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

2024-04-13 11:52鄒亞光
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高質量

鄒亞光

[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黑龍江省行政學院),哈爾濱 150080]

2023年9月6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兩次提到了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內涵豐富、意蘊深遠,它的提出不僅為東北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指明了方向,更將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新動能。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1776年,“國民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首次提出生產力的概念,他認為勞動分工是創造財富的源泉,這里的生產力主要指“勞動生產力”,即一定時間內的勞動效率,用勞動的熟練程度、勞動技巧和勞動經驗來衡量。法國經濟學家薩伊于1803年提出了生產三要素理論,他看到了勞動、資本和土地資源三要素協同創造出商品價值,就像工廠里的機器設備是開工的必要條件一樣。馬克思綜合了亞當·斯密和薩伊關于生產力的論述,從唯物史觀出發深刻揭示了生產力發展規律,并充分肯定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類歷史活動的產物,也是人類社會生活和全部歷史的物質基礎,主要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等三個要素。從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來看,生產力具有客觀現實性和社會歷史性的特點。新質生產力是在傳統生產力的母體中孕育成熟的,既保留了傳統生產力中積極合理、適合新時代的因素,又克服了傳統生產力中消極腐朽的因素,并增添了傳統生產力所不能容納的內容。新質生產力作為生產力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在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方面必然與傳統生產力有著顯著的區別[1]。

(一)新質生產力代表的新勞動者呈現高素質化

勞動者是指在生產實踐活動中,具有一定的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知識,并能運用一定的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起作用的人。勞動者既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其勞動技能和勞動素質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決定作用[2]。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提升,并在新科學技術應用的同時大幅提高。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火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應用、生產工具的更新、編程語言的發明、數字技術的發明和應用都使勞動者的勞動技能發生了質的提升。隨著數智時代的到來,勞動者知識化和專業化創新能力得以深度開發,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技術知識產品(服務)將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新質生產力代表的新勞動資料呈現高智能化

勞動資料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作用于勞動對象的物質資料或條件。勞動資料的核心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的改進在提高勞動效率的同時,也大大增強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在生產力的發展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工業革命以前,勞動資料以手工工具(石器、木質工具和金屬工具)為主;工業革命以來,機械成為主體。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尤其是數智時代的到來,傳統勞動資料與科學技術相融合,出現了一批批具有顛覆性的生產工具,例如無人機、生成式人工智能、全自動化工具等。這些工具不僅能夠彌補人類勞動體能的不足,而且可以減輕其部分腦力勞動負擔,使整個社會的物質生產體系發生質的飛躍。

(三)新質生產力代表的新勞動對象呈現高算力化

勞動對象指的是人們通過自己的勞動加工后,能夠用于滿足社會需求的物質資料。只有將勞動與勞動對象相結合,才能創造社會財富。勞動對象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在某一時代的直接反映,不同的生產力水平會帶來不同的勞動對象。在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人類的勞動對象也隨之發生變化。區別于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資源能源的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勞動對象具有高算力化的特點[3]。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出現了合成材料、復合化材料、智能化材料等新的勞動對象,而數據作為一種可以無限循環使用的信息資源,無疑成為最關鍵的一部分。使用數據等虛擬要素可以超越現實條件的限制,構建數字化的虛擬空間,擴展我們生產和生活的領域。同時,數據處理和分析需要超級計算、云計算和邊緣運算等強大算力支持,能夠為我們生產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

當今世界,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正在邁向數智時代。只有那些率先在技術上取得顛覆性、突破性成果,進而形成先進生產力的國家,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主動權。歷史教訓和現實經驗都啟示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必須堅持創新驅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塑造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一)以新質生產力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經濟增長方式由以資源消耗、勞動力投入以及資本投入驅動的“粗放式”增長轉為以提質增效、結構升級和創新驅動的“集約式”增長。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科技創新和勞動者素質提升的作用變得越發至關重要[4]。雖然過去我們也將科技創新和人才擺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突出位置,但由于當時生產水平和綜合國力有限,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還是靠資源的投入。進入新時代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日益突出,而且高質量發展對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經濟發展新動力成為當前經濟工作重要任務。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生產力,是突破原有技術瓶頸的生產力,將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特別是顛覆性技術創新,來催生出新產業和新業態,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從而達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產品效益和服務質量的目的,最終實現經濟由“粗放式”向“集約式”的轉變,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二)以新質生產力改善高質量發展結構

首先,改善經濟發展結構,增強發展的整體性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傳統的生產方式導致了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經濟結構不協調、物質生產和精神文化產業發展不協調等問題,給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帶來困難。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可以為結構優化賦能,這也是提升產業體系整體效能的重要途徑。新質生產力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能有效優化資源在城鄉、區域之間的配置,降低各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流動成本,促進地區之間的溝通交流,同時這些新產業新業態為建立產業集群和產業轉移創造了便利條件,促進了城鄉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5]。其次,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相結合,行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產業交叉融合趨勢越來越明顯,可以釋放產業網絡的綜合效益。最后,新質生產力拓展了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場景,有利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實現物質生產和精神文化建設的高效協調。

(三)以新質生產力優化高質量發展環境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是實現永續發展的重要體現。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對當前的生產力水平提出了新的標準,要求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技術突破帶來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通過發展新材料和新能源產業,逐步形成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一方面依靠科學進步和技術突破,在保證低能耗、低碳化、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同時增加產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有助于交通運輸網絡的建設,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實現對交通運輸工具的整體調配,提高產品流通速率。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能改變新舊資源的相對價格比,使高污染企業、“僵尸企業”因企業競爭力的下降而退出市場,為新興企業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和良好的競爭環境。

(四)以新質生產力拓展高質量發展空間

新質生產力能夠賦能開放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拓展空間。開放有助于通過促進內外聯動,解決發展機會不夠充足的問題。當前,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發生著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治理規則和體系面臨重構,我們要增強我國產業發展的基礎與優勢,依托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軌道上實現轉型升級、互聯互補、融合發展,塑造世界級高水平特色新興產業集群,增強外商的投資信心與意愿。要面向全球貿易結構、資金流向、需求缺口,利用新質生產力不斷提供與優化在創新性、實用性、環保性、安全性等方面同海外市場偏好相契合的產品與服務,鞏固與擴展海外市場,挖掘經濟發展新通道。

(五)以新質生產力凝聚高質量發展力量

新質生產力不僅是發展命題,也是一道改革命題。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改變生產關系中同新質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部分,為高質量發展凝聚力量。首先,要明確共享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讓人民在共享發展成果中匯集人民力量以支持高質量發展向前邁進。要把握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利用新質生產力創設、豐富和完善有益于人民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讓人民通過分享發展成果,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發為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積極推動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機制和發展模式的有序組合,讓技術、人才和數據等關鍵要素能夠形成合力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就具有高效集聚創新要素的強大魅力,它的形成與發展可以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對接,并在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的更新迭代中實現動力變革、效率變革和質量變革。

三、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一)優化教育體系,釋放“人才紅利”

人才是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智力來源,而創新型人才是生成新質生產力過程中最活躍的主體性力量。為此需優化教育體系,調整教育資源供給結構,培育更多的創新型人才[6]。首先,穩步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和質量。加大財政投入,提高義務教育普及年限,同時要注重提升義務教育的辦學質量,利用數字化教學工具,構建一個以數據驅動、人技融合、跨界開放、更加公平和可持續的新型教育生態系統,以實現學習型社會和學習型國家的目標。讓勞動者在終身學習的氛圍中不斷提高受教育水平。其次,建設特色鮮明的人才梯度培養體系。在技能型人才培養上,根據學校特色、人才輸出渠道和類型、區域發展對人才的技能需求等進行定位;在基礎學科人才培養上,強化全鏈條全方位制度設計和政策創新,深入推進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在短缺人才培養上,繼續加強學科專業合理化設計,多措并舉部署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行動計劃。最后,加強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和企業人才運用體系的深度融合,突破以高校為主導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下校企銜接不暢、重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等問題,支持企業成為“引才、育才和用才”的主陣地。

(二)布局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產業根基

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大特征就是先進性,這要求產業大量采用先進的技術、工藝、設備和管理方式,而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具備高技術含量、強帶動作用和巨大發展潛力等特點,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核心載體。為此,一方面要揚長避短,發揮獨特資源優勢。著眼于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數字經濟、量子計算等新賽道,打造新質生產力新的增長點,推動技術擴散與溢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中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躍升,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乘數效應”。推動提高現代制造業產業集群化程度,打造未來產業集群,促進集群內部生產要素的高效流動,由“單槍匹馬”變為“握指成拳”,加速形成創新能力強的科創企業集群矩陣、新興產業集群園區,塑造創新驅動發展的“集聚策源地”,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共同體優勢。另一方面,要通過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轉型行動計劃,引入自動化設備和機器人,建設智能工廠,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通過數字技術和云計算優化傳統產業的供應鏈管理,實現供應鏈的可視化、高效化和協同化,降低庫存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增加供應鏈的靈活性,最終提升傳統產業的整體效能。

(三)改革制度體系,掃清發展障礙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告訴我們,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必然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場機制、科技創新機制以及區域協調機制共同發揮作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首先,我們要營造競爭有序、高效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通過減少行政審批、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鼓勵民間投資和創業等手段,給予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更大的發展空間。其次,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成果評價體系,推進科研經費有效監管,提高科研成果就地轉化率,搭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支持共性技術普及與擴散,匯聚創新動力。最后,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完善區域分工和優化空間布局,構建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打破區域間阻隔,使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以服務于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大中小城市、城市與鄉村、東中西部等地區建立互助共享機制,實現城鄉互補、區域互促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畫卷。

“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又一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的延續與創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基礎,我們亟須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這個歷史機遇期,推動生產力在迭代中升級、在跨越中發展。

猜你喜歡
新質生產力高質量
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助力
形成新質生產力要先鍛造新質思維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構建訓練傷一體化防治模式 為新質戰斗力生成提質增效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基于體系仿真試驗床的新質作戰能力評估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