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構成要素與提升路徑

2024-04-09 07:22張琦
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高質量發展

張琦

摘要: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提質優效關乎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從評價之向、評價之據及評價之域整體統籌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構成要素,立足于全人員性、全過程性、全方位性的基本特征,積極探索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提升路徑,在問題導向上把握多方訴求,在內容導向上提升銜接設置,在效果導向上反饋評價實效,繼而形成一體化的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6359(2024)01-0080-10

高校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關乎我國人才培養的數量與質量。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盵1]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作為新時代高校教育發展的樞紐,對高校思政課教學高質量發展與系統化建設起到關鍵性作用。明晰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構成要素,把握其基本特征,尋求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提升路徑,對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意義重大。

一、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構成要素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 因此,高校思政課對外要促使各類課程協同育人,對內促使各個要素協同運轉?;诖?,厘定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構成要素,挖掘其內在運行機理,最大效度地提升其協同性,對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尤為關鍵。

(一)評價之向:教學目標精準化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構成要素中,教學目標發揮著“風向標”作用,統領著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有序運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整體規劃思政課課程目標”。[3]故而,高校思政課教學目標的設計需遵循整體性、階段性、層次性原則,在各要素協同一體的基礎上致力于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目標的精準化。

1.遵循整體性,發揮協同育人新效能

高校思政課教學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善于從整體上看待和理解,善于從系統的觀點和結構的角度去解決問題,以更寬廣的視野來深化協同”。[4]而思政課教學目標作為系統性工程的出發點,起到引領性作用。因此,需抓好頂層設計,發揮教學目標育人的整體性。首先,思政課教學目標要整體性設計,兼顧理論性目標與實踐性目標。在以講解式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中,通過穿插互動式、討論式的教學環節,使學生將知識在內化于心的基礎上外化于行。其次,思政課教學目標要整體性推進。教師要提升教學目標的質,需統籌兼顧;學生要把握教學目標的度,要系統規劃。最后,思政課教學目標要整體性優化。出于思政課教學的動態性,教師不僅要注重教學目標的制定,還需關注學生對教學內容掌握的動態情況,及時進行針對性調整,不斷優化教學目標。

2.注重階段性,打造協同育人新格局

《意見》指出,“大學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引導學生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爭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5]高校教學目標的設計要立足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遵循“循序漸進”和“螺旋上升”的原則,注重橫縱層面各教學目標之間的漸進性、階段性。橫向而言,分階段把握好每一堂思政課,針對課前、課中及課后教學目標的設計進行細致規劃,需前后銜接且突出重點??v向而言,一方面,針對同一學段,本科生各年級的思政課教學目標要有所區分,各門思政課循序漸進,遵循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規律以及成長成才規律。另一方面,針對不同學段,本科生與研究生不同階段的思政課教學目標也要有所側重,避免重復施教。

3.提高針對性,完善協同育人新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強調,要推動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6]落實到思政課教學目標上,即實現教師“供”與學生“需”的高效對接。一方面,立足于教師之“供”。其一,出于教育背景的客觀性差異,教學年限長的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更具經驗性,而青年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更有創新性。其二,出于教學心態的主觀性差異,較為傳統的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需要提高主動性,而性格內向的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需要增強互動性。另一方面,著眼于學生之“需”。其一,從硬性條件來看,學生的專業、年級不同,其發展基點存在差異。其二,從軟性條件來看,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況不同,其思維模式各異。

(二)評價之據:教學內容具象化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構成要素中,教學內容作為“奠基石”,關乎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整體推進?!兑庖姟窂娬{,“注重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7]而教學內容的具象化關乎高校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總體性要求,將本體性、條件性、實踐性知識遞進式融入,使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在具象化的基礎上達到“質”與“量”的有機統一。

1.以本體性知識為主

本體性知識指高校思政課教師所具有的任教學科知識,也即高校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論。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師而言,一方面“政治要強”。要具備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洞悉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歷程,在思政課教學中不斷加深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另一方面“思維要新”。要及時掌握黨的最新理論方針政策,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對當下社會熱點動態及時進行詮釋,分類融入思政課教學內容,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與理論信仰。

2.以條件性知識為輔

教師不僅僅要運用“授人以魚”的本體性知識,更要借助“授人以漁”的條件性知識豐富其教學內容。條件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備的相關學科知識,其以新穎的視角與多維的體驗加深學生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理解。一方面,教師要具備扎實的教育學知識。全方位掌握教育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從教育主體、客體、介體以及環體等因素出發,科學有效地設計思政課教學內容,不斷夯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另一方面,教師要具備扎實的心理學知識。以極具親和力的授課方式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學生加深對“內卷”“佛系”“躺平”等青年熱點問題的反思,使之在擺正心態的基礎上增強思政課教學的獲得感。

3.以實踐性知識為據

馬克思曾提到,“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盵8]故而,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知識體系要彰顯實踐性。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在進行有目的的施教過程中所具備的課堂情境知識及教學法知識。一方面,教師要及時將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社會熱點及法律法規融入教學,啟發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使之立足于當下,全面透徹地把握社會現實,堅守政治性定位。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激勵其探索未知領域,使之著眼未來,妥善應對各種挑戰,堅守價值性定位,從而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評價之域:教學場景多維化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構成要素中,教學場景作為思政課教學的“主陣地”,維系著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耦合度。教師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將各種教學要素進行有效連接,置身于講解式、沉浸式、探究式的特定教學場景,在提升學生學習的體驗感、展示思政課教學多維性的同時,也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質增效提供了新思路。

1.泛在化講解

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主要實施場域在于課堂,同時“傳統的講解式教學并未過時,在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的建構中,講解式教育功不可沒”。[9]高校思政課教師在運用講解式教學場景時,一方面要提高“說”的技巧,說話要有理有據,立足于科學性文本,運用趣味的話語闡釋,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強烈欲望。另一方面要增強“用”的技巧,講解要有模有樣,以親切的表情傳遞、生動的肢體表達,喚起學生學習的廣泛興趣,營造“教師用心教、學生專心學”的課堂教學氛圍,真正將知識講解到學生的心坎上,浸潤到學生的頭腦中。

2.智慧化沉浸

《意見》指出,“推動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用”,[10]使思政課教學場域由二維平面延展為三維立體。一方面,教師可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創建歷史場景,通過體現思政課教學主旋律的音像、圖文等精品資源,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教學場景中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體現思政課教學的思想引導力和藝術感染力。另一方面,教師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設置情景劇場,結合社會熱點挖掘歷史真知,使學生“穿越時空”,在特定主題下自主選擇既定人物進行角色扮演,全身心沉浸于設定的歷史場景,從而達至思政課教學主題的設計意圖。以“沉浸式”教學場景的便捷性、及時性與高效性,不斷浸潤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育人成效。

3.具身化探究

探究式教學場景打破了單向化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注重信息在主體之間的及時傳遞與高效反饋。馬克思曾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盵11]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講授的內容要想真正為學生所認同吸納,除卻內容本身的理論性與科學性外,還要經得起學生的追問,通過設置問題鏈與問題叢,在“你問我答”“你來我往”的互動中,一步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一方面,開展“小組研學式”教學場景,在組內成員歸納梳理的基礎上,針對疑惑之處展開研究式探討。另一方面,運用“課堂辯論式”教學場景,通過設置科學的辯題,使各組自主搜集資料進行立論推理,在發現、研究、設計乃至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達到思政課探究式教學場景的育人功效。

二、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構成要素的基本特征

《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指出,“以建立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為關鍵,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盵12]而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作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一環,立足于怎么教、怎么學、怎么做、怎么管四個層面,從全人員性、全過程性、全方位性出發,著力探索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構成要素的基本特征,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一)物質之維:全人員性

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構成要素的有序運行需全員參與,并形成教師自主性評價、學生自覺性評價、師生交互性評價綜合運用的交互評價格局,切實提升教師與學生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從而實現“要你評”到“我要評”的動態轉化,不斷夯實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構成要素的全人員性。

1.教師自主性評價

《方案》指出:“改革教師評價,推進踐行教書育人使命?!盵13]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積極響應,做好自主性評價?!墩撜Z》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14]一方面,教師需從自身出發,積極貫徹教書育人使命。首先,教師要“愛評”,愛評的基礎源于對教師職業的熱愛;其次,教師要“善評”,善評的前提在于教師自身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與相關學科素養;最后,教師要“樂評”,樂評的關鍵出于教師自身秉持的高度政治自覺與理論自信。另一方面,教師之間要積極有為。首先,形成備課小組,及時針對授課內容進行溝通,增加授課知識儲備。其次,及時參與其他教師的評課,對其授課思路、教學內容的展開進行剖析。最后,定期邀請其他教師參與課堂并進行教評,虛心聽取教學建議并及時進行完善。針對教學目標、內容、場景等方面的設計與展開進行討論,在互相評價、及時反饋的良性競爭氛圍中推進教書育人使命的落實。

2.學生自覺性評價

《方案》對學生層面提出了要求,“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15]因此,在改善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學生自覺性評價的運用至關重要。首先,以“量”為評價前提。既要看“量”,以既定最低標準為界限,達此基礎才能開展后續評價;同時也要抽離其工具性,還原其價值性,關注數據結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其次,以“質”為評價指標。不以成績好壞作為評價的硬性標準,要全面辯證地看待問題,以自我評價、同伴互評、小組評價、班級評價的模式層層展開,系統條理地進行剖析性完善。最后,以“度”為評價手段。一方面要對自身有準確定位,既不過分抬高自己,盲目樂觀自信,也不過分貶低自己,盲目消極沉溺;另一方面,在進行學生間的交互性評價時,要秉持客觀性原則,就事論事,不因自身利益的得失而對其進行虛假性評價,致力于自身的全面發展。

3.師生交互性評價

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有序運行,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個體乃至學生個體對教師“教”以及學生“評”的單向評價,其間的交互性評價也尤為關鍵,然而基于自身認知、知識儲備等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需對差異性分歧進行系統性規劃。首先,要處理好師生交互性評價的標準問題。教師要避免以學生成績的好壞作為評價其教學效果的基本標準,學生也要摒棄以教師教學的幽默感、新穎性作為評價其教學效果的數據支撐。其次,要處理好師生交互性評價的比重問題,避免學生評價占比過高,減少學生評教的隨意性和盲目性。適當提升教師評價的比重,增加思政課教學評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最后,要處理好師生交互性評價的透明度問題,教師以既定標準對標學生行為,學生以既定規范匹配教師行為,使雙方的評價在程序公正、數據公開的過程中,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二)時間之維:全過程性

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構成要素之間是一個相互配合、互為支撐的系統性體系,不能僅僅針對某一要素進行孤立性分析,要秉持整體性意識。在各構成要素前后相繼的邏輯性關聯中,重點考查教學設計的新穎性、教學實施的動態性及教學反饋的及時性,使之形成一個連續性、層次性的閉環模式,充分彰顯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構成要素的全過程性。

1.教學設計新穎性

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構成要素的全過程性首先體現在教學設計上,需將設計的新穎性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各構成要素。以教學目標為例,其設計作為思政課教學的起點關乎教學定位。一方面,要確立教學目標,加強頂層設計,目標越多維即越全面。其一,在數量上,在把握學生實際水平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接受程度設計一個或多個教學目標,主次急緩各有側重。其二,在難度上,深入思考學生借助此目標要達到的教學成效,是側重于對所授內容的理論認知還是對內容的具體運用。另一方面,要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加強整體規劃,目標越精細即越有效,并以問題為引貫穿教學目標。從教師層面而言,即如何針對某一問題運用具體案例進行細節性刻畫;從學生層面而言,即預設學生通過關鍵詞或分類聯想等手段對問題進行輔助性理解??傊?,以適應新時代的新視角,設計“真問題”、直面“真問題”、解決“真問題”。

2.教學實施動態性

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構成要素的全過程性其次體現在教學實施上,需以實施的動態性銜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各構成要素。以教學內容為例,其作為教學實施的主要載體關乎教學環節的具體展開。一方面,教學內容要整合化。其一,教學實施要體現多學科。當思政課教學涉及相關學科知識時,要隨用隨取,且具完整性,拒絕拼湊感、生硬感;要有主有次,以既定學科為主,融入學科為輔。其二,教學實施要運用多主題。從核心問題出發,將具體主題從各角度進行融通,在本學科抑或相關學科知識的運用過程中,要統一進行前后調用、重組重構。另一方面,教學內容要具象化。其一,要具備可視性。在思政課教學中,單純的文字講解較為生硬,可隨時穿插圖像音頻視頻進行輔助,在對其多感官的高程度刺激下加深對教學內容的掌握。其二,要具備針對性。在思政課教學中要隨機應變,根據學生細微的表情抑或動作隨時捕獲其對知識的接收程度,既要進入又要跳出預設的教學內容,充分體現教學實施過程中原則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結合,不斷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3.教學反饋及時性

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構成要素的全過程性最后體現在教學反饋上,需以反饋的及時性整合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各構成要素。以學生為例,其作為教學反饋的主要對象關乎教學的最終成效。一方面,學生是個體化的人。其一,從內部而言,教學反饋作用于自身,通過學生自身對授課內容肯定或否定及時反饋,促進教師對教學實施狀況的及時調整完善。其二,從外部而言,教學反饋作用于他人,通過學生對授課內容的及時轉化與遷移重構,在與其他學生的交流互動中檢驗運用,促進教師對教學實效性的深入考量。另一方面,學生是社會化的人。其一,開展小組合作。教師需有意識地營造班級合作氛圍,通過布置小組作業并進行引導,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逐步引導的過程中查缺補漏。其二,設定學習搭檔。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主體性差異致使學生在接收知識時存在誤差,通過搭建班級學習搭檔的互助模式,以學生間更具體驗感的方式及時彌補,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三)空間之維:全方位性

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構成要素的協同運轉不僅僅體現在單維向度上,需秉持全局性視野,在對高校思政課教學目標、內容、場景等評價要素進行由外及內、由淺及深層層把握的基礎上,致力于探究多維度、多空間的立體化格局,在組織領導力保障、育人平臺化保障、經費投入量保障上持續發力,助力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構成要素的全方位性。

1.組織領導力保障

馬克思曾言,“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16]因此,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組織領導力保障作用的發揮至關重要。在宏觀層面,學校要整體規劃思政課教學要素。一方面,構建和諧的思政課教學氛圍,以柔性手段加大思政課入心的普及宣傳力度,提高思政課在班級乃至學校的認同度與接受度。另一方面,完善思政課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機制,加強課程設置、教學安排、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為思政課教學的行穩致遠做好制度保障。微觀層面,學校需注重落實,靈活協調思政課教學要素。一方面,對思政課教學的課程設置予以重視。合理規劃思政課授課課時,兼顧思政課教師的授課精力與學生的反饋活力。另一方面,對思政課教學的從教主體予以重視,處理好教師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改善思政課教師“退出機制”“非升即走”機制,完善思政課教學聽課制度、集體備課制度,促進思政課教師教研相長,不斷夯實高校思政課教學成效。

2.育人平臺化保障

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構成要素所彰顯的全方位性,需借助既定的載體作用于學生,而育人平臺化則為此提供了保障。首先,教學育人平臺化。一方面借助網絡技術,打造線上精品思政課,形成思政課教學資源平臺、互動學習平臺一體化,促進思政課教學普及度的提升。另一方面立足傳統思政課堂,打造優質示范課,形成“教評一體化”的授課模式,增強思政教學的現實感召力。其次,科研育人平臺化。一方面處理好“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用科研成果拓展課堂教學的廣度,用課堂教學提升科研探究的深度;另一方面處理好“經師”與“人師”之間的關系,既立足于教材,講授基本的思政課教育教學知識,又要跳出教材,彰顯知識背后的使命與擔當,強化立德樹人功效。最后,資源育人平臺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教師要“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17]一方面在縱向上串聯古今,秉持大歷史觀,在古今融合中增加思政課的厚度;另一方面在橫向上貫通中外,秉持全球視野,在中外對比中使自豪感賦能思政課。

3.經費投入量保障

恩格斯曾言,“沒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會有統一的目的,更談不上統一的行動?!盵18]物質利益原則同樣貫穿于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全過程。為使高校思政課教學構成要素的有機運行具有可持續性,需加強經費投入量保障。一方面針對取之主體而言。其一,合理利用國家財政性撥款,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構成要素的良性運轉提供基本的財政支撐;其二,多方獲取社會資金支持,使高校思政課教學經費量形成多元良性的循環軌道。另一方面針對用之主體而言。其一,用之于“思政課教師”。在思政課教師的定期培訓、崗位津貼、科研經費以及人文關懷上加大資金投入,從物質與精神雙重維度助力其思政課教學成效的發揮。其二,用之于“思政課教輔資源”。定期引進數字化教學設施、提高思政課教材更新率,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基本的物資保障。此外,在保障經費投入量的基礎上,做好規范性管理,使經費取之有度,用之有責,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構成要素的全方位性良性運轉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支撐。

三、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提升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作用,關鍵看重視不重視、適應不適應、做得好不好?!盵19]而衡量該標準的關鍵在于思政課教學評價的運用功效,從問題導向、內容導向、效果導向出發,在把握多方訴求、提升銜接設置、反饋評價實效的基礎上,系統性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

(一)問題導向:把握多方訴求

馬克思曾說:“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盵20]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只有秉持問題意識,從教師教學之心態、學生學習之狀態以及教材運用之形態出發,整體把握思政課教學的多方訴求,是完善思政課教學評價,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行穩致遠的必要之舉。

1.教師教學之心態

了解教師的教學心態,把握其基本訴求。一是立足于教師的科研訴求。其一。適當安排任務量。高校思政課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受眾為全校學生,生源規模大,需顧及教師的精力妥善安排授課量。其二,適當放寬考核指標。高校思政課教師一般遵循“非升即走”的從教規則,科研壓力大,需顧及教師的心態并及時調整績效考核。二是立足于教師的教學訴求。其一,定期開展培訓?!坝械慕處熲鹩谒颊n的意識形態屬性,總是繞開問題講、避開難點講”。[21]碎片化信息的即時性傳遞會放大教學效果,需加強教師專業化的培訓學習,使教師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發揮育人功效。其二,及時組織交流。相較于其他學科,思政課更具實時性,對思政課教師的要求也相對更為復雜,需鼓勵教師針對知識點進行多維度交流,避免生搬硬套政治理論,提升教師教學的威嚴力與信服度。

2.學生學習之狀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學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課要講清楚的重點”。[22]而疑惑之處正是其對學習需求的外顯之點。一是關注學生知識獲取層面的需求點。其一,培養主動性與積極性。改善學生被動參與思政課的學習狀態,激發其學習興趣點。其二,增強延展性與創新性。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積極探索發展性知識點。二是關注學生情感獲取層面的需求點。其一,鞏固獲得性情感支撐力。部分學生較為敏感,難以對教師不經意的教學行為進行自我調適,需立足于學生情感需求開展針對性教學評價。其二,加強傳遞性情感交流力。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受同年齡群體影響,需基于學生互動的群體認同,正確看待“內卷”“空心病”“搭子”等現象,在你來我往的互動歸屬感中增強其價值判斷力。

3.教材運用之形態

數字化時代,碎片式教學信息的傳遞加劇了信息接收的遮蔽性,而高校思政課教材更具條理化、系統化。其育人功效的發揮需借助特定主體才能進行價值性彰顯。一是聚焦教師運用之形態。其一,基于教材的權威性,部分教師需改善生搬硬套、就教材講教材的現狀,提高其教學成效。其二,基于教材的理論性,部分教師需改善脫離教材談空話的現象,增強其教學輻射力。二是聚焦學生運用之形態。其一,基于教材的低可讀性,學生需靈活運用,增強學習自主性。其二,基于教材的高更新率,學生需積極探索,增強知識轉化度。此外,輔助性教材的缺失也是造成教材運用度長期創低難以提升的問題所在?;诖?,全面考察教材運用形態的具體性與示范性,使教材在教師滿意與學生滿意的雙向融通中達成良好功效,繼而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持續穩定性運行。

(二)內容導向:提升銜接設置

高校思政課教學構成要素之間兼具周期性與序列性,需于彰顯自身獨特性的同時兼顧包容性,從內容導向出發,重點把握其銜接性,對教師教學輸出度、學生學習輸入度及教材運用轉化度進行考量,在整體性權衡下助推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高效運轉。

1.教師教學輸出度

高校思政課教學成效的高效運轉離不開教學過程的動態性銜接,教師的教學輸出度作為知識傳授的起始環節,理應占據重要位置。一方面,立足于教學構思。其一,教師在將知識融入時要做到深入淺出,重點挖掘熟知運用率低但極具透徹性的要點,善于以小見大,展開層層剖析。其二,教師在將知識輸出時要做到銜接恰當,善于引導構思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表現,善于從不經意的生活化場景中自然過渡,使答案呼之欲出。另一方面,立足于教學技巧。其一,重點知識的講解要整體規劃,“從一個問題切入,把一個問題講深,最后觸類旁通”,[23]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其二,重點知識的講解也要局部創新,將社會熱點以案例形式融入,以文本為經,以熱點為緯,使教學知識“星羅密布”。在教學構思與教學技巧雙向融通、協同發力的過程中,圍繞學生的認知規律與接收特點展開教學,全面認知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構成要素,通過打通各教學要素之間的時空壁壘,形成思政育人的整體合力。

2.學生學習輸入度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輸入度是檢驗教師教學成效、改善思政課教學評價的關鍵一環。在教師將思政課教學內容以系統邏輯性的知識進行串聯并一體化呈現后,于學生而言是其從學的起點。在知識的輸入過程中,學生并非“囫圇吞棗”式地將教學內容全盤皆收,需基于自身實際對其進行針對性選取。其一,從課前出發,對所學知識進行整體梳理,在熟知的基礎上及時將教師教學過程中的講解重點進行內化,縮小知識輸入與轉化之間的效率誤差。其二,從課堂出發,立足于自身認知水平,通過關鍵詞記憶、事物聯想等方法,自主將有益性知識進行有效融入。其三,從課后出發,及時復習鞏固,就某一輸入性知識及時展開交流,并通過多樣化的作業呈現形式進行檢驗,于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中提升其對知識輸入運用的掌握度,使之與自身能力的提升更具契合性與融通力。

3.教材運用轉化度

思政課教材作為教學內容的承載主體,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發揮著中介作用,而從教材語言走向教學語言的動態過程,也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雙向轉化參與。一方面,立足于教師施教維度。其一,靈活選擇教材內容。以思政課教材的主干內容為本,同時輔以具有啟發性的教學內容,既基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適當融入其他學科,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吸收。其二,恰當轉變教學話語。教師需運用具有針對性的話語轉化體系,兼顧學生的差異性思維認知,以柔性話語浸潤學生的知識田地。另一方面,立足于學生從學維度。其一,整體把握教材內容。思政課教材內容的設計基于學生的基本認知,具有普適性,需在綜合掌握的基礎上延展性地將教材內容與學習內容進行融會貫通。其二,全面熟知教材體系。學生對教材的把握運用度突破了傳統思維中以教材內容的固化式遷移呈現于數字化的教學測評模式,而體現在多樣化的考評環節,在知識的理論檢驗與實踐運用中提升教材內容的運用轉化成效。

(三)效果導向:反饋評價實效

對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構成要素進行整體統籌,關鍵要立足于“評價”二字,而科學有效的評價對思政課教學具有反饋指導功效,需以效果為導向,靈活運用定性與定量評價、靜態與動態評價,總結性與形成性元評價,并基于反饋評價及時進行調整,使高校思政課教學在目標、內容、場景等要素的綜合運用中更具統籌性、邏輯性及合理性。

1.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中,定性評價主要針對思政課教學構成要素自身乃至協同作用下的育人狀態、育人成效進行評價,是一種主觀性評價。而“量化評價就是力圖把復雜的教育現象簡化為數量,從數量的分析與比較中推斷某一評價對象的成效?!盵24]是基于評價要素的一種客觀性評價。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需統籌考慮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其一,定量評價可操作性強,評價結果也更為直觀。在到課率、抬頭率等量化指標的輔助下,思政課教師能通過數字化數據及時掌握教育對象的參與情況。其二,定性評價可拓展性強,評價結果更為綜合。在整體協調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場景等教學要素的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能通過一體化效果及時調整學生的學習方向。其三,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彌補定量評價數字化呈現模式的機械化,以定量評價補充定性評價材料化呈現形式的主觀化,在一體化協調中,實現思政課教學評價主客觀的有效契合。

2.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結合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中,靜態評價著重考察某一定點下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是以點為限,重在教學反饋的即時性。而動態評價則著眼于教學過程的始終,以線為引,關注學生發展的動態性。為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成效,需整體考量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其一,靜態評價要把握時機,關注“時”。教師要找準教學評價的關鍵點,針對學生反饋過程中的驚喜點抑或困惑點,及時活用妙語連珠對學生加以激勵引導,肯定學生的“奇思妙想”,排解學生的“一頭霧水”。其二,動態評價要注重真實,把握“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真實性與針對性評價,避免套用評價話語,注重心靈之間的雙向互動,以鼓勵性話語肯定學生的教學反饋,引起師生之間的情感共鳴,使之同頻共振。其三,堅持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結合。借助中期測試到終期考核全過程的動態評價彌補靜態評價的片面性,借助隨堂測試及課堂提問反饋的靜態評價彌補動態評價的周期性。在一體化協調中,明晰思政課教學在當下與未來階段的教評方向。

3.總結性元評價與形成性元評價相結合

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一套前后順承、邏輯嚴密的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但該體系本身的信度與效度,需借助元評價進行考量?;诖?,元評價可界定為針對評價體系展開的評價,是事實評價與價值評價的統一,并在過程上區分為總結性元評價與形成性元評價。其一,注重形成性元評價的全過程性。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盵25]故而形成性元評價要減少“為了評價而評價”的結果式思維,切實通過思政課教學中的精準問題查找與策略針對擬定過程,促進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持續改進。其二,注重總結性元評價的多主體性。將“教師主評”“學生互評”“師生共評”等模式融入元評價過程,在各主體間的思維碰撞中激發思政課教學評價的靈感,繼而豐富思政課教學元評價體系。其三,堅持總結性元評價與形成性元評價相結合。通過對總結性元評價重“點”的精細化考察,輔以形成性元評價重“線”的持續性波動,以點帶線,以線成面,使之“貫穿”于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質量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13][15]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N].人民日報,2020-10-14.

[2]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3][5][7][10] 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9-08-15.

[4]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101/t20210108_509194.html.

[6]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8][11][16][1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865.9.573.

[9] 蕭鳴政.基于人力資源素質論的教育與開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9.

[12]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14]【春秋】孔丘編著.論語[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86.

[17][21][23]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19]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 [N].人民日報,2022-04-26.

[2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22]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24] 糜海波.師德的現代轉型及評價[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188.

[2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0.

(責任編輯:何愛云)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Improvement?Paths of the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ZHANG Qi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Abstract: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n the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related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aluation direction, evaluation basis, and evaluation domain,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universities are comprehensively coordinated. Based on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full personnel, full process, and all-round, actively explore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grasp multiple demands in problem orientation. Improve the connection setting in content orientation, feedback 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in effect orientation, and then form an integrated evaluation syste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eaching Evalu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猜你喜歡
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翻轉課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課中應用的可行性研究
網絡考試:高校思政課考試改革的新取向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信息技術—Internet實用教程教學設計的思考與實踐
對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認識和看法
網絡環境下高職英語課程多維度評價方式研究
小學數學“反思型” 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