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數字文化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4-04-13 05:08葉紫青張穎熙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文化產業數字化數字

葉紫青,張穎熙

(1.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商學院,北京 102488;2.中國社會科學院 財經戰略研究院,北京 100006)

文化產業在“十三五”規劃中被列為我國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自此邁入快速發展階段,其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比持續上升。近些年,由于數字技術的進步及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習慣的轉變,文化產業在新一輪信息革命中正在朝著數字化轉型過渡,數字文化經濟應運而生,且進入高度競爭與快速變革時期。為適應數字化時代發展需要,文化產業發展亟待轉型升級和變革創新,加快發展數字文化經濟勢在必行。

一、推動數字文化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一)對數字文化經濟的界定

數字文化經濟作為數字技術廣泛應用的產物,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文化創新的重要手段。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明顯快于整體文化產業,數字內容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的主體部分[1]。原文化部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了“數字文化產業”概念,該文件認為數字文化產業主要是文化產業的數字化問題,旨在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培育新興文化產業。騰訊研究院(2022)年發布的研究報告《文化科技融合2021:邁向數字文化經濟時代》對數字文化經濟的特征作了具體描述。該報告認為,數字文化經濟以文化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網絡與數字平臺作為文化內容生產、傳播與消費的載體,以數字技術為文化經濟發展驅動力。我們認為,數字文化經濟是在數字文化產業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個概念,要弄懂數字文化經濟,先要明晰數字文化產業的內涵。數字文化產業以文化創意內容為核心,依托數字技術進行創作、生產、傳播和服務,呈現技術更迭快、生產數字化、傳播網絡化、消費個性化等特點,是培育新供給、促進新消費的重要力量。數字文化經濟則是在數字文化產業上的理念創新,既是數字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經濟的構成部分,其核心特征是文化的要素化生產、創意的工業化轉化、消費的沉浸化方式。

(二)推動數字文化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傳統經濟理論中,邊際成本在一定條件下會遞增,同時伴隨發生的是邊際產出遞減從而導致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但數字經濟時代該理論正在面臨挑戰,數據要素的特征使得邊際成本遞減的情況下邊際收益反而處于遞增狀態[2]。傳統的規模經濟主要通過橫向同類企業并購或擴大生產、縱向垂直整合產業鏈,重心為生產供給端。發展數字文化經濟則是協同生產模式,各協作單元的透明度提高了協作效率,數字化媒體和平臺具有集中優勢。其重心向需求側轉移,數字文化經濟通過數據收集和分析,實現了更加精準的用戶定位和個性化推薦,數字文化經濟可以借助網絡效應和社交分享,進一步提升用戶參與度和內容消費量,實現規模效應。同時,發展數字文化經濟降低了生產與傳播成本,云存儲、云計算等技術實現共享和協同創作,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數字化媒介的傳播成本也較低,可以通過互聯網等渠道實現廣泛傳播,無需傳統媒體的物理分發和推廣成本。數字文化經濟作為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它為創意產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帶動了相關企業和從業者的增加,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并且有助于塑造城市的形象和提升文化軟實力。

中國擁有龐大的互聯網用戶基數和移動設備普及率。截至2022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突破12億。數字化技術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中國數字文化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數字文化經濟領域涵蓋了諸多領域,擁有多樣化的數字文化內容,包括數字藝術、動漫游戲、虛擬現實等等。2022年,我國數字出版、互聯網文化娛樂平臺、增值電信文化服務等行業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分別為30.3%、18.6%、16.9%,充分彰顯了文化數字化的發展潛力。同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為抓手”,將“關聯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作為重點任務。數字文化產業成為優化供給、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徑和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但目前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還面臨數字化水平不高、供給結構質量有待優化、新型業態培育不夠、線上消費仍需培育鞏固、數字化治理能力不足等新問題。為此,要把發展數字文化經濟擺在重要位置,采取切實措施,推動數字文化經濟高質快速持續發展。

二、北京市發展數字文化經濟的競爭優勢

北京是我國文化資源最集中,數字經濟和文化產業最發達的地區,在發展數字文化經濟方面有得天獨厚的競爭優勢。

(一)文化資源豐富,滋養數字文化生長

北京是最能代表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城市,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就被賦予“文化中心”這一城市戰略定位,長期以來在諸多領域發揮首都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各類豐富的文化資源與設施為數字文化經濟的生長提供沃土。具體表現在:第一,城市本身的歷史底蘊是天然可利用的文化元素。在數字文化經濟中,“數字”為“骨”而“文化”為“魂”,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為北京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等都為北京提供了豐富的數字文化內容素材。第二,城市文化設施為文化數字化提供空間載體。截至2022年上半年,北京市、區、街鄉、社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達到6937個、圖書館室6135個、室外文化廣場5616個,基本建成“十五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7077個數字文化資源庫為市民提供線上公共文化服務。發達的文化設施網絡為文化數字化創造了大量可依附的空間載體?!?022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結果顯示,北京連續近七年保持排名第一。指數體系包括從投入角度評價產業主體、人才、資本等要素,產出角度評價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以及從外部角度評價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與創新環境。文化內容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文化新業態新模式已成為北京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不斷凸顯。

(二)基礎設施完善,奠定數字文化基石

新型基礎設施布局是建立數字文化經濟的根基。近年來,北京持續加大5G網絡、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在國內遙遙領先。其一,5G網絡規模龐大。截至2023年4月,北京已建成5G基站9萬座,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全國第一。5G用戶1585.3萬戶,5G手機終端連接數2214.1萬個。其二,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完善。據統計,現已接入國家頂級節點(北京)的二級節點共計98個,位列五大國家頂級節點之首;累計標識注冊量超636.8億個,累計標識解析量超過748.6億次。其三,云計算能力優勢突出。據中國產業信息網阿里云數據顯示,2020年北京云棲總指數為94.06,居全國第一;其中,北京云服務投資指數(100.00)、云計算力指數(93.18)和云儲存指數(100.00)均居全國首位。數字基礎設施包括數據中心、通信網絡、云服務平臺等,為信息流動和處理提供支撐。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可以加速信息的傳遞和共享,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

(三)文化新業態涌現,打造消費新場景

隨著數字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元宇宙已經成為新的熱門領域。元宇宙為文化產業數字化升級提供了新的契機和平臺,為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在元宇宙中,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不僅可以實現數字化、個性化和智能化,還可以創造更多的虛擬價值,吸引更多的數字文化消費者[3]。

元宇宙通過作用于文化產業鏈的上游提供技術支持和創意驅動;中游提供更多沉浸式和互動性強的體驗,吸引用戶參與和消費;下游通過建立虛擬商城、品牌推廣等,為文化產品的銷售和推廣提供更多渠道和方式[4]。北京作為全國數字文化產業的重要基地之一,正在從虛擬文化體驗、創新應用、政策扶持與合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元宇宙的發展。其中,北京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區已經成為元宇宙相關企業和項目的重要集聚區之一,園區不僅提供了創新創業的孵化環境和資源支持,還為元宇宙企業提供了展示、合作和交流的平臺。北京數字藝術博覽會是一個集數字人文、數字藝術、數字設計和數字動漫等為一體的數字文化盛會。在元宇宙中進行的數字藝術展示活動,不僅為數字藝術家提供了展示作品的平臺,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沉浸式和互動式的體驗方式,推動著數字藝術的創新和發展。此外,北京市推出了一些以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為主要手段的文化體驗項目,多處文化景觀如故宮博物院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穿越時空,為游客營造出身臨明清宮廷的盛況。

(四)科創人才集聚,提供研發創新源泉

北京科技創新優勢突出,高??蒲性核?文化科技頭部企業高度集中,形成產—學—研互動良好的創新生態圈。根據2021年中關村論壇會議發布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排名,北京總排名全國第一、世界第三。在教育層面,北京是中國高校數量最多且質量最高的城市。北京擁有90多所高校,其數量和知名度均為全國第一。在科研層面,北京國家級實驗室、研究機構林立,專利密度內地最高。北京擁有1000多家科研院所、128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近3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22年北京市擁有發明專利總量47.3萬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18.3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7.5倍,穩居全國第一。在產業層面,北京數字文化產業總體布局良好,龍頭企業發展勢頭強勁。據《北京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北京擁有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1個、數字文化娛樂獨角獸企業11家,“全國文化企業30強”上榜3家,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69家、重點項目31個,均居全國首位。除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外,北京積極構建了以科技園區、孵化器、加速器等為核心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提供了科研平臺、實驗設施、創業導師等資源,幫助科創人才轉化科研成果、推動項目落地和發展。這些創新創業載體為人才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務。北京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積極探索從科技強到文化產業強,再到數字文化經濟強國的創新路徑。

三、發展數字文化經濟的現實挑戰

數字文化經濟,是全新的經濟形態,是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的必然產物。目前,總體處在初級階段,還不夠成熟,面臨許多挑戰。這里,我們以北京市為例,剖析發展數字文化經濟遇到的挑戰。

(一)關鍵核心技術尚未突破

北京圍繞“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一戰略目標,在諸多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但就數字文化經濟建設而言,依然面臨關鍵核心技術的“卡脖子”問題。在數字底層技術方面,北京的算法水平全國領先,但與國際頂尖城市相比差距明顯,計算、推算、計數(G06)高價值專利占比僅為2%,明顯低于紐約(27.4%)、東京(8.5%),儲存技術、大數據基礎算法技術等仍然為發達國家所控制。在基礎元器件方面,射頻芯片、光通信芯片、中高頻射頻器件等5G產業先進元器件主要依賴于進口,尚未實現國產替代[5]。在基礎軟件方面,設計芯片所必需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件、面向超精密加工的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軟件等基礎軟件均被西方國家壟斷[6]。深受消費者群體偏好的社交媒體作為數字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與大數據分析技術結合可以推動數字文化經濟的個性化、精準化發展。然而,在用戶畫像、情感分析、輿情監測等方面,還需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以滿足數字文化市場的需求[7]。元宇宙場景展示所運用到的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為數字文化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創作和體驗方式。然而,目前在設備硬件、內容創作、交互體驗等方面仍需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以提升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的逼真度和用戶體驗。

(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足

北京雖然科研成果豐碩,但存在轉化能力不足的問題。據統計,同為科技創新城市的深圳有95%的發明專利來自企業,而在北京近四成發明專利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貢獻。北京依托于豐富的教育科研資源,以科研驅動創新,高校是專利的重要來源。但其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明顯不足,這是因為:其一,高校研究難以符合市場需求。高??萍汲晒D化是指高校的科學研究轉移到企業、應用于市場、最終實現產業化的過程。然而在高校開展研發的過程中,往往受主觀上目標不一致、“唯數量論”,客觀上中試條件欠缺、資金不足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高??萍汲晒x市場需求,難以實現產業化的最終目標。其二,技術轉移和交易過程中存在認知偏差。由于知識本身復雜性、內隱性的特征,以及校企研究人員之間存在知識勢差,導致成果在轉移過程中容易出現信息失真。其三,企業二次創新能力不足。高校產出的發明專利往往集中在某一單元,而企業在實際應用中往往涉及集成開發,這就要求企業在承接高校技術轉移后必須具有較強的二次創新能力,從而在滿足自身目標—約束的情況下實現大批量生產。

(三)數據要素價值釋放有限

北京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建設起步較早,截至2023年2月,該平臺歸集了115個單位的開放數據,合計約1.7萬個數據集。(1)北京市公共數據開放平臺,2023年2月28日,https://data.beijing.gov.cn/。然而根據2022年復旦大學發布的評估地方政府數據開放水平的“開放樹林指數”,2021年北京排名僅為第34位;在細分方向上,平臺層和數據層得分較低。這說明從實際體驗情況來看,北京公共數據平臺在開放、使用和運營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導致供需不匹配、數據實用性不高。文化產業數據孤島現象也比較嚴重,涉及文化產業的數據來自不同的機構和部門,例如文旅局、版權管理機構、藝術品交易市場等都存在數據孤島現象,相關數據無法有效整合和共享。比如,在藝術品市場中,不同畫廊和拍賣行擁有各自的銷售數據,但由于缺乏數據共享機制,無法形成全面的市場分析,限制了數據要素的價值釋放。另外,數字文化經濟包含的數據往往涉及個人隱私和版權等敏感信息。為保護個人隱私和知識產權,相關數據訪問和共享也受到限制。如影視產業中,電影票房和觀影數據的共享受到保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觀眾行為和市場需求的深入分析。

(四)文化產業鏈亟須重塑

數字技術重塑全球產業鏈群生態體系是人類由工業文明邁向數字文明的必然過程,也是推動產業鏈創新的根本動力。數字文化經濟發展要突出文化資源與數字資產的產業轉化,推動文化資源品相要素、價值要素、效用要素整合,加快文化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傳統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融合,形成數字文化產業上下游聯動、分工協作的產業鏈,這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難題[8]。發展數字文化經濟不是簡單地對文化內容進行數字信息采集和數字化呈現,也不等同于將傳統文化企業進行數字化。一是需要從現有的文化資源提煉出核心文化IP,通過多維物理空間、結合數字技術,營造核心數字文化主題故事場景;二是需要將數字展覽、賽事活動等,進行體驗賦能再現到現實的場館與景區,將線上社區轉化為線下社區,形成原創數字文化IP;三是需要數字文化跨界賦能,充分結合在場、在地、在線的創意設計、直播等項目。盡管北京已成為數字文化經濟的重要節點,但在產業布局上仍有缺陷。數字文化經濟涉及多個領域,如電影、動漫、游戲、音樂、文學等,需要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價值鏈[9]。但現實中,北京文化產業呈現出區域發展不平衡現狀,北京文化產業與數字文化資源集中在城市核心區,城市副中心和郊區的文化產業相對較少。2020年,北京市認定98家市級文化產業園,東城、西城、海淀、朝陽四個區共74家入選,占比75.6%,(2)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關于北京市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報告,2021年2月7日,https://fgw.beijing.gov.cn/gzdt/fgzs/mtbdx/bzwlxw/202102/t20210207_2278706.htm。這導致了文化資源的不均衡分布和發展機會的局限性,一定程度制約了數字文化經濟可持續發展。

四、推動數字文化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思路

(一)發揮政府與市場雙重力量,推動數字文化經濟高質有序發展

一是政府主導關鍵核心技術立項。在數字文化經濟領域的重大科技立項上,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爭先”等項目組織形式,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政府應采取適當的宏觀調控措施,以保護公平競爭、防范壟斷,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共利益。二是有針對性地增加研發投入財政資金。進一步優化財政科技經費支出結構,加強對重大科技項目經費的統籌,支持數字文化領域高精尖產業研發創新。政策扶持、投資基金、創業孵化等,激發市場活力、減少市場風險,推動數字文化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三是尊重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數字文化經濟發展的決定作用。首先,市場機制能夠有效調動數字文化產業內外的資源,實現資源合理配置。通過市場競爭,優秀的企業能夠獲得更多資源的支持,而低效率或不受歡迎的企業則會受到市場的淘汰。這有助于提高數字文化經濟的整體效率和生產力。其次,市場機制能夠根據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和偏好,提供多樣化的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企業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產品定位和差異化競爭,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個性化的選擇。再次,市場機制有利于數字文化產業鏈的協同發展。不同環節的企業在市場機制下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共同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和壯大。

(二)強化數字技術應用,培育數字文化應用場景

一是建構虛擬博物館和保護文化遺產,利用高精度三維掃描技術,創建有較強真實感的虛擬博物館,使用戶能夠遠程參觀博物館展品和文化遺產。通過數字化技術保存和還原文化遺產,如數字化重建古代建筑或文物,實現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再現。并且可將數據挖掘技術用于發現隱藏在大量數據中的模式和關聯,為文化資源的分類、檢索和推薦提供支持。二是增強數字化文化學習和認知,利用智能化學習系統和個性化推薦算法,為用戶提供定制化的文化學習資源和課程。運用虛擬導游和智能問答機器人,幫助用戶深入了解歷史、藝術和文化,提升文化認知和素養。三是提供智能文化導覽和解說,結合自然語言處理(NLP)和機器學習技術,智能文化導覽系統可以理解用戶的需求和興趣,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文化解說和講解,使參觀者對文化遺產和藝術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四是形成創意工具和創作平臺,未來的數字化技術將提供更多的創意工具和創作平臺,幫助藝術家、設計師和創作者們實現自己的創意,例如使用AI輔助創作、虛擬現實繪畫和音樂生成等。

(三)支持企業內部創新,增強數字文化核心競爭力

一是積極吸納高端技術人才。在高精尖技術領域招賢納士,一方面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擊破關鍵技術壁壘;另一方面減少校企合作之間的知識勢差,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二是增加關鍵技術研發投入傾斜。加大技術創新研發投入,重點保障關鍵技術成果的中試和產業化過程。三是增強企業間協同攻關能力。在京央企、國企開放前沿技術應用場景清單,面向科技型小微企業開放,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能力。具體而言,企業可以設立專門的創新團隊,由跨學科的專業人員組成,致力于數字文化領域的研究和創新。創新企業文化建設,設立獎勵制度,激勵員工在數字文化領域中進行創新實踐,激發內部創新活力。企業應當加大對數字文化研發領域的投資,為內部創新提供足夠的資源支持。這包括財務投入、技術設備和研發團隊等。通過提供必要的資源,企業可以培養內部的創新能力,引領數字文化行業的發展。

(四)創新科研機構研發管理目標,升級數字文化產業價值鏈

一是推進成果評價制度改革。重視科技成果的質量、績效和貢獻,引入高價值專利、高被引科技論文作為評價指標,取締考核評價的“唯數量論”。二是以市場需求為引領開展研發活動。深化產—研互動機制,了解市場痛點與真實需求,積極參與企業技術難關攻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升級數字文化產業的價值鏈,旨在通過改變數字文化產業內各個環節的結構、功能和關系,提高產業鏈條上不同環節的附加值和協同效應,從而增強數字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經濟價值??蒲袡C構可以將技術創新和實踐結合起來,直接參與到數字文化產業的實際需求和問題解決中。通過深入了解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積極開展前沿技術研究,為行業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和創新應用。同時,開發和建設數字文化產業的開放平臺,為企業、創作者和用戶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這樣的平臺可以促進產學研合作,提供資源共享和數據交流的機會,推動數字文化產業的創新和發展。

(五)優化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培育數字文化復合型高端人才

一是建設復合型課程體系。順應數字文化經濟跨領域的特征,根據專業所屬類別,有傾向性地增設交叉學科課程。例如在技術優勢專業設置文化創意、文化投資、文化數字化服務與管理等方面的綜合性課程,在文化優勢專業設置數字化相關的技術前沿課程,以增加數字文化復合型人才儲備。二是對接企業實踐項目。加強校企合作,積累實戰經驗,使得人才培養適應文化數字化發展的進程,盡量縮小人才培養與用人需求之間的差距。三是建立可持續的數字終身教育。將數字素養納入各年級教育教學中,強化文化人的數字化思維,實現數字文化的廣泛普及,營造數字文化融合發展的社會氛圍。四是通過政策匯聚數字文創戰略人才。本地人才留育方面,通過放寬落戶政策、發放補貼、優化人才住房政策,提高本地人才留育成效;外部人才吸引方面,落實外籍人才便利政策,在人才簽證、工作許可、長期居留等方面推行更加便利的服務;跨界人才交流方面,通過開展數字文化國際博覽會等國際活動,建立跨界人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實現前沿知識和技術的擴散。

猜你喜歡
文化產業數字化數字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答數字
數字化制勝
數字看G20
成雙成對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