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省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實踐路徑研究

2024-04-13 11:52李東旭
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壓艙石黑龍江黑龍江省

李東旭

(中共黑龍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哈爾濱 150001)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連續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黑龍江省乘勢而上,在農業戰線取得了一系列矚目的成就。經過40 多年的發展,黑龍江省建成了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成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一塊“壓艙石”。在新時代,我們要認真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黑龍江要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重要指示,進一步鞏固全國產糧第一大省地位,把端牢中國人的飯碗作為重大政治責任,確保平時產得出、供得足,在極端情況下頂得上、靠得住。

一、黑龍江省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現實基礎

黑龍江省是國家糧食主要產區,耕地面積較之其他地區相對富裕,加之長期以來制定有利于農業的發展政策,為黑龍江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居全國首位

1949 年,黑龍江糧豆總產僅為108.4 億斤,平均畝產69 公斤,人均占有糧食540 公斤[1]。到2022 年,“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總產量達1552.6 億斤,占全國的11.3%,連續十三年位列全國第一”[2]。連續9年穩定在1 200億斤以上,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均居全國第一,全國每9碗飯就有1 碗來自黑龍江,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大糧倉”,作為糧食安全“壓艙石”具有較為可靠的現實性基礎。

(二)農業資源稟賦得天獨厚

黑龍江省有著名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大寒地黑土帶之一,光溫水同季,適宜種植水稻、大豆、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全省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日照時數在2400~2800 小時,常年有效積溫1600~2800℃之間。境內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綏芬河等四大水系和興凱湖、鏡泊湖、五大連池等三大湖泊,2021 年全省水資源總量1 196.28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量1 020.53億立方米[3]68。氣候條件適宜農作物生長,具有其他地區沒有的生產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在種植水稻、大豆、玉米、小麥等市場需要的高產優質糧食品種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已經培育出了一系列適宜在高緯度地區推廣種植的高產高效的優質新品種。

(三)農業基礎設施不斷改善

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方面,2021年,全年落實水利投資85.98億元,完成投資77.65億元,完成率90.3%[3]251。全省現有水庫845 座,其中,大、中型水庫127 座。新建高標準農田1 025 萬畝,超額完成任務51萬畝[4]217,進一步推進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

(四)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十三五”期間,黑龍江省農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全省農業科技人員已經發展到4.7 萬人?;鶎愚r技隊伍壯大到1.3 萬人。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組織發展到3.98 萬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穩定在100 個以上。培育經營管理型、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高素質農民10.77萬人,建成國家級農民教育培訓基地8 個,掛牌省級農民田間學校50個。2021年,全省培育脫貧攻堅帶頭人、創新創業帶頭人、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等高素質農民1.5萬人,全省高素質農民達到10萬人[5]。

(五)農作物新品種選育不斷取得新突破

黑龍江攻破了水稻優質高產、大豆抗灰斑病育種和高產育種、玉米早熟高產和“水玉米”、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等難題,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育種水平處于全國領先位置,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45%,高于全國43%的平均水平。黑龍江將航天高新技術與農業育種相結合探索出一條嶄新的農作物育種新途徑,成功地育成龍輻15 號小麥等農作物新品種,創建370 個現代農業科技園,建成了千公里科技示范帶,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和農產品優質化率均達到98%。先后制定了《黑龍江省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黑龍江省2021 年農作物優質高效品種種植區劃布局》,確定玉米等285個高產優質品種,指導種植戶科學選種用種,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審定推廣玉米、水稻、大豆、小麥等主要農作物新品種334 個。建設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16 個、作物專家育種示范基地10 個[3]237。全省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種植占比為87%,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5%[6]450。

(六)綠色有機農業迅猛發展

多年來,黑龍江省一直重視綠色食品得發展與培育。黑龍江是全國最早把綠色食品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的省份之一。2016年12月12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制定并頒發了《2016 年至2020 年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規劃》,為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熬G色食品認證面積(含有機食品)9137.1 萬畝,比上年增長3.6%。綠色食品企業(合作社)1136 個,下降1.9%;綠色食品產品3118 個,增長2.3%”[7]?!拔宄4竺灼放茝姸戎颠_926,品牌價值達710.28 億元,位列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產品百強榜第5名,連續7年蟬聯地標產品大米類全國第一”[8]。

二、黑龍江省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現實挑戰

實現糧食穩產高產,要著力破解各種制約因素,包括糧食產能、糧食的生產成本、基礎設施的供給能力、科技創新能力以及農業生產外部條件等。黑龍江要實現糧食可持續性穩產高產依然存在諸多困擾。

(一)“黑土地”流失現象依然存在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由于長期墾殖,黑土地資源沙化、堿化、退化比較嚴重。如不及時治理,再過50 年大部分黑土層將流失殆盡”??梢灶A見,如果黑龍江黑土地水土流失問題得不到有效治理,再過幾十年北大倉的黑土地將不復存在,糧食增產增收將難以為繼。隨著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啟動、《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出臺,黑龍江省水土流失得到較好遏制,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問題得到較大程度緩解,黑土地保護利用經驗做法受到國務院第九次大督查通報表揚,但黑土地流失現象依然存在,地力過度使用、精耕細作不足等依然是阻礙糧食生產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農業基礎建設仍然存在薄弱環節

一是易澇農田較多。易澇面積對農作物的生長影響很大。全省易澇面積20 世紀50 年代為173.3 萬公頃,2020 年增至450.8 萬公頃[9]。全省2021 年耕地1 718.01萬公頃,約占全國十分之一,人均占有耕地近6.78 畝,但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比重達2/3[4]217。二是全省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需進一步加強。2021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08.5萬公頃,僅占全省耕地面積的6.3%;水庫845 座,庫總容量285.97 億立方米[4]217。黑龍江近年大面積提高水田面積,使黑龍江水資源短缺,水資源短缺嚴重制約了糧食產量的增長。三是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由于工業“三廢”排放以及農藥、化肥、地膜的不合理使用,導致近年來土地污染呈發展態勢,2021 年,農藥、化肥、地膜的使用量分別為5.7 萬噸、239.0萬噸、1.8萬噸[4]217。

(三)糧食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

利用先進技術、科學合理種植是黑龍江糧食增產增收的根本途徑,但黑龍江糧食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與發達地區相比仍有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農業投入嚴重不足。較之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發達省份,黑龍江省財政收入較為匱乏,運用在農業方面的資金相對不足。二是農業科研機制還不夠靈活,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意識還不強,離崗創業、股權分配等政策難以落地,“黑龍江省80%以上的科研成果是公益化無償轉讓,科研和生產‘兩層皮’,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遠低于發達地區”[5]。三是農業技術隊伍偏弱。在“十三五”期間,黑龍江省農業科技人員和專業人員以及基層農技隊伍壯大到1.3萬人,但總體人數依然偏少,技術水平還有待提高,難以適應農業現代化和規模經營發展需要[5]。

(四)糧食作物布局有待進一步優化

黑龍江省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前,由于長期注重糧食產量,農業種植一產獨大,但整體布局不夠合理。一是結構不夠合理。長期以來,黑龍江糧食比例偏高,生產單一。2022 年,黑龍江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 468.3 萬公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52.6 萬公頃[7]。二是作物布局不夠均衡。2021 年,在種植面積上玉米、大豆、水稻列為前三位,分別為652.43 萬公頃、388.77 萬公頃、386.74 萬公頃,三者占全省耕地面積的83.11%。黑河大豆種植面積占本地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66.67%,大興安嶺地區大豆種植面積占本地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則高達88%[3]223。三是品種及品質結構調整有待改善。從幾次品種結構調整看,面積的調整大多是適應性調整,不是科技含量提高的戰略性調整,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

三、黑龍江省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實踐路徑

在黑龍江農業發展的偉大實踐中,黑龍江省不斷探索和總結,深化了對發展規律的認識,增強了走現代化大農業的自覺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黑龍江農業再次迎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爭做“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走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的現實之路,成為黑龍江人民的現實選擇。

(一)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土地家庭承包經營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但現在分戶分散經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進實用技術推廣,致使勞動生產率和單位資源產出率低。規模出產量、增效益,黑龍江省耕地集中連片,不僅適于規模連片經營,而且發展農業機械化也迫切需要規模經營。因此,要在堅持家庭經營基本地位的基礎上,重點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的載體,既能體現農民的主體性,又能體現傳統農民的主體性,還能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地保護和實現農民的利益,是新時代激發農民新活力的有效組織形式。要加緊培養具備相應生產能力和生產經驗、掌握必要的農業種植技術、熟練使用農業機械的新一代技能型種糧農民成為農場主。作為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家庭農場也存在許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實現更高層次的組織形式,即合作社。合作社組織“民辦、民管、民惠”的性質,進一步凸顯了農民的主體地位,而不是把農民變成旁觀者。要在“三權分置”的框架內,本著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建立土地流轉市場,搭建服務平臺,引導農民加快土地流轉,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產品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在此基礎上,對外出務工人員以及其他非農人員擁有的土地可采用土地入股分紅方式獲取權益。

(二)支持糧食大省加快工業化進程

糧穩天下安。黑龍江省肩負著祖國大糧倉的重任,更要在提高糧食產能上下功夫。在過去70多年,在政策上主要局限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本身,尚未關注糧食生產主體競爭力的提高和規模經營?!皬默F代農業發展規律來分析,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工業化”[10],國家不僅要在商品糧價低的糧食生產條件建設上給予支持,還要在商品糧生產規模經營條件上給予支持。對黑龍江種植產業給予一定的特殊補助,支持農業朝著精深方向發展,在居民收入提高后,食品的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要支持糧食主產區通過發展加工業和糧食轉化產業提供多種形態的農產品輸出。對能夠開發拉動農業后續的產業,對地方生產總值增長具有貢獻的種糧大戶,應穩定加大財政獎補力度,建立“能增能減、能進能出”的動態調整獎勵制度。

(三)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現代農業的糧食生產,必須著眼長遠,加大投入,加快把現有的中低產田改造成穩產、高產田。從2009 年開始,黑龍江在松嫩、三江兩大平原啟動了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項目,至2022年“落實黑土耕地保護示范面積超5 600萬畝,高標準農田累計達1 億畝”[2],整體提升了全省農田基本建設水平,有效提升了全省的糧食產能。今后,要進一步根據《黑龍江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規劃(2021—2025年)》《黑龍江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等相關規劃統一規劃布局、建設標準、組織實施、驗收考核、上圖入庫,力爭新建及改造4 100萬畝,總規模達到1.22億畝高標準農田的奮斗目標,實現集中連片、溝渠連通,基本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6]184。

(四)切實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毫無疑問,農民是糧食種植的主體,“不讓種糧農民在經濟上吃虧”[11]。為了保護和鼓勵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持久不衰,美國、歐盟等都對糧農進行較高的補貼,采用“直接補貼”“反周期補貼”“國家奶制品市場損失補貼”“特別災難援助計劃”“交易援助貸款和貸款缺額補貼”“作物和收入補貼保險”以及農產品價格支持計劃等方式保證農民收入,在金融、稅收等諸多方面都有很多優惠政策。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建議政府在繼續落實支農惠農政策基礎上,實施有利于農業大省經濟整體發展的政策,按提供商品糧的品種、質量和數量多少,或者按種糧的面積適當提高補貼標準。農業是高風險產業,既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風險,又有難以預料的市場經營風險,支持農業保險的發展,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不可缺少的保證條件。應放寬農業保險產業發展的入市門檻,不斷增加農業保險的險種,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不會因為災害和市場風險而受到挫傷。

(五)堅持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耕地就那么多,穩產增產根本出路在科技”[12]??萍紕撔率侵袊约昂邶埥r業發展的根本出路,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有效手段。一方面,農業科技創新為農業增產增收提供了有效保障。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在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農業遙感和信息化等領域不斷取得新進展,在旱作節水、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等方面也采用了先進的農業技術。2022 年,黑龍江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9.4%,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8%以上”[2]。另一方面,農業科技創新進一步提升了黑龍江省農業的競爭力。近年來,黑龍江省在生物育種、轉基因新品種培育等方面不斷突破。農業科技創新成為黑龍江農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并且日益成為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源泉。

(六)科學優化調整農業結構

黑龍江省應從區域結構、品種結構、品質結構等三個方面入手,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布局結構,促進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一是通過調整區域結構,建立了農產品優勢產業帶。按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方向,豐富農產品供給。二是在品種結構調整上,進一步優化糧經飼種植比例。在確保糧食產能不降低的前提下,引導農民科學調整種植結構,穩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廣米改豆、米改麥、米改雜、米改經、米改飼等種植模式,把“糧倉”變為“糧倉+肉庫+奶罐”。逐步實現“一減七增”的總體格局,即玉米的種植面積減少,水稻、大豆、小麥、馬鈴薯、雜糧雜豆、經濟作物、飼草飼料等作物的種植面積增加。促使黑龍江省種植結構由“一糧獨大”開始向更加合理的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轉變。三是優化品質結構,不斷增強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以深度開發“原字號”,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動糧食精深加工,做強綠色食品加工業??茖W開發利用各類資源,積極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食物供給體系,努力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實踐地。

(七)加快推進全省農業機械化水平

大力發展各種農機專業化服務組織,提高發展精準農業的服務水平,這既是人均耕地較多地區農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最能體現現代農業優越性的重要環節。加快發展農機專業化服務組織,在全省推廣農墾的機械化作業、模式化栽培、規?;a、產業化發展、社會化服務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增加對購置大型農業機械的政府補貼,進一步擴大和提高大型機械化作業水平,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的生產模式。在目前農民收入不高的情況下,提高國家對農民購買大型農業機械補貼的標準,鼓勵農民利用優惠貸款和農機補貼的政策,購置大型農業機械,組建農機合作社或專業化農機服務公司,引導農民轉變傳統的耕作方式,通過機械化、規?;?、集約化生產實現增收節支,達到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猜你喜歡
壓艙石黑龍江黑龍江省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黑龍江省節能監測中心
Write a caption
黑龍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實施方案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令
抱緊人生“壓艙石”
能源合作是中阿關系的“壓艙石”
黑龍江棄風博弈
面對突發事件,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這塊“壓艙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