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懼挑戰,從“新”開始

2024-04-12 06:37
今日中國·中文版 2024年4期
關鍵詞:外資經濟發展

徐 剛

中國經濟在過去一年交上了一份亮麗的答卷,再度向世界彰顯了中國經濟的堅定底氣、強大韌性、澎湃動能和光明前景。

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人民幣,增長5.2% ;城鎮新增就業1244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2% ;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2% ;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 ;糧食產量1.39萬億斤,再創歷史新高;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超過火電,全年新增裝機超過全球一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1%……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面對新冠疫情“疤痕效應”的持續發酵、國際局勢的波詭云譎、極端氣候的頻繁擾動等諸多風險挑戰,中國經濟在過去一年交上了一份亮麗的答卷,再度向世界彰顯了中國經濟的堅定底氣、強大韌性、澎湃動能和光明前景。

不畏浮云遮望眼

毋庸諱言,這一成績的取得頗為不易。從外部看,2023年是世界經濟非危機時段增長較為疲弱的年份之一。在美聯儲引領的全球激進加息潮打壓下,曾在三年疫情中表現亮眼的中國外貿,面臨外需萎縮、增速下滑的嚴峻現實。地緣危機此起彼伏,圍繞于此的國際政治博弈加劇了世界經濟體系碎片化、陣營化的灰暗前景。美國高舉“競贏中國”大旗,不斷樹起產業“高墻”,加速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

從內部看,消費復蘇慢于預期,房地產業仍在深度調整,對地方債務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暴露的擔憂有所上升。在這種情況下,圍繞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國際上出現了不少雜音,一些外媒和機構鼓噪“中國經濟見頂論”“刺激政策無用論”等不實論調,與美歐政府力推的“去風險”“應對經濟脅迫”等政策主張相配合,意圖阻遏外資流入中國,惡化外界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打壓中國發展勢頭。

面對這些風險挑戰,中國并沒有諱疾忌醫。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中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的同時,也指出“多重困難挑戰交織疊加”,中國經濟呈現“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特征。中國政府通過在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依靠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著力抓好民生保障、全面加強政府建設等方面努力,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圓滿完成了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3,履行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應有擔當,繼續成為拉動全球增長的主要引擎。

觀察中國經濟,數字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數字背后中國經濟基本面和發展思路的深層變化。當前唱衰中國論調的出發點,無非是夸大中國經濟面臨的短期波動和當前困難,本質上不過是過去幾十年中反復炒作不斷被證偽的“中國崩潰論”之類陳腔濫調的重新包裝。

這類論調的錯誤在于:一是囿于“刻舟求劍”的偏執。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已從一只小舢板升級為一艘萬噸巨輪,成長為一個擁有全球最多數量中產群體、最完備產業體系的超大規模經濟體,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這是西方理論學界難以接受和解釋的事實。

二是基于“一葉障目”的短視。與美國經濟依靠天量貨幣和財政刺激實現疫后較快復蘇不同,中國選擇了更為克制的宏觀調控立場,統籌穩增長和增后勁,更多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用力。政府工作報告將之總結為“固本培元”,形象說明了中國對經濟發展、民眾福祉乃至全球經濟穩定的負責任態度和長遠眼光。美歐“以鄰為壑”的貨幣政策已將全世界拖入了高通脹的泥潭,如果中國也隨之起舞,可預見會有更多的發展中國家陷入通脹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危機。

三是出于“指鹿為馬”的惡意。中美博弈推升了所謂的“價值觀沖突”和“國家安全焦慮”,對經濟發展實踐和模式的意識形態色彩逐漸升溫。在這種“有色眼鏡”下,抹黑中國經濟增長前景自然成為一種“政治正確”。

新質生產力引領高質量發展

從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預期目標看,2024年中國經濟快車仍將保持中高速行駛,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一路飛馳。2024年,中國將實現5%左右的增長,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即使不少素來刻薄的外媒也不得不承認這一目標“雄心勃勃”。

同時,中國的財政赤字率依然保持在3%,貨幣政策立場保持穩健,凸顯了新一屆中國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戰略定力和道路自信,并未因外界雜音的干擾而改變既定政策節奏,扎實推進經濟發展行穩致遠。當然,我們看到了中國在經濟工具上的優化創新,如超長期特別國債的出現;看到了政府對市場主體訴求的回應,強調增強對宏觀政策取向的一致性,營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看到了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的全面部署,聚焦中國經濟社會的主要矛盾精準發力。

最大的亮點無疑是新質生產力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首次出現。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是中國對全球方興未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的精準把握和積極回應。以ChatGPT為標志的人工智能革命的迅猛發展,全球碳中和趨勢的加速,正在深刻而又迅速重塑全球的產業模式和治理結構,給世界經濟格局帶來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列國競逐中,一國如能抓住新興產業帶來的發展機遇,必將迎來一個光明的未來。

“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分列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的首項和第二項,打破了往年將穩經濟、促增長措施前置的慣例,已充分說明了中國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視。

實踐中,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正深刻改變中國經濟增長的底色,驅動中國經濟邁上更智能、更環保、更有效率和投入產出比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新三樣”正成為中國出口新的增長極和穩定器;芯片制造奮起直追,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居世界首位;氫能、生物制藥、商業航天、低空經濟處于爆發前夜,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不斷涌現。

客觀來看,美歐等國對中國科技領域和新興產業的封鎖和打壓,固然會帶來一定困擾,但某種意義上也是對中國科技與產業競爭力的一種“背書”。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在2023年底稱,中國近年來對先進技術的努力和投資正取得回報,已在計算機和電子產品、化工品、機動車等大多數戰略產業中占據全球領先地位。中國在新一輪科技與產業競爭的有利身位,正為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提供充足的底氣和支撐。

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機遇

中國開放的大門一旦打開,就不會關上,只會越開越大。中國經濟奇跡的出現,既是中國人民胼手砥足、披荊斬棘的奮斗結果,也離不開外部理念、資金、技術注入的推動。

過去40多年中,中國與外資在全球化浪潮中實現了雙贏,中國成為外資涌入的熱土,受益于全球供應鏈上一輪轉移熱潮發展成為世界工廠;進入中國的外資則通過分享中國發展紅利,獲取大量超額收益并惠及母國。

外資是中國市場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但不可否認,在西方推動全球供應鏈逆重構動作下,疊加中國產業升級帶來的競爭加劇,一批外資出于政治或經濟考慮正逐漸撤出中國,導致2023年實際使用外資額盡管處于歷史高位區間,但相較之前有所下降。

面對引資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中國給予了充分重視,并展開了積極行動表示誠意。2023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提出了六個方面24條政策措施,積極回應在華外企的擔憂和訴求;2023年10月,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主動對照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入推進跨境服務貿易和投資高水平開放;此次政府工作報告再度提出繼續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加強外商投資服務保障等工作任務,推動解決數據跨境流動這一外資關心的問題也被寫入報告。

如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全國兩會中所言,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更離不開中國。唱衰中國必將反噬自身,誤判中國就將錯失機遇。在國際局勢日趨動蕩、不確定性日益加劇的當今世界,擁有和平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單一市場、龐大的人口紅利和高素質人才儲備、高水平和制度型的開放環境的中國,無疑可給風險厭惡型外資提供更大的確定性,是追逐經濟效率和成本優勢的外企最佳的投資興業目的地和“避險天堂”。近年來,在華外資直接投資收益率在9%左右,在國際上仍處于較高水平。未來,邁向高質量發展道路,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必將給外資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投資回報。

徐 剛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

猜你喜歡
外資經濟發展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中外資管合作大有可為
人民幣債券為何持續受到外資青睞
外資進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20條穩外資措施將出臺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