜歡
人際關系家庭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見
論猶太人的金錢觀教育
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初中生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英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社會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幼兒教育改革進程中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微信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探析
微信紅包傳播中的用戶心理分析
貴州省大學生手機成癮狀況調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