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鄉村生態治理現代化建設路徑研究

2024-04-09 18:01舒永久趙浚淋
新疆農墾經濟 2024年3期
關鍵詞:生態治理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

舒永久 趙浚淋

摘要:為適應鄉村振興戰略的更高建設目標,鄉村生態治理現代化建設顯得更加緊迫。通過系統方法考察我國鄉村生態問題,深挖根源,發現散發性污染問題背后是人才缺失問題,而鄉村生態治理眾多資源的缺失背后是地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針對問題,以專項性和綜合性相結合的方式提出解決鄉村生態治理現代化一系列應對措施。一是要構建從法律法規到規章條例完整的生態治理全面法治化之路,注重與鄉村文化建設的融合;二是鄉村生態治理主體要多元化,充分發揮基層黨政組織、村民農戶、外來產業經營者和社會群眾的積極性;三是鄉村生態治理動力激勵化,構建激勵機制,促進治理效能持續發揮;四是鄉村生態治理方式數字化,因地制宜完善數字化檢測轉化系統,鄉村生態治理數字化融入鄉村數字化發展、生態市場化運作和社區系統化治理,以更好應對地域發展不平衡難題。

關鍵詞:鄉村振興;生態治理;生態文明建設;現代化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指引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進步,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1]。從我國整體上而言,如今的城鄉生態文明建設從頂層設計到具體成就都達到了我國有史以來最高水平,為進一步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充分現實條件。在過去的十多年,我國造出了全球面積最大人工林,種的樹、植的草面積超過了11億畝[2]。與五年前相比,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平均增加了39天;近幾年來網絡上關于霧霾的搜索頻次和熱度也降至最低點[3],而2022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已經高達86.5%,重污染天數比例首次降到1%以內[4]。這些成就的背后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制度體制、法治保障、組織建設各個方面做出的系統努力。但也必須看到,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戰略對我國鄉村生態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要求帶來更高挑戰,我國農村存在的環境污染、區域不平衡等問題依然困擾著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讓鄉村振興之路并不平坦。鄉村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能否跟上時代需求,構建起中國特色的生態治理現代化體系,形成持續性的現代化生態治理能力,成為未來鄉村振興必須面臨的時代課題。

二、鄉村振興對鄉村生態治理現代化提出更高要求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而鄉村經濟發展依然是硬道理,讓農民共享時代發展紅利,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依然是未來鄉村發展的主題曲。在此前提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5],這是鄉村生態治理現代化的必然結果。鄉村生態治理現代化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鄉村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各方面的發展都息息相關。因此,鄉村振興必然在各個層面對鄉村生態治理現代化提出更高要求。

(一)產業興旺需要鄉村生態治理的更高境界

新時代我國鄉村的產業興旺目標要求鄉村生態治理必須在生態文明建設框架下進行,不走樣、不跑偏。生態文明建設不是簡單的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垃圾處理等工程建設,而是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對國土資源、社會建設各方面的系統性工程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落腳點在“文明”,“生態”環境治理是起點,“文明”才是終點。生態文明建設最終是為人民服務的,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理念的時代表達,并不是單純的保護自然環境而忽略產業發展,這也不符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人類從屈服于自然到逐漸征服自然,又從征服自然中受到自然反噬而覺醒,講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再從和諧共生提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融合。從人類歷史大視野看,生態文明建設達到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理解的新境界。其最終目的不是回歸原始自然,更不是單純的征服自然,而是要在生態環境導向性發展過程當中取得人類最佳發展狀態。因此,我國的鄉村生態治理必須在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取得平衡。

具體而言,產業興旺直接指向鄉村經濟發展,不管是第一產業,還是第二、三產業,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都是必然涉及的領域,并且是在生態友好型指標下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產業,這對鄉村生態治理提出了更高、更復雜的要求。那種粗放式、高耗能、低效益的舊經濟發展模式在新時代的我國鄉村已經無法立足。也就是說,我國不可能再走西方國家現代化過程當中出現的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也不會走生態非文明化的邪路。所謂生態非文明化是指只追求生態環境保護,不顧及人民群眾經濟發展訴求的極端化生態治理方式。因此,產業興旺的要求是鄉村生態治理必須實現的新時代經濟目標,所有的生態保護、規劃、開發都必須圍繞這一目標,從而為鄉村其他事業發展打好堅實物質基礎,在人與自然和諧平衡基礎上構建新型文明發展態勢。

(二)生態宜居預示鄉村生態治理的更高標準

在生態文明建設層面,生態宜居是對生態和人文協調發展的高度凝練,也是治理有效的最終檢驗石。在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系統維護和開發過程當中,如何達到宜居水平,這既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一個人文問題。說是科學問題,因為“宜居”包含著最基本的維護生命健康的環境指標問題,不管是水的清潔度還是空氣PM2.5濃度,都可以通過科學儀器進行檢測。說是人文問題,因為“宜居”是人的宜居,包含著人對生態的主觀認知,這里面就包含著超越生態的影響因素,如交通、衛生等公共服務因素。因此,可以把前者叫作“科學宜居”,把后者叫作“人文宜居”。要實現科學宜居,在污染嚴重的地區已經實屬不易,而真正困難的是實現人文宜居。

具體而言,地域差異又決定了生態宜居鑄就的鄉村新環境具有豐富多樣性??茖W宜居具有普遍性,地域差異不明顯,具有明顯差異的主要是人文宜居,它具有高度特殊性。原因很簡單,生態宜居是人的宜居,而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不同的地域人群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民風民俗和個體觀念,對于舒適生活的具體要求和標準是不一樣的。為了達到最佳效果,鄉村生態治理就應該是以科學宜居為基礎,以人文宜居為未來指向,充分考慮各地群眾實際,以“具體地域之人”為本構建生態宜居之新鄉村。這里的“新”不是另起爐灶,生搬硬套他地之經驗,而是充分考慮當地民眾各方面需求,在科學宜居、產業興旺前提下,做到人文宜居之煥然一新。在新時代,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和能力高標準建設鄉村生態文明。

(三)鄉風文明需要鄉村生態治理的更深動力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鄉風”是人之風范,是新時代村民應有的作風與風采。幾千年的農業發展,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深深扎進鄉村的土壤之中,鄉村的鄉風代表著我國文化的厚重底蘊。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最終是要為鄉村的整體社會發展提供保障,它服務于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方面。而鄉風文明對鄉村生態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一步而言,鄉風文明是對宜居人文層面標準的高度概括。不管是各地構建的鄉規民約,還是在鄉村中積極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等,都是對宜居的更高標準努力。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在“文明”上,因此,如何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潤物細無聲地孕育鄉村淳樸氣質,激活新時代農民真善美的新風范和氣度,減少鄉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浮躁之氣,增進鄉村治理內生能力,是未來鄉村生態治理的文化動力。

(四)治理有效要求鄉村生態治理的更實效果

鄉村治理有效在新時代對鄉村生態治理提出了多方面挑戰。第一,治理有效需要鄉村生態治理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設計,由基層黨委牽頭在基層構建形成利益相關方多方協商溝通機制和平臺。第二,治理有效需要鄉村生態治理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方略落到基層工作實處,不僅要進一步推進法治政府構建,更要通過鄉村治理創新培育鄉村生態法治文化形成,沒有懂法愛法用法的好村民,再好的政府引導也無法真正達到“有效”的最大程度。第三,治理有效需要鄉村生態治理緊跟時代特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讓數據多跑路,讓村民少跑腿少動嘴,在高效的數字化治理過程中,公平、公開、公正地做好鄉村生態治理??梢钥吹?,要達到治理有效,鄉村生態治理必然涉及民主政治、社會法治和科學技術方方面面,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系統工程。

而這些挑戰產生的根源就在于鄉村主體的深刻變化。我國雖然長期存在城鄉二元結構發展態勢,但在過去的十幾年里,由于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穩步推進和實現,“三權分置”的普遍推行,城鄉融合發展,加上互聯網信息技術進步,鄉村治理包括鄉村生態治理,其主體的來源、素質和訴求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村民的治理參與意識相對于以前有了很大提升,也具有了很好的參與能力和技術手段,這已經在實踐層面對我國的治理模式產生了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提升政府的行政能力和社會自治能力,以及各主體間的協作共治能力,已經形成統籌型公共治理模式[6]。這務必會對新時代的鄉村生態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五)生活富裕提出鄉村生態治理的更高目標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已經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新時代,富裕對于我國廣大鄉村而言,已是觸手可及的現實。但與此同時,鄉村的生活富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對鄉村生態治理提出了更多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包含著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并且強調,到二○三五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充分表明,“富?!辈粌H僅包含物質的富足,更包含有精神世界的富足。對于我國鄉村的生活富裕同樣如此,既要有產業興旺的基石,更需要全面法治社會中的德行修養和科學技術素養。

我國鄉村生活富裕的奮斗目標預示著鄉村生態治理必須兼顧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所包含的綠色發展理念,意味著鄉村生活富裕具有更強烈的新時代綠色、循環、低碳產業發展特征。與此同時,如果沒有綠色發展,鄉村的生活富裕也是不可持續的,產業無法興旺,精神文化也難以建立在堅實的時代需求之上。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生活富裕本質上就包含了生態治理的更高要求。一是需要在生態治理過程中尋求更適合、更有效益的產業;二是需要在生態治理過程中充分考慮到生態文明作為重要載體對鄉村社會文化建設的積極促進作用。

鄉村振興對鄉村生態治理現代化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框架圖得到更清晰認識。

因此,從整體上看,鄉村生態治理必須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各個方面。只有在回應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挑戰下,鄉村生態治理現代化才可能真正走深走實。產業興旺要求產業興與生態興的平衡境界;生態宜居提升了以科學宜居為基礎,以人文宜居為指向的更高標準,要求兩者協同共建;鄉風文明需要激發鄉規民約、優秀傳統文化等更深動力,同向同行;治理有效需要通過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創新,全面依法治國的基層落實和數字化治理的時代創新,互促推進;生活富裕更是要求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共同提升。只有達到以上的總要求,鄉村生態治理現代化在鄉村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各方面才能真正發揮應有作用。

三、新時期我國鄉村生態治理面臨的主要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雖然取得成就是巨大的,但在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新時期,我國鄉村呈現發展新形勢和新特征,鄉村振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鄉村生態治理挑戰顯得更加明顯。

(一)部分鄉村環境污染依然存在,威脅生態健康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隨著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政策深入實施,土地流轉后農業規?;a過程中的生態問題依然存在。如在農村畜禽規?;B殖過程中,來自畜禽糞污、廢渣的污染具有污染物濃度高、排放大、成分雜、廣泛性特點[7]。我國2017年進行的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每十年開展一次)結果顯示,農業源COD、總氮、總磷排放量占總排放量都超過45%,分別達到49.7%、46.5%和67%,農業面源成為我國水污染的主要來源。從鄉村內部來看,全領域大范圍污染已經大大降低,但近年來我國部分鄉村農業化學化、鄉村工業化的發展使當前鄉村生態環境惡化[8],污染的散發特征明顯。從我國生態環境部官方網站曝光的數據來看,我國某些省份的廢水廢氣污染依然是存在的,如2021年第四季度共有26家重點排污單位被列入嚴重超標重點排污單位名單,涉及多個省份。其中廢氣類單位19家,污水處理廠5家,廢水類單位2家[9]。這當中的廢氣廢水污染隨著流動,不僅威脅到城市,對于鄉村也是威脅,特別是城市周邊鄉村。這可以看作鄉村生態的外在威脅。也正因為如此,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2021—2025年)》才將農村黑臭水體整治作為“十四五”重點任務。

在鄉村生態治理過程中,由于群眾的生態意識薄弱,在真正遇到環境破壞時,經營主體與村民容易出現非制度性規范解決生態問題的傾向,這也會對鄉村生態治理法治化提出挑戰。我國鄉村土地“三權分置”執行以來,大量村外法人組織和個人通過流轉土地“經營權”在鄉村發展產業或者合作經營,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村民與外來經營者存在很大的利益關系,在面對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生態破壞情況,如改變土地用途、土壤污染等,很容易出現通過經濟利益協商方式私自解決,生態破壞問題可能依然未解決,村民和開發者成為共同的生態破壞者。因此,這需要公正的第三方的介入。如2023年國家自然資源部公布的眾多典型案例中,就包括2019年7月,海南省儋州市峨蔓鎮某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定代表人王某某)與儋州市某公司簽訂荒溝、荒灘改造項目施工合同,占用峨蔓鎮61.61畝耕地修建魚塘,其中絕大多數屬于永久基本農田,嚴重違反《土地管理法》相關規定,最終王某某被判有期徒刑二年。

(二)鄉村人才困境導致鄉村生態治理內力不足

鄉村振興包含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0],在這些要素當中,人才是核心,但新時代鄉村人才出現的新變化給鄉村生態治理帶來不少挑戰。從我國人口流動來看,跟隨我國城鎮化步伐,農民進城依然是國家整體政策指向。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到2021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89%、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4%[11]。這表明,我國還有近40%的人口生活在鄉村,近20%的鄉村人口屬于城鄉流動人口。加之鄉村老齡化、空巢化的存在,當下很多鄉村的建設都亟需青壯年人的回流和長留。沒有人才,產業發展必然滯后,生態治理也很難跟上時代要求。根據考查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農場規模不斷擴大,農業的規?;蛯I化也是導致鄉村衰落的重要原因[12]。這中間的重要因素就是鄉村人口的減少,特別是青年人口的減少。

由于缺人,鄉村的組織治理功能很難構建,生態治理必然被邊緣化。隨著城鎮化過程,鄉村所具有的傳統農民共同生產、共同生活的場景逐漸改變,鄉村在歷史上所具備的組織治理功能也逐漸弱化[13]。從微觀觀察,現在很多鄉村的熟人社會結構變得非常脆弱。并且,在缺人的同時后續人口的自然補充也是非常不樂觀的。這與鄉村的適婚青年性別比例失調問題密切相關。由于某些農村地區長期存在的生男偏好和女性青年流出務工的影響,農村地區的男性青年婚姻擠壓嚴重,2020年,農村地區青年未婚性別比為158.03,比城鎮地區還高出30.54,農村地區的青年面臨著嚴峻的“婚戀難”“婚姻擠壓”等問題[14]。結婚率低,必然導致生育率增長不上去,這就必然帶來鄉村生態治理中本應占據核心地位的農民卻鮮有參與鄉村生態治理的行為,突出表現為“無意參與”“無力參與 ”和“無路參與 ”[15]。因此,鄉村生態治理以及其他事業發展如果要短時間內取得進步,就必然需要更多外來人才的支持。

(三)地域發展不平衡導致鄉村生態治理重大挑戰

新時代鄉村生態治理機遇與挑戰共存。面對新時期國際國內形勢重大變化,我國開始注重國際國內雙循環構建。在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生產力水平條件下,國內大循環的成功構建面對著來自東中西部非平衡發展、城鄉非平衡發展的重大挑戰,這背后即是鄉村生態治理體系和能力提升的機遇,也是時代難題。說是機遇,是因為發展動力向內意味著更多的政策、資金、人才等資源會加速向各類鄉村傾斜,鄉村振興戰略給予鄉村強有力牽引。說是難題,是出于鄉村本身歷史發展條件而言,廣大鄉村在承接國家政策方面的能力還有待提升。

由于鄉村的相對弱勢,鄉村生態治理的各方面資源容易流失。事實上,從市場經濟運行各環節(包括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來看,鄉村相對于城市而言都呈現出弱勢,從最終消費能力看就更加凸顯。例如,近期網絡上公開出現的部分縣區政府鼓勵農民進城買房現象就表明,現在要解決城鄉不平衡問題還存在“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功利化傾向,沒有完全從農民自身更長遠的利益出發解決問題。城市如果簡單發揮虹吸效應吸收鄉村資金、人才資源,結果必然會進一步加深城鄉鴻溝,不利于鄉村各項事業的順利開展,包括鄉村生態治理問題。

鄉村與鄉村之間也存在差距,使得鄉村生態治理工程更加復雜。國家政策引領是積極因素,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也為鄉村生態治理工程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文化氛圍,但與此同時,由于我國地域遼闊,鄉村之間也是存在重大差異。按照離都市遠近進行劃分,都市周邊鄉村相對于邊遠地區鄉村而言,由于市場便利,集體經濟基礎較好,鄉村生態治理在組織領導、人才構建、資金支持方面相對于邊遠地區的鄉村具有一定優勢。邊遠地區鄉村由于缺失持續性發展動力,則容易出現回歸原始自然的傾向,農田變荒野,農地變森林,農家變荒蕪,這并不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圖景。如何更好讓城市反哺鄉村,讓城市社區與鄉村社區取得良性互補,各自發揮優勢,是系統性解決鄉村生態治理問題的重要方面。

四、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路徑

鄉村生態治理屬于鄉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我國生產力水平不平衡,還不足以全面系統地提升我國鄉村建設,更別提鄉村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在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前提下,鄉村振興提出了更高標準、更高要求,鄉村生態治理現代化成為時代需要。而現代化具有歷史性、覆蓋性、過程性和全領域性[16],這意味著鄉村生態治理必須在尊重新時期歷史客觀條件下,要做到全面系統性,并在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鄉村因地施策,在不同時期進行動態調整。

(一)鄉村生態治理全面法治化,筑牢生態保護紅線

1.基層黨政組織精準對接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學習宣傳和落實

十幾年來的全面依法治國實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在制度體制的頂層設計和專門法執行層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17]。從2014年修訂“史上最嚴環保法”《環境保護法》通過更嚴厲的監管措施和行政處罰加以保障[18],到2020年具有綠色特征的《民法典》頒布實施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2020)《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2021)的通過實施,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道路不斷深化落實。作為鄉村生態治理直接引領者,基層黨政機關組織必須起到各鄉村生態治理法治化的領航主導性角色,精準對接相關法律法規,從宏觀上把握中央精神和各級政府文件規定,做好系統梳理和學習,精準領悟,對接本地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宣傳教育,落實到工作各環節。

我國一直高度重視法治宣傳教育,2021年正式通過了《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劃(2021—2025)》?;鶎狱h政機關組織要把規劃文件精神充分融入鄉村生態治理全面法治化工作,做到“誰執法誰普法”等普法責任制,把普法教育引導工作和鄉村生態治理相融合推進法治鄉村建設。甚至可以推動成立鄉村生態治理法治化推進工作專項小組,專人專責,把鄉村生態治理法治化落實落地。在完善鄉村生態治理法治相關的組織領導制度、工作平臺機制基礎上,特別需要注重圍繞時效性要求,在宣傳內容本土化、宣傳方式時代化方面做到精準,并貫穿于鄉村生態治理各個方面,減少非制度性規范解決生態問題的現象。

2.加強基層生態類規章條例系統化建設,補足生態保護最后一公里

雖然頂層設計已經比較完善,但在新挑戰面前,我國鄉村生態治理法治化建設需要更全面系統的構建。特別是在更細化的國土空間領域,在縣鄉村層面構建堅實的基層生態治理體系?;谝延械纳鷳B治理法治頂層設計思路,基層政府部門應該依據我國《“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2021—2025年)》,結合各地鄉村實際出臺因地制宜的規章制度、具體條例和行動方案,對村民的生態治理法治化做好最后一公里的努力。因為每種類型的鄉村面臨的生態治理問題是有所區別的,只有結合各地鄉村發展實際構建系統的規章條例,同時保持動態調整,國家層面的生態理念和法治構建才有真正的現實力量。

基層生態類規章條例系統化建設除了文件性的規定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把文件型內容轉化為基層群眾喜聞樂見的本土化表達和豐富而靈活的宣傳表現形式。一方面,本土化表達主要是要考慮當地群眾的特有民族文化語言習慣和風俗習慣,把生態治理相關高大上的標準說辭轉化為當地群眾自身的語言系統。這樣的本土化表達本身也是一種民主治理理念的體現。另一方面,宣傳表現形式要豐富而靈活,除了常規的報刊媒體,基層部門可以創作或者收集相關司法案例,以說書、小品、戲劇、動態沙畫、短視頻宣傳片等方式進行相關規章條例的宣傳。這種操作對于一些基層部門而言可能有難度,但可以考慮服務外包,把部分宣傳任務和功能交由市場主體或者群眾性自愿組織來配合完成,可能效果更好。

3.推進鄉村生態治理法治化融合發展,融入鄉村文化建設

鄉村生態治理法治化融入鄉村文化建設可以分為有形和無形兩種。鄉村生態治理法治化有形融入鄉村文化建設是指,鄉村把生態治理相關法律、規章、條例直接通過一定文化宣傳方式進行呈現,具有直觀性特征。如鄉村在顯要位置懸掛相關規章條例規定、召開村民大會、鄉村大喇叭、典型案例司法公開審判等方式進行宣傳,提升村民環保意識和生態法治觀念。這種融入是直接的,具有及時性、見效快特征。但在一些邊遠地區的鄉村,村民由于教育水平有限,很容易遺忘相關規定,或者遇到生態治理問題也容易出現個人主義行為,出現僥幸心理或者逃避責任現象。這就需要無形融入方式。所謂鄉村生態治理法治化無形融入鄉村文化建設是指,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當中,把生態治理相關法律、規章、條例背后的理念、精神、境界融入鄉村文化構建過程當中,以美麗環境孕育村民整潔衛生生活習慣。如把生態治理法治化內容通過適當方式融入鄉村中小學課堂,融入鄉村社區群眾自發性組織活動等。又如把鄉村生態治理相關法治文件標準和流程融入農村山水林湖地草規劃開發全過程,讓群眾逐漸熟悉并自覺把控生態治理紅線。這種方式相對較隱含一些,周期長,見效慢,而一旦整體環境氛圍構建成勢,群眾形成了自覺意識,成效則是長期性的。

以上兩種形式互為表里,相互影響,應該同時存在,協同發力,鄉村生態治理法治化才能取得長久實效。

4.積極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筑牢鄉村生態治理法治化根基

我國當下部分鄉村存在的面源污染問題,要從根源解決,還是要從新型城鄉關系構建入手,一方面把鄉村生態治理法治化作為重要工具和手段,通過法治化過程縮短城鄉在產業發展、社會服務建設方面的差距,從而增強鄉村整體力量,成為更加獨立而有自我生長力的內循環主體;另一方面,鄉村又反過來擁有更多能夠自我掌控的資源處理鄉村生態環境問題,推進鄉村生態治理法治化進一步深入。要實現這樣的發展態勢,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構建就需要解決鄉村群一體化發展問題。

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引下,鄉村也有城市沒有的優勢,鄉村有自身獨特的產業、文化傳統和功能[19],如果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鄉村一定是大有可為。為了增強鄉村綜合力量,提升與城市競爭和融合的主動性,我們可以鼓勵構建現代化鄉村圈,健全縣級統籌、中心村牽頭、周邊村協同的鄉村圈同向性推進機制,在鄉村空間優化過程中保持鄉村自身特征同時,增強生態治理水平,同類型鄉村則統一生態治理法治化模式,結合鄉村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發展進度,實現地區性特色鄉村成長,從而助推現代化鄉村圈形成,取得更大實質性自主權,從城市發展中獲得更健康長遠的發展資源。

(二)鄉村生態治理主體多元化,應對鄉村人才困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國鄉村生態治理現代化必然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美麗圖景的重要部分。走在共同富裕目標道路上的中國式現代化,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治理圖景,需要多元化主體的共同努力,共治共享鄉村美好生態未來。這是鄉村生態治理現代化更好解決鄉村人才困境的最好路徑。

1.基層黨政組織是鄉村生態治理引領者

對于鄉村生態治理現代化構建,基層政府和黨組織在宏觀層面的頂層設計需要積極宣傳,在微觀層面的基層規章條例制定需要結合鄉村實際做好引領。解決生態治理法治化最后一公里問題是基層黨政組織應當主動擔當的責任。

第一,基層黨政組織需要全面領悟中共中央和上級政府部門關于生態法治化和法治生態化的建設戰略精神,找準整體方向和基本原則。第二,對本地鄉村的生態治理現狀進行全面摸排梳理,在不違背已有法律規定前提下,因地制宜制定適合本地區鄉村的生態治理規章條例,引導鄉村構建具有生態文明建設傾向的鄉規民約。第三,做好宣傳。通過宣講團活動、現代多媒體、移動終端設備、鄉村大喇叭等方式廣泛發動群眾自覺參與生態治理行動,特別是針對農民特征選取具有教育意義的典型司法審判案例進行公開審理和宣傳,更好構建群眾的生態底線思維。第四,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完善監督預警機制。構建“先發制人”工作模式,通過借力我國鄉村網絡建設成果,對重點區域安裝監督攝像頭和自動檢測預警系統,并做好日常維護工作,有條件的地區甚至可以使用無人機和衛星監測手段。

2.村民農戶是鄉村生態治理主力軍

鄉村生態治理的主體無疑是鄉村內部的村民,因此,在鄉村生態治理的道路上,村民農戶才是主力軍。但從以往的鄉村生態環境問題梳理來看,鄉村本地村民也是很容易在生態治理過程當中失靈的,最重要原因是在生態和經濟發展權衡中的功利傾向,村民農戶發現了問題之后,由于環保意識和法律意識不強,有時就顯得無動于衷甚至與違法者沆瀣一氣?,F代化最終是人的現代化。鄉村應該抓住生態文明建設歷史機遇期,系統提升村民綠色發展理念,提高生態治理現代化水平。

第一,村委會通過村民大會、村大喇叭、村內微信群等方式積極宣傳國家生態治理政策,用當地通俗易懂的宣傳語言解釋相關法律條文,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生態觀念,針對白色垃圾、臭水污染等常規生態問題傳授正確處理方法。第二,村兩委構建科學合理工作平臺,充分發揮“河長制”“湖長制”等制度效能,加強本村生態環境監控體系,特別是對于種植大戶的農藥使用情況是否超標問題、外引項目是否嚴格按照要求推進、上游城鎮河流污染情況等要重點監控。第三,有條件的地區可構建適當的獎勵激勵機制,鼓勵村民積極舉報生態污染事件,提升村民積極性;第四,構建程序合理合法的生態治理糾紛應急處理機制,鼓勵村民在監督、舉報過程當中按既定程序操作,防止情緒化、非程序化表達訴求。

3.外來產業經營者是鄉村生態治理自覺參與者

在農村大量人口外流的同時,隨著土地流轉政策的執行,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情景已經很常見。他們因為產業發展選擇鄉村,對鄉村生態治理必然也有責任。與本地村民不同,這批人員的戶籍和主要生活重心都不在農村,對于鄉村的情感沒有本地村民那樣深厚,很容易在額外的生態治理層面表現出更少的積極性。因此,應該把他們作為鄉村生態治理法治化培育的重點和被監督的重點,把鄉村生態治理與經濟利益掛鉤,促使其成為鄉村生態治理自覺參與者。

第一,構建產業引進民主評議會制度。對于村集體經濟引進的任何項目,都必須按照規定通過村民代表會議甚至村民大會討論,民主決定,杜絕對生態具有威脅的落后產業進村,對于比較安全的產業也要起到監督作用。第二,構建生態修復保證金制度。生態修復保證金是指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等主體在進行自然資源的開發或者生態環境利用之前預先向行政機關繳納的用以擔保自己會按照法律規定或者約定履行生態修復義務的資金[20]。特別是對于有生態潛在污染危險的產業,要加大額度,一旦出現污染情況,依據合同約定對生態修復保證金進行一定扣除,如果在產業退出村集體時未發生生態破壞和污染問題,可全額退款。第三,村委會督促提醒相關產業經營者加強在經營過程當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構建,通過科技手段加強環保檢測監督。

4.社會群眾是鄉村生態治理重要參與者

鄉村之外的社會群眾對于鄉村生態治理問題沒有直接責任,但在監督舉報環節卻有著獨特優勢。由于村民長期生活于熟人圈子,習慣了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很可能對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出習以為常的麻木狀態,對于生態污染和破壞沒有快速反應意識,或者由于利益問題不愿意作為。而其他社會群眾,如新聞記者、游客則對生態治理效果會有更強烈的對比和體會,在態度上會更加客觀地進行評判?;谶@樣的群眾特征,可以充分發揮生態環境部構建的全國生態環境投訴舉報平臺,倒逼地方基層組織和村委會加強自身工作。當然,前提是要培育社會群眾科學的生態標準知識,在移動終端平臺上設計好一定的知識宣傳手冊,以便群眾學習和查閱。同時可以構建一定的平臺激勵機制,對于重大鄉村生態污染和破壞問題的舉報,一旦情況屬實,可以在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給予群眾一定獎勵。

鄉村生態治理是各個主體共治的過程,理應是多主體多元治理共治共享。在具體執行過程當中,如何做到權責明確,落實到具體主體,需要精細化設計。整體上而言,應該是基層黨政組織統領主導,村民積極自覺行動,外來產業經營者自覺保護,社會群眾自覺參與,共同維護鄉村生態治理良好態勢,各自做出應有貢獻。

(三)鄉村生態治理動力激勵化,促進治理效能持續發揮

要讓鄉村生態治理法治化真正取得實效,并且長期實現善治狀態,除了在法治體系當中注重生態污染和破壞的行政問責、司法懲處、生態補償機制外,鄉村生態治理正面激勵機制的構建必不可少?;诓煌黧w,設計構建不同激勵機制,能夠在微觀層面最大限度激發鄉村和整個社會的參與積極性,促進治理效能持續發揮。

1.構建“生態之家”榮譽激勵機制

對于鄉村本地村民家庭,構建綜合評價型的“生態之家”榮譽激勵機制,從實際獎勵入手激發群眾生態治理法治化參與熱情。具體操作包括:第一,依據法律規定和地方規章條例要求,構建以家庭為單位的評價細則,主要包括一定時期以來家庭內部生活衛生抽查狀況,耕種期農藥、塑料膜使用規范情況,監督舉報表現等;第二,構建高效評價工作小組,通過走訪、調研,并利用科技手段進行記錄統計;第三,在重要節日慶典,如中國農業豐收節期間開展“生態之家”榮譽頒獎,給予一定可觀的資金獎勵或者在集體農機使用、兒童監管幫扶、老年人日常幫扶方面給予一定優先資格等,使得村民有更多獲得感和榮譽感。

2.構建“生態化經營之星”榮譽激勵機制

對于鄉村外來產業經營者構建“生態化經營之星”榮譽激勵機制,具體操作包括:第一,依據法律規定和地方規章條例要求,構建以經營法律主體為單位的評價細則,主要包括一定時期以來其生產經營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次數和程度、主動發現還是被動舉報、事后治理的及時性和效果等;第二,構建高效評價工作小組,通過走訪、調研,并利用科技手段進行記錄統計;第三,公開化評比“生態化經營之星”,并在合同期限、生態修復保證金、稅收、貸款等方面給予更多優惠和獎勵。

3.構建“生態衛士”榮譽激勵機制

對于社會群眾構建“生態衛士”榮譽激勵機制,激活群眾責任意識。具體操作包括:第一,依據法律規定構建以個體為單位的評價細則,主要包括自身參與環保公益活動情況、舉報生態破壞案件情況、舉報生態治理不力情況等;第二,科學設置網絡平臺統計規則和監督機制,防止虛假信息浪費公共資源,采用虛假信息一票否決制;第三,選取一定數量的典型先進人物在保護隱私前提下,進行公開化獎勵,甚至可以把榮譽與一定范圍的公共交通工具優惠、考試加分、社會特殊津貼等掛鉤。

(四)鄉村生態治理方式數字化,更好應對地域發展不平衡難題

在信息化數字社會充分發展的新時代,所有傳統的產業發展和管理方式都產生了巨大變化,數字化要素已經深入到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也早已成為頂層設計當中追求更高精準治理和發展可視化效果的必然選擇?!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剛要》就提出了要“加快推進數字化鄉村建設”?!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也提到“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稊底粥l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又具體部署落實到行動方向上,包含數字基礎設施升級行動、數字治理能力提升行動等。2023年10月,國家數據局的掛牌成立,也標志著我國數字化治理方式進入快車道。這已經成為我國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技術路徑,鄉村生態治理也必然在這方面有所作為,其數字化特征本身就決定了超越區域局限的絕對優勢,從而為更科學高效應對鄉村生態治理當中的地域發展不平衡難題提供了很好路徑。

1.構建鄉村生態治理數字化檢測轉化系統是基礎

生態系統數字化轉化是生態治理數字化的應用基礎,需要在已有的成熟技術條件下充分考慮各鄉村實際因地制宜構建數據采集轉化系統。在這個工程構建過程當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鄉村集體經濟實力問題,特別是一些邊遠地區鄉村,地廣人稀,資金不足,無法市場化購買高昂的數字化采集設備,這一市場需求需要市場主體開發更便捷、節能、高效而靈敏的相關數據采集技術。因此,必須考慮由基層行政單位甚至市(縣)以上相關政府部門統籌本地區資源統一構建地區性的鄉村生態治理數字化平臺,統一標準,協同構建,建章立制明細操作流程,完善數據采集系統維護機制,為進一步科學利用數據化平臺打好物質基礎。在具體技術設備使用層面,應該充分考慮鄉村實際,有重點地進行監測設備布局,特別是鄉村中重要產業區域和重要河段等地,避免設備鋪張浪費。

2.鄉村生態治理數字化融入鄉村數字化發展是重點

在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做好生態治理,在生態治理數字化過程中達到更好發展態勢是鄉村振興應有的圖景,也是創新和綠色發展理念相互融合的應有之意?!稊底粥l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全方位構建了鄉村數字化發展未來,鄉村生態治理數字化理應成為這一時代工程的重要內容,并且有機融入鄉村農業發展、產業引進、社會生活場景各個方面。鄉村生態治理數字化工程絕不可能獨立存在,它必須在鄉村振興的復雜有機系統中找到自身的應有位置,才能發揮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本有之時代作用。例如智慧農場、智慧草場、智慧漁場等的構建,既能提升經濟效益,也能很好預判和處理生態平衡問題。從更廣泛的視閾考察,鄉村生態治理數字化與鄉村數字化發展本身都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之重要內容,數字化只是手段,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實現綠色發展目標。鄉村生態治理數字化之“治理數字化”即是理念的要求,也包含技術性的時代創新基因,全方位融入鄉村數字化發展過程是一種必然。

3.鄉村生態治理數字化融入生態市場化運作是核心

把鄉村治理和發展相結合是鄉村振興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協調共進的必然。把鄉村生態治理數字化融入生態市場化運作可以很好平衡鄉村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用市場化機制手段更好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生態治理中實現更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在高質量經濟發展中更好實現生態的共治共享。鄉村生態治理數字化融入生態市場化運作成為重要的核心環節。

所謂鄉村生態市場化運作,就是把鄉村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通過直接生態產品的制作交易或者間接生態指標的平臺交易,實現鄉村生態經濟收益增長。直接生態產品的制作交易是比較常見的,如村民通過制作竹編、農田采摘等模式獲得收益。同時,還有間接生態指標的平臺交易,如碳排放額度使用指標的交易。這種市場化交易主要在一些產業發展比較好的鄉村比較適合。由于技術含量高,需要地方政府牽頭構建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政策體系,深化鄉村生態市場化配置改革,建立比較完善的碳排放有償出讓、回購、競價、招拍掛等一系列市場化配置手段,打造碳排放和碳匯數據的綜合性開發應用數字化平臺,對鄉村區域內分散的、碎片化的生態資源、資產等進行統一收儲、競價交易等,實現生態資源向資產、資本的轉化,農戶從而可以通過土地上的綠色資源獲得一定收益。這樣的市場化運作一方面鼓勵了村民進一步保護好鄉村土地上的生態,另一方面也通過經濟手段對鄉村當中的企業生產過程進行了良好的生態監督,并且也在不同企業間達成了一定碳排放平衡。

4.鄉村生態治理數字化融入社區系統化治理是關鍵

數字化治理模式雖然提高了數據的量化科學性和執行的高效性,但并不意味著絕對的準確和科學,需要在具體運用當中與社區系統化治理之間取得一定的平衡,兩者要積極融合。這與污染源的多樣性有關,更是治理理念問題。一方面,數字化采集污染數據,然后系統提示反饋,相應治理主體做出流程化管理運作,這本身就是“污染在前,治理在后”的治理老路,并不符合綠色發展理念之精髓。另一方面,有些污染源并不會及時呈現出危害,如塑料垃圾、土壤金屬超標等,再靈敏的數據采集系統在發現污染時,可能污染早已經擴散。而我國追求的是發展與治理同步,預防為主,把鄉村生態治理走在污染數據前面。而在這方面,數字化檢測和治理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哪怕具有先進預警機制的設計,那也已經是污染后的彌補措施。因此,必須清晰認識到數字化治理的工具性本質,要站在鄉村社區整體上思考,把鄉村生態治理數字化融入社區系統化治理,在鄉村垃圾處理、農業生產中的農藥使用、產業引進時的污染源防控方面,要提前預判,積極引導,定期巡查,并將其納入前期發展規劃當中,這樣才能更大限度提升鄉村生態治理數字化平臺的效能。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1).

[2]解碼十年丨開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篇章[EB/OL].人民網,2022-8-15.http://env.people.com.cn/n1/2022/0815/c1010-32502573.html.

[3]解碼十年丨還老百姓藍天白云 繁星閃爍[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2022-8-12.https://www.mee.gov.cn/ywdt/spxw/202208/t20220812_991536.shtml.

[4]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譜寫綠色發展新篇章[EB/OL].央視網.2023-7-23.https://news.cctv.com/2023/07/23/ARTI0KLN7plgs92l02aD0hTe230723.shtml.

[5]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N].人民日報,2018-09-27(1).

[6]于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治理轉型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19.

[7]金超,金龍.農村畜禽規?;B殖環境污染及防治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2(07):77-80.

[8]朱德全,熊晴.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基于系統耦合的立體性分析框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4): 13-22.

[9]關于公開2021年第四季度主要污染物排放嚴重超標重點排污單位名單和處理處罰整改情況的函[OL].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2022-3-29.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203/t20220329_972967.html.

[1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11]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OL].國家統計局,2021-5-11.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6.html.

[12]王曉毅.重建鄉村生活實現鄉村振興[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8(1):1-4.

[13]崔雪煒.論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中所有權區分歸屬的正當性[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02):108-116.

[14]周宇香.中國青年人口規模與結構變化——基于歷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22(07):40-48.

[15]周麗娟,徐頑強.居民視角的新型農村社區參與式治理實現策略[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86-91.

[16]甄文東.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三個維度:概念、進程與邏輯[J].特區實踐與理論,2022(03):40-46.

[17]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C].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18]常紀文.新《環境保護法》:史上最嚴但實施最難[J].環境保護,2014(42).

[19]朱啟臻.鄉村價值、衰落和振興[J].中國鄉村發現,2022(04):83-88.

[20]張婷.我國生態修復保證金制度研究[D].海南:海南大學,2021.

責任編輯:李亞利

Research on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Governance in China

1Shu Yongjiu? 2Zhao Junlin

(1School of Marxism,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00,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Sichu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engdu 6111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higher construction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governance is urgen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ural ecological problems in China through a systematic method, explores the causes, and finds that the reason for sporadic pollution is the lack of talents, while the inadequacy of the resources in rural ecological governance is due to the imbalance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targeted and comprehensiv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First,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legal road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with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focus on its integration with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Second, the subjects of rural ecological governance should include grassroots party,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villagers and farmers, immigrant industrial operators and the masses. Third, the rural ecological governance should be motivated by incentive to ensure the governance efficiency. Fourth, the way of rural ecological governance should be digitized, and the digital det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digitaliza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governanc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rural digital development, ecological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 and community systematic governance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ecological governance;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modernization

猜你喜歡
生態治理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發展綠色經濟背景下的中日能源與環境合作社會發展與法律多元
論周秦生態倫理文化及其當代價值
“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文化產業生態治理
用生態文明建設助推佳木斯經濟振興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及工具性價值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