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根廷遲遲走不出通脹困局

2024-04-09 08:38李文增
產權導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比索阿根廷改革

阿根廷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4年1月物價數據顯示,該國1月消費者價格指數與去年12月相比上漲20.6%,與去年1月相比上漲254.2%。阿根廷的通貨膨脹仍在繼續。事實上,半個多世紀以來阿根廷多次發生嚴重通脹,且都未能得到根本治理,擺在阿根廷新當選總統米萊面前的情景,不亞于阿根廷以往的嚴重通脹,世人對其能否力挽狂瀾不抱樂觀態度。

一、阿根廷從高收入國家衰落為發展中國家并始發嚴重通脹源于庇隆

阿根廷這個國家曾經是資源豐富、經濟繁榮、經濟實力較強的國家,在經濟鼎盛時期還曾在世界排行第八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其國民收入就已經超過歐洲的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法國。在20世紀初,如果有歐洲人想要移民到美洲,首選的國家除美國之外,居于第二位的國家就是阿根廷了??梢姰敃r阿根廷的經濟繁榮和發達程度。

阿根廷廣闊的國土上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農業和畜牧業條件也十分好,被稱為“世界的糧倉和肉庫”??梢哉f,在自然環境條件上,阿根廷是“上帝的寵兒”。從16世紀起,來自西班牙的殖民者們就發現了阿根廷,并不斷對阿根廷進行殖民。這種殖民活動導致白人人口占阿根廷人口的絕大多數,西班牙語也成了阿根廷的官方語言。1816年,阿根廷人通過起義,正式擺脫了西班牙總督的控制,實現了獨立建國的夢想。

在同時期其他弱國還深陷西方列強殖民統治的時候,阿根廷已經實現了獨立自主,與當時的頭號強國英國簽訂了貿易協定,向英國大量出口本國的礦產和農產品,獲得了可觀的財富,國民生活富裕。此外,阿根廷與智利共同控制的麥哲倫海峽,也給阿根廷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收益。

當時阿根廷唯一缺乏的就是完整的工業體系,其錯失了發展工業體系的大好時機,主要原因是20世紀上半葉,阿根廷國內頻發軍事政變,不同的軍事勢力爭權奪利,國內沒有形成穩定的工業發展規劃,進行持續穩定的工業發展,僅依靠農業和礦產資源的出口無法使其成為真正的發達國家和世界強國。直至20世紀60年代,阿根廷處于治安惡化、經濟一塌糊涂的局面,徹底跌出發達國家的行列。

阿根廷經濟不振的主要原因和上臺執政的庇隆將軍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庇隆1946年當選阿根廷總統。由于出身于社會底層,庇隆對底層的無產階級民眾一直懷著深厚的感情,其一心想要建立一個更加平等的阿根廷,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庇隆的初心是好的,但其沒有采取正確的發展策略,從而不僅沒有把美好的設想變為現實,反而把阿根廷這個國家拉向深淵。

庇隆當選阿根廷總統后,按照自己的主觀愿望,開始對阿根廷進行所謂的大刀闊斧的改革。由于庇隆敵視國內外的資本家和投資者,認為他們壓榨了工人的血汗,應當對資本家和投資者進行驅逐或課以重稅,以維護工人的利益。因此,庇隆上臺后推行的改革就是強行支持建立勞工同盟,增強工會的力量,并為工人大幅度提高工資,發放福利。他上臺之后不久,阿根廷的工人就得到了一年發放13個月工資的待遇。廣大工人們自然是高興了,庇隆想要的社會公平似乎達到了。然而問題是阿根廷廣大民眾的高福利是要用金錢來支撐,錢從哪來?

庇隆采用的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做法,即沒收了英美兩國投資者在阿根廷的大部分資產,將其收歸國有;拒絕償還阿根廷曾經欠下的外債;對國內的資本家征收重稅,用來給工人發放高福利;采取閉關鎖國的做法,制造貿易壁壘,征收高額關稅。

這樣在短期之內,取悅了工人階層和普通百姓,為庇隆贏得了更多的支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做法都給阿根廷經濟帶來了致命的傷害。沒收外國資產、拒絕償還外債,實際上是在透支國家信用,使廣大國外投資者不敢輕易到阿根廷投資并與阿根廷的企業做貿易。此外,阿根廷原本就是一個非常依賴出口貿易的國家,在高關稅政策下其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喪失優勢,出口額迅速下降,國民收入嚴重縮水。種種政策最終使國內經濟持續惡化。然而在福利不可逆性的思維慣性使然,民眾依然固執地要求政府繼續維持高福利。為了挽回民眾的支持,庇隆竟然選用了一個更加愚蠢的方案,即開動印鈔機,大量加印鈔票,進而導致嚴重通貨膨脹的局面。

1955年,庇隆在一場軍事政變之后被迫下臺。此后的阿根廷無論是哪個黨派,想要獲得選票都需要討好選民,因此庇隆時代的高福利、高關稅政策都得到了保留,經濟弊端也絲毫沒有得到改善,嚴重通貨膨脹始終不斷,成為庇隆及其之后阿根廷歷屆政府難于成功治理通脹的頑疾。

二、阿根廷歷次嚴重通脹都未能得到有效治理

二戰后,阿根廷共經歷過七輪高通脹時期,歷屆政府均未有效遏制住阿根廷的經濟衰退。其第一輪高通脹開始于1949年3月,結束于1952年11月,通脹均值為34.1%,最大值為58.3%。

第二輪高通脹為1958年8月至1960年5月,通脹均值為62.8%,最大值為127.1%。

第三輪高通脹為1962年7月至1964年2月,通脹均值為27.7%,最大值為34.2%。

第四輪高通脹為1965年6月至1968年2月,通脹均值為31.2%,最大值為40.3%。

第五輪高通脹為1971年1月至1992年4月,通脹均值為636.4%,最大值為20262.8%。

第六輪高通脹為2002年6月至2003年3月,通脹均值為36.5%,最大值為40.9%。

第七輪高通脹為2016年3月開始,至今仍未有結束的跡象。根據相關專家研究統計,截至2022年上半年,阿根廷通脹均值為40.9%,最大值為64%。另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阿根廷當地時間2024年1月11日,阿根廷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國內經濟形勢報告顯示,2023年12月,阿根廷的月度通貨膨脹率環比上漲25.5%。2023年全年累計通脹率達到211.4%。目前尚未結束的第七輪通脹有愈演愈烈之勢。

三、阿根廷半個多世紀以來屢屢發生嚴重通脹

阿根廷歷史上也曾為了治理庇隆時代及其之后一個時期的保守和極端守舊落后的經濟體制,實施了以金融開放為核心的經濟開放措施。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之后先后經過了四個階段的開放改革措施,不僅沒有取得原來設想的基本成效,反而其經濟金融發展走下坡路。以下分階段將阿根廷金融開放各個階段的主要政策措施及其結果情況進行概述。

(一)20 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啟動階段情況

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阿根廷國內貿易保護仍然較為嚴重,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此時美聯儲利率總體穩定在較低水平。在國內生產力低下、資金不足和國際信貸環境寬松的雙重作用下,阿根廷政府為了刺激國內經濟,加快發展,采取了“進口替代”和對外舉債的發展之路。

一是采取利率市場化改革辦法。隨著1977年阿根廷《金融法》的頒布,阿根廷取消了對所有利率的管制,開始實行了利率全面自由化。然而此舉不僅未有效改善國內高通脹和經濟緩慢發展的情況,反而引發了劇烈的經濟波動。由于名義存款利率高漲,國內融資成本上升,資金需求者將目光轉向國際市場,導致外債規模擴大。1980年之后美聯儲連續加息,導致阿根廷債務負擔加重的同時出口收入銳減,加上第二次石油危機的爆發,催生歐美貿易保護,使阿根廷貿易逆差加大,償債能力被削弱,進而導致阿根廷國內眾多企業破產,銀行壞賬規模迅速膨脹,許多銀行因此破產,進一步增加了阿根廷的債務負擔。

二是實施資本流動自由化改革。阿根廷1977年開始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取消境外金融機構準入限制,擴大金融開放水平。阿根廷匯率制度從固定匯率轉為盯住美元的浮動匯率后,使原本就被高估的匯率大幅度下跌,比索大幅貶值,進而使其債務形勢更加嚴峻。至20世紀80年代末,阿根廷出現巨額資金外流,整個國民經濟處于混亂局面,最終爆發了債務危機。

(二)20世紀90年代初至2001年全面推進開放階段情況

20世紀80年代末的債務危機爆發后,阿根廷意識到進口替代型發展模式不僅沒有減少進口依賴,反而導致國內生產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失業率攀升。為盡快恢復國民經濟發展,20世紀90代初,阿根廷開始實行新自由主義改革,實行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其主要標志包括貨幣局制度、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經濟自由化改革。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從實施貨幣局制度來看。其貨幣與外匯儲備進行綁定式關聯,即比索與美元為1:1的固定匯率,實施自由兌換,但是由于阿根廷政府無法通過及時自由調整匯率水平來應對國際經濟波動。美元匯率上漲使得比索價值被高估,對阿根廷出口造成負面影響。與此同時,過于僵化的貨幣局制度導致阿根廷政府無法通過貨幣貶值、降低利率等政策來實現刺激經濟的目的。盡管面對經濟日漸衰退卻束手無策。

從實施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來看。伴隨外資大規模涌入國內國有企業(國內銀行業),大比例的股權喪失雖使阿根廷的財政經濟狀況得到了暫時的改善,卻使此后的阿根廷政府財政收入逐年減少,加上時任總統梅內姆為求連任籠絡人心,大幅提高財政支出,進而使政府被迫大量舉債彌補巨額赤字和維持經濟運轉,從而使公共債務迅速積累和膨脹,加上國內腐敗現象嚴重等因素影響,使阿根廷的經濟復蘇更加艱難。

從實施經濟自由化改革來看。在國際貿易方面,貿易自由化的舉措不僅沒能激發阿根廷國內經濟活力,反而由于比索的價值被高估,加上阿根廷本土商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導致國際貿易量大幅減少和貿易逆差嚴重的反效果,最終導致其大量國內中小企業破產,失業率攀升。在資本市場方面,阿根廷于1989年11月后先后頒布了《新外國投資制度》《兌換法》和《免稅法》,鼓勵外資入境投資,加速金融市場開放。其一系列舉措雖然在短期內取得了一些成效,如資本市場開放三年內的證券化率大幅提升,證券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外資大量流入,外資銀行數量增加,GDP增長率隨之攀升,但由于資本市場開放速度過于迅猛,相應的監管制度不完善,不僅無法促進阿根廷國內經濟穩健發展,還為后來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了伏筆。最終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1999年巴西貨幣危機的連續沖擊下,阿根廷的經濟徹底陷入了困局,至2001年底,阿根廷政府被迫宣布高達1320億美元的債務延期償付,這標志著阿根廷全面推進開放階段的美元化進程遭受重大挫折。

(三)2001年至2015年的嚴格管控階段情況

2001年阿根廷債務危機爆發,GDP大幅下跌后,為了重振國內經濟,阿根廷政府吸取了新自由主義改革的教訓,于2002年1月頒布了《國家危機與匯兌制度改革法案》,宣布廢除貨幣局制度,轉而采用浮動匯率,同時加強金融管制,所有存款、債務、貸款等均轉換為以比索為單位,這標志著阿根廷上一階段推行的美元化改革進程就此結束,開始了經濟“比索化”發展。此外,阿根廷政府為了限制上述危機導致的大量資本外逃,維持國內基本的正常生產,采取了關閉外匯市場,限制外匯提款,并拒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其自身決策的相關干預措施。從此,阿根廷的金融開放進程進入嚴格控制階段,主要表現為實行浮動匯率制并實施嚴格外匯管制。

然而實行浮動匯率制的當天比索便發生貶值,極為嚴格的外匯管制措施還引發社會矛盾,并引發國際市場對阿根廷比索喪失信心,使國內形勢極為嚴峻。但從危局之后的幾年來看,此種及時止損、放棄過度自由化的改革、加大政府調控力度的措施,使阿根廷從危機中逐步恢復過來,維持了暫時的經濟穩定增長。

(四)2015年至今的自由化改革重啟階段情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后,阿根廷經濟實現了短暫回暖,但2011年受到巴西經濟不景氣和歐洲債務危機的持續影響,阿根廷資本外逃情況加重。外部不利條件的沖擊加大了阿根廷國內經濟波動,政府持續進行的資本管制和貿易保護導致比索加速貶值,高通脹率、資本外逃、外匯短缺的情況并未得到根本性緩解。2015年11月,中右翼“變革”聯盟領袖馬克里當選阿根廷新任總統后,于12月便快速推出一系列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再次開啟經濟自由化改革。在匯率方面,阿根廷當局實行了“休克式”自由化改革,即通過讓比索一次性貶值徹底釋放潛在的貨幣貶值壓力;貿易方面,消除大部分貿易管制,對于農產品出口給予偏向性稅收關照,以農產品出口為途徑解決外匯短缺問題。另外,阿根廷結束了與“禿鷲基金”長達15年的債務糾紛,重返國際金融市場,積極引進外資參與大型基建項目。此舉標志著阿根廷重新將目光轉向國際市場,意在通過引入外資調整經濟發展結構,進而創造新的經濟驅動引擎。

雖然阿根廷當局為此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從實際改革效果來看,情況并不樂觀。即長期以來影響阿根廷經濟發展的病根并未得到根治——巨額的外債負擔、失衡的經濟結構以及動蕩不安的政治環境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因此在馬克里改革第二年阿根廷便再次陷入危機,比索一路貶值,國內滯漲嚴重,直到今天阿根廷高通脹和低增長的局面都未改觀。

四、阿根廷經濟前景仍不樂觀

通過對上述阿根廷歷次嚴重通脹的情況進行梳理,并對其主要原因進行分析,以及對照新任總統米萊的施政情況來看,阿根廷的經濟不容樂觀。在米萊當選總統后的施政實踐中,其實施的停止政府干預私營企業經營、廢除政府對商品價格限價、實行國有企業私有化、保障私人財產、放寬海關限制促進國際貿易、削減勞工福利、改革雇傭關系等,也不是什么創新的改革辦法,基本上是阿根廷經濟歷史上被驗證了的未成功的做法。特別是米萊實施的“休克療法”,對于阿根廷人并不陌生。在阿根廷經濟社會環境比以往更加惡化的情形下,誰能保證米萊所推行與其前任實施的沒有什么本質區別的“休克療法”就能成功?

此外,具有世界貨幣霸權地位的美國,屢次通過別國經濟動蕩和貨幣幣值不穩來收割他國財富,釋放美國自身的經濟風險,其目前正處于債務纏身的境地,怎么會讓作為美國“后院”的阿根廷順利地推進“自由化”的改革并使其經濟穩定發展?

雖然米萊是接受過專業訓練的經濟學家,他的競選和施政綱領更體現了典型的奧派經濟學政策主張,且奧派經濟學在阿根廷的影響較大。但是,從實踐上來看,奧派經濟學在阿根廷并不成功。從國際經濟實踐來看,作為陷于經濟困境的發展中國家,在沒有國家行政干預的條件下,很難通過自由市場經濟辦法來穩定經濟,進而走出困境。正是基于此方面的綜合情況來分析,人們對阿根廷總統米萊采取休克療法的急于求成的激進改革做法,是抱有欲速不達的非樂觀看法的。

(李文增,天津市經濟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猜你喜歡
比索阿根廷改革
阿根廷玉米播種進度比2020年同期低
重疊——2020年阿根廷Hello Wood建造節
改革之路
阿根廷可能禁止敵敵畏和敵百蟲的使用
改革備忘
改革創新(二)
誰為啤酒買單
比索洛爾聯合依達拉奉對PCI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預防及抗氧化作用分析
2014年4月墨西哥米卻肯州油梨價格上漲
瞧,那些改革推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