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歷程、特征與啟示

2024-04-13 09:49李曉輝傅茂旭
教學與管理(中學版) 2024年3期
關鍵詞:課程內容課程體系韓國

李曉輝 傅茂旭

*該文為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2023年國際中文教育研究課題(23YH58D)、江蘇大學高級人才科研啟動基金項目(22JDG009)的研究成果

韓國基礎教育課程先后經歷了初創期、發展期、深化期與調整期,逐漸形成了一套頗具本國特色與實用價值的課程體系。這套課程體系的建構特征是從外來到本土的不斷轉化,課程目標的核心導向是從當下到未來的創新引領,課程內容的編制路徑為從單科獨進到交叉融合、從片面到全面的遞進發展,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是從結果至上到課程、課堂與評價多元一體的理念轉變。韓國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歷程和基本特征對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韓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核心素養

李曉輝,傅茂旭.韓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歷程、特征與啟示[J].教學與管理,2024(07):71-76.

韓國自1945年光復以來,在短短數十年間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創造了震驚世界的“漢江奇跡”。該國之所以能從戰后經濟的廢墟中迅速崛起,離不開其對教育不遺余力的投資?!皼]有對教育的癡迷,韓國不可能成為今天的經濟強國?!?[1]課程是教育內容的系統化與組織化。建立良好的基礎教育課程對青少年認知能力的發展、道德品質的提升、社會意識的培養等意義重大。建國以來,韓國經歷了數次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在吸取西方先進國家教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兼具本土特色與實用價值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一、韓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歷程

1.初創期:去殖民化與初步奠基(1945-1953年)

1945年,為了維護戰后韓國的基本秩序,消除教育制度中的殖民印記,美國組織“韓國教育委員會”入駐漢城(首爾舊稱),下達了“新朝鮮人教育”的命令。該命令取消了原中小學學科中具有強烈殖民傾向的修身科,新設以培養民主市民為目標的公民科,并規定上課語言以韓語為主,重視韓國自身的歷史教育。為了快速培養中學生基本的讀寫、運算能力,命令還規定中學每周設32~34課時,重點學習韓語、數學、英語等工具性較強的科目 [2]。

1946年9月,由美國軍政廳組織的“韓國教學大綱制定委員會”發布了《韓國中小學課程大綱》。該大綱以“弘益人間”為基本理念,主張通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主義教育,促進民眾人格的完善與民族精神的培養 [3]。1948年7月,韓國政府頒布了《大韓民國憲法》,規定“全體公民享有受教育權”“教育機會均等”“小學階段實行義務教育”等 [4]。韓國諸多具有重大影響的教育法規與教育原則也在此時得以確立。

這一時期是韓國基礎教育的去殖民化與初步奠基階段?!靶鲁r人教育”命令的發布,取消了中小學教育中的殖民化課程,轉而重視本國的歷史和公民培養,是韓國基礎教育課程的發端。韓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由此始具雛形,其后雖經戰亂,這些制度、法規仍然為韓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發展期:借鑒美國與緊跟潮流(1954-1986年)

20世紀中后葉,經過連續幾個五年計劃,韓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經濟的跨越式增長過程中,韓國教育的穩步推進可謂功不可沒,同時經濟發展也對未來課程提出了新要求。彼時韓國在經濟、軍事與政治上依然高度依賴美國,借鑒美國、緊跟潮流成為這一時期韓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動向。

1954年4月20日,韓國文教部頒布第35號令《國民小學、初中、高中及師范學校學科教育課程課時分配基準令》,首次提出以學科為中心編制課程,構建了韓國第一個具有法令性質的課程體系。由于彼時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需要,該課程體系強調道義教育和實業教育。法令規定,學校要圍繞素質教育編制學科活動和特別活動,并給特別活動分配專門課時。同時,受到杜威進步主義的影響,該課程體系也開始將生活經驗納入課程內容,但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仍延續從知識、能力、態度等層面闡述教學目標。

隨著美國進步主義教育思潮的泛濫,韓國基礎教育受到了全面且深刻的影響。1963年2月15日,韓國文教部(教育部舊稱)頒布了第119號令《國民小學教育課程》、第120號令《初中教育課程》、第121號令《高中教育課程》和第122號令《實業類高中教育課程》,倡導以生活經驗為中心進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此次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將課程視作學生在學校指導下獲得的所有經驗的總和,根據學生經驗引導他們未來成長為什么樣的人 [5]。在課程教學上,受彼時韓國“科技立國”口號的影響,基礎教育也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科學的生活態度,并在中小學各階段課程中增加了物理、化學、生活和地球科學等元素,意欲擺脫科技落后的困境 [6]。經過這次課改,韓國充分吸納了美國進步主義教育的思想,確立了以“生活經驗”為中心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1973-1974年,韓國文教部先后頒布了第310號令《國民小學教育課程》、第325號令《初中教育課程》和第350號令《高中教育課程》,啟動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此次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學生自我發展、促進國家發展和培養公民民主價值觀 [7]。國際政治環境的變化使得此次課程改革在政治層面上帶有維新色彩,在課程編制上體現出明顯的“學問中心”導向。

1981年12月31日,韓國文教部頒布了第442號告示,揭開了韓國“回歸現實”的課程改革序幕。本次課程改革通盤考慮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整體課程框架,認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身體健康的人、有審美能力的人、有道德修養的人、有工作能力的人、自主生活的人,并提出“加強基礎教育和普通教育,以素質教育和人性教育為導向,提高課程內容的數量和質量,解決現行課程中的諸多問題等 [8]。韓國首爾大學教授、課程論專家蘇景熙指出,此次改革“致力于描繪未來社會需要的人間像,強調素質教育,但在教育實踐上并沒有帶來徹底的變化” [9]。

這一時期韓國的課程改革主要以美國為方向標。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的全方位改造,對韓國基礎教育課程產生了全面深刻的影響。美國的建構主義和人文主義也在韓國的課程改革中有所體現,但由于美韓之間的文化及社會差異,最終鮮少付諸實施??偟膩碚f,這一時期韓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是以美國為模板,并且緊跟時代潮流。

3.深化期:面向未來與多元發展(1987-2007年)

進入20世紀80年代,韓國改變了出口導向戰略和技術引進模式,以“科技立國”戰略替代簡單粗放的“貿易立國”戰略。與之相適應,韓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轉向以“適應未來發展”為導向。

1987-1988年,韓國文教部(教育部舊稱)先后頒布了《初中教育課程》《國民小學教育課程》《高中教育課程》三個重要告示,意圖通過調整課程內容提升基礎教育質量,增強學生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進而增強其國際競爭力。新課程以培養健康的人、自主的人、創新的人、道德的人為主要目標,強化適應信息社會的教育,努力提高課程效率 [10]。

20世紀90年代,韓國經濟發展良好,社會的民主化進程不斷推進,基礎教育課程逐漸由中央集權向地方分權發展,地方和學校的課程自主權得以擴大。1992年,韓國教育部(文教部更名為教育部)先后頒布第11號告示《初中教育課程》、16號告示《國民小學教育課程》和19號告示《高中教育課程》,開啟了課程改革的新篇章。這一時期的課程呈現出“課程決策的分權化,課程結構的多樣化,課程內容的合理化,課程運營的效率化” [11]等特點。小學課程設立了課程活動、學科活動、特別活動等,強調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日常禮儀的養成。初中課程將韓國史并入社會科目中,使之成為涵蓋地理、韓國史、世界史和公民修養的綜合課程 [12]。

在建設“開放教育社會”和“終生學習社會”的理念下,1997年韓國教育部頒布第15號告示,以“培養引領21世紀全球化、信息化社會的自律、創新的韓國人”為基本方向,進行了又一輪的課程改革。此次課程改革以“明確國民共同的基本課程,引入不同水平的課程為宗旨,新設或增加自由活動,倡導學業質量中心課程評價體系?!?[13]為充分實現中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新課改主張根據學生的能力與興趣引入不同水平的課程。此次改革雖然兼顧了學科知識、學生興趣和創新培養之間的平衡,但由于跟高考的銜接不夠緊密、教室的活動空間不夠大、教師的素質良莠不齊等,課程的實施效果大打折扣,受到了頗多非議。

2007年,韓國教育部頒布了第79號告示,揭開了21世紀韓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序幕。也正是從此次課改開始,韓國每隔2-5年就對課程修訂一次,這成為新世紀韓國課程改革的慣例。此次課改以“弘益人間”為理念,著重描繪了未來韓國學生的“人間像”: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追求個性,在基本能力的基礎上發揮創新,在廣泛教養的基礎上拓展未來職業,在文化理解的基礎上創新價值,在民主國民意識的基礎上為共同體發展做出貢獻。另外,此次課改還特別強調了不同水平課程的設置,引入了“科目集中學習制度”,即在一定時間內快速學習幾個特定科目的教育制度;調整課時,每月兩次實施“五天上課制”;將韓國語、道德、歷史教科書由國定教科書制度變更為檢定教科書制度等 [14]。

這一時期韓國的基礎教育課程逐漸走出了美國教育的陰影,開始具備較為獨立的人才培養意識和課程改革觀念。在課程目標上,韓國更加注重培養面向未來且符合本國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并逐步描繪出了21世紀韓國學生的“人間像”。在課程體系上,面對未來日趨激烈的競爭與挑戰,韓國基礎教育課程更加強調課程內容、課程標準及課程評價的綜合化發展。為了讓中小學生獲得全面和個性化的發展,課程的編制與內容選擇也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不同年級與學科間的銜接更加合理,各類活動課程與選修課程更加豐富。

4.調整期:創新引領與核心素養(2008年至今)

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至21世紀初,韓國進入成熟經濟體行列,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年增長率維持在3%左右。面對知識爆炸、數字化轉型、傳染病擴散、氣候異變、人口結構變化等極具變動性、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的未來社會,韓國的人才培養戰略亟須調整。

韓國教育部于2009年頒布了第41號告示,拉開了2009年課改新篇章。此次課改提出建構創新性學校教育體系的四大方針:其一,更新課程觀念,提高學習效率;其二,推進廣泛的人性教育;其三,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其四,倡導學校課程的多樣化。與之相應,在課程體系方面,2009年課改要求:課程結構調整為共同課程和選修課程二元制,其中共同課程主要針對小學及初中階段的學生,選修課程則主要面向高中學生;學校引入年級群(指學生發展階段類似的2-3個年級設定為一個年級群,不規定各年級的課時數,而是標示年級群的課時數)、學科群(指考慮到教育目的的接近性、學問探究對象和方法的相似性、實際生活中的相互連貫性,將幾個學科聚合成群),以及創意體驗活動(指整合特別活動和自由活動,增加課時數;學??梢栽鰷p20%的學科(群)課時,保障學校課程運營的自主權。此外,2009年課改中還重點強化了職業教育,認為應該及時反映社會發展的要求。具體而言,初中階段開設“進路與職業”科目,高中階段則編制和運營職業教育的集中課程 [15]。

2015年,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創新融合型人才,韓國教育部在第74號告示中公布了2015年課程改革方案。此次課改著重培養學生的六種核心素養,即自我管理素養、知識信息處理素養、創新性思考素養、審美鑒賞素養、交流溝通素養、共同體素養 [16]。2022年12月,韓國教育部頒布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方案。此次課改的重點為:第一,強化應對未來變化的基礎能力及核心素養的培養。多門課程的目標和內容都強調生態轉換教育和民主市民教育,以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有學段均強調信息教育,重視培養未來一代的信息素養。第二,通過職業銜接學期、高中學分制等積極開展針對性、個性化教育。在小六、初三、高三升學之前,引入職業銜接學期,為學段銜接、學生情緒調整、未來職業探索等提供相應支持。分階段引入高中學分制,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選擇相應的課程,達到累計學分即可畢業。第三,支持并促進學校教育的自主創新,強化學校課程的自主權。鼓勵各地區制定地方課程標準,賦予學校自主時間,擴大學校課程編制及運營的自主權。第四,基于各科課程設計原理,改善課程教—學—評的框架體系。課堂不僅要注重加強與學生生活的聯系,也要強化學科間的聯系,更要注重教與學的反思 [17]。

這一時期韓國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已基本穩定,幾次課改更多地是根據時代要求進行局部的增刪與調整。21世紀是創新引領的時代,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這一時期韓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為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學校開設諸多課程,也鼓勵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課程內容、標準與評價的綜合性發展。在人才培養方面,韓國還提出要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主張培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創新思考能力、審美鑒賞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的綜合型人才,這無疑是在“人間像”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

二、韓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特征

1.課程體系的建構立場:從外來到本土的不斷轉化

外來與本土的問題,一直是各國課程發展與體系建構中必然要面對的一個基本問題 [18]。韓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建構經歷了從外來到本土的不斷轉化。作為20世紀中葉獲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國家,韓國的基礎教育建立在落后、奴化的殖民教育的廢墟上。先天條件的不足與美國占領后的干涉,使得照搬美國成為韓國早期基礎教育改革的最佳選擇。如前所述,在1945-1954年的初創期,韓國官方先后發布了“新朝鮮人教育”《韓國中小學課程大綱》《大韓民國憲法》等重要文件。但就實質而言,這一時期的課程可謂是美國基礎教育的翻版。1954-

1987年的發展期,是韓國基礎教育努力追逐美國教育思潮的時期。這一時期美國先后經歷了杜威進步主義教育思潮和布魯納結構主義教育思潮的洗禮,韓國基礎教育也分別確立了“以生活經驗為中心”和“學問中心”的課程體系。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韓國經濟的崛起與民族自信心的增強,基礎教育的課程建構逐漸由外來向本土轉化。1987-1988年,韓國以“適應未來發展”為導向,設置了面向未來社會且符合本國需求的課程體系。1992年與1997年課改重點強調了課程設置的自主權與學生的個性化發展,2007年課改描繪了21世紀韓國學生的“人間像”,這種面向未來的個性化、多元化的課程模式體現了韓國基礎教育課程的本土化傾向。2009年,韓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調整期。面對復雜多變的全球環境與多樣化的本國需求,韓國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主張建構創新性的學校教育體系,并提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六大核心素養。2021年發布的“2022課改方案”則創造性地引入職業銜接學期、高中學分制等,這些舉措說明韓國越來越注重探索適合本國發展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由此可見,韓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建構立場經歷了從全盤西化、照搬美國到立足本土、凸顯特色的發展過程。

2.課程目標的核心導向:從當下到未來的創新引領

課程目標指導著整個課程的編制過程,是課程體系構建中最為關鍵的準則 [19]。韓國基礎教育課程目標的核心導向經歷了從當下到未來的創新引領。在初創期與發展期,韓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主要關注當下的本國國情與國際政治經濟狀況。如為消除奴化思想開展韓國歷史教育與愛國教育,為增強國民基本能力開展實業教育,為緊跟國際形勢建立“生活經驗”和“學問中心”的課程體系等。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韓國經濟的騰飛與民族自信的增強,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導向開始由當下轉向未來。1987-1988年的課程改革以“適應未來發展”為導向,調整課程內容,培養“健康、自主、創新、道德”的人。這一趨向不斷得到豐富與改進,至2007年發展為韓國新世紀學生的“人間像”。由于21世紀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時代,培養創新型人才也成為新世紀韓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導向。比如,韓國新世紀學生“人間像”的其中一個面向就是“在基礎能力基礎上發揮創新”;2009年課程改革主張構建創新性學校教育體系;2015年課程改革方案提出的“六種核心素養”也以“創新性思考素養”作為其核心內容??梢?,韓國基礎教育的課程目標已經從聚焦當下逐漸轉向面向未來的創新發展。

3.課程內容的編制路徑:從單科獨進到交叉融合的綜合發展

課程內容包括所學科目的事實、觀點、原理等,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手段。韓國基礎教育課程內容的編制經歷了從單科獨進到交叉融合的綜合發展。在初創期,受國家貧弱、內憂外患的局勢影響,韓國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帶有明顯的工具化取向。課程編制遵循自然分科的理念,主要以知識為中心,采用單元制組織課程內容,片面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意識形態的塑造。進入發展期后,韓國基礎教育以美國為藍本,開始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結構、生活態度等,提倡以學科為中心編制課程,科學、物理、化學、生活等元素逐漸充盈到課程內容之中。20世紀80年代,韓國教育部門搭建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整體課程框架,綜合課程開始出現。教育部編制了小學一、二年級“正確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快樂的生活”等綜合教育教科書,還整合了人文高中、職業高中及其他高中的課程,實現了綜合課程的統一化。深化期的韓國基礎教育以“面向未來”與“多元發展”為基本特色,致力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綜合能力培養,愈發強調系統性的綜合課程,不僅采用了具有綜合性內容的教科書,還制定了綜合性的課程標準和課程運營體制,具有綜合性和多元性的學科(如科學、社會等)被引入不同層次的課程。進入21世紀,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與日趨激烈的人才競爭,韓國主張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與創新能力。在2009年之后的課程改革中,韓國基礎教育建立了二元制的課程體系,多種多樣的選修課、體驗活動、進路教育、幸福教育等被納入課程改革方案??梢钥闯?,隨著時代發展與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韓國基礎教育的課程內容從單科獨進地片面強調某方面能力的培養逐漸轉向了交叉融合的綜合性、創新性、全面化的發展。

4.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從結果至上到多元一體的理念轉變

課程評價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等進行價值判斷,并據此提出改進措施。韓國基礎教育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經歷了從注重分數的結果至上到課程、課堂、評價一體化的轉化。在初創期和發展期,韓國以美國為藍本,構建了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采用單元制,以知識為中心編排內容,而后雖然進行了以生活經驗、學問為中心的課程改革,但注重基本原理,側重學習結果是這一時期課程評價的主要取向。結果至上的評價體系造成了“唯分數”“唯學業”的現象,給韓國中小學生帶來了巨大的課業負擔。進入20世紀80年代,韓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適應未來發展”為導向,致力于描繪符合未來社會發展的“人間像”,在歷次課程改革中也意圖通過調整課程結構和內容,賦予學校和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以此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然而分數至上的評價理念早已根深蒂固,新的評價取向雖被反復重申但仍然收效甚微。為改變這一狀況,韓國政府在2015年的課程改革中主張從“以知識為主的背誦式教育”轉變為“享受學習的幸福教育”,大力推行零考試的自由學期制和課程、課堂、評價一體化的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倡導學生主導的參與式學習,通過過程性評價確認學習結果并及時給予反饋。由此,注重分數的結果至上的評價理念逐漸向多元一體的過程性評價體系轉化。

韓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盡管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令人詬病的問題。諸如,課程改革與政權更迭如影隨形,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1954年以來,韓國多個政黨輪流執政。每屆新政府上臺都會提出修改國家課程,并制定主要的課程框架。但這些修改通常是基于政治考量,而非建立在詳實的調查基礎之上。另外,課程改革的周期性和效果性也備受非議。從1997年開始,每隔5-7年韓國國家課程就進行一次周期性、全面性的修訂?!斑@種修訂方式被指責難以靈活反映環境變化和社會各階層的要求,因此,從2007年開始,韓國規定在必要時可以隨時修改課程?!?[20]國家課程改革不應被黨派爭權和團體利益所左右,而應根據法律規定,經過詳細的調查、反復的論證,在廣泛吸納社會意見基礎上,制定出持續可行的、具有生命力的、面向未來的課程。

三、韓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我國的啟示

1.課程目標的設定應立足當下,面向學生未來的幸福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一直是課程目標設定中必然面對的主題。好的課程,既應該立足于當下,反映社會的現實需求,也應該面向未來,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未來幸福。韓國基礎教育課程目標從最初的“新朝鮮人教育”,到強調個體發展及其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再到21世紀的“人間像”和六大核心素養,反映出課程目標從關注國家生存與經濟發展,到兼顧個體成長與幸福生活的轉變。與之相似,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目標也經歷了從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重點的“雙基目標”,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主體的“三維目標”,到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的“核心素養目標”??梢钥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基礎教育的課程目標由重視國家生存與經濟發展轉向兼顧個體幸福與自由成長已成為共識。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實現個體的自由發展與幸福是一個人畢生追求的目標,也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根本出發點。課程目標在反映社會現實需要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學生個人的自由發展與未來幸福。

2.課程內容的組織應體現綜合化,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

整合與優化課程內容是課程改革的重難點。韓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最初表現為單科獨進,以自然分科為主,學科之間壁壘森嚴。其后,在歷次的課程改革中,為了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核心素養的人,韓國教育主管部門不斷推進基礎教育課程內容的多元化、綜合化與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教育部先后設立了綜合性的課程框架、課程內容、課程標準和運營體制,將內容相近的學科聚合為學科群,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設置年級群,開展創意體驗活動等,充分體現出教育目的的接近性、學問探究對象和方法的相似性、實際生活中的相互連貫性,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完整建構和自身能力的發展。同樣的,我國教育部新發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有多門課程的課標強調了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應用與跨學科主題的學習[21]。在未來的教育教學中,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應該進一步加強課程內容的優化和整合,促進跨學科主題的學習,確保學生知識與能力建構的完整性及創造性。

3.課程評價的制定應注重多元化,建立一體性的課程評價體系

韓國是一個十分注重文憑的國家。就業機會的不平等與高校的結構性分層,導致了韓國基礎教育頻繁的課外補習與隨之而來的地獄般的高考競爭[22]。這種激烈的競爭態勢催生了以成績為主的競爭文化和以“高考為中心”的學校教育,對學生個體發展產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為了消除這種“結果導向”的教育弊病,韓國教育部開展了多次課程改革,但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同高考相關的評價制度與課程改革的方向并不吻合,加之評價體系的因循守舊,導致了韓國基礎教育難以擺脫“成績至上”的考試束縛。近年來,韓國開始推行零考試的自由學期制,注重過程性評價,建立課程、課堂與評價一體化的課程評價體系。為了保證考試政策的公正公平,我國也一直采用以選拔為主導的中高考應試制度,這也造成了中小學課堂的教學方式以知識灌輸與理解記憶為主。隨著各種弊病的漸趨明顯,我國也進行了以過程性評價為核心的課程評價機制的改革。借鑒韓國課程改革的經驗教訓,我國的基礎教育評價體系應進一步擴大以過程為中心的評價,根據各學科的特點,靈活應用不同的評價工具和評價方法,建立課程、課堂與評價一體化的課程評價體系。

4.課程改革的實施應立足于教育現場,關注一線教師的聲音

課程改革需要廣泛聽取一線教師的聲音。20世紀末以來,經過歷次改革,韓國基礎教育的課程逐漸由中央集權型轉化為地方分權型,一線教師的聲音越來越多地反映到課程改革中。譬如,1992年課改賦予了學校課程內容的自主權,2009年課改強調要加強教師在課程決策和課程運營方面的自主權,2015年課改政策的制定中一線教師的參與人數達到總人數的40%以上[23]。目前,我國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方式,政府在學校的課程、財政、人事等方面擁有較大的控制權。這種“自上而下”的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內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但也面臨教育政策的制定遠離教育現場、脫離教育實際等問題。我國在未來的教育改革中應立足于教育現場,通過建立適當的機制,充分傾聽一線教師的聲音,擴大教師對課程的自主權,使課程改革與教育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

參考文獻

[1] Amanda Ripley. Teacher,Leave Those Kid Alon[EB/OL].(2011-09

-25)[2022-07-18]. 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

le/0,9171,2094427,00.html.

[2][10] 金大賢. 教育課程的理解[M]. 首爾:學知社,2017:187,191.

[3][9][20] 蘇景熙. 教育課程的理解[M]. 坡州:教育科學社,2017:181,185,188.

[4] 韓國國會.韓國憲法[OB/EL].(1948-07-17)[2022-07-18].https://www.l-aw.go.kr/lsInfoP.do?lsiSeq=53081&ancYd=19480717&

ancNo=00001&efYd=19480717&nwJoYnInfo=N&efGubun=Y&chr

ClsCd=010202&ancYnChk=0#0000.

[5][11][23] 樸昶彥. 現代教育課程論[M]. 首爾:學知社,2017:24,25,27.

[6] 李花植. 第二次教育課程的背景及特點[J].學習者中心教科教學研究,2017,17(24):393-412.

[7] 韓國文教部.教育課程公示文[OB/EL]. (1974-03-01)[2022-07-19]. http://nci-c.go.kr/mobile.kri.org4.inventoryList.do.

[8] 劉荷拉,李孝靜. 基于學習者多樣性的國家水平教育課程總論敘述內容分析:以第4次-2015修訂教育課程為中心[J]. 開放教育研究,2019,27(03):171-197.

[12] 金京子.現行教育課程的適當性評價研究:以幼兒園、小學、中學第6次教育課程文件為中心[J]. 初等教育研究,1996,10(01):153-175.

[13] 金在春.國家教育課程開發體制的問題和改善方向:基于第7次教育課程[J]. 教育課程研究,2002,20(03):77-97.

[14] 韓國教育人力資源部. 告示 第2007 - 79號[OB/EL].(2007-02-28)[2022-07-19]. http://ncic.go.kr/ mobile.kri.org4.inventoryList.do.

[15] 韓國教育課程信息中心. 高中教育課程解讀書[OB/EL]. (2009-12-21)[2022-07-19].http://www.ncic.go.kr/mobile.dwn.ogf.inventory-

List.do#.

[16] 樸昶彥,金佑拉.2015修訂教育課程爭論與哲學課題:基于核心素養和教育目的[J]. 教育哲學,2016(59):1-25.

[17] 韓國教育部.2022修訂教育課程總論主要事項公布[OB/EL].(2021-11-24)[2022-07 -20].https://www.moe.go.kr/boardCnts/

viewRenew.do?boardID=294&boardSeq=89671&lev=0.

[18] 田友誼.課程改革:“外來”與“本土”的融通[J].教育科學研究,2008(Z):23-25.

[19] 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92.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4-08).http://www.moe.gov.

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 20420_619921.html.

[22] 李荷,鄭印皙.難以逾越的高墻:韓國的高校分層與就業機會不平等[J].社會學研究,2022(03):121.

【責任編輯? ? 郭振玲】

猜你喜歡
課程內容課程體系韓國
韓國“第一步”
基于“課程內容六要素”的繪本文本解讀路徑探析
聚焦韓國大選
在韓國走馬觀花
以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展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內容的構建
加強青少年中醫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課程體系構建
依標明辨 巧用萃取——談如何將文本內容萃取成課程內容
《風電場規劃與設計》課程內容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