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的歷史梳理、理論淵源及經驗啟示

2024-04-10 16:44謝瑜劉鴻宇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育人精神

謝瑜, 劉鴻宇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1〕。先進的精神力量和精神品質往往具有極強的育人功能,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的奮斗史就是一部精神育人史?!熬裼恕敝钢袊伯a黨依托富含中國元素的精神載體,豐富人民群眾精神世界,堅定人民群眾理想信念的實踐過程。它的過程包括“精神生產—精神發掘—精神提煉—精神傳播—精神傳承—精神再生產”六個遞進環節,即立足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發掘蘊藏在這些偉大歷史事件或人物群體背后的精神品格,用精練的語句對其精神實質加以概括提煉,通過各種途徑向人民群眾傳播以入腦入心,促進人民群眾傳承偉大精神并開創新的偉大實踐。

一、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的歷史梳理

“精神生產—精神發掘—精神提煉—精神傳播—精神傳承—精神再生產”這種精神育人過程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按照認識和實踐程度的不同,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來所實施的“精神育人”大致可分為從自發到逐漸自覺的四個歷史階段。

(一)以思想改造為中心開展精神灌輸

近代以來,在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統治之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完全處于麻木不仁的狀況。無數仁人志士掀起了一場場精神改造運動,意圖喚醒民智,但囿于沒有找到社會的物質病根,未能取得精神解放之實效。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在這一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應運而生,并從那時起以“科學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擺脫積貧積弱的狀態,著力思想改造和精神解放。

針對中國人民現實的精神貧乏狀況,中國共產黨最初實施的“精神育人”是以無產階級思想改造民眾為中心的精神灌輸。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即針對軍民群眾內部存在的不同思潮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開展無產階級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面向革命隊伍啟發其階級覺悟,打造一支人民軍隊并建立起無產階級的同志關系。另一方面,面向根據地群眾建立起系統的學習制度,開辦黨校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并進行無產階級精神灌輸。例如,中央蘇區掃盲識字與普及教育使用的教材《工農兵三字經》,配合土地革命戰爭的需要闡述了基本的革命道理,并將革命精神和革命理想教育貫穿其中〔2〕。

在“精神育人”的第一階段,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改造人民群眾的精神狀況,自發探索開展了一定程度的無產階級精神教育。這一舉措成為中國共產黨實施“精神育人”的初步探索,極大地改善了革命隊伍的精神面貌?!白詮闹袊藢W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為主動?!薄?〕

(二)以樹立榜樣為抓手進行精神激勵

隨著革命的不斷深入,干部群眾中涌現出一大批具有飽滿精神熱情和突出先鋒模范作用的人物典型。逐漸地,中國共產黨意識到了蘊藏在這些人物典型中的教育資源,開始以樹立榜樣為抓手,采取典型激勵的做法開展“精神育人”活動。

例如,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為支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作出重要貢獻的加拿大共產黨員白求恩醫生逝世以后,毛澤東在延安專門發表《紀念白求恩》一文,要求每一位共產黨員以白求恩同志為榜樣,“學習白求恩同志的這種真正共產主義者的精神”〔4〕。毛澤東還參加了在革命中犧牲的戰士張思德同志的追悼會,并作以《為人民服務》為主題的演講,號召大家學習張思德同志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精神〔5〕。新中國成立之后,在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中也涌現出了一大批以雷鋒、焦裕祿、王進喜等為典型代表的精神力量飽滿的干部群眾,他們的精神品質同樣為中國共產黨所珍視。無論是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毛澤東接見焦裕祿家屬,還是《人民日報》刊發《大慶精神大慶人》長篇通訊等形式,都對樹立人物榜樣以實施“精神育人”起到了極為有力的推動作用。

在“精神育人”的第二階段,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自發地開展無產階級精神教育、革命精神教育,轉而開始有意識地以觸手可及的人物典型為抓手,面向群眾進行精神激勵,將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推進到了新的階段。

(三)以偉大事件為主題凝練精神實質

在解放思想的浪潮中,中國共產黨開始著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考察“精神育人”的重要作用。鄧小平指出,在長期革命戰爭中我們發揚革命精神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體共產黨員同樣要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大大發揚這些精神,不但如此,“還要大聲疾呼和以身作則地把這些精神推廣到全體人民、全體青少年中間去,使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6〕。

在新一階段,中國共產黨發現用精練的語言將特定歷史事件的精神實質加以總結和提煉,可以更好地讓人直觀感受到強大的精神力量,不僅方便群眾記憶,更有利于精神的傳播和傳承。因此,1999年9月18日,江澤民在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用“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對“兩彈一星”精神作了凝練概括。2002年3月,江澤民在陜西考察工作時,用“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對延安精神作了凝練概括。2006年7月1日,胡錦濤在青藏鐵路通車慶祝大會上的講話用“挑戰極限、勇創一流”對青藏鐵路精神作了凝練概括。2008年10月8日,胡錦濤在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上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對抗震救災精神作了凝練概括。

在“精神育人”的第三階段,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以偉大歷史事件及其紀念節點為契機,對蘊藏其中的精神實質加以總結概括并傳播,能夠收到良好的“精神育人”實效。自此以后,幾乎每領導人民完成一項偉大創造,中國共產黨都會有意識地對這一偉大事件的精神實質加以提煉從而激勵人民。這證明,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正在逐漸從自發走向自覺。

(四)以中國精神為核心建構精神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守正創新,對精神育人史上積淀下來的寶貴經驗加以傳承和發揚。中國共產黨一方面持續重視和發揚典型人物群體的榜樣激勵作用,例如公開表彰“共和國勛章”、國家榮譽稱號、“七一勛章”、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等先進模范,發揮精神引領作用;另一方面,持續重視對偉大歷史事件的精神實質加以提煉,例如這一時期對偉大建黨精神、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探月精神、科學家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多種精神的實質作出了凝練概括。

更重要的是,自此以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程中,開始對以中國精神為核心的精神育人體系進行了體系化建構。從理論架構來看,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伊始即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實質上對中國精神育人體系進行了頂層設計。而后,中國共產黨用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搭建起了中國精神育人體系的四根支柱,并借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載體支撐,架構起中國精神育人體系的整體脈絡。從具體實施來看,黨中央陸續出臺《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等“精神育人”系列文件,布局建設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等“精神育人”基地,逐步推動中國精神育人體系落地走實。

在“精神育人”的第四階段,中國共產黨對精神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之規律性認識已經相對成熟,開始主動從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層面以及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后繼有人的戰略層面推進“精神育人”,從理論上和實踐上以中國精神為核心,對育人體系進行了相對完備的建構。至此,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的體系化和成熟度達到歷史新高。

二、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的理論淵源

梳理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來的精神育人史發現,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關于精神力量能動作用的科學觀點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高尚精神元素結合起來,促進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有效豐富了人民群眾精神世界,取得了“精神育人”良好成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構成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的理論淵源。

(一)源自馬克思主義關于精神力量能動作用的科學觀點

作為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在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來的精神育人史上,馬克思主義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盡管“‘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的‘糾纏’”〔7〕,但馬克思主義從不反對人類精神活動對物質世界的能動改造作用,相反主張先進的精神活動能夠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特別強調革命精神的能動作用是支撐社會主義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

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即認識到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存在的密切關聯,他指出,“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7〕。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摒棄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哲學觀,開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觀對資本主義社會物質財富增長與人民精神生活萎縮之間的矛盾狀況進行深入考察。他發現,“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7〕,單個人“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造)的能力”〔7〕。這意味著,精神生產并不單純只是被動受到人類物質生產約束的特定形式,積極的精神生產內部也包含著人的解放向度。領導革命的過程使馬克思此前在哲學上對精神生產進行的抽象思考有了現實映射,這一時期他直觀感受到精神力量對工人階級的支撐鼓舞作用,發現無產階級“遭受了沉重的物質失敗,不得不通過精神上的勝利重新振作起來”〔8〕。而后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告同盟書》中,鮮明號召“工人必須勇敢而堅定地以自我犧牲的精神來爭取勝利”〔8〕。這些論斷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們關于革命精神能動作用的理性認識已經基本成熟。

列寧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精神力量能動作用的基本觀點,他充分考察并發現馬克思“起義的藝術”主要規則之一就在于“無論如何要保持‘精神上的優勢’”〔9〕。因此,為取得革命勝利,列寧十分重視“用革命精神教育無產階級并保持無產階級的政治獨立性”〔10〕,并發現“用革命精神從事工作收到了明顯的效果”〔11〕。蘇維埃俄國政權建立之后,在社會主義建設階段列寧同樣重視在精神上教育人民,他強調“對無產階級重要的是鞏固本階級來反對資產階級,用徹底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精神教育群眾”〔12〕。列寧將馬克思主義關于精神力量對人民群眾的教育和鼓舞作用的認識推進到了新階段,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精神力量能動作用的科學觀點,成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的重要理論來源。

(二)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高尚精神元素

從先秦諸子百家到漢魏六朝歌賦,從儒釋道家到宋明理學,縱觀浩如煙海的中華先賢思想寶庫,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中十分強調精神涵養的重要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的高尚精神元素,形成了中華文明獨特的精神標識,不僅順應了各時期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了中華民族血脈賡續,更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注入了豐富源泉。

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品格,成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的文化特質。中華民族歷來追求浩然正氣,這個“氣”其實就是精神?!吨芤住酚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薄?3〕其意思是,為人處世應該像天的運動一樣剛強勁健,不斷追求進步發奮圖強;像大地的氣勢一樣厚實和順,增厚美德容載世間萬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氣節很好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品格,貫穿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全過程。

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有追求德行高尚的道德規范,成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的文化底蘊。張岱年、方克立等學者認為:“倫理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文明最突出的貢獻之一?!薄?4〕《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薄?5〕中國傳統的禮樂文化和民俗鄉約中以德治國、以德修身的倡導飽含對高尚精神的追求,使得中國傳統德育思想成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的文化基因。

最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有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價值取向,成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的文化主張?!疤烊撕弦弧笔侵袊诺湔軐W的根本概念之一,主張天地人的合一性,以此達到求得物我合一、修身養性的目的。這一觀念催生了中華民族對大同社會的共同理想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倡導的主流價值取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無不反映著中華民族崇和平、求大同的精神標識,也影響著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的價值追求。

三、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的經驗啟示

梳理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的精神育人史發現,這一實踐歷程是一個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過程。在單個的“精神育人”周期中,“精神生產—精神發掘—精神提煉—精神傳播—精神傳承—精神再生產”環節逐層遞進;同時隨著“精神育人”實踐的深入,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育人”邏輯較前一歷史時期層層遞進?;隈R克思主義哲學視角考察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史,得出的基本經驗啟示在于要處理好三對范疇之間的關系。

(一)處理好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精神育人”的第一條基本經驗在于要處理好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這是由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決定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同時,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雖然它從根本上由社會存在決定,但具有自身特有的形式和發展規律。這一規律決定著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的可能性。

一方面,社會意識相較于社會存在的發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踐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領導人民在各時期依據當時的時代課題進行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不斷推進我國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從中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奠定了“精神育人”的基礎。同時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存在不完全同步和不平衡的發展樣態,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使得先進的精神力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指導和引領物質文明的發展。因此,中國共產黨通過“精神育人”以先進的精神力量對物質文明建設形成牽引,在理論上就成為了可能。

另一方面,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馬克思說:“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薄?〕任何社會意識都是在適應一定社會物質生活發展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合適的條件下就會向物質力量轉化,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影響歷史發展。精神是主體的實踐創造在思維活動中的具體凝練,作為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社會意識產物,先進的精神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要求,能夠通過改造主觀世界以“掌握群眾”,從而積極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因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得以通過“精神育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以先進的精神力量“掌握群眾”,積極反作用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文明建設并形成牽引,充分發揮先進精神力量的反作用。

(二)處理好實踐與認識的關系

“精神育人”的第二條基本經驗在于要處理好實踐與認識的關系,這是由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運動規律決定的。實踐與認識的運動就是在實踐基礎上認識活動由感性認識能動地飛躍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回歸到實踐這樣“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辯證發展過程?!熬裆a—精神發掘—精神提煉—精神傳播—精神傳承—精神再生產”的“精神育人”過程本質上也是這樣一種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運動過程。

其一,精神提煉是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認為,認識的第一階段表現為在實踐基礎上由感性認識能動地飛躍到理性認識,即運用抽象思維,將感性的具體上升到思維的具體,從而“到達于逐步了解客觀事物的內部矛盾,了解它的規律性,了解這一過程和那一過程間的內部聯系,即到達于論理的認識”〔16〕。偉大精神的提煉也是這樣,是在偉大實踐的基礎上運用抽象思維從感性認識形成理性認識的過程。以科學家精神育人過程為例,從老一輩科學家放棄海外的優渥條件歸國建設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到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矢志投身科技強國建設的偉大實踐,能夠直觀感受到科學家群體內部所迸發出的強大精神力量,這種不成熟的感知即是感性的具體,通過對這種直觀感知背后關于“對祖國的熱愛、敢為人先的勇氣、對真理的追求、對名利的淡泊、對團隊和后輩的提攜”諸多本質要素的抽取,形成“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這樣系統的理性認識,從而完成對科學家精神的提煉,發揮其育人功能。

其二,精神傳承和發揚是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認識世界的目的“不在于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于拿了這種對于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16〕。提煉精神只是前提,將這一規律性認識的精神傳承下去以指導今后的社會實踐才是目的。以脫貧攻堅精神育人過程為例,對脫貧攻堅偉大斗爭鍛造形成的脫貧攻堅精神加以提煉,得出“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規律性認識之后,尚沒有完成“精神育人”的任務。只有以脫貧攻堅精神引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才能引導人民群眾真正做到對脫貧攻堅精神的傳承和發揚,達到“精神育人”的目的,因為“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于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于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16〕。

(三)處理好特殊與一般的關系

“精神育人”的第三條基本經驗在于要處理好特殊與一般的關系,這是由辯證思維運動規律決定的。人的認識就是由認識特殊上升到認識一般,再由認識一般推廣到認識特殊的辯證發展過程。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正是在不斷基于“精神育人”實踐中眾多特殊存在著的個別現象總結歸納出一般規律,再用一般規律指導具體的“精神育人”實踐。處理好特殊與一般的關系對于“精神育人”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精神的提煉是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矛盾的共性寓于個性之中?!熬腿祟愓J識運動的秩序說來,總是由認識個別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人們總是首先認識了許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然后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地進行概括工作,認識諸種事物的共同的本質?!薄?6〕精神提煉就是要將單個歷史事件中的普遍精神要素或眾多人物組成的群體所表現出的共同精神特質加以歸納。仍以脫貧攻堅精神育人過程為例,在脫貧攻堅偉大斗爭中,從中央到地方各地干部群眾依靠自身智慧,因地制宜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減貧之路。雖然從現象上看,各地區各單位的扶貧模式和具體做法有所差別,但從本質上看,各式各樣的脫貧模式往往都包含著共同的精神特質。因而用這些精神特質中的“最大公約數”作為基礎即可提煉出脫貧攻堅的精神實質,形成規律性認識,此即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

另一方面,精神的傳承和發揚是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上文提到,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提煉脫貧攻堅精神的目的在于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的偉大實踐中傳承和發揚脫貧攻堅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同樣會面臨很多未知的具體狀況,例如依然需要對口支援、社會幫扶,依然需要精準施策、穩扎穩打,依然需要爬坡過坎、攻堅拔寨,依然需要回應人民期待。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絲毫不亞于脫貧攻堅,完成對脫貧攻堅精神的提煉之后,就能以“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一般性認識在解決鄉村振興具體問題的舉措上形成相應指導,于實踐中生動體現從一般到特殊的精神傳承和發揚過程。

四、余論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中和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現實指導下,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逐層深入開展了扎實的“精神育人”實踐,逐漸形成了相對完備的中國精神育人體系。本文對中國共產黨開展“精神育人”的歷史作了簡要梳理,并探討了這一歷史實踐的三點經驗啟示。需要說明的是,關于中國共產黨“精神育人”的歷史還有諸多可供發掘的學術價值,例如“精神育人”之于教育強國建設的價值意蘊、“精神育人”之于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意義等等。

馬克思認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思想要得到實現,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7〕。梳理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精神育人史的真正意義在于更好總結以先進精神掌握群眾的實踐經驗,更好發揮先進精神力量的育人價值,引導全體人民更好傳承發揚中國精神,以促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揮應有作用。

猜你喜歡
中國共產黨育人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拿出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