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視域中顧明遠教育思想研究

2024-04-10 01:38王麗瑩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王麗瑩,王 鋒

(1. 寧夏大學 教育與社會學部,寧夏 銀川 750021;2. 寧夏大學 人文與民族學部,寧夏 銀川 750021)

一、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研究回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21因此,對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不僅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也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體現。綜觀已有研究,學界圍繞“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形成了以下幾點共識。

(一)初期研究聚焦“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內涵界定

第一,從不同角度對“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內涵特征進行科學界定。學界探討較多、達成的共識主要體現在教育現代化必須緊密對標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求,在現代化的理念觀念、制度體系、內容方式等方面深化理論創新,不斷探索實踐[2];需要從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新概括和新論斷、新使命和新任務、新部署和新舉措角度,了解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發展脈絡和內在品質,闡釋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未來向路[3];從區域視角重新界定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分析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特征[4]。

第二,在理論淵源上,為更深入理解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學界主要從“中國現代化問題”以及現代化中“工業化”的意義和道路等問題進行探討[5];對具體教育領域現代化理論問題內在闡發,學界認為,教育強國需要努力建設與形成中國特色的教育思想理論與中國教育學,為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建設提供思想理論基礎[6];重點研究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理論性質、基本內涵、本質要求[7]。

第三,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動力機制具有獨特內涵,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重大理論創新,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特點是追求高質量發展,促進教育的創新驅動[8]。目前,我國正處在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發展的重要階段[9];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現了教育發展的階段和模式,加快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由之路[10]。

(二)當前研究探索“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內容

第一,在時代要求、目標取向方面,認為通過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能加快建設教育強國[11];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在立德樹人、人才培養、教師素質等方面具有理論先進性,可以給世界教育現代化提供借鑒,提升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12]。

第二,針對現實問題、制約因素,強調我國的教育現代化進入關鍵期,在發展中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如資源分配不均、現代技術的異化、教育生態系統失衡等,這要求我們要尋求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最優途徑[13]。

第三,在邏輯進路、向路特點、模式的選擇上探討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演進邏輯和向路特點[14];強調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須以問題為導向發展教育[15];也有探討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戰略基點及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歷史邏輯、時代意蘊[16]以及發展模式、目標取向、核心內容等方面[17]。

綜上可知,黨的二十大以來,學界有關“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研究各有側重,成果呈現遞增趨勢。這些研究成果,對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對探索“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具有獨到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但現有研究還存在一定缺憾和不足,雖然有從宏觀視角對“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進行理論描述,但對現實可操作性分析不夠;有對“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教育模式提出了構想,但對教育體系內部各個子系統的教育制度還缺乏深層次分析。特別是針對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成因及內在旨歸,缺乏實質性典型案例研究。

基于此,筆者以顧明遠教育思想內涵特質為依據,從理論蘊涵、精神向度、實踐路徑三個方面,分析顧明遠教育思想蘊含的“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精神,以期為推動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二、顧明遠教育思想與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理論蘊涵

顧明遠是當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被譽為“中國比較教育之父”[18]11。1929 年10 月生,江蘇江陰人,蘇聯國立莫斯科列寧師范學院教育系畢業?,F任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教師專家委員會主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擔任多個學術期刊主編。他的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理論與政策產生了巨大影響。

(一)顧明遠教育思想的內涵特質

新中國成立初期,顧明遠滿懷青春熱血,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家國康寧盛世之時,他以赤子之心積極推動我國教育改革和創新;耄耋之年,仍然意氣風發,積極探索“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實踐路徑?!吨袊逃吩诤畏剑侯櫭鬟h教育漫談》《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顧明遠教育口述史》《顧明遠文集》《顧明遠教育論述精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方法論》《奮進新時代,譜寫教育新華章》等論著,是他從事教育事業的人生經歷和教育實踐的科學總結,也是他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歷次重大教育改革理論和政策的有益探索,真實記錄了先生大量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尤其是針對我國教育領域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弊端,提出了一系列觀點和主張,字里行間蘊含著深厚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精神?!俺缃虗凵?,求真育人”“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血液般融入他對人民教育事業的人生追求中。那閃爍而充滿深邃睿智的卓見,讓世人看到:教育生活、教育事業、教育追求使他的人生飽滿而光潔。先生論著頻頻獲獎及其產生的強烈“轟動效應”是他從事教育事業的最好明證,也是日益引起國內外學術界贊譽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國內多家新聞媒介、報刊發表對他教育思想、教育實踐的評論文章?!邦櫭鬟h老師倡導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的建議,被寫入2010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為《教育規劃綱要》)”[19]中?!邦櫭鬟h先生以‘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宏大視野勤勉治學,對我國比較教育學科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盵20]有的學者認為現代教育理論、主客體統一論和比較教育理論是顧先生對中國教育理論界的三大貢獻[21]101;有的學者認為他“是中國當代教育現代化的理論研究者和比較教育學家”[22]175。從中可以看出,中國當代教育學、中國比較教育學科的誕生與顧明遠的突出貢獻息息相關,先生因中國教育學和中國比較教育學科而聞名于世。

第一,教育的根本問題是顧明遠觀察生活的立足點,也是他積極探索和推動教育改革創新,倡導構建適應“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出發點。體現在內涵特質上,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起點,對教育的本質、價值與目的和教育現代化重大理論進行科學的闡釋。他指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盵23]68

改革開放初期,他結合中國教育歷史和現狀,首次提出“現代教育”的概念。1980 年,他在《紅旗》雜志發表了《現代生產與現代教育》一文,強調教育范疇與生產有直接關系。此后,又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教育現代化的論述,全面系統地探討了教育現代化問題。他認為,現代教育是現代生產的產物,教育現代化就是要把傳統教育轉變為現代教育,目的是優化傳統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促使教育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實現教育各層面由舊質向新質的轉化[24]。

可以說,在顧明遠有關現代教育與教育現代化的論述中,《試論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征》《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民族文化傳統與教育現代化》《世界教育發展的啟示》《比較教育導論——教育與國家發展》《教育:傳統與變革》等,始終貫穿著教育現代化本質特征與教育傳統的現代轉型理論觀點。其中“學生主體說”不僅在學術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在實踐中被廣泛應用。

第二,在高等教育方面,顧明遠認為高等教育的本質就是求真育人“求真就是追求真理,創新知識;育人就是培養品德、本領過硬的人才?!盵25]高等學校不能將入學率作為唯一標準,要關注高等教育質量和結構的提升,他反對高等教育辦學同質化現象,主張高等教育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培養不同層次人才。他在總結教育現代化基本特征、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學生主體說”已成為我國教育理論實踐的共識前提,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力圖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實踐進程。

第三,進入新時代,顧明遠的學理思考更加貼近人民教育實踐,科學回答了時代、理論與實踐中的重大問題,形成了主題突出、邏輯清晰、方法適切的教育觀點。突出的表現在不是搜尋一些表面現象,而是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觀點和方法,反思我國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功經驗和教育領域重大的現實問題。從中國教育生發、流變的社會現實中,對現代教育與教育現代化、教育專業性與學生主體性、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素質教育、教育制度與教育決策等問題進行系統的考察、追源、剖析和審視。他認為,教育應該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教育發展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為黨和國家培育大批人才[26]。

(二)顧明遠教育思想的價值取向

1.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價值基礎:人類對自身完善的追求

現代化大工業生產決定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首次將人的發展問題與社會發展問題結合起來考察,不僅闡明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性,而且論述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可能性,就是教育與現代化生產勞動的緊密結合。馬克思、恩格斯基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指出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提出現代化大工業生產決定要以全面發展的個人來代替只能承擔局部職能的個人,要求勞動者應當接受教育。顧明遠教育思想不僅繼承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還主張知識經濟時代要實現教育的民主化??梢哉f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首要條件,就是保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顧明遠同時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結合人類經濟新業態和數據信息的海量推送,提出培養適應新時代社會生產要求的“勞動者”。

一方面顧明遠結合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全面發展的思想,指出:“人的全面發展已經不只是為了大工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而是人類對自身完善的追求?!盵27]28當前知識經濟、數字經濟都要求個體將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終身學習納入人全面發展的范疇中。顧明遠不僅運用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而且提出了“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等主張,認為“終身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學習型社會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最終達到人類追求的最高目標”[28]。另一方面,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人才培養,教育目標是對不同層次人才培養所應當具備的知識、態度、能力和品格。

2.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穩固基石: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的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盵1]34進入新時代,教育的全局性、先導性、基礎性作用更加凸顯,國家對具備實踐創新能力的人才需求愈發迫切。為此,顧明遠認為,國家應高度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是要更新教育觀念。他強調中國長期缺乏自主品牌意識的主要原因是對發達國家形成了技術依賴,導致的結果就是自身成為發達國家的加工廠。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培養創新人才,努力實現技術突破和技術超越。因此,要想在教育、科技上創新,就需要從學前教育開始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創新能力,這是我國教育現階段的短板。在他看來,教育應在時代和實踐中,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人才觀、學生觀、教學質量觀、教學觀和師生觀”[29]。

二是要加強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顧明遠認為人與人是不同的,不僅天生的生物學遺傳特性有所不同,而且后天學習和發展環境以及個人興趣、愛好、理想、抱負等都有差別。因此不能用一個模式來培養所有學生,也不能用一個評價標準來衡量所有的學生。只有發展學生的個性,才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他特別強調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因材施教與教育公平是辯證統一關系。促進教育公平不等于沒有差異、不承認差異。對于教育而言,沒有差異的公平不是真正的公平,也是不存在的。因為人的天賦、環境、個人努力程度都有差異。如果用一個模式來培養學生、用一個標準評價學生,那么對一部分天賦好的學生、努力的學生是最大的不公平。公平的教育就是為每一個孩子提供最合適他們的教育,使他們的個性、特長得到全面發展。

3.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重要保證:建立適合本國的教育制度

顧明遠通過對蘇聯教育改革的持續研究,提出教育改革必須結合本國特點,主張必須探索適合本國的教育改革,建立適合本國的教育制度。

一是根據國情制定教育方針。顧明遠認為,教育方針應結合每個階段的特定任務和國家發展的現實需要,制定教育事業發展的總綱。如前文提及的《教育規劃綱要》強調,教育要“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0]。教育方針體現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教育目的、培養目標和培養途徑上的不同側重點。

二是以制度創新推進教育創新。教育創新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強國的首要任務。教育創新的前提是教育思想的創新,要改變狹隘的教育價值觀,樹立現代社會人才觀。他強調要對阻礙教育發展的制度進行認真調查研究和反思,通過教育政策研究為教育創新注入新動力。

三是提升教育決策的科學性。顧明遠長期承擔教育研究、教育實踐和教學管理等工作。他認為教育決策是教育管理和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教育者要增強參與教育決策的主體意識,增強問題意識,主動參與教育決策研究與制定。第二,推進教育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充分尊重專家的見解和意見,確保論證決策的可行性、科學性、權威性和有效性。第三,要結合中國教育發展實際,借鑒發達國家相對成熟的理論和技術,構建本土化教育決策理論。

4.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現實應然:樹立多樣化的人才觀念

偉大事業呼喚人才,偉大時代造就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盵1]33

為此,顧明遠主張要人人成才,但是反對狹隘的人才觀?!拔覀儾荒馨讶瞬庞^等同于天才觀,或者把人才等同于天才。凡是有社會責任感、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都可以稱得上是人才,而且應當相信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成才?!盵31]在他看來,必須要樹立多樣化的人才觀,以往我們更多關注一些拔尖人才,忽視了受教育中的大多數、人人皆可成才。教育培養具有差異性,盡管國家和社會倡導教育公平,這意味著教育機會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即保證每個學生均有受教育的權利,使每個學生的潛力得到充分發展,不是指教育結果的公平,受教者存在差異性,要建設創新型國家離不開拔尖人才。

顧明遠在強調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的同時指出:“我們要建設人才強國就必須有一批拔尖人才、國際性的人才、能在國際上競爭的人才。不能搞平均主義,我們要注意兒童存在的差異,承認差異,培養差異?!盵32]173其目的是引導學校注重人才培養的方向性。

三、顧明遠教育思想中關于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精神向度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是教育發展新樣態。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精神向度涉及辯證統一的三個重要表征,即“以人民為中心”、專業化教師隊伍質量提升、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根本遵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盵1]19黨在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推進中,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教育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要求,任何理論脫離人民群眾,都無法獲得長久生命力。教育本質上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現代化以人為本是必然選擇。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必須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依靠人民辦教育,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實事求是地反映人民的教育訴求,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教育現代化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保護人民受教育的權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思想不僅揭示教育過程中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且貫穿顧明遠教育思想的始終。一方面,顧明遠關注教育中的主體性問題,提出“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觀點,強調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學生是教育的主體,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我國傳統教育主要以教師傳授為主,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顧明遠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不是否定教師的作用,而是希望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去學習和探索,啟發學生的主體性、塑造學生主體人格。學生是教育活動的重要參與者,不是被動接受教育,應主動實踐和領悟學習的本質。在他看來,“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23]164,是對辦好讓人民滿意教育的具體體現。

另一方面,顧明遠“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思想還體現在倡導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為提高人的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他主張通過素質教育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把學生從應試教育中解放出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在德智體美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強調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新課程改革要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放在首位,突出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彰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根本價值。

(二)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基礎是專業化教師隊伍質量的提升

實現高質量教育發展的前提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顧明遠認為:“機器無法代替教師,人要靠人來培養?!盵33]強調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即使在當今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環境下,教師的作用也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和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幫助者,教師的知識和人格魅力任何機器無法替代。他從三個方面提出加強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建設:

第一,推進教師專業化。教師作為學生成長的重要指導者,自然與其他職業要求不同。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新的知識層出不窮,教師要想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必須以德為先,注重提升自身社會責任感、教學科研創新能力,具備高水平的教育知識、專業能力,系統掌握新思想、新技術和數字化技能。

第二,努力做到“敬業愛生”?!熬礃I愛生”是“師德的核心與根本”。顧明遠指出:“所謂敬業,就是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所謂愛生,就是要用滿腔熱情來對待學生,熱愛每個學生。敬業和愛生是密不可分的,它們統一在培養人才上?!盵34]在他看來,教師職業特點,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愛生,使其遵循學生年齡特征和發展規律,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才。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就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塑造學生的心靈,“培養孩子一顆完整的心靈”。他認為,“愛”和“興趣”就是教育的真諦,要以愛為基礎,注重孩子個性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第三,重視師范教育。顧明遠提倡將培養優秀教師作為發展師范教育的根本,提出“師范大學辦學示范論”,認為師范大學應從高水平的專業維度引領示范帶頭作用[35],同時強調師范大學特別是重點師范大學要增加研究生和進修生的比重,改進培養辦法,建立研究機構開展科學研究。

(三)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歷史根基是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基因和實踐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教育現代化提供豐富的文化養分,是建設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顧明遠強調“教育作為文化的一部分,總是受制于整個文化傳統,只有從文化研究中才能認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教育的本質”[36]。

第一,堅持文化的“運動觀”。在“文化傳統”概念之下,“所謂的文化傳統并不是單一的、抽象的存在,而是在歷史的不同時期形成的多元的、復數的或復合的存在;它也不是同質或均質的,而是復雜多樣的?!盵18]314在顧明遠看來,傳統文化對中國教育影響深遠,要轉變教育觀念,就需要厘清中國傳統文化發展脈絡、主要特征、價值取向,自覺地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性的調適,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扎根中國大地,由此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

第二,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在中華傳統美德、儒家學說、中華人文精神等各個方面,為構建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理念提供了獨特的精神品格。顧明遠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蘊涵著民族的精神、教育的精華。中國傳統教育中的優秀精華是我國教育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盵37]136當今文化多元,中華文化的發展前景與“中國式現代化”有關、與“守正”“創新”的不斷提升有關,它不能脫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更不能脫離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第三,合理借鑒各國先進的現代教育理念。各國的教育生發于各國的傳統文化,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充分吸收各國先進合理的現代教育理念,完成對西方教育現代化的超越,形成中國特色的教育現代化。顧明遠認為,在教育發展和變革中要尊重多樣化的文化教育,主張要結合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際,以解決本國教育問題為基準,融合先進的現代教育元素,注意鑒別西方教育經驗,防止盲目照搬,創造性地將別國先進合理經驗本土化,構建適合中國要求的發展范式,為我國教育現代化發展服務。

綜上可知,顧明遠教育思想貫穿細致入微的問題意識和獨特見解,其教育思想蘊含著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精神向度。

四、顧明遠教育思想對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實踐路徑的啟示

“中國式現代化是教育先行的現代化,教育強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力量?!盵38]顧明遠扎根中國大地,在深刻反思我國教育重點、難點問題的同時,對未來中國教育改革的路徑也進行了探析。

(一)提升教育創新驅動能力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既有世界各國教育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39]。這對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意味著我國教育要進一步突破自我、不斷創新,才能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

為此,顧明遠認為中國教育的改革創新與中國教育道路的實踐探索不可分離。我國現代教育是一百多年前照搬西方的模式,近代以來,仁人志士為了救亡圖存,提出“中體西用”現代化,效仿西方的教育模式。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全面學習蘇聯教育理念,但這些教育方式都不適合中國國情。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要根植傳統優秀文化,在借鑒他國優秀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道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扎根中國大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從中國教育實際中總結規律,使教育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彰顯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顧明遠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方法論》《試論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創新》中提出,改革的路徑在于創新。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要以創新為動力源泉,著力加強三個方面:第一,創新教育思想觀念,思想促進改革,改革為新思想產生提供發展空間;第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大力培養創新人才,充分發揮人才在教育中的基礎作用,推進人才強國建設;第三,教育創新需要在全社會形成創新文化,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鼓勵大膽探索,激發人民群眾對科技、文化的愛好,為實現創新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為建設充滿活力的創新型國家發揮基礎作用。

(二)促進教育綜合改革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部署,明確提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1]33的奮斗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育改革重點是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推進,以教育的公平性與民主性、全時空性與終身性,促進更深層次的改革。顧明遠強調要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一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需要進一步優化教育結構和教育層次,不同類型的高等學校要分類設置,拓展高職、本科、研究生間的銜接和上升通道。國家應建立從初級、中級到高級的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建設祖國的應用型職業人才。高等學校要始終堅持把自身與社會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把與企業合作作為學校的生長點,將提高學生參與、探究、創新能力作為高等學校的主要任務之一。

二是優化教育觀念?!敖逃^念的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靈魂,因為只有教育觀念轉變了,才有制度的轉變和內容方法的改革”[40]。教育現代化是運用先進信息技術、數字化技術推動教育變革的過程,它立足于現代信息化社會,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導向,把教育優先發展作為我國實現國家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同時要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各界共同投入的辦學機制[41]。

三是統籌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推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走出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共同富裕之路,要解決當前我國面臨的教育公平問題,“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支撐點”[42]。當前我國教育資源的分配還存在地區教育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對重點地區和重點學校分配的教育資源較多,而一些偏僻地區的農村學校往往辦學經費不足,師資力量較弱。正是因為教育不均衡,才導致教育競爭異常激烈。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就要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提高質量是關鍵[43]。國家應統籌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打破城鄉教育二元壁壘,努力推進教育基礎設施公平化,大力扶持農村地區教育事業,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進一步縮小中西部地區教育差距。在師資力量方面,鄉村教師是促進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體[44],提升教育欠發達地區教師力量的供給,引導更多優秀教師投入振興鄉村教育,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三)推進教育數字化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AI 等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教育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教育領域的新生態?!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盵45]在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進程中,需要處理好教育數字化與教育規律之間的關系,構建完善的數字教育體系和機制。

一是重視教育技術的革新和發展。顧明遠認為:“在這個新的網絡世界里,教育工作者需要幫助新一代‘數字國民’做好更加充分的準備,應對現有數字技術乃至今后更新技術的倫理和社會問題”[46]?!敖處煈没ヂ摼W的特點為每個學生設計適合他們的學習環境,同時指導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正確策略和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與學生共同學習。因此,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設計者、指導者、幫助者以及和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47]。他把“人”置于“技術”之上,表明科技革命中人對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性。

二是強調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我國已進入數字化人才剛需時代,整合數字資源、利用數字化手段、挖掘教育智能信息、推進新技術。支持教育數字化創新需要匯聚國內外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整合數字圖書館、文化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資源,發展數字化教育公益,鼓勵社會各界教育捐贈的積極性,建立學校、社會、企業等資源共享機制,創新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方式,提高教育資源的社會使用效能。

三是建立系統完善的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在培養大量具有創新精神高技術人才的同時,“建立系統完善的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有助于推動數字教育建設,為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創新發展夯實人才基礎”[48]。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數字化技術應當提升學生的數字化素養。在教育過程中,數字化拓展了學習空間和時間,提供了新型學習方式,互聯網數據可以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制定適合每位學生的教育計劃。教師利用新媒體數字化智能平臺,正確捕捉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形成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新機制,推動教育數字化普惠發展。

五、結語

目前我國“正處于從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向整體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戰略期”[44]。在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中,高質量教育是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事關國家發展、民族的復興。只有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才是為國家謀未來。在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加快優質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和城鄉統籌發展的同時,要特別加強農村地區和邊遠山區的教育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智力支撐,充分發揮教育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作用。我們要站在人類文明創新發展的高度來思考、看待教育,著眼于教育的定位和作用,積極探索新征程中教育承擔的使命和責任。

顧明遠教育思想蘊含著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特征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思想,深刻地闡述了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1]34,并彰顯了“教育要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強大支持”[49],實現了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人民期盼。從理論蘊涵、精神向度、實踐路徑三個層面,筆者總結了顧明遠對教育的本質、價值、目的的科學闡釋和反思,并借此管窺中國教育與改革的方向。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