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華北鄉村小學教育的發展及不平衡性論析

2024-04-12 08:45岳紅廷
關鍵詞:近代華北小學教育

摘要:華北地區近代意義上的鄉村小學教育起步于20世紀初年的清末學制改革,到三十年代末鄉村小學教育已經初具規模。但是,由于受農村經濟衰敗、教育觀念和社會觀念落后等因素的影響,華北鄉村小學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一系列的不平衡特征,如區域之間的差異,各類小學發展的不均衡,男校、女校及男、女生比例失衡,女教師嚴重短缺,鄉村小學的快速發展與鄉村兒童入學率不高之間的不平衡。華北鄉村小學教育的發展恰好體現了近代中國鄉村教育由“舊”到“新”的艱難轉型。

關鍵詞:近代,華北,鄉村社會,小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K25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217(2024)01-0143-08

收稿日期:2023-12-0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20FZSB052):鄉村小學教師群體與近代華北鄉村教育變遷研究。

作者簡介:岳紅廷(1982-),女,河北邯鄲人,河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歷史學博士。

鄉村教育近代化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基礎。作為京畿之地的華北地區,其鄉村教育的發展無論是規模還是速度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因此學者們對于華北鄉村地區的興學進程格外關注。喬志強考察了晚清及民初華北鄉村教育體系的變遷及影響,認為農村教育促進了鄉村社會觀念的變革、造就了新型的知識群體,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鄭起東探討了近代以來華北鄉村教育由舊到新的轉變歷程,指出新式教育就是在同舊式教育不斷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而鄉村教育發展的關鍵在于改善農民生活條件以及轉變農民的教育觀念。朱漢國和王印煥主要分析了近代華北鄉村教育發展滯后的原因以及對鄉村經濟、農民思想觀念、鄉村社會等方面的影響。上述研究主要側重對近代華北鄉村教育新舊轉型及其影響的分析,而對鄉村新式小學教育的研究則較為薄弱。鑒于此,本文在從量和質兩個方面考察近代華北地區鄉村小學教育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分析近代華北鄉村小學教育呈現出的一系列不平衡特征及原因,以期為當前我國鄉村基礎教育改革提供某些歷史借鑒。

一、近代華北鄉村小學教育的發展

對近代華北地區(主要包括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四?。┼l村新式小學教育(主要是初級小學)考察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清末時期,是華北鄉村小學教育萌芽時期;第二個階段是從1911辛亥革命至1936年,這一時期是華北鄉村小學教育發展階段。清末,華北各省響應政府的興學舉措次第開啟了興學進程。1902年,直隸學校司擬定《直隸省小學堂暫行章程》令各州、縣書院和私塾改為新式小學堂,每州、縣興辦官立學堂一所,私塾改為私立小學堂。但興學之初,“因特以事屬創舉,人民多不明真相,因之學堂雖設,而入學者無多?!?905年,直隸總督袁世凱頒布《興學告示》,進一步申述興辦學堂的意義,嚴飭府、廳、州、縣各官認真勸學,要求“自示之后,無論城鄉村鎮,均須共同設法廣立蒙、小學堂,子弟入學立身為基,父老以興學為應盡之責?!辈⒂谕陻M制勸學所章程,令各府、廳、州、縣成立勸學所,負責勸導督促興學事宜,1906年直隸省停止鄉試、會試,至此,直隸鄉村興學有了進一步發展。到1907年直隸初等小學堂數為7596所,學生133884人。1908年初等小學堂8534所,學生180489人。到宣統元年初等小學堂數增加到10259所,學生增加到209668人,初等小學堂的數量比1907年增加了2663所,學生人數也增加了75784人。直隸初等小學堂數連續三年為全國各省之冠,學生數僅次于四川位居全國第二。(見表一)

華北四省中以直隸省的鄉村小學教育發展最好,其他三個省份發展稍差。山西省于1902年開始設立小學,當時由書院改為高等小學,由義塾改為初等小學,后因經費、設備、師資、教材等缺乏,再加上傳統觀念的束縛,所以山西的小學教育一直到1911年才有所發展。

在山東省,1904年開辦的省立第一師范附屬小學是該省最早的省立小學,各縣小學校開辦最早者,為長山、惠民、嘉祥等縣立第一小學,開辦于1902年。河南省小學興辦也始于清末,校舍多由書院舊址改設,經費多用書院原有收入,且各縣小學的設立僅限于城市及較大鎮。到1907年,山東、山西、河南三省初等小學堂的總數僅為4981所,不到直隸初等小學堂數的三分之二。在這三省中又以山西發展最差。(見表一)但若就全國情況而言,山西初等小學堂及學生數的發展在這三年中始終保持中上游的發展水平,1907年山西初等小學堂510所,學生12173人,在所統計的23個省市中分別位居12位、13位;1908年山西初等小學1292所,學生32295人,在所統計的23個省市中分別位居第8位、9位;1909年初級小學1650所,學生46804人,在所統計的24個省市中分別位居第10位。

由此可知,清末華北地區鄉村小學教育的發展居全國首位。

民國肇興,政治體制的變革、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華北鄉村小學教育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1912年9月28日,教育部頒布《小學校令》,規定“初級小學在城、鎮、鄉設立,由城、鎮、鄉承擔教育經費,兒童六歲入學,修業年限為四年。鄉之財力不能設立初級小學校者,得以二鄉以上之協議組織鄉學校聯合,以設立出初等小學校。城、鎮、鄉除設立初等小學校,足容本區域學齡兒童外,財力有余,亦得設立高等小學校,但須經縣行政長官之許可?!?913年教育部擬定強迫教育辦法六條規定:“各屬知事將管轄地點分村鄉鎮分配,調查屬內村鎮相距若干里及村鄉鎮戶口數目,兒童八歲入學,違者重罰其父兄,并處罰學董?!?915年開始推行義務教育,以期“學齡兒童人人有就學之地”。1922年新學制的推行使鄉村教育進入了新的階段,新學制制定了指導教育發展的七項標準,“一、適應社會進化之需要,二、發揮平民教育精神,三、謀個性之發展,四、注意國民經濟力,五、注意生活教育,六、使教育易于普及,七、多留各地方伸縮余地?!边@反映了近代以來國人對教育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與以前學制相比,新學制最大的特點是縮短了小學的修業年限,使義務教育便于普及。新學制還規定“小學修業年限為6年,依地方情形得暫展1年;小學校得分初、高兩級,前4年為單級,可單獨設立;義務教育年限暫以4年為準,各地方至適當時期可延長。義務教育入學年限,各省區可依地方情形自定?!庇纱丝梢?,新學制在一定程度上將辦教育的權力下放,使得地方有更大的自主權,這就刺激了地方辦教育的積極性,各地也可以根據當地的特點獨立自主地興辦適合本地實際的教育。

在此大背景下,華北鄉村地區的興學進程也進一步推進。到1930年代,無論是初級小學的數量還是學生數較清末都有了巨大的發展(如表二所示)。以山東省為例,1933年山東省初級小學共31764校,學生數1056107人,相比1909年學校數增長了近9倍,學生數增長了近22倍。其他三省的漲幅也很明顯。此外,通過橫向比較,可以得出華北四省初級小學的發展在全國也位居前列。如1933年華北四省初級小學總數為94708校,學生數3359675人;同年全國初級小學228409校,初級小學學生數為9162965人。

綜上,就量上而言,自清末興學以來到1930年代,華北鄉村小學大體上保持增長的趨勢,學校數量、學生數量都已斐然可觀。相較于全國其他地區而言,其發展規模及速度更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具體到鄉村社會,情況并不樂觀。以河北為例,據1933年統計,河北每縣所轄村莊少則百余村,多者六七百村,全省130縣共有29396鄉(其中巨鹿和興隆兩縣鄉數不詳),舊村共49484村(其中巨鹿、高陽、容城、興隆舊村數不詳)。

當年,如表二注釋部分所示,河北省初級小學總數(130個縣)為27953校,若以鄉為單位,以一鄉一校來計算,則全省仍有1443鄉沒有初級小學。若以舊村來看,以一村一校來計算,則約1.8個村合1所學校,按百分比來算,則56.4%的村莊有初級小學。這是以一鄉一校(或一村一校)的情況來計算,但是若考慮到較為富裕的大村莊有2?;?校的情況,那么在華北地區沒有學校的鄉(或者村)就更多了。幾個村聯合設立小學的情況在華北很常見,如河北省易縣堯舜口村與其周圍八個村組有“八村公立初級小學?!?所,校址設在距堯舜口村五里之外的野里店村。平山縣王家窯村與北石殿等五村,合設初級小學1處。陽曲縣鄉有846個鄉村,學校僅有340余,每2村或3村平均有1所學校。

這樣算來,貧寒的鄉村,則至少2村或3村才有可能共設1校。這就意味著一些鄉村根本沒有學校,這種狀況表明鄉村小學在量上發展的尚不充分。因此,華北鄉村小學教育發展的重點必須首先放在小學數量的普及上,必須首先保證學校在“量”上的充足,進而提高學校的“質”,以保障教育的實施,否則鄉村基礎教育發展就無從談起。

就質上而言,近代華北鄉村小學經歷了新舊的艱難轉型。清末華北鄉村地區建立起來的初級小學,多數是由私塾轉變而來的,所以實際教學效果很不理想。翻看清末各縣的視學視察報告可知,鄉村小學多與私塾無異。如1904年保定易州查學王振垚、馮蘊章查視淶水縣小學堂情形,“該學堂全因書院舊址,毫無改作,齋舍只九間,學生十名……了無規條,一切寢食出入,并無一定鐘點,宛然一書院性質。教員為博野馮廷杰,所定教科書全為師范學堂講義,至初等小學,據該縣言已辦有十處。查學堂等親至西北關兩處察看,一八人,一十八人,實皆高讀《雜字本》《百家姓》,與冬烘鄉塾無異。欲為之親試教授法,并黑板皆無?!?/p>

1907年《直隸提學司通飭各屬實行改良私塾文》可知:“查直省各屬創設小學已五六年于,茲矣,其中設備合宜,教授得法者不過十之一、二,而因陋就簡、敷衍塞責者則居十之八、九。間有徒掛學堂牌額,并無學生,反不及向時私塾尚得按時上課?!?908年李搢榮調查武清縣楊村清真初等小學堂情形報告,“該學堂借用鋪房三間,并無黑板、講臺等事。學生十余人,皆面壁坐,仍用《三字經》《四言雜字》等書?!?/p>

1909年,懷安縣小學除城內柴溝堡等處外,多數學堂無講堂,課程尤為敷衍,名為學堂實則尚不如私塾。到民國時期華北鄉村小學教育的發展已經大為改觀,多數鄉村小學已經具有近代新式教育的特征。首先,在教學設備上與之前的私塾有了一定區別,除了黑板、粉筆、板擦、教鞭、講桌等簡單的用具外,部分鄉村小學還配備了一些新式的教學用具如馬蹄鈴、世界地圖、中國全圖等。

其次,在鄉村小學課程設置中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據調查河北宛平縣黃土北店村小學主要教授課程為:國語、算術、常識、三民主義、音樂、體操、手工、圖畫、作文等九項,其余時間還有習字與珠算。滄縣北陳屯村初級小學課程采用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課本,如國語、算術、常識等。

最后,在教法上也有改進。如河南延津縣前老岸村區立第十六初級小學,教員課國語,出席學生三十人,講解清楚,教法稍嫌注入。洧川縣第五區前宮鄉初級小學校,教員曹正永課一二三四年級復式班三民主義,講解明晰、態度教法均可。

由上可知,隨著鄉村教育的發展,鄉村小學趨新的特點進一步明顯,到30年代,在華北鄉村小學中新式的內容已經占有了絕對的優勢,但傳統的四書五經的教學內容始終沒有被完全取代,而是呈現出新舊并存的特點。據崔作林調查1935年河北易縣農村仍有私塾式的小學校,門外雖然是掛著初級小學校的招牌,其中內幕和私塾是同樣的性質,沒有一定的功課表,也沒有上課下課的規定時間,天明了上學,天黑了下學,太陽正午了吃飯,這是他們學生生活的簡單方式。他們的功課,多半是數千年前的舊東西,如三字經、百家姓、論語、孟子等,有的加上一門算術,因為農民知道算賬是必要的。

二、近代華北鄉村小學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性

近代華北鄉村小學教育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呈現出一系列的不平衡特征,這進一步制約了鄉村教育發展。

(一)鄉村小學區域發展不平衡

1.各省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如前所述,(見表一、表二)自清末興學以來,河北省在華北各省中小學教育發展得最好,其次為山東、河南、山西。但民國之后,各省的興學情形漸次發生變化,山東的興學進程進一步加快并超過了河北,之后山東一直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山西省的發展狀況也很好,也曾一度超過河北。

2.同一省份各縣之間的不平衡。據調查1930年河南各縣共有初級小學14577校,其中最多的是安陽513校,最少的是嵩縣僅1校。其中250校以上的縣份有7個(洛陽343,許昌334,長葛252,修武330,安陽513,博愛縣271,滑縣397),50校以下的縣份有13個(陳留縣28、民權縣50、虞城縣37、考城縣20、南召縣15、桐柏縣35、內鄉縣20、方城縣41、嵩縣1、臨汝縣9、寶豐縣35、伊陽縣14、自由縣14)。另1933年河北省初級小學總數(130個縣)為27953,其中深縣初級小學最多572校,興隆縣初級小學最少9校。在400校以上的縣份有11個(鹽山479,河間466,獻縣417,甯津479,景縣490,灤縣520,定縣428、深縣572,大名565,濮陽500,棗強432)。全縣初級小學在60校以下的縣份有3個縣(新鎮26,寧河54,興隆9)。

3.同一縣份各學區之間的不平衡。據1933年輝縣教育視察報告,輝縣共分七學區(學區與自治區相同)240鄉、667村,初級小學共116處,其中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初級小學校數最多,分別為34所、26所、26所,第四區、第五區、第六區、第七區初級小學數較少,尤其是第四區、第七區兩區分別僅有5所、7所。

(二)各類小學發展的不平衡

近代初級小學以經費的來源不同分為省立、縣立、區立、私立四種,其中以區立最多,其次為縣立及私立,省立最少。以1931年為例,當年河北省初級小學總數為27478校,其中區立25991校,占初級小學總數的94.5%,縣立536校,占初級小學總數不到2%,私立934校,占初級小學總數的3.3%。同年,河南初級小學17853校,區立占70%;山東初級小學31810校,區立占63.5%;山西初級小學21903校,區立占89.5%。1933年河南省郟縣初級小學共計103校,其中縣立初級小學2校,區立初級小學96校,私立初級小學5校。區立初級小學占小學總數的93.2%。也有部分地區的鄉村小學以縣立為主,如河南各縣為例,寶豐縣初級小學??傆?3所,其中縣立初級小學36校,區立初級小學7校。舞陽縣小學總數273校,其中縣立182校,私立76校,區立15校。

(三)鄉村小學中男校、女校及男女生的不平衡

在華北,鄉村小學中男校、女校及男女學生懸殊較大,有相當一部分縣沒有女校,甚至沒有女學生。1928年河北省各縣男校、女學數分別為18800校和1140校,男生591694人,女生26445人,按比例計算,男校是女校的16.5倍,男生是女生的22.37倍。據1933年教育部初等教育統計顯示,河北省初級小學27848所,學生1005355人,其中男923943人,女81412人,男生是女生的11.3倍;河南初級小學校16325校,學生652921人,其中男生612664人,女生40257人,男生是女生的15.2倍;山東省初級小學31764校,學生1056107人,其中男生1001140人,女54967人,男生是女生的18.2倍;山西初級小學校18771校,學生645292人,其中男生528754人,女生116538人,男生是女生的4.5倍。具體到鄉村情況更加嚴重,1932年尉氏縣共有小學240校,其中男校224所,男女合校14所,女校僅2所,男校是女校的112倍,男生10757人,女生213人,男生是女生的50倍。(見表四)這表明華北鄉村女子教育十分落后。

(四)鄉村小學男女教師比例的不平衡

近代興學以來,華北地區鄉村小學教師就呈現出男女教師極其不平衡的特點。男性教師占絕對多數,女教師的比例很低,有的學校甚至沒有女教師。在河北定縣,1927年8月至1928年7月初級小學教師總數為437人,其中男教師385人,女教師52人;1928年8月至1929年7月初級小學教師總數為435人,其中男教師363人,女教師72人。在這兩年里女教師人數占教師總數的12%和16.5%。1932年劉容亭對山西陽曲縣20個鄉村初級小學概況進行調查,初級小學總數為28所,教師共有39人(其中女教師6人),女教師所占比例為15.3%,也就是說即使到了30年代,在華北鄉村仍有絕大多數的村莊沒有女教師。在山東汶上縣,1935年全縣130處初級小學中只有一區夏莊初級小學有一女教員主持,七區開河一校由夫婦二人主持,剩下的完全是男教員。鄉村小學教師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狀況嚴重制約鄉村女子教育的發展。

(五)鄉村小學的快速發展與鄉村兒童入學率不高之間的不平衡性

如前所述,近代華北鄉村小學教育在量和質上都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鄉村兒童入學率依然不高。據調查1928年河北省入學兒童占學齡兒童總數的22.9%強。另據1931年河南教育廳調查,安陽有463個村莊,人口約696792人,學齡兒童有97259人,在校的兒童有19124人,兒童入學率為19%,安陽為河南教育最發達的區域,其兒童入學率尚且如此,其他縣份的情況就可想而知。在山西,據1932年對陽曲縣20個村莊的調查,兒童入學率最高的為皇后園69%,最低的為老軍營5.77%,超過50%的村有9村。兒童入學率的狀況,一方面表明仍有絕大多數的兒童處于失學狀態或接受私塾教育。另一方面表明近代華北鄉村小學教育的發展尚不能滿足鄉村社會的需求。

三、余論

綜上所述,近代華北鄉村小學教育的發展經歷了清末和民國兩個階段,到三十年代末已斐然可觀,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若將其置于廣闊的鄉村社會中,其發展程度還是十分欠缺的,還遠遠不能滿足鄉村社會的需求。此外,華北鄉村小學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也呈現出的一系列的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村基礎教育近代化的進程。造成上述不平衡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鄉村社會衰敗的經濟狀況。近代華北鄉村地區的興學進程是在國家政權的強力干預下開啟的。但是近代以來,無論是清政府,還是民國政府,上至中央下至各省、縣等都面臨著一個無法克服的困難——財政困難。由于財政匱乏,政府所能給予鄉村新式教育的經費支持非常有限,鄉村教育經費主要由民間自籌。而這種地方教育投資體制實際上是默許客觀差異對普及教育的制約。也就是說,經濟狀況好的地區,鄉村民眾富足,興學進程就快,所立學校就多,鄉民也就有能力將子弟送入學校讀書,學生自然就多。反之經濟狀況不好的地區興學進程就慢。但是近代鄉村經濟普遍衰敗的現狀整體上制約了鄉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二)傳統的教育觀念。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讀書是特權階級的專利品,窮人是不能問津的。過去一般受教育者,也多系富家子弟,一般貧窮農家子弟因受金錢的束縛、環境的支配,往往喪失了其受教育的機會。并且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入仕”,而教育與謀生不發生聯系,也就是說如果不想為官,那自不必讀書,這很自然地就將教育與農民分割開來。這種認識長期以來影響著鄉村民眾,在他們看來種田需要的是先輩們流傳下來的亙古不變的耕種方法,他們靠天吃飯,遇有災害便求神拜天,祈求神靈的庇護。所以鄉村民眾的教育觀念異常淡漠。與傳統的教育觀念不同,新式教育的理念強調教育是謀生的手段,一個人要想謀生或者說生活得更好,就需要接受教育,用教育來改變自身的處境。這樣教育就與每個人都產生了聯系。農民也不例外,通過教育,可以提高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等,所以新式教育將教育與農民密切的聯系在一起。在新、舊教育觀念的共同作用下,在近代華北鄉村社會,鄉村民眾對教育的態度通常來說可以歸納為三種,第一,抱著一種“種地不用念書”的思想;第二,認為受教育的目的是認識幾個字,會寫名字,最多能記一筆流水賬就已經足夠了;第三,把教育當成一種升官發財的途徑,抱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態度。持第一種態度的人最多,他們通常不讓子女入學,所以鄉村兒童的入學率極低。持第二種態度的人,雖然把子女送進學校,但并不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陰天下雨、婚喪嫁娶、趕集廟會、農忙等事無大小都成為學生們不上學的理由,久而久之,學生中輟學的情況非常之多;持第三種態度的人,比較重視子女教育,但在鄉村社會中占比很少。

(三)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在舊的社會觀念“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的影響下,近代女子教育起步較晚,到1907年《學部奏定女學堂章程折》中規定女子可以接受師范教育和小學教育,但《女子小學堂章程》中規定女子小學堂與男子小學堂分別設立,不得混合。①這種狀況無疑限制了鄉村中女子教育的發展,因為受經費短缺、女師資匱乏等因素的影響,鄉村很少能有單獨設立女子學校。直到1912年《普通教育暫行辦法》中才規定初等小學??梢阅信?。②但是在鄉村中民眾受舊有觀念“男女有別”的影響,多數父母仍不愿將女兒送入學堂與男生同?;蚴芙逃谀行越處?。這就導致鄉村小學男女生比例嚴重失衡。近代華北鄉村小學教育的發展及其不平衡性,體現了近代教育新舊轉型的艱難性,同時也表明在近代鄉村復興使命下的鄉村小學發展,這不僅是基礎教育近代化的問題,更是個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

AnAnalysisoftheDevelopmentandImbalanceofRuralPrimaryEducation

intheRegionofNorthChinainModernTimes

YUEHong-ting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HenanNormalUniversity,Xinxiang453007,China)

Abstract:InNorthChina,theruralprimaryeducationinmoderntimesstartedwiththereformoftheeducationalsysteminthelateQingDynasty.Bythelate1930s,ruralprimaryeducationhadbeguntotakeshape.However,duetotheinfluenceofthedeclineoftheruraleconomy,backwardeducationandsocialconcepts,theprimaryschoolsinNorthChinashowedaseriesofimbalancesinthedevelopmentprocess,suchasthedisparitiesamongregions,theunevendevelopmentofvariousprimaryschools,theimbalanceofboysschoolsandgirlsschools,andthegenderratioimbalancebetweenboysandgirls,theseriousshortageoffemaleteachers,andtheimbalancebetweentherapiddevelopmentofruralprimaryschoolsandthelowenrollmentrateofruralchildren.ThedevelopmentofruralprimaryeducationinNorthChinashowsexactlythedifficulttransformationofmodemruraleducationfrom“old”to“new”.

Keywords:modern;northChina;ruralsociety;theprimaryeducation

[責任編輯山陽]

猜你喜歡
近代華北小學教育
華北玉米市場將進入筑底期
Literature Review on Context Translation Mode
“六經皆史料”:“六經皆史”論的近代詮釋及其意蘊
近代中國社會的愛國主義問題(1840—1911)
論近代中國社會婚姻道德的嬗變
探究“學講計劃”背景下的語文教學
研讀教材,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
提高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與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談小學語文課堂的生活教學
蘇州商團歷史沿革略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