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貴州水城鉛鋅礦開采史探析

2024-04-09 18:02敖波
貴州文史叢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水城清代鉛鋅礦

敖波

摘 要:我國鉛鋅礦的開采和冶煉歷史悠久,貴州也是我國開采和冶煉鉛鋅礦的最早地區之一。到了清代,貴州的鉛鋅礦是其時錢幣鑄造和軍械制造的主要原材料。為了強化對貴州鉛鋅礦開采、冶煉和運輸的管理,清廷于康熙三年(1664)設置了大定府,下轄黔西、平遠、威寧三州和畢節縣,又于雍正十年(1732)設置了水城廳。筆者依據相關史料,對清代貴州水城鉛鋅礦的開采、冶煉和運輸等情況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清代 貴州 水城 鉛鋅礦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4)01-0061-08

我國鉛鋅礦的開采和冶煉歷史悠久,貴州也于宋代出現了有關鉛鋅礦開采的記載,其時之學者朱輔《溪蠻叢笑》記載:“西溪接靖州境,出鉛?!?而宋代的靖州位于今天的湘黔桂三省接壤區域。從這個意義上講,貴州也是我國開采和冶煉鉛鋅礦的較早地區之一。到了明、清時期,云南的銅礦和貴州的鉛鋅礦是朝廷鑄造錢幣的主要原料來源。貴州的鉛鋅礦蘊藏豐富,主要分布在威寧、水城、赫章、普安等地,遵義、都勻、凱里等地亦有分布。迄今學界對貴州鉛鋅礦開采史的研究尚不多見。筆者查閱相關史料,尤其是方志,對清代水城鉛鋅礦的開采史進行梳理分析,以期對學界的深入研究提供幫助。

一、清代水城廳設置與鉛鋅礦開采的關系

歷史上貴州鉛鋅礦開采的區域,主要集中在貴州西部和西北部的少數民族聚居區。萬歷四十六年(1618),畢節、烏撤二衛奏請明廷,需于彼處開設煉鉛廠,并以其收益補充地方軍餉。烏撒土知府安效良在奏報中云:“卑府自隸川省二百馀年,一旦聞改隸開采,夷民俱不樂從?!?由此可知,其時的鉛鋅礦開采是由明廷設置的省一級行政機構管理,如果要改隸開采,需奏請明廷允準??滴跞辏?664),清廷對水西地區實行改土歸流,設置大定府,下轄黔西、平遠、威寧三州和畢節縣,鉛鋅礦的管理和開采事務遂由大定府具體管轄。雍正十年(1732),清廷為了便于對鉛鋅礦的開采、冶煉和集運實施調度,設置了水城廳。據《貴州省志·地理志》載:“雍正十年三月二十一日(公元1732年4月15日),因開采、運集黑鉛,設置水城廳,移大定通判駐其地,割大定府所轄之永順、常平二里歸水城廳管轄?!?據此可知,清廷設置水城廳,方便開采和集運黑鉛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為了方便管理,還以其時之大定通判入駐水城,劃入永順、常平二里歸水城廳管轄。

乾隆時期,貴州鉛鋅礦開采的數量大增,當地出現運力緊張、人員不足等情況。因而,貴州巡撫裴宗錫上奏清廷,希望將平遠州的時豐、崇信、歲穗三里就近撥歸水城廳通判管轄。乾隆四十一年(1776),吏部議準貴州巡撫裴宗錫的奏報:“大定府屬水城通判管理福集廠鉛運,每年解額二百二十馀萬斤。該廳管轄地方僅常平、永順二里,本處夫馬不敷,水城廳外有隸屬〈寧〉(平)遠州之時豐、崇信、歲穗三里,就近撥歸水城廳通判?!?至此,水城廳的建制由永順、常平、時豐、崇信、歲穗五個里組成。這也說明,清代水城廳的設置,與當地鉛鋅礦的開采和冶煉是密切相關的。

二、水城鉛鋅礦開采的歷史背景

“滇銅黔鉛”是清代鑄造錢幣和生產火器的主要材料來源。其中,“滇銅”是指云南會澤所產的銅礦,“黔鉛”則是指貴州所產的鉛鋅礦。在清代,黔鉛以今威寧、納雍、赫章、水城一帶為主產區,其中水城以福集廠、萬福廠、猴子廠為代表。據有關學者研究,今赫章縣媽姑的蓮花廠和水城區老鷹山的福集廠在清代黔鉛產量中名列前茅。2

(一)黔鉛在清代鑄幣業中的作用

清代銅幣的鑄造原料主要為銅和鉛。因此,銅礦和鉛礦的開采、冶煉和運輸,對其時的鑄幣業產生了重要影響。據清代鑄幣史料記載,銅錢是用銅、鋅配鑄的,其配鑄比例通常為六比四或七比三;也有以銅、鉛、錫配鑄的,其比例一般為五十比四十一點五比六點五比二,金屬配比因鑄造的時間和地點不同而有所不同。3因古代錢幣的設計和鑄造由中央王朝管控,其比例是由朝廷設置,再由各鑄幣局照比例鑄造,清代也是如此。為了滿足流通之需,清廷在各地設置了鑄幣局。雍正七年(1729),鄂爾泰、張廣泗等奏請清廷,希望在毗鄰川、滇、黔三省的畢節縣重開寶黔局,設爐十座。由此,畢節縣每年鑄幣三十六卯,每卯一百二十四串又六百八十五文。雍正八年(1730),畢節正式開設鼓鑄局,名叫“寶黔”,到了乾隆年間,清廷將寶黔局遷至省城貴陽,并分設五爐于其時之大定。

由于鉛在清代鑄幣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對黔鉛的使用數量不斷加大,貴州鉛鋅礦的開采速度也更為加快。從當時的情形看,貴州的鉛鋅礦開采主要集中在水城和威寧地區,所以這一區域的人口規模得以增加。據乾隆《滇黔志略》記載:“黔中產鉛最富,歲運京局數百萬,以資鼓鑄,與滇南銅廠均為國計民生所利賴?!?從這則記載中也可以看出,清代的鑄幣業對貴州所產的鉛鋅礦依賴程度是很高的,且產量居清代全國各省的前列。乾隆四十年(1775),署四川總督文綬奏:“滇黔二省辦運京局銅鉛,攸關鼓鑄,自應實力催趲?!?由此可看出,清廷在不斷增加貴州鉛鋅礦的開采數量,貴州的鉛鋅礦不僅用于本省鑄幣,還大量運往京城,供其它鑄幣局使用。

據貴州乾隆《畢節縣志》記載:寶黔局“每年用白鉛四十四萬斤,自水城之福集廠撥運供鑄?!?這條記載則說明,寶黔局所使用的白鉛,主要由水城的福集廠供給。對于福集廠白鉛的管理、運輸和熔化等,光緒《畢節縣志》中也有記載:“福集廠系水城廳屬地方,出產白鉛,于通省佐雜班內派委一員管理廠務。畢節設局在廠收鉛,每年奉撥運京一百五十萬斤,自廠起運,由赤水漁塘河轉運至重慶府兌交,委員接收熔化運赴京局供鑄?!?

由以上記載可知,黔鉛在清代鑄幣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開發數量呈不斷加大的趨勢。水城的鉛鋅礦不僅要供本省鑄幣之用,還要運送至京城,供清廷的其它鑄幣局使用,是清廷不可缺少的鑄幣局原料。在這一過程中,隨著增加運力的需要,水城的人口也不斷增加。而貴州所產的鉛,在其時已經名聞京城及其它地區。

(二)黔鉛在清代軍械制造中的作用

古代兵器的生產離不開礦業開發,清代軍械除繼續使用早期的冷兵器外,隨著戰事需要,火炮和鳥銃等熱兵器也開始大量使用。從清代使用的火器上看,有很多是火炮,其炮彈分為“鐵彈”和“鉛彈”,而最常用的鳥銃,則全用鉛子。為此,清廷的工部還專門設置了管理彈藥的機構,叫鉛子庫。除了火炮之外,火槍也大量使用,設有鳥槍處、八旗火器營、漢軍火器營、內火器營、外火器營。其中,八旗軍中每旗大約有九百桿鳥槍,各省也有不少抬槍兵士,沿江、沿海、沿邊等重要軍事防御重地炮臺林立。3因此,銅、鐵、鉛等作為制造火器的主要原料,用量越來越大。在這些所用火器的制造中,大量使用了貴州所產之鉛鋅礦。

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川總督文綬奏:“軍營鉛子最關緊要,上年撥解黔省黑鉛將次用完,本省所出鉛斤止敷鼓鑄,請于黔省再撥黑鉛四十萬斤解川?!?依據這則記載可知,在其時的作戰中,鉛子不僅重要,而且用量較大。四川雖然產鉛,但產量不大,不足已供其鑄幣與制彈之用,所以四川總督文綬才向清廷上奏,希望從貴州再次增加供給。乾隆十年(1745),江蘇巡撫安寧奏:“江蘇每年需用黑白鉛斤向由楚辦,現聞黔省鉛廠甚旺,請照江西改辦例,亦改由黔省辦買?!?綜前所述,貴州所產的鉛鋅礦,在清廷的軍械制造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清廷為了滿足其軍械鑄造之需,大量使用貴州所產鉛鋅礦,不僅京城大量調用,還調撥一部分給其它省供軍械鑄造之用。

三、清代水城鉛鋅礦開采的幾個階段

清代水城鉛鋅礦的大規模開采,就時間跨度而言,可劃分三個時期:雍正末年至乾隆初年的興起期,乾隆末年至嘉慶年間的穩定期,道光末年至咸同年間的衰退期。

(一)雍正末年至乾隆初年的興起期

雍正末年至乾隆初年,隨著清廷錢幣鑄造和軍械制造需求的增大,特別是水城廳設置以后,水城鉛鋅礦的開采大規模興起。這一時期,水城官辦鉛鋅廠不但多、產量也逐漸增高。周春元、王燕玉等人認為:“雍正末年至乾隆初年,這一時期以威寧、水城為中心,鉛礦的開采逐漸興起?!?此階段的開采,又以乾隆初年為最盛。據嘉慶《大清會典》載:“貴州省水城屬法都、福集鉛廠,威寧州屬蓮花塘鉛廠……大定府水洞帕興發寺等鉛廠,均二八收課?!?從以上史料可知,乾隆初年是黔西北的鉛鋅礦廠開辦較為集中的時期,其中水城鉛鋅礦產量較大、最具代表性的是福集廠和猴子廠,下面對兩廠的開發情況作具體分析。

1.福集廠的開發

福集廠是水城廳當時最大的鉛鋅廠,屬清代黔鉛生產的第二大廠,建廠初期產量甚豐,僅次于赫章媽姑的蓮花廠。水城區老鷹山鎮有一通原福集廠火神廟的《永垂萬古》石碑,上刻“福集廠自乾隆十年開設”“大清嘉慶歲次己卯仲春月谷旦立”。

據石碑內容可知,福集廠在乾隆十年(1745)開建,嘉慶二十四年(1819)福集廠火神廟因火災重建,并立此碑。乾隆二十五年(1760),貴州巡撫周人驥上奏:“該廠自乾隆二十四年四月初一日起至二十五年三月底止,共抽獲課鉛五十一萬一千八百六十一斤零,內除開銷工食銀五百七十四兩六錢,賣入馀鉛項下課鉛三萬八千三百六斤零外,實存課鉛四十七萬三千五百五十四斤零,共該課價銀七千一百三兩三錢二分零,俟鉛斤撥運京局,扣還課價之日另報?!?這一史料說明,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四月初一日起的一年中,福集廠全年抽鉛課稅為五十一萬一千八百六十一斤,按清代《礦產銷售章程》官稅十分之二換算,當年福集廠鉛產量為二百五十五萬馀斤。據上述史料推理可知,福集廠乾隆十年(1745)開建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十馀年間,產能雖有所下降,但年產量均維持在二百萬斤以上。

2.大猴洞猴子廠的開發

據《水城縣特區志》記載,城南百里許猴子廠,明時有猴子于峭壁上握礦擲下,土人因而識之,故名大猴洞。該志敘述了大猴洞礦洞在明代已有發掘開采,洞口原搭有樓梯,后毀壞,進洞不易,后又相繼開兩洞,依次稱二猴洞,三猴洞。所采鉛鋅礦均在野鐘至鉛鋅村一帶冶煉,故名猴子廠,猴子廠既包括礦洞群,又涵蓋鉛鋅冶煉廠。4

清代《朱批諭旨》載,雍正二年(1724)五月二十九日,貴州巡撫毛文銓奏:“竊査黔省如阿都、膩書、猴子等銀廠已經題報外,尚有釘頭山、齊家灣等處鉛廠,昔日俱屬私開?!?這一奏章說明雍正初年,猴子廠已在清廷官方題報監管范圍,但還有相當數量的鉛鋅礦廠屬于地方私自開建,未納入清廷官方監管和抽課稅。又有水城區野鐘鄉大猴洞鉛鋅礦遺址摩崖石刻文字也可了解當時的開采情況:“貴州大定府水城□□□□□紀錄十次□為建□大猴洞□□□□□何路并修頭道□□□□□□塘自乾隆乙亥年□□□□□乾隆四十一年□□□□□□?!?/p>

摩崖中“塘自乾隆乙亥年□□□□□”,應理解為“大猴洞自乾隆十年□□□□□”,乾隆十年(1745)正好是清廷官方開建福集廠的時間,摩崖左下方的“乾隆四十一年”字樣,應該是該摩崖石刻的落款時間。另據清代《朱批諭旨》載,康熙五十七年(1718),清廷官方正式開發大猴洞猴子廠。1因此,猴子廠應為目前有文獻記載的水城最早由清廷官方開辦的鉛鋅廠。

(二)乾隆末年至嘉慶年間的穩定期

乾隆末年至嘉慶年間,是黔鉛產量比較穩定的時期,以福集廠為代表的水城鉛鋅礦產量大致維持在一百二十萬斤至一百八十萬斤之間。乾隆三十六年(1771),貴州巡撫李湖奏:“查黔省鉛斤,每年威寧州額辦五百萬斤,水城廳額辦二百萬斤,按年兌運京鉛四百六十一萬馀斤,楚鉛二百萬斤,川鉛四十馀萬斤?!?由此來看,貴州所產鉛鋅的數量較其它省而言,遠遠超過其它幾個省的產出量。乾隆四十五年(1780),貴州巡撫李本奏:“邇年以來,福集廠鉛斤猶能采辦如額,不致減縮?!?這也是水城鉛鋅礦進入穩定開采期的一個例證,其中福集廠的開采量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但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以后,這一情況有所變化,其時之貴州巡撫李慶棻奏:“黔省福集、蓮花二廠,歲供京、楚兩運白鉛六百馀萬斤……日形支絀。查廠產不旺之故,實緣開采已久?!?有學者研究認為:“按乾隆五十四年(1779)一百八十萬斤定額計,福集廠乾隆末期產量應該維持在每年一百八十萬斤左右。至嘉慶三年(1798年),福集廠抽鉛課稅仍有三十六萬馀斤,則可知福集廠年產鉛一百八十馀萬斤,嘉慶十三年(1808年)以后,福集廠年產鉛量當在一百二十萬斤左右?!?這也說明,由于開采數量過大,時間過久,供給過寬,福集、蓮花二廠開始出現“日形支絀”的情況。

(三)道光末年至咸同年間的衰退期

由于上述原因,特別是開采數量過大,時間過久,加之其時的戰事增多,移民減少等因素,水城鉛鋅礦的開采量開始遂漸下降。嘉慶十九年(1814),水城福集廠的管理權由水城通判改歸貴西道6,此時該廠的鉛鋅礦產量已大不如前。據《慶保奏黔省鉛斤請并歸道員經管一折》稱:“水城通判所管之福集廠額辦鉛斤,近年支絀日甚,緣該處產鉛不旺,四處購覓子廠,地非該通判所轄,輾轉移商,事多撓阻,若并歸貴西道經理,呼應較靈,可期采辦無誤等語。所奏自系實在情形,著照所請,將水城通判所管之福集廠務,一并改歸貴西道管理,每年正加起運鉛額,責成該道盡心籌辦,毋稍缺誤?!?在這則史料中,慶保對福集廠的開采情況進行了分析,認為福集廠出鉛減少的原因除了“支絀日甚”所致外,也有管理關系不順等因素,因此提議將其并歸貴西道管理,以便“呼應較靈”,并希望朝廷責成貴西道保證運鉛額,不得有誤等。由此可見,盡管福集廠的開采數量有所減少,但為了滿足清廷鑄造錢幣和軍械制作之需,地方官員仍然從理順管理關系的角度,要求福集廠持續保持供給。為了穩定和增加水城鉛鋅礦的提供數量,這一時期開辦方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據民國十七年(1928)的《水城縣志稿》記載:“清道光間,邑人雷禮祿由道承屬領國帑開辦,獲利頗鉅。洞中黑明湖產生銀,旋因工人以敝絮塞水眼,致水不泄,乃停?!?從這則史料來看,道光年間,水城鉛鋅礦產量逐漸減少,本地紳商雷禮祿在貴西道領取官府資金,采取官督商辦,由官府定期“抽課收鉛”扣還工本的方式經營鉛鋅礦。這一開發模式,大致是有的學者所說的“放本收鉛”2。到咸豐和同治年間,因地方戰事等因素,福集廠逐漸廢棄,停辦時間應為咸豐十年(1860)或同治元年(1862)。從乾隆十一年(1746)清廷官方正式設廠投產開始計算,福集廠共存在約一百一十五年,經歷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五個時期。福集廠的開采歷史,也可算是清代黔鉛開發的一個縮影。

四、清代水城鉛鋅礦的開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一)水城鉛鋅礦的開采在清代黔鉛開發中的作用

清代水城所產的鉛鋅,一方面要“上供京局”,即史料中所稱的“黔鉛京運”,一方面要運送四川、湖南和貴州其它地方?!皬挠赫曛恋拦獍四?,黔鉛總產量達八點七二億斤,年產八百三十九萬斤,其中,白鉛產量占清代全國的百分之六十七至百分之八十四,絕大多數用于供給中央王朝及各省鼓鑄”3。而僅以福集廠為主要開采點的水城鉛鋅礦的開采量,從乾隆十年(1745)至乾隆末年的四十多年間就達三千多萬斤,說明水城的鉛鋅礦在清代黔鉛產量中占有很大比重,由此也在各地的錢幣鑄造和軍械制造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二)水城鉛鋅礦的開采在清代貴州商貿和交通發展中的作用

貴州建省后,水西宣慰司和烏撒軍民府向明廷朝貢,明朝皇帝對其賞賜了大量紙幣,用于購買歷史上有名的水西馬。但紙幣在水西民間流通困難,相當長的時間內,民間仍然采用“物物交易”的方式采購商品。洪武十七年(1384)明廷采取每年用茶、鹽、布匹同水西易馬六千五百匹,這種以物易物的方式,在明朝前期普遍流行于貴州許多地方,鈔法則阻滯難行。4到了清代,采取了大量鑄造金屬錢幣的辦法,隨著黔鉛的開發和寶黔局鑄幣業的興起,促使金屬錢幣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品種。從這個意義上說,水城鉛鋅礦的開采,也在清代商業貿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水城鉛鋅礦開采數量的增加,運輸道路也逐漸增多和拓寬,促進了西南地區交通的發展?!暗徙~黔鉛”的通道不僅用于運輸銅鉛,而且西南幾省的鹽、糧、布等產品也從這些通道運出,與其它各省開展貿易往來,形成“水陸交會,貿易四達”的格局。比如,黔西北通往四川瀘州的水道,自古以來就是西南地區重要的水道運輸線,也是赫章蓮花和水城福集二廠所產鉛鋅運往瀘州的主要通道。隨著水城鉛鋅礦開采的數量增加,這條水道日漸繁忙,當地的人口逐漸增多,經濟也隨之發展。

乾隆四十年(1775),貴州布政使鄭大進稱:畢節“其地人煙稠集,商旅輻輳,威寧、水城,運鉛必經其境,且有本縣代運之鉛,料理不易,非明干之員不能勝任,當定為沖繁難相兼要缺?!?黔鉛轉運的主要通道必經畢節,其時之畢節因銅鉛等的運輸,人口聚集,商貿繁盛,因而貴州布政使對當地官吏的選派也格外關注。除其時之府州縣城外,不少鄉村集鎮也因運鉛而興起。道光年間,大定知府黃宅中作《仁育里雞場詩》曰:“萬嶺盤旋上,場開野市平。雞鳴山店曉,馬放草坡晴。古路修苗寨,通衢入水城。吾邦鹽鐵貨,負販此經行?!?仁育里雞場是往返水城與畢節的必經此路,這首詩歌描寫了當時大山之中的仁育里雞場的商貿情景,還提到了福集廠的鉛鋅自水城運到畢節,川鹽自畢節運到水城的情況。

水城的鉛鋅礦的開采在乾隆時期達到鼎盛,徑直運送至四川永寧縣3。乾隆二十九年(1764),署貴州巡撫劉藻奏:“水城廳、威寧州兩處年辦廠鉛甚多,向由該廳州雇馬馱運永寧縣水次,惟相距各十有馀站,路遠鉛多,馬易疲斃,每于畢節地方另雇接運,而該處非其管轄,呼應不靈。查水城、威寧、畢節皆大定府所屬,請嗣后令水城、威寧將不能徑達永寧鉛斤運至畢節,交大定府接收雇運?!?這是由于水城廳、威寧州出產的鉛鋅礦數量不斷增加,運輸線路過長,運力不濟、溝通不便,因而貴州巡撫劉藻奏請清廷,由大定府管理兩地所產鉛鋅的運輸事宜,并將交貨地點進行調整,在畢節中轉。這也說明,清廷對水城鉛鋅礦的開采和運輸是直接掌控的。

隨著滇黔兩省的銅鉛開發,不僅帶動了沿途城鎮運輸業發展,還吸引了省外的資金、技術和人員向滇黔兩省流動。據清代晚期的《水城廳采訪冊》記載:“場壩,離城半里許,銅、鹽、鉛、布,來往喧囂,廳治箐華萃于此焉?!痹撝具€記載了水城廳當時建有萬壽宮、協天宮、禹王廟、廣平宮、黃州會館等多處會館,反映了其時當地商貿興盛的情況。5

(三)外省移民在水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隨著水城鉛鋅礦開采規模的擴大,大批外省移民從中原和江南以及四川等地進入水城和黔西北。其中以工匠和商人為主,也有相當一部分從事農耕、建筑等。在省外移民中,直接從事采礦業的砂丁、爐戶、爐丁等最多,每個礦廠多則上萬、少則數千人。外省移民的進入,使當地人口數量尤其是漢族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據清光緒《水城廳采訪冊》記載:雍正十年(1732)設置水城廳時,漢族人口共八千二百一十戶,至咸豐十年(1860),共有人口十五萬六千二百零八戶,三十一萬八千六百五十二人。百年間,人口增長了近二十倍。6《水城廳采訪冊》還記載:咸豐年間,水城福集廠街上修建有城墻,駐有護廠兵丁,城內建有官房、花廳、東西庫房、火神廟、龍王廟,西門外還有收養無家可歸老弱砂工的孤老院,這些都是官辦鉛鋅廠的配置。7外省移民的進入,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極大地促進了采礦、運輸、建筑、農業和養濟等各種產業的發展。

五、小結

貴州是我國開采和冶煉鉛鋅礦的最早地區之一,到了清代,貴州的鉛鋅礦是清廷錢幣鑄造和軍械制造的主要原材料。清廷于康熙三年(1664)設置了大定府,下轄黔西、平遠、威寧三州和畢節縣,又于雍正十年(1732)設置了水城廳,強化了對貴州鉛鋅礦的開采、冶煉和運輸的管理。在清代,黔鉛以今威寧、納雍、赫章、水城一帶為主產區,其中水城以福集廠、萬福廠、猴子廠為代表。清代水城鉛鋅礦的開采,對其時貴州及水城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隨著水城鉛鋅礦開采規模的不斷擴大,外省移民相繼進入,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采礦、運輸、建筑、農業和養濟等各種產業的發展。筆者依據相關史料,對清代貴州水城鉛鋅礦的開采史進行分析研究,以期對學界的深入研究有所幫助。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Lead Zinc Mine in Shuicheng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o Bo

Abstract:The large-scale official mining of lead and zinc mine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of northwest Guizhou. This article takes Shuicheng, which is rich in lead and zinc resources, as a representative of it.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Shuicheng Hall and the position of lead and zinc mines in the Qing court's coinage and firearm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huicheng lead and zinc mines represented by Fuji Factory and Monkey Factory.According to some scholar's researches, which have some surveys on the mining , smelting, or transportation of the mine industry, and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scholars to deeply study the history of Shuicheng mining.

Key words: Qing Dynasty;Guizhou;Shuicheng;Lead Zinc Mine

責任編輯:厐思純

猜你喜歡
水城清代鉛鋅礦
水城揚州
江西千子嶺鉛鋅礦床勘查過程與找礦啟示
東晉水城“浮”出大縱湖
尼泊爾加尼甚(Ganesh Himal)鉛鋅礦床構造控礦特征
云南省會澤鉛鋅礦區深部找礦取得重大突破
全球十大鉛鋅礦
古運河旁的江北水城
水城紹興
清代怎樣整治形形色色的詐騙案
清代典妻習俗與戶婚制度的競存及原因評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