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質性產學研協同創新對地區全要素生產率的非對稱效應

2024-04-10 11:56裴耀琳郭淑芬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3期
關鍵詞:雙邊生產率增長率

裴耀琳,郭淑芬

(1.山西財經大學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6;2.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0 引言

中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經濟增長更多依賴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創新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根本方法,產、學、研作為區域創新的關鍵力量,其協同創新不僅是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重要著力點[1],也是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手段與途徑[2],能在促進地區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但當前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仍面臨難以有效協同的困境,并且對地區層面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效果尚不明確,亟需給出實證檢驗。同時,從創新全過程看,產學研協同創新實現了科學發現和市場雙重價值導向的耦合協同[3],促使創新成果產業化及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4],對地區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等具有顯著影響。但實踐中,產學研協同創新以協同創新項目為載體,根據項目目標、各方利益訴求及社會職責等差異,各主體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開展與對接創新活動[5],形成多種協同創新模式,并呈現出不同的創新效應,從而對地區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存在差異。因此,揭示異質性產學研協同創新對地區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能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提供經驗證據。

1 文獻綜述

產學研協同創新指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按照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等原則建立的協同創新關系[6]。該體系中,產學研主體通過尋找和傳遞異質性資源共同進行技術開發的協同創新活動[7]。楊柏等[8]、劉友金等[9]、張秋明等[10]學者圍繞產學研協同創新對地區創新效率、創新績效或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影響展開了一定探討,普遍證實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這些研究多將產、學、研主體及其協同關系看作一個整體,忽略了協同創新模式的多樣化,即除了包括產、學、研三邊主體協同外,還包含多種雙邊主體協同[11-12]。盡管如此,目前仍有少數研究已注意到不同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創新與經濟效應的差異。例如,Zhang 等[13]的研究觀察到中國科學院(CAS)在與高?;虍a業形成的雙邊和三邊合作關系對CAS 科學績效的影響存在差異;許長青等[14]證明產學研協同創新在不同地區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同。但這些文獻側重于關注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對科學績效或經濟增長絕對規模的作用,未對更能反映二者發展潛力的效率等內容的影響進行理論與實證探討。全要素生產率是由技術進步引起的產出增長,其本質是一種資源配置效率[15]。而目前在區域層面揭示異質性產學研協同創新對全要素生產率非對稱效應與影響路徑等理論與實證研究仍然不足。此外,朱承亮等[16]的研究指出,區域發展實踐中,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包括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前者指當期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反映發展實際狀況;后者指跨期全要素生產率變動趨勢,反映發展潛力。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也包括引起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提升的水平效應和引起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提升的增長效應[17]。增長效應不成立不代表水平效應也不成立,可能是對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有遞減的促進作用,水平效應成立也不代表增長效應成立,有可能是對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的促進作用呈遞減狀態。為此,本文在分析產學研協同創新影響地區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及其增長率作用機理基礎上,進一步闡釋異質性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全要素生產率效應非對稱的原因,并采用中國省級面板數據,實證考察不同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對地區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及其增長率的影響及影響渠道,以期精準識別異質性協同創新與地區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因果關系。

2 理論機制

2.1 產學研協同創新與地區全要素生產率水平

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可被分解為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本文也從這兩方面論述產學研協同創新影響地區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的內在機理。

技術效率是現有技術水平下,通過體制優化、組織管理改善等提升要素的協調性、促進要素的重新組合等。優化要素配置既可以使得已有技術水平潛力釋放,也能推動經濟增長[18]。不同創新主體在創新要素掌控和運用等方面存在差異?,F有技術水平下,產學研協同創新有利于加強資源整合利用并減少浪費[6]。同時,產學研協同創新還能避免技術供給與市場需求脫節、加速研發成果轉化與應用[19],加之新技術市場化、產業化能有效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培育等,因而既能推動勞動力、資本等向效率更高的行業和部門轉移,還能改善要素投入組合方式和生產方式,從而優化地區要素配置。因此,產學研協同創新能通過提升技術效率促進地區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提升。

技術進步是先進技術生產前沿面的整體外移,是實現技術上相同投入組合生產出更多的產出,即生產效率提高[18]。產學研協同創新,能通過成員間合作博弈,一方面規避或減小創新風險[20],實現創新成功。創新是技術進步的重要前提[21],因而產學研協同創新可能推動技術進步,另一方面還能突破熟悉陷阱并打破知識狹窄局限[22],使知識等在主體間流動并產生溢出,通過異質性知識整合推動技術進步,并通過降低主體間知識勢差、增加知識調和范式與深度、增強合作黏性等深化產學研關系[23-24],從而推動技術進步。因此,產學研協同創新能通過推動技術進步促進地區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提升。

但產學研協同創新是一種知識生產活動,其外溢性會導致創新市場失靈,且各類創新主體在利益訴求、創新目標等方面的差異會對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的穩定性產生不利影響,加大創新失敗的可能,導致產學研協同創新效率的降低[25]。這不利于地區技術效率提升或技術進步,并對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產生負向影響,從而使產學研協同創新與全要素生產率水平之間具有非線性關系。

2.2 產學研協同創新與地區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

以上分析表明產學研協同創新會影響全要素生產率水平,但無法說明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影響。本文進一步采用生產函數對產學研協同創新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聯系加以分析。

可見,產學研協同創新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也有影響,但二者關系與技術進步、技術效率、二者的增長率及增長率的變化率都密切相關。

2.3 異質性產學研協同創新影響地區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及其增長率的非對稱性

不同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也源于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兩條渠道。但根據上述分析可知,協同創新水平對地區技術效率及其增長率、技術進步及其增長率的影響均并不必然為正,因而對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及其增長率的影響也存在不確定。不同產學研協同創新對全要素生產率影響效應的具體結果,也是對兩條渠道的影響效應的綜合,并取決于哪條渠道占據更強的主導作用。因此,異質性產學研協同創新與地區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關系可能存在模式非對稱。另外,一般地,地區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中,學研和產業分別是知識輸出和輸入端,通過主體間知識流動將知識成果應用于創新活動各環節,以推動技術進步、改善技術效率并促進產業發展[26],從而引導生產要素在不同產業部門重新配置,對全要素生產率產生影響。整個過程的關鍵是知識、成果等的產業化與商業化。但實踐中,各協同創新模式的側重點有所差異。例如學研協同創新以知識生產為主,對知識應用或商業化的關注較為欠缺,但在加入企業的協同創新模式中,對知識應用或商業化的關注則較多。這也表明異質性產學研協同創對地區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及其增長率的影響存在模式非對稱。同時,在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背景下,各地發展水平、產業構成不同,產學研協同創新水平也存在明顯區域差異[27],因此,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對地區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及其增長率的影響也可能存在地區非對稱。

3 模型構建及數據說明

3.1 計量模型構建

考慮到經濟活動的慣性及產學研協同創新可能對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及其增長率存在非線性影響,構建計量模型:

為厘清作用渠道,還構建模型:

3.2 變量選取與說明

(2)核心解釋變量。產學研協同創新水平(collin)。測算方法采用較為適合衡量協同水平的信息熵方法[30]:

式(9)~(11)中:i、j、k分別指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Uijk為產學研三邊協同創新水平,Uij、Uik、Ujk分別為產學、產研和學研雙邊協同創新水平。P為各類主體獨自或合作研發的創新產出占總量之比。鑒于專利是地區最核心、最具經濟價值的科技資產[31],且各類專利中發明專利包涵更多科技信息。因此,根據地區層面發明專利申請人類型,在分別統計由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單邊、雙邊和三邊合作申請的發明專利數量的基礎上,運用信息熵計算各協同創新模式協同創新水平。由于該方法測算的三邊協同創新水平為負向指標,為便于結果解讀,對其做正向化處理。

3.3 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的指標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統計年鑒》,發明專利申請人信息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數據庫。鑒于發明專利自申請日起18 個月予以公開,且由于專利相關信息獲取與整理難度較大,因此僅考慮省級層面樣本??紤]指標數據的可獲得性與完整性,本文選取我國30 個省份(港澳臺與西藏除外)2009—2019 年面板數據為樣本。同時,為減弱極端值干擾,對各變量取對數。

4 實證結果與討論

4.1 模式非對稱性

本文用系統GMM 方法進行回歸檢驗,結果如表1。

表1 回歸檢驗結果

由表1 可以看出:產學研三邊協同創新對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的影響中,二次項系數為負,表明產學研三邊協同創新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呈倒“U”型關系,一次項系數為負,表明多數樣本產學研三邊協同創新抑制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提升;同理,產學研三邊協同創新與技術效率、技術進步之間分別呈“U”型、倒“U”型關系,多數樣本能促進技術效率提升,但不利于技術進步。由此表明產學研三邊協同創新對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的抑制主要源于對技術進步的抑制。同樣地,產學研三邊協同創新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影響也呈倒“U”型,多數樣本產學研三邊協同創新會抑制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提升且這主要是因為抑制了技術進步增長率提升。

產學雙邊協同創新與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及其增長率之間均呈“U”型關系,多數樣本產學雙邊協同創新能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及其增長率提升。多數樣本加強產學雙邊協同創新有利于技術效率及其增長率、技術進步及其增長率共同提升。由此表明產學雙邊協同創新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及其增長率提升有賴技術效率及其增長率和技術進步及其增長率兩條渠道。

產研雙邊協同創新對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及其增長率的正向影響均不顯著,這主要是由多數樣本產研協同創新在抑制技術效率及其增長率提升的同時,還無法促進技術進步及其增長率提升造成的。

學研雙邊協同創新與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及其增長率之間也均呈“U”型關系,多數樣本加強產學雙邊協同創新能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及其增長率提升。多數樣本加強學研協同創新能對技術效率及其增長率產生促進作用,但會抑制技術進步及其增長率提升。因此學研協同創新對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及其增長率的促進僅依賴技術效率及其增長率。

可見,異質性產學研協同創新對地區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及其增長率有模式非對稱效應。雖然多數樣本產學研三邊協同創新對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影響為負,會抑制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但由于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影響也為負,這意味著產學研三邊協同創新對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的抑制作用遞減??梢酝茢喈a學研三邊協同創新水平提升,對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的抑制會逐漸減弱并轉為促進。類似地,多數樣本產學和學研雙邊協同創新對全要素生產率有遞增的促進作用。且這3 種協同創新模式都可以通過優化要素配置效率實現。這3 種協同創新模式均有高校參與,意味著高校作為創新主體參與創新活動能直接推動地區經濟發展[14]。此外,陳勁等[11]的研究指出,資源配置效率具有收斂性,故技術進步是協同創新長期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唯一動力。但本文研究期內僅產學雙邊協同創新能推動地區技術進步。究其原因,既可能與研究期內各類主體創新能力較弱,從而導致協同創新對促進地區技術進步的作用不足有關,也可能與各類主體目標定位有所差異[36],仍未形成有效對接,導致成果轉化仍存在較大風險相關,從而較難對地區技術進步帶來積極影響。

4.2 地區非對稱性

為便于結果解讀,本文將樣本劃分為東部和中西部地區1),結果如表2 和表3 所示??梢钥闯?,中西部產學研協同創新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正向影響比東部更為顯著。具體來說,東部地區各類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均無法顯著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及其增長率提升,產學研協同創新尚未在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方面發揮有效作用。中西部地區產學雙邊和學研雙邊協同創新對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有積極作用,且由于產學雙邊協同創新對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增長率的影響均顯著為正,因而對全要素生產率的促進作用呈增強態勢。影響渠道上,由表3 可知,中西部地區多數樣本各種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對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增長率的影響均為正,均能通過改善地區資源配置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此外,產學協同創新還能推動中西部地區技術進步。

表2 東部地區回歸結果

表3 中西部地區回歸結果

5 進一步分析:考慮滯后期的檢驗

由于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可能存在時滯。因此本文進一步將被解釋變量滯后一期進行分析。

表4 是全樣本回歸結果。對比表1 看出:僅產學雙邊協同創新對滯后一期全要素生產率有增強的促進作用,但這僅依賴技術效率渠道;學研雙邊協同創新對滯后一期全要素生產率增強的促進作用不再存在,但對滯后一期技術進步及其增長率均顯著為正,具有不斷增強的促進作用,這對持續推動地區技術進步意義重大。

表4 滯后一期回歸結果

表5 和表6 為滯后一期的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回歸結果??梢钥闯?,地區非對稱性仍然存在。對比表2 和表3 可看出,東部地區回歸結果未出現明顯差異,但中西部地區,一方面產學雙邊協同創新對滯后一期全要素生產率的正向影響雖仍存在,但這僅依賴于對地區資源配置的優化,對技術進步的依賴不存在;另一方面,產研雙邊協同創新和學研雙邊協同創新雖然均對滯后一期全要素生產率無正向影響,但由于對技術進步及其增長率的影響均為正,因而對推動地區技術進步都有增強的正向作用,有助于地區長期穩定發展。

表5 東部滯后一期回歸結果

表6 中西部滯后一期回歸結果

6 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理論分析產學研協同創新影響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及其增長率的內在機理,基于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數據庫信息,在測度我國30 個省份產學研三邊協同創新以及產學、產研和學研3 種雙邊協同創新水平基礎上,從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及其增長率兩個方面,檢驗異質性產學研協同創新對地區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研究發現:異質性產學研協同創新對地區全要素生產率有模式非對稱效應,產學和學研兩種雙邊協同創新能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且促進作用不斷增強,產學研三邊協同創新會抑制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但抑制作用逐漸減弱,影響渠道上,產學雙邊協同創新同時依賴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學研和產學研協同創新僅依賴技術效率,產研雙邊協同創新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不顯著;異質性產學研協同創新對地區全要素生產率存在地區非對稱效應,東部地區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均不顯著,中西部地區產學和學研協同創新能促進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升,且前者的促進作用能顯著地增強,主要源于對技術效率的改善;考慮滯后期再檢驗發現,學研雙邊協同創新能在全樣本和中西部地區對滯后一期技術進步具有不斷加強的推動作用,能為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提供長久動力。

本研究的研究期內產學研協同創新整體上尚未充分發揮其對推動技術進步及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有益影響,但對地區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模式非對稱性、地區非對稱性等結論可帶來以下啟示:各類主體應結合自身特色與優勢和所處區域區位等條件,探索新的創新組織方式和管理方式,進而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成為促進地區技術進步和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有效手段;建立健全要素分配與重組、流動與共享等機制,推進要素市場和技術市場的建設,為地區降低創新風險、促進技術轉移等方面提供切實保障,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體系;重視高校開展研發活動,加強其與企業、學研機構的聯系,推動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同時關注學研雙邊協同創新對地區技術進步長期的促進作用,支持和引導地區高校與科研機構協同開展知識生產活動,為地區穩定的長遠發展積蓄力量和動力。

注釋:

1)在對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的劃分上,本文參照國家統計局網站對三大地帶的劃分,東部地區指東部地帶,涉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廣東省和海南省等共11 個省市,中西部地區包括中部地帶和西部地帶,涉及山西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山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共19 個省區市。

猜你喜歡
雙邊生產率增長率
中國城市土地生產率TOP30
2020年河北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
2019年河北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
國外技術授權、研發創新與企業生產率
電子產品回收供應鏈的雙邊匹配策略
國內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
貨幣供應量同比增長率
新型自適應穩健雙邊濾波圖像分割
關于機床生產率設計的探討
雙邊同步驅動焊接夾具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