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早期帝釋與梵天為脅侍的尊像組合

2024-04-11 17:25李玉珉
敦煌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梵天

內容摘要:帝釋與梵天是印度婆羅門教的重要神祇,后來被佛教所吸納,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在印度貴霜王朝的佛教美術中,帝釋與梵天經常成對出現。隨著佛教的東傳,在河西與中原地區都有5世紀帝釋與梵天圖像的發現。其中,帝釋皆著對襟緊身鎧甲,有的手持金剛杵;梵天皆作菩薩裝,有的手持白拂或手捧凈瓶。探討中國早期以帝釋與梵天為脅侍尊像組合的圖像源流,說明這類尊像是中國吸收印度與西域文化元素的結晶。

關鍵詞:帝釋;梵天;犍陀羅;秣菟羅;笈多時期

中圖分類號:K879.21;K87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4)01-0038-15

Early Chinese Image Combinations of Indra and Brahma

Flanking the Buddha as Attendants

LI Yumin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Taiwan University, Taibei 106319, Taiwan)

Abstract:Both Indra and Brahma were originally important deities in Indian Brahmanism, and were assimilated into Buddhism as protectors of the Buddhist dharma. Beginning from Buddhist art ofthe Kushan dynasty, Indra and Brahma often appeared as a pair. Following the eastern dissemination of Buddhism, images of both Indra and Brahma from as early as the 5th century have been found in the Hexi region and the Central Plains. Indra is generally depicted wearing tight armor with buttons down the front, sometimes holding a vajra, while Brahma is always dressed as a bodhisattva with a whisk or bottle in one han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image combination of Indra and Brahma as attendants flanking the Buddha, and demonstrates that this type of image is a product of Chinas absorp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from India and the Western Regions.

Keywords:Indra; Brahma; Gandhara; Mathura; Gupta period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一 引 言

帝釋(梵文:akra Devānām-indra),全名為釋提桓因陀羅,簡稱因陀羅,又稱帝釋天、天帝釋、釋提桓因、■尸迦等,本為婆羅門教神明,是《梨俱吠陀》的重要神祇,主司雷電與戰斗,曾以金剛杵作為武器殺死惡龍,恢復宇宙的秩序,故具有統治世界的帝王風貌。梵天(梵文:Brahm?。┑摹拌蟆痹赣钪孀罡咴?,隨著宇宙創造論的權威化,在《奧義書》里,中性原理的“梵”被神格化、擬人化,遂出現了梵天這位神祇,具圣者、行者之意。帝釋與梵天后為佛教所吸收,成為佛教的護法。據佛教經論記載,帝釋原為摩伽陀國之婆羅門,因勤修布施等福德,往生忉利天(三十三天),且成為該天之主,統領諸天;而梵天則為娑婆界主。佛傳故事中??砂l現帝釋與梵天的蹤影,佛說法時,二者也常隨侍在側。在印度貴霜王朝(Kushan Dynasty,公元1世紀至3世紀)的佛教雕刻中,這兩位神祇便經常成對出現。

隨著佛教的東傳,帝釋與梵天的信仰也傳到中國,東京書道博物館藏北魏普泰二年(532)《律藏初分卷十四》東陽王元榮題記:

敬造《無量壽經》一百部:四十部為毗沙門天王,三十部為帝釋天王,三十部為梵釋天王。造《摩訶衍》一部百卷,卌卷為毗沙門天王,卅卷為帝釋天王,卅卷為梵釋天王?!秲嚷伞肺迨恚阂环譃榕抽T天王,一分為帝釋天王,一分為梵釋天王。造《賢愚》一部,為毗沙門天王,《觀佛三昧》一部,為帝釋天王,《大云》一部,為梵釋天王。愿天王等,早成佛道。[1]

題記中的梵釋天王即指梵天。京都國立博物館藏永安元年(530)《仁王般若經卷上》東陽王元榮題記、普泰二年《大智度論卷二十六品釋論》(P.2143)東陽王元榮題記、京都國立博物館藏普泰二年《大智度論卷七十》東陽王元榮題記[1]115-116,也都有類似的記載。同時,在河西地區與中原還發現了一些5世紀帝釋與梵天為脅侍的尊像組合。

中國現存早期的帝釋與梵天圖像不多,且多采三尊或五尊像的形式出現,如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第169窟第3龕的坐佛三尊像(圖1)、甘肅肅南金塔寺東窟中心柱西向面中層三龕?譹?訛(圖2)和金塔寺西窟中心柱東向面下層龕的坐佛三尊像、河北省臨漳北吳莊村出土的譚副造釋迦三尊像(圖3-1)背光背面的交腳彌勒菩薩說法圖(圖3-2)等。大部分的學者皆主張,這些造像受到犍陀羅(Gandhāra)的影響[2-5],然而從圖像特征上來看,這些作品中帝釋與梵天的圖像特征與犍陀羅的尊像尚有出入,顯示中國早期帝釋與梵天的圖像來源應該不只一端。本文將試圖厘清中國早期以帝釋與梵天為脅侍尊像的圖像源流。此外,有學者認為,永靖炳靈寺石窟第169窟第3龕坐佛三尊像的兩位脅侍應為執金剛力士與菩薩像,而非帝釋與梵天[4]23-26,究竟中國早期佛教尊像里,哪些作品是以帝釋與梵天為脅侍的,也需要重新檢視。

二 中國早期帝釋和梵天為脅侍的

尊像組合

在中國早期的帝釋和梵天圖像研究中,譚副造釋迦三尊像背光背面的彌勒說法圖(圖3-2)最為重要。此像為背屏造像,正面為立佛三尊像,背屏背面上部是剔地淺雕彌勒菩薩說法圖及供養人像,下部有長篇題記。說法圖中,彌勒菩薩頭戴華麗寶冠,冠繒上揚,上身半裸,斜披絡腋,右手于胸前作說法印,左手提凈瓶,于殿堂中交腳坐于獅子座上。菩薩右側的第一身像有圓光,頭戴雙翼冠,眉間有白毫,戴手環,身著袖長及肘的半袖對襟鎧甲,甲長至膝,六角形的胸甲護胸,肩披天衣,右手手指略屈,置于胸前,左手下垂,跣足撇腳而立,該像左上方豎刻“天帝釋”。菩薩左側第一身像有圓光,梳高髻,頂戴化佛,長發披肩,眉間有白毫,戴耳飾和手環,不佩瓔珞,身著大袍,兩手合捧凈瓶,屈膝而立,作供養狀。此像右上方豎刻“此大梵天王”。帝釋天的右下方雕一身半跏垂足而坐的五首龍王像,榜題稱“跋難陀龍王”。大梵天的左下方也雕一身半跏垂足而坐的六首龍王像,榜題言“難陀龍王”。最外側的左右各有一身北魏男女供養人像,女供養人像的榜題為“副母張明姬”,男供養人像的榜題作“副亡/父■侍佛時”。何利群綜合譚副造釋迦三尊像主尊的體形、袈裟樣式、雕刻手法,以及菩薩、飛天和背屏上的彌勒說法圖像、供養人服飾、裝飾圖案等元素,并對比5世紀中期的北魏石窟及墓葬出土材料后,主張譚副造釋迦三尊像與太和改制前的云岡一期及二期前段至遷都洛陽前后北魏石窟和造像的各項特征均相符合,故認為其雕造的時間為公元5世紀后半段的北魏皇興至太和年間(467—499)[5]107。從此像的風格等特征上來看,筆者以為此像的雕造年代應不會晚于云岡第二期的前半段,應是5世紀中葉之作。

譚副造釋迦三尊像背光背面的彌勒說法圖中,帝釋天和大梵天有明確的榜題,是目前探討中國5世紀帝釋、梵天圖像的重要材料。依據此作,帝釋天的圖像特征為身著甲胄,作武士造型;而梵天則著菩薩裝,手持凈瓶。至于這尊梵天頭上的化佛冠,既不見經典記載,又在印度與西域的造像里也未曾發現,或為北魏人所添加。以此認知為基礎,我們可以檢視以下幾件甘肅地區的作品。

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位于河西走廊的最東端,第169窟北壁上部的第3龕(圖1)建造于5世紀中葉的后西秦時期至北魏早期[3]20。懸浮式龕內泥塑佛三尊像,主尊雙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右脅侍束發成髻,長發披肩,肩披天衣,上身袒露,僅著下身裙裳,戴耳珰、頸飾,胸前佩長瓔珞,左手上舉拿拂塵,右手下垂握天衣。左脅侍面蓄胡須,束發成髻,由于發髻殘損,不知原來是否戴冠,著高領對襟緊身半袖鎧甲,鎧甲長過小腹,下著長裙,背披披風,右手上舉持金剛杵,左手置于胯側。早期多稱第3龕龕內的造像為一佛一菩薩和一天王像[6-9],后來衣麗都指出,因拂塵是梵天的持物,故將此龕手執拂塵的菩薩推定為大梵天;又因帝釋與梵天常成對出現,故視手持金剛杵、身著武士裝的脅侍為帝釋[2]10。2014年張聰推測第3龕的武士裝脅侍可能原來戴冠,又因其手持帝釋的重要持物——金剛杵,更肯定此尊造像為帝釋,他也視菩薩裝、手持拂塵的脅侍為梵天[10]。張寶璽的看法與二位學者的看法相同[3]20。然而李靜杰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認為拂塵用以驅趕蚊蠅,是印度日常生活中必備的用具,拂塵適用不同身份人物,佛教經典中多用于隨從侍奉釋迦佛,犍陀羅浮雕中也時常見到各種人物以拂塵侍奉釋迦佛的圖像;更何況第3龕右脅侍菩薩的造型與第169窟北壁第12號壁畫“梵天勸請”中的梵天圖像大異其趣,恐難以因手執拂子而比定為梵天,應稱之為舉拂菩薩為宜。又因左脅侍的圖像特征接近犍陀羅浮雕和龜茲石窟壁畫中的執金剛力士,所以其應代表執金剛力士[4]23-24,26。不過,金剛杵是帝釋降敵的武器,是帝釋的重要持物;且前文已述,譚副造釋迦三尊像背面的彌勒菩薩說法圖中,天王狀脅侍左上方有“天帝釋”的題名,菩薩狀脅侍右上方則有“此大梵天王”的題名。由此推測,炳靈寺石窟第169窟第3龕中手執金剛杵、武士裝的脅侍可比定為帝釋,而手持拂塵、菩薩裝的脅侍則代表梵天,亦非無稽之談。值得注意的是,炳靈寺石窟第169窟第3龕帝釋的鎧甲還與譚副造釋迦三尊像背面帝釋天所穿的鎧甲十分近似,都是對襟半袖緊身甲胄,胸有兩片護甲。由于炳靈寺石窟第169窟并非一個經完整設計的洞窟,第3龕梵天的造型與第12號壁畫“梵天勸請”中的梵天樣貌不同,很可能是因為根據的粉本有別所致,若以第12號壁畫來否定第3龕的菩薩形人物為梵天,恐有失偏頗。

佛教文獻中,確有梵天手持拂塵的記載,如求那跋陀羅譯《過去現在因果經》卷1記載,悉達多太子誕生,即“自行七步,舉其右手而師子吼……時四天王,即以天繒接太子身,置寶機上;釋提桓因手執寶蓋,大梵天王又持白拂,侍立左右;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于虛空中,吐清凈水,一溫一涼,灌太子身?!保?1]法顯(338—423)《高僧法顯傳》也稱:“從此東南行十八由延,有國僧迦施(Sa■kā-

■ya),佛上忉利天三月為母說法來下處……佛從忉利天上來向下,下時化作三道寶階,佛在中道七寶階上行,梵天王亦化作白銀階,在右邊執白拂而侍;天帝釋化作紫金階,在左邊執七寶蓋而侍?!保?2]不過,誠如李靜杰所言,拂塵是印度人的日常生活用具,佛經中也不乏其他神祇手持白拂的記載。前秦建元年中(365—384)遠來長安的瞿曇僧伽提婆翻譯的《增壹阿含經·須陀品》便記載:“是時,梵天王在如來右,釋提桓因在如來左,手執拂,密跡金剛力士在如來后,手執金剛杵,毗沙門天王手執七寶之蓋,處虛空中,在如來上,恐有塵土坋如來身?!保?3]阇那崛多(523—600)譯《佛本行集經·樹下誕生品》又載:“菩薩初生,上虛空中,一切諸天,各持白拂,悉用眾寶,以為其柄,拂菩薩上?!保?4]可見,拂塵雖為梵天的持物,但我們若視佛教藝術中所有手持拂塵的神祇都是梵天,也失之粗率。

甘肅肅南的金塔寺石窟有東、西兩窟,皆為中心柱窟,東窟的開鑿年代約在5世紀的50或60年代,西窟則在5世紀的70年代或稍晚[15]。金塔寺東窟中心柱四面分三層開龕造像,底層中央均開一個圓拱形大龕,中層三面并排鑿三個圓拱龕,上層除了西向面為元代補塑的五尊坐佛外,其余諸面均塑十尊坐佛和十尊天宮菩薩半身像。在中層西向面的三龕(圖2)中,中龕與南、北兩龕間各有一身脅侍,南側龕的主尊釋迦佛形骨消瘦,為一尊苦行佛,龕外的左脅侍穿對襟半袖鎧甲,甲長及于膝,背披披風,下著長裙。其腰肢扭動,右手下垂,左手上舉,持物不明,形象與炳靈寺石窟第169窟第3龕的帝釋相似,可視為帝釋。北側龕的主尊為禪定佛三尊像,龕外的右脅侍為一身長發披肩、戴手環、身著通肩大袍的菩薩像,服飾特征與譚副造釋迦三尊像背光背面彌勒說法圖中的大梵天王近似,可比定為梵天。類似的布排亦見于金塔寺西窟中心柱東向面下層龕,圓拱龕內塑一尊坐佛,雙手已殘,龕外右側的梵天頭手俱毀,上身袒露,肩披天衣,身佩瓔珞,貌似菩薩。龕外左側的帝釋,寶繒束發,身著對襟緊身鎧甲,長過小腹,下身著裙,肩披天衣,兩手已殘。

除了上述諸例外,張寶璽還指出,張掖南山千佛洞第8窟前室左壁大龕,龕內塑一佛二菩薩。龕外右脅也是一身頭束寶繒、著鎧甲、披披風的武士裝人物,兩手殘佚,應是帝釋,與其對應的龕外左脅造像已失,當為梵天。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中心柱正面龕龕外武士裝的人物(圖4),手部殘佚,也可能是帝釋,與其對應的脅侍人物已經全毀,當作梵天[3]21。雖然二者皆為推測之說,但這樣的推論也不無可能。

許多學者認為武威天梯山石窟第4窟也有一組帝釋與梵天壁畫[2]10[3]23[4]20-21[16]。天梯山石窟第4窟經過后世多次重修,壁畫多達七層。中心柱正面下層龕外兩側最底層壁畫為北涼(397—439)所作,上方畫飛天,其下各畫一身側身向龕的胡跪菩薩,菩薩下方繪脅侍。二脅侍均作菩薩裝,側身向龕侍立,頭戴寶冠,長發披肩,袒露上身,肩披天衣,僅著下身裙裳。右脅侍右手叉腰,左手舉起,在頭頂上橫握拂塵,多被視作梵天。左側的脅侍一手提寶瓶[3]圖9[16]94,多被認為是帝釋。由于此窟并無題記,

判定這組脅侍代表梵天和帝釋的原因,很可能是右脅侍手持拂塵的緣故。不過前文已述,佛教藝術中并非所有手持拂塵的人物皆可比定為梵天,而與其對應的左脅侍也不見帝釋重要的持物——金剛杵,因此本人認為這兩尊脅侍的身份尚待確認,可能稱之為脅侍菩薩較為妥適。

除了上述諸例外,有些學者以為凡持拂塵的菩薩像皆代表梵天,與其對應出現的菩薩狀脅侍人物,無論其持物是凈瓶、花盤、拂塵、桃形物,或是缽等,都應比定為帝釋[2]9-11[10]127-128。有的學者甚至認為敦煌莫高窟中,一僧一天王的組合,也有代表梵天和帝釋天的可能[3]23-24。筆者以為上述的推斷,多屬臆測,證據薄弱。

綜上所述,在中國,5世紀時以帝釋和梵天為脅侍的尊像組合數量不多,較為確定的圖像特征如下:二者以武士和菩薩形象成對出現,有些帝釋手持金剛杵,有些梵天執持拂塵或水瓶。

在印度,學者發現了許多帝釋與梵天成對出現的雕刻。中國5世紀帝釋和梵天的組合自然受到印度的啟發,但在圖像方面,中國又從印度藝術中汲取哪些養分?

三 印度的帝釋與梵天組合

帝釋和梵天為婆羅門教的神祇,二者成對出現的形象最早出現在印度的貴霜美術作品中,在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320—約600)的佛傳浮雕中亦可發現。

1. 貴霜王朝犍陀羅的帝釋與梵天

早在犍陀羅公元1世紀佛教美術的遺存中,就發現帝釋與梵天作為脅侍的三尊像。阿富汗東部賈拉拉巴德(Jalalabad)附近畢馬蘭(Bīmarān)2號佛塔內發現的舍利函(圖5),無蓋,器身開八個尖拱龕,圖像組合分為兩組,兩組間以雙手合十的菩薩立像分隔。每組的中間龕內為一身立佛,頭有圓光,頂有肉髻,身著通肩袈裟,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似握衣角,左膝微屈,一足微提,作行走狀。右側龕內的梵天側身向佛,有圓光,頂綰一髻,面有絡腮胡,上身半裸,披條帛,既無冠飾,也不佩戴任何裝飾品,右手舉起置于肩前,左手提水瓶,顯然是以婆羅門形象作為原型的。左側龕內的帝釋側身向佛,有圓光,頭纏敷巾,左手戴臂釧與手環,形似菩薩,雙手合十,作禮拜狀。畢馬蘭舍利函上以梵天和帝釋為佛陀脅侍的組合,乃犍陀羅造像的重要典型。類似的組合在制作于2世紀的迦膩色迦(Kani■ka)舍利函上也有發現,此舍利函在巴基斯坦白沙瓦(Peshawar)附近的沙基德里(Shah-ji-Dheri)出土,由于函蓋上刻有“迦膩色迦”之名,故稱此函為迦膩色迦舍利函。該舍利函的蓋子中央為一身頭有圓光的坐佛,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握衣端,兩側的脅侍皆頭有圓光,雙手合十,作禮拜狀。右脅侍戴平頂筒形冠,戴腕環,呈諸神之王的形象,當是帝釋。頭戴平頂筒形冠的帝釋早在桑奇(S???觡cī)大佛塔的須大拏本生浮雕中已經出現[17]。左脅侍頂束一髻,長發披肩,僅戴手環,應為梵天。在迦膩色迦舍利函器身上,亦見禪定坐佛與帝釋和梵天的組合[18]。

除了舍利函之外,在犍陀羅的佛傳圖里,樹下誕生、七步宣言、浴佛、梵天勸請、三十三天降下等,也屢屢有帝釋與梵天成對的配置。

樹下誕生是佛傳的重要情節,與釋迦牟尼生平有關的經典皆有記載,但在細節上則不完全一致。芝加哥美術學院美術館藏樹下誕生浮雕(圖6),摩耶夫人右手上舉,撫無憂樹樹葉,左手扶著侍女的肩膀,兩腳交叉而立,悉達多太子自其右脅而生。在太子的身前有一個頭戴平頂筒形冠、胸佩瓔珞的屈身人物,以長巾承接太子。摩耶夫人右小腿側尚有一身赤身裸體、雙手下垂的太子像?!斗鸨拘屑洝湎抡Q生品》記載:“菩薩初從母胎出時,時天帝釋將天細妙■尸迦衣,裹于自手,于先承接,擎菩薩身。此是菩薩希奇之事,未曾有法?!保?9]太子身前持長巾、頭戴平頂冠者當為天帝釋無疑。華盛頓特區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四相圖浮雕,其中樹下誕生的表現與圖6稍有不同,在帝釋天身后的一人,頂綰八字形發髻,長發披肩,上身袒露,不佩任何裝飾品,雙手合十,虔誠禮敬。這樣的表現則與《方廣大莊嚴經·誕生品》的記載相符。該品云:“是時帝釋及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恭敬尊重曲躬而前,一心正念,即以兩手覆■奢耶衣,承捧菩薩?!保?0]由此看來,這位狀似修行者的人物,即為娑婆世界主梵天。

悉達多太子誕生以后,即行七步,并舉手言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薄缎扌斜酒鸾洝贩Q:“釋、梵、四王與其官屬,諸龍、鬼神、閱叉、揵陀羅、阿須倫,皆來侍衛?!??譹?訛[21]白沙瓦博物館所藏的七步宣言浮雕中(圖7),頭有圓光的悉達多太子立于畫面中央,周圍有五身天神侍衛。太子身后的天神頭已殘毀,身披瓔珞,右手持白拂,左手持物的上半部分殘損。右側為梵天,盤發成髻,面有胡髭,袒上身,左手持瓶,側身而立。左側是帝釋,頭戴平頂冠,胸佩瓔珞,右手持金剛杵,側身而立。最右側的天神頭戴纏巾冠,右手上舉,左手置于胸前,最左側的天神上身殘毀。

浴佛是佛誕故事中的重要一環,在犍陀羅發現了不少浴佛的浮雕。白沙瓦博物館藏犍陀羅浴佛浮雕里(圖8),悉達多太子頂有華蓋,裸身置于三足幾上,身側跪著的兩位婦女,代表摩耶夫人和太子的姨母摩訶婆阇波提。兩位婦女的身后有二天神各持一水罐浴佛。左側頭戴平頂筒形冠,身佩瓔珞,左手持金剛杵者,自是帝釋;右側披發于肩,不佩飾品,當作梵天。最外側各有一人,兩手合十禮拜。類似的圖像在犍陀羅十分常見[22-23],可見犍陀羅流行的應是帝釋和梵天浴佛。早期的漢傳佛傳經典對浴佛情節的描述出入較大?!缎扌斜酒鸾洝吩唬骸坝旋埻跣值?,一名迦羅,二名郁迦羅,左雨溫水,右雨冷泉,釋梵摩持天衣裹之?!保?1]463《太子瑞應本起經》云:“四天王接置金幾上,以天香湯浴太子身?!保?4]《普曜經》記載:“天帝釋梵忽然來下,雜名香水洗浴菩薩,九龍在上而下香水,洗浴圣尊,洗浴竟已,身心清凈?!保?5]有趣的是,《過去現在因果經》卷1將上述諸經浴佛時出現的人物皆羅列其中,而言:“時四天王,即以天繒接太子身,置寶幾上;釋提桓因手執寶蓋,大梵天王又持白拂,侍立左右;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于虛空中,吐清凈水,一溫一涼,灌太子身?!保?1]625雖然《普曜經》提道“天帝釋梵忽然來下,雜名香水洗浴菩薩”,似與犍陀羅浮雕的圖像吻合,可是此經又道:“九龍在上而下香水,洗浴圣尊”,與犍陀羅浮雕的表現有所不同?!缎扌斜酒鸾洝泛汀哆^去現在因果經》固然談到帝釋和梵天都參與了浴佛活動,但二者并非浴佛的執行者。由此看來,犍陀羅浴佛圖像制作另有所本,應是根據當地流傳的梵本佛傳經典所雕造。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之后,認為他所領悟的道理深奧微妙,非言語所能說,非思量所能解,眾生難以了知,故不欲說法,打算涅槃。梵天知曉佛陀心意后,往詣佛所,請佛哀愍世間眾生,演說妙法,令眾生得到解脫。在梵天殷勤懇請下,釋迦佛最后終于應允轉正法輪。梵天勸請是佛陀住世說法的重要契機,為犍陀羅佛教藝術的重要題材。大英博物館藏禮拜日輪浮雕(圖9),制作年代為公元1世紀,可能是梵天勸請的早期之作。臺座上有一個放光日輪,上有繁茂樹葉,樹葉兩側各有一身有翼天人。宮治昭指出,此浮雕的放光日輪可能代表成道的佛陀,兩側有頭戴纏巾冠、佩戴飾品的帝釋和束發、面有胡須的梵天,此浮雕與梵天勸請的內容可能有關,或許是以象征手法,表現梵天勸請之作[18]30。芝加哥美術學院美術館藏梵天勸請浮雕,構圖與圖9類似,唯放光的日輪改為禪定坐佛,兩側合手禮佛的梵天和帝釋圖像特征與圖9的梵天和帝釋一致。另外,尚發現一些犍陀羅的浮雕中,依據經文梵天“卻住一面,胡跪合掌”[26],“右膝著地,合掌向佛”[20]604的記載,帝釋與梵天皆作跪姿(圖10),將二者請佛說法的誠摯之心一表無遺。

有學者認為犍陀羅的梵天勸請可能依據梵文本《增壹阿含經》所創作[4]18,然而檢視漢譯《增壹阿含經·勸請品》,發現該品記述多則向佛請法的故事,梵天勸請與帝釋請法并不相連,而且帝釋問法的內容是:“云何比丘斷于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安隱(穩)之處,無有諸患,天、人所敬?”[27]與請佛住世說法的事件無關,犍陀羅梵天勸請的圖像根據應另有所本?!哆^去現在因果經》卷3在梵天請佛說法之后,又言:“釋提桓因,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復如是,勸請如來,為諸眾生,轉大法輪?!保?6]643《方廣大莊嚴經》也提到梵天邀請帝釋共赴佛所,勸請如來。該經《大梵天王勸請品》記載:

爾時大梵天王以佛威神,復知如來默然之旨,往詣釋提桓因所,而語之言:“■尸迦!汝今應知,世間眾生處在生死黑暗稠林,善法損減,惡法增長。何以故?如來棄之不轉法輪?!鍪?!我等當共往詣佛所勸請如來。何以?諸佛如來若不勸請,皆悉默然,是故今者我與汝等,往詣佛所勸故請如來轉于法輪,為令世間敬重法故?!睜枙r大梵天王及釋提桓因、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光明照耀,于夜分中至多演林頂禮佛已,右繞三匝卻住一面。[20]603-604

由此看來,犍陀羅浮雕中梵天與帝釋成組勸請如來演說妙法的經典依據,應是梵文佛傳系的經典,而非阿含系的《增壹阿含經》。

在與佛傳相關的作品中,梵天與帝釋成組作為脅侍的畫面亦見于犍陀羅三十三天降下的作品中。三十三天降下的故事為夏日安居之后,釋迦佛未告知任何人,即至忉利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眾人不見佛陀,十分惶恐,遂央請大目犍連展現神通,上至忉利天,尋找世尊。世尊告訴大目犍連,七日之后,其將自忉利天回到世間。天神遂以不同材質的珍寶,造了自須彌山頂至僧迦施(Sā■kā■ya)的三道寶階。釋迦降下之日,世尊“便詣中道。是時,梵天在如來右處銀道側,釋提桓因在水精道側,及諸天人在虛空中散華燒香,作倡伎樂,娛樂如來?!保?7]707日本私人收藏的三十三天降下即為一件犍陀羅的例子(圖11)。此浮雕中,中間刻三寶階,釋迦與脅侍梵天、帝釋拾階而下,最上層的佛陀右手置于胸前,右側的梵天形似婆羅門,合十禮拜,左側的帝釋頭戴纏巾冠,菩薩裝束,左手持金剛杵。中層的佛陀右手結施無畏印,兩側的梵天和帝釋皆面向世尊,兩者雖然手部均殘,但從現況觀之,應作合掌禮拜狀。值得注意的是,此層的帝釋頭戴平頂冠。下層的佛陀右手仍結施無畏印,右側的梵天雙手殘缺,左側的帝釋雙手合持金剛杵。寶階兩側多尊天女禮敬供養。寶階下方兩位比丘和一位婦女禮拜,此一場面可能與現轉輪王身的優波羅比丘尼禮拜佛陀的情節有關?譹?訛。阿許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所藏的三十三天降下,畫面較為簡單,三道寶階上,右手結施無畏印的釋迦佛居中,左膝微彎,作行走狀。右側的梵天頂綰一髻,合掌禮佛;左側的帝釋頭部雖殘,但頸戴項飾,合掌禮佛。中間臺階前優波羅跪地禮敬佛陀。兩側則為迎接世尊歸來的信眾。

除了與佛傳有關的題材外,白沙瓦博物館收藏的坐佛五尊像里亦有梵天與帝釋(圖12)。這件坐佛五尊像中佛陀手結轉法輪印,坐于大蓮花座上,左脅侍菩薩頂束雙髻,左手持水瓶,為彌勒菩薩;右脅侍菩薩頭部與右手殘損,左手叉腰。在坐佛與彌勒菩薩之間,帝釋頂戴平頂筒形冠,左手持金剛杵,右手上舉伸三指。在坐佛與右脅侍菩薩間,梵天頂束雙髻,長發披肩,左手持水瓶。在白沙瓦博物館的收藏中,另有一件極為類似之作,帝釋右手持拂塵,左手持金剛杵;梵天右手手掌向內,舉于右胸前,左手持水瓶。另有一件私人的藏品圖像布排與白沙瓦博物館的兩件藏品相近[23]143。

根據以上資料,早在1世紀犍陀羅即有帝釋與梵天作為佛陀脅侍的造像。在犍陀羅,頭戴平頂筒形冠或纏巾冠,身佩瓔珞,作王者之姿,以金剛杵為持物,是帝釋圖像的重要特征。頂結發髻,長發披肩,身無飾品,作婆羅門行者狀,或一手向肩作禮敬手印,或手持水瓶,則是梵天的典型圖像。

2. 貴霜王朝秣菟羅的帝釋與梵天

貴霜王朝的另一個重要的佛教藝術中心是秣菟羅(Mathur?。?,由于該地自古以來人們活動頻繁,考古發掘困難,所以該地區佛教遺存的數量無法與犍陀羅地區相提并論,不過仍發現幾件帝釋與梵天成對出現的雕刻。秣菟羅拉吉喀特(Rājghāt)出土的佛傳圖浮雕中,中央一幅為三十三天降下(圖13),畫面簡約,三寶階上方有如意寶珠等裝飾的建筑,代表忉利天,釋迦佛居中而立,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握衣角,兩側的梵天頂束圓髻,帝釋頭戴平頂筒形冠,合掌側身禮拜佛陀。

波士頓美術館藏的一件坐佛三尊像(圖14),佛陀身著右袒袈裟,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握拳置于左腿之上,在一個方臺上結跏趺坐。兩側的脅侍頭部殘損,右脅侍袒露上身,下著短裙,肩披獸皮,右手戴環,并持金剛杵,應是帝釋。有學者指出,在秣菟羅,手持拂塵是梵天重要的圖像特征[28-29],故這件坐佛三尊像的左脅侍,可比定為梵天。這尊梵天左手戴環。

除了作為脅侍的帝釋和梵天外,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秣菟羅帝釋像(圖15),由三塊殘石組成,上半身和右手缺失,頭戴平頂筒形冠,額間有第三只眼,左手持水瓶,臺座銘文稱“因陀羅,諸神之王”[17]190,是一件難得具題名的貴霜時期的帝釋像。

在此必須一提的是,阿希查特拉(Ahicchatr?。┏鐾恋囊患?世紀坐佛三尊像[30],左脅侍戴頭冠,胸佩華飾,戴手環,右手上舉持蓮花,為觀音菩薩。右脅侍頭戴花環冠,上身全袒,肩披獸皮,下著短裙,右手持金剛杵,形貌雖與波士頓美術館所藏坐佛三尊像(圖14)的右脅侍類似,但因其對應的脅侍為觀音菩薩,故此脅侍應為金剛手菩薩,而非帝釋。又,在秣菟羅的三尊像中,尚發現兩側脅侍均頭戴華冠,身披瓔珞,一手持拂塵的例子[30]圖版66[31]。因為兩位脅侍的圖像特征相似,具體身份不明,故學者多稱二者為二脅侍或二菩薩,不認為二者表梵天。

上述資料顯示,在秣菟羅,頭戴平頂筒形冠,手持金剛杵為帝釋重要的圖像特征,但有些帝釋像肩披獸皮,下著短裙的造型,卻與金剛手菩薩類似。此外,手持拂塵固然是辨識梵天的圖像依據,不過唯有與帝釋成對出現時,始可確認其身份。

3. 笈多王朝的帝釋與梵天

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笈多王朝(Gupta Dy-

nasty,320—約600)雕刻中,只有與三十三天降下有關的作品里,可以發現帝釋、梵天為脅侍的例子。

東晉高僧法顯于弘始元年(399)從長安出發西行求法,于義熙八年(412)帶了多部佛教典籍,從海路歸國。據《高僧法顯傳》,他在天竺求法期間,曾參禮僧迦施國佛陀為母說法后從忉利天降下處,“佛從忉利天上來向下,下時化作三道寶階。佛在中道七寶階上行,梵天王亦化作白銀階,在右邊執白拂而侍;天帝釋化作紫金階,在左邊執七寶蓋而侍”[12]。貞觀十九年﹙645﹚,自天竺返國的玄奘(602—664),留學天竺17年。他在劫比他國(Kapitha,舊譯僧迦施、僧迦舍等)城東二十余里的大伽藍中,也看到了三道寶階的圖像[32]?!洞筇莆饔蛴洝吩疲?/p>

伽藍大垣內有三寶階,南北列,東面下,是如來自三十三天降還所也。昔如來起自勝林,上升天宮,居善法堂,為母說法,過三月已,將欲下降。天帝釋乃縱神力,建立寶階。中階黃金,左水精,右白銀。如來起善法堂,從諸天眾,履中階而下。大梵王執白拂,履銀階而右侍;天帝釋持寶蓋,蹈水精階而左侍;天眾凌虛,散華贊德。數百年前猶有階級,逮至今時,陷沒已盡。諸國君王悲慨不遇,疊以磚石,飾以珍寶,于其故基,擬昔寶階,其高七十余尺,上起精舍。中有石佛像,而左右之階有釋、梵之像,形擬厥初,猶為下勢。?譹?訛[32]417-418

法顯在天竺求法時,正值笈多王朝初期,而玄奘到天竺求法時,又是后笈多時期,二者在僧伽施所見三十三天降下的圖像皆為在三寶階上。釋迦佛居中,梵天執拂塵,履階右侍;帝釋持寶蓋,蹈階左侍。玄奘歸國時,攜回七尊佛像中,亦有“擬劫比他國如來自天宮降履寶階像銀佛像一軀”?譺?訛[32]1041,這尊圖像想必與他在劫比他城大伽藍中所見相同。由此看來,笈多時期,梵天多手拿拂塵,帝釋常手持華蓋。

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的收藏中,有幾件鹿野苑出土的佛傳圖浮雕,即刻畫了三十三天降下的畫面。其中一件出現在中軸線最上方(圖16),釋迦佛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握衣角,居中而立。右脅侍為手持拂塵、不佩瓔珞的梵天;左脅侍的頭面略殘,戴耳珰,雙手執持華蓋,即帝釋無疑。三者的下方皆刻畫一道寶階。另一件類似的作品,佛自胸部上方殘缺,圖像配置與圖16近似。此作中,帝釋戴項飾、耳珰、臂釧和手環,貌似菩薩,雙手合持一頂華蓋,梵天不佩裝飾,手握長柄拂塵。鹿野苑考古博物館所藏八相圖三十三天降下的畫面中,佛的頭部和梵天的頭和大部分身軀毀損,梵天右手是否持有拂塵,不得而知,但梵天左手持水瓶則清晰可見。

四 中國新疆的帝釋與梵天

龜茲地區小乘佛教流行,佛傳是龜茲石窟重要的壁畫題材,樹下誕生、梵天勸請、三十三天降下等畫面時有發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第石窟76、99、175諸窟的樹下誕生中,僅見帝釋以天繒接取太子的場景[33],不見梵天。楊波的研究指出,梵天勸請的題材在新疆的克孜爾、溫巴什、庫木吐喇、森木塞姆等石窟中都有發現,然而這些壁畫只表現梵天身著袒右肩白衣,雙手合掌,單膝而跪,勸請釋迦宣說佛法的場面,并沒有出現帝釋,與犍陀羅梵天勸請的刻畫較無關系[34]。至于三十三天降下的題材,則見于克孜爾石窟第4、98、178、179、192、224窟左甬道外壁及第189窟明窗左側和第207窟中心柱左壁[33]196,但缺圖版,具體形象特征不明。

另外,在克孜爾石窟第13、17、38、69、100、114、175、186窟曇摩鉗本生故事畫中,看到化現的帝釋和梵天形象,帝釋均為菩薩裝束,頭戴寶冠,額上繪出第三只眼;而梵天則頭挽大螺髻,身披白底、黑青色圈點條紋袒右橫巾[35]。

根據學者研究,克孜爾石窟的帝釋天頭戴寶冠,胸佩瓔珞,有的還戴平頂圓筒冠[36],可見其圖像上承印度傳統,仍以王者之姿出現,而梵天則多以婆羅門行者的形態表現。

五 中國早期帝釋與梵天為脅侍圖像的源流

經過以上的梳理,印度與新疆地區,帝釋均頭戴寶冠或平頂圓筒冠,佩戴瓔珞裝飾,狀似菩薩;梵天大多不佩飾品,綰發成髻,作婆羅門行者狀。貴霜王朝時,手持金剛杵已是帝釋重要的圖像特征,在犍陀羅和秣菟羅的雕刻里都可見到;到了笈多王朝,受到三十三天降下故事的影響,帝釋天手持華蓋的圖像流行。貴霜王朝時,犍陀羅的梵天手提水瓶,秣菟羅的梵天則手持拂塵。笈多時期,鹿野苑雕刻上承貴霜王朝秣菟羅的圖像傳統,拂塵仍是梵天主要的持物,另外手持凈瓶亦偶有發現。

中國早期帝釋與梵天成對為脅侍的圖像,無疑可以追溯到貴霜王朝。炳靈寺石窟第169窟第3龕的帝釋手持金剛杵(圖1),這一特征在貴霜王朝的犍陀羅和秣菟羅造像中都有發現,也是中國早期帝釋、梵天圖像與貴霜佛教美術的關系密切的證明。不過由于此龕梵天手持拂塵,此一圖像特征不見于犍陀羅美術,但在貴霜王朝秣菟羅雕刻和笈多時期鹿野苑的浮雕里可以看到,所以這一特征應是印度本土文化影響下的產物,與犍陀羅美術應無關聯。譚副造釋迦佛三尊像背光背面梵天雙手捧水瓶,此一圖像特征與貴霜王朝的犍陀羅以及笈多雕刻中梵天像相符,顯然也受到印度佛教圖像的影響。

在中國早期帝釋與梵天為脅侍的作品里,最引人注意的是,梵天不再采用婆羅門行者的造型,而是作菩薩樣貌;且帝釋不作王者之姿的菩薩形,卻著武士裝,這些特征與印度和新疆的作品大異其趣,應是中國獨創之舉。

筆者以為身著武士裝的帝釋,或許和5世紀流傳的帝釋與阿修羅戰斗故事有關。中國5世紀流傳的阿含系譯經,如西晉(265—316)法立與法炬翻譯的《大樓炭經》[37]、后秦弘始十五年(413)罽賓高僧佛陀耶舍口誦、竺佛念翻譯、道含筆錄的《長阿含經》[38],都記載過去諸天和阿修羅戰斗時,帝釋告訴忉利諸天,若在戰爭中,捉到阿修羅王毗摩質多,就將他五花大綁,押到帝釋居住的善法講堂。同時,阿修羅王也對眾阿修羅言,若捉到帝釋,就將其捆綁起來,帶至毗摩質多的居所七葉講堂。經過雙方的激戰,最后帝釋與所率的諸天得勝,并捉到阿修羅王毗摩質多,押送他到善法講堂。這些經典又稱,過去阿修羅王自認自己威力無窮,不滿諸天、日、月常在他頭上的虛空自在游行,故心生瞋恨,便欲取日、月為他的耳珰。于是他率領龍王、鬼神對諸天大動干戈,諸天在帝釋的率領下正面迎戰。當諸天的刀刃矛箭碰到阿修羅所率的兵眾時,他們都痛徹心腑,然而阿修羅與其眷屬所使用的兵器觸及諸天時,天眾皆毫發無傷。最后,帝釋與其率領的諸天贏得勝利。除了佛經之外,成書于梁天監十五年(516)僧旻、寶唱等集錄的《經律異相·阿修羅》中,也記載了數則帝釋與阿修羅交戰的故事[39]。這些故事均在強調帝釋的戰神性格,可能在這些故事的影響下,在印度原本著菩薩裝的帝釋,在中國搖身一變,以武士裝的形象呈現。

現存5世紀的帝釋,皆著對襟緊身半袖鎧甲,有胸甲護胸,甲長過小腹或長及于膝,下著長裙,有的還背披披風。這種鎧甲的樣式與北魏常見的兩當鎧不同,卻與克孜爾石窟壁畫中常見的龍王、天王、金剛等的服飾相似??俗螤柺叩?93窟主室前壁西側所畫的龍王即為一例。這尊龍王頭戴白色氈帽,皮膚紺青色,身著高領對襟緊身鎧甲,甲長及膝,胸甲以石青涂染,兩袖長至手肘,露小臂,身后的披風已圖案化,以石青和石綠外展的銳角表現??俗螤柺咝?窟后甬道的護法天王中,也發現了兩尊身披披風的天王像(圖17),只是這兩尊天王的披風邊沿波動,描繪得較為自然。另外,譚副造釋迦佛三尊像背光背面(圖3-2)的帝釋頭戴雙翼冠,雖然這種冠式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波斯[40],但在克孜爾石窟壁畫中也可找到祖本,現藏于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原在克孜爾石窟第77窟主室東壁的金剛力士像即為例證(圖18)。

小 結

中國現存5世紀以帝釋和梵天作脅侍的尊像組合數量不多,從這些有限的材料中,我們發現二者以不同的裝束來彰顯二者身份的差異,顯然與印度佛教藝術有關,帝釋手持金剛杵的圖像在貴霜王朝的犍陀羅和秣菟羅雕刻里皆有發現,梵天手捧凈瓶的特征也見于貴霜王朝犍陀羅和笈多美術中,梵天手執拂塵又與貴霜王朝秣菟羅與笈多美術的梵天像一致,保存了印度本土文化的特色。此外,當時的人們又根據對這兩位人物性格的理解,將二者改頭換面,用菩薩形的梵天取代婆羅門行者的樣貌,以武士形的帝釋取代王者的形姿,同時在形塑帝釋為戰神形象時,融入了龜茲服裝和頭冠的元素。由此可見,中國5世紀帝釋和梵天作脅侍的尊像組合實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結晶。

參考文獻:

[1]池田溫. 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M]. 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0:117.

[2]衣麗都. 邯鄲成安縣出土的北魏太和六年釋迦三尊像[J]. 敦煌研究,2012(3):10,14.

[3]張寶璽. 河西石窟以大梵天帝釋天為脅侍的造像[J].

敦煌研究,2016(4):24.

[4]李靜杰. 炳靈寺第169窟西秦圖像反映的犍陀羅文化因素東傳情況[J]. 敦煌研究,2017(3):24,26.

[5]何利群. 鄴城遺址出土北魏譚副造像圖像考釋[J]. 考古,2020(5):104.

[6]甘肅省博物館,炳靈寺石窟文物保管所. 炳靈寺石窟[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圖18.

[7]董玉祥,王世儒,整理. 王萬青,校.炳靈寺石窟內容總錄[M]//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炳靈寺文物保管所. 中國石窟·永靖炳靈寺. 北京:文物出版社,東京:株式會社平凡社,1989:254.

[8]董玉祥. 炳靈寺一六九窟[M]. 深圳:海天出版社,1994:2.

[9]金維諾. 炳靈寺與佛教藝術交流[C]//杜斗城,王亨通. 炳靈寺石窟研究論文集.永靖:炳靈寺文物保管所,1998:146.

[10]張聰. 炳靈寺一六九窟第3龕造像內容新證[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4(2):90-92.

[11]求那跋陀羅,譯.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1[M]//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冊.東京: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24: 625.

[12]法顯. 高僧法顯傳[M]//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1冊. 東京: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28:859.

[13]瞿曇僧伽提婆,譯. 增壹阿含經:卷22:須陀品[M]// 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冊. 東京: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24:663.

[14]阇那崛多,譯. 佛本行集經:卷8:樹下誕生品[M]//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冊. 東京: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24:687.

[15]李玉珉. 金塔寺石窟[J]. 故宮學術季刊,2004,22(2):44-45.

[16]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武威天梯山石窟[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92-94.

[17]宮治昭.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從印度到中亞[M]. 李萍,張清濤,譯.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86-187,

圖102.

[18]東武美術館,奈良國立博物館,名古屋市博物館,NHK,NHKプロモーション.ブッダ展:大いなる旅路[M]. 東京:NHK,NHKプロモーション,1998:53,54.

[19]阇那崛多,譯. 佛本行集經:卷7:樹下誕生品[M]//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冊.東京: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24:687.

[20]地婆訶羅,譯. 方廣大莊嚴經[M]// 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冊. 東京: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24:553.

[21]竺大力,康孟詳,譯. 修行本起經:卷上:菩薩降身品[M]// 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冊. 東京: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24:463.

[22]W. Zwalf,A Catalogue of the Gandhāra Sculpture in the British Museum[M]. London:British Museum Press,

1996:2,pls. 152,153.

[23]栗田功. ガンダーラ美術·I·佛伝[M]. 改訂增補版.東京:二玄社,2003:圖54,55,56,57.

[24]支謙,譯. 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M]// 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冊. 東京: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24:473.

[25]竺法護,譯. 普曜經:卷2:欲生時三十二瑞品[M]//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冊.東京: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24:494.

[26]求那跋陀羅,譯.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3[M]// 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冊.東京: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24:643.

[27]瞿曇僧伽提婆,譯. 增壹阿含經:卷10:勸請品[M]// 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冊.東京: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24:593.

[28]J. E. Van Lohuizen-De Leeuw. The Scythian Period:An Approach to the History,Art,Epigraphy and Palaeography of North India from the 1st century B.C. to the 3rd Century A.D.[M]. New Delhi: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Pvt. Ltd.,1995 reprint:174.

[29]Stanislaw J. Czuma. Kushan Sculpture:Images from Early India[M]. Cleveland:Cleveland Museum of Art, 1985:64.

[30]宮治昭,肥塚隆. 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13:インドI[M]. 東京:小學館,2000:圖版74.

[31]Mangala Chakrabarti. Mathura Sculptures:A Catalogue of Sculptures of Mathura School in the Indian Museum, Kolkata[M]. Kolkata: Indian Museum,2006:pl . XXXIX.

[32]玄奘,辯機. 大唐西域記校柱[M]. 季羨林,等,校柱.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417.

[33]丁明夷,馬世長,雄西. 克孜爾石窟的佛傳壁畫[M]//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拜城縣克孜爾千佛洞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 中國石窟·克孜爾石窟(一). 北京:文物出版社,東京:株式會社平凡社. 1989:186.

[34]楊波. 龜茲石窟梵天勸請圖像研究[J]. 敦煌研究,2019(3):74-83.

[35]姚士宏. 克孜爾石窟壁畫上的梵天形象[J]. 敦煌研究,1989(1):35.

[36]任平山. 論克孜爾石窟中的帝釋天[J]. 敦煌研究,2009(5):64-65.

[37]法立,法炬,譯. 大樓炭經:卷5:戰斗品[M]// 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冊. 東京: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24:300-302.

[38]佛陀耶舍,竺佛念,譯. 長阿含經:卷21:世記經·戰斗品[M] // 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冊. 東京: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24:141,143-144.

[39]僧旻,寶唱,等. 經律異相:卷46:阿修羅[M]// 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3冊.東京: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28:238-239.

[40]李凇. 略論中國早期天王圖像及其西方來源[M]//

李凇.長安藝術與宗教文明. 北京:中華書局,2002:132-134.

猜你喜歡
梵天
梵天凈土一靈山
梵天城的服裝師
常備不懈
初探梵天形象在克孜爾石窟中與吳哥雕塑中的異同
鑒賞
炳靈寺第169窟西秦圖像反映的犍陀羅文化因素東傳情況
梵天勸請圖像考釋
試議菩薩造像中一類形制特殊的持物
試論北魏銅鑄佛板脅侍之尊格
牛兒會有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